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现用现查-外国习俗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由于具体对象各不相同,其礼仪和习俗由于受国别、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社会风俗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千差万别。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这也是当今商务交往的一条原则。因此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我们不仅要遵从国际商务礼仪,而且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商务礼俗,做到因人施礼。

    在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礼节时,应把握以下特点:

    习俗礼节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尽管国家、民族不同,如果宗教信仰相同,其习俗礼节就会有许多相近或相同之处。

    习俗礼节与民族、种族有关。习俗礼节固然与国界有关,但与民族、种族的关系更为密切。同一民族、种族的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其习俗礼节往往相似。

    习俗礼节受语言的影响。语言是传播习俗礼节的工具,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其习俗礼节往往相似或一致。

    一、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习俗礼仪

    历史上,我国与亚洲各国之间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相互间的影响较大。亚洲许多国家的民族习俗、礼节都有相近之处。亚洲国家,信奉佛教者为多,其次为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奉基督教,故亚洲可称之为受三大宗教影响最大的地区。

    日本

    日本文化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例如,唐代鉴真和尚多次东渡扶桑,交流中日文化,日本也曾派大量“遗唐使”到我国学习。所以,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风俗,而且对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尊重,至今仍有“唐风”之说。

    1.宗教信仰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2.节庆

    新年(1月1日)。庆祝方式与中国差不多。

    成人节(1月15日)。是满20岁青年的节日。

    儿童节。但有男孩子节和女孩子节之分。男孩子节也叫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时间及过法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节日里凡有儿子的家庭,家门外要挂上各色大小不一的鲤鱼旗,大的鲤鱼旗代表大男孩,小的则代表小男孩,家里有几个男孩就挂上几面鲤鱼旗。女孩子节是每年3月3日,又称雏祭。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故有樱花节。这个节日是从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

    此外还有敬老节(9月15日)、文化节(11月3日)等等。

    3.饮食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别具一格,日常饮食主要有三种料理:

    第一种是传统的日本料理,又称“和食”。这种料理中最典型的食物要算“沙西米”(生鱼片)、“司盖阿盖”(类似我国的火锅)、“寿司”(日本式饭)和日本面条等。日本人早餐喜喝稀饭,由于受外来影响也喝牛奶、吃面包;午餐、晚餐一般吃米饭,副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主。日本是岛国,海产品多,所以日本人爱吃鱼,而且吃法也很多,如蒸、烤、煎、炸等,鱼圆汤也是他们喜欢的。吃生鱼片时要配辣味以解腥杀菌。日本人还爱吃面酱、酱菜、紫菜、酸梅等。吃凉菜时,他们喜欢在凉菜上撒上少许芝麻、紫菜末、生姜丝等,起调味点缀作用。

    第二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华料理”,即中餐。他们偏爱我国的广东菜、北京菜、淮扬菜及不带辣味的四川菜。

    第三种就是从欧洲传过去的“西洋料理”,即西餐。

    究竟喜食何种料理,要看具体对象而定,不过最为普遍的,还是这三种料理的混和选用。

    日本人吃菜喜清淡,忌油腻,爱吃鲜中带甜的菜,还爱吃牛肉、鸡蛋、清水大蟹、海味、精猪肉和豆腐等,但不爱吃肥猪肉和猪内脏。

    日本人喜欢喝酒,日本清酒、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中国茅台酒等名酒都爱喝。

    日本人吃水果偏食瓜类,如西瓜、哈密瓜、白兰瓜等。

    4.茶道、花道

    日本有世界知名的茶道和花道。

    茶道是富有特色的饮食艺术,也是一种茶会交际礼仪。它不仅需要有优雅自然的环境,还规定了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对茶具的选择与欣赏,茶室书画的布置、装饰和茶室的建筑等也很讲究。日本人把茶道作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作为日本传统文化遗产的茶道,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日本许多重大的典礼活动,还安排献茶仪式。茶道已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饮茶,它以“和敬清寂”为精神,作为最高礼遇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宾客。

    花道是一种插花艺术,是日本的室内装饰艺术。在古代,它曾是一种供佛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乐趣的民间技艺。

    5.礼俗

    日本人在待人接物及日常生活中,十分讲究礼貌,注重礼节。

    例如,在待人接物上谦恭有礼,说话中常用自谦语贬己抬人。例如受礼时常说不能接受礼品,送礼时常说自己所送的礼品不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时,也常常说出不着边际的缺点。特别是妇女,在与人交谈时总是语气柔和,面带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善于用礼貌用语,为此,在语言上还分敬语与简语两种。由于日本人等级观念很重,上下级之间、长晚辈之间界限分得很清,因此,凡对长者、上司、客人,都用敬语说话,以示尊敬,而对平辈、小辈、下级则一般用简语。这时敬、简两种语体是不能混合使用的。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语有:“拜托您了”、“请多多关照”、“打扰您了”等等。同时,他们忌问“您吃饭了没有”一类话。

    现在日本人外出大多穿西服。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在隆重的社交场合或节庆时他们也会穿和服。日本人重视仪表,视衣着不整齐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讲究卫生,那怕住宅只有十几平方米,也要有淋浴的地方。

    日本人与人见面时善行鞠躬礼,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只有见到朋友才握手,有时还拥抱。男子对女宾客,只有在她们主动伸手时才与之握手,但时间不太长,也不过分用力。

    日本人在室内一般不做长时间谈话,只限于互致问候。在国际交往场合,则行握手礼。日本人一般不在家招待客人,如有事需要拜访,应事先约好。到日本人家去做客,不要马上进屋,而应先站在门口互相问候,在门厅脱鞋,进屋摘下帽子和手套,这时一定要保持所穿袜子干净、无异味,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礼貌。客人通常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同时也带上一盒点心或糖果。走进和式房间后,男性坐势较随便,不过在正式场合,最好是端庄跪坐,女性正跪坐或侧跪坐,切忌盘腿大坐。交谈中切勿指手划脚,告辞离开房间后再穿外衣。日本人不给他人敬烟。当客人想吸烟时,通常是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方可吸烟。

    日本人好饮酒,不以喝醉为耻。以酒待客时,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应由主人或侍者代斟为妥,并且注意斟酒的方法,即斟酒者右手持壶,左手托底,壶嘴不能碰到杯口。客人则需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接受斟酒。通常,接受第一杯酒而不接受第二杯酒不为失礼。客人若善饮,杯杯都喝光,主人会高兴并鼓励多喝,但主人和其他客人并不陪饮。一人不喝时,不要把酒杯向下扣放,要等大家都喝完才能一齐扣放,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和日本人打招呼,要称呼他们的姓,只有家人和朋友才称呼名字。

    日本人在任何场合都彬彬有礼,绝不使对方感到尴尬。一件事不管办成与否,日本人都报之以微笑。

    日本人看人,不是注视对方的双眼及脸部,而是看对方的脖子部位,他们认为盯着对方的脸部是不礼貌的行为。

    日本人喜爱红、白、蓝、橙、黄等色。红色被当做吉庆幸运的颜色;给初生婴儿穿黄色的衣服;给病人做的被子要用黄棉花,因黄色被认为是阳光的颜色,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日本人喜爱松、竹、梅、鹤、龟等动植物。

    6.商务礼仪

    日本人在初次见面时一般不谈工作,相互引见、自我介绍、互换名片已成为一整套礼仪。喝完一道茶,主人又送上一道茶,有时要喝上几道茶,会谈才正式开始。这种繁琐的礼仪也许会使外来人心焦,但这对日本人很重要。他们不是仅为品茶,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摸对方的底细,比如对方的地位、重要性、爱好及彼此地位的关系等等。他们在搜集了充足的信息之后,参加谈判和不参加谈判的人在一起研究如何准确地议定对策。

    在日本,初次见面时互相递名片已是一种日常礼节,因此很讲究交换方法和程序。通常应由主人、身份较低者或年轻人向客人、身份高者或年长者先递上自己的名片。递送时要用双手托着名片,把名字朝向对方以便阅读。还有一种方法:用右手递送上自己的名片(名字也要朝向对方),用左手接对方的名片。如果自己在接到对方的名片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名片,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至于一时错把别人的名片递给对方,则为严重失礼。因此,在接待日本客人时,千万要注意将自己的名片准备好,以便适时与对方交换。

    日本人在经商方面形成了“礼貌在先”、“高报价、高折扣”、“慢协商”的商业风格。他们往往考虑合作和交易的长远效果,不过分争眼前的利益,对每次商业活动都会列出详细的计划表。

    与日本人进行商务往来,最好有中间人做介绍,要注意交往中的礼貌礼节。由于日本商人报价较高,要坚持讨价还价,看货论价,不要被表面的高折扣所迷惑。与日本人做生意,最好不要选在2月和8月,因为在日本,这是商业淡季。日本人极其重视对信息资料的掌握。在商业交际中,他们的谈判代表个个能旁征博引,对所有资料运用自如。所以,与日本人谈判前做好充分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人办事效率高,时间观念强,但在谈判桌上却慢条斯理,比较谨慎,不轻易地表态,更不公开说“不”字。他们不住地点头,但并不表明同意你的主张,只是表示听见了你的话。他们在签订合同前,要花较长的时间仔细地审查合同的细节,一旦签约,履约率都很高。

    外出办事的人很难听到日本人当面拒绝说“不行”,一般是用暧昧的语言委婉拒绝。即使百年不遇听到一次,日本人也只是闭着嘴,轻轻地说“不行”,像倒吸气一样。如果听到日本人说“这种事太难了”,那就表示事情毫无希望。

    7.禁忌

    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不祥;也不喜欢紫色、黑白相间色。禁忌荷花,他们认为荷花出于污泥,是不洁之物。忌数字“9”和“4”,因为“9”在日语中发音和“苦”相同;“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不要安排他们住四号楼、第四层或四号餐厅。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对奇数却有好感;忌三人合影,因为三人合影,中间人被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应当避免。他们还忌金眼睛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日本妇女忌问其私事。在日本,“先生”一词只限于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对一般人称“先生”会使他们处于尴尬境地。

    日本人讲究送礼,而且注重实惠。但在送礼时一定要记住,日本人对装饰着狐狸和獾的图案的物品很反感,因为狐狸象征狡猾,獾象征狡诈;对菊花和饰有菊花图案的东西也不可以作为礼物送日本人,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是一般人不敢也不能接受的礼物。

    日本人就餐时不用筷子依次给每个人夹菜。除此以外,日本用筷子时有八忌:

    忌用半途筷,即夹住菜肴又放下,再另夹一种。

    忌用游动筷,即在盘碗里来回挑拣。

    忌用窥筷,即手拿筷子犹豫不决,目光却在案上瞄来扫去。

    忌用碎筷,即筷子上带着细碎的菜肴。

    忌用刺筷,即以筷当叉,挑扎着菜肴往嘴里送。

    忌用签筷,即以筷当牙签用,挑捅牙齿。

    忌用泪筷,即筷子上的卤汗在夹菜时像眼泪一样滴个不停。

    忌用吮筷,即用嘴吸舔筷子的卤汁。

    梳子在日本受到冷遇。这是由于,日文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相同,意为极其辛苦。所以,捡梳子的人等于自己自找苦吃,送梳子的人意味着给别人送苦。

    韩国

    韩国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他们性格刚强,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又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1.宗教信仰

    韩国以信奉佛教为主,佛教徒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2.节庆

    韩国的农历节日与我国近似,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自古以来,还流行在端午节妇女荡秋千的传统习俗。

    3.饮食习惯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稀饭,韩国人爱吃辣椒、泡菜;烧烤中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

    韩国人平时喜食香干、绿豆芽、肉丝炒蛋、肉末线粉、干烧鲑鱼、辣子鸡丁、四季火锅等菜肴。

    对他们来说,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汤中要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一起饶煮;有时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即成。韩国人最爱吃的是“炖汤”,这是用辣椒酱配以豆腐、鱼片、泡菜或其他肉类和蔬菜加水煮制的。

    此外,他们也爱吃醋调成的生拌凉菜,但不喜爱吃带甜酸味的热炒菜肴。

    现在,韩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年轻人偏爱西餐。

    韩国人很讲究礼节,用餐时不能随便出声,不可边吃边谈,如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被别人瞧不起,引起反感。

    4.礼俗

    韩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居民普遍注重礼貌礼节。如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规矩严格,须表示特别的尊重。与长辈握手时,还要以左手轻置于其右手之上,躬身相握,以示恭敬。与长辈同坐,要保持姿势端正、挺胸,绝不敢懒散;若想抽烟,须征得在场长辈的同意;用餐时不可先于长者动筷等。男子见面,可打招呼,相互行鞠躬礼并握手,但女性与人见面时通常不与他人握手,只行鞠躬礼。

    韩国人一般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颇为稳重有礼。妇女笑时还用手帕捂住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时,总是女性先向男子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坐时,一般男子位于上座,女子下座。当众多人相聚时,往往也是根据身份高低和年龄大小依次排定座位,地位高、年长的优先在前。

    5.禁忌

    韩国人忌讳“4”这个数字,认为此数字不吉利,因其音与“死”相同。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不设第四层,餐厅不排第四桌等。在接待韩国人时须注意回避,以免他们误解与生气。

    新加坡

    新加坡土地面积较小,是由新加坡岛及其附近的小岛屿组成,是一个风景秀丽、以“花园城市”享誉世界的国家。“新加坡”三字的意思是“狮子城”。新加坡的人口有很大一部分是华裔新加坡人,占总人口的76.7%。其他为马来血统的人和印度血统的人等。马来语是国语,英语和汉语是官方语言。

    1.宗教信仰

    华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诚,他们有在室内诵经的习惯,诵经时切不可打扰。华裔新加坡人来华喜欢进佛寺烧香,跪拜并捐香火钱。

    印度血统的新加坡人多数信仰印度教。

    马来血统的人、巴基斯坦血统的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还有一些人是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2.节庆

    华裔新加坡人过春节时,有孩子守岁、大人祭神祭祖、放鞭炮、长辈给孩子压岁钱、走亲访友、迎神、演戏、赶庙会、举办灯会等风俗习惯,犹如中国唐代、宋代过春节一样。

    该国把每年4月17日食品节定为全国法定节日。节日来临时,食品店准备许多精美食品,国人不分贫富,都要购买各种食品,合家团聚或邀请亲友,以示庆贺。

    3.饮食

    新加坡人大都喜食闽粤风味菜肴。

    主食为米饭、包子,不吃馒头;副食为鱼虾,如炒鱼片、油炸鱼、炒虾仁等。不信佛教的人爱吃咖喱牛肉。吃水果爱吃桃子、荔枝、梨。下午爱吃点心,早点喜用西餐。他们很喜欢饮茶,一盅清茶佐以橄榄,称为“元宝茶”。

    4.礼俗

    新加坡人特别讲究礼貌礼节,该国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质量高,礼貌服务做得好。为发展旅游业,该国经常举办“礼貌运动”。

    华裔新加坡人在礼貌、礼节方面不但与我国非常接近,而且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遗风,如两人相见时要相互作揖,行拱手礼。通常的见面礼是轻轻鞠躬或握手。来华旅游者中,不少人华语水平很高,使用的华语礼貌用语很娴熟。所以,到新加坡最大的优势是语言的相通。但要注意礼貌用语,多说“谢谢”、“不客气”答谢语,多说敬语,见到比自己年纪大的应多用“您”。

    印度血统的人因多数信奉印度教,故保持着印度的礼节和习俗,如妇女额上点檀香红点,男人腰扎白带,见面行合什礼。

    马来血统、巴基斯坦血统的人则按伊斯兰教的礼节待人。

    待客与送礼: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与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西亚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品。

    谈话: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谈谈旅行见闻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环境卫生:新加坡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园林绿化举世瞩目,街头一尘不染,严禁乱扔烟头及杂物,否则将被处以重罚,甚至坐牢。讲究礼貌已成为新加坡人的行为准则。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以讲究礼貌为荣,笑脸相迎,热情周到,连警察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处以罚款时,也都是笑眯眯的。因为到处都有笑脸,到新加坡旅游总有“宾至如归”之感。

    5.禁忌

    新加坡人不说“恭喜发财”,认为这句话有教唆人发不义之财的意思,挑逗煽动他人干损人利己的事。

    在新加坡,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色,黑、白、黄为禁忌色。

    在商业活动中,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为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

    数字禁忌:4、7、8、13、37、69。

    新加坡人乡土观念很强,很顾面子。与新加坡商人往来,要以诚相待,更要多考虑给对方面子,多说几句“多多指教”、“多多关照”之类的谦语。一旦签订合同,他们总是很守信誉,认真履约。

    马来西亚

    1.宗教信仰

    在马来西亚,人们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宗教信仰者虽有,但为数不多,伊斯兰教为该国国教。

    2.节庆

    除国庆节、元旦外,马来西亚的穆斯林要过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3.饮食习惯

    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多数马来西亚人喜食牛、羊肉,饮食口味清淡,怕油腻。爱吃的其他副食还有鱼、虾等海鲜和鸡、鸭等家禽,以及新鲜蔬菜。

    马来西亚人爱吃椰子、椰子油和椰子汁,他们用椰子油做菜,并用咖喱粉做调料。

    他们欣赏中国的广东菜、四川菜,爱好用烤、炸、爆、炒、煎等烹饪方式做菜,口味偏辣。

    由于地处热带,盛产水果,马来西亚人可以餐餐吃各种水果。

    4.礼俗

    马来西亚人友好和善,注重礼节,尊老爱幼,其礼貌、礼节规范类似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5.禁忌

    马来西亚人忌食狗肉、猪肉,忌讳使用猪皮革制品,忌用漆筷(因漆筷在制作过程中用了猪血);忌谈及猪、狗的话题。

    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不能用左手为别人传递东西。

    在公共场合,不论男女,衣着都不得露出胳膊和腿部。

    忌用黄色,不穿黄色衣服。单独使用黑色认为是消极的。

    忌讳的数字是“0”、“4”、“13”。

    马来西亚是禁酒的,因此用餐时不用酒来招待客人。

    泰国

    泰国盛产大象,而且特别珍视稀有的白象,认为白象是圣物和佛的化身。泰国人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与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有相近之处。

    1.宗教信仰

    泰国境内遍布着千余座佛教寺庙,泰国人大多数笃信佛教,该国以小乘教为国教。男子成年后必须去寺庙至少当三个月的和尚,即使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和尚穿黄衣,故泰国也有“黄衣国”之称。

    2.节庆

    主要节日有元旦,又称佛历元旦,庆祝非常隆重。

    水灯节,又称佛兄节(泰历12月15日,公历11月间);送千节,也叫求雨节(每年3月至5月)。

    每年5月,泰国宫廷还举行春耕礼,这是由国王亲自主持的泰国宫廷大典之一。

    3.饮食习惯

    泰国人主食为大米,副食是蔬菜和鱼。早餐多吃西餐,午餐吃中国的广东菜、四川菜。喜欢吃辛辣食品,而且越辣越好。可能是天气炎热和喜食辛辣食品的缘故,泰国人在餐前有先喝一大杯冰水的习惯。

    泰国人不爱吃牛肉及红烧食品,食物中不习惯放糖。

    对于饮料,泰国人爱喝白兰地和苏打水,也喝啤酒、咖啡;饮红茶时爱吃点心和小蛋糕。

    饭后喜欢吃鸭梨、苹果等水果,但不吃香蕉。

    4.礼俗

    泰国人进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时,必须衣冠整洁,若在庙堂中赤胸露背,衣冠不整,会被认为玷污了圣地,对神佛失敬。每个人必须脱下鞋子方可进庙。

    泰国人常用的礼节是行“合什”礼:朋友相见,双手合什,稍稍低头,互相问好。晚辈向长辈行礼,双手合什举过前额,长辈要回礼以表示接受对方的行礼。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还礼时双手可不过胸。行礼时双手举得越高越表示尊敬对方。泰国人也行跪拜礼,但要在特定场合。如平民、官员,直到总理,拜见国王及其近亲时都跪拜,国王拜见高僧时甚至也必须下跪。儿子出家当僧人,父母也要跪拜于他。

    在泰国,若有位尊者或年长者在座,其他人无论或蹲或跪,头部都不得超过尊者、长者头部,否则是极大的失礼。给长者递东西必须用双手。给一般人递东西都要用右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不洁。传递物品时不能扔过去,认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行为,不得已这样做了要说声“对不起”。别人坐着时,不可把物品越过他的头顶;从坐着的人身边经过时,要略微躬身以示礼貌。

    5.禁忌

    泰国人特别崇敬佛和国王,因此不能与他们或当着他们的面议论佛和国王。

    泰国人最忌触摸头部,因为他们认为头是智慧的所在,是宝贵的。小孩子是决不可触摸大人的头部;若打了小孩子的头,他们就认为一定会生病。

    睡觉忌讳头向西方,忌用红笔签名,因为头朝西和红笔签名都意味着死亡。

    忌脚底向人和在别人面前盘腿而坐,忌用脚把东西踢给别人,也忌用脚踢门。就座时,忌跷腿,妇女就座时双腿要并拢,否则会被认为无教养。

    在泰国,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亲的戒律,故不可在泰国人面前表现出男女过于亲近。

    当着泰国人的面,最好不要踩踏门坎,因为他们认为门坎下住着神灵。

    泰国人忌讳褐色,而喜欢红色、黄色,并习惯用颜色来表示不同的日期。如,星期一为黄色,星期二为粉红色,星期三为绿色,星期四为橙色,星期五为淡蓝色,星期六为紫红色。

    在泰国,忌讳狗的图案。

    台、港、澳地区

    1.宗教信仰

    台、港、澳同胞主要信仰佛教,此外还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他们中的回族同胞则信仰伊斯兰教。

    2.节庆

    台、港、澳的节庆如同新中国成立前的内地,注重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如端午节、春节等。过节时要祭神、祭祖,其形式、规矩讲究较多。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人也习惯过西方的圣诞节。

    3.饮食习惯

    台、港、澳同胞的饮食习惯和祖国大陆基本相同。

    许多人回内地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时,喜吃家乡菜和各地传统的风味小吃。他们一般喜欢品尝各地高档特色的名菜、名点,爱喝“茅台”一类的名酒,以及“龙井”、“铁观音”等名茶。

    4.礼俗

    台、港、澳地区通行的礼节为握手礼。因有些人参禅信佛,故也有行“合什”礼和念“阿弥陀佛”的。

    在接受饭店服务员斟酒、倒荼时行“即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指尖轻轻叩打桌面以示对人的谢意。这种礼节来源于“叩头”礼。

    台、港、澳同胞一般比较勤勉,能遵守时间,与他们交往时要注意做到不能使其觉得丢面子,与其谈话入正题前要说些客套话,多表示祖国大陆人民对其的热情友好和真诚欢迎。

    5.禁忌

    台、港、澳同胞,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而喜欢讨口彩。如,香港人特别忌“4”字,因其谐音是“死”;住饭店不愿进“324”房间,因其在广东话里的发音与“生意死”谐音,不吉利。过年时喜欢别人说“恭喜发财”之类的恭维话,不说“新年快乐”,因为快乐音近“快落”,不吉利。茉莉花和梅花亦不要送给香港商人,因为“茉莉”与“没利”谐音,“梅花”的“梅”与倒霉的“霉”同音。

    由于长期受西方影响,外国人的一些禁忌他们也同样忌讳,如忌“13”、“星期五”等等。

    二、北美洲主要国家的习俗礼仪

    北美洲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位于西半球的北部。那里原为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从15世纪末起,西班牙、法国、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开拓殖民地,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到十八九世纪相继脱离殖民统治,先后形成了美、加两国。

    美国

    美国人给人总的印象是:性格开朗,乐观大方,不拘小节,讲究实际,反对保守,直言不讳。

    1.宗教信仰

    在美国,大约有30%的人信仰基督教,20%左右信仰天主教,其他人信仰东正教、犹太教或佛教等多种宗教。

    2.节庆

    美国的国庆称“独立节”,在每年的7月4日。

    圣诞节是美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国定的节日还有感恩节,也叫火鸡节,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定在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的父亲节和5月2日的母亲节都是为了感激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之恩的传统节日。

    美国的青年人还喜欢过愚人节。美国的植树节是为纪念农学家莫尔顿的提议而设立的,故以这位科学家的生日4月22日为节日。

    3.饮食习惯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忌油腻,喜清淡。新鲜的蔬菜生的、冷的都吃。鸡、鸭、鱼、带骨的食品要剔除骨头后才做菜。

    二是喜欢吃咸中带甜的食品,烹调的方法偏爱煎、炒、炸,但不用调味品,而是把番茄沙司、胡椒粉、精盐、辣酱油等调味品放在桌上,任进餐者按自己的口味自由调配。

    三是讨厌奇形怪状的食品,如鳝鱼、鸡爪、海参、猪蹄之类;清蒸的、红烧的不吃,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和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也不吃。他们倒是对我国北方的甜面酱、南方的蚝油、海鲜酱有兴趣。还喜欢用水果做配料,用苹果、紫葡萄和凤梨等来烧肉类、禽类食品。水果也用在做凉菜上,以色拉油调和,不用色泽深沉的酱油。

    美国人一般不喝中国茶,爱喝的是冰水、冰矿泉水、冰啤酒和冰可口可乐等软性饮料和冰牛奶,而且越冰越好。餐前习惯喝些果汁,如橙汁、番茄汁;用餐过程中饮啤酒、葡萄酒等;餐后有喝咖啡助消化的习惯。在饮料上,美国人的消费量很大。

    4.礼俗

    美国人一般都性格开朗,乐于与人交际,而且不拘泥正统礼节,没有过多的客套。与人相见时不一定以握手为礼,而是笑笑说声“Hi(你好)”就算有礼了;分手时也是习惯地挥挥手,说声“明天见”、“再见”。如果别人向他们行礼,他们也会用相应的礼节作答,如握手、点头、行注目礼、行吻手礼等。行接吻礼只限于对特别亲近的人,而且只吻面颊。

    对于美国妇女,不要存男女有别的观念,要充分算重她们的自尊心。见面时,如果她们不先伸手,不能抢着要求握手;如果她们已伸手,则要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但不能握得又重又紧,长时间不松手。

    接待美国人时,要注意他们有晚睡晚起的习惯。但他们与人交往能遵守时间,很少迟到。他们通常不主动送名片给别人,只是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如想吸烟,须先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旁若无人。

    现代的美国人平时不太讲究衣着,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具有个性,只有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才讲究服饰打扮。年轻一代的美国人更是随便,旅游时为了轻便,往往穿着T恤衫、牛仔裤、休闲鞋,背个包就出门了。美国妇女日常有化妆的习惯,但不浓妆艳抹。在她们眼里,化淡妆是一种需要,也是表示尊重别人。

    美国人讲话,礼貌用语很多,“对不起”、“请原谅”、“谢谢”、“请”等脱口而出,显得很有教养。在同别人交谈时,喜欢附带手势,有声有色,且不喜欢别人不礼貌地打断他们的讲话。另外,美国人很重视隐私权,忌讳被人问及个人私事;交谈时与别人总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太远,不然会被认为失礼。在接待中,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为美国人点烟时,切记不能连续点三支烟,这样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正确的方法是一根火柴点一根烟,分别服务。

    5.禁忌

    美国人忌“13”、“星期五”等。他们认为“13”不吉利,会给人带来不幸。在美国,宴会上不能13个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道菜。很多高层建筑都没有第13层,即使有,住户也会称它为14层。美国人对星期五也同样抱有恐惧心理。

    他们还忌讳用蝙蝠作图案的商品和包装,认为这种动物吸人血,是凶神的象征。美国人忌讳与穿着睡衣的人见面,这是严重失礼的。

    美国人不提倡人际间交往送厚礼,否则要被涉嫌别有用心。

    加拿大

    加拿大是“枫叶之国”,国徽印有五个叶瓣的枫叶。加拿大的国花也是枫叶,枫叶还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加拿大是一个年轻富庶的国家,加拿大人热情友好,文明礼貌,踏实勤奋。他们喜爱现代艺术,酷爱体育运动,特别是冰雪运动。

    1.宗教信仰

    加拿大人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以英国、法国血统者为多,除魁北克省人讲法语外,其他地区人讲英语。

    加拿大人部分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2.节庆

    加拿大人多为欧洲血统,宗教信仰上又沿袭祖先,所以该国的节庆都是西方国家共有的,如圣诞节、感恩节等。

    3.饮食习惯

    在饮食口味上,加拿大人也喜食甜酸的、清淡的、不辣的食品;烹调中不用调料,上桌后由用餐者随意自由选择。除炸烤的牛排、羊排、鸡排等之外,他们也爱吃野味。来中国后,乐意接受中国的名菜。

    加拿大人早餐吃牛奶、吐司、麦片粥、煎或煮鸡蛋和果汁。在饮料的品种上与美国人的选择相仿,只是不像美国人那样强调“一定要冰镇”。

    加拿大人喜欢喝下午茶,苹果派、吉士泥等甜食品是他们在喝咖啡时喜爱品尝的。

    可能是天气寒冷的缘故,不少加拿大人嗜好饮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都很受欢迎。

    晚餐(正餐)是加拿大人最重视的一餐。他们注意营养,要喝原汁原味的清汤;也讲究饮食科学,不吃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也不吃脂肪量高的肥肉。

    4.礼貌、礼节

    加拿大人讲究实事求是,与他们交往不必过于自谦,不然会被误认为虚伪和无能。

    加拿大人通常行握手礼,讲究使用礼貌语言,注重必要的礼节。

    5.禁忌

    除天主教、基督教中的忌讳以外,加拿大人还忌讳别人赠送白色的百合花。加拿大人只有在葬礼上才使用这种花,这点要千万注意。

    在颜色方面,他们一般不喜欢黑色和紫色。

    在宴席上,他们惯常喜用双数(偶数)安排座次。

    “13”和“星期五”是忌讳的数字。

    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居民忌讳铲雪,即使积雪阻塞交通,堆满住宅四周,也不动手铲雪。这是因为他们视白雪为吉祥物,雪积得越多越可防止邪魔的入侵和伤害。

    三、欧洲主要国家的习俗礼仪

    习惯上,人们还可把欧洲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其中北欧的瑞典、芬兰、丹麦、挪威,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比利时,中欧的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不但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古迹多,而且工业相当发达,国民生活水平高,自然会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去欧洲观光游览。同时,每年大量的欧洲游客也涌向世界各地,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区。

    英国

    1.宗教信仰

    绝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只有北爱尔兰地区的一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2.节庆

    英国除了宗教节日外,还有不少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

    在全国性节日中,国庆和除夕之夜是最热闹的。英国国庆,按历史惯例定在英王生日的那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围坐,聚餐饮酒,为辞旧迎新要唱辞岁歌。

    英格兰的新年礼物是煤块,拜亲访友时进门要把煤块放入主人家的炉子内,并说:“祝你家的煤长燃不息。”

    3.饮食习惯

    英国人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只是口味喜清淡酥香,不爱辣味。有些比较讲究的英国人一日四餐:早餐丰盛,一般吃麦片、三明治、奶油点心、煮鸡蛋、饮果汁或牛奶;午餐简单;午后饮茶也算一餐,通常喝茶、吃面包、点心;晚餐最讲究,吃煮鸡、煮牛肉等食物,也吃猪、羊肉。英国人做菜不爱放调料,调味品放在餐桌上,任进餐者自行调味。英国人普遍对进餐馆不感兴趣,不管是平时用餐,还是喜庆节日用餐,一般都在家里,由家庭主妇亲手烹调。

    英国人每餐都喜欢吃水果,晚餐还喜欢喝咖啡。夏天爱吃各种果冻和冰淇淋,冬天则爱吃蒸的布丁。

    英国人爱喝茶,一早起床要喝一杯浓红茶。倒茶前,要先往杯子里倒入冷牛奶,加点糖,若先倒茶后倒奶会被认为无教养。他们常饮葡萄酒和冰过的威士忌苏打水,也有的喝啤酒,一般不饮烈性酒。

    4.礼俗

    英国人重视礼节和自我修养,所以也注重别人对自己是否有礼,他们很重视行礼时的礼节程度。他们很少在公开场合表露自己的感情。

    英国人,特别是年长的英国人,喜欢别人称他们的世袭头衔或荣誉头衔,至少要用先生、夫人、阁下等称呼。见面时对初次相识的人行握手礼。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一般不行拥抱礼,男女在公共场合不手拉手走路。他们安排时间讲究准确,而且照章办事。若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通知,不可临时匆匆邀请。英国人若请你到家赴宴,可以晚去一会儿,但不可早到。若早到,有可能主人还没有准备好,导致失礼。

    英国人特别欣赏自己的绅士风度,认为这种风度是他们的骄傲。他们不喜欢别人问及有关个人生活的问题,如职业、收入、婚姻等。就是上厕所,也不直接说,而代之以“我想洗手”等,提醒别人时也说:“你想洗手吧?”

    英国人较注意服饰及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都有讲究。他们相信“外表决定一切”,因此尽量避免感情外露。比如,他们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开怀大笑,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尤其是在有妇女参加活动的场所。即使在丧葬的活动中,在极其悲哀的情况下,也很讲究节哀之礼,不会大哭大闹。

    下班后,英国人不谈公事,特别讨厌就餐时谈公事,也不喜欢邀请有公事交往的人来自己家中吃饭。在宴会上,若英国人当主人,他可能先为女子敬酒,敬酒之后客人才能吸烟、喝酒。当着英国人的面要吸烟时,要先礼让一下。

    “女士第一”在英国比世界其他国家都明显,与英国妇女交往时必须充分尊重她们。和英国人闲谈最好谈天气等,不要谈论政治、宗教和有关皇室的小道消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喜欢公开炫耀自己的财产、家庭、地位等,所说的话让人听起来平平常常,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令人大吃一惊。安排英国客人的住房时,要注意他们喜欢住大房间并愿独住的特点。

    在英国,朋友之间讲究送礼,但礼品不能送得过多过重,否则就会被误认为是在贿赂,而不敢接受或不高兴接受。一般情况下,英国人习惯于在晚上用完餐或看完戏后,相互送点高级巧克力糖果及名酒、鲜花之类较轻的礼品。

    5.禁忌

    英国人对数字除忌“13”外,还忌“3”,特别忌用打火机或火柴为他们点第三支烟。一根火柴点燃第二根烟后应及时熄灭,再用第二根火柴点第三个人的烟才不算失礼。

    与英国人谈话,若坐着谈应避免两腿张得过宽,更不能翘起二郎腿,若站着谈,不可把手插入衣袋。忌当着英国人的面耳语,不能拍打肩背。

    英国人忌用人像作商品装潢;忌用大象图案,因为他们认为大象是蠢笨的象征。英国人讨厌孔雀,认为它是祸鸟,把孔雀开屏视为自我炫耀和吹嘘。忌送百合花,他们认为百合花意味着死亡。

    法国

    1.宗教信仰

    大多数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节庆

    法国人过年,家中的酒要全部喝完,他们认为过年若不喝完家里的酒,来年就要交厄运。法国人过其他节日也大量喝酒,如每年7月4日的国庆节,5月8日的停战节等。

    11月1日是法国人祭奠先人及为国捐躯者的节日,叫万灵节,也称诸圣节。

    体育节在每年3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

    此外,在法国北部城市士哥英,还要过鸡鸣节,这个节日的民族气息很浓。

    3.饮食习惯

    法国人早餐一般吃面包、黄油,喝牛奶、浓咖啡;午餐喜欢吃炖鸡、炖牛肉、炖火腿、焖龙虾、炖鱼等;晚餐是最讲究的,所以一般很丰盛。法国人对各种蔬菜都喜欢吃,但要新鲜;不喜辣味,爱吃冷盘,对冷盘中的食品,习惯自己切着吃。所以,若用中餐招待他们,要在摆中餐餐具的同时摆上刀叉。法国人不太喜欢吃汤菜。

    法国人的口味特点是喜欢鲜嫩、肥浓,做菜用料酒较重;肉类菜不烧得太熟,有的只有三四成熟,最多七八成熟;喜欢生吃牡蛎。菜肴的配料爱用大蒜、丁香、芹菜、胡萝卜和洋葱。此外法国人还爱吃蜗牛、青蛙腿及酥食点心。他们的家常菜是牛排和土豆丝,鹅肝是法国的名贵菜。法国人每天都离不开奶酪。他们不爱吃不长鳞的鱼类,爱吃水果,而且餐餐食用。

    法国人喜欢喝啤酒、葡萄酒、苹果酒、牛奶、红茶、咖啡、清汤等。

    4.礼俗

    法国人初次见面,一般不需要送礼;第二次见面时,则必须送点什么礼物,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失礼的。礼品的选择注意体现对主人的衷心赞美和诚挚,但不能过于亲密。比如,在与法国妇女接触时,千万不能以香水作为礼物,因为香水是西方人随时都要用的化妆品,人们把它作为送给亲密的人的礼物。妇女早、午、晚的服饰都有变化,可以说法国妇女是世界上最爱打扮的妇女。

    法国人乐于助人,谈问题不拐弯抹角,但不急于下结论,下结论后都明确告知对方。约会讲准时,不准时认为是不礼貌的。在公共场所,不能随便指手划脚、掏鼻子、剔牙、掏耳朵;男子不能提裤子,女子不能隔着裙子提袜子;女子坐在中间,男子则坐在两边。不赠送或接受有明显广告标记的礼品,而喜欢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水平的礼品。不喜欢听蹩脚的法语。

    法国人待人彬彬有礼,礼貌语言不离口。稍有不当,如偶尔碰了别人一下,就认为自己失礼而马上说:“对不起。”在公共场所,他们从不大声喧哗。

    法国人行接吻礼时,规矩很严格,朋友、亲戚、同事之间只能贴脸或颊,长辈对小辈是亲额头,只有夫妇和情侣才真正接吻。

    5.禁忌

    法国人认为,黄色和红色是不吉利的颜色,认为黄色花象征不忠诚;忌黑桃图案,视之为不吉利;忌仙鹤图案,认为仙鹤是蠢汉和淫妇的象征;忌墨绿色,因为纳粹军服是墨绿色;忌送香水给一般的女人,在法国,送香水给女人意味着求爱。

    一般情况下,作为礼品送几支鲜花,是最好不过了,但菊花、杜鹃花在葬礼上才使用。除此之外,有些法国人还认为核桃是不样之物。

    法国人最忌讳初次见面时询问对方的年龄,尤其是女子,要是初次见面时问她多大年纪,她一来反感,二来决不愿讲出自己的真实岁数。还有一个普遍的忌讳是不能请人坐13号座位、住13号房间,城镇的门牌号,也难以见到一个13号,往往以“12B”或“14B”来代替13号。

    德国

    1.宗教信仰

    信奉基督教的居民约占一半,另有约46%的人信奉天主教。

    2.节庆

    除传统的宗教节日外,因德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喝啤酒的,所以有举世闻名的慕尼黑啤酒节。每年9月最后一周到10月的第一周要连续过半个月啤酒节,热闹非凡,节日期间所喝的啤酒可以汇集成河。

    德国科隆的狂欢节从每年11月11日11时11分开始,要持续数十天,到来年复活节前40天才算过完。

    过完复活节后的第一周的星期四是妇女节。妇女们在这一天不但可以坐上市长的椅子,还可以拿着剪刀,在大街上公然剪下男子的领带。

    3.饮食习惯

    德国人早餐比较简单,一般只吃面包,喝咖啡。

    午餐是他们的主餐,主食一般是面包、蛋糕,也吃面条和米饭,副食喜欢吃瘦猪肉、鸡蛋、土豆、鸡鸭、野味;不大喜欢吃鱼虾等海味,也不爱吃油腻、过辣的菜肴,口味喜滑淡、甜酸。

    晚餐一般吃冷餐,吃时喜欢关掉电灯,只点几支蜡烛,在幽淡的光线下边谈心边吃喝。

    他们爱吃各种水果及甜点心。

    饮料,德国人以啤酒为主,也爱喝葡萄酒。

    此外,在外聚在一起吃饭,在不讲明的情况下,要各自掏钱。

    4.习俗

    德国人与亲朋好友、熟人见面,一般行握手礼。情侣或夫妻见面时则行拥抱、亲吻礼。

    德国人待人接物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询途问路,那么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来指点迷津。如果他自己不知道,会去向别人或者不辞辛苦地陪你走上一大段路,直到你彻底弄明白为止。

    德国人在礼节上讲究形式,约会讲准时。在宴会上,一般男子要坐在妇女和职位高的人的左侧。女士离开和返回饭桌时,男子要站起来以示礼貌。请德国人进餐,事前必须安排好。他们不喜欢别人直呼其名,而要称头衔。接电话要首先将姓名告诉对方。与其交谈,可谈有关德国的事及个人业余爱好或体育,如足球之类的运动,不要谈打篮球、垒球和美式橄榄球运动。

    5.禁忌

    除宗教禁忌外,德国人对颜色禁忌较多,茶色、黑色、红色、深蓝色他们都忌讳。

    他们还忌吃核桃,忌送玫瑰花。

    意大利

    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三多:教堂多、喷泉多、雕塑多。其他几个闻名于世的古城也有许多吸引人的古建筑和现代艺术品、游览设施,所以意大利也是一个有诱惑力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

    1.宗教信仰

    意大利人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意大利有着很大的传统影响,首都罗马内的梵蒂冈是世界罗马天主教的中心。

    2.节庆

    意大利人过基督教三节的盛况为世人所瞩目。

    他们的狂欢节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意大利狂欢节在每年2月中旬进行,比德国狂欢节的时间短,和巴西的狂欢节过法也不相同。

    此外,还有罗马建城节(4月2日)、情人节(2月14日)。

    蛇节无疑使害怕蛇的人望而生畏,因为这一天人们手中拿着蛇,街上爬着蛇。

    意大利人在除夕放鞭炮,摔瓶子、花盆等,热闹非凡。

    3.饮食习惯

    意大利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面食种类繁多,不仅可以当主食,而且可以当菜肴。菜肴具有味浓、原汁原味的特点。意大利三面濒海,海鲜丰富,因此意大利人也喜食海鲜。他们喜欢吃生的牡蛎及蜗牛。

    来华的意大利人对我国粤菜、川菜比较喜欢,但川菜要不辣或微辣。餐后,意大利人喜欢吃水果,如苹果,也有人喜喝酸牛奶。酒是意大利人离不开的饮料,特别是葡萄酒,不论男女,几乎餐餐都饮。吃一顿饭,菜只要两三道,但酒却要喝上一两个小时,连喝咖啡也要兑上一些酒。过节时更要开怀痛饮。

    4.礼俗

    意大利人有晚睡的习惯,夜间的文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城里人一到周末就纷纷驾车出动,到郊区、农村、海滨、风景胜地去旅游,调剂生活。

    意大利人亲友之间经常跳舞联欢,待人接物也颇有艺术情调。他们的见面礼是握手或以手示意。意大利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有头衔,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

    有些意大利人不大注意约会的准时。

    与意大利人的谈话内容可以是家庭、工作、新闻及足球,但不要与他们谈论政治和美国的橄榄球。

    5.禁忌

    意大利人忌菊花,因为菊花是他们祭坟扫墓时才用的花。

    在意大利,如果要送一件礼物给朋友,千万不要送手帕,因为那象征着情人的离别。

    给意大利人倒酒时,切忌反手倒,这意味着“势不两立”。这源于黑手党的一种手势。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一个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边境贸易剧增,引来了大量的旅游客源,商务往来也日益频繁。

    1.宗教信仰

    俄罗斯人主要信仰东正教,这是该国的国教。

    2.节庆

    俄罗斯人每年要过圣诞节、洗礼节、谢肉节、清明节和旧历年等。

    3.饮食习惯

    俄罗斯人日常以面包为主食,鱼、肉、禽、蛋和蔬菜为副食。他们喜食牛、羊肉,但不大爱吃猪肉。偏爱酸、甜、咸和微辣口味的食品。

    俄罗斯人的早餐较简单,吃上几片黑面包,一杯酸牛奶就可以了。但午餐和晚餐很讲究,要吃肉饼、牛排、红烧牛肉、烤羊肉串、烤山鸡、鱼肉丸子、炸马铃薯、红烩鸡、鱼等。俄罗斯人爱吃中国许多肉类菜肴,对北京的烤鸭很欣赏,但不吃木耳、海蜇、海参之类的食品。

    凉菜小吃中,俄罗斯人喜欢吃生西红柿、生洋葱、酸黄瓜、酸白菜、酸奶渣以及酸奶油拌沙拉等。进餐时吃凉菜的时间较长,故招待时不要急于撤盘。

    俄罗斯人喝啤酒佐餐,酒量也很大。最喜欢喝高度烈性的“伏特加”,对我国产的“二锅头”等白酒也是爱不释手。俄罗斯人在喝红茶时有加糖和柠檬的习惯,通常不喝绿茶。酸牛奶、果子汁则是妇女和儿童们喜欢的饮料。

    4.习俗

    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喜欢谈笑,组织纪律性强,习惯统一行动。

    这个民族认为给客人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示。

    与人相见,开口先问好,再握手致意。朋友间行拥抱礼并亲面颊。与人相约,讲究准时,尊重女性。在社交场合,男性还帮女性拉门、脱大衣,餐桌上为女性分菜等。称呼俄罗斯人要称其名和父名,不能只称其姓。

    俄罗斯人重视文化教育,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

    当代年轻的俄罗斯人中,也有不少开始崇拜西方文化,酷爱摇滚乐、牛仔裤等舶来品。

    俄罗斯人普遍习惯洗蒸气浴,洗法也很特别,洗时要先用柳树枝抽打身子,然后再用冷水浇身。

    5.禁忌

    与俄罗斯人交往不能说他们小气。

    初次结识俄罗斯人忌问对方私事。

    不能与他们在背后议论第三者,对妇女忌问年龄等。

    四、大洋洲的习俗礼仪

    大洋洲是世界第七大洲,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许多多的岛屿组成。

    澳大利亚

    1.宗教信仰

    大多数澳大利亚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2.节庆

    当北半球的国家在12月底欢度圣诞节的时候,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仲夏时节,所以,澳大利亚的圣诞节与众不同,别有情趣。圣诞老人穿着大红皮袄、踏着雪橇,在烈日下大汗淋漓,与吃着冰淇淋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少有的庆贺景象。

    3.饮食习惯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移民的后裔占绝大多数,他们的饮食习惯与英国人差不多。

    菜要求清淡,不喜欢辣味,喜吃新鲜蔬菜、煎蛋、炒蛋、火腿、鱼、虾、牛肉等。菜肴中的脆皮鸡、炸大虾、油爆虾、糖醋鱼、奶油烤鱼和烧西红柿等是他们常吃的食品。对于中餐,澳大利亚人偏爱广东菜。无论吃西餐或是中餐,都习惯用很多调味品,在餐桌上由自己调味。

    4.礼俗

    澳大利亚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握手时非常热烈,彼此称呼名字,表示亲热。

    他们办事爽快、认真,喜欢直截了当,也乐于交朋友。碰见陌生人喜欢主动聊天,共饮一杯酒后,就交上了新朋友。

    澳大利亚人注意遵守时间并珍惜时间。

    5.禁忌

    与英国相仿。

    新西兰

    新西兰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二分之一,经济上以农牧业为主,盛产肉类、奶油、乳酪和羊毛,并出口到世界各国。国民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的后裔,讲英语。

    1.宗教信仰

    新西兰人中有的信奉基督教圣公会、长老会,有的信奉天主教。

    2.节庆

    主要节日为国庆节(2月6日)、圣诞节等。

    3.饮食习惯

    由于盛产乳制品和牛羊肉,所以新西兰人的饮食中少不了这些食物。

    他们的基本饮食习惯还是与其祖先英国移民一致。

    该国虽然人口不多,但每年人均啤酒消耗量却很大。

    4.礼俗

    与澳大利亚人一样,见面行握手礼;守时惜时,待人诚恳热情:没有英国式的保守刻板。

    5.禁忌

    由于新西兰人受信仰宗教的影响,故也有西方人通常所有的忌讳。

    五、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习俗礼仪

    非洲国家

    1.大体上,非洲人分黑种人和白种人两大类。

    黑种人分布在非洲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及南部的一些国家中,而白种人多数居住在北非地区和南非。

    黑种人大多信仰原始宗教、拜物教,而白种人则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

    他们的习俗往往由宗教信仰决定。

    2.非洲人勤劳智慧,在一般情况下,能“随乡入俗”,接受我们中国的菜点,吃西餐也不成问题,只是不要把猪肉、动物的内脏之类的食品端上餐桌,不要主动供酒就行。

    特别是对穆斯林,千万不要只用左手递物,要用右手或双手;不要与他们谈论政治,他们做礼拜时不能打扰。表示友好时可行握手礼,要显得落落大方。

    对黑人不能直呼其“黑人”,而应称非洲人或某国人,否则他们会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歧视、不礼貌。

    我们只要注意他们所属的民族和原属哪个国家的殖民地,就可以了解到他们使用的语言和基本的习俗。

    非洲人衣、食、住都比较简单。他们有时也不太注意整理房间,大多爱好音乐、舞蹈,会即兴手舞足蹈。

    由于历史上的原故,非洲人很注意对他们的尊重程度,所以礼貌服务有着特殊意义。

    拉丁美洲国家

    1.拉丁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泛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因该地区国家大多数讲西班牙语,巴西用葡萄牙语,海地说法语,均属拉丁语系而得名。

    2.拉丁美洲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在15—16世纪,全部被西班牙、葡萄牙侵占而沦为殖民地。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居民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白种人、印第安人、黑人等。其中,以混血种人和欧洲白种人后裔为主,约占60%以上。

    拉丁美洲人大多数信奉天主教,其次是信仰基督教、原始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3.拉丁美洲人热情豪放,热忱好客,能歌善舞。

    4.拉美各国除欢庆元旦、国庆、圣诞节、复活节之外,还保留了不少民族传统的节日。

    巴西人每年要过“狂欢节”,跳桑巴舞便是典型的一例。

    拉美各族的习俗多而不同,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祈祷平安无事、来年丰收是共同的特点。

    5.拉丁美洲人主食为面包、玉米饼。

    爱吃的副食品有牛羊肉、鸡、鸭、鱼和各类蔬菜,但蟹、鱿鱼、鳝鱼之类的食品不吃。他们善用的烹调方法是烤、焖、炸、煎。在饮食品味上既有欧美国家的特色,也有类似我们中国人的某些特点。

    6.咖啡是拉丁美洲人普遍饮用的饮料,巴西产的咖啡闻名于世。

    此外,他们也习惯喝红茶,喜爱各种果汁等软性饮料;喜喝葡萄酒,但喝烈性酒的人并不多。

    7.与拉丁美洲人交往,一般行握手礼即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