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满人间:慈悲-传家之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保喜悦,无论长寿与否,这一生总是充满了阳光,是个丰收的人生。

    爱的种类

    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都是因为有“爱”,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所以这个世间,就是一个爱的世间,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爱的人生。

    “爱”可分为好的与不好的,因为爱有爱的方法、爱的条件、爱的时间、爱的空间,如果爱得不正当、不正确,那就是染污的爱。现在将“爱”的种类分为四点来讲:

    第一,贪爱是肮脏的尘埃

    西谚有云:“贪爱,会让自己本有的东西也丢了。”因为贪爱,永远不会满足自己所拥有。就如从前有位樵夫,拥有一只漂亮、歌声动人的银鸟。当邻居告诉他金鸟比银鸟珍贵千倍之后,樵夫每天想要拥有金鸟,再也不理会银鸟。最后,当银鸟离去的刹那,樵夫在夕阳下,看见银鸟变成美丽的金鸟。这就是贪心不足,而忽略自己本有的东西。

    第二,溺爱是烦恼的种子

    父母对子女娇惯宠爱、老师对学生偏心放纵、主管对下属蔽贤宠顽,都是溺爱。溺爱,抑制他人学习的空间,除了让他不能独立成长外,更因为你过分地顺从,而让他发展出不健全的人格。我们看到一些失足的青少年,大半是来自溺爱的家庭。所谓“除草要趁早,教育要趁小”,过分地溺爱,就是失败的根源。

    第三,错爱是祸患的起因

    爱错了,就是错爱,爱错之后,后患无穷。陆九渊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一个企业,错用人才,必造成亏空营损;一个国家,错用大将,带来的灾难,更是生民涂炭。战国长平之战,赵王不听蔺相如之劝,错用赵括,导致全军覆没;三国诸葛亮不听刘备交代,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这都是说明知人事大。因此错爱是祸患的起因。

    第四,纯爱是无染的奉献

    贪爱、溺爱、错爱都是不好的爱,但是也有纯洁的爱、慈悲的爱。这种爱,没有占有的欲心,没有偏袒的私心,更不是企图的邪心,而且是一种无私的牺牲奉献,以及无怨无悔、乐于助人的心,甚至是唯才是用、提携后辈的心。这种爱,关怀他人,公平公正,知人善用;这种爱,不是曲意迎合的谄媚,不是毫无原则的乡愿。这样的爱,才是纯洁无染。

    爱的含义很多,爱的方式更多。爱,原本是美好的、是善良的,但是用错了,就会造成祸端,所以爱要爱得有智慧、爱得正当,更要爱得有方法、爱得清白。这样的爱,才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爱,才能享受爱的真谛。所以“爱的种类”分为上面四点。

    爱的力量

    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念头会让人产生力量,这些力量的来源是因为有“爱”。“爱”,是让女人每天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不起烦恼、欢喜承受的力量;“爱”,是让植物人再度苏醒,或是残疾者努力站起来的力量;“爱”,是让事业失败、学业受挫、心灵受伤者,重新面对人生的力量。所以,“爱”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爱的力量可以分为下面四点:

    第一,自私的人,因爱而变为慷慨

    让自私悭吝的人变为慷慨的原因有二:一是别人对他的爱心、照顾关怀、无私施予,让他察觉自己一味接受他人,难道不能有一点回馈?因为别人对他的爱,让他慢慢转变为慷慨。另一种是让自私的人,转变为慷慨的原因是让他的心中有爱。心中有爱的人,才能不自私,没有计较地为对方付出。

    第二,怯弱的人,因爱而变为勇敢

    有的人生性胆怯,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甚至夜路也不敢走。如果有人给他鼓励、给他勇气,让他觉得有一个精神支柱可以依靠,他会转为勇敢。另一种爱是母性的爱,为了保护子女,让原本怯弱的个性,变为勇敢坚忍;还有一种像秋瑾一样的民族义士,不都是因为“爱”而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吗?所以,爱可以让人勇敢无畏。

    第三,怠惰的人,因爱而变为勤奋

    一个懈怠懒惰的人,因为你的热心带领,甚至协助他做事,维护他的荣誉,因为你的爱心而感动。一些生性懒惰的人,都因为让他开心,或是让他成为朋友,开始变得勤奋。所以面对怠惰的人,不要鄙视他们,而以真诚来对待他们,让他心甘情愿地付出。

    第四,刻薄的人,因爱而变为宽容

    有的人性格卑佞刻薄,生性不肯慈悲、不肯施舍、不肯助人,这样的人不懂得爱人。他们的眼里,只有自我,不能以同理心去体会别人身心的感受,所以才会以尖酸刻薄对待别人。这时,你要以爱来感化,甚至以更大的宽容慈悲来对待,他会因为你的容忍礼让,惭愧自己的狭小气窄,于是会改变自己。

    有爱,才能接受别人;有爱,才能彼此尊重。人人有爱,就能宽恕,无所责怪;社会有爱,就能扶持,没有侵犯;国家有爱,就能安居,没有战事。因为爱,才能包容他族;因为爱,才能援助弱小。爱是无私仁慈,希望别人比我更好;爱是默默奉献,不计较有无回馈;爱是化解灾难,不会记恨挂仇。

    什么是爱

    “爱”是人类最希求的感受。世界上并非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作爱,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兄弟姊妹之间的手足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爱、袍泽之谊,都是情爱。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纵然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生活,依旧觉得没人爱他。究竟什么是爱?在此提出生活中四种平淡却弥足珍贵的爱:

    第一,母亲的慈颜是爱的滋润

    《诗经》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养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母亲永远是慈容视我,爱语对我,即使偶尔的呵斥,也是慈悲的呵护,怒容后面是极大的慈爱。母亲的慈颜滋长润泽我们的生命,你感受到了吗?

    第二,父亲的嘉许是爱的鼓励

    大多数的父亲都扮演训导的角色,严格要求子女,但这些都是“恨铁不成钢”的用心。父亲的严肃,虽然令多数的子女胆怯,但当父亲看到儿女的人品、道德、成就,他的颔首微笑、隐藏在眼里的认可,却是最大的鼓励。为人子者,应善体父亲不形于色的赞美、肯定与嘉许。

    第三,朋友的宽恕是爱的施与

    佛教里将善友分为两种:“有友如地、有友如山”。如大地的朋友,可以普载我们,如山的朋友,可以让我们依靠。善友会包容我们的不足,原谅我们的莽撞,宽恕我们的粗心大意。我们要珍惜朋友这种珍贵的布施,在成长的道路上施与我们无畏。

    第四,社会的支持是爱的缘分

    一个人生在天地之间,无法真正离群索居,日用所需均要仰赖社会大众的支持。没有农牧百业,则缺衣乏食;没有信息服务,则与世隔绝;没有警政治安,何求安居乐业?每个人都依赖社会大众给予的支持,因此也应该为社会的安定付出一己心力。能同处一个社会,彼此互赖相助,是何等难得的缘分,我们应善加体察。

    处在爱的世界,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若能时常记得自己无时不享受父母、朋友、社会源源不断给予的爱心,我们就会庆幸自己有多幸运,并且对世界充满感激之情,不再抱怨人情冷暖、社会无爱。在此提出四种珍贵的爱,希望大家都能体会与珍惜。

    爱与恨

    “爱”与“恨”是一般人最常有的情绪。待人处事,见到好的、喜欢的、顺意的,就起贪爱之心;见到不好的、讨厌的、不合意的,就起嗔恨之心,千万个念头就在爱与恨之间打转。其实,嗔恨的情绪固然不好,如果太贪爱顺意的事,对修心养性亦无好处。虽然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太上忘情”,但对爱恨之情,至少应有下列四点认知:

    第一,爱人犹如爱己

    每一个人最爱的是自己,也希求他人的爱。爱人与被爱是因果关系,你如何敬爱他人,必能得到他人相对的敬爱,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因此,爱人应犹如爱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护朋友、教育子女,都要禀持这样的心态。能以爱己之心爱人,方是真正的爱。

    第二,助人犹如助己

    战国时代赵盾,曾游历桑间,见到大批饿(饣孚),于心不忍,因而广为施食。后来,他得罪晋君,晋君暗中叫人将他的马车拆下一个轮子,然后放狗咬他,赵盾匆忙之间上了马车,马车却无法动弹。忽然,有人冲过来,扶着缺了轮子的马车,飞快地帮助赵盾脱离险境。赵盾问:“扶轮的是谁?”那人回答:“我是昔日桑间的饿人,为了报答您施食之恩。”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不要想到自己是牺牲奉献,不要认为自己吃亏损失。古人常讲积阴德,能助人犹如助己,没有受施、施者、施物的念头,就是积最大的阴德。

    第三,恨人犹如恨己

    我们如果对人常心存恨意,这股怨恨之气,在未伤人之前,就已伤害到自己。心中常怀怒气,无形中,就会散发一股戾气,无法有祥和的容貌,致使周围的人敬而远之,而不想亲近,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有智慧的人要谨慎防范自己的嗔恨之心。

    第四,害人犹如害己

    仅是心怀恨意,都会造成负面结果了,何况是害人?有些人不懂这一层道理,为了些许小利,处心积虑地想害人。其实,凡是损害别人者,最终还是损害到自己。佛经中说,如同送礼给人,人家不接受,你只得把它拿回来自己用。《四十二章经》中说:“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害人犹如害己,切勿有害人之念。

    爱与恨是凡人最常有的情绪,当爱、恨之心起时,请谨记下列四点,无形中必能为自己积功累德,消灾远祸。

    惜福与自爱

    现代民生富裕,物质丰富,惜物惜福的风气渐渐消失了。其实任何东西都不只是物质价值,即便是一张卫生纸,也要多少木材、纸浆,及人力、时间才做得出来,要花费许多工夫,岂能不珍惜?所以,珍惜福报不仅是珍惜物质,也是珍惜“因”与“缘”。因此,知道惜福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善因好缘,懂得爱护自己。关于惜福与自爱,阐述如下:

    第一,要想得福先惜福

    人生有多少福报,就好像在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存款多,就不怕将来有所不便。所谓福德因缘具备,有福报的人,好因善缘具足,处众、处事都会很顺利。没有福报,等于欠了债,到处要偿还人家,生活在亏欠中,不自在。因此,要想得福先惜福,你要爱惜福报,就如同珍惜存款,才得以慢慢享用。

    第二,要想无病先健身

    身体健康无病,是“果”;运动、保健、饮食调合,则是健康之“因”。如果作息不正常,昼夜颠倒,饮食不均衡,又不注重运动强身,容易“未老先衰”,在体力充沛的青壮盛年,就整天没精打采,浪费大好生命。因此,要充分体验生命,要先有健康的身体;要无病,要先爱护自己,保健自己。

    第三,要想爱人先自爱

    最好的自爱方式,就是充实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能力。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德学、涵养会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你若有“诚于中,形于外”的功夫,自然会吸引他人的眼光,健全自己的条件,自然就能获得他人的青睐。因此,要想爱人,要先自爱。

    第四,要想求知先读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明一点,多学一些技术,有更丰富的常识,能力不落人后。这样的想法就是自爱的表现,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聪明智慧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上自动蹦出来,它必须要靠自己努力得来。想求知,先要读书,你书读得多,知识丰富,自然就会识得人情义理,知道应对进退、通情达理,让自己的智慧更臻圆熟。

    惜福与自爱,在我们生活里很重要。懂得珍惜自己眼前所有,不管是健全的身体,还是物质条件,才能保住已有的福报;懂得爱惜自己的色身,并努力增品进德,福报才能更绵长。

    怎样慈爱?

    谈到“慈爱”这两个字,立即让人联想到耐心抚育儿女的母亲,或是爱护后学的师长,所以有“寸草春晖”“春风化雨”的比喻。佛门所说的“慈悲”,又比“慈爱”有更高的境界。“慈”是给人欢喜快乐,“悲”是拔除烦恼痛苦。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就是“慈心”的典范。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世音菩萨,则是最具有“悲心”的代表。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爱心。因为人人都希望得到人家对我们的慈爱,我们本身又怎能不以慈爱之心来对人呢?要怎么样慈爱?提供四点意见:

    第一,以温柔对待倔强

    我们以“云”“水”“冰”的本质来看,其元素成分相同,只是水遇到的酷寒气流,很快便凝结成固体的冰块。要使冰雪融化,还要暖洋洋的大气流才行。如果再遇到热情照的阳光,水很快就升华成为云朵,可以在蓝天上飘浮。同样的,一个倔强的人,要以温柔的心来对待,才会把刚硬的外壳卸下,将内在美好的本质流露出来。

    第二,以宽容对待刻薄

    刻薄的人,心田较为贫瘠,一时之间生长不出好的作物。只要给他养分,让他觉悟到他本身也有“佛性之田千亩,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自然他也变得宽容、厚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理,但是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雪上加霜”。唯有打开胸怀,宽心包容,这样才能化育有情。

    第三,以热诚对待冷漠

    “冷漠”二字,看起来不是太错,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变得冷漠了,那么,这个社会也不适合居住,因为这社会不能使人心灵成长,甚至还会向负面发展。人之所以会对待事物与生命冷淡、冷漠,多半是后天缺陷的环境所造成的。要化解心灵的寒冷,就要像阳光能融化冰雪一样,持续地用热诚来对待。

    第四,以慈悲对待嗔恨

    嗔心大的人,就像身上带着有毒的火焰,人人都害怕受到嗔恨之火的焚烧。比如历史上的吕后,她原本是个聪慧的美人,但是因为一念嗔恨之心,使她变得十分残酷。这时候,无论外表如何美丽,都会把旁人吓跑。但是嗔心既已发作,如果不能遇到善知识来引导,这个人也只会变本加厉,一味地残酷下去,受害的人就更多了。想要成为嗔心者的善知识,首先要让对方明白因果的道理,再以慈悲柔软的心意,为有病的心灵拔除痛苦的病根。

    慈爱之心犹如春天的太阳,能够给予众生欢喜信心,润长养众生的心田,得以度化无数的有情。

    爱

    人间有爱,才有温暖。人除了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也要爱社会大众,让爱嘉惠更多人。爱的方式很多,但是要爱得正当、爱得有意义。因此,对于“爱”有四点建议:

    第一,财富要能分享大家

    真正的拥有不在于个人的独占,而是能分享给大众。好比古圣先贤,总是努力地将智慧财富留给人间,把道德财富留给人间,把功业财富留给人间,不惜一切地将财富给后辈分享。财富不只是金钱的布施,智慧、力量、欢喜、经验,甚至自己拥有的一点东西也都是财富。懂得运用财富,将财富与大众分享,才是真正富贵的人。

    第二,名位要能庇荫众人

    有名有位的人,最忌志得意满,应该顺势挺身而出,为人民谋福利,帮助他人排难解纷。历史上,如包青天为了公理,替人民伸张正义;苏东坡上表朝廷,呼吁宽免百姓官债;司马光为官以利益天下苍生为己任,不能则愿引退等,都是居上位而积极争取百姓权利者。又如许多知名演艺人员,在成名之后,不但投入公益活动帮助弱势,更出钱出力协助贫困。这都是名人庇荫众生的典范。

    第三,知识要能传授后人

    知识的获取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传承也很重要;将自己的技术、才能、经验传授给人,在佛教里称作“法布施”,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还能开发人类的智慧,利益更多人,实在是功德无量。现在各行各业也都讲求经验传承,以培育新一代优秀人才来延续事业的发展。不吝于传授知识的人,会在历史上留下功德。

    第四,感情要能广结善缘

    很多恋爱中的男女,常为了一点小事而起争执,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自私、占有。倘若能将感情升华,从对一个人的爱,扩展到对广大人群的爱,给予众生无私的奉献,让伤心人因爱而获得喜悦,让气愤的人因爱而获得平静,如此,不但缘结得广,感情也会更显得高贵了。

    德裔端士作家海塞说:“被爱并不是幸福,爱人才是幸福。”每个人都拥有爱人的能力,多爱别人一点,别人感动,自己也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感情

    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娑婆”,因此佛教里称人为“有情众生”。感情是人生活的重心,感情给予人生命的意义。但是,感情有净化的、污染的;有正派的、邪恶的;有奉献的、占有的;有大公的、自私的,不论处事接物、人际往来,处处都有情。会把桌子排整齐、把地扫干净,是对周围环境有感情,所以才要维护;喂猫、狗进食,替花草浇水,是对动、植物有感情,所以才会照顾。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运用?有四点意见:

    第一,用智慧来领导感情

    有一位法国哲学家说:“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短暂冲动的感情,令人盲目,一味滥用的感情,不能长久。所以人要经常自我思考反省,应该这样爱法吗?是动之以情吗?爱得正当吗?唯有智慧领导的感情,才不致出差错。

    第二,用正派来净化感情

    情感得当,可以成就美事,用情逾矩,则可能偏邪。正派的感情,光明善良,引导人不断上进;邪恶的感情、或嫉妒、或利用、或只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掺杂爱恨情仇的情绪,恐怕就要招致祸害的发生了。因此,要用正派来净化感情,你为人处世,具有廉明公正之情,即使身处泥淖中,也会是一朵清净的莲花。

    第三,用无私来奉献感情

    许多恋爱中的男女,到最后感情上出了问题,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自私。或者一心想要占有对方,或者对方所作所为不如己意,就生气忿怒,甚至做出泯灭天良的行为,令人不胜唏嘘。若能出于无私、奉献,不是占有,不是欺骗,我为你好,你为我好,不计较、不比较,彼此信任的感情,才走得长远,才显得高贵。

    第四,用慈悲来升华感情

    感情就是爱,但是爱往往有所局限,因此要用慈悲来升华感情。学习把对“一个人”的爱,延伸到对家庭的爱;对家庭的爱,推及为对社会的爱;对社会的爱,扩大为对全人类的爱。将爱扩而大之,从小我升华为大我,就是一种慈悲。

    人是感情的众生,运用得当,人生才会灵动,才见圣洁,才有色彩,才有意义。

    友谊

    常有人慨叹:“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春秋战国时,伯牙痛失知音子期,从此破琴绝弦;唐朝李白、杜甫一见如故,相互砥砺切磋,将唐诗带入另一番境界。舍利弗和目犍连是同学道友,互相称赞提携,道情法爱令人欣羡。朋友不但是我们情感、生活上的伙伴,也是惕励自我、相互扶持的助力,这样珍贵情谊要如何维护呢?

    第一,危险来袭时,互相支持

    古谚云:“世事无端何足许,但逢好友共解愁。”《世说新语》中,荀巨伯宁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友人的安危,不但感动攻城的盗贼,也拯救了全城居民的性命。遭逢危险的时候,好友会给我们鼓励与支持。

    第二,阻碍遍地时,互相勉励

    现今有网友彼此相约自杀的情形。事实上朋友应避免在苦恼中,以消极的情绪彼此影响。《大般涅槃经》言:“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就是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等方法,以正向思考,互助互勉,共同跨越生命中的阴影。

    第三,柳暗花明时,互相喜悦

    朋友固然在彼此贫贱困苦时,不离不弃,当获得成功,才华得到认同时,也要真心分享欢喜荣耀。好比子路所言:“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朋友是不论荣、枯都能一生相伴的人。

    第四,挫折失败时,互相提携

    明万历年间,紫柏大师与憨山大师结为知交,彼此商讨刻藏、续修灯录、复寺等佛教事业。后来憨山因罪被诬入狱,紫柏几度奔波京城与岭南之间,不计一切营救,为真挚的友谊留下一段佳言。清朝戴梓云:“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人生纵使遭遇挫折失败,朋友不但能相互提携、荣辱与共,更是心灵的精神支柱。

    《因果经》云:“友有三法,一者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得到至交好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一大福报。与其感叹好友难寻,不如从自己做起,真诚待人,自然就能让友谊醇厚而持久。要想友谊增上,有以上四点。

    庆生

    一般人都喜欢在生日时收到礼物。有一位母亲送女儿三个精致盒子,作为20岁的生日礼物。打开第一个盒子,发现里面是一面镜子,旁边写着“现在的你”;打开第二个盒子,吓了一跳,里面是一具骸骨模型,写着“将来的你”。第三个盒子里,是一尊庄严无比的佛像,旁边写着“永恒的你”。女孩对这三样礼物惊叹不已。

    生日,也是“母难日”。庆生不是不好,而是除了形式上吃蛋糕、收礼物外,应该有不同的意义。现代人庆生,还可以有哪些方式呢?提供以下四点:

    第一,说一句好话庆生

    不要忽视一句话的力量,一句好话、一分尊重,可以给人无限欢喜与希望。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心存敬意,对父母说感恩赞美的话,更胜于只是备办酒席,吃喝一顿。

    第二,做一件好事庆生

    庆生,也不只是生日当天而已,而是更要突破躯体的生命,将自己的精神生命扩大起来,帮助他人。比方担任义工、关心环保、捐血救人、资源回收、莳花种树等等。行善做好事的法门很多,不管有相或无相,只要肯做,可以培植福德,增加福报。

    第三,存一个善念庆生

    一个小小的善念,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沙弥一念善心,救了被水围困的蚂蚁,也让自己将尽的生命延长;战士一念同情,以真银圆换假银圆,救了伤心失望的老妇,也在战场上救了自己一命。心存善念,可以改变生命,增加生命的内涵。

    第四,积一些功德庆生

    有的人喜欢在生日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赞助文教事业、成立奖学金、帮助清贫家庭等。这些有意义的事,扩大了自己的生命,也照亮别人。例如统一企业董事长吴修齐,成立“大孝奖”,不但纪念自己的父母亲,同时也鼓励社会善良风气。所以古人说,人在世当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把功德留予世人,这生命的意义更大了。

    古诗云:“白云苍狗多变幻,人生寄旅实渺茫;数年寒暑转眼过,富贵功名难久长。”能够明了“求福当求永久福,增寿当增无量寿;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用此短暂的人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枉得人身,也才正庆生的意义。以上这四个方式,可以给予现代人另外一种思考。

    饮食观

    我们需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但有时候因为饮食出了毛病,病从口入,时间久了,引发为慢性疾病,严重的还会丧失性命。其实很多疾病的产生,常是个人饮食观念的不正确,所以佛教倡导以“食存五观”来对治、调理。佛教的饮食观有五种涵义:

    第一,受用饮食,当如服药

    饮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但是现代人习惯挑肥拣瘦,使得文明病猖獗。所以我们吃东西不一定要贪图美味,应该把它当成如服药健身一般。

    第二,美味增减,好恶平等

    很多人常因食物不合口味,就随意丢弃、浪费。禅门里讲求“吃现成饭当知来处不易”,除了是对供养者的一份感恩之外,更是要我们养成知足惜福的习惯。我们应该学习弘一大师的“咸、淡有味”,对于喜欢、不喜欢的都要以平等心来接受。

    第三,除饥除渴,借假修真

    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如果没有饮食的辅助调理,很容易因饥渴而生病。身体虽然是会生病、会老化死亡的臭皮囊,但我们也要借假修真,把握短暂的生命,来完成个人的理想或道业。

    第四,如蜂采华,不损色香

    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不断大量地蓄养和违法栽植,不但让动物痛苦,对环境也造成了伤害。《佛遗教经》云:“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对于饮食,我们也要像蜜蜂酿蜜一样,对生存的这个世界不可损伤太多,否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第五,知量知时,远离贪着

    现在市面上各类餐馆或饮食包装,都强调“吃到饱”“加大量”。此外,除了正餐,各种夜宵零食也诱人垂涎三尺。对食物贪着的后果,就是瘦身馆、减肥中心的四处林立。因此,远离贪念、定时定量,才是最不花钱受罪的健康之道。

    饮食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的养分,而稳定的情绪,则对人体脏腑气血能起良好的影响。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精散”。有正确的饮食观,并时时保持宁静平和、欢喜自在的心情,相信定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真正的补品

    一般人都相当讲究进补,所谓“有病祛病、没病补身”,无论小孩、孕妇、运动员、老人家都要吃补品;夏天讲“凉补”,冬天要“热补”,药补不够还要食补,乃至各种营养补品,琳琅满目,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这都还不是真正的补品,真正的补品是什么?有以下四点:

    第一,一碗慈心粥,胜饮人参汤

    吃一碗有慈心的稀饭,比人参汤还宝贵。为什么?因为我以慈悲心、惭愧心、回向心、结缘心吃了这碗粥,我发愿要感恩、要做好事、要修身养性、要为人着想、要为大众服务……这一碗稀饭,扩大了自己,净化了内心,比人参汤更有营养,也更有意义,是生命价值的补品。

    第二,一杯清和茶,胜喝琼玉浆

    一杯清和茶,不但滋喉润肺,而且可以养性养心。所谓“口中吃得清和味,心中常思佛土居”,喝一杯清和茶,让我们懂得淡泊、和平,没有虚荣心的作祟,没有比较心的苦恼,只有感受自在的乐趣,体会轻安和解脱,这比喝什么琼浆玉液,更能让人获得清净。

    第三,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

    一般人食补,总要来个鸡鸭鱼肉,其实,那是因为来自贫困的时代背景。时至今日,物质环境已大为改善,吃得太多,补得太过,造成脂肪、血糖、胆固醇升高,只有危害身体,增加负担。假如能清茶淡饭,吃出菜根香味来,会增进心性的耐力。你看,吃素的牛、马、骆驼、大象,力量大且持久,反观肉食的狮虎,三扑之后,力气就尽了。因此,若要生命长,菜根香可以尝尝。

    第四,一念思无邪,胜办满汉餐

    你肚子里没有邪念,没有害人、没有阴谋诡计、尽打别人算盘的坏水恶意,这比吃满汉全席还要对身心有益。《六祖坛经》提到,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有时候本来是“福德因缘”,由于心念不正,所以“福报变祸兆”;有的时候是祸事,由于用心纯正,所以祸患反而成了福报。因此,一念思无邪,必然能得福而远祸。

    真正的补品,不一定只在吃上面着意,也不一定是指食品而已。广义而言,应该从对内心、思想有益处来“进补”。这四点“真正的补品”,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家之为用

    凡是动物,都有一个家,鸟类在屋檐下、大树上做窝;墙角边、废仓库是老鼠的家;蚂蚁、蛇蜥以土洞为家;鱼以水为家;昆虫、蝶蛾以树叶为家;看起来生命都希望有一个归宿。

    几年前,我在荣民总医院做心脏手术,36个小时在迷糊中,清醒后第一句话就跟医生说:“我要回家。”医生一听大惊,问:“大师,你要回哪个家?”我猛然想到,我出家快60年了,哪里还有家?回佛光山太远了,那就回病房吧!病房有徒众、有许多关心我的人在等着。可见得家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好好爱护家庭。什么样的家,才是安全的、温暖的?

    第一,鱼以海洋为家

    鱼当然是在水里才可以存活,但是,如果它选择的是一个浅泽,或是一个水洼,而不是海洋,那么这个家就充满危险性。在浅泽的鱼,轻易地便被鸥鸟、鹭鸶所攫取;而数天或数月的烈日,会让水洼干涸,水洼既涸,鱼何以存身?因此庄子才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二,鸟以山林为家

    只要有树枝为架,树叶为盖,任何一棵树上当然都可以筑巢。但是,独木上的鸟窝,容易成为猫儿觊觎的对象,也易被顽童所破坏,一点也不安全。如果选择在丛林中筑巢,树林不仅可当蔽障,林中的种子果实也是食物的来源。因此,山林才是鸟类安全的栖息之地。

    第三,人以屋舍为家

    人类的幼年期较其他动物长久,对家的需求更殷切。但仅具遮风避雨功能的屋舍,不见得是安全的所在,有些家庭潜伏的危险性,比其他地方更可怕,例如夫妻不和、家庭暴力,整个家庭充满火药味,使人在家里受到重大的伤害,甚至有家归不得,也不想归。一个屋舍,还要有家人相互关怀、互相尊重的内涵,才能成为保护、长养我们的地方,才能成为“家”。

    第四,道以空无为家

    出家人的家在哪里?寺院是我的家吗?寺院不是,寺院是大众修行的地方,不应该是我的家。那么,修道人的家在哪里?修道人应以“空无”为家。“空无”不是没有,虚空有没有呢?虚空拥有天地万物。修道人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大如虚空,以天地宇宙为家,视万物为家人。

    家的意涵不仅是一个窝、一个巢、一个洞、一间房舍,家应该是温暖、安全、和乐的所在。

    家的两字真言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兴衰起落,都是其来有自的。有谓“宁慎于始,莫怨于终”,要如何维护一个家庭的和乐,以下有“家的两字真言”六点说明:

    第一,传家的两字真言是忠与孝

    古人说:“一等人忠臣孝子”;又说:“为人以忠孝为辞,余都是末事”,足见忠孝乃自古以来所重视的传家精神。忠孝,是从我们的内心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家庭会更为美满,社会将更有秩序。

    第二,治家的两字真言是勤与俭

    勤俭朴素,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治家的要点。有云:“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你若不勤奋耕耘,终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反之,所谓“家业自勤俭中来”,只要肯勤俭,可以弥补家里的贫乏不足。

    第三,安家的两字真言是忍与让

    六祖惠能大师《无相颂》云:“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能让,使家庭长幼有序,和睦融融;能忍,是消弭是非的利器,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秘方。能忍能让,是安家的第一法。

    第四,兴家的两字真言是读与慈

    一个家庭要和乐,父慈子孝不可少,读书明理更重要。有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在过去传统社会,都以耕读为庭训,何况现在更是信息时代,社会变迁快速,要想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读书也就益发显得重要了。因此,为人父母,应多花一点时间,陪小儿小女读书,让书香与慈爱盈满家庭。

    第五,防家的两字真言是盗与赌

    一个家庭,不过于奢华,就能防止盗贼的觊觎。然而,不仅要防范外面的盗贼,更要防范自家的贼。何谓自家的贼?《佛说孛经》说:“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因此,不生贪念,不做恶事,尤其不聚赌博弈,更是维护一个幸福家庭所应戒防的。

    第六,亡家的两字真言是暴与怒

    有语云:“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阋墙、妯娌分家,乃至夫妇离异,不都是因为家庭不和,导致争执暴怒,才引发的?因此一个家庭里,要慎防衰败、悲剧的发生,尤其要远离暴力与嗔怒。

    传家的龟鉴真言很多,这“家的两字真言”,可以作为依据。

    好的家长

    家长是引导子女行为善恶的主因,在有形、无形之中,耳濡目染,成为子女学习效仿的对象。所以为人家长者,出言行事务必谨慎,一举一动合乎礼仪,就能给予子女好的影响。好的家长应如何?

    第一,恭敬父母,尽心孝养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者,更能体会父母的生育之恩,“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为人父母者,孝顺父母,更能让子女以你的孝行,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二,恒以善法,教导子女

    有些父母虽然教导子女要守规矩,要有礼貌,但是一到公车站,就要孩子赶快占位子,或以各种方式不买车票、游乐券,乃至于要儿女闯红灯等。这看似无形的小动作,实际上都让子女学会了不诚实、占便宜,以及不懂得礼让的坏习惯。因此,对子女的教导,应从每个善念上去养成。

    第三,悯念部属,知其有无

    陶渊明说:“此亦人子也。”意思是不管部属或是任何一位属下员工,他都是别人家的子女,主管应当推己及人,以爱护自己子女的心,来宽待他们。对于他们的冷暖、饥虚、疾病、劳苦等困难,多加体恤,协助处理解决。这样的行为,能让子女学习关心别人,以仁慈、谦和的心待人。

    第四,近善知识,远离恶人

    《曾子全书》说:“与君子游苾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所以,家长与贤德之人相交,见闻会有所增长,家人也能同而学习;假如与势利之人相交,则难保厄运不近身,家也不免同遭其殃。所以要近善知识,远离恶人。

    父母是子女学习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子女终身的指南。假如父母能“动则思礼,行则思义”,那么儿女有着“心境如青天,立品如光月”的美德,也就不远了。家长之道有以上四点,提供大家参考。

    家庭和谐的条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温暖的、可爱的。尤其所谓“一家之计在于和”,一个家庭最难能可贵的是和谐的气氛。但是“和谐”并不是你想要就有,它必须是在家里成员共同营造下才能拥有。什么是家庭和谐的条件?有四点:

    第一,和合无争,快快乐乐

    一个家庭里要和谐,必须每一个人在思想见解上,相互了解,在生活习惯上,相互尊重,才能和合无争,快乐相处。尤其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无论是长辈、后辈,要相互了解尊重,忍让包容,日子才会欢喜好过。

    第二,赞美尊敬,和和气气

    无论是父母、长辈、儿女,大多希望被鼓励、被赞美,受到肯定与尊敬。因此,虽然是一家人,彼此可以真心相对,但也要相互给予一些赞美、尊敬的语言,才会增进和谐的气氛。有了赞美,有了尊敬,生活会增添活力,生命会增长信心,内在会增强力量,家人会感到生活的快乐幸福。

    第三,慈悲助人,亲亲爱爱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是一家人,就要慈悲以待,相互帮助。如果我们对家人都没有一点帮助,没有一些慈悲,彼此感受不到一点恩惠情义,怎会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父母对子女、儿孙,要普施慈爱,为人子女者,也要对父母长上、亲朋好友,给予孝顺、尊敬、仰慕、协助,彼此才会亲爱相处。

    第四,节俭勤劳,诚诚恳恳

    有语谓“耕种田要朝朝到,庭园地要朝朝扫”,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勤俭持家、诚恳朴实的生活典范。就是到了现在工商社会,“成由俭,败由奢”的明训,仍是每一个家庭所应谨记戒慎的。能够节俭勤劳、诚恳谨慎,必能建立平安之家、和乐之家。

    《佛光菜根谭》云:“家内和睦者,家道必昌;外事和睦者,外事必办。”以上这四点家庭和谐的条件,是营造幸福家庭所应努力的方向。

    传家之宝

    一般父母,总想留下房屋田产、金银财富、奇珍宝物给子女,当作是传家之宝;但是也有人不留财物,而留书籍给予子女,或是著作“家法”“庭训”,作为家风相传的依据。乃至禅门也有谓“衣钵相传”,以传衣钵,作为丛林师徒道风相传的象征。到底哪些可以作为“传家之宝”?有四点如下:

    第一,宝物可以传家

    帝王之家,以玉玺作为传国之宝;一般人家,有的以一个玉如意,有的以宝剑,有的以手杖,乃至以一张画、一本书,也可以当成传家之宝。历史稀世之宝,无限珍贵,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些都可以作为传家之宝。

    第二,善念可以传家

    不光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做传家之宝,有的时候,长辈给我们一个善美的观念、一句有益的话、一个理念,也可以留传给子孙。比方“四维八德”,各种好的语言、好的思想,甚至培养儿女受高等教育,也可以传家。因为钱财会有用完的一天,但是好的观念、教育带来的知识、智能,却是一生受用不尽。

    第三,道德可以传家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存了多少财富给子女,可能子女挥霍乱用,很快就没有了。与其传财富给子女,不如以德传家,以德行教化子女,将道德观念传给下一代,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等,以此作为人生的正道,那就是真正的财富。

    第四,信仰可以传家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心中就没有力量。信仰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固然可以选择,但信仰也不一定指宗教而已,像政治上,你欢喜哪一个党、哪一个派、哪一种主义,这也是一种信仰;甚至在学校念书,选择哪一门功课,只要对它欢喜,这就是一种信仰。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仰,就会投入。能选择一个好的宗教、好的信仰,有益身心,开发正确的观念,就可以传家。

    从各种方面来说,传家之宝有很多,也不要只以过去的信物,作为传家之宝,到了现代,可以把宗教信仰传承给子弟,把善念道德传给儿孙,把教育知识传给后代,以书香、善念、道德、信仰来代替钱财的传承,这就看我们如何选择了。

    择偶的条件

    佛教里面有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在家信徒的男婚女嫁是佛陀所准许的。既然论及婚嫁,就不得不讲究“择偶的条件”。有的人论及婚姻,强调要门当户对;或是以财富权势作为衡量;乃至以许配作为感谢的回馈。但是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配偶是一生的跟随,又怎么能如此随便?因为今日之门当户对,难保永远的门当户对;今日有财有权,难保财富没有用完的时候,权力没有失势的一天。所以婚姻不只是单方面的条件,婚姻更不能自作多情。究竟男女双方应该如何讲究“择偶的条件”呢?有下列四点,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兴趣要互融

    结婚是两个不同个体的结合,兴趣差异会影响共同生活的情趣,乃至生活的步骤。所以双方的兴趣要相互融合,共同营求一生的和谐欢喜。不能两人各有所执,每天南辕北辙,生活怎能愉快?

    第二,缺点要互辅

    人都是有缺点的,你不可以把你要选择的配偶,当作圣贤一样来要求。而是要把他当成是人,包容他的长短处、优缺点,再说,自己的缺点也有很多啊!所以,彼此的缺点要取长补短。

    第三,人格要互尊

    中国传统观念造成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所谓“大男人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男人的优越感。但时至今日,女性意识抬头,纷纷争取女权至上;或是从小娇生惯养,处处要求男人来呵护,来养活。以上这两种扭曲的人格,都要靠明理来平衡,才能达到人格互尊的平等观。

    佛经载:“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接待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充分说明了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

    第四,相处要互敬

    夫妻在一起相处如果不互相尊敬,这天长地久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所以一对很好的伉俪,一定要互相尊敬,互相信赖,互相体谅,这个亲情才能持之永恒。中国社会有一句古语,即使亲如夫妻,也要相敬如宾,即是此意。

    夫妇的“互相”

    《韩非子》云:“夫妇者,非有骨肉之亲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夫妇间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要求,而是双方共同维护,彼此也要给对方空间,才能各得其所。所谓“夫妇和,则家道自然可成”。以下四点夫妇的“互相”之道:

    第一,要互谅相亲

    既然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结为夫妇了,首要相处的关系,就是要互相体谅。因为两个人,来自两个不同的生长习惯的环境、家族,一下子要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如果不能互相原谅彼此的过失,哪里能平安无事呢?能互相体谅对方,才能生起互相亲近的感情,所谓“鹣鲽情深”,才能持久。

    第二,要互容相爱

    夫妻要互相包容,这天长地久的日子里,天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天天要讲话,天天要在一起生活,如果彼此不能相互包容对方的缺点,怎么能彼此相爱呢?世间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所以互相包容,才能互相爱护。

    第三,要互让相依

    夫妻之间不要为了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更不要为了一件事,斤斤计较,不肯让步。既然已结为夫妻,就要甘苦同之,安危与共,在生活上要互相礼让,在精神上要互相依靠,如此才能“少年夫妻老来伴”,白头偕老地相依相护。

    第四,要互信相敬

    夫妇之间,虽已结为夫妻,一样要有“相敬如宾”的尊重,才能维持永恒的情意。此外,夫妻之间,要彼此互信,才能家庭和谐,因为“疑”会让彼此之间“草木皆兵”,我们打开报纸电视,不乏看到夫妻之间因为彼此的不信任,而发生仳离,甚至种种不幸事件,所以夫妻之间,一定要互信互敬。

    《诗经》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要奏出美妙的音乐,要彼此兼容、彼此互让、彼此相依,甚至彼此声音大小高低,节拍速度快慢都要能配合,才能算是成功的曲目,夫妻之间不也是如此?所谓“好丈夫应该要装聋,好妻子应该要装哑”,如此忍让夫妇必定能和睦相处。夫妇的“互相”,有以上四点。

    夫妻相处

    夫妻相处,要借着温和与耐心,才能营造和乐的家庭。能用宽容的态度来代替执拗不化,用忠诚的心来对待不信猜忌,用谅解的方法来处理错误伤害,以不求回报的感情关心对方,必能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以下就四点谈谈夫妻之间的相处:

    第一,沟通要表达双方的感受

    夫妻相处,最重要的是“沟通”,有沟通才能让对方了解彼此的感受,说出问题点,彼此才能有改进成长的机会。所谓“微小转广大”,一件小事情闷在心里,闷久了,彼此不说话、不关心,最后形成冷战,隔阂就会愈来愈深,终究变成一件不可挽回的憾事。

    第二,协调要缩短彼此的距离

    夫妻相处,难免彼此的意见看法、理想目标,甚至做人处事、交际往来有所不同,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要多协调。只要能彼此退让、协调,从异中求同,多次之后,双方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处事方法的距离就会缩短,而逐渐培养出默契。

    第三,适应要培养共同的兴趣

    有些夫妻结婚后,才发现两人的嗜好完全不同,经常为了要对方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闹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夫妻两人,能共同培养相同的兴趣,就能互相提携、相互讨论,彼此才有共同的语言,甚至共同的朋友。

    第四,体谅要赞美对方的辛劳

    有些先生回到家里,只会埋怨自己上班太辛苦,而不愿意协助太太做一点家务事;太太看先生一回家不帮忙家事,就怨叹自己每天工作扫洒煮饭太劳累,如此一来,口角、不满就会发生了。如果夫妻之间,多体谅对方的辛劳,不吝惜口头的赞美,肯定对方的付出,彼此则能体贴付出。

    中国谚语:“家和万事兴”“夫妇和而后家道昌”,都是说明夫妻相处要以和为贵;而西方莎士比亚也说:“家内之不和,是贫乏神之巢穴”,这贫乏并不只是金钱上的不足,甚至是包括精神、心理的匮乏。因此夫妻和合同心,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成长,建立幸福的家庭。

    女性之美(一)

    美,是每位女性渴望与追求的。即使生来不美,也想尽办法以美容化妆、甚至护肤整形,为自己的容貌下功夫。女性要美,倒不一定是面貌长得漂亮才叫作美,除了让人看起来感觉舒服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朴素美

    受到现代知识教育的影响,仕女们装扮的时尚,已由过去的涂红抹绿,转为朴素淡雅的自然之风。唐张祜在《集灵台二首》中云:“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真正漂亮的人,是“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因此女性并不一定要浓妆艳抹,朴素也是一种美。

    第二,文静美

    有人批评,女人聚在一起,就像菜市场,不是闲聊,就是说三道四,有时音量之大,还被形容为“河东狮吼”。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儿,因为容貌长得极丑,不敢随夫外出应酬。所谓“宁静致远”,文静的人,精神容易升华,展现另外一种美感。

    第三,健康美

    女性的身材胖瘦不要紧,但是一定要健康。时下有些女性,以节食来换取窈窕的身材,甚至购买一些未经检验合格的减肥药品来食用,结果不但损伤身体,乃至变成植物人,甚至危害生命的事例,也都时有所闻。唐崔护言:“人面桃花相映红”,要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红润的气色,才能显现女性的美。

    第四,谈吐美

    有的人讲话优雅,听了如沐春风,有的人善于援引,听来不致乏味,这都是谈吐之美。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说,短短20分钟吸引许多美国人心;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被喻为英国政坛上,除丘吉尔之外,最擅长演讲的首相;因此一位女性要表现内涵,谈吐风仪不可少。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每个人审美的眼光不尽相同,标准难以放诸四海而皆准,与其过分注重外在的仪表,不如重视内在气质的显现,培养圆融通达的性格与广阔的视野胸襟,如此就是一位具有古典与现代美的女性了!

    女性之美(二)

    古来有不少俊秀才女,均以内涵为世人所称扬,像有德的胜鬘夫人、善巧的末利夫人;汉朝续修史书的班昭,被喻为“曹大家”,以写《胡笳十八拍》传世的蔡琰,以文风清婉著称,乃至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披甲上阵的穆桂英,也都表现出另一种生命的美。如何是“女性之美”?有四点:

    第一,风仪美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形容女子举手投足间风仪美的魅力。然而,风仪也不仅是外表而已,像大爱道比丘尼威德摄众,妙贤比丘尼德貌兼备,她们都因高尚的修养而为人所尊重和敬爱。因此,修养威仪、举止庄严,展现了风仪美。

    第二,智慧美

    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智慧。”美国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被公认为一等评论家;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是当时诗、词、散文皆备的才女;乃至妙慧童女深妙智慧,发坚固愿,为人敬重;净检比丘尼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靡草。他们文采丰富,自他教育,展现了聪颖敏捷的智慧之美。

    第三,气质美

    女性习惯以化妆妆扮外表,这种美丽却只是短暂的。真正永恒的美,往往是内心流露的气质。“气质”如香水,散发芬芳,像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琴棋书画俱佳,近人林徽因娴熟建筑、文艺,她们柔和而又坚忍,感情深厚而诚挚,其高雅自信的行止,令人赞赏。

    第四,心灵美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一回出门赏花,途中为一位孝女感动,将身上所有金钱布施给她,花也不赏,便转头回家。友人问他为何,他说:“能看人中之最美,不看花又何妨!”所谓“美”,是要能深刻触动人心深处。与其看貌美颜丽的人颐指气使,不如见平凡女子,在公交车上让位老人。因此,从心灵散发慈悲、体贴、善解、友爱,那才是真美。

    东施效颦,惹人讪笑;黄承彦之女黄月英貌丑,却以才学贤惠,赢得诸葛亮的欣赏;诚如孟子所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一个人美丽与否,以风仪、智慧、气质、心灵美为首要,这是女性之最美。

    女性之德

    现代的女性比以往辛苦,常常要扮演不同角色。白天要上班,下了班,还要赶回家煮饭、督促孩子做功课、收拾家务等,等到家人就寝,午夜时分,才有点时间做自己的事、看一点书。如何成为一名快乐又有智慧的女子?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做什么,尽自己的因缘,全力以赴。做太太就做一个太太,做妈妈就做一个妈妈,在事业上,就做一位敬业的人。以下分析四种女性之德,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人媳要孝顺翁姑

    为人媳妇,不但要照顾先生、家人,还要孝顺翁姑。尤其来自不同家庭成长背景,在起居、言谈举止间,难免有不习惯之处,生活上更要积极、主动。好比唐朝诗人王建《新嫁娘》,叙述初为人媳的紧张心情:“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能以灵巧的心,来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不但翁姑、家人欢喜,生活也会更顺利。

    第二,人妻要敬事夫婿

    一个家庭欢喜、快乐的气氛要靠夫妻彼此创造。做妻子的,在他人面前,要给丈夫留三分情面,用智慧、善解人意来化解问题。多一分鼓励,不仅会增添力量,还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夫妻互相信赖,彼此给予尊重的空间,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

    第三,人母要慈爱儿女

    在工商社会里,许多家长只想到赚钱,对于亲子教育,疏于关心,造成许多“钥匙儿童”“才艺儿童”,乃至“维他命儿童”等。母爱是无法替代的,真正的慈爱,是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关心生活上的苦乐,并以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的人生有正确的方向。

    第四,人妹要和睦兄弟

    《佛光菜根谭》说:“家内和睦者,家道必昌;外事和睦者,外事必办。”一位有智慧的女性,她不仅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还会敦亲睦邻,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乃至成为男人事业上的贤内助,建立建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所以说:“和顺是兴家之本。”

    美,是一种欢喜的感觉,一种内在的德行。女性在家庭中,要做观世音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做菩萨的化身,把慈悲欢喜带给每个人,在每一个当下,接受不同角色的转换,那就是最美的女性。

    现代女性

    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从前,女人被视为“无才便是德”,一天到晚忙于家务;时代不同了,现代的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女性不再受家庭的束缚,也能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何建立信心,做一个现代的女性?有四点意见:

    第一,有传统的美德,也要有现代的知识

    苏格拉底说:“女人最珍贵的饰物是美德,不是钻石。”女性独具的美德,如贤惠、温柔、和善,是为人所称许的,但是做一名现代女性,除了传统美德之外,还要兼具现代的知识,才能顺应多元化社会的潮流。诸如科学、财务、管理、文学、艺术等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就能建立信心,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第二,有感情的世界,也要有理智的生活

    有人说:“女人是感情的动物”。其实人人都有感情,只是女性较容易表露感情、关怀别人。除了细腻的感情世界,女性也要讲究理智的生活。举凡工作,全力以赴,不马虎随便;待人接物,客气忍让,不轻易冲动;金钱运用,周顾未来,不过分铺张;做事注重原则、明理、有规划。感情、理智能兼备,生活的调适能力也就具备了。

    第三,有家庭的观念,也要有社会的事业

    一般家庭里,视“男主外,女主内”为美德。随着时代变化,教育水平提升,自主意识的抬头,其实女性能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只以在家相夫教子作为唯一的出路。除了照顾家庭外,女性也可以走入社会,与广大的人群互动结缘,开拓视野。比如担任社团义工、爱心妈妈,甚至开创个人事业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四,有柔和的性格,也要有坚忍的力量

    女性总给人一种柔弱、消瘦的印象,其实,自古至今,有不少女中豪杰,凭着坚忍的毅力,创造了许多丰功伟绩。例如宋朝的梁红玉,与夫共抵金兵,清末侠女秋瑾,巾帼不让须眉;乃至现代,有一生致力缅甸民主运动的昂山素季,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不小,若女性也能发挥担当、负责的坚忍性格,一样能成就一番功业。

    21世纪的新女性,在本自具足的柔善性格之外,还要建立自信、勇于承担。

    化妆之术

    一束花,加一点丝带彩纸,表现送花者的情意;在餐厅内,加一点鲜花音乐,增进用餐者的舒适;甚至现在社会上的商品,都讲究包装,替产品美化一下,关于人的颜面头饰、一身上下,就更要靠化妆来美容了;甚至言语举措,都要靠涵养来修正、美化。化妆的种类有哪些?以下有四种:

    第一,外相上的化妆

    一般人最先重视外表的化妆,靠着化妆为外相上的缺点补强,以便在与人往来时,建立美好的形象。你看,一般妇女早上起来,没有薄施脂粉,便觉得无法出门;演艺人员没有装扮造型,也觉得上不了舞台,乃至上班、赴宴、约会……无论什么场合,没有化点妆,便觉得自己不礼貌。这外相上的化妆,可说是现代社交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风仪上的化妆

    除了从美化面容、眼睛、眉毛这些外相的化妆外,还要有风仪上的化妆,这就要靠美化语言、美化心地了。有的人眼耳口鼻生得端正美丽,但没有美的语言、美的心肠,就无法长久欣赏。但有的人,她不一定靠名贵的化妆品,却能以朴素庄严吸引人,靠的就是自己的风度内涵、动作威仪,流露出一举手、一投足的美感,甚至她以礼貌尊敬的风仪,赢得他人的好感。

    第三,心灵上的化妆

    有一句话说:“金钱可以买到化妆品,却买不到气质。”是的,一个人的化妆层次提高以后,她不一定靠外表的化妆,也不一定靠风姿化妆,她靠的是“心灵”的化妆。所谓心灵的化妆,是不假造作,是从内心自然流出的气质。跟她交往,会让你感觉到她为人的慈悲仁爱、乐于服务,或是她处世的智慧灵巧、公正和平;你也可以感受她性情的柔和尊重、亲切和蔼,具有宽容的心胸,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心地上的化妆。

    第四,生命上的化妆

    一个人能使自己的生命,融入大众里去为群众服务,无我无他,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去牺牲奉献,无有分别,乃至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样的人,可说是以无上的生命价值来化妆了。

    有句谚语说:“三分人,七分妆”,点出了化妆的重要。其实,除了外表的化妆来美化外,还有内心道德、慈悲庄严、服务结缘、无我奉献,都是我们可以妆点生命的内容,你要选择哪一种呢?

    家庭聚宝盆

    很多人想拥有聚宝盆,总是希望财富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形的聚宝盆不容易求到,无形的聚宝盆却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家庭里的聚宝盆是什么呢?有以下四点:

    第一,男子有事业

    家庭里的男性,拥有稳固、正当的事业工作,能够安定家庭的经济的状况。否则,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没有一份事业,或是三五个月就换工作,不仅家庭经济受影响,连带也会影响家人的身心生活。因此,男子有事业,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

    第二,女子有工作

    古老传统社会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到了现代,早已不同于过去了。家中的女子拥有一份工作,除了分担家计,增加一份收入外,借由工作,还可以发挥女性的能力,有助于视野的开拓、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独立性格的培养。虽然辛苦,但生活圈子不再仅局限于家庭,而是扩大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老人不退休

    家中的老人,在工作上虽然退休了,但是经验和智慧已臻于成熟,这时应当传授给后辈,所谓“老干新枝”,生命才会有所传承,这正是所谓“退而不休”。好比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届80余岁时,仍然还积极地参与有利于社会公益的活动,展现对人类的高度关怀。

    第四,青年半工读

    青年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对于家务、经济,不能觉得事不关己,或是将父母所给予的,视为理所当然。尤其许多父母努力工作,甚至兼任两份职业,就是为了成就子女的教育。因此,青年要懂得关心、体谅父母的辛劳,主动关心、主动协助,或半工半读,从中也可以学习自我负责、自我磨炼、自我成就。

    一个家庭里,能够做到以上四点,可以增加有形的财富,家里的男女老少也能皆有所乐、皆有所属。人人为家庭尽一份力量,和谐、安定、有共识,更是一种源源不绝的无形财富,这也才是真正的“家庭聚宝盆”。

    和乐家庭

    《法句经》云:“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而行,是为最吉祥。”《无量寿经》也载:“世间人民、父子、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逆。”果真家庭能如此,那真是人间吉祥事。以下有四点,也提供作为建立“和乐家庭”的参考:

    第一,上慈下孝,合家和乐

    家不是光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和乐,而是要全家上下一心,共同创建。所谓“同体共生”,家里的每一个分子,更是彼此共生共荣,因此,要建立和乐家庭,上慈下孝,是每个人的责任。

    第二,夫妇融洽,相敬如宾

    所谓“夫有义,妇有德”,夫妇同心同德,家庭一定融洽。但是假如夫妻相处不和,互相怨恨,这是儿女的不幸,受害的是整个家庭。因此夫妇虽然是不同个体,关系至为密切,无论人前还是人后,都要恩爱亲昵,彼此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第三,兄友弟恭,上下有序

    一个家庭,无论年龄大小,大家恪守本分,礼让和谐,必能井然有序。尤其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尊敬,如古人所云:“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彼此爱护,才能和谐融洽。否则兄弟阋墙,只会造成父母的伤痛,削弱家庭的力量。

    第四,敦亲睦邻,守望相助

    平时要亲人邻居多往来,即使只是一个礼貌性的招呼、一点小小的物质结缘、一句赞美关怀的语言、一些好处利益的分享,都会回报到自己的身上,带来善美的因缘。尤其现代人大都居住在小区里,彼此关照更形重要,守望相助,就能遏止小偷、坏人的觊觎。人我相助,就是天堂;邻里相敬,即是净土。天堂就在自己家中,净土就在居住的小区里。

    古人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兄友弟恭,夫义妻贤,中外和乐,必致祯祥。以上这四点,是“和乐家庭”的条件与助力。

    齐家格言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像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成、观念的建立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许多前贤仁者撰文训示子女立身处世之道,维护传家门风,如《颜氏家训》《训俭示康》《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都是有名的传家庭训。在这里,也提供以下四点“齐家格言”,作为治家的参考:

    第一,勤则家兴

    有语谓“万般罪恶从懒惰起,万般财富从勤劳始”。你能勤于洒扫庭院,维持家务,家里一定整齐清洁;你能勤于田园耕种,田里必定丰收有余;乃至勤于帮助亲友,就会有欢喜的人缘,勤于付出服务,就会有成功的因缘。个人勤劳,个人会赞美;家庭成员都勤劳,家庭就能兴盛。所以,勤劳能兴家致富。

    第二,懒则家穷

    《长阿含经》载,懒惰懈怠有六种相貌:“富乐不肯劳作、贫穷不肯勤修、寒时不肯勤修、炎热时不肯勤修、时早不肯勤修、时晚不肯勤修。”像这样懒惰的人,不肯付出,不肯努力,好逸恶劳,不务世事,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走到哪里,怎会为人喜见?家里又怎能致富呢?

    第三,俭则家富

    宋朝司马光对儿子司马康说,人以奢侈为荣,他却以俭朴为美。俭约之人,过失少;奢侈之徒,犯罪多。贵如宰相的司马光,也无不以俭约为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高尚之人,无不从勤俭中走来,富贵的家庭,也无不从勤俭积累而成。善于治家者,不当的开支,不可以花用,不应浪费处,就不必开销。这里节省一点,那里节省一点,就能集腋成裘;这里俭约一点,那里俭约一点,就能聚沙成塔。

    第四,奢则家贫

    人在世间,拥有的富贵利禄,好比银行里的存款,如果日用太过,所谓“费多为居家之病”,你挥霍无度,奢华浪费,慢慢地福报享完,就没有了。《曾文正公家训》亦云:“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只有远离奢侈,才能远离贫穷,家庭才能富足。

    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家庭,这四点“齐家格言”,不能不注意。

    儿女教育

    父母对儿女的教育,如果太过严厉,会让儿女因为害怕,而不敢与父母沟通,有时,甚而导致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如果太过溺爱,又会让儿女养成骄慢放纵的习性。如何教育儿女礼貌有序,又不会太压抑思想,让儿女天真活泼,又不致太过放逸无礼?实在是身为现代父母者的一大课题。要给儿女什么样的教育呢?以下有四点意见:

    第一,有自我要求的习惯

    有些父母过于疼爱儿女,课业上的进度、生活上的整洁,都是由父母催促才完成,甚至也有由父母代劳的。父母不在身边,儿女的成绩,乃至生活习惯就一塌糊涂。这样的教育,不是爱护,反而是让儿女养成依赖心,时时要人照顾。因此,要让儿女养成自我要求的习惯,这是让儿女对自己负责,也是训练儿女独立,懂得照顾自己。

    第二,有尊敬接受的性格

    教育儿女养成尊敬接受的性格,尤其在现代这个人际关系密切的社会,非常重要。有了接受的性格,才能虚心接纳师长、主管、同侪的教导与建议;尊敬他人,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存在,在处事上,才不会任己之意,为所欲为。你有了这种融和、接受的个性,才能与人和谐共事。古德云:“涵容是处事第一法”,尊敬接受的性格,就是涵容的养成。

    第三,有明因识果的知见

    从小要养成明因识果、不与不取的知见。有了这样的知见,才能让儿女时时注意自己的善恶行为。明因识果,儿女就会知道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由自己承担与负责;明因识果,他会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知道去恶向善。正见的养成后,父母就不用担心害怕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走错方向。

    第四,有感恩说好的美德

    培养儿童表达感谢,口中常常说好,心中常常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体会别人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懂得报恩。一个懂得感恩说好的人,必定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教育儿女,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与方法,要慈严并施,也要耐心诱导,你不用框架束缚儿女,儿女就能尽其特性,发展自我。儿女懂得谦恭仁爱、明因感恩、修正身心,那才是教育之道,所以“教育儿女”有以上四点。

    儿童的教育

    一般人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俗语也云:“看3岁定终身”“从童年看出成人”,或是“童年的生长影响一生人格的发展”。这些说法,都是在告诉我们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有六点说明:

    第一,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

    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轻易在众人面前处罚打骂,或是说一些中伤的语言。这样的伤害,会让孩子一生难以忘怀。所以为人师长,要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

    第二,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

    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应该要让儿童了解,每日的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父母、农民、商人、工人等,辛苦努力工作而来,应存感恩之心,建立惜福的美德。

    第三,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

    所谓“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逐非”。掩饰错误是带着错误生活,无论身心,负担既重且大。而认错是“觉昨非而今是”,放下错误,小心轻松,也令人赞他的勇气。认错,同时也是给自己修正行为的机会,犹如擦掉错误的清洁剂,可以让人重新开始。因此,要培养孩子不怕认错。

    第四,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

    口袋,要能装得下东西才能拥有;杯子,要能倒得进清水才能解渴;儿童,也要听得进别人的教导才能成长。所以要教导儿童,接受是进步的根本,接受才是智慧的来源。

    第五,重视儿童处事的礼貌

    古德云:“貌轻则招辱。”为人处世要有礼貌。有礼貌的人,心中就有伦理,心中有伦理次序的人,才会有法制规矩的观念。如此,人情处事就不会随便、轻慢。因此从小就要养成礼貌。

    第六,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

    小孩子的意志较弱,缺乏自制力,但也是弹性大、可塑性高的时候,因此要训练他们生活正常,才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正常身心健康,精神良好,更能养成做事有条理、处事有计划。

    古德云:“父母教子,当于稍有知识时。”孩子的习性一旦养成,等到长大才要改正,恐怕已非容易之事。所以儿童的教育,应在他稍有认知时,就开始导引学习的方向。

    知书达礼

    《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何物质丰富之后,就能识礼节、知荣辱呢?因为古人在生活不虞匮乏后,才有余力读书识字,进而通情达礼。但是,今人普遍受过教育,却并非每个熟读诗书的人,都懂得礼节。可见,除了学识之外,应该充实其他内涵,才能真正称得上知书达礼。在此有提升学识教养的四个方法:

    第一,是非创造智慧之人

    人要有明辨是非的观念,要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是非不明、不知好坏、不辨邪正,当然没有智慧可言。《荀子·修身篇》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因此,不仅要能辨别是非,还须有择是去非、趋善避恶的修养,才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反省创造完善之人

    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每天有反观自省的时间,检查今天说的话都对吗?有没有做错事?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国家都尽心尽力吗?常作反省,久之,品格必趋于完善;因为反省会启发我们的惭愧心、感恩心、忏悔心。

    第三,读书创造达礼之人

    读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达事理。有些人读书,读出贡高我慢之心,愈读愈愚痴,愈读愈蛮横。有些人读书,到最后只知书本的知识,不识世间人情。有些人读了书,确实有些小聪明,却做尽悖理违情之事,可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读书人有何用?读书人最重要的是通情达礼,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学会对人、事、物的尊重,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

    第四,教育创造理性之人

    人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孟子之所以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因为人有理性,知道要实践仁义道德,这也是人之所以尊贵处。唯有教育能培养理性之人,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唤醒被欲望隐蔽的理性。

    一个人的学识与教养,大部分是靠后天环境来养成,明是非、知反省、勤读书、受教育,都能培养自己丰富的学识及高贵的人格。

    礼

    礼,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孟子·离娄篇》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分际,就是人伦礼节。人间有礼,就不会冲突,有礼就不会逾越分寸。何谓礼?

    第一,定亲疏是礼

    每一个人当然都有比较亲近或疏远的人际关系。父母、兄弟、夫妻、子侄,都是跟我们关系密切的,如果见了父母、兄弟、姐妹,还端出架子,摆个姿态,让亲人看了难过,那就不对了。反之,对待来访的客人,或业务往来的客户、洽公办事的人,如果不拘亲疏的胡言乱道,信口开玩笑,给人的感觉就成了轻佻、浮薄,而不是亲切尊重。因此,以关系亲疏决定对待之道,即是礼。

    第二,决信疑是礼

    对于某些事物,应该深信不疑,比方:对三宝深信不疑,对戒律守法深信不疑,对因果定律深信不疑,对知交好友信赖不疑。但是,世界上也有许多事,是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明白的,例如对于复杂的人事,存一点疑,不要追根究底,才能为彼此保留一个缓冲的空间。

    第三,别同异是礼

    世间的人事,有许多与我们的理念相同,但也有很多与我们想法相异。比如佛教只有一位本师释迦牟尼佛,却有许多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修行法,如净土宗、禅宗、密宗等等。我们依附自己所喜好的修行团体“见和同修”,也应尊重其他不同的修行法门。又如不同的政治团体,有各自的立场,相异的理念,思想、观念投合者,我们固然能与之相处融洽,但也要尊敬那些思想不同的人。能如此,才是有礼。

    第四,明是非是礼

    有些人不明事理,蒙昧糊涂,到处纠缠不清。受到颟顸之害者,并非只有当事人,周围的人往往也会受到波及,时时有“秀才遇到兵”的困扰。因此,能明白事理,明辨是非,不带给别人麻烦、困扰,也是礼。

    鞠躬如仪是礼,应对得体是礼,亲疏有别、和同尊异、明是知非,这些都是礼。礼不仅是仪式上的表现,还应该是内心、思想上的深刻体会。

    成年礼

    “成年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礼,所谓“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这是一种生命的礼仪,在历朝社会中,通过这个仪式的人,才会被认定为成年人。而今日,一般也会针对18岁的青年,为他们举行“成年礼”。其意义有下列四点:

    第一,自我肯定

    佛门有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就是说,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自主的。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也都会有他的才能、特点,只是自己并未发觉。成年礼的意义就是宣告:我长大了,我现在是大人了,我已不再是儿童、少年了。过去都是靠父母、靠师长,现在我成人了,我要自我肯定,做自我的主人。一个人能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就能开发无限的潜能。

    第二,承担责任

    青年是社会的动力,国家未来的希望。在青少年阶段,无论家庭、学校,有钱、没钱,什么事情好、不好,都是父母、师长负责,自己都不用管。但是现在成年了,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我都要能担当。在成长过程,难免会遇到风霜雨雪,要培养承担的勇气,才能成长,才有力量。

    通过成年礼庄严的仪式,唤起对生命的认识,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进而健全人格,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第三,心智成长

    成年礼就是要昭告大家,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是像过去那样愚昧不懂事,知识慢慢健全,心理也逐渐成熟,故发愿要去除坏习气,做人处事,都能循规蹈矩,要建立好观念,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散发光与热,创造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会的人生,这就是心智的成长。

    第四,感恩回馈

    人生在世,不单是个人存在,过去靠父母爱护,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学校师长培养我们,给我引导,给我知识,教我技能。成年后,就要独立自主,礼赞生命,感恩生命。往昔多少岁月,在懵懂无知中过去了,今天成年长大了,懂事明白了,我要回馈父母,帮助朋友,造福社会。懂得感恩回馈,才是一个富有的人生。

    “成年”的定义,并不是年龄的积累,而是在心理上,能自我醒悟,凡事肯担当、知奉献,懂得随时将欢喜给人,给人良好的示范榜样,就是自我成熟。成年礼虽然只是一时,但代表的意义,却是一生的。以上提供四点成年礼的意义,给广大年轻人参考。

    青年人的毛病

    现代青年,受到社会急功近利、讲求时速的氛围影响,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像强调如何一夜致富,让年轻人失去耐心;标榜“创意至上,经验无用”,使年轻人相信,凡事不用从头做起。这些错误的想法,会造成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和毛病。如以下四点:

    第一,速成而不耐烦

    青年立志,往往“初发心容易,恒常心难持”,总想一步登天,不懂得养深积厚,因此难成大器。其实“强摘的花不香,强摘的果不甜”,一棵强健的树,根要扎得深,枝叶才会茂盛,常常移动它,树如何生长茂盛。所谓“滚石不生苔”,常常换工作,做事不久,磨炼不够,如何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呢?所谓“今日的耐烦做事,是未来成功的踏板;今日的千锤百炼,是未来事业的阶梯”。所以年轻人要想建功立业,要能经久而不懈怠,才能久炼成钢。

    第二,好高而不踏实

    年轻人的优点在于充满热情、满怀理想,然而却也常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心态。所谓“先兵卒、后将帅”,希望在职场上高升,要脚踏实地先从基层做起、按部就班,否则将来做主管,如何管理基层人员?就像登山也得先从山下开始,才会登上高峰;基本马步蹲好了,才能逐步再修炼。与其好高骛远,倒不如先了解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缺点,自我养成,再步向目标。

    第三,理想而不实际

    青年们在人生规划上敢于筑梦,但往往虚浮不切实际,空有幻想而不能稳扎稳打地实践。有了理想,就要身体力行,在实际工作中,将幻想落实为理想。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务实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务实,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落为妄想了。

    第四,怨人而不责己

    有的年轻人做一行、怨一行,总觉得怀才不遇、不受赏识,遇到挫折或发现事情发展不如预期时,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还怪别人、怨环境。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护短,隐藏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进。反省是智慧的果实,是进德的阶梯,能以责备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以批评人之心来批评自己,才会进步。

    知道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要把“不”字改为“要”字去努力:“要耐烦”“要踏实”“要落实”“要负责”,以反观的镜子来端正自己的举止,才能够实现自我的理想。以上这四点,要时时自我观之。

    如何面对空巢期

    现代家庭人口稀少,儿女长大外出求学、就业之后,使得原本以儿女为重心的父母,面对着空荡的房子,莫名地产生一种孤独感。当面临所谓“空巢期”时,若不能尽快调适,生活质量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面对空巢期”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聚会善友来访

    为了让儿女生活过得好、接受最好的教育,现代父母经常忙得昏天暗地,除了工作上的交际应酬,难得有时间与亲朋好友往来。因此,这个时候建立亲友感情是很重要的。经常与朋友联络,邀请三五好友到家里小聚,聊聊天、谈禅问道,互相切磋交流,不仅可以娱乐身心,也可以转移生活的重心,何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

    第二,培养各种兴趣

    年轻时喜欢做的事情,往往因事忙而不得兼顾,因此,这段时间正好是再度培养各种兴趣的时期。一个人不只有一种兴趣,可以有多种兴趣;甚至不只是动态的兴趣,如打球、跳舞、跑步等,还可以有静态的兴趣,如抄经、集邮、绘画等。兴趣不但能升华情绪,拥有自我,也能帮助别人一起面对空巢期的寂寞;培养兴趣爱好,不仅分散内心对孤独感的着意,也能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三,关心社会公益

    除了关心自己的家庭,进一步还要扩大关心的层面,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好比投入公益,到学校当爱心妈妈、到医院慰问病人、服务社会弱势团体、到寺院里当义工等,让眼界更加宽阔,让心量更加广大,则关注“小我”的心,也将转而关注“大我”了。

    面对老病

    人一生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有些可以控制,有些不能控制,好比老病,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不一定老了才会有病,年轻人也可能生病,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是一般而言,老人生病还是比较让人挂念,到底老病时该如何面对呢?以下四点:

    第一,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无论是小病或大病,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在生病时,由于身体疼痛,多半会造成意志力脆弱。心力较弱的人,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心力强的人,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有病没关系,面对疾病痛苦的当下,应该提醒自己“与病为友”,从心不苦才能做到身不苦。

    第二,从看得破做到过得好

    出家人穿的僧鞋,脚面上有洞,意思就是要人看得破,面对老病也是一样。人有许多理想、目标,但是“生病”这件事却没有时间性,还来不及防备,它可能就来了,因而打乱不少人对未来的憧憬。这时,若一味地执于对将来的期待,将不得安心。所以,面对病苦要看得破,看得破就能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日子也就过得更快乐了。

    第三,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

    老年人生病总是喜欢看医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不舒服时,勉励自己更坚强,才能淡然处之。能够做到这样,病也就好一半了。

    第四,从放下执着做到安然自在

    有句话说:“不是疾病痛苦,而是妄想摧残人心。”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样,能提得起,也要放得下,甚至面对疾病也要做到安然自在,才是真正的面对。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是在于为这个世间留下多少贡献,如台湾抗癌小斗士周大观,他的生命虽短,但展现的生命力却让千万人感动。

    所谓“老病死生谁替得”,在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谁也代替不了谁。而老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倒是心态不健全。

    退休的春天

    一般人退休之后,感觉好像忽然失去一切,空荡荡的日子,不知道要做什么。尤其每天工作的人,退休的转变,甚至会感到人生失去了价值。其实退休的人,只要懂得安排,或加入义工行列,或为人服务,退而不休的生活,空间会更宽广、自在。怎样过一个退休的春天?可以参与以下活动:

    第一,松柏联谊会

    有的人退休以后没事做,老是待在家里,身体、脑筋各项功能很快就退化了。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动,不离人群,生命才有活力。退休后可以相约老朋友组织联谊会,举办长青活动,如旅游、表演、书画展、品茶会等,通过联谊、交流,交换心得,扩大生活范围。

    第二,银发俱乐部

    人活到六七十岁,孩子成家立业了,孙子也带不动了,日子该怎么过呢?俗语云“活到老,学不了”,只要肯学,年纪不是问题。你可以加入银发俱乐部,依照自己的兴趣,或参加读书会,或到老年大学学习语文、下棋、绘画、歌唱、跳舞、摄影、太极拳等课程,日子过得充实,生活更有自信。

    第三,长青旅行团

    许多人年轻时就梦想环游世界,但是大多数人都因为家庭责任、工作繁忙种种原因,无法出国旅游。退休的人,正好可以放下一切,或者到中国万里长城、印度泰姬陵、美国大峡谷、埃及金字塔、巴西伊瓜苏瀑布、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等等世界名胜参访,不但增长见闻,也丰富生命阅历。

    第四,延寿加工厂

    一个人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智慧的生命却可以历久弥新。退休的人,可以担任义工,服务别人;可以贡献自己的智慧、技术,让年轻人接棒。对社会回馈、服务,将有限的生命延长、扩大,好比中国人讲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就是把功德、思想、言论、道德、慈悲都留在人间。

    退休的生活,一样可以精进,发挥生命的光和热。参与以上这四方面的活动,就会拥有退休的春天。

    长寿歌

    现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懂得把生活过得很美好,既有身、心、灵整体的健康,又有足够的生活资用,这时候多数人希望进一步求得长寿。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医疗所研究报告,乐观的人可以避免在50岁以前往生,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比悲观的人好很多。可见得人的长寿,与生活态度很有关系。

    因此,想要过得快乐,方法就是“欢喜”。张群先生有一首《长寿歌》,就是以“笑”,作为治疗百病的药方。歌词是:一笑烦恼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乐逍遥,时常开口笑,寿比彭祖高。说明如下:

    一笑烦恼跑

    未来佛弥勒菩萨的特长,就是对世间人事哈哈一笑、以笑为修行,所以世间人都喜欢他。对的!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值得去斤斤计较?每天都能笑口常开,大笑几声,烦恼自然烟消云散。

    二笑怨憎消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怨恨”,人们因为放不下他人的不好,或是因为他人不肯顺我意,就以“恨他”来“惩罚”自己。这时候,打从内心笑一笑自己吧!所有的怨恨都会消除的。印度孟买有个医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筹备了一个“笑声俱乐部”,希望以此来化解以色列、巴勒斯坦两国之间的仇恨。这真是比科技更加了不起的发明!

    三笑憾事了

    人生就像一场戏剧,遇事不必太在意。每一个人都难免遇到冤屈、毁谤、是非等困扰,纵有遗憾,哈哈一笑,也就什么都过去了。美国宾州有个抢匪,戴着迪斯尼小狗面具抢劫,想不到使得商店伙计忍不住狂笑不止,反而将抢匪吓跑了!可见得笑声的威力。

    四笑病魔逃

    人生难免有“四大不调”或“业障现前”之时。单是身体有病,可以靠良好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适度的运动来调养。但是如果心里也因此生病,那就很难痊愈。佛陀曾教导弟子说:“身体的病苦人所难免,但是不要让你的心也跟着生病了。”所以,何妨病中作乐,自我取笑一番,病魔反而早早地逃跑了!

    五笑永不老

    常常发现开心的事、笑口长开,心里的年龄就会青春不老。因为胸怀宽大,做人宽恕,对人欣赏,对境知足,布施给人微笑与赞美,自己自然也喜悦健康,即使年龄老大,内心也创意泉涌,胜过青年。

    六笑乐逍遥

    人是为了快乐才来到人间的,不是为了烦恼而出生的。既然前面各种忧恼,都可以“一笑解千愁”,就像“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提倡“人生一天三大笑,健康快活似神仙”。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愿意原谅别人,其实就是祝福自己。只要一个真心的微笑,什么困难的事情都会消解。生活的态度改变,转个念头就能化忧愁为欢喜。常保喜悦,无论长寿与否,这一生总是充满了阳光,是个丰收的人生。所以这个长寿歌请大家记住。

    长寿之要

    现代人非常注重“养生”,目的当然是为了健康、长寿,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可以说人生是这么的美好,当然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所以,要懂得养生之道,以保健康、长寿。关于“长寿之要”,有八法提供参考:

    第一,起居有时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定时而规律,所以古代医学不发达,但却鲜少生病;今人经常熬夜、晨昏颠倒,因此文明病愈来愈多。说明一个人的一日生活,什么时候就寝,什么时候起床;起居有时,生活正常,这是维护健康的第一步。

    第二,饮食有节

    现代人有很多的病痛,都是饮食不当所造成,最明显的就是营养过剩,造成肥胖症。过去老人家总叫人要多吃才能长寿,其实现代医学主张,少吃才能健康。尤其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所谓“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饮食有节制,才能吃出健康来。

    第三,工作有度

    工作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仅获得经济来源,也是心灵的重要寄托;有工作,人生才有意义,所以人都需要工作。但是,长期过度的劳神费力,也是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工作有限度,才能健康、长寿。

    第四,运动有恒

    适度的运动,也是健康不可少的条件,每天慢跑、打球、做体操等,都是简单易行的运动,应该持之以恒。

    第五,心常欢喜

    人的身心往往相互影响,身体不健康的人,心里常为病苦,自然难以快乐;相对的,心里不快乐,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常保一颗欢喜心,是长寿不可少的要件。

    第六,与世无争

    做人做事,有时候当然要努力以赴,但是在名位、权利之前,有时候也不必和人有太多的计较、太多的争执,所谓“无争自安”,能够与世无争,自能常保安康。

    第七,与物无竞

    人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如果过分贪求物欲,往往为物所役,所以与物无竞,才能身心泰然。

    第八,淡泊宁静

    世界上很多时候,应该是我的,不求自来;不该是自己的,强求也求不得,这就是因缘。懂得因缘法的人,凡事随缘随分,对于生活里的一切,无论是非得失、好坏有无,都能淡泊无欲,平静以对,这是最好的养生法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