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高等哺乳动物是依靠鼻子来辨别气味的,而鱼却不一样。鱼类的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都长在嘴巴周围和唇边上。
有些鱼的同类器官分布在鳍上或鱼皮上,在这些地方有一种纺锤状的细胞。这些细胞是一种感受器,能从周围的水中接受各种信息。
鱼类在水中运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规律的,如临时躲避敌害的袭击,追逐俘获物,或其他偶然性的运动等。这类运动有时连续发生,有时则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移动的距离或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而且没有一定的方向和周期性,因而被称为“不定向移动”。
另一种则相反。它的运动是有目的性的,时间和距离相当长,有一定路线和方向,而且在一年或若干年中的某一时间,某些环境条件下,做周期性的重复,因而形成了所谓“定向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洄游。
大马哈鱼洄游现象
在海洋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大马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就成群游向河口,并以一昼夜四五十千米的速度,逆水而行,到离海洋数百千米的河流上游产卵。
它们在洄游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到浅滩峡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竟碰死于石壁上。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跋涉,体内脂肪损耗殆尽,憔悴不堪。
绝大多数大马哈鱼在射精及产卵后就死去,不能看护自己的后代。受精卵在河水中发育成小鱼后,顺水而下,回到海水生活四五年之后,又沿着父母经过的路线,回到河流的上游产卵。
鳗鱼洄游现象
生活在江河中的鳗鱼,却与大马哈鱼相反,它们长大以后要在海洋中产卵。鳗鱼在繁殖季节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它们遇到河道阻塞,无法前进的时候,会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重重障碍,奔赴大海。
鳗鱼在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之后,有的累死了,有的同子女一道回到故乡。
在许多情况下,洄游的鱼类是成群结队的。例如黑海里的鳀鱼就是著名的例子。
成群结队的海鸥,常因饱食了拥挤在海面的鳀鱼而不能飞翔,有时鱼群大量游来,竟使海湾淤塞。一百年前,巴拉克拉夫海港,曾因大量鳀鱼拥进,挤得水泄不通,大量的鱼因而闷死腐烂,臭气弥漫,竟然成灾,成了世界奇闻。
鲑鱼洄游现象
鲑鱼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溯河洄游鱼类,是一种相当奇妙的鱼类,出生于淡水的河流,却在成长期游入大海,在咸水的环境中长大、觅食,等到产卵期时却又跋涉几千千米,再一次回到淡水环境的故乡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在西雅图东方的鲑鱼产育中心,来自几千千米外的鲑鱼努力地溯游而上,与急湍而下的水流搏斗,偶尔一个腾跃,身长可达0.6米的大鲑鱼“刷”的一声跃上一米高的鱼梯,充满了动感之美。
在大自然中,鲑鱼的伴侣亲子关系是很令人动容的,在秋日的产育中心里,我们看见许多长相狰狞的奇怪鲑鱼,原来在长达几千千米的溯游过程中,鲑鱼会遇上千奇百怪的天敌,因此为了吓跑敌人,雄鲑鱼会在这段期间长出狰狞的下巴尖刺,尽职地护卫母鲑鱼。
而等到它们完成产卵责任时,便会满身伤痕地力尽而死,而沉在水中的身躯,便是日后出生的小鲑鱼的食料,小鲑鱼成长后再流入大海,等到产卵期再次回来,如此世世代代,绵延下去。
洄游的原因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鱼类作这样的洄游呢?首先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它的活动受到温度的影响。由于鱼类在水中生活,除了温度,水流和盐度等对鱼类的洄游都有影响。
水流对鱼类的洄游,特别是对幼鱼的洄游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对幼鱼来说,它们缺乏必要的运动能力,不能与强大的水流作斗争,因而只能完全被水流所“挟持”,随着水流而移动。许多成鱼的洄游,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水流所左右。
是什么因素引导着鱼类,游向它们的家乡呢?根据研究,是它们家乡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水的气味。
它们家乡的土壤、植物和动物持有的气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后,成为引导鱼类回游的“路标”,在这中间,鱼类的嗅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鱼类如何在海中寻找到它们熟悉的江口,从而循气味游向家乡,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延伸阅读
淡水鱼类完全在内陆水域中生活和洄游,洄游距离较短,洄游情况多样。有的鱼生活于流水中,产卵时到静水处;有的则在静水中生活,产卵到流水中去。流动生活是鱼类的主要生活特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