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心理调解-病态心理、不良嗜好的自我调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你具有下列任何一种心理趋向,千万不要错过本章:

    因不良刺激使你对生活中的某种客观现象产生了曲解,出现了不正常的心理活动。

    对自己的不良嗜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深感苦恼和束手无策。

    希望以正常的心态适应社会的种种挑战。

    关于病态心理

    病态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某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可定义为病态心理。

    通常意义上的病态心理包括:自私心理.贪婪心理.吝啬心理.空虚心理.压抑心理.迷信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浮躁心理.易怒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病态怀旧心理.定势错位等。

    调适病态心理的总体原则:

    内省反思原则。可借助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恪训,经常用一些遵守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模范人物的言行省察自己,进行自我调适。

    情境转移原则。改变环境,远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多与正直.开朗和大方的人交朋友,多接触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主导文化,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

    人格完善原则。有完善人格的人,是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因此,建立坚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抑制病态文化.避免病态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本要求,但人格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不断剖析自己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行为矫正原则。病态社会心理一般由病态行为表现出来。病态社会心理是无意识的,但病态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患者本人能够觉察,为了矫正相应的病态行为,患者也可借助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通过厌恶疗法进行自我惩罚;通过系统脱敏法,即不回避接触病态文化,不过接触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对病态文化的免疫力与抵抗力。行为矫正原则很适合有病态行为的患者。

    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调适

    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并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的客观标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多做利他行为。在采取行动时,不妨先为别人着想,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等为他人提供方便的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回避性训练。回避性训练即从心理学的角度,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如果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一旦冒出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贪婪心理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的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越满足他,他的胃口就越大。

    调适

    自问法。亦称自我反思法,这种调适方式即在纸上尽可能多地写出“我喜欢……”为句首的陈述句。按照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陈述,不必深思熟虑。写完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知足常乐法。对生活期望过高的人很可能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需求与欲望是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的。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

    调适

    领悟法。即从精神之中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心,互相帮助。要明确如果在有能力的时候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

    空虚心理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

    表现

    你常有种说不出来的低落情绪。有时是你独自一人逛街时,突然感到这种情绪来犯,让你顿时对五光十色的街景失去了兴致。有时候是跟大家在一起时,在大家兴高采烈地谈天说地的时候,你却无端地在心底浮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心头时,你觉得跟周围好像有层无法跨越的隔膜,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感。这种感觉就是空虚。

    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就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巨大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这正是空虚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常常是越想去弄清楚,或去克服这种虚无,就越深陷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刚从某种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到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因事先对目前生活缺乏计划安排,一时不知做什么,感到很空虚。还有一种情况,年轻气盛,好高骛远,事先给自己设定出较高目标,但在竞争中失败,随之便气馁.消沉,从雄心勃勃走向另一个极端,感到生活无味,由此滋生失落感和空虚感。

    调适

    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空虚的本质——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除空虚感。至于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现实生活本身,不免常有虚幻感。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要做到:

    对社会应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

    磨炼意志,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

    多读名人传记;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多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

    压抑心理

    压抑心理是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里,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表现

    1.忧郁: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3.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未来感到失望。

    4.社交障碍: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5.躯体化焦虑: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身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

    6.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调适

    要正确面对社会。在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中,不可能一切都尽如人意。因而不能过于理想化,社会成员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待遇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要盲目地与人攀比,要用客观公平的标准去衡量社会,以自己特有的标准过高地估计所处的环境,最终只会空余烦恼。正确的心态是: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如果遭遇挫折,不要总是强调客观理由,应该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应付一切。勤奋.积极行动.自强.自立.自信,可以使你认清自我的潜力,弥补不足。

    多读些名言哲理与名人传记。圣贤名人的成功智慧会带给你无尽的启示,将为你摆脱压抑心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列出生活日程表。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工作.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一旦制订好计划,就认真坚持下去。

    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心理压抑者可以去做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心情就会好些。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会充分体现其人生的价值。

    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因为情绪不佳就放弃自己最喜爱的业余活动。每天做些激烈的运动,多参加社交活动,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好。

    坚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才会拥有幸福。有许多精神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放松自己,获得精神的愉悦。科学家认为,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的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回归自然怀抱。当你精神压抑时,可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会令人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让大自然带给人们激励.启发和想象,你会感到无形的力量潜入你的身体,为你增添信心与力量。

    迷信心理

    迷信是指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表现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算命.占卜.相面.堪舆.测字.扶乩.轨草.九宫是迷信操纵者常施用的手法。他们放弃玄虚.善于应变,有极大的欺骗性。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去算命占卜的人多半是愚昧.沮丧.颓废.软弱的,他们之所以轻易地相信算命的结果,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即使明知不一定会灵验,仍希望绝处逢生,听几句好话。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心诚则灵”,相信命中注定。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术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则为“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于体内,用死人身体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症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和错觉,以为自己“活见鬼”。

    4.迷信的从众心理。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是永远的真理。

    调适

    迷信心理,是异常心理中的一种常见的病态心理。其影响广.危害大,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的。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要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着手,无知是迷信的基础,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迷信的人多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用知识来战胜愚昧,迷信心理便会不攻自破。

    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些有知识的人迷信,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坚定的唯物史观,意志薄弱,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磨炼意志也是极为重要的。

    培养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例如体育锻炼.跳交际舞.钓鱼.下棋.弹琴.书法等。培养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既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又能抵御迷信活动的侵蚀,可谓一举两得。

    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正视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

    人在无法获胜时,总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但这并非全是自卑感。例如,一个喜爱自己职业的销售员会因业绩不如他人,得不到应有的酬劳而自卑。这就是主体内在的价值支点在自卑感形成中的调节作用。自卑感并非完全是和他人比较后产生的,还有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实际价值比较后具有明显的差距感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焦虑,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会令人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或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往往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总感到自己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他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丧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

    表现

    1.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缺少知心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

    2.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无竞争意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在诸多竞争活动中退缩,甚至明明能成功也放弃机会。有自卑感的人非常害羞.胆怯.不自信,感到焦虑,害怕失败,甚至还有某些生理症状,如失眠.盗汗.心悸等。如果这种症状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蔓延到其他方面,以致整个人格都被这种无能感侵蚀。

    3.常感疲劳,心灰意懒,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缺少生活乐趣。

    4.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缺乏.早生白发.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等病症,导致衰老加快。

    5.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竭力掩饰,以使他人觉察不出他们的自卑,为此常常有一些夸张的表现,如故作炫耀,总想一鸣惊人,有时还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常常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评价很敏感,这一切都是为了掩饰自卑并由此而获得一种补偿。

    自卑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只是其表现有所不同。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幼儿产生了一种“自立”要求,什么都想“自己来”,却总是做不好。这是一个培养自主性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总是讥笑孩子,不耐烦地斥责孩子,或包办一切,就会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此外,过高地估计孩子的能力,未达到的目的就不耐烦地斥责他,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逐渐产生自卑感。

    调适

    自卑感是一种过低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它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会危害身体健康。克服自卑感,应该做到: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我,增强自信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是不足为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扬长避短。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与别人的优点相比。客观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更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确立恰当的奋斗目标,从而树立起生活的勇气。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自我。

    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

    注意改善人际关系,积极与人交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注意处理好与一起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多谈心,对其他的人也应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首先要看重自己,别人才不会轻视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主动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避免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同时,扩大生活范围,更多地接触人与事,与他人建立友谊。

    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高压力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关系,以胜任各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否则容易产生疲劳和自卑的感觉。

    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自信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就要下定决心克服,在实践中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要过于计较,“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可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直到成功;不断的成功可使你树立信心,变自卑为自信。

    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的自我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了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

    表现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病态的攀比。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病态的自我夸耀。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病态的嫉妒。

    调适

    做到自尊自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克服虚荣心首先要做到自尊自重。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机会抬头。

    树立崇高理想

    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更不会徒有虚名。同时,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正确对待舆论,在生活中把握好攀比的尺度

    虚荣心与自尊心是有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尽己所能,才能达到心中的目标。攀比心理是常见的,要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只有自信.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条反弹自己,以起到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它带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他人的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发生嫉妒。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嫉妒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心,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嫉妒心强的人大都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病症,如胃病.头痛.食欲不好.情绪低落;行动上不能自制,往往背后中伤人等。

    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

    1.自我封闭.自卑. 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认为自己强于任何人,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专门去挑别人的刺;

    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病例

    张某的身体状况不大好,动辄失眠.心跳过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大毛病。时间长了,才发现张某心理状态不正常,源自于他对周围人的一种强烈的嫉妒心。比如:同学的一篇论文获奖,人们都过去称赞和表示祝贺,他却木呆呆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也许或就这篇论文,或就对方其他事情的“破绽”处大大攻击一番。对方若是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就会恶性循环下去,必然影响双方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嫉妒心理已使张某的身体受到了伤害。

    调适

    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与朋友多多交往,加深理解;

    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尽量不去与别人相比,多与自己的过去比;

    把别人的成就看做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权利的剥夺或地位的威胁,将别人的成功当做一道风景线来欣赏;

    学会赞美别人,通过赞美别人来呈现自己博大宽容的胸襟;

    向对方公开展示自己的抱负,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给自己增加压力,利用竞争促使自己上进;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扬长避短,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的潜能,开拓新领域,建立新的动力定势;

    埋头苦干,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成为真正的强者。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投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浮躁心理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表现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恐慌不已,对前途毫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调适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比较会使人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但要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如果进行不切实际的比较,单纯地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就难免会心理失衡,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要有务实精神。请谨记四个字:实事求是。这是摒弃浮躁心理的基础,也是生活与事业中应遵循的原则。

    遇事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做到既能深谋远虑,又不好高骛远。你的双脚必须踏在坚实的土地上,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实而丰盈。

    易怒心理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其程度由浅到深可分为不满.生气.恼怒.愤恨.激怒.暴怒,常发怒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身心疾病。

    一位美国科学家所做的有趣实验也给人们提供了启示。这位科学家发现,把人呼出的气体放入一种液体,平静时液体无显著变化,伤心时则产生白色沉淀,而生气时液体浑浊;进一步实验就发现人生气时的分泌物甚至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他还据此计算出,一个人如果生气10分钟,不亚于3000米长跑所消耗的体能。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气死的。由此可见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

    调适

    学习忍耐及宽容。遇事持宽宏大量的态度,可止息心中的怒火,化怒气为祥和。学会宽容,放弃怨恨和惩罚,你会发现,将愤怒的包袱从双肩卸下来,会帮助你克制错误的冲动。

    承认难题,保持清醒。请告诉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你承认自己以往爱发火,决心今后加以改进。要求他们对你支持.配合和督促,这样有利于逐步达到目的。当愤愤不已的思绪在脑海中翻腾时,请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你才能避免短视.恢复远见。

    不要积压怒气。压抑自己避免冲突发生,只会像定时炸弹般,最后情绪失控,爆发出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表达怒气,但要反应得体。生气有时是发泄怒气最健康的做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舒缓心理压力。受到残酷虐待时,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可放肆地破口大骂,而该心平气和.不抱成见地让他明白,他的言行错在哪儿,为何错了。这种办法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弦更张。

    稍事休息,忙里偷闲。生气时可先让自己停一停,深呼吸并放松肌肉,可帮助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生气的原因,避免让事情恶化。若因生活繁忙而急躁发怒,可让自己偷一会儿懒,让心情平和后再去面对。一些易怒者谈及以往,常常说:“我过去经常发火。自从得了心脏病,我认识到以前那些激怒我的理由,根本不值得大动肝火。”

    改变心态,嘲笑自己,推己及人。许多时候怒气都是因对事物有所要求而未尽如人意时产生,导致不满.愤世嫉俗的心理。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不要执著,怒气自然也少。在那种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你还可以用自嘲的方法,从自己多疑的性情中寻找乐趣,幽默是“制怒”的最好手段。把自己摆到别人的位置上,你也许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与举动。在大多数场合,一旦将心比心,你的满腔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至少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人。

    训练信任,转移视线。开始时不妨寻找信赖的机会。事实会证明,你不必设法控制任何东西,也会生活得很顺利。这种认识不就是一种意外收获吗?用其他方法也可消除心中愤怒,如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愤怒的情绪,做运动.听音乐.与人倾诉等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约见心理医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若时常感到怒气难消,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各种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具体大致包括:

    1.躲避法。在生活中遇到令你愤怒的刺激时,就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2.转移法。当发怒时,有意识地听听音乐,这是积极地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点的制怒方法。

    3.主动释放法。与人相处时产生意见.隔阂是不可避免的,把心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适合的人全盘托出,经常交换意见,把话说清楚,也是平息愤怒和增进团结的方法。

    4.意识制怒法。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以自己的内部语言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别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升华法。把怒气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文王拘而做《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怒之所为也。”这就是升华的典型例证。

    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

    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转动。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要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出心中的幸福感。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就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生活在面具后面?为了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重视你的内心吧。

    调适

    信任他人,与人交往,了解他人,也让他人了解自己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中获得乐趣。

    不妨去做:

    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打招呼;

    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

    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去郊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简单而轻松;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如写信给你信得过的人,打电话给正在生病的朋友;

    在众人面前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前的孤独感将一扫而光。

    接纳自己

    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

    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不要总是想不愉快的往事,不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过错;

    多发掘自己的优点,就会越加自信,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要“自我监禁”,这样只能让自己闭目塞听,思维狭窄,行动迟缓,一无是处。

    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

    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不要掩饰真实的感情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害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愿,听取你心灵的声音。这样即使做错了事,也不必太难过。

    病态怀旧心理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之常情。对故人.故乡和过去生活的回忆怀想,有时能增添生活的韵味和激发心中的热情。

    但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怀旧心态,称之为病态怀旧心理。

    表现

    1.依恋过去的事物。如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

    2.依恋过去的友人。如过分热衷于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等。

    3.依恋过去的经历。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都很仔细地保存,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些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里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会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个人的交际圈也会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特点

    1.不合时宜。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时宜,跟不上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

    2.对社会持有偏见。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和社会心理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对新生的事物看不惯,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3.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怀疑与否定一切,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现实生活的不适应者。

    4.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滞留,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因为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则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合时宜。

    调适

    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

    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安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因此,也不应对怀旧行为一概反对,正常的怀旧还是要提倡的。

    定势错位

    “定势”又叫做“心向”,即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例如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定势,较好地进行常规的学习与工作。但是有些人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另外一种心向,即对已经是很熟悉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很不熟悉了。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定势错位”,它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现象。

    表现

    1.道德定势错位,如先进与落后的错位;

    2.文明与愚昧错位,如把举止文明视为装腔作势,把满口粗话视为豪爽;

    3.勤俭与奢侈错位;

    4.自尊与自贱错位;

    5.正义与邪恶错位, 如挺身而出斗歹徒的英雄被称为“傻瓜”;

    6.心理定势错位,包括需求错位.动机错位.态度错位.价值观错位等;

    7.行为错位,包括虐待与互虐.痞化行为等。

    调适

    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念的确定要加强学习,既可从圣人先哲的著作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又可从社会楷模的言行中汲取力量。同时还要善于思考,站在较高的角度看待世界,以正确的逻辑推理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有修养的人往往能“一日三省吾身”,具有“慎独”的人格。有社会责任感,努力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而不去媚俗。

    对已有的错误定势可以采取系统脱敏法去纠正。即从最小的过错纠正做起,例如有不相信他人的错误定势,可以考虑从以下顺序来纠偏:相信自己→相信朋友→相信同事→相信上级→相信路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纠正。

    关于不良嗜好与怪癖

    嗜好是人们在业余时间所喜欢做的任何事情,良好的嗜好对健康有益。

    不良嗜好与怪癖包括:吸毒.吸烟.嗜酒.洁癖.开灯睡眠癖.乘车恐怖.疑病癖.异装癖.恋物癖.自恋癖等。如果你沾染了某些不良嗜好与怪癖,就必须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尽可能地找出心理根源,并进行矫治。虽然不良嗜好与怪癖不致威胁他人,但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无尽烦恼,可以说,它会成为生命的腐蚀剂。

    洁癖

    洁癖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一种典型症状,是患者的强迫动作,总认为手或其他东西肮脏,不停地洗涤,自己也意识得到反复进行该动作是无意义的,但若不这样就感到焦虑不安。

    越清洁就越不容易生病吗?人适度地接触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假如,有两个人去一个有病菌的场所,一个是“洁癖”,特别爱干净,一个不是“洁癖”,谁更容易感染病菌?答案是“洁癖”。因为后者身上的一些病菌使他体内产生抗体,会和外来病菌进行战斗;而“洁癖”者没有任何防备,病菌可以长驱直入。进入成年以后,接触的社会面很广,如果还把自己搞得过分干净,反而容易生病。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表现

    洁癖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很常见又很顽固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例如,非常注意手的卫生,每做完一件事就觉得手脏了,心里很不舒服,就非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每天要洗几十遍,每次要打三遍肥皂;每接触过一件东西,就得把手洗一次,不然就痛苦万分,感到特别焦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先是洗手,然后洗手臂.胳膊肘,甚至肩膀,皮肤都变得粗糙了。一回家动不动就要大洗一番,不让家人随便乱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不仅注意自己的手,还关注周围的其他人,例如别人去厕所后忘了洗手,或从外面回来没有洗手,又碰了什么文件和用具,那他就对这些文件和用具特别紧张,不敢接触;和别人握手也很紧张;回到家里也不放松。时间一长,这样的坏习惯就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自己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像这样有“洁癖”的人整天都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病菌,而无暇顾及别的,没有什么业余爱好。

    调适

    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法,可以消除“洁癖”。就是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原来洗30遍,现在洗25遍,原来每次洗10分钟,现在洗7分钟,如果感到特别难受,就做放松训练,或做运动等以分散注意力。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减到只在饭前便后才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钟。这个治疗过程要持续几个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要忍受痛苦,但治疗结果会让患者感到真正的轻松愉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发现少洗手也没有得什么可怕的病,因为病从口入,而不是从皮肤进入。所以只要把住入口关就可以了。这样,患者的自信心便会逐渐增强。当然最好是在心理医生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治疗。

    开灯睡眠癖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对灯光有着特别依赖的异常心理的行为。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小孩子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其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小孩子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噩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病例

    有位男大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走进屋内的地下室。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眠,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睡眠,他就吓得哇哇大叫。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昏倒在石阶上。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10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 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又是一条荒僻山道,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他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调适

    认知领悟疗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学习,使自己明确,鬼怪于世间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导致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要切实找到恐惧的根源,并从无神论的角度对恐惧源进行自我认知,从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系统脱敏疗法。根据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先由数人一起关灯谈话,到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两人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