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诞生不久就有零星的文字作品产生。有些东西也许还不能称为文学,但我们已经能从其中看到文学的苗头了。
这些最早的文学作品记录在墓壁上、金字塔和神庙的墙上以及一些零星的纸莎草纸的碎片上。按格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诗歌、箴言、自传、散文和小说。
诗歌
这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当然,也不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诗歌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或者说同步产生。毕竟诗歌是劳动的产物。也许这些诗歌称为劳动歌谣更合适一些,奴隶们在传唱之中,除了消解身体的疲乏之外,也在抒发胸中的郁结。这和中国的情况比较一致,《诗经》中最早收录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劳动歌谣。从两者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相同的东西:
我们整天搬运大麦和小麦
仓库已经装满
麦子溢到了外面
船上也已经装满
麦子溢到了外面
但我们还得搬运
好像我们的心是用青铜做的
这种不满和《诗经》中的“坎坎伐檀”有着同样强烈而辛酸的无奈。除了劳动歌谣之外,古埃及文献中还有大量的情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看来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我的妹妹在水那边
河流从身边淌过
阻挡了我的妹妹
河流中常有鳄鱼出没
我踏着激流过去
激起阵阵浪花
我的心坚硬如石头
爱情让我得到了水中的咒语
把鳄鱼视为田鼠
我边走边唤她的名字
直到她的身边拉住她的手
《诗经》中也有被水阻隔的句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同是被水阻隔人家连鳄鱼都不怕,我们的祖先就没有那么勇敢了。这种勇敢还表现在对爱的直白的表达上:
门啊,你是我的生命
为了你我杀掉了公牛
门啊,不要履行你的职责
我把最长的牛角给门栓
短的给了门锁
我把野雁给了门锁
油脂给了钥匙
最好的肉给了木工的儿子
让他用芦苇做门栓
用青草做门
让她的哥哥随时都能进去
走进她的卧室
她的床上铺着亚麻布
上面躺着我的情人
好一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在表达上古代的埃及人更直白大胆,也更火热得让人脸红。当然不管是古埃及也好,古中国也好,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都不鲜见:
我在门前眺望
希望我的哥哥来看我
我看着他来的那条小路仔细听着他的脚步声
却什么也等不到
为了他的爱我已经抛弃了一切
没有哪儿还能安顿我的心
信使却来告诉我:
他欺骗了你
他已经找了另外一个女人
那个女人遂了他的心愿
并把你的心扯成了河边的柳絮
这样的句子一听就是一个“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埃及版。看来见异思迁是不分国度的。
除了劳动歌谣和爱情诗,古埃及留存下来的还有宗教诗和赞美诗。赞美诗一般献给法老,宗教诗其实也是一种赞美诗,略微不同的是它献给了神灵。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奉承人的本领还是比较高超的,有一些甚至到了让人肉麻的程度。
自传
最早的自传来自古王国初期的墓壁上的一些墓葬主人的介绍,一般来说,这种介绍出现在王公大臣的墓葬中几率要大一些。因为古埃及人很注重自己的墓葬,一般在生前就建好自己的坟墓,所以有一些介绍是墓葬主人自己写上去的,也有一些是埋葬死者的时候才由后人写上去的,但这种介绍,我们都把它们归类到自传里面。
最初的自传非常简单,有点像我们现在常填写的个人履历。一般记载的是曾经担任过的官衔和职务,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是曾经获得过的土地,这是财富也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荣耀。因为土地一般是国王赏赐的,而要得到国王的封赏肯定取得过别人不曾取得的业绩。这种荣耀是要大书特书的,就好像我们在个人履历中重点填写某年某月曾经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一样。
比较有代表性的自传是《梅腾自传》,此公曾经担任过州长和王室田庄的大管家,并数次得到过国王的赏赐。因为《梅腾自传》中还不具备文学作品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还不能把它说成是文学作品。但是后期很多具备了文学作品条件的自传记,都是从这样的传记发展来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介绍一下。再说它的史料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文学价值了。
《大臣乌尼传》和《梅腾自传》比较起来,叙事的成分就开始多起来,因为宗教理念的逐步完善,死者(当然是在生前)开始考虑怎么样才能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顺利地拿到通往天堂的绿卡,所以自吹自擂的成分也开始大起来。再加上叙述的事件拉长了篇幅,《大臣乌尼传》已经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报告文学了。
乌尼死后一个叫霍尔胡夫的人接替了他的上埃及总督职务,他的自传也成为继《大臣乌尼传》之后的名篇。因为霍尔胡夫曾经数次率兵入侵努比亚,《霍尔胡夫自传》中就有了他远征努比亚的传奇经历。这段传奇经历是其他人的自传中从没有看到过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题材比较新颖。
在《霍尔胡夫自传》中也有他自夸的文字,无非是为官清正,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口碑良好,并经常给神灵献上丰厚的祭礼,而文中只字未提他侵略努比亚的时候杀了多少无辜良民。
到了新王国时期,自传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纪实文学。里面自夸的成分逐渐少起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写实内容开始多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雅赫摩斯自传》,因为自传的作者在跟随国王对外征战的初期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所以它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古埃及士兵的戎马一生。
箴言
箴言的本身就是规劝的话。大约年轻人的热血决定了他的叛逆性,所以不时需要老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给予一定的规劝。这种规劝自然是为了全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遵守那种替代法律的行为规范吧。
箴言中很大部分是老子教训儿子的。和那种劝善的箴言比起来,那种教谕劝导的语气更轻而教训的语气更重一些。和自己的儿子没什么好客气的,因为任何时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都是一句真理。
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箴言都在讲些什么吧:
“若想被人称赞,就应避开贪婪,不要同它友善,它是一种顽症,是种种坏事的动因,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倘若你成了高贵者、富裕者,不要忘记被人轻视的穷困的日子。”
“遇事要思考后再去做,不经考虑的举止必将贻笑大方;行事不要傲慢自大,讲话要和颜悦色;宽厚能够克服艰难,暴躁必将搅浑生活。”
“不要被你的知识欺骗,向愚者求教要和向智者求教一样。学问无止境,谁也达不到它的顶峰,没有一个学者能对某门科学不断言。有价值的话比绿宝石还不易找到,尽管这样,你或许在推着磨的女奴手上发现了它。”
除了这些箴言之外,还有一种箴言是老国王讲给小国王的,内容自然是教给儿子如何治理天下。这样的治国箴言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也不鲜见。
在中王国时期,还有一个劝子读书的教训很有名气。《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中的赫琪是一位书吏,他教导儿子到首都的书吏学校中,好好学习那些难学的象形文字,说只要学会了那种文字就不用像铁匠那么辛苦、珠宝匠那么日夜操劳、搬谷人那么劳累。这和孔老夫子的理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故事
古埃及的故事已经很像小说了,略有不同的是故事的细节少了一些,而空有情节。不过这可不能埋怨古埃及人,那个时候文学的审美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如此引人入胜已经非常不错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故事要算《魔术师的故事》了,这是一个故事集子,写在一个叫魏斯特卡尔的纸草上,按照惯例,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纸草。
这个故事集一共讲述了五个故事,其中完整的有两个。一个讲述的是某位国王的仆人和神庙祭司的老婆私通,事情败露以后,祭司施展法力把一个蜡做的鳄鱼变成了真鳄鱼,真鳄鱼找到那个胆大包天的仆人把他拖进了尼罗河。而国王惩罚了祭司的老婆,把她捉到活活烧死,骨灰也撒到了尼罗河里。
这个故事中讲述的一切很符合埃及的风俗,在古埃及卖淫嫖娼不仅不受法律约束而且连道德约束也没有,可是通奸却是犯罪,这样的罪犯一般要被处死。
另外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的是国王带领着一群嫔妃宫娥湖上泛舟时发生的一件事。那些穿着网眼服的漂亮MM正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正在掌舵的一个宫女一不小心把一只耳环掉到了尼罗河里。一只宝石的耳环对她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宫女自然要抹眼泪。国王在安慰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召来了魔术师,魔术师施展魔法排干了湖里的水,找到了那只耳环,于是掌舵宫女破涕为笑。
另外三个故事都残缺不全,有一个故事有很曲折的情节但是没有结尾。因为大家都不喜欢看没有结尾的故事,还是不讲为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古埃及人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吊人胃口,而实在是岁月无情,那些记录故事的纸草残缺所致。
《一个有口才的农夫》是至今还在流传的故事,作为修辞方面的典范它甚至还被写进了埃及的教科书,那些妙语连珠的辩护词至今还是学生们修辞学科目上的考试题。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阿努普的农夫从瓦迪·奈泰隆赶着驮着盐巴的毛驴到附近的村庄里去贩卖,经过大臣拉西尼农庄上的麦地,被大管家有意刁难。这时驮盐巴的驴子啃了庄园里的大麦,管家就命人扣留了这头毛驴和驴背上的盐巴。农夫想抢回驴和货物的时候还被打了一顿。
农夫只好到大臣拉西尼那儿去讨还公道,可是因为事情牵扯到了自己的管家,拉西尼迟迟没有判决,于是农夫一次次在衙门间奔走,并用自己善辩的口才诉说陈情。拉西尼把农夫每次说的话都记录下来并都拿给国王去看,国王很欣赏农夫的口才,但也指示拉西尼不要急于作出判决,以得到更多能言善辩的词句。农夫得不到答复,在诉说中彻底绝望了,他准备到神灵面前去诉说冤屈。这个时候,国王才命令拉西尼秉公而断,拉西尼惩罚了自己的管家,归还了被抢的货物。
除了以上的几个故事,古埃及比较有名气的故事还有《遇难的水手》、《倒霉的王子》、《占领尤巴城》、《关于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两兄弟的故事》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