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鱼,是一种名贵的鱼类。它在淡水河流中产卵,孵出的幼鱼只在河流中生活短暂的时间,就游向大海,在海洋“牧场”中觅食,到长大长肥、发育成熟时,又游回到出生的河流中来产卵。
大海是那样浩瀚,江河是那样漫长,鲑鱼是怎样在无数流入海洋的河流中,认出它们出生的河流,从而千里迢迢回家乡来的呢?
哈斯勒现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动物学教授和湖沼学实验主任。三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生物学家的时候,就想尝试证实一种理论,气味是引导鲑鱼从茫茫大海游回出生河流的无形向导。这个想法开始于一次偶然的旅行。1946年,他回到童年时代生活过的瓦塞奇山度假。当他在他童年常去的一条路上漫步时,迎面扑来一股他十分熟悉的耧斗菜和苔藓的清香,这勾起了他对童年的一连串回忆,在他脑海中闪过童年时伙伴的名字,以及他们曾玩过球的山中草地的景象。他立刻联想到了他正在研究的鲑鱼回游问题。幼鲑会不会也能记住自己家乡河流的气味呢?成鲑是否就是循着对“童年”生活留下的记忆,找到出生河流去产卵的呢?
1953年,哈斯勒及其同事,开始了最初试验。他们在各支流中捕捞了三百条鲑鱼,将其中一半鲑鱼的鼻孔,用棉花堵塞,然后,在一英里多的地方放入水中,被堵塞了鼻孔的鲑鱼,很多都丧失了辨别方向的能力,走错了河岔;未被堵塞的,则几乎全部正确地游进了自己居住的支流。
经过了一系列成功的试验,1972年春,他们扩大了试验规模。他们用莫佛林——一种具有刺鼻气味的无色液体,对一万八千二百条幼鲑进行了诱导,用二万条未受诱导的幼鲑作对照。然后,他们把这些鲑鱼在密执安湖沿岸的三个地点释放。1973年秋天,令人激动的时刻到来了,9月20日,第一条鲑鱼回来了,以后又有零零星星的几条鲑鱼游进了滴入适量莫佛林的橡树河,不久,涓涓细流就变成了鲑鱼的洪流。到12月,总共有一千六百四十八条鲑鱼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密执安湖回到了它们的人造家乡——一条它们从未见过的小河、其中一千四百八十五条鲑鱼是受过诱导的,未受诱导的只有一百六十三条,比例大约是十比一。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因为,在自然情况下,也只有1%~2%的鲑鱼能够返回老家。这些鲑鱼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回游,耗尽了体力,然而它们还是聚在一起,互相追逐求偶,不断使水而激起浪花。
章鱼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章鱼喜欢独处,领域性极强,不惜杀人或杀伤同类来保持自己的地盘。但根据很多报道,章鱼与人接触时,即使在荒凉的水域,也表观得很友善或害怕。
曾在普哲海峡与大章鱼搏斗过的潜水员俟伊特说:“遇到可战可逃时,章鱼总是逃。”章鱼攻击人,是因为章鱼一受到骚扰,便会抓紧附近的坚实物体;有经验的潜水员常将章鱼放在自己的晌部。章鱼多数会满意而友善地紧抱着他,一起升出水面、假使你想让章鱼放松,只要轻拍几下,抚摸一会,或者轻轻地搔它,它就会离开。
章鱼虽然喜欢在荒凉的水域中过孤寂的生活,但一旦被捕,行动受到束缚,就变得温驯友善。水族馆的管理人员说,章鱼喜欢有人抚摸它,章鱼很聪明,还可能会开玩笑,他们养的章鱼,经常向旁边走过的人喷水。
章鱼各有独特的性格,而且非常聪明。一位胚胎学家兼细胞学家讲述一条巴哈马章鱼的故事,他每天喂它六个小蜗牛,章鱼拿到这些蜗牛以后,存放在膜质唇下,饿了就吃一个。后来它学会了扳,喂养者的手指,寻觅蜗牛。因为怕它吃得太多,喂养者有时在每日供应的蜗牛里面羼一个蜗牛空壳。但没多久,章鱼就识破了这种诡汁,在取走蜗牛以前,先用长脚的尖端伸入每个蜗牛壳,以查明虚实。
鱼有水波感知器
鱼类能感知水波极细微的摆动。
任何运动都能引起水波,水波的传播要比无线电波慢得多;但鱼类借助水波也能艘摸四周环境。
从鱼鳃到鱼尾,沿着鱼身有一排极细微的小孔,好象是被成衣匠用极细的针在缝纫机上缝制出来的。这个奇妙的成衣匠就是大自然,一行细密的针孔就是鱼的侧线。侧线上的每个小孔都通向一个极细小的腔室,里面有个感觉乳头,以一根神经与大脑相联,水波振动了乳头,因而大脑得到了相应的信号,于是鱼儿知道敌人临近。
失去视力的鱼游得并不比明眼鱼差,它们永远不会撞上“墙角”。盲鱼虏获猎物的本领似乎也不比明眼的逊色。有一次人们把一条挖去眼睛的狗鱼放进水池里,然后又放进几条小鱼。狗鱼立即警觉起来,侧线的乳头迅速通知大脑,不远处有猎物可寻。当小鱼游近以后,狗龟突然从隐蔽处一跃而山,捕获一条小鱼。它虽然看不见目标,但却能百发百中,侧线正好似一架精确的炮兵校正机。
鱼类雌雄之变可利用
男变女,女变男,对人类来说是咄咄怪事,但实际上,这是生物界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性变现象。黄鳝,“青春年好”时节,十有八九为“女”,产卵之后转为“男”,竟充当起雌鳝的配偶来,因此大鳝鱼之中,十条里约有九条为雄。红鲷鱼一夫多妻,若把它们的一个小家庭独养厂处。捉走它们的首领——唯一的那条雄鱼,过些时,在剩下的雌鱼中,身体强壮者,卵巢便一天天缩小,精囊一天天膨大,体色红得更加耀眼,最终成了一条雄鱼,取代原来丈夫的地位。若把这一条也捉走,剩余的雌邑又会有一条变雄鱼。
原来,有些鱼类的原始生殖组织,同时具有两种性别发展的因素,当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就能向相应的性别变化。
针对鱼类的性变,人们略施小计,便从中获大利,鳟鱼,雌性比雄性生长快、令体大。于是,英国专家在饵料中拌入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发现雌鱼体内长出一对睾丸,用这些鳟鱼与普通雌鱼交配,产下的后代全是雌鱼;尼罗罗非鱼则雄性比雌性长得快、体型大,于是我国水产工作者,用加入微量的甲基睾丸酮的饵料,饲喂幼鱼苗,结果95%以上的鱼苗成了雄鱼。
繁殖后代的一片苦心
斑节对虾是热带性种类的对虾,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南部的海洋里常能看到它们的遗迹。
雄虾性成熟后就和雌虾交配。交配是恰好在雌虾刚刚蜕下皮时进行的。因为雄虾小,雌虾大,通常情况下,雌虾的游泳能力比雄虾强,但是刚刚蜕下皮或蜕皮后不久的雌虾身体软弱,常常卧在海底。同时,雌虾的纳精囊口外的甲壳已经变得很软,这样就为雄虾交配创造了条件,雄虾就乘机把一种贮存精液的特殊结构——精荚,置入雌虾的纳精囊里。这个保存在雌虾腹内的精英,一直保存到雌虾排卵时,雌虾才把精液放出,让卵子受精。这时,雄虾早已不知跑向何处,排卵排精都由雌虾来完成。
一个雌虾可产40~100万粒卵。受精卵在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的海洋里,只要24小时就孵化出幼虫,幼虫长成仔虾后就游向河口,随着潮水到河口里觅食。大约长到25毫米以上,小斑节对虾移居到沿海的浅水区生活,逐渐成熟,逐渐向外海深水区回游。直到繁殖期,它们又返回浅水区产卵。
蟹的特异功能
蟹的十肢都有预先长好的折断线。若有一肢给掠食的鱼咬到了,或受了伤,或夹在石头缝里,它便立刻收缩一种特别肌肉,断出这一肢,趁鱼在全神对付那仍会扭动的断肢时逃走。断去肢体连血都不流,因为肢内有特别的膜,将神经与血管完全封断,又有特别的“门”,能将断处关闭。血细胞立即供应脂蛋白质,开始长出新肢。
蟹有三合一的胃。前胃里的胃壁有“齿”,将迅速吞下的食物磨碎。中胃较大,具有肝和胰的作用。后胃装满了大肠和小肠。
很多蟹体内都有一种“时钟”,能使蟹壳颜色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962年,生物学家鲍威尔发现,岸蟹上有红、白、黑三种色素。白天它壳上散布着红、黑两种色素,使蟹壳的颜色比较深暗。夜里,这些色素减退,蟹的颜色变成浅淡。
除了口器官和蟹螯的尖端外,蟹那8条爬动的腿都有“辨味”本领。1930年,生物学家卢德放一只蟹在吸墨纸上,纸面有几处吸进了肉汁。这只蟹的最后一对腿碰到了肉汁,就立刻抓住不放,开始咬食。
有些蟹在水底下,能利用天体及分析偏振光方法,决定行动方向。1967年,佛罗里达州美安密大学韩根博士的实验证明,北美洲和南美洲水域内时常见到招潮蟹离开了它原来栖息的地方,能够找寻方向重返故居,仅在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它才失去行动方向的指示停留不动。
1960年,生物学家又发现,蟹的动脉血压比人类少20倍。因为动脉血管大,蟹不会有高血压的毛病,也永不会死于心脏病。为了帮助血液循环,有些蟹的腮底下,另外还有辅助心脏。
蟹的腿非常敏感,可以发觉水中的震动。第一对触角能侦查出很远的物体和液体的动荡,这样复杂的系统,在寻觅食物或躲避危险时,似乎还不够用,它浑身的毛也都具有敏感性。
除了这些奇妙功用以外,蟹还有一对很特别的复眼,视角达到180°。复眼的眼珠,下面连接着一个眼柄,藏在甲壳上的坚硬眼窝中,可以个别向外伸出。假使弄坏了一只眼睛,它很快又长出一只新的。不过科学无法解释的是,蟹的眼珠和眼柄要是全部损坏或割断后,就不能再长出新眼,只能在眼窝中多长一只触角。
蟹聪慧的本能是盲目的
在苏联远东和日本海地区栖生着一种有趣的蟹,这种蟹完全懂得伪装艺术。当它一来到新环境,就极力用一种可靠的迷彩伪装自己,它首先往脊背上堆放很多淤泥,然后再掘一些水草的小枝条,用两对后肢把它们高高托起——这两对后肢就是专门作这个用的,这种蟹常用海绵作为“伪装服”。人们发现,只要周围有选择的余地,它总是应用那些与四周土壤的色彩和形状相似的物体来伪装自己。
这是一种聪慧的本能,但这种聪慧的本能是盲目的。下面的实验就能证明这一点——水池底部被涂上一层蓝色,把一只蟹放进水里,并且给它一些可作为伪装材料的一面为蓝一面为红的彩色纸片。蟹在水中焦急不安,极力想用适合的颜色的纸片把自己隐藏起来,于是变成红的了。它本能地把蓝色一面覆盖在自己身上,于是红色的一面只有朝外了。
动物的再生之王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因其身体比较柔软,所以称为海绵。它们象泡沫塑料一样,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称之为多孔动物。每一个小孔都是它们的“嘴巴”,海水从这些孔洞进入海绵,水在流经海绵体内时饴海绵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和氧气,海绵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随水流冲出体外。
使人惊讶的是海绵的再生能力,众所周知,海参为了御敌把肚肠吐出之后,不久能重新生出新的肚肠。海参被人撕成碎块抛人海中后,不久每个碎块又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形成若干个完整的海参。它们的再生本领可算是很强的了。但是海绵的再生本领还要胜过它们一筹,若把海绵切成许许多多的块,抛人海中,非但不能损伤它们的生命,相反它们中的每一块都能独立生活,并逐渐长大形成一个新海绵。这还不算,即使把海绵捣烂过筛,再混合起来,在良好的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时间就可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海上侦察兵
夏秋季节,泛舟海上,在平静的碧波中,常会看到晶莹透明、身披轻纱,好象一个降落伞那样的浮游动物,这就是海蜇。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描写道:“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虾动蛇沉。”
海蜇虽然没有耳朵和眼睛,但水母虾和玉鲳鱼都自愿当它的“耳目”。每当敌害接近时,生活在海蜇口腕周围的小鱼小虾,立刻有所察觉,迅速躲进海蜇“家”里去海蜇感觉到这些小动物的行动,立即收缩伞部,沉下海去。海蜇庇护了小鱼小虾,小鱼小虾也甘愿为它“站岗放哨”。这就是陈藏器说的“以虾为目”。
海蜇有种特殊的本领,每当海上风暴到来之前,它能预报。原来海蜇能把远方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转为电脉冲引起感觉。每当它接到信号后,就及早潜入深处,免得被浪涛冲上岩礁,弄个粉身碎骨。
科学家解开了海蜇预知风暴的谜,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灵敏的风暴警报仪——水母耳,用以准确地预报海上风暴的降临,常在海上作业的人们也根据海蜇的行踪来预测风暴。
海菊的魅力
在清澈的海水里,在礁石的缝隙中,当你注目浏览时,会被朵朵美丽的花盘所吸引,当你伸手去触摸它们时,它们就迅速地吹出一股清水,收回“花瓣”,抱成一团,原来这还是会动的“花朵”。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上,那一条条的花瓣,象舒展的菊花,人们因此而称它为“海菊花”。
突然,一朵海菊花缓缓地动起来了。原来这朵花生长在一个螺壳上,螺壳里居住着一个房客——寄居蟹。寄居蟹和海菊花是奸朋友,海菊花能放出花瓣——触手,捕捉小动物,既保护了奇居蟹,又把食物供给它。寄居蟹可以携带海菊花旅行海底。这样,两个朋友就不愿分离,甚至寄居蟹迁居时,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有一种花纹斑斓的小丑鱼,和海菊花——海葵也是好朋友。海葵的触手对小丑鱼无害,小丑鱼把别的小鱼引诱到海葵的触手间,海葵得到了食物,小丑鱼也分享一分美餐。寄生虾也同海葵交往,它还梳理海葵的触手,让它们保持清洁,换来的酬劳是“一日三餐”。这种身体透明,象玻璃一样的寄生虾,甚至得到了“葵虾”的称号。
聪明的动物
据科学家测定,海豚的大脑重量与身体重量的比例,远远超过黑猩猩的百分比。可以说除人类外,海豚的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
经过训练的海豚,能打乒乓球、跳火圈,就象杂技团的演员一样。有人曾对海豚和机灵的猴子同时进行训练,让它们学开电源开关,一般海豚十五到二十次就学会了,个别的海豚五次就能学会;而猴子要二百到三百次才能学会。
最有趣的,也许是如下这则报道——海湾中离海岸二百五十公尺外,停了一艘进行科学研究的专用船,由于工作需要,这艘船上的工作人员在海水中安了一排系在船缆上的铝杆,以致在这海湾中出现了一道从来未有过的栅栏。
船的监听仪器详细地记下了这道栅栏出现以后的水中情况;一群海豚游来,它们大概在几里路外便觉察到海湾中出现了新情况,其中的一头,特地先游近栅栏,对这一新出现的东西进行了一番颇为周密的侦察,这头担任斥候的海豚回到群中以后,向大伙报告了它的侦察结果,然后全体海豚便开始以一种刺耳的“吱吱”声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还不时有一两头海豚游进栅栏,实地验证一下那位侦察者的报告。经过了半小时以上的集体研究”,它们大概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新出现的这个新东西对它们是无害的,于是,这群海豚便秩序井然地通过这金属的栅栏,游走了。
栖息在不同地区以及种类不同的海豚,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语言”。有人试验过,在同时饲养着巨头海豚和其他海豚的水池中,如果水平面降到一公尺时,身长六公尺的巨头海豚便搁浅了,它便发出求救的信号。这时,只见较小的巨头海豚和别种海豚同时闻讯赶来,聚集在搁浅的那头海豚的周围。这试验还证实了海豚求援的信号,由两部分组成——它受伤之后所发出的信号和“吱吱”声,起初声音很高,然后渐降。这种变化,肯定也有道理。有趣的是,救援者赶到后,总是先把受伤的同类推入水中,吸一口气,然后再在水中“交谈”。
海豚的爱情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最喜欢斗争哲学。一种是鲨鱼,母鲨鱼在它的腹中一次孕育了成百上千条小鲨鱼,小鲨鱼们你争我斗,斗到最后,只剩下一条小鲨鱼诞生;另一种是人类,人类会用巧妙的理由把人斗得乌天黑地,还会用种种武器让同类成千上万地死去。
海豚则不同。在海豚王国里,没有强者与弱者的争斗,也没有这一群海豚与那一群海豚的争斗,海豚社会是个充满合作、充满友爱的社会,它们在水下经常发出充满友好的咕咕声,仿佛不停地互相问候着:“您好,您好。”
海豚会无私地帮助自己的同类。它对人类也充满了爱和信任,不过,海豚并非对一切都爱。有一次,一只小海豚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突然遭到三条鲨鱼的袭击,它马上发出嘘嘘的呼救声,这是海豚王国的s艳。20多只海豚闻声马上用嘘嘘声、吱吱声、咯咯声予以响应,并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箭一般游向出事地点,勇猛地撞击鲨鱼。不一会,鲨就深入海底而亡,小海豚得救了。
海豚对人类也是恩怨分明。在新西兰中部的夫伦奇巴海峡,暗礁密布,经常有船触礁沉没,有一只名叫“戴克”的海豚义务为各种船只导航,使船只安然度过险礁。但是,有一次,戴克为“企鹅”号海船导航时,船上有个船员竟开枪打中了它,戴克潜入深海,死里逃生。当“企鹅”轮又一次经过海峡时,戴克又远远地在暗礁中引路。但是,这一次,它把船引向充满暗礁的地方,不久“企鹅”号触礁沉没。戴克望着它,随即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似乎庆幸,恶人有恶报。
救苦救难的善良动物
1943年,美国《自然史》杂志刊登了一篇海豚救人的报道,说一个律师的妻子在佛罗里达州岸边游泳,不慎游到深水的地方,浪涛立刻把她卷了去。她被淹得糊里糊涂之时,仿佛觉得有人把她往岸上推、她到了岸上之后,打算感谢她的救命恩人,可是周围却没有一个人影,一个走到岸边来的人对她说,救她的是一头海豚,她这才恍然大悟。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佛罗里达州的兰波夫妇,一天乘游艇在近岸处游玩,不幸马达发生故障,小艇无法控制,只好随波逐流,飘到海里。第二天,一群鲨鱼把兰波夫妇们团团围住,两人正在呼救无门之际,许多海豚突然出现,它们齐心协力驱散了那些鲨鱼,并在小艇四周护卫着;到了第五天,风向变了,小艇被吹近海岸,那些海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里奥·阿泰罗”号客轮,于1959年夏季,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许多乘客都在汹涌的海水中挣扎,真是祸不单行,在这危急的时刻,鲨鱼云集,跟见得人们就要一个个葬身鱼腹了。在千钧一发之际,成群的海豚忽然出现,向鲨鱼猛扑过去,赶走了那些海中恶霸,这些遇难的乘客方转危为安,保住了性命。
现在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海豚来保护自己。1979年夏季,在苏联的黑海之滨,进行了一场异乎寻常的科学实验,让婴儿下海游泳。为了消除母亲们的惧怕心情,科学家驯化了几头海豚,同孩子们一起游泳。当有的孩子潜入水中时间过长时,海豚便迅速赶去把孩子顶出水面,似乎海豚能预感到某种危险的来临。它们也喜欢同孩子们一起嬉游,稍大些的孩子甚至可以象骑马似地骑到海豚背上,只要能抓牢海豚的鳍就行。
会送信的鱼
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周的渔民,熟知扁鲹鱼一昼夜往返海峡两边一次的习性,把信件装入密封胶袋,由扁鲹鱼游寄。
据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年年月月、风雨无阻,很少发现扁鲹鱼有耽误的。
冻不死的鱼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苏联的西伯利亚,有一种小鲜鱼,在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室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冻块溶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冰在狗肚中溶化后,小鱼便开始蠕动,使狗感到不适,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从狗肚里吐出来的鱼竟然还活着!
绿骨骼的鱼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种活泼善游的鱼儿——颌针鱼。这种经常以小鱼、小虾为食,上、下颌可以极度前伸,象一根细长的针管。更有趣的是它的骨骼是绿色的。据专家们分析,这是由于骨质中含有一种叫“胆绿素”的物质所造成的。
从朋友变为敌人的鱼
在中国和朝鲜的河流中,有一种乌鳢鱼。这种鱼体形粗壮,长可达05米,重可达7公斤;它的头部呈扁形,象蛇头,乌鳢鱼就是由此得名。有人将乌鳢鱼移居到养殖鲤鱼的池塘里,动机是乌鳢能够消灭池塘里的全部杂鱼和蛤蟆。
一开始,一切都象预计的那样,十分顺利。乌鳢鱼吞噬了全部小鱼和蛤蟆,乌鳢鱼那么无情地猛追蛤蟆,吓得后者跳出水面,久久地躲缩在岸上,蛤蟆和杂鱼都不见了。往后怎么办呢?后来,乌鳢鱼就开始对鲤鱼下手了。进行实验的鱼类学家也曾估计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他们的计算是,待乌鳢鱼完成任务之后,再把这位客人清出去。
但是,要清除乌鳢鱼,谈何容易!这种鱼长着鳃上器官,能用来呼吸地面的空气。依靠这种器官,它能够离开水面而活好多天,所以,当放掉了池塘里的水,以便从池底里拣出乌鳢鱼时,它们却深深地钻进淤泥,等候灾难过去。除此之外,乌鳢鱼还挺能关心自己的下一代,乌鳢鱼在水面上用树叶、水生植物的草桔筑窝。鱼就在这种漂浮的窝里产卵,之后,初生的幼鱼就在里面发育生长起来。
绵鳚——会补网的鱼
鱼网有了小破洞不容易发现,但渔民却并不担心,因为在这个时节盛产一种名叫绵鲥的鱼,它会主动地把渔网上的破洞“补”起来。
绵鳚,又称粘鱼,全身褐色,体呈圆棒型,体长10至30厘米,无鳞片,体表光滑,大头。绵鲥主要栖息在40至60米深的海底,以摄食海底泥沙中的有机质或藻类为生。秋、冬季节,绵鲥由于受水温影响,成群结队地游到深水,匍匐海底徘徊。因它不善于游动,因此每网产量比较固定,被称为“死鱼”。
这种被称为“死鱼”的绵鲥,一旦落人渔网也是并不甘心束手被擒的。不过,它在挣脱、逃窜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很奇特的。开始绵鲥自知落网,仿佛麻木不仁,跟其它鱼虾一样被拖入囊网。当囊网里的鱼虾越来越多、拥挤不堪时,绵鳚忽然感到情况不妙,便使劲向外挣扎,结果被网片拦住了。然而,绵鳚仍不死心,又把细长的尾巴伸进网扣里,凭借着光滑的身体,拼命向网外挣脱。可是绵鲥的头很大,最终被网扣勒紧头部。这时,处于困境的绵鳚仍不罢休,又将露在网外的尾巴伸进另一个网扣,企图利用尾巴的力量将头部挣脱出来,结果它又失败了。当它将尾巴第三次蜷曲起来,勾注第三个网扣时,已经精疲力竭了。可笑的是,无数条绵鳚都使用这种逃脱的方法,它们的尾巴你缠我,我绕你,相互紧紧地织在一起,于是,那些破了洞的网片就被它们“补”得严严实实了。
矛尾鱼——悬赏捉拿的鱼
1938年12月20日,在非洲东南部的海洋里,捕到了一尾奇怪的鱼。经过史密斯教授鉴定,认为它是总鳍鱼类中现存的唯一的鱼,根据它尾巴的形状,叫它矛尾鱼。
矛尾鱼的祖先约在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一度在海洋里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大约1亿年前,生活条件变化了,总鳍鱼的家族开始衰退下来。又过了300万年光景,到了中生代末期,这个鱼类家族的成员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科学家们以往都是从化石里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现在却在海洋中发现了它的活体。
原来,这种鱼迁居到深海里去了。深海里环境稳定,千百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也用不着被“进化”所淘汰,这样,它们就一代代保存着祖先的面貌。
只有这一尾鱼,能说服人吗?能捕到第二尾吗?于是科学家发布了悬赏捉拿矛尾鱼的布告,布告上还绘影图形印了矛尾鱼的样子,可第二尾的消息,如石沉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密斯教授还记着这件事,来到非洲寻觅,1952年12月20日,史密斯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岛附近,捕到了活的矛尾鱼。1955年7月,在这一带又先后捕到了15条。人们公认,3亿年前的“活化石”真正地生存在地球上。到1975年,已经有80多尾矛尾鱼进入了各国的标本室和博物馆。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失去了一次获得优厚奖赏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有悬赏捕捉这种鱼的布告,不然的话,他们就把自己餐桌上的矛尾鱼捧给科学家了。原来,他们吃这种“活化石”并非一日,他们的祖先就捕食矛尾鱼。
盲鳗——吃大鱼的小鱼
有这样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在一尾鳕鱼的肚子里找到了123条盲鳗。这些盲鳗全部活着,鳕鱼却已经死亡,经过海洋生物学家检查,鳕鱼的死亡是由于成群的盲鳗吞掉了它的内脏。这群入侵者仍然在鳕鱼的尸体内吞食着。
盲鳗长着软软的圆柱状的身子,把着个扁圆尾鳍,它的口象个圆吸盘,生着锐利的牙齿,这就是盲鳗进攻的武器。盲鳗靠着这张嘴向大鱼进攻,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进体内,用吃里扒外的办法先吃掉大鱼的内脏。
盲鳗又是个十分贪吃的家伙,一边吞食,一边排泄,据统计,一条盲鳗在8小时内可以吃掉相当自身体重20倍的东西。3条250克重的盲鳗,8小时可以吃掉15公斤食物。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那条惨死的鳕鱼的五脏六腑被盲鳗吞食的情况,123条盲鳗同时不停地吞食,这条鳕鱼有多少内脏能供它们吃?
盲鳗过着从里向外吃的寄生生活,世世代代见不到阳光,眼睛也就逐渐退化了。但盲鳗并不因为看不见而无法生活,它的嗅觉却发展得更为灵敏,嘴边的须是它的触角。盲鳗靠着灵敏的嗅觉和触角“扑”食着大鱼。严格地讲,盲鳗并不属鱼类,它没有真正的上、下鳄。仅有圆形的口吸盘,所以应属于比鱼类低等圆口类动物,就是在圆口类动物中,盲鳗也总给人留下一种阴险而又贪婪的恶劣印象。文昌鱼——无头的“鱼”
文昌鱼真没有头吗?不是的。说它没有头,是因为它的头部形态和躯干没有明显的区别,它的神经管前端膨大成的脑泡要比支持身体的脊索短,这样就使头部不明显,被人们误认为是无头“鱼”了。
文昌鱼并不能算鱼,而是比鱼类低等的头索动物。真正的鱼,要具备三个条件:(1)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2)用鳃呼吸,用鳍运动;(3)有真正的上下鳄。文昌鱼没有脊椎,身体由一根棒状的脊索支撑着,它也没有真正的上下鳄。尽管文昌鱼比鱼类低等,身体也只有一寸多长,然而它却是连接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的桥梁。它在胚胎发育、形态结构方面介于两者之间,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活标本。
文昌鱼全身无色透明,身体两头尖中央宽,象条小扁担。南方沿海的渔民称它们为“扁担鱼”。
中华鱼类的瑰宝——中华鲟
中华鲟为海栖鱼类,如同大麻哈鱼、鲥等溯河性鱼类一样产卵时溯河而上,它可由海中沿长江而上溯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带江段产卵。它的头尖,吻长,口可以伸成简状,口的周围有四条触须,身上披有五行大而硬的骨鳞,体长达3米有余。我国古代称之为“镡”。
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时期存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鱼鲨、鳐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胳是软骨,尾巴同鲨鱼一样是歪尾型的,但身体披有五行坚硬的骨鳞,所以它独树一帜,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学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古代鱼类演变进化的活化石。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常见的多为250公斤左右,所以有“长江鱼王”之名。中华鲟不仅个体大,产卵量也高,一条性成熟的雌鱼可产100万粒卵。产卵量如此之大,为什么产量却很低呢?原因在于,一方面,它们的个体大,性成熟慢,一条雌鱼往往要10多年后才能成熟,更奇怪的是,性成熟的雌鱼并不年年产卵,而是二、三年才产一次卵,因此“鱼丁不旺”。另一方面,它产卵时由海中长途跋涉,千里迢迢溯至长江的四川川江狭窄江段,由于鱼群集中,大批亲鱼还来不及生儿育女就被人捕捉,使亲鱼减少。再就是中华鲟产卵季节,也正值其他杂鱼的生活旺季,所以产出的鲟鱼卵又成了这些杂鱼的营养食品。
近些年来,在长江水面上兴建了拦江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和一些名贵的溯河鱼进入产卵场的道路,危机了中华鲟的资源。
鮟鱇——会钓鱼的鱼
人会钓鱼,海中有种名叫鮟鱇的鱼也会钓鱼。
鮟鱇鱼用什么方法钓鱼呢?原来鲮鲸头上背鳍的第一鳍棘顶端生有“诱饵”小肉片。这套构造宛如袖珍的钓竿和钓饵。平时鲮觫多隐伏于海底的海藻间,鳍棘不断向口的前方摆动,棘顶端的“诱饵”也随之东飘西荡招引小鱼,当小鱼来临时,鲼鲸鱼把鳍棘慢慢倒向口前,鱼儿为了吞吃这块诱饵也随之逐渐接近它的大嘴,就在这刹那间小鱼便被鲼鲸吞掉,在鲛鲸阔口的上、下鳄密生齿尖倒向后方的利齿,猎物掉进它的大口无法逃脱,只有一条路——进入它的大布袋似的胃中。
在号称黑暗世界的深海中,还栖息着许多会钓鱼的鱼——深海鲮鲸,其中一种是在它的头顶伸出的钓竿顶端装有一个象灯泡一样的发光器,在捕食时钓竿顶端的发光器便发出光亮,深海鲮鲸把钓竿放在口前等待“可口佳肴”的到来。在黑暗的深海一丝光亮会招来许多好奇的小鱼,它们如同夏虫扑火那样群集在鲮鲸的大口周围,突然“叭”的一声,鮟鱇把大口一闭,它们都成了鮟鱇的胃中物。
生卵冠军的翻车鱼
一条带鱼能产25,000~30,000个卵,一条鲐鱼可生26余万个卵,一条5公斤多重的比目鱼能下900万个卵,但这些胚都算不上是生卵的冠军,生卵最多的鱼是翻车鱼。
翻车鱼在生殖季节能生下3亿个卵。人们觉得疑惑不解的是翻车鱼为什么要生这么多的卵呢?既然每条翻车鱼能生下3亿个卵,为什么海洋里的翻车鱼却寥寥无几,难以见到呢?
有些鱼如鲨鱼是卵胎生的,卵在体内受精,仔鱼在母体内发育长大后,产出体外,一次只产十几条小鱼。翻车鱼是体外受精,这样就有相当数量的卵不能受精而死亡;即使能受精,并且孵化出了小鱼仔儿,这脆弱的小生命游荡茫茫大海中,也常常成为鱼虾的饵料;一场风暴来临,惊涛骇浪又卷裹起成千上万的卵和幼鱼,把它们活活地折磨死。这样,尽管翻车鱼产卵量大得惊人,经过重重灾难之后,能长成大鱼的也就很少很少了。这就是翻车鱼十分罕见的生卵多而难长大的原因。
游泳冠军的箭鱼
水族馆的展览室里陈列着一只捕鱼的小艇。两侧船舷破碎,龙骨折断,原来这是一只被箭鱼破坏的小艇。箭鱼平常胆子很小,可是一旦被激怒了;它就变得象发狂的豹子,就连虎鲸也要急忙避开,噬人鲨也要远远逃走。
箭鱼体长3~4米,重达300公斤,有个非常漂亮的流线型身体,尾部较细,摆动有力,体表长着一层光滑的粘液可以减少水流的阻力,箭鱼的上鳄又长又尖又硬。当它飞速向前游泳时,象长矛一样的上鳄起着劈水前进的作用。我们知道,飞机设计师绞尽脑汁设计高速飞机,可是要超过音速,谈何容易,但当他们观察到箭鱼这个长矛一样的上鳄时,灵感便进入他们的设计思想,如果给飞机安装了一根“针”,那么,这根针,便会刺破了高速前进中产生的“音障”。就这样,超音速飞机问世了。
箭鱼的速度曾经在一次“海洋运动会”上夺得“游泳速度冠军”样的称号。鳗鲡每小时的速度为12公里,金枪鱼每小时为20公里,虎鲸每小时为40公里,旗鱼每小时为100公里,而箭鱼每小时的速度为120公里。
在这样高速前进中,箭鱼前边的箭比离弦的箭要快得多,当它射中小艇时,当然就会穿过一侧的船弦,再穿过另一侧的船弦,并且破坏了龙骨。据记载,有一条箭鱼竟然穿透了50公分的木板,比什么“箭”都锐利得多。
泥猴——攀在树上的鱼
在东南亚的沼泽区域里,常常可以瞧见许多灌木上,有一尾尾的鱼儿用它们有力的胸鳍抓住树干,从容不迫地攀援上去。这种水陆两栖的动物,首尾只四英寸,它们的学名叫做泥猴。
这个闷热潮湿的沼泽,是泥猴的天堂。它们有的在浅滩里游泳,有的在树干上攀登,大家忙忙碌碌地在泥泞里觅取退潮所遗留下来的贝类,以供果腹。可是奇怪得很,它们对于那些共同栖息在树干上的玉蜀螺,却熟视无睹。
泥猴潜在水里时,和普通鱼儿一样,也是靠口腔喝水,然后利用鳃叶去吸取水里的氧气,而离水以后,鳃室还是充满着空气和水。它们的鳃室,靠着一副天生而简便的维持生命的水肺,能够在几小时的陆地生活中,经常维持着相当份量的水。
泥猴在岸旁爬行时,常让尾巴拖在水里,这可能是,凭借微血管作用去润湿身体上的其它部分。
泥猴当然不是唯一能够离水生活的鱼类。据美国地理杂志1969年6月一篇论文的记载,东南亚的七日鲛曾侵入北美的佛罗里达,而于短时期内栖居陆地;地理专家也曾发现东南亚的飞鱼,跟着一股奔流的雨水,栖居在斜挂的树枝上。但在所有鱼类中,最适宜于陆地生活的还算泥猴。它们的前鳍,恰如我们的拐杖一般,使它们能毫无困难的跨越泥地。
鼎足鱼——三条腿的鱼
在2000公尺左右的深海的海底,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进行考察,发现了一种怪鱼,这种鱼以“三条腿”以三足鼎立的姿式站在海底。这种怪鱼没有名字,所以人们就称这种鱼为“鼎足鱼”。
鼎足鱼的三条“腿”,是一对胸鳍和一个尾鳍发展起来的,这三条腿,细长坚韧,既是鼎足鱼的运动器官,也是它的感觉器官,有许多感觉神经末稍分布在这三根细长的鳍上。
鼎足鱼终生生活在深海海底,世世代代的黑暗环境使它们不需要眼睛去看,为了探索外界环境,寻找食物,鼎足鱼就发展它们的鳍。这三条腿可以爬行,跳跃,发现敌害,搜寻食物,既代替了手臂,也代替了眼睛。
鼎足鱼浑身披着白色的素装,这和它世代不见阳光有关。这种白色的身体,一点也不奇怪,深海里的居民们多半都是这样的肤色。
光脸鲷——奇特的闪光鱼
1964年,海洋生物学家戴维·弗里特曼在红海首次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光脸鲷。
这种小鱼身体只有7~10厘米,生活在红海和印度洋的不到10米深处,或者在较深的珊瑚礁上面,发出的光十分明亮,在水下距离鱼18米处就能发现它,一条鱼所发的光能够使离它二米远的人在黑夜看出手表上的时间。
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到目前为止,光脸鲷是陆上、海上所有发光动物中发光高度最高的一种发光动物。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光脸鲷的眼睛下缘不仅有一个很大的新月形发光器官,而且还具有一层暗色的皮膜,附着在它的发光器官的下面。皮膜一会儿上翻,遮住了发光器官,一会儿又下拉,好似电灯升夫一样,一亮一熄,闪耀出蓝绿色的光。这种奇妙的闪光现象,在鱼类中是十分罕见的。白天,光脸鲷隐匿在洞穴或珊瑚礁中,仅在投有月光的夜晚才冒险出来,常常12~60条一起活动,多时可达2000条。它们不成线状排列,而成球形列队。
当它们拉下皮膜时,群鱼的发光器官好似无数的明亮星星,组成丁一个巨大的火球,以此来引诱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作为自己的食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招来了一些大型的凶猛鱼类。
当它将要受到威胁或袭击的时候,立即就巧妙地拉上了皮膜,顿时漆黑一团,乘机溜之人吉。光脸鲷的正常闪光是每分钟2-3次,受到惊扰时,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可以达到75次,以此来模糊敌人的视线,这就是它逃避敌害的又一种方式。象许多其他鱼类一样,光脸鲷的发光也依赖于共生发光细菌作为它的光源。据测定,这种鱼的一个发光器官中大约有100亿个发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到鱼的发光器亡上,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寄主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它们也帮助寄生引诱食物和逃避敌害。
由发光细菌共生而引起的发光现象。甚至在动物体死后的几小时,还能继续发光。
最近,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捕捉列的光脸鲷故养在室内的水族箱内,同时做了一个能闪光的光脸鲷的精细模型。
当模型故人水族箱的时候,光脸鲷就纷纷向模型游来,并拉下皮蟆,闪显出蓝绿色的光。这说明了光脸鲷的闪光彼此联络的信号,也是它们群居生活的一个特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