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母亲的掌上明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有风声,淡氏就将家里安顿好,带着年幼的儿女到村外土沟或竹林里躲藏,或将他们送到亲戚家暂避一时。

    淡氏怎么也没想到,儿子此去,就再也没有见到过。

    他深情地说道,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

    邓小平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母,姓淡,一位是继母,姓夏。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按照族谱的辈序,父亲给他起名叫“邓先圣”。五岁入私塾的时候,私塾先生认为:孔夫子尚且为“圣”,你怎么能为“先圣”呢?于是,先生做主,起学名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他在武汉做地下工作的时候,才改名为“邓小平”。

    广安,地处川东丘陵,有嘉陵江与流渠江穿越而过。这里虽不如成都平原富庶,但因其物产丰饶,被称为“金广安”。由于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到了邓小平祖父邓克远这一辈,家里积攒下40亩地、十几间房,还兼营缫丝、制粉,在广安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是一个英俊豪迈、仗义行侠的人。他长年在外,不理家务。所以,家里的事情不论大小都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和母亲淡氏主持。

    淡氏出生于广安县望溪乡。她16岁嫁给邓绍昌,当时淡家的产业要比邓家大得多。她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端良贤淑,明达事理。嫁到邓家以后,她毅然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担子。她身材瘦削,但身体比较健壮。在家中,她算是最忙碌的人。每天黎明开始,淡氏就起床操持,上照顾年迈的婆母,下哺育幼小的子女,邓小平出生以后,邓家的家境已经开始窘迫,因此,除了将田地佃给农民耕种之外,其他劳动和家务如喂猪、养蚕、织布以及洗衣、煮饭等,都由淡氏亲手来做。由于她的勤劳和细心,家中的一切被安排得有条不紊。

    淡氏性格和善。在家中她尊老爱幼,对婆母百般孝顺,关心备至,对子女悉心照顾,严格要求。对村里的穷苦乡亲,她有一种朴素的同情心,总是设法予以接济照顾。周围的邻里百姓都愿意和她接近。那些贫苦的“作田佬”有什么难处,都乐于向她求助。一次,一位曾在邓家做过佃户的农民,在别人的怂恿下,退佃到外面谋生,结果很快被迫返回,一时全家衣食无着,既没有地耕,又没有房住,最后他十分为难地找到淡氏说明情况。淡氏二话没说,马上腾出一间空房,让他暂时搬到自己家中,并想办法为他找了一份差事。所以,当地的农民很尊敬淡氏,都称她为好心人。

    淡氏的口才也很好,能言善辩。她每讲一件事情,总是说得清清楚楚,绘声绘色,使人听得津津有味。夏日里晴朗的月夜,邓小平和弟弟妹妹们簇拥着母亲,坐在三合院围成的小平坝中,听她摆龙门阵,生怕漏掉一个字。邓小平后来言辞犀利,讲话简练明快,和母亲的影响大有关系。

    淡氏生有三男二女。出于一种伟大的母性,她对子女们倍加疼爱。民国初年,四川境内军阀混战,散兵游勇四处流窜,骚扰百姓。为了使孩子们不受惊吓,一有风声,淡氏就将家里安顿好,带着年幼的儿女到村外土沟或竹林里躲藏,或将他们送到亲戚家暂避一时。邓绍昌出门在外,家中男丁年幼,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淡氏盼着邓小平快快长大成人,尽早顶立门户。

    由于邓小平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三代单传,在当地有邓家“独三房”之称,所以作为长子长孙的邓小平从小就受到全家的宠爱。淡氏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家务再忙,也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形影不离。每当邓小平出门,总是盼他早归。五岁以前的邓小平是在祖母和母亲身边长大的。入私塾以后,也还是由祖母带着睡觉。尽管受到百般的疼爱,邓小平却并没有大户人家的少爷习气。在小伙伴们中间,他读书之勤奋是出了名的。在协兴乡读初小的四年里,除了一次因生病缺过几天课之外,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从未旷过一天学。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活,有时去和小伙伴戏耍一阵之外,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复习功课,甚至直到晚上还在桐油灯下读书习字。据说,每当小平因毛笔字写得好被先生表扬一次,母亲就为他煮一只鸡蛋作为奖励。雨天的川东丘陵,道路十分难走,披着蓑衣前去上学的邓小平,回到家中经常是浑身泥水。祖母戴氏和母亲淡氏心疼年幼的小平,怕他摔坏了,都阻止他雨天上学,要他在家中温习功课,但小平硬是不肯。没法子,再逢雨天,淡氏只好用一个小布袋装上一些米,再塞给小平两枚铜板,让他在学堂附近找一户店铺搭伙做饭。

    柳条抽青的季节,是川东人养蚕的好时光。这时,邓小平家的堂屋和厢房都充作蚕房。母亲淡氏更加忙碌了,除了繁重的家务之外,还要抽时间来照看蚕宝宝,侍弄蚕苗,很晚也不得休息。邓小平年纪虽小,却很懂事,母亲这样操劳,他十分心疼。于是,这个季节他不再去玩泥巴,不再去“打碰钱”,放学后直接跑回家,争着帮助母亲做些事情,不是背着竹蒌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入夜了,母亲再三催促小平先去睡觉,但小平总是要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干完了才肯去睡。

    对如此聪颖懂事的长子,淡氏自然视为掌上明珠。1919年,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建立。当邓绍昌决定让邓小平到重庆读书,准备赴法留学的时候,淡氏阻止不成,多次掩面而泣。最终,她还是收拾了包裹,塞足了盘缠,送小平上路,在广安城外的渠江码头上,母子俩依依话别。当小船扯起白帆,载着小平沿江南下的时候,淡氏怎么也没想到,儿子此去,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是母子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才15岁的娃儿,就弄到那么远,怎么忍心喔!”小平走后,淡氏不止一次地这样埋怨邓绍昌。

    1926年,淡氏积劳成疾,患肺病去世,时年42岁。也有人说,她是想儿子想死的。的确,儿子出门留学,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毛毛(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我猜想,对于这样一个传统的中国旧式妇女,既要撑持家务,又要思念子女,劳累加上心伤,是她早逝的双重原因。”

    淡氏的坟墓被安置在离邓家几里开外的一块坡地上,墓碑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横批是“人杰地灵”。墓碑被注明为“孝男先圣、修、治”所立。实际上,被称为“先圣”的邓小平,当时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母亲的死讯,他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才听弟弟邓垦(邓先修)讲起的。

    邓小平十分敬重他的母亲。后来,他深情地说道,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

    (王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