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大全集-自我保护能力——危险不是传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直面早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孩子影响最深,主要负责的教导是教师和家长,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和孩子好好沟通,心理沟通在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其实孩子在十一二岁就有了自己的心事,也有了不愿意告诉别人的故事,家长与老师如果只知道逼迫孩子,强制性地命令,或者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告诫,学生要么因为害怕大人们的淫威而停止他蒙胧的爱,要么形成了隐而不发的逆反心理,要不就是更加肆无忌惮,甚至破罐破摔,无所顾忌。为了防止这些状况的发生,我们必须大胆地、平和地和孩子们说爱,和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对你有倾诉的欲望,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动向,及早预防,让他们走出早恋的误区。

    早恋其实是一个普遍且不容忽视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有一个正确和理智的看法。实际上,正是社会的进步让现在的学生过于早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并没有“早恋”这一词。孩子在十几岁时谈恋爱完全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事情。而在我国,几十年前的人们还有十几岁就结婚生子的现象,所以,早恋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也不是什么危险的事。应该正确地对待,不要像怕老虎一样。孩子们有这种想法并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这种青春期发展的误区,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危害很大。

    早恋之所以会如此普遍地发生,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早恋的高发年龄段在14~16岁,平均年龄为14.2岁。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往往特别容易产生早恋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好或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寻找同龄人的关怀。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多成年人在失意之时,也非常需要异性的抚慰,这是人类的本性。有的孩子是因为心智还未成熟,发觉某一个异性对其关心甚于他人,便产生出一种意识。也有的孩子因为认为爱就是一切,恋情像水晶般纯洁,但也由于现实常与幻想不符合,反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会影响到那以后的一大段人生。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人的定型期,可以说是整个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往往也是最痛苦的时期。因年龄和生活经历不同,孩子跟老师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缺少共同语言,而在跟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因成长、学习经历相同或相似而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因接触的日益频繁,谈得投机,就不免对异性伙伴产生蒙蒙胧胧的好感,虽然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喜欢,但处理不好,就容易导致早恋。

    首先,父母要端正自己对早恋、对自己孩子的认识,肯定孩子喜欢异性是很自然而正常的情感,肯定爱是美好的,不可谈“早恋”色变,不可让孩子感到“早恋”是很不光彩的事。一味地采取“堵”的办法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孩子对它的兴趣。

    时常与孩子进行沟通、谈心,缩短与孩子心理上的距离,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遇到青春期的烦恼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寻求帮助。谈心的时候。不妨让孩子看看一棵高大的树木,再看看一片树林,给孩子讲讲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只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很有可能为这棵树的高大、美丽而叹服,就禁不住去拥抱它,而面对一片很大的树林,原先看到的那棵大树或许只是很平常的一棵,比它高大而美丽的树木多的是,会为大片的更高大更美丽的树木而赞叹。借此引导孩子转变认识,开阔孩子的眼界,降低对某一棵树的崇拜感,将眼光放远,不因某一棵树影响了自己对更多美好风景的观赏。正如俗话所说:“不要因为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

    而且,当你的面前只有一棵树,因年轮效应往往对树上的大疤甚至丑陋视而不见,只是看见这棵树的漂亮的地方。人也同样如此,不可能没有缺点,单独与一个人相处,往往因没有比较而看不到他(她)的缺点,甚至,缺点有时候也可能被看成是优点,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此,就要多创造跟大家相处的机会,尽量避免与异性同学单独相处,让孩子去接触更多的异性同学,让他(她)去发现更多异性身上的优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明确自己的方向。

    下面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有一个学校晚自习考试时,一男生没有做试卷反而在写其他东西,老师走近他并敲了敲他的桌子,他慌忙之中把东西收了起来,同时满脸通红。下课后,老师找这个男孩子谈话,他开始一直不愿意说自己在写什么,直到他把写的东西交给老师后才知道个中的原因。那是写给一个女孩子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这个女孩的倾慕之情。

    老师当时很冷静,并没有没收他的信,只是让他谈了一些那个女孩子相关的情况。看得出这个男孩很惊讶也很感动。惊讶的是老师没有因为这件事过多的责怪他;感动的是,老师居然还和他说了这么多心里话。这次谈话让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他明白,自己必须跟着那个女孩子一起进步。其实很多老师都能够做到与学生谈心,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为人师者,必须有个老师的样子,你不是披着教师的制服混工资混日子,不求为人师表,但要有起码的师德。要知道你可能对这些孩子的将来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心他,他才会真正地与你进行交流。而且在谈话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内心及其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谈话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甚至采取一些过激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青春期孩子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孩子认真地沟通,理解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孩子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解决,才是合格的父母和老师。

    要自己保护自己,危险不是传说

    孩子们即使只是在家里室内活动,仍然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小事值得家长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如防磕碰、防滑、防摔、防坠落等。而且后果更容易让人痛心,追悔莫及。

    以下这个真实的例子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1999年11月8日下午3时许,高中生陈思路正在家里复习功课,父母在休息,这时有人敲门说要查水表。听到敲门声,陈思路想也没想,几步跑到门前,拉开了门。

    没想到,一把乌黑的枪口顶住了他的头。两名东北籍刑满释放的歹徒,持枪入室抢劫。幸好,陈思路的父亲是警察,他首先跟犯罪分子肉搏起来。看到父亲动了手,陈思路也抓起一把水果刀,向歹徒刺去,却没扎中,歹徒用枪把打破了他的头。

    陈思路又去捡父亲丢给他的一把菜刀。歹徒趁机用枪顶住了他的头开了一枪,万幸的是这一枪是臭子!陈思路一刀砍在歹徒的头上,由于用力过猛,连刀都拔不出来了!他又和母亲一道,制伏了另一个歹徒。

    在激烈的搏斗中,他的父亲受了重伤,陈思路也受了轻伤。

    肉体的痛苦是小,精神的恐惧将伴随孩子的一生。陈思路家这场奋不顾身的肉搏战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陈思路在开门时,应有所警觉,一旦发觉情况不对,不开门就是了,或告知大人或报警,不给犯罪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遇到坏人坏事是对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一个严峻考验。而且很多坏人,是专门挑青少年下手的。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人,在犯罪分子伪装时可以戳穿他,在犯罪分子凶相毕露时敢于与他进行以最终生存为目的的激烈斗争。而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差的人来说,遇到坏人之时就是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日子,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这些人类中的魔鬼,我们必须保持警惕,警钟长鸣。

    1998年11月18日是为人们关注的“流星雨之夜”。

    凌晨三点多钟,北京市八里桥地区14岁的女中学生小马和她表弟在看完流星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罪犯庞德禄。

    庞德禄自称是联防队员,要察看小马的证件。当小马的表弟被支走回家取学生证时,庞德禄以去派出所为理由,将小马带上出租车,诱骗至高碑店乡的一小公园内隐蔽处,猛然将小马摔倒在地,双手掐其颈部,并用木棍殴打小马的头部,还用布堵住小马的嘴。见小马昏死过去后,对其进行强奸。当庞德禄发觉小马已经死亡,便用草覆盖尸体后逃逸。

    据庞犯交代,他将小马带走的路上,曾不止一次地遇到行人,当时他心里很紧张,但小马并没有呼喊求救。另外,罪犯遇到小马姐弟的地方,离小马的家不过300米!距离凶案现场却有很长一段路程,庞犯还打了一辆出租车。

    事后据那位出租司机反映,当时小马是自己打开车门上的车,一路上,她也一直没有向司机示警或求救。那位司机说,这个小姑娘死得真是太可惜了,其实当时只要她有一点暗示,自己肯定会帮助她,救她的命。

    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可能总是出现在孩子的身边,谁也不可能保证在孩子出现危险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在孩子身边,所以,就一定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不要等到“亡羊”后才想起“补牢”。直接地帮助孩子,肯定不如教孩子自救的能力。首先要让孩子遇到歹徒时,千万不要惊慌,被抓住时要大声喊“救命”,并尽力拼命挣脱,尽量迅速跑到人多的地方,有可能的话应在第一时间向警察求助,此时也是最容易逃脱的时机,如果万一被抓上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千万要保持镇静,不要吵闹,以免激怒歹徒而使自己受伤害,尽量记住车子所经过的道路、地点和有特点的建筑物。最关键的是要努力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但不要当面表示认识或认出他,以免会引起歹徒的戒心,这样也会在获救后的第一时间里,给公安人员提供重要的线索,能让他们早日抓到歹徒。

    假如歹徒问起家里的电话及父母的姓名,要尽量配合满足他的要求,可以说真实的,也可以说出虚假的,不要和这些歹徒硬碰硬,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社会力量的救援。

    此外,女孩子还要特别注意,上下学、游玩、购物要结伴同行,不要单独一人。在女儿外出时,父母必须明确地知道她们的行踪,并严格掌握女儿返家的时间,尤其在晚上。父母还要告诉女儿,对驾车问路的陌生人,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另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要教育女儿尽量避免涉足娱乐场所,远离那些不可避免的危险。

    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少年自护自救教育进入正规教育系列。其实利益交换是非常失误的一点,只考虑考试的成绩,而不顾孩子的生存能力,这样造成的后果也许当时看不出来,但是这就好比是一个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就不堪设想。对学校来说,对青少年的自护自救教育不是考核和检验其教学业绩的内容,学校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升重点、上大学,其他都不重要。所以,学校很难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教学任务来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要你不注重安全,那就是十分危险的。个人的意识与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这不是小事!

    在一次中日青少年海上夏令营里,到了船上,中国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找餐厅,而日本学生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儿。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两国学生对自己生命的重视的差异和对人生的态度。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餐厅,吃是第一位的;而日本学生却去找安全门,生命是第一位的。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对青少年进行自护教育在学校里是非常普及的,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相关的课程。以日本为例,日本是青少年自杀率非常高的国家,所以,他们对生命的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他们有一门课就是组织小学生到太平间里去感受死亡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另外,日本也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防地震、防火、防原子弹的练习,差不多每月就有一次。由于重视,日本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比较高。

    其实不只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如果对于自我保护没有深刻的认识,就必须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要记住,危险不是一种传说。危险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里。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我国,大多数家长都是禁止自己孩子“早恋”的,而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不知道可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早恋”会影响学习。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看,这理由是十分充足的。可是从孩子角度看,处在青春期中的他们既然春情萌动,那么任何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正常的性生理长期得不到排遣,光靠“禁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还会引发更加强力的反弹。

    所以,作为一个智慧而开明的家长是不会禁止孩子“早恋”,而是“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把自己原来的所有担心一扫而光。

    一位女儿吞吞吐吐地对母亲说,有件事情不知该不该对妈妈讲。母亲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秘密,如果你觉得可以跟妈妈说,你就说;如果你觉得还是不说为好,那你就独守秘密。女儿想了想还是对妈妈说了: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位男孩,虽然他成绩并不怎么出众,可是他的体育特棒,长得有些像刘翔。

    妈妈首先感谢女儿对她的信任,然后顾左右而言他,不对此作任何评价,而是回忆起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则故事。妈妈说,她在读县一中时也爱上了一位男生。她觉得,这位男生就是自己今生今世的最爱了。所以当这位男生向她表达爱慕之意时,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可是很快,她上课时无心听讲,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学习成绩当然很快就掉了下来。老师批评她,家长关心她,她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可是有口难言。她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否则会毁了自己的,于是和那位男生商定,大家尽量把对对方的爱情埋藏在心里,高考之前绝不提起,这才是给对方的爱,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短暂的欢愉。

    就这样,他们后来双双考上了大学,天各一方。原来的恋情并没有继续下去,大家都觉得以前的一举一动太幼稚了,远远没有到“今生今世非你不嫁(娶)”的地步。后来,两个人也都有了新的恋人。大学毕业后,她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对爱情忠贞、有才华、会体贴人的丈夫。“喏,这样就认识了你现在的父亲。”妈妈充满幸福地说。

    妈妈的故事就这样讲完了,女儿也对妈妈更信任了,因为妈妈敢把自己的初恋故事讲给自己听,这使女儿大为感动。其实只有学会沟通,母女之间完全可以就像两个好姐妹一样无话不说。同时,女儿从妈妈的年轻时的故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知道妈妈喜欢怎样的男孩,知道自己以后能够依靠的男孩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其实非常智慧,也非常正确。在这里,我们不用讨论她的初恋故事是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她这么做,却切实地在引导女儿恋爱观的转变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妈妈一句话也没有提到女儿心仪的那位男孩,没有对他作出半个字的评价,既没有说他好,也没有说他不好。这很重要。要知道,不管说好说坏,实际上都对女儿的“早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现在妈妈偏偏不置可否,这是很高明的教育方式。

    两个“保镖”

    1986年1月5日,到南太平洋斐济群岛旅游观光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系学生罗莎琳小姐,从马勒库拉岛乘轮渡返回苏瓦。轮渡在海上航行了约半个小时,罗莎琳忽然听到有人高声喊叫:“船漏水了!”顿时船上乱作一团。罗莎琳急忙穿上船上预先准备着的救生衣,和两位一起去旅游的同学挣扎着爬上了一条救生艇。这条救生艇上挤着18位逃生者,由于人太多,小艇随时有翻沉的危险。小艇在波涛中颠簸了两三个小时以后,远处出现了一线陆地。心粗胆大的罗莎琳率先跳入海中,她回头高声喊道:“胆大的跟我游过去,陆地不远了,不要再坐那该死的小艇了!”接着就有七八个人跟着她跳入海中。这时她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下午4点05分。

    在学校里,罗莎琳是出色的游泳能手,但海里浪头太大了,她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只好让水流带着她往前漂。

    罗莎琳在海上漂泊了几个小时。暮色渐渐地笼罩着海面,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忽然,她看到远处一根黑色的木头迅速地向她漂过来,很快她就看清楚原来是一条八九英尺长的大鲨鱼!罗莎琳惊恐万分,她感到自己已死到临头了,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鲨鱼狠狠地撞了她一下,然后就张开大口向她咬了过来。但奇怪的是它没有咬着罗莎琳的身体,而是咬住了她的救生衣,用那尖刀般的牙齿将救生衣撕碎。这条鲨鱼围着罗莎琳团团转,还用尾巴梢去扫她的背。突然又有一条鲨鱼从她的身底下钻了出来,随即在她的周围上蹿下跳,最后竟潜下水去在她的身下浮了上来,这时罗莎琳才发现她竟莫名其妙地骑在这条鲨鱼背上,就像骑在马上似的!

    第一条鲨鱼还是在她身边兜圈子,接着她骑的那条鲨鱼又悄悄地溜走了。随后这两条鲨鱼又从她的左右两边冒了上来,把她夹在中间,推着她向前游去。

    到天亮的时候,这两条鲨鱼仍然同她在一起。这时候罗莎琳似乎意识到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在这两条鲨鱼的外围还有四五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在转悠,它们的眼睛始终在盯着她,口中露出一排排尖刀般的牙齿。每当那几条鲨鱼冲过来要咬她时,这两条鲨鱼就冲出去抵御它们,把它们赶走。要是没有这两个“保镖”,罗莎琳早就被撕得粉碎了。

    当暮色再一次笼罩海面时,这两条鲨鱼还一直在陪伴着她。突然她听到头顶上有嗡嗡声,抬头一看,是一架救援直升机。直升机上放下了救援绳梯。她抓住了绳梯,用尽全身之力爬了上去。爬上直升机后,罗莎琳从半空中低头往下看,那两条救命鲨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罗莎琳被送往医院治疗。她后来得知,这个海区经常有鲨鱼出没,其他跳入海中的人都已失踪,显然都已葬身鱼腹了!

    虽然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但仔细思考之后,也有很多哲理和寓意在其中,当然,我们的保镖不是鲨鱼,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父母,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竭尽全力地保护着我们,也许他们看上去很凶,也许我们一时还不能理解他们,但他们自始至终都会陪伴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永远不离不弃。一旦离开父母一个人远行时就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没有父母保护的人不仅是非常可怜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一个孩子,要想健康、安全、顺利地成长,离不开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才能坚强而冷静地面对生活中和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危机。

    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加强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时定点的教育课程,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任何一种危险,并对孩子进行施教,教会孩子如何去辨别各种危险,教会孩子如何避免和处理各种危险状况。

    比如说,当父母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进行爱护身体的教育,给孩子讲解身体的奥秘,身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和功能,让孩子懂得每个器官都很重要,都要保护好。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可能伤害到身体的事、物和动作,以及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厨房是孩子的禁地,不许孩子进去,在厨房里容易发生意外,比如煤气漏气、打碎碗等等。所以很多家长禁止孩子出入厨房。但这时候恰恰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最佳时机。这时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容易发生此类意外,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意外。

    门口的马路可是最重要的“自我保护教室”,当家长带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家长可以就地取材,告诉孩子各种交通标志以及它们的用途,并告诉他如果看到这些标志应该如何应对。家长还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一些最简单实用的交通规则,如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线、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的作用等等,这都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一些知识。

    再比如说,当孩子遇到陌生人要给他东西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要礼貌地谢绝,坚决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当孩子发现有陌生人跟着他的时候,要让孩子机智地躲开尾随者,如果陌生人仍然跟着孩子,或者强迫孩子跟他走,孩子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绝对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都不能开门;当孩子自己意外走丢了的时候,应该教他立即拨打110寻求帮助,不能随便跟任何陌生人走。

    当孩子遭遇失火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喊叫,不要自己想办法处理,那不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孩子应该提醒其他家庭成员迅速逃离,并立即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打电话。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在意外中受伤,如果伤口流血不止,应马上用干净布,例如毛巾等,将伤口包扎。然后,给家长或者120打电话请求帮助。

    最危险,也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孩子遇到有人勒索钱财,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安全是第一重要的。这种情况下绝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一条一条的安全保护措施,应该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思想的一部分。这样才会让孩子遇事不惊、随机应变。爱应当成为孩子飞翔的翅膀,而不应当成为他日常生活的“软肋”,成为孩子们遭遇灾难性事故的“雷区”,父母如果能将对孩子的爱转化为对他们生存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健康人格的锻造,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也会对社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认清罪恶的真面目

    萨米是个漂亮贪玩的小男孩,在美国南方居住。夏天,他不是在树林里捕鸟,就是在土路边的池塘里钓鱼。钓鱼是他目前最喜欢的事,几乎每天他都会挖些虫子,然后手提渔竿向池塘出发,在那里钓上一整天的鱼。

    又是闷热潮湿的一天,早早就醒来的萨米,仿佛听到了池塘殷勤的呼唤。他悄悄出了门,从门廊下抓起铲子和装鱼虫的桶,向树林跑去寻找鱼饵。在树林深处,他将一根腐朽的老树桩掀翻后,有了巨大的收获。地上满是蠕动的虫子!他赶紧拿起铲子将它们装进鱼虫桶,蹦蹦跳跳地赶到池塘边。

    他把手伸进鱼饵桶,拽出一条大虫子钩在渔钩上,接着甩进水里。他感觉手上被叮了一下,一阵刺痛,但是兴奋的萨米没把它放在心上。没过半分钟鱼就咬钩了!萨米钓上了一条大鲶鱼,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把鱼串到线上,赶紧去钩第二条鱼饵,他觉得手又被叮了一下,但来不及多想便把鱼钩甩了出去。只过了几十秒钟,又一条大鱼上钩了!

    他笨拙地把第三条虫子钩上——他的手不知怎么已变得麻木而僵硬。但是萨米太激动了,他急着再钓一条鱼,别的什么也顾不上了。

    只用了一个小时,萨米就钓上了8条大鱼。这无疑是他收获最大的一天!他对自己的成绩颇为骄傲,虽然这一天还剩下不少时间,他还是把沉甸甸的鱼串扛在肩头,沿着土路向家跑去,他要向爸爸妈妈炫耀他的成果。

    一位当地警长恰巧开车经过,他向丰收的萨米表示祝贺。萨米发出胜利的欢呼,笑着高高举起手中的鱼串。警长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停了车,大踏步向萨米走去。他的眼睛没有欺骗他——萨米的手臂果然肿得有正常手臂两个那么大!

    “你刚才去哪儿了?你用什么钓到了这么多鱼?”警长问萨米时,已经猜到了答案。

    “我在一根老树桩下找到了特别的鱼饵,”萨米不无自豪地说,“那些虫子晃得可起劲儿了。”

    他边说边举起鱼饵桶让警长看。警长凑近一看,便立即快步把桶放进后备箱,然后抱起萨米把他放进巡逻车的后座上。警车在砂石路上做了个U型急转弯,向医院疾驰而去。但是,太晚了,萨米还是死了……

    原来,警长发现萨米的鱼饵竟是响尾蛇的幼虫!致命的鱼饵带给萨米一个早晨的快乐,却葬送了他的生命。如果萨米在第一次被叮咬后就得到及时的治疗,是能够得救的。一只响尾蛇幼虫的毒液还不会致命。但是萨米玩得正高兴,不愿费事去留意手上微小的疼痛。而当他的手越来越麻木时,连这点疼痛也消失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罪恶游戏无异于用响尾蛇的幼虫做鱼饵。也许看上去并不危险,那只是因为你没看清楚。对那些没有认清罪恶的真面目,没有意识到其致命后果的年轻人来说,罪恶在一开始似乎是无害的。然而,当你陷得越深,对罪恶的叮咬也就越加麻木,直至难以自拔……让我们耐心倾听内心深处痛楚的警音吧,不管它有多么细微,多么容易忽略。它毕竟都是可能夺取我们生命的毒蛇!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人们会习惯于旧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或解决问题,当我们用旧有的思维解决不了问题时,何不变换一下思路呢?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