只是不要忘了,参与文化讨论的高人们不要忘了:任何命题都面临有效域的边界,比方我们很难受得了三天饥饿——这是我们谈论文化特性时的重要边界。
漠视这一类边界,任何真知都是谬误。
1998年5月
(最初发表于1998年《芙蓉》,后收入随笔集《性而上的迷失》。)
乏昧的真瑝
人们常使用这样些词语真理的宝库“真理的光芒”“真理的乳汁”“真理的鲜花”“真理价值连城”,如此等等。言下之义,好像真理是一些万民渴求的紧俏品,甚至是珠宝店里闪闪耀眼人见人爱的珍奇。其实,这里恐怕隐下了一些误会。
真理其实没有特别可爱的面孔。比方说吧,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想发财致富,想找到生存的“乳汁”“鲜花”以及“光芒”四射的“宝库”。这当然是很朴实和很美好的愿望一一我等凡夫俗子都难免这样的念头。但我这位朋友的运气似乎太糟,首先在一个做房产的骗子公司那里套进了好几万,接着又落入一桩非法集资案的陷阱。最后,他又投资一个果园,但没多久就发现他的经理不辞而别去向不明,所有股东的资本也随之灰飞烟灭这类故事通常的公式化结局当然用不着我多说。总而言之,我这位朋友步步皆错,错到最后连喝口凉水也塞牙,实是苍天无道,人世无情,他在茫茫暮色中不可能没有一腔离骚式的悲情。
骗子当然应该拿来绳之以法,但受骗者的一再轻信也让我惊异。说集资的分红回报率起码可达到百分之三百(好像不是做生意而是买一台印钞机来印钱),说新房住满八年以后购房款可全数退还房主(好像中国的雷锋已经多得不行于是分流到房地产领域大献爱心),这些明显可疑的疯话有谁信呢?我这位老哥偏偏就信,我这位有副高职称的知识分子偏偏就信。旁人任何好意的规劝,任何理由充分根据确凿逻辑严密的参谋性分析,不论辅以多少生动感人的历史教训现实经验,也会被这位老哥付之一笑。他吃三堑也不长一智,有一种要同劝告者对着干的劲头,一次次乐颠颠往骗局里送钱。
你拿他这样的人什么法子?我事后才体会出自己的浅薄。我以为道理是有用的,经验是有用的,实在是太低估了谎言的力量。其实,世上谎言不绝,证明谎言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坏。比方说,它可以给很多人相信谎言时的快乐——这种谎言许诺不劳而获的机会,相比之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教,要富裕就得老实干活的陈词,如果不是混账话,至少也只能使很多人无精打采。又比方说,谎言还虚构出一夜暴富的奇迹,湘比之下,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训,一镐挖不出个金娃娃的的啰嗦,如果不是万恶的精神压迫,至少也会让很多人断掉生活中最后二线希望。我这位朋友也是人,既然没有劳动的愿望,也或多或少缺芝劳动才能,但总还得有个念想吧?总还得有个追求快乐心情的人权吧?现实感对他来说就那么重要?他花钱买回一程又一程快乐想像的权利,为什么要被所谓真理剥夺一尽?
向他揭示真实,向他预报即将发生的真实,无异于没收他的快乐权,确有不人道之嫌。他不受骗也没摊上什么好,既没有当上国家副总理也没有当上集团公司总裁,那么他完全没必要对真理兴致勃勃和毕恭毕敬。对于这类人来说,真理从无抚慰功能和引诱魅力,是石头而不是珠宝,是汗水而不是美酒,是工地而不是天堂,比谎言要黯淡得多,要乏昧无趣得多?比较之下,倒是谎言最富有人情味,更善解人心和深谙人情,凡义们奢望得到的一切,谎言都投其所好地给予许诺——虽然一次又一次不能兑现。但下一次的不确定性还能让人心动万一是真的呢?受骗者无论如何生疑,于心不甘的顽强却足以抵消所有疑虑,成为侥幸之念的最后支撑。这就是说,只要奢欲不绝,不论怎样荒唐的谎言都永远不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乏摄魄勾魂的魔法,不愁没有人入套。
我原来以为,一加一等于二,地球是圆的,人总是要死的,走多了夜路要碰鬼,乌鸦翅膀遮不住太阳,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真理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让人接受。我原来还以为,只要受了教育,揣上了文凭,出席过什么研讨会,人们就成了知书达理的高人,至少也是准高人。现在,我突然觉得这些“以为”本身就是自己越读书越蠢的证据。其实,真理不存在着可不可能被人接受的问题,只存在着人们愿不愿接受的问题;不存在能否说得通的问题,只存在着人们是否愿意把它说通的问题。真理几乎不是什么学问,只是突破奢欲囚笼的勇气,只是直面现实和担当责任的勇气。
所谓“利令智昏”一类格言,早就表达了前人对人类智能的深刻洞察。财富使奢者不智,名声使骄者不智,美色使淫者不智,玩乐使逸者不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利欲之心,一旦恶性膨胀,都可以使我们与真理分手而去,使我们对真理本能地逃避和本能地拒绝。谎言就隐藏在我们自己身上,随时可能轰隆隆地爆发出来。
1998年8月
(最初发表于1998年《芙蓉》,后收入随笔集《性而上的迷失》。)
自我机会高估
赌场里没有常胜将军,入赌者总是输多赢少,连一个个赌王最终也死得惨惨。但无论这一高风险是如何明白无误,无论胜出概率在专家们反复计算之下是如何的微小,赌业自古以来还是长盛不衰。赌徒们从来不缺乏火热的激情、顽强的意志以及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眼中多是成功,鲜有失败,总是把希望情不自禁地放大,诱导自己一次次携款前往。
在这里,赌业显现出一切骗局的首要前提,显示出一种人类普遍的心理顽症:自我机会高估。
自我机会高估不仅支撑赌业,也是诸多强权和罪恶的基础。“文革”那些年,人们虽然经济状况大体平等,政治上却有三六九等森严区分。奇怪的是,很长时间内多数人对这种地位分化非但不警觉,反而打心眼里高兴:革命的“依靠对象”觉得自己比“团结对象”优越,“团结对象”觉得自己比“争取对象”优越,“争取对象”觉得自己比“打击对象”要安全和体面——即便是一些灰溜溜的知识分子,也暗暗盘算着自己如何荣升“可教育好的”以及“工农化”和“革命化”之列,相信灾难只会落在邻家的头上。机会非我莫属,倒霉自有他人,如此幻想使一批批潜在受害者同时成为施害者,大家共同推动了政治倾乳,直到运动结束方大梦初醒,发现人人都窝着一肚子冤屈,没有几个臝家。
眼下,政治歧视渐少,人际之间的经济差距却在拉开,甚至出现了以掠夺国民财富为主要手段的腐败型暴富。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怨恨腐败的同时,对腐败者的威风和奢华却不无羡慕,对滋养着腐败的拜金文化居然心神向往,对贫富过度分化甚至兴高采烈——尽管他们大多身处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他们无非是面对新一轮的时代博彩,照例高估自己的机会。不能骗得省长的批文,至少也可吃吃单位的公款吧?不能吃吃单位的公款,至少可以向学生家长要点红包吧?不能向学生家长要红包,至少还可用假文凭捞个职称吧?不能用假文凭捞职称,至少也可倒卖点假烟假酒吧?很多人憧憬着自己的美事,算计着眼前的飞蝉,却不知黄雀在后,自己更有宰杀之虞。这一种由层层幻想叠加起来的普天同欢,使腐败逻辑开始合法化和公理化,蓄积着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一旦破产和洪水到来,一旦崩市和骚乱出现,受害者肯定不仅仅是少数可怜虫。
无望当上赢家之后,才可能怨恨赢家。不幸的是,赢家的规则就是全体赌徒曾经甘愿服从的规则。所有输家的“候补赢家”心态,最终支持了赢家的通吃;所有输家那里“别人遭殃”的预期,使自己最终被别人快意地剥夺。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机会高估意昧着人们自寻绝路,意味着我们的敌人其实源于我们自己。
制度易改而人性难移。正是受制于人性这一弱点,社会改造才总是特别困难:因为这样做的时候,改造者需姜面对既得利益者(赢家)的反对,还经常面对潜在受害者(输家)的心理抵抗。历史上一个个危险的政治、经济、文化潮流,通常就是在赢家和输家身份不太分明的情况下,由大多数人共同协力推动而成——可惜很多历史描述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有当失控的历史之轮一路疯狂旋转下去,离心力所致,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甩到局外的清醒中来。但到了那个时候,事情就有些晚了。即便历史流向还可以向合理的方位调整,即便人们又一次学会了抗议、揭发、反思、抹鼻涕、比伤疤、高论盈庭,但苦酒已经酿就,过去的代价已不可追回。有什么办法呢?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吗?是的,但这里是指觉悟了的人民。从人民的未觉悟到已觉悟,往往有漫长时光,有一个受害面逐渐扩大的过程。在这种变化到来之前,人民——至少是人民中的多数——也是自掘陷阱的帮凶,使有识之士非常为难。因为恧告的效果是有限的,忠告无法代替聆听者的切肤之痛和刻骨之恨,常常要倚重于忠告者最不愿意发生的灾难,才能激发出人民的觉悟和行动。
请注意:这些灾难,这些反复上演的历史悲剧,总是在人们得意洋洋自我机会高估的时候悄悄逼近。
1998年8月
(最初发表于1998年《荩蓉》,后收入随笔集《性而上的迷失》。)
公因教、临时建筑以及兔子
独断论一再遭到严打的副产品,是任何人开口说话都成为难事,因为没有哪一句话可以逃得了“能指”“神话”“遮蔽性”一类罪名的指控(翻译成中国的成语,就是没有任何判断可以摆脱瞎子摸象、井蛙观天、以筌为鱼、说出来便不是禅一类嫌疑甚至连描述一个茶杯都是冒险。我们不能说茶杯就是茶杯,不能满足这种正确而无效的同义反复。那么我们还能怎么办?如果我们有足够勇气向现代人的语言泥潭里涉足,说茶杯是一个容器,那么就“遮蔽”了它的色彩;我们加上色彩描述,还“遮蔽”了它的形状;我们加上形状描述,还“遮蔽”了它的材料;我们加上材料描述,还“遮蔽”了它的质量、强度、分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乃至亚原子结构……而所有这些容器、色彩、形状、材料等等概念本身又需要人们从头开始阐释,只能在语义“延异”的无限长链和无限网络里,才能加以有效——然而最终几乎是徒劳——的说明和再说明和再再说明。
假定我们可以走到这个无限言说的终点,假定世界上有足够的知识分子和研究中心以及足够的笔墨纸张来把这一个小小茶杯说全和说透,以求避免任何遮蔽性的确论,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面对车载斗量如山似海的茶杯全论和茶杯通论,还可能知道“茶杯”是什么东西吗?还能保证自己不头晕、不眼花也不患冠心病地面对这个茶杯?如果这种精确而深刻的语义清理,最终带来一种使人寸步难行的精确肥肿和深刻超重,带给我们无所不有的一无所有,那么我们是否还有信心在喝完一杯茶以后再来斗胆谈谈其他更大的题目?比如改革?比如历史?比如现代性?
这样说,并不是说虚无主义没干什么好事。不,虚无主义的造反剥夺了各种意识形态虚拟的合法性,促成了一个个独断论的崩溃——虽然“欲望”“世俗”“个人”“自由”“现代”一些同样独断的概念,这样一些同样可疑而且大模大样的元叙,被很多虚无论者网开一面并且珍爱有加。这当然也没有什么。现实的虚无情绪总是有偏向的,总是不彻底的。有偏向或者不彻底的虚无,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构成积极的知识生产。问题在于,在一种夸大其词的风气之下,虚无论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独断,一种新的思想专制。虚无论使人们不再轻信和跪拜,但它的越位和强制也正造就一些专擅避实就虚、张冠李戴、霸气十足但习惯于专攻假想敌的文字搅局专家,正传染着一种洒向学界都是怨的奇特心态:几乎一切知识遗产,都被这些野蛮人纳入一古脑打倒之列,至少也被他们时髦地避之不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