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锻炼-积极的心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用积极的暗示鼓励自己

    用良好的情绪和心情代替不良情绪,将不良情绪彻底逐出精神家园,是克服不良情绪的办法之一。所以,用完全相反的情感所产生的排斥力对根治忧郁有良好的效果。尽管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是对于改变一个人的不良情绪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顺应潮流,以真正的热忱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你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去,会大大缓解不良情绪给你带来的不良影响,你不要总过度忧虑,担心自己这样,担心自己那样,要多与人交流,常与人联系,让自己快乐起来,调动自己的兴趣关注他人、关心他人,以极大的热忱参与各种有益于你身心发展的活动,或者参与让你周围的人愉悦的活动计划,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愉悦起来。

    那些精神沮丧、多愁善感之人的显著特征是怨天尤人。用乐观的思想、积极的自我暗示鼓励自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排解这种情绪。

    平素里,最容易产生忧郁情绪的原因在于人的精神过度紧张或者工作过量导致兴奋过度,再或者,因纵酒狂欢导致神经受到过度刺激。忧郁也就是疲倦万分的神经细胞发出的喧嚣声,要求补充营养,要求休息或轻松一下。许多人由于体力过度透支、不合常规的不良习惯、睡眠不足等缘故,导致苦闷忧郁,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

    不惜一切代价改变你所处的环境,能够缓解你沮丧、苦闷的情绪,不管你做什么,那些令你为难或使你苦恼不如意的事,你都不要去想,竭尽全力地去想那些令你高兴、令你愉悦的事。你应当富有爱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谈论那些使人感到亲切、愉快的好人好事,尽力把快乐和欢笑传给周围的人,做到这些你就能够迅速感到精神饱满,那些忧郁愁苦的阴影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的一生都会沐浴在欢乐的阳光中。

    培养一种忘却不快之人或不快之事的意图或细节的习惯,培养一种忘掉对你的不良影响的意图或想法的习惯,会使你受益匪浅,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应当把所有让我们忧伤、痛苦、沮丧的事情从我们记忆的记事板上抹掉,杜绝那些让人泄气的可怕情景再次浮现于脑际,每个人都应当将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不幸的事情视作一条人生戒律,埋葬那些伤心的、有害的经历,并将它彻底遗忘,这是处理这些事情的惟一正确方法。

    正如你把一个盗贼从你家里赶出去一样,你也要把那些不壮志凌云的经历和错误从你的记忆中驱逐出去,如果你整天想着它们,只会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可怕。

    那些各种各样可怕的情景,以及各种各样的邪恶情景,似乎是真实的事情一样,实际上这些可怕的情景都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人幻想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被那些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可怕事情,弄得烦恼不堪,那样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摆脱忧郁和烦恼,许多人去阅读一些幽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品,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认识一些人,他们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保尔·柯察金的钢铁般的意志、勇敢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使他们不再沮丧,不再忧伤了。这些鼓舞人心的作品对治疗忧郁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些作品中都含有那些催人奋进的因素,能够占据人的心灵,让忧伤没立足之地。

    有一位对忧郁症很有研究的医生,建议病人在各种环境中,都尽量保持微笑,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必须强迫自己笑。他对病人说:“微笑,保持微笑,让微笑时刻挂在你的脸上,然后,不管你的心情怎样,你都会明白微笑后的感觉。”如果他发现他的病人开始忧郁时,他就会强迫他们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让他们微笑,并要求病人至少要让嘴角保持上翘的姿势。

    让我们过快乐生活的本领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我们有权力过快乐的生活,没有人限制我们。

    像疾病一样有违于我们本性的是痛苦、忧郁的情绪,我走在街道上,满眼都是一张张忧郁、愁眉紧索、愁苦的面孔,随处可见一副副愤怒不平的表情,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这些忧伤的表情就会破坏这个充满快乐的美好世界,这与人类的本性相违背。其实,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不和谐,是它掠夺了我们的幸福,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学会用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人生,学会理性地对待自己,不要根据那些小小的困难猜测你的未来发展状况,让你的内心晴朗起来吧!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会不断发生这样的情形:当他开始为自己的一生奋斗的时候,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会想到半途而废要比持之以恒容易得多,因此他选择了退缩。但是退缩就难得胜利,所以我们在计划做一件事时,就应充满自信,坚定意志,不要给薄弱的意志、犹豫不决或萎靡不振留退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工作,即使情况不明朗,面临巨大的障碍,也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最难战胜的敌人便是我们自己。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当保持有勇气、有信心、乐观和满怀憧憬的信念,不要让有害的不良思想和不良情绪每时每刻占据我们的心灵,破坏我们的快乐生活。但是,那些令人泄气的想法和怀疑、忧虑、沮丧情绪等等总会在我们遇到不快时、情绪低落或悻悻不满时出现,像一头公牛冲进瓷器店一样,破坏我们的头脑,破坏我们奋发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使它们毁于一旦。对此,我们无可奈何,只能从头再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懂得这些毫无用处的、极具破坏性的想法是我们的最大的敌人。烧掉画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只需随意地加上一笔,烧毁一座古朴的宅院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同样,我们历尽艰难困苦精心创作的人生蓝图也会被忧虑、嫉妒、悲伤、沮丧、憎恨等这些极具破坏力的情感瞬时间毁掉。

    当你感到失望或没有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的时候,你不妨对自己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重新振作起来,运用这种方法,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坚信,你不会在哪一错误方向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人的思想观念也常常体现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当你认为自己一败涂地的时候,你就可能真的成为一名失败者。你的信念往往是你为自己树立的标准,因此你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情绪,无法摆脱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果你不想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一生的代价,那么你就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不要从思想深处认为自己无法与他们一样做任何有价值的事,不要认为自己运气不佳,没有其他人那样的机会。

    忘掉你昔日的失败,面向新境界时,你的视野会更开阔,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一点东西值得留恋,那么他必定是个缺乏信心、缺乏勇气的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拥有一颗钻石般坚韧的心,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一种不留退路、勇往直前的决心,即使他们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失去了一生努力奋斗得来的物质财富,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失败者,他们仍然像失去心爱的东西和物质财富以前那样斗志昂扬,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击倒这种人。拥有了这种宝贵的财富,贫穷将会离他们越来越远,迎面走来的必将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首先在思想上看重自己

    在苏格兰,一个贫穷的纺织工人,每天都要非常虔诚地做祷告。在他的祷告中有一项内容非常奇怪,他祈求神让他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评价。其实,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难道有这样的想法不对吗?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没有好的评价,又怎么期望别人会对我们有好的评价呢?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人们发现我们不自重,那么,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骗子,拒绝与我们交往。因为我们一方面对别人说,他们应该对我们有好感,而另一方面自己却对自己没有好感。事实上,尊重是建立在同一原则基础上的,无论是对自己的尊重,还是对他人的尊重。

    “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某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这是林肯的至理名言。然而,无论何时,我们都无法欺骗自己。因此,要真正产生自尊的感觉,让自己配得上这种对自己的尊重是惟一的办法。

    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少价值,就不能期望别人把我们看得比这更重。人们有权利按照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来评价我们。我们一旦步入社会,人们就会从我们的脸上,从我们的眼神中去判断,我们到底赋予了自己多高的价值。如果他们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都不高,他们又有什么理由要给他们自己添麻烦,来煞费苦心地研究我们的自我评价到底是不是偏低呢?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踏入社会的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是最真实、最准确的。

    在沃尔夫将军被任命为驻守加拿大的英军统帅后,英国首相皮特刚好找到了一个机会领略了一番沃尔夫将军的自吹自擂。这个年轻的军官挥舞着佩剑不停地敲着桌面,在屋子里手舞足蹈,对自己将要建立的功勋夸夸其谈。沃尔夫将军的不自谦让皮特产生了厌恶之情,他忍不住对坦普尔勋爵说:“上帝啊,上帝,我竟然把整个国家、整个政府的命运交到了这样人的手上。”

    但是,令这位首相感到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喜欢夸耀自己的年轻人竟然会不顾重病缠身,离开病床指挥部队在亚伯拉罕高地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其实,他的自夸是在预言自己未来所能做出的成就。

    “如果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的人,”德国哲学家谢林说,“那么,他很快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让他在思想上觉得自己重要,那么不久后,他就会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重要。”

    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很快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科苏特是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曾经说:“谦逊是一种智慧,这种品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轻视自立自信的价值,它比其他任何个性因素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男人气概。”

    “一个人要学会依赖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这就如同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就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一样。如果拥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知识上的成就也就势在必得了。”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

    青年人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侮辱与不体面绝缘,培养自己的自尊,使自己超越于一切狭隘卑贱的行为之上。

    作为辩护律师,库兰在一次法庭辩论时说:“我研读过我收藏的所有法学著作,从中找不到一个像今天这样的案例——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对方律师反对的情况下,还可以预先确定某项条件的事情。”

    “库兰先生,我怀疑你的图书馆藏书不够。”主审法官罗宾逊打断了他的话。这位法官是因为写过几本十分糟糕、粗俗不堪的小册子才得到现在这个职位的。

    “先生,我的确不富有,”年轻的律师直视着法官的眼睛镇静地说,“这使我购书的数量受到了限制。我的书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心挑选的,而且是仔细阅读过的。我并不以贫穷为耻,相反,我觉得那些因为卑躬屈膝,或是用不正当手段而获得的财富才真正让人感到羞愧。我阅读了少数精品著作,而不是写一些毫无价值的小册子,然后才进入这一崇高的职业领域的。我或许得不到显赫的地位,但是,我至少保持了人格上的正直诚实。倘若我放弃正直诚实,而一味地追求地位,那么,我也许会像眼前的很多例子那样,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人们的眼中,我只会变得更加渺小。”听了这些话,罗宾逊再也不敢讥讽这位年轻的律师了。

    米歇尔·雷诺兹说:“独立个性的重要特征是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是它让所有在历史上留下声名的伟大人物们同属于一个家族,是它帮助那些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勇士夺得了桂冠。”

    自尊与自信,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它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那些自立者身上焕发出来的荣光,是那些懦弱无能、犹豫不决,凡事有依赖思想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卑。自卑是人生成功之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需要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也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像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子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杰克也曾经是个自卑的人。但自从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以来,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会议时他坐的位置来证实——过去,他总是坐在旮旯里,即便对某些问题有看法也不轻易发言;而现在他更经常的是坐在前面,即使对会议主持人也敢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询,在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扰的同时,杰克获得了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许多新角度和方法,从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有个小女孩的事情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

    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

    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

    “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不要给自己贴满无能标签

    很多人不是首先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贬低自己,所以变得无精打采、毫无斗志。这些人只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认为自己满身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笨拙的人,是一个总是面临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认你绝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么,你只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失败。

    如果你总是显出一副狡黠的神色,就好像你捡了他人丢失的东西一样,那么,你将会被人们视作小人。的确,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我们自身的状况、成就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不可能摆脱这种关系。

    有这样一位公司负责人,他身为董事长却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进董事会议室,就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好像他完全不胜任董事长的职位。作为董事长的他竟然还感到奇怪,自己为什么只是董事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自己为什么在董事会其他成员中威信这么低,自己为什么很少受人尊重。

    他没有意识到他应该好好反思一段时间。如果他给自己全身都贴满无能的标签,如果他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那样立身、行事、处世,如果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并不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那他怎么能希望其他人好好地对待他呢?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那么,我们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身上的潜力和高贵的一面,那么,我们将会对自己充满更大的信心。我们都受制于这一古老的教义,即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堕落的。但实际上,上帝创造的人类一点也不卑劣、一点也不堕落。我们身上卑劣和不好的一面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上帝创造的人类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许多人只是上帝所造的人类的一种滑稽的仿制品。由于我们总是往坏的方面、差的方面想,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渺小、无能和卑劣。如果我们想达到高贵杰出的境界,那我们应该向上看,应该多想想我们好的、崇高的一面。

    古代神学最不幸的一方面便是认为,人类在不断地堕落,不断地从最初高级的地位堕落。而事实却是人类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但是,人类的进步受到这种自贬观点的严重束缚。要知道,上帝创造的人类绝对不会堕落,使人类走向堕落的仅仅是人类看待自我的低劣方式,仅仅是人类错误的自我贬损的思想本身。

    古老的神学总是教导我们要自我贬低。在这种神学中,有一种卑躬屈膝、乞求宽恕的意味。而在《圣经》中,则丝毫也没有要人类在他的造物主面前像一个鬼鬼崇崇的人或一个奴隶一样卑躬屈膝的意思。上帝创造人类并非要人卑躬屈膝,而是要他展现崇高的一面和神圣的一面。上帝之所以要人类直立,就是要他挺直脊梁,正视他面前的任何事物,甚至包括造物主——上帝在内,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模样被创造出来。

    如果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贵族群体,如果他的血管里流着贵族的血液,如果他继承了上帝的崇高道德品质,那么,他就应该用庄严和肯定的口吻勇敢地、充满英雄气慨地宣布他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充分保持那些优秀品质,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如果我们反过来想的话,我们自然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将在言行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崇高的一面。

    如果我们以征服者的心态对待人生,我们会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有所成就,而且这种信心是坚强有力的,是充满必胜信念的;如果我们以屈服者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就会以悔恨、自我贬损和逃避他人的心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我们要哭哭啼啼、畏首畏尾地追随别人,做人家的跟屁虫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人,而不敢求助于我们本身的灵魂或思想呢?挺起胸来、昂起头来,学会善待自己,好好评价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决心从事的任何事业。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工薪阶层之所以贫困和缺乏社会地位,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自己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而不是以勇敢和独立的心态站立于人们面前。如果说有一种做法任何明智的雇主都会轻视,那它肯定就是雇员对他的惟命是从、惟惟喏喏、百依百顺和卑躬屈膝的讨好心态。明智的雇主常常更喜欢他周围那些能以平等身份接近他的人。他会本能地蔑视那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和惟惟喏喏的人。他绝不可能去尊重那些自我贬低的雇员。他喜欢那些有骨气的人、使他觉得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和渴望获得尊严的人。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绝不可能完成自信心所不能承受的事情。

    通常,一个人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自信心。

    绝大多数人的自信心都不足。许多失败者如果在年轻时使自信心得到适当的调整和加强,那么他们是完全能够成为成大事者的。

    就拿一个胆怯、害羞、敏感和畏缩的人来说,如果不断地教导他相信自己,开导他不要陷入自我贬低的泥潭,让他相信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那么他一定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他进行不断地训练、调教,就可以使他充满坚强的自信心。这种坚强的自信心不仅能增加他的勇气,同样也能加强他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的理想图景,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为自己描绘的画像。没有哪一个人会超越他的自我评价。如果一个天才相信他会变成一个侏儒,并且一直那么想,那么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侏儒。一个人目前的整体能力是不是很强这一点倒不大重要,因为他的自我评估将决定他的努力结果,将决定他是否能成为成大事者。一个对自己信心很强但能力平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比一个具有卓越才能但自信心不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要大很多。

    低劣、平庸的自我贬低所产生的有效力量远没有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有效力量强大。如果你形成了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那么,你身上的所有力量就会紧密汇聚起来,帮助你实现理想,因为人生总是跟随你确定的理想走,我们总是朝着人生目标确定的方向走。

    一定要对自己有一种高尚而重要的自我评价,一定要相信自己有非同一般的前途。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越来越高的理想,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动力就会帮助你去实现你的理想。

    信心能极大地鼓舞一个人的所有其他能力,勇气则是人的生命中一股极有力的力量。我们信心越大,我们享有生命的荣誉、掌握真正力量的日子就离我们越近。

    时刻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想要以自卑情绪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和其他病患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其有用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加于其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分开。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你患着头痛之疾!”

    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否!”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例如,假使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他人的人,我们也能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自卑感的存在。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他不会自觉地承认自己的矮小,只是下意识地踮起脚走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却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然而,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个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当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依他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他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惟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办法却不能使他有所收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在他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意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更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付乏力,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豫、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当这种态度被坚决地执行时,个人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

    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之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而表现出他的信念,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每个自杀案件中,我们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仿佛自杀者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改进自身情境而非获取优越感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他的活动范围,和他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斥喝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种。有时候,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努力改进其情境。

    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地位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扭捏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样,我们可以在其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他们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测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相反的,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在初见之下,即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那么我们很快便能发现他所不承认的自卑情结。

    所谓“奥迪帕斯情结”事实上只是神经病患“窄小城堡”的一个特殊例子而已。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假使他把他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圈子中,那么他的性欲问题也必须在这范围内设法解决,这是无足惊怪之事。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

    奥迪帕斯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在成年期的生活里,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是仆人;而能使他们最安心依赖的仆人则是他们的母亲。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帕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各种神经病病症都能表现出受限制行为的影像。在口吃者的语言中,我们便能看到他犹疑的态度。他残余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互相冲突,结果他在言词中便显得犹疑不决。在学校中总是屈居人后的儿童,在三十多岁仍然找不到职业、或一直把婚姻问题往后搁延的男人或女人,必须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对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显现出他们有自卑情结,它使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无法获得进展。手淫、早泄、阳萎、性欲倒退,都表现出在接近异性时,由于骇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犹疑不决的生活样式。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怕行为不当呢?”我们还能看出他们好高骛远的目标。对这问题的惟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定得太高了!”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的强壮,有许多种动物也比我们更适合于单独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团结来补它们的软弱,而成群结队地群居生活,但是人类却比我们在世界上所能发现的任何其他动物,需要更多及更深刻的合作。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由于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所以我们不难了解,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我们也能了解,即使是对最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待决之问题。没有那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我们生命最高目标,这个事实没有人会怀疑。如果我们想象出,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必须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情都能够被预料到,每个事物都能够预先被算计出。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能肯定,如果我们知道了每件事情,那么讨论和发现便已经不复存在,科学也已经走到尽头。环绕着我们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未曾实现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尽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未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即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则是相对地增大。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使优越感的目标具体化

    每个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此种意义又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它建立在他的生活样式之中,并像他自己独创的曲调一样地布满于其间。然而,在他的生活样式里,他并没有把他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楚地看出来。他表现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们也只能凭他的举止动作来猜测。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诗虽然是由字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较它所用的字为多。我们必须在诗的字里行间推敲它大部分的意义。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知的;获知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像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不了解,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看其表面下之物。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他的职业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依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假如我们再努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始终是一样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无遗,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划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依此方式表现出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同样的理想,而教育家们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炼得近乎神圣。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

    发狂的人经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或“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俗世的生命,或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存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在宗教的训诲里,只有神才是不朽的东西,才能历经世世代代而永生。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些观念的是或非;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各以不同的程度采用了这种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甚至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能征服神,能比神更高一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在生活的样式中,便不会犯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实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疵可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在一个学校里有个男孩子,他是班是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

    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会注意他们?”

    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吸引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发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便是个笨蛋。另外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迥然不同。他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假如我们认清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笨,他是装傻。

    直至今日,一般的治疗都是针对病症而行。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反对的。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想要在这些特殊表现上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或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学校。假使我们在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途径来达成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惟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我们绝不可能发现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觉的人、神经病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他们的生活样式找出合适的理由和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日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你份的。”他们已经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以向他们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做生活中的成功者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总是期望最美的生活,你将受益无穷。不要总是一脸的阶级斗争,好像别人都欠了你什么,让人觉得你受了天大的委屈,似乎世界上的苦难都让你一个承担了。开开心心做你的事业吧,这样你就会站得更高、看得远。如果希望取得伟大的成就,你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实现最终目的。

    那些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心浮气躁的人,是干不成大事业的。他们只能看见眼前有限的收获,不想探视前方,也就不会有远大的眼光,收获更大的成果。

    一个高瞻远瞩、希望成就大业的人,总是在不断进步,扩充知识,完善自我,敞开生活之门,力争比别人更坚强、走得更远。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推动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最完美的结果。

    在年轻人成功的道路上,一个最大的障碍物是这种错误的想法:认为成功只属于天才,而天才是先天注定的。诚然,一粒芥茉种子即使条件优越也不会发芽生长。但是,不能因为成不了高大的橡树,不能长得像橡树那样高直,就自甘没落,怀疑自己的能力,就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年又一年,那就太愚蠢了。不错,橡树种子终究要成长为橡树,而不会成长为松树,但是,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人却不一定都会成就天才的事业,英国画家雷诺兹曾断言:“天才是一种超越固有艺术规则而能创造完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能靠期望和等待培养出来的。”

    有些年轻人对成功的另一种误解是:那些想像力丰富和才华出众的天才人物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任何天才都出于勤奋,没有勤奋的工作和刻苦的钻研,任何人都不可能成功。只有尽早在大脑中消除忽视勤奋的思想,才能越做越好。

    并不是每个成功人士都能说出自己执著追求事业,并把精力全部集中于一点的原因。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在牵引着他们,而他们也只不过是顺应心意做事罢了。

    起初,没有谁能真正看清希望达到的目标,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刚起跑时,每一个运动员都看不见终点在哪里,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前面不远的路。他们不是靠天上的月亮指引方向,而是靠手中的灯笼照亮脚下的路,寻找方向,这样他们便能信心百倍地一直跑下去。尽管远处的景象一片漆黑,但永不熄灭的灯笼会一直让他们看清脚下的路,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如果我们已经确立了一个适宜的目标,并已经走在了通往这个目标的正确道路上,那我们就不应该再费心思去计划未来遥远的路,以免影响现在的脚步。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我们不可能同时采取多个步骤,那样步调不一致,是不会走远的。

    如果用一揽子方案来解决生活中的全部问题,就会因贪多求快而产生消化不良的反映,最后什么事情都解决不好。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件事,不总想着将来一定要怎么样,我们的激情反而会高涨,精神反而会更加饱满,反而容易取得更大的成绩。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才是符合常理的、正确的,只有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理想,才能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强,品格更高尚,视野更宽阔,思路更敏捷。

    无论你想自主创业,还是想从事某种职业,你必须用心去做,有自己的思想。要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进展。这是一种令人始终充满力量的品质,它很难说得清楚,但的确很神奇。

    一个人信心十足还是奴役性十足,我们一下就能分辨出来。因为志向远大的人总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品格,无论他干什么,担任国会议员还是做一个木匠,他都能干出点名堂来。

    美国作家梭罗说:“你相信一个人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最终会一无所获吗?如果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他会得不到回报吗?只要他表现出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宽以待人的广阔胸怀、追求真理的勇气、诚实守信的品质,他就会全面提升自己。难道这些努力会白白浪费了吗?”

    许多人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自我封闭的铜墙铁壁,用肮脏的思想、低俗的生活理念、怪僻的生活方式,把自己与幸福多彩的生活隔绝起来。筑就这道墙壁的材料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导致的后果只能是:冷嘲热讽、吹毛求疵,只能看见社会的阴暗面,看不见生活的美好。这些人总是忧心忡忡、情绪暴躁,杞人忧天。这道墙壁太高太严密了,外面的阳光照不进来,里面的人也看不见外面的光明。

    一个人整个的生活都是在生活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生活理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一个人思想单一,情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低劣;反之,则会生活得丰富多彩,享尽人间幸福。

    根据这一生活理念,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会与之相对应,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格和修养。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可以从这一理念中知晓;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也同自己希望的那样。在言行举止中,处处都能反映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计划。这些思想看起来像是无意识的表现,或随意写下几个字,或是顺口闲聊,没有经过细细琢磨,但却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从各个方面展现着一个人。

    开设学校,普及科学知识,意在消灭愚昧无知,提高人口素质,塑造真正文明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每个人在生活初始就应该选择一个高远的生活理念。

    要经常反省自己,巩固坚定积极的生活理念,为事业的成功保驾护航。人性就像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花草,在温度适宜,阳光普照和雨露的滋润下,才会正常生长,否则就会枯萎。一个人的灵魂在歪曲、自私、龌龊的环境里,会变得腐朽不堪,贪欲往往会毁灭一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初入社会,年轻气盛,想紧紧抓住身边的每一种东西,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热情应该适可而止,过分膨胀会冲昏头脑,以至无法抑制,最终会彻底摧毁原有的敏锐和直觉。然而,往往年轻人并不去考虑这些。如果哪一个总是打自己的小算盘,想利用别人,他就会在无意中封闭自己的心灵;若能开朗豁达,培养正确的生活理念,并使其指导自己的生活方面,就一定会收获颇丰。

    如果一味地向年轻人灌输如何见机行事,如何蒙混过关,或是如何抓住他人的弱点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教他们养成拜金主义思想,那就等于在年轻人的头脑中种下了一粒思想的毒种。这种教育观念只会让年轻人把他人看作是自己向上爬的台阶,不惜踩在别人的肩上,甚至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的垫脚石。这样的教育只会培养出腐败的残渣,毒害年轻人的心灵。

    教育的最理想目标就是塑造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因此,不但要让年轻人精明干练、思维敏捷,还要让他们拥有豁达的心胸、理智、仁爱,懂得忍耐。

    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把这些作为生活的基本准则。他必须明白,别人并不是为了他而存在的;他还应明白,互利互惠才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准则。如果教育没有使人认识到这些不能给人以轻松与快乐、和平与力量,那么这就是失败的教育,是应该改进或淘汰的教育。

    生活不同于经商,经商是以赚取到金钱为成功标志,而生活则非如此,二者迥然不同。许多人并不是商业领域的佼佼者,但却是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信仰、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多彩的内心感受。不管处于何种境况,他们都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抓住每次机会,并表现出最佳状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对朋友以诚相待,即使被误解,他们也会表现出宽宏大量。或许这样的人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他的精神财富却是不可估量的,人们往往称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者。

    很多人以为自己赚取了可观的财富,也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了生活中的一切,殊不知他们在这样的奔波中,恰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购买到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但是精神生活却是用钱买不到的。失去了高尚的情操,那些财富不过是嘲讽的素材:物质殷实,灵魂空白;金钱的富翁,精神的乞丐。有教养的人不是低级的动物,单调地生存并不是生活。只满足于吃穿的人根本不算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审美的能力,满足对真善美的追求,期望提高生命质量的本能都是十分必要的。与食物相比,这些东西显得更重要。我们的心灵就像草木一样,渴望向天空中极力生长。

    当看见年轻人充分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时,看见他们抓住一分一秒提高业务水平时,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在积累财富。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当看到年轻人全神贯注、尽心心力时,当看到他们努力抓住机会完善自我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人永远是富足的。如果你为人和善,心地善良,愿意为困难的人随时付出一切,重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美好。

    这种财富永远也不会消失,大火烧毁不了,洪水也冲不走,更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这是人性之美的体现,就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人类本身的优秀品质不怕恶意中伤、肆意诋毁,更不怕栽赃陷害。

    不要自我贬低

    自我贬低、自我责备是最具杀伤力的坏习惯之一。不少人经常以这种方式伤害自己,他们似乎有种把自己看得越渺小、越一无是处才越踏实、越心安的感觉。与别人相对比,他们宁愿自己是一根稻草,柔软无力。

    养成这种自我贬低的坏习惯,在很大程度是受到了教堂和教会的影响。每当做祈祷或做弥撒时,牧师都会告诫人们要自我反思,救赎自己的罪恶。于是,人们常认为自己做了某些坏事,是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人们还常常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渺小的可怜虫,而不是一个高贵的人,更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神职人员和做礼拜的人常向牧师忏悔,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无能,他们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应有的、高贵的权利,也不敢正视自己高尚的人性,只是不停地忏悔、哀叹、自我贬低。

    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应该挺起胸膛,昂起头站立于天地之间,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圣经》和基督教精神的最大弊端就是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不敢追求应得的权力和利益。一个父亲如果总是以谦卑和自我贬低的心态过日子,并要求他的儿子也这么做,他会怎样认为自己的儿子呢?他会认为只有这样儿子才能真正获得尊严和完美的人性,殊不知他这是在害儿子,是对儿子的一种犯罪。

    自我贬低这种坏习惯的腐蚀性极强,它会毁坏一个人的性格,摧残他的自信心,扼杀他的独立性,使他完全成为一个傀儡,整天萎靡不振、意志消沉。

    自我贬低还会侵蚀人的审美能力,使人看不到和谐生活的美,也感受不到美的存在。真正的绅士从没有低头的念头,总是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但有些人好像对自我轻视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躲躲闪闪,不敢正视社会和人生。他们不论走到哪里,总是站到最后一排,或者躲在角落里逃离人们的视线。在人的潜识里,的确存在着这种令人鄙视的弱点。人们喜欢那些勇敢的人,他们直立在人群中,思想独立,精神自由,过自主的生活,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自欺,别人无法欺骗他。”你坚信自己的品格和人性,就不会自欺欺人。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就可以不断塑造自己的优秀品格。

    要知道,自我轻视的心态永远也造就不出真正的男子汉。当然,建立在博学多才、精明干练和诚实守信上的自信,与建立在自吹自擂、心浮气躁基础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着天壤之别。自信可以让我们充满热情,理性地做自己的事,而个人英雄主义则令人鄙视,终将一事无成。一个人能够自重,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可以为生活保驾护航,不但能够及时有效地纠正错误倾向,还可以在人生之路上避免头脑发热,导致失败。一个有自尊心、自信心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与人交往时也不会使用下流的手法,更不会与人同流合污,进行肮脏的交易。任何物质的东西都可以放弃,惟独自己生命的尊严不能松手,必须死死地抓住。

    敢于正视自己

    完全肯定自我、忠实自我,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品质。对于自己高尚的行为敢于说对,同时面对负面的行为,也能坦然地承认错误,这种敢于正视自我、实事求是的品格比世上任何东西都珍贵。媒体或公众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只有你自己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频频出现在媒体宣传广告上和公众场合,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街坊邻里高看一眼、尊敬有加,可实际上,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骗子,长期身处鱼龙混杂的环境里,心灵已被毒素侵蚀。每每想到自己是如何挣得那些财富,如何取得表面上的成功,他们就会发抖、心神不宁,每当他们走进自己的工厂或公司,那一张张灰色的脸、骨瘦如柴的身躯和食不裹腹的员工,似乎都在斥责他,员工的血汗正慢慢为他铸就金山。在他们凶神恶煞般的压迫下,工人们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他的金山则越来越高。

    这样的人根本不算真正的成功,社会也不会认可他们的贡献,他们只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所取得的财富是用别人的痛苦和生命换取的。他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断送了无数年轻人的前途。

    如果一个人在心底里无法完全肯定自己,那他即使拥有了金钱和地位,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你必须肯定自我,这非常重要。如果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会有不满意的念头。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一无所有,无论你一帆风顺,还是屡屡受挫,一定要在心中铸起一座坚强的堡垒,护佑自己。

    哪怕对自己产生一点点不满,对自己要做什么,将向何处有些许犹豫,或对自己稍微显出不自信,都极具破坏性。也许你不以为然,可事实上,你的心态已经出现了问题。你必须即刻做出纠正和弥补,想办法摆脱烦恼和忧虑的纠缠,切不可浑浑噩噩度日,向消极情绪妥协。如果你不能快刀斩乱麻,藕断丝连,让消极情绪紧紧地束缚住自己,是极其危险的。要像与骤风抗争的海员那样,为了让航船按自己的意愿行进,必须用尽全力控制住船舵,若船只因失控而撞上了岩石或暗礁,其后果不言而喻。游戈在生活之海的你也是一样,如果你向悲观失望妥协,就会触到生活的暗礁,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诚实守信是自我肯定的法官。在良心的审判台前,虚伪的人是无法肯定自我,为自我辩护的。哪怕偏移诚实和正直只一点点,也不管欺骗和虚假的成分多么微小,实际上你已经在胡乱摆动生命的舵把了,如果你执意如此下去,就不会安全抵达成功的彼岸。

    如果一个人不是昧着良心做事,就不会往禽肉里注水充当好肉卖,把人造毛当作羊绒,把900克算作2斤,也不会慢慢悠悠拖延时间,干面子活,欺骗老板。

    假如能保持自我赞许之心,无论你失去多少财富都依然富足。你可能挣了一座金山,也可能乞讨度日;你可能身居豪宅,也可能栖息草屋;你可能一身名牌,也可能衣衫褴褛;你可能出入坐车,也可能安步当车;你可能朋友满天下,也可能是孤家寡人;你可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也可能紧锁心扉,但是,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直无私,只要你热爱自己的生活,并真诚地面对它,问心无愧,你就会得到快乐,就会迎来阳光普照,这就是真正成功的生活,尽管别人认为你是失败者,也无关痛痒。

    很多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宾馆,尽情享受生活的大款,都希望用金钱哪怕是全部财富来换取自我赞许之心,然而,这种发自心底的自我称赞是无价的,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有进取心,肯向前迈步,即便是一小步,他的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但是,一旦他停止脚步,不再有进取心,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平平庸庸。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物体都遵循着万有引力规律,随便掷一个石块,它就会永远地沉睡在地下,但是种下一粒橡树种子,则情况有所不同,它可以破土而出,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因为,在橡树种子内部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可以穿越地球引力。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尽力向上,对于人来说,心中应该有一股进取的力量,推动自己自由健康地发展。真正的人应该胸怀大志,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一心向钱,钻进钱眼里去。

    一个人在没有实现愿望之前,他的身心是不会健康成长的。如果他竭尽全力,而不是利用歪点子取胜,那么即使取得的成果再小,他也会心满意足的。如果你想为私利而牺牲人类最高贵的品格,那么,那发自心底的最强音会不断地提醒你。这对塑造自己的性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亚于一剂良药的作用。满足的心态、完美的情感、健康的精神不是天生就会有的,更不会于悲观的生活中获得。

    尽管一个人行事小心谨慎,可谓神不知鬼不觉,可一旦做了有违良心的事之后,还想保持正直的品格,那就是妄想了。一个原本扎实肯干、思想正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物欲,不惜上下连合,制造阴谋,采取各种欺骗手段,压制或摆布别人,看到这样的人慢慢滑向深渊,真是既心痛又可惜!

    无论一个人受到过多少教育,从工作中学到了多么高超的技术,或是从所见所闻中悟出了多么深刻的东西,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他是从日常生活中,从人际交往中,从那些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如智慧或愚昧,真善美与邪恶丑,语言的精炼或语句含混,高尚或低俗等等,生活的潜移默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

    英国著名科学家盖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层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保护色,身份改变保护色也会随之改变,就像树上的雨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树叶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或像阿尔卑斯鸟,随季节变化长出不同颜色的羽毛。有的人就像冬季里的寒风,无情地吹毁早春的花蕾,对待他人心狠手辣;有的人则好大喜功,一点点赞扬就飘飘然上了天,你若问他们是否感到羞愧和耻辱,他们会严肃地告诉你,这是和别人学的。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名利,他们往往会效仿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只是少之又少而已。往往我们只是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我们所看到的生活——阴暗或阳光的一面,或者是一个回声筒,把我们所听到的东西再回放一遍。如果说学坏既快又容易的话,值得欣慰的是,人类向好的方面学习的速度也是如此。许多人就是因为崇拜高尚的人而培养出与其一样的美德的。著名牧师菲利浦斯周围的人,多少都会从他那里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名布朗大学的学生说:“虽然我很少有与著名历史学家安德鲁教授当面请教的机会,但是从他的著作里,我获益颇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