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企业史-改革主张与企业利益的错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改革主张与企业利益的错位

    牟其中曾坦言:“做大生意,做国计民生的生意,哪一件不与政治有关?搞股份制,你说是经济还是政治?”

    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著名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位企业家的政治意见的价值,并不表现为他的这些意见所能给他的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上,而是建立在意见所代表的阶层与其他阶层的利益相异的程度上。牟其中常常以“中国新兴企业家阶层的代言人”自诩,可是他所表达的政治意见或理论观点,常常是他的经营行为的“改革注脚”,有时候甚至是为了某些商业动机而炮制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论来。

    这种改革主张与现实利益的纠缠不清,直接导致了经营活动中的紊乱现象,并最终使人们对其理论提出的动机产生了疑问。

    在这一点上,比牟其中年轻4岁、成名更早的浙江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却要成熟得多。鲁冠球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年代,他一手创办的杭州万向节厂多年来稳步发展,日渐壮大,而他本人更是被誉为“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

    与牟其中类似,鲁冠球也是一个政治参与热情十分高昂的企业家,同时,他更算得上是中国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企业家之一。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这位学历仅为初中毕业的农民企业家先后发表过120多篇学术论文,早在1987年他就提出在乡镇企业内部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机制;1988年提出“两袋投入”论(既重视对职工口袋的投入,又不放松对脑袋的投入);1989年,他提出通过兼并调整资产存量,使乡镇企业走上高效、规模经营之路;1991年,在搞好国有企业成为新一轮改革主方向的时候,他又提出“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为乡镇企业大打其气;1992年,他提出“花钱买不管”,要求通过资产清晰的方式剪断乡镇企业与当地乡镇政府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1993年,他提出“对按劳分配的再认识”和在企业内部实行多种饭碗并存的用工制度改革;1994年,他提出加快东西部企业的优势嫁接;之后数年,他对乡镇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乡镇企业法》的修正等等,都提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鲁冠球

    鲁冠球深谙一个道理:一位大企业家应该善于保护自己的政治羽毛,在政治话语上拒绝进行任何冒险。可以观察到,

    鲁冠球与政治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社会观察始终是以乡镇企业为圆心、以中国改革的现实阶段为半径、以自身的企业实践为基础而展开的,而他提出的诸多观点基本上与他所经营的企业利益无关。

    这种思考的起点与方式便与牟其中有着本末之别。其观点便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发挥了不同的现实效应,鲁冠球也因此成为各方均乐于接受的企业家代表人物,他几乎获得过所有跟企业家有关的数百个荣誉,并出任了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和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会长。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