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互相体贴、照料,争着做家务活儿,齐心合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
患难见真情
1969年秋,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新建监管劳动。卓琳也陪伴邓小平来到了江西。他们患难与共,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天亮了。经过一夜的休息,卓琳、邓小平一家迎来了监管生活的第一个黎明。
院内空气湿润,“将军楼”前的4株月季散发出阵阵清香,花朵在晨光中摇曳,小鸟在树枝上快活地跳来跳去,一声声鸣唱着。
鸟儿的声音把卓琳闹醒,她穿衣下床,来到窗前。一眼望去,大门口外一名解放军战士在站岗,还不时地朝他们住的楼上瞭望。卓琳见状,索性转身走到门背后,拿起笤帚打扫起房间来。收拾完房间,她又来到楼下的厨房内,想做些吃的东西。
在厨房,除看到案台上放着几个昨晚不知监管秘书从哪里弄来的干馒头外,卓琳什么也找不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卓琳敲开了监管秘书黄文华的门。
她请求购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按照监管规定,邓小平一家三人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出入。他们的生活采购应由专人负责。但由于时间仓促,人员还没有定好。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尽快开始“家庭生活”,经过批准,邓家可以派一人随同黄文华去采购一些物品。
卓琳当即答应同黄文华一起去采购。吃过早饭,他们上了汽车,来到长凌镇和望城岗公社。为了减少麻烦,他们一次买了数十斤面粉、五十斤晚稻米、四斤油,买了几百斤干柴和一些青菜、萝卜、大蒜。然后装上汽车,满载而归。
有了这么多的储备食物,卓琳心里踏实了许多。她不用为吃饭的问题伤脑筋了。
这段时间,卓琳历经磨难,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更加现出病态来。
为此,邓小平十分担心。他向黄文华提出:“卓琳病多。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病,请你弄些这方面的药贮备起来。”
为了减轻卓琳的负担,65岁的邓小平挑起了家庭重担。他是三位老人中体力最强的一个,每天清扫拖地、劈柴砸煤,干家务劳动中最累的活。
除此之外,他还承担起照顾卓琳的任务。
转眼之间,寒冬来临了。南方的冬季无防寒设备,冷起来室内常结冰。卓琳的身体愈加不好,时常犯病,血压的高压常在200左右,只好卧床不起。每当这时,邓小平总是为她端水送饭,服侍汤药,细心照料,耐心看护。
卓琳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有时,卓琳的病稍有好转,便不要丈夫服侍,抢着做累活脏活。
他们互相体贴、照料,争着做家务活儿,齐心合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
种菜
这是一个清朗的早晨。
温暖的阳光从东方升起,渐渐照亮了用冬青和篱笆围住的“将军楼”小院。
卓琳、邓小平推开房门,从楼里走了出来。
一股清新、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他们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双双来到院子的菜地里,辛勤劳作。
这里,原来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被卓琳和邓小平开垦出来,成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卓琳和邓小平开垦这片荒地,说来还有一段缘由。
远走他乡,到江西来接受监管劳动,对邓小平、卓琳二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说来,打击够大的了。不料想,在经济上,他们又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困难。
在江西不久,上面停发了他们夫妇二人的全部工资,改为发生活费。邓小平120元,卓琳60元,夏伯根25元,合计205元,比原来的工资降了一多半。
卓琳接到工资单,心情极为沉重。
一方面,她担心邓小平的问题升级。另一方面她又为家庭的生活安排着急:远在北京的半身瘫痪的邓朴方,需要经济上的照顾;远在安徽、山西、陕西的贫困农村插队的邓楠、邓榕、邓质方,需要父母的帮助;大学毕业,尚未分配的邓林,也需要父母的抚养。
卓琳为此事忧虑不安,她找到负责监管的黄文华。
黄文华专程跑了一趟南昌,向有关人员打听了这件事,发现并没有像卓琳想象的那么严重。于是,回来后,他特意向卓琳讲了并不是因为政治问题升级而扣发工资,卓琳这才轻松了许多。
从这以后,邓小平一家的生活水平开始降低,作为家庭主妇,卓琳肩上的担子加重了,比以前更要节俭地度日。
邓小平原来爱抽的“熊猫”烟不见了,改为“前门”牌;爱喝的酒也改为普通米酒。
全家人的伙食每天以素菜为主,一个星期只吃一次猪肉。
为了改善家里人的伙食,卓琳常常苦思冥想。这天,她手拿毛线活儿,来到靠窗的椅子上,边织毛衣,边思索着……
窗外,严冬过后,一片春的气息。院里的几棵月桂树吐出绿芽,地上青草依依,充满了新的生机。
看到这充满生命的春绿,卓琳心中忽然一亮。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现在正是春种的好时节。何不开垦荒地。种点瓜豆改善一下生活呢?想到这里,她起身来到邓小平身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邓小平听后连连点头。夫妻二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不久,他们便在院里开垦了四块荒地。
一个春雨过后的早晨,卓琳从工友家里找来了各种蔬菜瓜果的种子,同邓小平和夏伯根一起,在春雨浸润的菜地里,种上了小白菜、西红柿、胡豆、大蒜、丝瓜、南瓜、辣椒、茄子、苦瓜等蔬菜。
此后,卓琳和邓小平每天浇水、施肥、除草,精心培育着这片菜地里的蔬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卓琳、邓小平的精心耕耘下,两三个月后,菜园里郁郁葱葱,果实累累。
这天,卓琳正蹲在地上拔草。忽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喊道:“老邓!快过来,丝瓜开花了!”
邓小平提着一桶水,正要浇地。听见卓琳的喊声,忙放下桶,快步走过去问:“在哪儿?”
卓琳轻轻扒开叶子,一个顶着金黄色花朵的小丝瓜露了出来。
“有丝瓜吃啰!”邓小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高兴地说道。然后,提起水桶,依次浇灌着每一垄菜地。
卓琳舒心地笑了。
提起开荒种地的活儿,卓琳和邓小平并不生疏。这还是当年在太行山,为反抗日本鬼子的“扫荡”,一二九师进行大生产运动时学会的。当时,卓琳和一些干部家属,积极响应生产自救的号召,在村边、树林旁开出一块块的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浇灌,整理成一畦畦碧绿如茵的菜园。菜园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萝卜、小葱、韭菜、茄子、辣椒、丝瓜、黄瓜、菠菜……无所不有。卓琳、邓小平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种菜。从此,他们对种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在谪居江西的日子里,过着孤独、寂寞生活的卓琳和邓小平,把种菜看成一种生活享受。
礼轻情谊重
回北京的前夜,邓小平、卓琳夫妇在“将军楼”里几乎彻夜未眠。
半夜里,邓小平点燃一支香烟,若有所思地说:“咱们不能这样不声不响地就走。”卓琳倚靠在邓小平身旁,深情地感叹说:“是呀,多亏了这些工人师傅,帮助咱们渡过难关,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的情谊。”邓小平欠了欠身子,弹了一下烟灰,接着说:“工人们太好了,三年多实在太麻烦他们了。”
吸着烟,邓小平思索着,用什么方式才能表达自己和妻子对工人们的感激之情?忽然,他想起一句俗话——礼轻情谊重,于是有了主意。他侧过脸对卓琳说道:“明天,你去买些东西,到工人们家中看看,算是表达咱们的一点心意。”
“好!好!好!还是你想得周到。”卓琳高兴地说。
不知不觉,东方泛白……
早上,卓琳上街买来一些糖果、饼干和香烟,按照昨晚夫妇二人商量的意思,亲自上门向工人师傅们一一道别。
她先来到车间主任陶端晋家。
陶端晋对邓小平一家的关照实在太多了。卓琳与邓小平都在陶端晋领导的车间里劳动,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热情关照,耐心帮助。有一次,邓小平干活时突然昏倒。陶端晋以高超的驾驶技术,开着拖拉机,送邓小平回家休息。路上,为了减轻颠簸,他小心翼翼地开车,直到将邓小平安全地送回家中。家里的脸盆漏了,卓琳拿给陶端晋,他二话不说,马上就给补上。
当卓琳敲开门后,陶端晋的妻子出现在门后。她告诉卓琳,陶端晋不在家,出差去了。
陶端晋的妻子是个老实的农村妇女,见卓琳来到,顿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卓琳微笑着从书包里拿出一袋糖果、两斤饼干和一包水果,送到她手中,说道:“这些年,我们太麻烦你们了。”接着,卓琳感激地握着她的手又说:“我们要走了,今天是专门来看你们的,谢谢你们的关照。”
寒暄了一会儿,卓琳起身告辞,来到自己的“师傅”、亲密的女工友程红杏家中。
敲门声响过后,程红杏来开门,一看是卓琳,高兴地拉着她进门问:“什么风吹来了贵客?”
卓琳说:“这几年麻烦了‘师傅’,给我们帮了许多忙,还教会了我电工。这些好吃的送给你,表表我们的心。”
卓琳诚恳、朴实的话语,令程红杏坐立不安。她一时高兴,忘了给客人倒水,却搬出一个陶罐,拿自制的冻米糖招待客人。卓琳拿起一块冻米糖放在嘴里,同激动的程红杏唠了一会儿,嘱咐她好好工作,要求上进,以后有机会时到北京去玩。
从程红杏家出来,卓琳又来到曾经照顾过邓朴方的女工缪发香家里。
原来,在邓小平和卓琳到江西一年多以后,下肢瘫痪的大儿子邓朴方也来到他们身边。于是,照料好邓朴方,成为邓小平夫妇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困难之际,女工缪发香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邓小平夫妇照顾儿子,减轻了他们的压力,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因此,卓琳和邓小平对缪发香十分感激。
一进缪发香的家门,卓琳拉着缪发香的手说:“这几年我们全家麻烦您了,今天我和孩子们代表老邓来谢谢您。”说着,她把一包糖塞到缪发香手里:“胖胖(邓朴方)今天不来了。这包糖是胖胖送给缪阿姨的。”
“我没做什么呀。”缪发香紧紧握着卓琳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就这样,卓琳把真诚的情谊送到一个个工人师傅的家里。
(叶兰 李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