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亲书自述诗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亲书自述诗句等,共十份。其中他亲书的"十救诗"等诗句,与太平天国的已刊本的字句相同,等于就已刊的字句再抄了一次,无甚史料意义,现予略去;其余的,以类相从,姑归纳为十份。十份中的八份是洪天贵福亲笔书写;非亲笔的两份,即在南昌府和巡抚衙门的供词,从每份有两种以上笔迹和文字的语气来看,它们似也是洪天贵福自己所写而经书吏分别抄录者。

    洪天贵福自述中有许多独特的史料。对洪秀全家庭的情况、洪秀全逝世原因和晚期情况,对李秀成等冲出天京和途中的战斗,对随同出天京和诸王的名单,都提供了较可信的依据。如洪秀全去世日期,有四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诸说。洪天贵福说是十九日,又具体说是十九日夜四更。这就解决了分歧:十九日、二十日都不错,二十一日之说错了一天。尤重要的是具体明确了洪秀全对古书的态度。洪天贵福记,洪秀全称古书为妖书,不准别人读,而他自己,曾下令从杭州调来大量古书,看完一本,就烧一本。这是洪秀全建都南京后实行排斥古人古书政策的证明。尤其出乎意外的是,洪天贵福供词提到朝中有一名不僧不道名叫沈桂的"沈真人",根据他的建议,洪天贵福继位后封了"六主帅":李秀成为大主帅,记王黄金爱为副主帅,顾王吴如孝为东方主帅……此事未见于其他记载,其重要性在于示人以太平天国朝内居然有这样一位能起重要作用的"沈真人"。

    洪天贵福记洪秀全和他自己在宫中的生活,虽琐碎,但重要。他一天要四次向洪秀全写本章请安,每次食饭要感谢上帝,九岁就有四个妻子,就不准与母亲和姐妹见面,只许读"天主教的书,不准看古书"。特别可笑的是,他父子在朝中有一只鹦鹉,据说能歌颂他父子永坐江山,唱:"亚父江山,永永崽坐。"洪天贵福在供词和诗句中,都吹捧清朝皇帝,表示不乐于当长毛,愿去读书考秀才,说,我先是幼天王,今是跟老爷的人,望大人老爷怜我年幼,莫怪我;希望读书,以后考进秀才。这样的话写了两次,写完第二次就被处死了。

    洪仁政、黄文英供词七份,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洪仁政,洪秀全之堂兄,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封为恤王,但未理事。天京被破后随护幼天王洪天贵福入江西被俘,留下三份供词。在南昌府的一份较有史料价值,称他帮同北王韦昌辉之韦十二、韦十四攻破武昌,三年后退安徽,洪秀全罪其退守,责令收监,石达开保奏始释放。黄文英是太平天国大将堵王黄文金之堂弟,晚期封为昭王,也不理事。黄文英供词之价值之一,在于它叙及黄文金的一些事迹。黄文金死后不用棺木只用棉絮包卷,史家曾以为是破除旧礼仪之一证。但今所见黄文英在南昌府供词,却说"因行走之际无处措办棺木",故只用棉絮包卷。黄文英还述及浙江湖州府系太平天国苏州守将谭绍光攻破,故湖州的钱粮归谭绍光征收而不归后守湖州的黄文金。这对研究太平天国后期的制度很有意义。又记,天朝的王有五等: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执掌朝纲,为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听王、堵王,会打仗,是三等王;如黄文英等,为四等王;五等王均称列王。黄文英说,起初是有大功才封王,后来就乱了,由广西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封王,捐钱粮也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个王了。

    以上两文于2006年7月8日偶然从电脑中发现,作于何时已不能记忆海外所藏太平天国文献叙录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曾编著、刻印至少数十种书籍,发布大量的文书。这些文献大多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政策和制度,是研究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但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些文献被毁殆尽,以至从20世纪初起,虽然开始有人尝试研究太平天国,却缺少真实的史料。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观,程演生、萧一山、王重民、向达等学者从法、英、德等国图书馆陆续发现了一批流传在外国的太平天国文献,并且编印出版。其著者有程演生编1926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第一集);萧一山编1935年出版的《太平天国诏谕》,1936年出版的《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1937年出版的《太平天国书翰》;1950年出版的王重民编和王重民、向达合编的《太平天国官书十种》、《太平天国史料》。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从清朝军机处档案中陆续发现一些太平天国的文献,以及大量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资料,数量颇巨,也陆续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太平天国》8册,以及罗尔纲、王庆成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的《太平天国》10册,这些文献都为太平天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

    太平天国立国十余年,与英、美、法等国的官方代表、传教士、商人多有往来。每逢外国人来访,他们必赠与所编印的书籍,也常有致对方的书信、照会等文书。因此,太平天国的文献在国内虽十不存一,在国外却不断有所发现。笔者治太平天国史有年,自1983年起得有机会踵步前贤,历在英、美、德、俄等国诸图书馆并有友人协助在法、荷两国图书馆搜访太平天国文献,多年间目验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本文以下省称"印书")原刻本二百余册,又原刻本的复印本、缩微卷本二十余册,原抄本十余册,合计有二百四十余册(卷);又目验各种文书多份。七十余年前诸前辈所见,因时过境迁,有我未见者,但我所见的也多有前人未见者。如我在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获见印书15种55册,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见2种2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获见10种10册,在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获见10种10册,以及因英国柯文南和法国巴斯蒂(M.Bastid)两教授之助,得到法国昂古莱姆(Angoulême)图书馆所藏15种17册的缩微卷,因荷兰多伍(L.Douw)博士之助,获得莱顿大学图书馆8种8册的复印本。《天父圣旨》、《天兄圣旨》两种都是很重要的新发现。太平天国以宗教立国,代天父上帝和代天兄基督传言的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所降"圣旨",是太平天国的"最高指示"。这两种书汇录天父、天兄一百数十次"圣旨",对史事研究极具重要性。已经由前人传回国内的各印书,大多只一种版本。我在搜访中发现不少异本,其内容、文字多有修改,足以发现太平天国某种思想、政策或史事的变化。

    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大都在封面上署明刊刻年份,如"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刻"、"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新刻"等字样;并在首页刻印"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即洪秀全批准颁行的书目。这些书在此后的重刻重印本,少数会在封面上改署重刻重印的年份,大多数的重刻重印本则封面仍署初刻年份。对于后一种情况,存在着如何辨识该书的哪一册是初刻、哪一册是重刻的问题;辨识正确与否,有时会影响对太平天国面貌和历史的认识。如萧一山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从今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东方部获见两册洪秀全所著的印书《太平诏书》,封面都刻署"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刻";其中一册的内容有征引孔孟儒学的字句,另一册没有这些字句。他认为后一册是初刻本,前一册是修改重刻本;认为太平天国初起时排斥孔孟,后来为适应社会心理,翻然变计,改为尊重儒学。郭廷以、罗尔纲二先生的看法则相反,他们的论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卷首的"旨准颁行诏书总目"(本文以下省称"书目")。没有征引孔孟儒学字句的那一册《太平诏书》,卷首列有"书目"十五部,即表明太平天国已出版的书有十五部,排列在最后的一部书是《太平救世歌》,而这一部《太平救世歌》,其封面上署"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刻"(癸好,即癸丑,太平天国讳"丑"改"好"),可见没有孔孟字句的那一册《太平诏书》,封面虽署"二年新刻",而其实际刻印年份是在《太平救世歌》出版之后,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或之后,说明它是后出的修改本。这一研究结论十分重要,说明了洪秀全思想和政策,是从承认孔孟儒学到否定孔孟儒学的转变。

    但后之学者利用"书目"来推断某些问题,有时会引起难以解释的矛盾。如太平天国印有一种《幼学诗》,封面有署"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新刻"者,有署"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刻"者;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新刻的《幼学诗》两册,一册卷首有"书目"十三部,另一册卷首无"书目"。又有署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新刻的一册,卷首亦无"书目"。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新刻的一册卷首"书目"中的一部是《旧遗诏圣书》,即《旧约全书》;因而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在辛开元年就已经刻印《旧遗诏圣书》了。然而存世的《旧遗诏圣书》封面却署"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刻",而且有其他可信的史料证明到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三月,《旧遗诏圣书》的第一卷《创世传》才出版了前半部。这一《旧遗诏圣书》的书名何以出现于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壬子二年(1852)即早一、二年刻印的书的"书目"中?这是由于利用"书目"来推断问题,不是无条件的。我们首先应对"书目"进行研究。我在目验二百余册印书的基础上,探讨了太平天国出版书籍的制度,发现在"辛开元年"即太平天国起义立国的当年,即辛亥元年(太平天国讳"亥"作"开"),亦即1851年和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及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以前,所编辑印行的书,其卷首是不列"书目"的,其时各书的封面均用红色纸;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以后出版的书,卷首列有已出版各书的"书目",封面则用黄纸;同时,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后对已出版过的书的重刻重印本,会将重刻重印之时已经出版的各书的"书目",列在卷首,封面则用黄纸,仍署初刻年份。虽有个别例外,但绝大多数情况如此。据此,后世所见太平天国的印书,其封面署"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新刻"、"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刻"而该书的卷首有"旨准颁行诏书总目"者,必系该书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改变出版制度以后重刻重印时所加,而不能据以判断"书目"中所列出的各书,在太平天国辛开、壬子时期就已存在。说具见拙撰《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此不详论。

    黄色是帝王色,卷首开列"书目",是昭示唯"书目"中的书准读。这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发起焚禁孔孟经籍以加强思想统治运动的一部分,对此,我在下文将详作讨论。这里所以先提到它,是为了使读者了解本文对印书的研究,何以重视各书的封面纸色和卷首的"书目"。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太平天国实行新的出版制度,除列出"书目"外,还规定各书必须盖"",才准阅读。"",是太平天国的自造字,意为金质的"玺"。这大概就是今日所见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印书钤有"旨准"印的由来。但钤印制度似只实行了一个短时期,可能没有实际作用。

    二、对太平天国书籍的所见所知

    我在国内外图书馆获见的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本文以下省称"印书")二百余册,在国外分藏于不列颠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前西柏林联邦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据所知,藏有或曾藏有"印书"者,尚有法国国家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王重民先生报道该馆藏"印书"十三部(册),又报道德馆藏有11册。但1984年我往访德馆时,已只6册。约略同时,程演生先生从法国东方语言学校图书馆影抄回8部(册)。美国纽约市图书馆藏"印书"约19册。美国梅谷(F.Michael)教授主编《太平天国:历史与文献》,将太平天国的文献英译,在有关篇的题注中述及纽约所藏各书,但大抵只提及书名,未述及封面纸色及"书目"各项。我在美时曾往专访,不巧该馆正将原件制作缩微卷,不能借阅,是以缘悭一面。澳大利亚有藏,久有所闻。曾据美国国会图书馆居密博士示知王省吾先生《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太平天国印书》(见《当代图书馆事业论集》,台北,正中书局,1994)一文,介绍该馆所藏"印书"23部27册(卷),其中述及了各书的封面纸色和"书目"情况。本文所述,以我亲见的二百余册为主,兼及王先生介绍的澳藏各册。

    以下以各该书的首刻年份为先后,依次研介,以助研究太平天国出书的情况和意图。但太平天国印书,有初刻后重印者,亦有初刻后再刻印行者。本文均予述及,但不以再刻年份为先后。

    (一)太平天国元、二、三年初版的印书

    太平天国自立国之始就依据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需要编印书籍,并多次重刻重印,数量很大。其最初编刻的两本书《太平礼制》、《幼学诗》都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出版,其时太平军尚在广西境。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出版的有《太平军目》、《太平诏书》等关于政治军事制度和思想的书籍。在太平天国元、二、三年(1851-1853)期间,太平天国出版书籍的种数,除历书外,已达十八种。即:《太平礼制》,《幼学诗》,《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天命诏旨书》,《太平诏书》,《天条书》,《颁行诏书》,《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天父上帝言题皇诏》,《建天京于金陵论》,《贬妖穴为罪隶论》,《诏书盖玺颁行论》,《三字经》,《太平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又《旧遗诏圣书》卷一、二;《新遗诏圣书》卷一。除后期洪仁玕的著作均署其本人之名者外,该三年的出版书目,约占太平天国全部出版书目的三分之二。以下是太平天国最初三年间初版的"印书"及其重印情况。

    1.《太平礼制》

    本书内容是一份"天王诏令",可以说作者就是洪秀全。其中详细规定了天王、东西南北翼诸王和各级职官以及他们的亲属的尊卑称谓。这是今日所见太平天国刻印的最早的书,由此可略见洪的思想中对此之重视。

    其书封面署"元年新刻"的,有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藏本一册,其封面纸红色,有龙凤纹饰。后来太平天国出版的书常在卷首列出"旨准颁行诏书总目",意即天王准许出版的书的目录。本书出版时尚无此制度。本书除"元年新刻"本外,有"二年新刻"本,"八年新刻"本。其收藏情况及版本异同略如下述。

    (1)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署"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新刻"(本文以下均省称"元年新刻"或"三年新刻"等)。封面红纸(本文以下省称"封红"),有龙凤纹饰(本文以下省称"有纹饰")。无"书目"。

    B.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纹饰和字体与"元年新刻"本异。无"书目"。

    C.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2)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6),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书中有当时读者墨书批注多条,但我失记。

    B.编号15298.B.2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书目"情况当时记录不清晰。

    C.抄本,编号OR8207(H)。无"书目"。

    (3)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B.编号FC171/11,署"八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此册已有后期所封干、英、忠、侍、章王的称谓,故实际印制时间已在太平天国十一二年。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柏林国家图书馆(前西柏林联邦德国国家图书馆,本文下同)    藏一册

    编号NS609(2),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不详,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7)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有NO.222和2875/44字样。无"书目"。

    (8)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0(与它书合装于一纸盒内,该盒编号H2Kn&3),该册署"辛开元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有"书目",部数失记。

    (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太平礼制》初刻于"辛开元年",其重刻本有署初刻年份者,有不署初刻年份者,颇不一致。署"元年新刻"又无"书目"的,应是初刻本。署"二年新刻"而无"书目"的,虽内容文字较元年本无更改,但纹饰、字体有异,应是重刻本。署"二年新刻"而"书目"有十四部者,由于"书目"制度的实行系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以后,而实行此制度时,太平天国已出版有书籍十三部(说详见拙撰《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故该部《太平礼制》实际之刻或印的时间,应在此稍后,应在太平天国的第十四部书出版之后。

    "书目"十四部《太平礼制》本,较之初刻本有一些文字改动即将天王及诸王之女,原称"长天金"、"次天金"、"长东金"、"长西金"……改为"天长金"、"天二金"、"东长金"……

    其剑桥藏本B,署"八年新刻"。八年,已在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杨韦事变"之后,洪秀全大规模地修改"印书",此册已删去了北王韦昌辉之名,又出现干、英、忠、侍、章等王之名,而干英、忠诸王等,封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及以后,故该本应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本的增补本,而封面不署增补之年份仍署"戊午八年"。

    《太平礼制》的基本精神是上下尊卑有序。不列颠图书馆本A有当年读者墨书批注多条,其评该书烦琐无谓之处,颇为中肯。其批语之一曰:"东王显与太平敌体,古时偶国犹能为乱,况大事未集之时乎?决然不能成事。"在《太平礼制》中,天王及其子幼主均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稍有等差。而该读者能见及东王与天王敌体,作出"偶国犹能为乱"的预言,可谓不幸而言中。

    2.《幼学诗》

    本书共五言诗三十四首,分述敬上帝、敬耶稣、敬肉亲和朝廷君道、臣道、家道及父、母、子、媳、兄、弟、姐、妹、夫、妻嫂、婶、男、女诸道。

    (1)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署"元年新刻"。封黄,微绿,四周回纹。无"书目"。

    B.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D.同上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1,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B.抄本,编号FC171/13,封面写"元年新刻"。无"书目"。

    (3)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4)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色未记,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5)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52,署"元年新刻"。封面黄,微绿,四周回纹。无"书目"。

    (6)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黄。"书目"有十三部。

    (7)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2),署"三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 "书目"。

    B.编号同上,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抄本,编号OR8207(J1),封面写"辛开元年新刻"。无"书目"。

    《幼学诗》和《太平礼制》二书,均有"辛开元年"本,这是太平天国初起之当年就编书刻书的实物证据。据我对"印书"的研究,"辛开元年"的新刻本,应红纸封面,无"书目"。但(2)A和(3)、(4)、(6)四册,均署"元年新刻"而"书目"有十三部,其原因应在于,它们实际上是刻印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之初。(7)A封面署"三年新刻"而无"书目",则应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前。对"书目"与纸色、年份等的研究,详见我的《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幼学诗》将拜上帝与中国传统的伦常道德结合起来。当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曾加评论,认为是一部"很优秀的读物"。此书在太平天国元、二、三年都曾镌刻,似说明其需要量之大。往年在山西曾发现《幼学诗》"元年新刻"的封面木版,应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北伐军行经山西所遗,由此似可见《幼学诗》太平天国元、二、三年的刻版在早年曾同时使用。

    3.《太平军目》

    此书说明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方式。全书以一军为例,规定军、师、旅、卒、两、伍各级的人数、旗帜和统帅关系,同时也规定了军帅以上各级职官的旗帜体制。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8.B28,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三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二册

    A.编号FC17/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B.编号同上,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末页钤"戊午遵改"朱戳。"戊午遵改",意谓在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遵天王旨意对该书作了修改。此册修改了翼王石达开的职衔。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封黄。余同上。

    C.缺封面。"书目"有十三部。

    (4)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5)荷兰来丁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有纹饰,有8684字样。"书目"有十三部。

    (6)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三部。

    在以上十册《太平军目》中,(3)A和(6)两册,均红纸封面,无"书目",应是刊刻较早者,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壬子二年"的刻本。上文已提到,太平天国对编印的官书在卷首编列已出版的书的"书目"事,(1)、(3)C、(5)、(7),各在册首"书目"有十三部,封面黄色,当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之初。(2)A和(4),"书目"有十五部,当印行于上述时间稍后。以上各书,仅少数文字有改动(但实际改动哪些字,失记)。(2)B则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的修改本,其主要的修改是将此前石达开的职衔"太平左军主将翼王石"一行铲改为"太平开国军师左军翼王石"。这一修改富有史料价值。自金田起义,石达开的职衔一直是"左军主将翼王",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内乱后入京辅政,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夏自京出走,并无担任"军师"的记载。太平天国午戊八年将石的职衔铲改为"开国军师",说明了当时领导集团内部关系之调整,似乎是洪秀全争取石达开回归的一种姿态。

    "戊午遵改"本而"书目"有二十四部者,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即乙卯,太平天国讳"卯"为"荣")五年(1855)新刻的书《行军总要》;"戊午遵改"本,即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遵旨作了修改的版本,"书目"有二十四部者,意即太平天国戊午八年的修改本,在第二十四部书出版时印行。由此似可见太平天国六、七年(1856-1857)即洪杨韦石事件的年份刻印书籍的停滞。

    太平天国军制创始较早。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即起义当年春在广西武宣与太平军相持的清方主帅周天爵曾俘获一册"叙述一军编制的逆书,与《周礼·司马》法同",进呈清廷,应即是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本《太平军目》。清方在太平天国早期还得到过又一种《太平军目》,据报道该本中的"两司马"不冠东西南北方位,伍长伍卒都无名号,与今存各本异。这两种更早的《太平军目》,现未发现。

    4.《天条书》

    本书记在各种场合向上帝的祈祷文,同时记载关于敬上帝、孝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抢、不说谎、不贪心等十条戒条。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298.B.23(4),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中征引儒学经籍。

    B.编号15298.B.49,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有回纹。有"书目"(部数失记)。序文征引儒学经籍。此册封面上有手写英文:ThomasTaylorMeadows,其后有小字,似注年月,已不可辨认。英文即"密迪乐"之全名;密在1853年4月作为英国公使文翰(S.G.Bonham)的译员访问南京,曾会见韦昌辉、石达开,此书当是他得自南京之物。

    C.编号15298.B.31,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D.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五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征引儒学经籍语。

    D.E.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5),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未记,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7)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NO.244和2875/44字样。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西人报道云较初刻本有较重大修改。

    以上各册《天条书》,除(8)以外,分属两种版本:署"二年新刻"、红纸封面、无"书目"而序文征引儒家经籍语者较早,或即是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的初刻本;虽署"二年新刻"但黄纸封面、"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者,则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后的重刻修改本。其时洪秀全正发动焚禁儒学经籍的运动,故将书中原引的儒学语句删去。(8)澳藏本署"三年新刻","书目"亦有十四部,则该本刻印时间与"二年新刻"的"书目"有十四部的本子相同,但是是另一刻本,封面亦改署当年。报道云此本有"重大修改",估计其修改与"二年新刻"的"书目"有十四部的本子相同。

    5.《太平诏书》

    本书为洪秀全早年所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百正歌》几篇诗文的合编,阐述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的理想。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928.B.23(1),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各篇有征引儒学经籍语。书中有一则当时读者的墨书评论:"太平诏书,文理亦为清顺。所有议论皆根据史鉴,未为臆说,若再加以词藻,当更妙矣。"

    B.编号15298.B.23(2),署"二年新刻"。封黄,有文饰。"书目"有十五部。各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三篇"原道"的"歌"、"训"字,均改为"诏"。又此册封面有手写英文:Tractof theNankingRebelssentbyYang,EasternKing1854,Nanking,June 1854,L.Bowring.意为:"此系1854年6月南京叛党杨东王送给的宗教小册。L.包令。"按该L.包令是当时英国的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J.包令之子,1854年6月奉派与领事官员爵士麦华陀到太平天国访问,与东王杨秀清互有答问文书往来,并携回多种太平天国的赠书。

    C.编号15298.B.21,同上。但封面无上述手写英文。

    D.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C.D.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三篇"原道"中的"歌"、"训"字样,均改为"诏"。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一篇。"歌"等改"诏"同上。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色失记,有纹饰。有"书目"十四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等均同上。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有2875/47字样。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2,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无"书目"。

    在以上各书中,署"二年新刻"又封面红纸、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者,为早年本,或即是初刻本。署"二年新刻"、封面黄色、"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者,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稍后的重刻修改本。其时洪秀全正焚禁孔孟诸书,故原引孔孟语句均被删去;又将三篇"原道"中的"歌"、"训"改为"诏",以符合其帝王身份。洪秀全排斥孔孟,兼及诸子百家和一切历史人物。《百正歌》一篇在《太平诏书》的修改本中,全篇被删;由于称述的内容是列举历史上多位"正人"的事迹以批判不正之人,故洪无法如其他篇那样可以删去古人古书之名而仍保留说理部分。

    6.《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

    本书记录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在广西永安州期间杨秀清假天父下凡揭露内奸周锡能图谋叛降、接应清军的经过。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7),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此册提到洪秀全在场时,称"秀全"。

    B.编号15298.B.13,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此册之"秀全",作"朕"。

    C.抄本,编号失记。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称"秀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 "秀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秀全"。

    C.D.署同上。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作"朕"。

    (4)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1),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有"书目",部数失记。称"秀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

    "朕"。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NO.158和2875/50字样。

    "书目"。称"秀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6,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秀全"。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作朕"。

    上述各册中,无"书目"、红纸封面者为早期本,应是太平天国壬子年(1852)的初刻本。"书目"有十四部者,应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期(1853)实行"书目"制度稍后,为修改本,改原称"秀全"处为朕"。此《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是天父下凡揭露内奸的记录体,天父与对话人内奸外,其他在场人包括洪秀全都是第三者。而"书目"十四部的本子改"秀全"为"朕",作第一人称,语意就不通了。

    7.《颁行诏书》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在起义初始的辛开元年(1851)、壬子年两年之间会衔发布了三篇檄文,声讨清政权,阐明太平天国的治、宗教主张。本书是三篇檄文的合编。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5),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编号15298.B.26,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十四部。

    C.编号15297.D24,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二十九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

    B.C.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龙凤纹饰(色失记)。"书目"有十四部。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NO.221字样(色失记)。无"书目"。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以上多册《颁行诏书》,从"书目"、封面色来看,有红纸封面的无"书目"本,有黄纸封面的"书目"有十四部本,和黄纸封面的"书目"有二十九部本三类。

    《颁行诏书》是太平天国"印书"中唯一提到"三合会"与"明朝"的文献。其版本的修改主要与此有关。

    牛津藏本A中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有如下一段:"况查尔们壮丁,多是三合会党,盍思洪门歃血,实为同心同力以灭清,未闻结义拜盟而反北面于仇敌者也。"该本中的《奉天讨胡檄》中又有如下语句:"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

    不列颠图书馆藏本A和俄藏本,均为红封面的无"书目"本,但该本中的上述"三合会党"一段,却作:"况尔四民人等,原是中国人民,须知天生真主,亟宜同心同力以灭妖,孰料良心尽泯而反北面于仇敌者也。""有明失政"句,则无差异。以上两种不同词语的版本,孰先孰后?考1853年4月英国公使文翰访问南京,获赠"印书",即交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译为英文,麦译的《颁行诏书》这一段作"三合会党";而同年6月美国传教士戴勒(C.Taylor)访问镇江,得到一册《颁行诏书》,报道说此册已将"天地会"字样删去。由此可知,牛津本A是初刻本,不列颠藏本A及俄藏本则是修改本,其印行当在4月至6月之间。这两种版本都是红纸封面,但均无"书目",应是因为当时尚未实行"书目"制度。

    《颁行诏书》的其他有"书目"本,多为"书目"有十四部而以黄纸封面者,这种版本应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后。它们除了关于"三合会"的修改外,又将"慨自有明失政"句改为"慨自满洲肆毒",其他字句也略有调整,但主要是删去"有明失政"。

    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C册,署"三年新刻"而"书目"有二十九部,意味着此册书的印行是在太平天国的第二十九部书之后。太平天国的第二十九部书是《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而该第二十九部书刻印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此册对初本另有不少文字修改,如将外国的 "国"改为 "郭","臣仆"改为 "卑仆","中国有复兴之理"改为"中国有永兴之兆"等。这一册的发现,不仅使我们知道有《颁行诏书》的又一次修改本,而且也可推知,《颁行诏书》曾有封面署"三年新刻"的版本。"三年新刻"的初本,应在"二年新刻""书目"有十四部的各本之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出版书至第十九部,故该种《颁行诏书》的初刊本的卷首"书目",应在十四部至十九部之间。

    8.《天命诏旨书》

    本书系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秋洪秀全命文臣选录自太平天国戊申年以来天父天兄所降圣旨及天王所降圣旨的一部分,颁发全军,以使将士知法识法,不误天命天令。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298.B.23(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读者墨书批注:"天德乃太平王之弟,死后刻一木主,(太平王)奉事唯谨,颇有灵响。"这是时人较普遍的讹传。另有对一些字句作英译的小注。

    B.编号15298.B.19,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C.抄本。编号OR82071(1)。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

    D.抄本。编号OR82071(2)。封面、"书目"同上。有多处朱笔圈点及铅笔写的词语英译。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六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D.C.F.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6),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色失记,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4,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上述《天命诏旨书》,无"书目"的各册为早年本;"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者,均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后。但各本内容文字无修改。早年本中,纪干支的"辛亥"二字,多处已避讳铲改为"辛开",但有二处遗漏未改。"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本,亦均有一处遗漏未改;又将无"书目"本中原来不误的"他出一言是天命"句中"他"字误为"地","后宫姓名位次"句中"名"误为"各","朕实情诏尔等"句中"情"误为 "精"。

    各本《天命诏旨书》的最后一篇是天王太平天国癸好三年的诏旨。署"壬子二年新刻"的书而有"癸好三年"的"诏",当是后来增补。从现存的早年本中的"辛亥"二字系将"亥"字铲改为"开",亦可推知它们并非初刻本。

    9.《太平条规》

    本书是关于部队行军、住营的规矩各十条。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3),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书中"行营规矩"标题,缺"行"字。

    B.编号15298.B.24,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C.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行"字不缺。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五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D.E.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4)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3),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223和2875/45字样。无"书目"。"行"字不缺。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6,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红。无"书目"。

    以上各册《太平条规》,均无"书目",应都是实行"书目"制度之前的早年本,但有缺"行"字本与不缺"行"字本之不同。

    10.《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

    太平天国自壬子二年(1852)起实行自己的历法,称为"天历"。《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是存世最早的太平天国历书。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10)。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此册封底内页粘有灰白色纸,手写英文两行。第一行,"Presentedby LewinBowring,11,Feb.1856";第二行,"Thesetractsweresent bytheEasternKinghimselftoSirJohnL.B."。意为:"1856年2月 11日L.包令赠。"此句应是包令将书赠与图书馆之语。第二行"这些小册是东王本人送给约翰·包令爵士的。L.B."。L.B.应就是L.包令姓名的缩写。L.包令曾奉其父J.包令之命往访太平天国,携回一些赠书。已见《太平诏书》条。但他们并未见到东王,所谓东王亲送书,当是误解或夸大。

    B.编号15298.B.35。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C.抄本。编号OR8270J(2),但封面在OR8270K。无"书目"。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2。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六册

    A.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同上。封面""作异体字"历"。

    C.封黄,有纹饰。无"书目"。此册书名作"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新历","国"、"丑"俱未遵改为"国"、"好"。又,此册封黄而无"书目",亦为例外。

    D.E.F.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已残破。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4)。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封面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4,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洪秀全在后期曾降诏,每年应在十、十一、十二三月依远近颁发次年新历书。早年是否如此规定不可知,但当年历书应在前一年年底前印就,自是定例,故每年历书都不需署刊刻年份。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应印行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冬,是年十二月太平军在武昌已有颁发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历书之记载。存世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历中,一部分是黄纸封面,"书目"有十四部。这些历书印行时,当已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以后。这应是在建都南京后,北伐西征,疆域扩大,虽然已到下半年,仍有重刻或重印当年历书以供应军民之需。

    11.《三字经》

    以三字句形式讲述上帝之权能和天王奉天父上帝旨意下凡救世之使命。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9),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 "书目"。

    B.编号15298.B.15,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抄本。编号OR8207M,封面写"三年镌刻"。无"书目"。书眉多有英文小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1,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己未遵改"朱戳,字句多有修改。

    B.抄本。编号FC171/13。封面写"三年镌刻"。红格簿纸,不依式抄。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D.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面四周回纹。有"书目"十三部。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三年镌刻"。上端有NO.62和2875/49字样。无 "书目"。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50,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前已述及,太平天国实行"书目"制度,系始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其时已刻印书籍十三部。故以上各册《三字经》,除(2)A外,无"书目"者,应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以前的初刻本和实行"书目"制度之初的重刻重印本("书目"有十三部者)。此两本文字无异。(2)A则不同。这是我于1984年在剑桥大学发现的异本。此本"书目"有二十四部,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即乙卯年,1855)新刻的《行军总要》一书。但此本末页有"己未遵改"字样,故并非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本,而是己未本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时遵天王旨作了修改的修改本。它的底本,即"书目"有二十四部本的初本,今未发现。如以此"己未遵改"本,与无"书目"本、"书目"有十三部本对照,修改甚多。其要者如:原句"说当初,讲番国,敬上帝,以色列"改为"爷生哥,犹太郭,考族谱,色列作","麦西国"改为"麦西孽","甚扶持"改为"甚恩#施#"(#意为墨书小方块纸粘贴于原字之上),"造碑石"改为"神#缮#石","曰耶稣"改为"曰#基#督","盘古下"改为"坦盘下","丁酉岁"改为"天#酉岁","神使扶"改为"歌#落#狱#","天嫂贤"改为"天嫂圣#"。

    太平天国后期印书常有以墨书小方块字挖补、粘贴个别原字的情况,但如此册之多之草,则为仅见。

    12.《天父上帝言题皇诏》

    托为上帝昭示的诗句十首,含洪秀全奉上帝之命下凡救世、众人须真心信实之意。以其多有隐语或不通词语,今尚不能尽解。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B.37,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0,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B.编号FC171/11,署"四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四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B.C.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6)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本书各册内容文字无区别。(2)B署"四年新刻","书目"有二十四部,其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新刻的《行军总要》,故此册并非"四年新刻"的初刻本,而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或以后的重刻重印本。

    13.《旧遗诏圣书》

    即《旧约全书》。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1853)春起陆续分卷出版,所据可能是郭士立译本而稍有文字更改。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二卷

    所见系《创世传》、《出麦西国传》两卷,今被合订为一册,编号15116.B.8。《创世传》有两封面,外封红纸,内封黄纸,外封署"三年新刻",有纹饰,书名《旧遗诏圣书》,正文首页首行刻"创世传卷一","书目"有十四部。《出麦西国传》封面黄纸,左上粘贴长方纸条,印龙凤纹图案,无字,正文首页首行刻"出麦西国传卷二","书目"有十四部,末页书口刻"出麦西国传卷上","卷上"应系"卷二"之误。此两卷版刻、纸张均较精好。

    (2)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创世传》半卷一册

    该册有两封面。第一封面黄纸双折,内外无字。第二封面浅红色图案纸双折,封外空白,封内龙凤纹饰,署"三年新刻"和书名《旧遗诏圣书》。正文首页首行刻"创世传卷一",至第二十八章止,故本书实际上只《创世传》半卷。无"书目"。全书版刻、纸张甚精。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三月英公使文翰访南京,获赠太平天国印书十二册,其中之一即《创世传》前二十八章本一册。他报告说:"此书所异于其他各册者,则以其封面系黄色也。"牛津所藏的这一册,应即是太平天国赠与文翰之版本,可能为世上所仅存者。

    (3)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三卷三册

    《创世传卷一》、《出麦西国传》卷二,封面文、式均同(1)。《出麦西国传》卷二末页书口刻"卷上"之误亦同。"书目"各有十四部。又有《户口册记》卷四一册,无封面,"书目"有十四部。

    (4)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四卷四册

    四卷四册为:《创世传》卷一,《出麦西国传》卷二,《利未书》卷三,《户口册记》卷四。"书目"各有十四部。据曾访问太平天国的西方人士报道,从1853年4月太平天国开始出版《旧遗诏圣书》以来,至同年6月已出版《创世传》、《出麦西国传》、《利未书》、《户口册记》、《复传律例书》、《约书亚书记》六卷。今所存者唯前四卷。以上各图书馆所存各册,除牛津藏半卷一册外,"书目"均有十四部,是此四册均刻印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后。

    14.《新遗诏圣书》

    即《新约全书》。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中期开始出版,所据亦可能是郭士立译本而稍有文字改动。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卷一册

    《马太传福音书》卷一一册,编号15116.C.23。封黄,封外无字,封内署"三年新刻",题书名《新遗诏圣书》,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2)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卷一册

    《马太传福音书》卷一一册。封面署"三年新刻",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卷一册

    《马太传福音书》卷一一册。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新遗诏圣书》在"书目"次序上为第十四部,它的卷一《马太传福音书》"书目"有十四部者,当为初刻本;(2)、(3)"书目"各有十五部,应是稍后续出。

    15.《钦定旧遗诏圣书》

    即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将《旧遗诏圣书》据己意加以修改、批注者。仍署《旧遗诏圣书》始刻年份,在"书目"中不另立目。

    不列颠图书馆    藏六卷

    《创世传》卷一、《出麦西国传》卷二、《利未书》卷三、《户口册记》卷四、《复传律例书》卷五、《约书亚书记》卷六,被合订为一厚册,编号15117.E.20,封面有二,均黄纸双折。封外左上贴长方红纸,刻印龙凤纹饰及"钦定旧遗诏圣书卷之","之"下墨书"一"。封内刻"……三年新刻"及龙凤纹饰,中直刻书名《钦定旧遗诏圣书》。由此可推知,六卷都应各有封面,各册单行。《钦定旧遗诏圣书》刻有洪秀全批注多处,其中,洪自以为是《圣经》中的人物,发挥了很多怪想,还有很多修改。除改"国"为"郭"、"王"为"侯"、"王宫"为"侯衙"等由于对前代、外国的贬抑而改动的字句外,还改动内容,如《创世传》,"遂接其妇在王宫内也,且缘其妇厚待亚伯兰"中"厚待"改为"欲杀"、"遏(去走)作此事施我耶"改为"尔诚上帝厚爱我"、"缘何不称云乃吾妻,为何称之为妹哉,致我娶之为妻"改为"缘何我娶尔妻为吾妻,无何而皇上帝降重灾与我也"等等。

    此部《钦定旧遗诏圣书》"书目"有二十九部,是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以后的印本。

    16.《钦定前遗诏圣书》

    即洪秀全将《新遗诏圣书》据己意加以修改、批注者。太平天国原称《新约全书》为《新遗诏圣书》,后期改称《前遗诏圣书》。这可能是洪秀全以为他本人得到的上帝启示才是最新的。《钦定前遗诏圣书》仍署《新遗诏圣书》的始刻年份,并不另列"书目"。

    不列颠图书馆    藏二十六卷《钦定前遗诏圣书》应包括全部《新约全书》二十七卷,今本缺第三卷,被合订为一厚册,编号15117.E.19,封面黄纸双折,封外左上贴长方红纸,刻印龙凤纹饰及"钦定前遗诏圣书卷之","之"下墨书"一"字。封内刻"……三年新刻"及龙凤纹饰和书名《钦定前遗诏圣书》。封面右下贴白纸条,墨书"前遗诏八本缺第三"字样;所缺系《约翰传福音书》一卷。《钦定前遗诏圣书》书眉刻有洪秀全批注多处。文中内容文字,以与现在《新遗诏圣书》比较,也颇有改易,如"耶稣"改 "基督"、"吾"改 "朕"、"天使托梦"改"上主托梦"等。其他各卷,虽无可对照,但他们多有铲版修改的痕迹。由此可推知,现存的《钦定前遗诏圣书》之前,必有旧版。今本"书目"有二十九部,应是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以后的印本。

    17.《建天京于金陵论》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诸文臣所撰论建都于金陵的必要和优势的短论汇编。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31,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九部。本册纸质、印刷极差。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2,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一部。

    (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一部。

    上述"书目"二十一部本《建天京于金陵论》,虽面署"三年新镌",实际印行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第二十一部书《天理要论》出版之后;"书目"二十八部本更在第二十八部书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新刻的《醒世文》之后、第二十九部书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新刻的《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之前。两本对照,后者多有文字修改;主要是或删或改文中的"王者"一词,"王者"一词多见于儒家经籍,太平天国又禁称前代君主为王,删改殆由于此。

    18.《诏书盖颁行论》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诸文臣所撰短论之汇编,主要是阐明唯太平天国出版的"诏书",经编入"书目"并钤有金印者,方得留传阅读,此外各书均予禁绝。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6,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1,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

    (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三年新镌"。"书目"有二十一部。

    澳藏"书目"二十一部抄本,我未目验。(1)、(2)"书目"有二十八部,应均晚出,印行当在太平天国戊午八年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之间。该两本"真主御极"、"天赐金"等字句,均有铲版修改之迹,疑是对二十一部本的修改。

    19.《贬妖穴为罪隶论》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洪秀全诏旨贬直隶省为"罪隶",诸文臣各撰短论,阐释其意。本书为各短论之汇编,冠以洪秀全诏旨。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3,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九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1,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己未遵改"朱戳。

    (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书

    署"三年新镌"。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一部。

    澳藏我未目验。早年程演生在法国东方语言学校获见本书的"书目"二十一部本,抄录回国,排印发表。以该种"书目"二十一部的抄排本,与"书目"二十四部的"己未遵改"本,以及"书目"二十九部本比较,可见后两种颇有文字修改。卷首"天王诏旨"中"天下万国朕无二"句中"国"改为"郭","朕"改为"帝",又"耶稣"改为"基督","王者"一词或删或改。"己未遵改"本与"书目"二十九部本则无差异。

    20.《太平救世歌》

    以东王杨秀清名义写的诗文,阐释上帝之权能、东王本人的使命和君臣兄弟之道。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15298.D.29,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此册封面有手写英文:"TractoftheNankingRebelssent byYangtheEasternKing1854NankingJune1854L.Bowring."意为:"1854年6月杨东王送给的南京叛党的宗教小册,L.包令记"。参见《太平诏书》条。

    B.编号15298.D.29,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7,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B.编号同上,署、封、纹均同上。"书目"有二十一部。《太平救世歌》作《太平救世诰》。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B.C.三册均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面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6)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上述各册《太平救世歌》,除(2)B外,均署"三年新刻"而"书目"有十五部。"书目"的第十五部,即是《太平救世歌》,可知"书目"十五部本即该书的初刻本。"书目"二十一部本晚出。与洪秀全《太平诏书》中的"原道"三篇的篇名原作"歌"、"训"而升格称"诏"相似,《太平救世歌》的晚出本(2)B升格为《太平救世诰》。

    21.《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十一月,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指斥洪秀全教子不严、待宫中女官太苛,要加以杖责,洪伏地受责,杨才予宽恕。此书记事件经过及杨、洪的对话。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部。澳藏此册我未目验。今国内流传利用者,为程演生抄录传回的法国东方语言学校藏的"书目"二十部本。

    22.《天朝田亩制度》

    本书规定田产均耕的原则和办法,社会的组织和政治、经济、宗教的制度,为洪秀全的理想国。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5,署"三年新镌"。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二十九部。

    (2)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镌"。封黄。"书目"有二十一部。澳本我未目验。早年程演生从法国传回"书目"二十一部本,抄排行世。"书目"二十九部本晚出,时在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之后,较二十一部本有一些文句增改,但无思想政策的修改。但我未就英藏本作校勘笔记,是为一憾。

    (二)太平天国四-六年初版的新书

    1.《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新历》

    (1)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1。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此册封面上端有墨书"木一将军衙"字样(似应是"本",误写为"木一"),右侧又有墨书"木一将军衙应用",当是太平军中之原物。

    (2)澳大历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部。"书目"第十五部是《太平救世歌》,"书目"有十五部的《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新历》,应刻印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秋冬;"书目"二十部本的《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新历》,应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冬甲寅四年春。癸甲之间太平天国领土扩展,故有续印历书之需要。

    2.《天理要论》

    论上帝之性质和权能。系截取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著《天理要论》前八章稍加改易而成。

    (1)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四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一部。

    (2)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两册

    A.B.两册,均署"四年新刻"。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一部。

    "书目"有二十一部本至《天理要论》止。是(1)与(2)A、(2)B,三册均系初刻本。

    3.《御制千字诏》

    洪秀全撰四言句共二百七十六句,叙上帝创造万物、耶稣救世赎罪、洪秀全受命下凡起义、建都天京诸事。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1,署"四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戊午遵改"朱戳。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2,同(1)。

    B.编号同上,署"四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三部。

    "书目"有二十三部本至《御制千字诏》止,故本册应为初刻本。可遗憾者,我在剑桥时未将此册细读而交付摄影时匆促间将(2)A影印,因而未能校核今日国内流传的"戊午遵改"本究竟修改了哪写文句。

    4.《天情道理书》

    叙自金田起义以来的若干事件,以证明天父天兄之权能、天王东王之教导,并录东王诗多首,以激励、告诫军中弟兄。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32,署"四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二十八部。末页有"己未遵改"朱戳。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2。署"四年新刻"。封、周同上。"书目"有二十四部。

    (3)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    藏一册

    署"四年新刻"。封、周同上。"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戊午遵改"朱戳。

    按《天情道理书》初刻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今存上述三册,均为晚出修改本,其修改主要是对北王韦昌辉的态度。本书有一段历述东、西、南、北、翼王的出身和艰难事迹,而今本(2)对诸王俱称某王,唯北王称"背土",显为贬斥词。今本(2)"书目"有二十四部,至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新刻的《行军总要》止,可知该本刻印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之后、第二十五部书--即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冬出版《天父诗》以前。在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丁巳七年之间,发生了内讧,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事后,洪秀全为维持宗教体系的一贯性,采取尊杨抑韦的政策。《天情道理书》的修改本中,北王被贬称为"背土"。其确切意义虽不明,属贬斥之意则无疑。该册《天情道理书》"书目"有二十四部本,殆印行于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或丁巳七年。(3)及(2)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和己未九年(1859)的修改本,对韦已不称"背土",只直称其名"昌辉",且提行与诸王同,是削爵而称名之意,较称"背土",已有所缓和。(1)与(3)内容无异,只版式不同。

    5.《行军总要》

    录东王杨秀清制定的陆路号令、水路号令、点兵号令等九种号令,有不署名者所作序文一篇。

    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30,署"乙荣五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戊午遵改"朱戳,应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就"书目"二十四部本作的修改本。《行军总要》存世似只此本,无早年本可比较其修改处。细按此册各页各行,未发现明显铲版改字之迹,独序文两页,称颂东王规条号令之美,其文作"所设规条号令尽善尽美,诚为亘古未见未闻者也。□□□等综录平素神化谋猷,恭辑成书"云云。其中三个字的空白,原版应该有字;我猜想可能是"本侯相"。东王属员每自称"本侯相",即有"侯"、"丞相"职位的高级给事人员;这些"侯相"在"杨韦事变"中被牵连,事后被处置,须删去。如这一推测不错,则序文末"谨序"二字后的半页空白,可能还曾署有侯、相的姓名,也连同"本侯相"三字一起被铲去。

    (三)太平天国后期出版的新书

    1.《天父诗》

    共五百首。少数录自天父天兄下凡所做诗句,绝大多数为天王自作,大多用以告诫其后宫后妃,其中不少阐明了天王对家庭和伦理、社会的观点。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全五卷

    编号15297.D.34,署"丁巳柒年新刻"。封面黄纸双折。封外左上贴长方红纸题签,刻"天父诗卷","卷"下墨书"一";无纹饰,四周线框。封内有纹饰,署刊刻年份、书名。全书五百首,应分五卷五册,但今已被合订为一厚册,而无卷二至卷五的封面,只在一〇一首、二〇二首……各页有铅笔字2、3、4、5字样。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卷一册

    编号FC171/7,署"丁巳七年新刻"。封面黄纸双折。封外左上贴长方红纸。文、纹、式同(1),唯"卷"字下无墨书"一"字。封内文、纹、式,亦如(1)。本册共一至一〇〇诗一百首。

    《天父诗》卷首无"书目",但其他书的"书目"中有《天父诗》。《天父诗》今流传利用者为抄排本,错字很多,其中一些错误对原意颇有影响,如一六八首,"天父小媳总要好"中"小媳"误为"子媳";一八七首,"亮未救起莫起身"中"莫起身"误为"真起身";三五〇首,"因何不晓畏爷哥"中"畏"误为"是";四一二首,"爷哥不恤陋容人"中"不恤"误为"不怕"。等等。

    2.《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新历》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封黄,有文饰。"书目"有二十四部。

    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新历应颁于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冬。此册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新历的"书目"有二十四部,至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的《行军总要》,署"柒年新刻"的《天父诗》尚未列入。可知此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新历付刻时,《天父诗》尚未出版;《天父诗》的印行当在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冬或年末。新历卷首例有诸王的"献历奏",此册献历奏已删去北王韦昌辉。又石达开之衔作"电师通军主将义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词云"杨韦事件"后,石达开回京辅政,众文武喜其义气,共推为"义王",石辞不受。制八年历时,石已出走,天京方面正式署其衔为"义王",此为仅见之一次。

    3.《幼主诏书》

    共诗十首,讲述母子、婆孙、兄妹、叔嫂等男女有别之道。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7,不署刊刻年份。封黄。封外左上印双线长方形框,内有双龙(无凤)纹饰,中刻书名;封内刻双龙双凤及书名。首页为"天王诏旨",深朱色印。正文墨印。第一页书口题"十救诗"三字,手写朱书,其他页书口无字。第三页"媳一进来别无差"句中"来"字空,系朱笔手写。本书无"书目",本书书名亦不见于它书的"书目"。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1,无刊刻年份,封黄。封外左上印双线长方形框及双龙纹饰及书名,如(1),并钤方印。印高9.2厘米,宽9.4厘米,直书印文"上帝圣旨天生真主坐山河"。封内双龙双凤纹饰及书名。首页无 "天王诏旨"。无"书目"。

    据幼天王被俘后自述,洪秀全在他九岁时就给他四个妻子,自此不准他与母亲、姐妹见面,"老天王做有十救诗给我读,都是说这男女别开不准见面的道理"。可知《幼主诏书》实是洪秀全所作,其写作时间当在幼主九岁时即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刻印年未能考定。

    4.《武略》

    经洪秀全加以删改的《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的合编。

    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8.D.22,未署刊刻年份。封黄,内外俱空白无字。首页首行刻"武略全书总目",其下列举《孙子》、《吴子》、《司马法》及其各篇名。《武略》本书无"书目",在其他书的"书目"中作《武略书》,列为第二十七部,在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新刻的《醒世文》之前,大约亦刻印于太平天国戊午八年。

    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刻印的《钦定士阶条例》中说,武士子应攻习"真圣主钦定《武略》"等书,可知此书经洪秀全"钦定"。以《武略》与《孙子》等三种原书对照,洪对原书的删改甚多,原书中凡征引古圣先贤及历代君臣用兵行政事迹者,均被删去,这是洪秀全否定儒学和古人的明显事例。又删《孙子》"九变"为"八变",删去"君命有所不受",反映了洪的君权至上思想。

    5.《醒世文》

    对官、兵、民以及对清军的告诫,阐述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政策。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35,署"八年新刻"。封黄(微绿),有纹饰。封外空白,封内印刊刻年份及纹饰、书名。"书目"有二十八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八年新刻"。封黄(微绿),有纹饰。封外空白,与(1)相似。"书目"有二十八部。

    "书目"有二十八部本至《醒世文》止,是以两册均为初刻本。

    6.《资政新篇》

    干王洪仁玕提出的治国方略,其内容包括革新政治、外交、宗教,兴技艺、舟车,开矿藏,办银行以及各社会文化事业。

    (1)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7。封黄,封外空白,封内署"九年新镌"。无纹饰,中题书名,右一行刻"钦命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左一行刻"旨准颁行"。无"书目",也不见于其他书所列的"书目"。

    (2)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一册

    封黄。封内署"九年新镌"。文、式俱同(1),亦无"书目"。

    现存《资政新篇》,封面都署"九年新镌"。但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夏,洪仁玕到苏州会见传教士艾约瑟等,送给他们的《资政新篇》是手写本;艾约瑟报道,洪仁玕说忠王李秀成答应在苏州刻印。又当时人赵烈文日记,说见到《资政新篇》,"此书庚申刊"。《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刊本为今所不见。

    7.《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

    干王洪仁玕颁新政等文告与短文的合编。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0。封黄,左上长方形双线框内印书名,无纹饰。无"书目",也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本书未署刊刻年份。从文告内容看,可能刊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

    8.《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

    天王洪秀全之长兄次兄在太平天国庚申十年追记洪秀全丁酉年病中魂梦升天所言所行。

    英国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7。封黄,封外左上粘贴长方形纸,印书名和双龙双凤纹饰;封内印双龙双凤纹饰并书名。书口刻"福音敬录"。"书目"有二十九部,第二十九部即本书。本书不署刊刻年份,但卷首有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为记录洪秀全"升天预诏"所呈本章,署"庚申十年七月三十一日",洪秀全批即将此书刻颁,故知应刻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本册"越有二日下凡说与君王父……得知"句中"说"字原刻"诏",右半以朱笔修改成"说"。又"天王预诏说与君父愚兄得知"句中"与君父愚兄等"六字,在五字地位挤刻,似是后来铲改,则此册或非初本。

    9.《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新历》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33。封黄,有纹饰,题"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新历"。"书目"有二十九部。"书目"以下为天王关于历法的两份诏旨,均朱印,正文末有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各月萌芽月令。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71/10。"书目"有二十八部。其他同(1)。

    太平天国历书,应于年前十月起陆续颁行。剑桥本"书目"有二十八部,可知此册付刻时,第二十九部《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尚未问世;至上述不列颠图书馆本付印时,则该书已出版或正在出版,故卷首"书目"有二十九部。由此似可推测,王长次兄追记洪秀全"升天预诏"虽在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七月三十一日进呈,但付刻已在是年冬。

    10.《天兄圣旨》

    两卷两册。记自金田起义前的戊申九月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三月十五日间萧朝贵假天兄基督下凡一百二十余次所降圣旨和活动。

    不列颠图书馆    藏卷一、二各一册

    编号15293.E.29。卷一、二均封面黄纸,封内封外均空白无字。卷一之卷首"书目"有二十九部,首页首行刻"天兄圣旨卷之一"。卷二首页首行刻"天兄下凡圣旨卷之二",书口仍作"天兄圣旨卷之二"。

    11.《天父圣旨》

    《天父圣旨》今存一册卷三。记自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正月二十七日至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七月初九日(杨秀清被杀前十八天),杨秀清假天父上帝下凡三十余次所降圣旨和活动。

    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卷三

    编号15293.E.29(在不列颠图书馆与《天兄圣旨》共为一函)。封面黄纸,内外空白无字。首页首行作"天父圣旨卷之三"。卷一、二今未发现,不知卷一之卷首是否有"书目"。

    《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均未署刊刻年份。现存的上述《天兄圣旨》"书目"有二十九部,则该《天兄圣旨》两册当印行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以后。但该两册《天兄圣旨》有多处铲刻痕迹,应不是初刻本。又此两册铲改处虽多,而该刻涉及的字数甚少,似可推知并未改动初刻本的基本内容。《天兄圣旨》卷一之封底有数行字迹陈旧的手写英文:"ChineseBookWrittenbysocalledHeavenlyKing LeaderoftheTaipingRebellion1860T.H.S.Escort."意为:"中文书太平叛乱首领所谓天王者1860年所写。"Escort不知何人,其说不甚确。太平天国所谓天父天兄下凡所说的话,当时有人在场记录,然后由文臣润色,奏呈天王东王西王披阅审定。故天父天兄圣旨不能简单说是天王所写。说1860年所写,如谓该册印于1860年,或者得之。

    《天兄圣旨》卷首虽有"书目",但别种书的"书目"却从未列有《天兄圣旨》之名,太平天国的其他文献和清人记载也从未提到此书,因而以往不知有此书存在。《天父圣旨》在赵烈文日记中曾提到,他的《能静居士日记》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三月二十二日记,说在夷行中见到"贼书目《天父圣旨》一本",举其中的纪事有杨秀清托天父下凡欲杖责洪秀全事,又称起事前一本已失去。赵所记已失去的一册应是卷一,今未发现;他获见的一本,应即今已不存的卷二。

    《天父圣旨》书名也偶然见于"书目"。太平天国后期有几种书的卷首"书目"有二十九部,两种书的"书目"二十九部中有《天父圣旨》,而无《天父诗》;另两种书的"书目"二十九部则有《天父诗》而无《天父圣旨》。《天父诗》早经抄排流传,故学者每以为《天父圣旨》即《天父诗》,直至发现《天父圣旨》,始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书。

    太平天国起义前史料甚少。《天兄圣旨》记天兄自戊申年(1848)九月以后的活动颇多,可补其缺。如拜上帝会内杨秀清、萧朝贵地位逐渐凌驾于冯云山之上的过程,石达开与天兄争执所表现的独立性格,金田起义的酝酿,以及天兄能使洪秀全亡妻下凡与洪秀全对话的奇异事迹,在书中都有所述。天父天兄下凡所指示者,多属拜上帝会和太平天国的内部事务,尤以天父下凡,处分诸事多任意、严厉,功臣宿将每因细故而遭囚禁、杀戮,又插手洪秀全的家庭事务,往往使当事人难堪,由此亦可知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的内部流血斗争,实为由来有自。

    天父下凡圣旨涉及思想、政策者,主要有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正月指示不要否定"四书"、"十三经"以及史书和历代忠良人物,这迫使洪秀全缓和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全面排斥儒学的行动。又有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七月天父下凡指示,称为避免"泥执约书,轻视圣旨",暂停出版《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这些书,到杨秀清被杀后才恢复出版。可知《新旧约》的出版,与洪杨的内部矛盾亦有关系。

    12.《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会试题》

    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洪仁玕奉旨典试,"见猎心喜",自行根据试题,写出文章,刻印成书。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7。封黄,无纹饰。右行题"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会试题",中行题"钦命文衡正总裁精忠军师干王",左行题"宝制"。无"书目",也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无刊刻年份。太平天国后期于国号前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据我研究,始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一二月间,故本书付刻时间应在此后。

    13.《钦定士阶条例》

    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主持下制定的取士制度。

    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D.23。封黄。封外左上方双线长框内刻书名。封内横刻"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中刻书名,右书"钦命文衡正总裁干王洪、副总裁英王陈、又副总裁赞王蒙制献"。干王洪即洪仁玕,英王陈即陈玉成,赞王蒙即蒙得恩。左书"旨准颁行"。无"书目",亦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此册可异者,卷首干王等的献书奏章中"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甲子科举行,以为万方遵守万年成"一行,系用小字条粘贴,而原来的一行已被割去。又第九页"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九月九日宏开"一行,也是字条粘贴。由此似可推想,《钦定士阶条例》可能在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末付刻,刻竣时洪秀全改国号,封面来得及刻上"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而正文中的"太平天国"只好另刻字条粘补以符合规定了。

    14.《钦定军次实录》

    洪仁玕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奉旨出师徽浙途中所撰诗文的合编。

    (1)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封黄。封外左上方长方形线框内印书名,无纹饰 封内横刻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 中大字刻书名。无"书目",亦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

    (2)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    藏一册

    封面色、式和"书目",同(1)。缺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右上书眉有朱书"漏一篇"字样。原书多有朱笔圈点。

    剑桥本第二页第一行"众天兵天将"五字和第五行"因吟而劝慰之"六字,都以小纸条刻上述五字及六字粘贴。伦敦大学本无粘贴,"众天兵天将"五字作"主将杨雄清","因吟以劝慰之"六字作"足见该员斯文主将大有慧眼在焉因吟以劝慰之"。两册对照,可推知"主将杨雄清"后来发生了不宜宣扬其人的事,因而粘贴修改。杨雄清事迹不显。据曾国藩奏稿,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夏,时已封卫王的杨雄清在皖南宁国府一带与清兵对敌,宁国府城被清军攻陷,降人颇多。杨雄清如何表现,未见记载。

    15.《钦定英杰归真》

    托为洪仁玕同一名仕清而归降太平天国的汉人张某之问答,解释太平天国的理论和政策。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封黄。封外左上长方形双线框内印"钦定英杰归真上卷",无纹饰。封内刻"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中刻书名,右行"钦命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制",左行"旨准颁行"。无"书目"。亦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本书封面有"卷上"字样,但今所见太平天国印书未见有该书之"卷下"。

    16.《诛妖檄文》

    洪仁玕撰拟出师北伐和劝清兵弃暗投明的两篇檄文合编。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封黄。封外左上长方形双线框内刻印书名,无纹饰。封内横刻"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新镌"。右一行"钦命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制",中两行:一"诛妖檄文",一"旨准颁行"。无"书目",亦不见于其他书的"书目"。本册洪仁玕衔为"精忠又副军师",较上列同年出版的《钦定英杰归真》的署衔"精忠军师"为降职。据台北收藏的洪仁玕被俘后的手书述辞,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冬,洪仁玕因与宿将林绍璋等意见矛盾,洪仁玕自述天王"革余军师王衔及正总裁之职",降为"又副军师",或即因此。

    17.《太平天日》

    记洪秀全早年魂梦升天,读《劝世良言》,去罗孝全教堂学道,入广西紫荆山后的活动等事迹,至戊申年(1848)止。

    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7。封黄。封外左上长方形双线框内印书名"太平天日",并有双龙纹饰。封内印双龙双凤纹饰及书名"太平天日",左两行为"此书诏明于戊申年冬今于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钦遵",右一行"旨准刷印铜版发行"。无"书目",亦不见于他书"书目"。本册封面书名"太平天日"之"太"作 "大",首页首行书名作"太"不误,但此"太平天日"四字,系小纸条粘贴,应粘贴不紧,可以看出原为"天启履历"四字,各页书口"太平天日"四字,也都是另刻字剪贴粘补。由此可知,此书原名"天启履历",印刷完成后改换书名。

    此书封面有"此书诏明于戊申年冬"字样。太平天国戊申年九月,萧朝贵首次托为"天兄下凡"。据《天兄圣旨》载,"是年冬",天兄又一次下凡,向洪秀全谈洪秀全"从前登高天"的情况,即洪秀全1837年魂梦升天的情况,将洪秀全"忘记"了的天上情景,向他一一"提醒",又转告了天父对于洪秀全的一些指示和要求。天兄此次说的话和意思,见于《太平天日》一书。所谓"此书诏明于戊申冬",应即指此,并非此书的全部内容在戊申年已宣示或已出版。

    《太平天日》是现知的太平天国编印的最后一部书。太平天国编列的书目--即"旨准颁行诏书总目"所列共29部;但后期显然有一些书未被列入"书目",不仅是洪仁玕的著作,即使如《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太平天日》,都未被列入"书目"。"书目"制度自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起实行后,曾有变异,或尚有一些我们今日还不了解的规定。以二十九部书目来对照,今未发现的尚有《钦定制度则例集编》一部。此书在"书目"中列在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新刻的《天父诗》之后、约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新刻的《武略》之前,或亦编印于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有些在"书目"中所列的书,似已发现,实际上仍有缺失。如各年新历,在"书目"中只列《颁行历书》一部,而今虽已发现太平天国三、四、八、十一等年,但多数年仍缺。《旧遗诏圣书》、《前遗诏圣书》无论前期本、钦定本,都还有缺佚。《天兄圣旨》缺卷一、二。至于各书异本,其缺失更不能尽知。此外还有其书名为"书目"所不载的佚书。较确定的有《钦定功劳簿章程》等数种。洪仁玕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所颁《立法制谕》述及,称已蒙旨准将《钦定功劳簿章程》刻书颁行,而今未见。《钦命记题记》一书,赵烈文曾亲见,在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二十二日日记中记其概略,称其内容是以太平天国的节日如"太兄升天节"、"太兄暨朕等极节"、"东王升天节"等为题所作之范文。《会议辑略》一书,据曾国藩等记,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集议征战方略,刊刻成书,李亲为之序。以上这些佚书及其他至今未知的佚书,仍有待于学者和海内外图书馆留意搜访发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