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国家。张仪工作的第一步选择了魏国。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张仪去魏国当了相国。
张仪的计划是让魏国先归附秦国,然后让其他各国仿效魏国的做法。但魏王不听张仪的意见。秦王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城,同时暗中给张仪更为丰厚的待遇。张仪在魏居留了四年后,一直没有什么业绩,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感到机会来了,又劝哀王归秦,哀王还是不听。于是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魏。魏起兵与秦作战,被秦打败。
第二年,齐国又起兵攻打魏国,并在观津战败了魏兵。这时,秦军又来攻打魏国,首先战败了韩申差率领的军队,斩首八万,使各国诸侯为之震惊。张仪心想时机成熟了,于是又劝说魏哀王道:“魏国的土地纵横不满一千里,士兵不到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与各国四通八达,没有高山大河的天险。从新郑(韩国都城)到大梁(魏国都城)不过二百多里路,不论战车还是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到达。魏国南与楚国交界,西与韩国接连,北与赵国靠近,东与齐国连界,四方都要派兵驻守,这样一算,光守卫边境的士兵就要在十万以上。再说魏国的地势,自来就是战场。如果南边与楚交好而东边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兵就会从北面进攻;与韩国不和,那韩兵就会攻魏的西面;与楚国不亲,那楚兵就会侵犯魏的南面,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格局啊!再说各诸侯国之所以合纵结盟,是想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王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发扬本国声威。虽然现在各合纵国把天下当做一家,彼此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杀白马立誓为盟,以坚定彼此的意志。但是即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之间,都会发生争夺钱财的事,更何况加入合纵的国家了。照这种形式看来,合纵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据卷、衍、燕等地,胁迫卫国,夺取卫国的阳晋,于是赵国不能南下援魏;赵国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赵国相呼应;魏国和赵国联络不上的话,那么合纵各国之间的交通就会断绝;这样一来,大王您要保全魏国看来是没有希望了。”
“现在为大王着想,还不如依附秦国。有了秦国这样强大的靠山,楚国、韩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韩国、楚国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肯定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事情了。”
张仪接着给魏哀王分析:“实际上,秦国最想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恰恰是魏国。虽然楚国有民富国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却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多,但不能打硬仗。我们调集魏国的全部军队南下攻打楚国,获胜是可以肯定的。楚国一旦被割裂,最有利于我们魏国;楚国一旦衰弱亏损,秦国就会高兴。我们用这种方法既转嫁了灾祸,又安定了国家,确实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听取我的意见,等到秦国出兵东向攻魏国,那时就是魏哀王您要想投靠秦国,看来都不大可能了。”
张仪又开始拆主张合纵的人的台,说他们大多话讲得慷慨激昂,却很少有靠得住的。他们不过是希望说动一国国君,换取荣华富贵罢了。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慷慨陈词,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实际上为的都是自己!”
道理讲到这里,张仪知道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了。于是,他又对魏哀王说出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来——“众人的嘴巴可以使铁熔化,众多的坏话能把骨头销毁。我张仪说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在大王面前讲我张仪的不是的。大王一旦听信了他们的话,就一定会责罚张仪。与其被大王责罚,我张仪不如现在就辞职,现在就离开魏国!”
魏哀王听了张仪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背弃合纵盟约,通过张仪与秦国结好。张仪一回到秦国,仍然做了秦国的相国。三年后,魏国又背叛秦国重新加入合纵。秦国因此出兵攻魏,夺取了魏国的曲沃城。次年,魏国重又归附秦国。
(二)张仪诳楚
齐楚两国都是强国,并且已经结盟,成为秦国称霸的主要敌人。要打败齐国和楚国,首先必须拆散齐楚同盟。张仪推行弱楚外交,正好迎合秦国战略上的需要。
张仪自告奋勇去离间齐、楚间的关系。传说这与他早年在楚国受令尹昭阳鞭笞的经历有关,似乎不足为信。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张仪后来在秦国担任相国时,踌躇满志,传檄尹昭阳说:“从前我和你饮酒,我没有盗窃你的白璧,你鞭笞我。你善于守护你的国家,我姑且盗窃你们的都城。”张仪为秦取楚城是事实。但是如果他当真受过尹昭阳的侮辱,他岂能轻易放过素有贤名的掌中仇人?春秋战国类似的故事不少,如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首,孙殡断足擒拿庞涓以及范雎受辱索取魏齐的首级等,都是极富戏剧性的例子。
接着再说张仪诳楚的过程。秦惠文王假意免除了张仪的相位,让张仪入楚实施离间计。被秦惠王罢相的张仪,装作满腹委屈、郁郁不得志的样子来到楚国。张仪深知,楚怀王最宠信的权臣是上官大夫靳尚,而靳尚又是贪财好利的小人。于是,张仪一到楚国,便去靳尚处登门拜访,并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随后,在靳尚的帮助下,张仪又用同样的方法,买通了楚怀王的其他宠臣,然后才去晋见楚怀王。
张仪的阴谋,在楚国遭到陈轸与屈原的反对,尤以屈原最力。陈轸和张仪本来都是秦惠王的客卿,均受器重又互相妒忌争宠。其后张仪为相,陈轸被排挤出楚国。陈轸对楚怀王的轻信张仪,很不以为然。他对楚怀王说:“秦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齐楚相亲,倘若闭关绝约于齐,楚国必陷于孤立。秦国是个贪夫孤国,怎么能轻易献出六百里商地?张仪返回秦国,肯定将来会负于楚国,这么一来,楚国与北面齐国断交,而生患于秦,那么两国之兵一定都会赶来消灭楚国。”这次张仪来访,同样引起了屈原的警惕。屈原为楚国三大贵族之一。他才智过人,二十来岁便当了左徒高级谏官,一度得到怀王信任。他的政治主张是对内选贤任能、厉行法制,以改变大臣权力太重、分封太众的局面;对外力主联合齐国,合纵对抗秦国。公元前318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促成了齐国和楚国联盟,五国合纵拒秦。他和陈轸均认为合纵之功不可废弃。可惜楚怀王惑于张仪之说,听不进屈原和陈轸的意见,竟然厚赂张仪、断绝与齐的外交关系,并且派一名使者随张仪进入秦国索要土地。张仪回到咸阳,佯称下车失足受伤,三个月不上朝。一直到齐国因为与楚国绝交转而结好于秦国时,才开始出面接见楚国的使者,表示愿意以个人食邑六里进献于楚怀王,并责怪楚怀王误听六里为六百里,太看轻了秦国的土地。楚怀王闻报后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秦庶长魏章迎战于月阳河南丹水与浙汇合处,楚国大将屈旬丐战死,损失兵力万余。再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境),又大败。秦国夺取楚国丹阳、汉中两地,设置汉中郡。楚怀王再次受骗失地,悔恨莫及。他命令屈原二次使齐,重修旧好。屈原以他的声望和外交才能,说服齐宣王以抗秦大局为重,重新与楚和好。此时陈轸奉命出使韩国,间道至秦,为秦惠王挽留任用。公元前311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召陵(今河南堰师县)。秦王遣使赶赴楚国,表示愿归还半个汉中与楚国修好。楚怀王提出只要张仪,不要土地。张仪立即向秦惠王请命前往。他说:“秦强楚弱,臣奉王之节出使楚国,楚国怎么敢加害于我。”而且上官大夫靳尚私受重贿,他买通楚王宠妃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无不听从,所以张仪自信将不辱使命。张仪到达楚国,立即成为阶下囚。靳尚果然以“张仪被拘必将激怒秦王,天下看见楚国没有了秦国这个靠山,必定会轻视楚国”为由,又以“秦王将嫁美女于楚而夺其宠”威胁郑袖,劝说她设法释放张仪,以换取张仪阻止秦王嫁女之举,并得到秦王的支持。楚怀王经不起郑袖迷惑,竟然又接见张仪,还待之以礼。张仪于是大肆吹嘘秦国如何强大,诋毁合纵者的主张是“危亡之术”,都是“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而不言其害”的不良之辈,他们的作为与驱赶羊群去攻打猛虎一样,楚国不与猛虎联盟而和群羊为伴,极为危险。又说“凡是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竞争,其势不两立”,这等于两虎相搏,获利者将为韩、魏。他建议楚国“举宋而东指,则泅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至于秦、楚,不但是近邻,而且世代相亲。他提议两国交质太子,他愿“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怀王为之心动,打算满足张仪的要求。屈原再次挺身而出,竭力反对。他对怀王说:“之前大王被张仪所欺骗,张仪到了楚国,臣以为大王会杀张仪,现在竟然不忍心杀他,又听从他的邪说,绝对不可以。”楚怀王则认为“答应了张仪而得到黔中地区,是件美事,然后再食言,是不可以的”,最终还是与张仪达成了协议。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郑,将楚先王陵墓焚烧殆尽,秦置南郡固守。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国都不得不东迁于陈,即春秋时为楚所灭的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境),丧失了大国地位,两国并立的时代结束了。屈原此时被流放至洞庭湖畔,听闻国都沦陷,痛心绝望,写下《哀郢》名篇:“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最后写下《惜往日》绝命辞,抱石自沉汨罗江辞世。
张仪的弱楚外交之所以得逞,主要是凭恃秦国强大的实力而采取欺诈蒙骗的手段。屈原的联齐政策之所以再三失败,并非他的外交才能不如张仪,而是与当时形势,尤其是楚国内政腐败有关。司马迁在评论这一历史事件时,一方面颂扬屈原,同时批判楚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被打败、土地被掠夺、损失六郡,自己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知人善任而导致的灾祸啊”。所以,知人善任才能振兴国家,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张仪诳楚之后,又奉命出使韩、齐、赵、燕、魏,以类似对楚、韩的说法,灭各国志气、长秦国威风,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说服各国连横亲秦。
(三)去楚访韩
张仪从楚国回来后,又顺道去了韩国,因为他熟知各国要害所在,同样能娴熟地运用威逼、利诱两手。张仪对韩襄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陵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且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上。韩国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不足三十万,其中还包括杂役人员在内。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秦国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勇猛的兵士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山东六国的军队盔甲齐整地与秦军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以重兵相接触,好比力士乌获和婴孩。用孟贲、乌获那样的军队作战,攻打不肯降服的弱国,与把千钧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君臣们不考虑自己国土的狭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结成朋党,互相吹嘘,个个慷慨激昂地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像这样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想要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为大王着想,您还不如为秦国效劳。秦国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襄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秦作了汇报,秦惠王听取张仪归报,甚为赏识,封赐五邑,号武信君。从此张仪更是趾高气扬。
(四)张仪访齐
不久,秦惠王又派遣张仪向东出使齐国。张仪对齐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能比得上齐国的,齐国的大臣百姓尽都富裕安乐。但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全都是行的一时之计,不顾及百世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向大王作宣传,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盛的赵国,南面有韩国与魏国。齐国是个滨海的国家,地广人多,军强兵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将拿齐国无可奈何’。大王认为这种说法正确,但没有考虑它不合实际。主张合纵的人拉帮结派,没有人不吹嘘合纵的好处。我听说,齐国与鲁国三次交战,鲁国三次获胜,但随着胜利而来的是国家的危亡,虽然有战胜的名声,但带来的是亡国的现实。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的秦国对于齐国,就好比齐国对于鲁国。秦、赵两国在漳水之滨交战,赵军两战两胜;在番吾城下交战,赵军又两次胜过秦军。这四战之后,赵国阵亡的兵士有好几十万,只剩下首都邯郸还得幸存,虽然赵国有战胜的名声,然而国家已残破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秦国强而赵国弱啊!现在秦、楚两国之间嫁女娶妇,成了兄弟国家。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王到渑池朝见秦王,割让河间来臣事秦国。大王如不归附秦国,秦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南部地带,全部赵国军队渡过清河直奔博关,临淄、即墨两城就不会属于大王所有了。齐国一旦被攻,那时就是想要附秦,也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吧。”齐王听了直点头,便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五)张仪访赵
张仪离开齐国之后,又直接向西到达赵国,拜见赵王说:“我们国君派我为使臣,向大王进献一条策略。大王为首收罗、率领天下诸侯来对付秦国,使秦兵不敢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大王的声威遍播于山东,我们秦国恐惧屈服,整治武器和兵车战马,练习骑射、勤力耕作、积蓄粮食、闭守国门不出,战战兢兢,不敢有轻举妄动,只因为大王您有意和我们过不去。现在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国已攻占巴蜀、吞并汉中、囊括两周、迁移九鼎,据守白马津渡。秦国虽然偏僻边远,然而内心的愤怒已有很长时间了。眼下秦国有一支破破烂烂的军队驻守在渑池,准备渡过漳水,进占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相会,希望在甲子那天会战,以此来重演周武王伐纣的旧事,特别派我作为使臣预先来恭敬地告知大王。总地说来,大王之所以缔结合纵盟约,是因为仗着有苏秦。苏秦用漂亮话迷惑诸侯,颠倒是非,企图倾覆齐国,结果使自己在刑场上被车裂。这样,天下不可能联合为一也就很明显了。如今楚国与秦国结成了兄弟国家,韩国与魏国自称为秦国东边的藩属,齐国向秦献出盛产鱼盐的领土,这就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断掉了右臂的人与别人相争,结果可想而知。现在秦王派出三个将军:其中一支军队截断午道,通知齐国派兵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的东面;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国和魏国的军队驻扎在河外;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这四国结为一体来进攻赵国,赵国被攻破后,它的国土必定会被四国分占。因此我不敢隐瞒这种意图,先给大王通个口信。我替大王着想,你不如与秦王在渑池相会,面对面亲口约定,请他按兵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王说:“先王在时,奉阳君专权擅势,蒙蔽欺骗先王,独断一切政务,我的生活归师傅安排,没有参与国家的大计。先王去世时,我年龄幼小,做主治国的时间才刚刚开始,内心本来就暗自怀疑,认为一意投入合纵盟约而不依附秦国,不是赵国的长远利益。所以我准备改变主意,割让国土弥补以前的过错,归附秦国。正待安排车马启程时,恰好听到了您的英明指示。”赵王答应了张仪以后,张仪便离开了赵国。
(六)张仪访燕
张仪北行到燕国,对燕昭王说:“大王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吧。过去赵襄子曾经让他姐姐嫁给代王作妻。后来他想要吞并代国,邀约代王在句注山的要塞相会。他先令工匠制作了金斗,把金斗的尾部做得很长,使它可以用来袭击别人。赵襄子在与代王饮酒时,悄悄吩咐厨子说:‘趁着酒饮得酣畅高兴的时候,你送去热汤,然后掉转金斗袭击代王。’于是在酒饮到酣畅高兴之时,上热汤了,厨子送上汤勺,随即将金斗倒转过来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脑浆流了一地。赵襄子的姐姐听到这个消息,便磨快头上的金簪自刺而死,所以到现在就有了‘摩笄山’这个名称。代王的死因,天下没有不听说的。”
“赵王如此狠毒,连亲戚都不放过,大王您看得很清楚,又怎能把赵王当做可以亲近的人呢?赵国起兵进攻燕国,两次围困了燕的都城要挟大王,迫使大王割让了十座城来谢罪。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朝见秦王,献上河间一带给秦国。现在大王如不归附秦国,秦国就会发兵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这样一来,易水、长城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
“再说现在的赵国对于秦国而言,好比秦的一个郡县而已,不敢妄自兴兵打仗。目前大王如依附秦国,秦王必定高兴,赵国又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燕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为援,同时南面没有齐国、赵国的侵犯,所以希望大王慎重地考虑这件事情吧。”
燕王说:“我像蛮夷一样处在偏僻地区,虽然是个大男子,但好像一个婴儿,说的话不值得作为正确的意见看待。今天幸承贵宾指教,我愿意西向依附秦国,并献上恒山末端的五座城池。”燕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连横至此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