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形高大,不会飞翔,生活在草木较高、灌丛茂密的开阔的大平原中。以植物的根、叶和种子为食,也取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当其在开阔的草原上奔跑时,也会像飞行一样把翅膀张开,以获得上升气流的助力;会游泳,并集群到湖泊或河流中去饮水和洗浴;常喜群居,但老年的雄鸟有时会主动从群体中退出,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雄鸵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互相用力踢对方;雄鸵会以拍打翅膀,并发出低声吼叫的炫耀行为来恐吓竞争对手或吸引雌鸵;一只雄鸵通常与多只雌鸵交配,并把雌鸵带到巢中产卵,通常有12只雌鸵到同一巢中产下约15~30枚的卵,有时达60多枚,孵卵和育雏的工作均由雄鸟独自承担。
巢
呈浅凹状,位于地面的浅洞,内衬草。
地理分布
巴西亚马孙河以南到阿根廷中部的旷野上。
鸵鸟(Ostrich)
平均身高约250厘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鸟类;不会飞翔,翼羽和尾羽蓬松下垂,双腿修长强健,所以奔跑迅速,最高时速可达64公里。鸵鸟生活在沙漠、半沙漠和草原等开阔地带,藉敏锐的视力和长距离迁移的能力,寻求安全和食物丰盛的地区;喙扁平,以植物的茎、叶、花和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雄鸵常以不断扇动双翅、晃动颈部的炫耀姿势占据领地,只有那些能保卫领地的雄鸵,才能与雌鸵交配。一只雄鸵通常会与5只雌鸵交配,这些雌鸵把卵产在同一窝内,最多时可累积40枚蛋,不过,原配雌鸵会把多余的蛋移到巢外,只孵化20枚;雌雄鸵共同孵卵、育雏,幼鸟长大一点时就与其他巢的幼鸟合并在一起。
巢
在地面凹陷处用脚扒开泥土,并用身体在沙土上压成巢,直径可达3米。
地理分布
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的非洲东部地区。
附注
目前非洲南部有放养,以获取翼羽和尾羽;阿拉伯半岛从前也有鸵鸟分布,现已绝种。
食火鸡(Soulhefn Cassowary)
体形健壮,无飞行能力的大型鸟类,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羽毛质地粗糙,且有些羽毛尖端特化成长长的发状细丝;翅膀短小,存飞羽着生处只具有羽翮;头部裸露,颈部有红蓝色的垂肉,垂肉的颜色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当鹤鸵受到惊扰时,常把头低下钻入密林中,这时头顶的角质冠,便产生了保护作用;利用狭窄的喙取食掉落在地面上的果实,也吃绿色植物、种子和小型动物;大多单独活动,叫声复杂多变,包括有“嗡嗡”声、“嘶嘶”声、低沉的“隆隆”声,以及吼叫声;雌鸵体形稍大于雄鸵,头颈部颜色较明亮,角质冠也较高,在繁殖季节,雌鸵和数只雄鸵交配,并把蛋分别产在各雄鸵的巢中。雏鸟全身裸露,在刚出生的9个月里都由雄鸵照料。
巢
位于树下落叶层上,浅凹状巢,内衬草和落叶。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雨林中。
附注
脚爪强壮而锐利,用于搏斗。
奇异鸟(Brown Kiwi)
不能飞行的夜行性鸟类,生活在森林中,白天躲藏在地洞里,夜晚才出来觅食;视力很差,但嗅觉灵敏,鼻孔位在喙的尖端,喙的基部上有敏感的触须,可确定食物的位置,取食时挖开土壤寻找蠕虫,也取食种子和浆果;跑得很快,叫声像口哨声一样高吭;雌鸟产卵1~2枚,每枚约是体重的1/5;雄鸟负责孵蛋,雏鸟孵出后即全身被羽,能独立活动。
巢
位在地洞、树根空隙内或空心圆木的凹陷中,无衬里。
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新西兰。
皇帝企鹅(Emperor Penguin)
最大、最重的一种企鹅,在海洋取食期间,身体积满了一层厚厚的脂肪;追捕鱼类时,靠着鳍状翅膀的推进,时速可达265米。在冰雪上直立行走,或以腹部触地,藉着鳍像雪橇一样向前滑行;在南极冰面上集群繁殖时,个体间以小号般的鼻音来识别配偶或双亲;在早冬时节交配,雌鸟产下一枚蛋后,就离岸到海中觅食;雄鸟则以直立的姿势,将蛋放在脚上孵化两个月,公企鹅彼此挤在一起取暖,度过极地寒冬的暴风雪;正当小企鹅孵出时,雌企鹅从海中返回,将食物吐出喂食小企鹅,几乎已失去一半体重的雄鸟,开始走向大海取食几个星期,再返回帮助喂食小企鹅。
巢
无巢。单枚蛋,幼鸟停在成鸟脚上,藏于长满羽毛的腹部皮肤的褶皱中。
地理分布
南极海岸。
阿德利企鹅(Adelie Penguin)
小型企鹅,全身长满像动物的皮毛一样保暖的厚羽毛,十分适合极地的生活;在远离南极海岸的冰冷水域中觅食,大多猎食磷虾(一种似虾的生物),也吃小鱼。通常在南极的夏天时,筑巢于拥挤的群体中,繁殖期,每只鸟都会返回原巢址,寻找原配偶;一对企鹅每年通常哺育两只幼鸟,已能离巢的幼鸟会聚集在海岸边,等待出海觅食的父母回来喂哺它们。
巢
由雄鸟收集的卵石堆成小堆。
地理分布
环绕南极的海岸及附近岛屿,在海洋中越冬。
矮企鹅(Lifcle Penguin)
在陆地上时,以夜间活动和不醒目羽色的伪装来逃避敌害;取食方式是在海水中,潜水抓鱼。在非繁殖季节或皇帝企鹅换羽期,漂浮在开阔的水面上休息;会在黄昏后到海边群集,黎明前又离开;使用地下的洞穴繁殖,换羽期时也栖息在洞中;群集时十分嘈杂、喧闹;双亲数日一轮替换孵蛋及看护幼鸟。
巢
沙岸上的洞穴群,有时在海边的山洞或茂密的植被下。
地理分布
在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的海岸和沿海岛屿上繁殖,出海过冬。
洪氏环企鹅(Humboldt Penguin)
胸部和脸上具有带状斑纹,叫声喧闹似驴鸣,易被误认为是分布于南非、南美和加拉帕哥斯群岛的斑嘴环企鹅的一种;在寒冷但鱼类丰富的秘鲁寒流中取食鲲和沙丁鱼,偶尔捕食生活在浅滩的鱼类和乌贼,会成群潜入水中,将鱼驱赶在一起而捕食,繁殖成功与否与鱼的季节性供应关系密切,于大洞穴群中筑巢,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土壤打洞,就在山洞筑巢;两只雏鸟就像大多数幼企鹅一样,在换第一次成羽之前,会长胖到看起来比亲鸟稍大些。
巢
靠近海边的洞穴、岩洞或是岩缝中裸露的洼地。
地理分布
秘鲁和智利北部。
附注
人类大量的采集石材和化学肥料,破坏洞群并运走土壤,迫使它们只能在山洞或岩石裂缝中筑巢。
白嘴潜鸟(Great Northern Diver)
在北方繁殖区随处可见,似哭又似笑的叫声,回荡在巢栖所在的海岸和岛屿旁的淡水湖上;呈流线形的头和身体,利于潜水捕鱼,但离水上岸的行走姿势则十分笨拙。
巢
以水边低矮的植物材料堆积而成。
地理分布
在北美洲北部、格陵兰和冰岛繁殖,冬季移栖至欧洲和北美的西北部海岸。
斑嘴巨鷉(Pied-billed Grebe)
常出现在溪流和池塘上,具有厚实的喙;春季成对或家族群活动,冬季则在湖泊和较大的池塘上聚成一大群,捕食鱼和昆虫的动作十分敏捷。
巢
以腐烂的植物置于浅水中或浮于水生植物间。
地理分布
在美洲大部分地区繁殖,北方和南方的种群在冬季迁往较温暖地区。
凤头鷉(Great Crested Grebe)
头顶有冠羽,头两侧有栗色、似披肩的羽饰,成对活动于湖泊和河流中,捕食鱼、昆虫以及其他水生动物。
巢
浮于浅水或水生植物群间。
地理分布
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非洲和澳大利亚繁殖,欧亚大陆北部的种群,冬季向南迁徙,最远至地中海和印度北部。
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
这种巨型的海鸟翅膀狭长,翼展达3米,可以毫不费力飞越常出现强风的南半球海洋;由于能在风中利用翱翔节省能量,它们时常飞行数十或数百公里寻找食物;典型取食区是由上升水流将营养物质带到水层表面的水域,常于夜间到水面取食上升至水面的海洋动物,或偶尔进行潜浮,鱿鱼和其他头足纲动物是主要食物,信天翁将食物以液态油脂的方式贮存于胃中,然后消化吸收,或反哺喂食幼鸟。集小群体在裸露的海岛顶部和斜坡上筑巢,以利于在风中起飞。成鸟频繁的发出驴一样的叫声,彼此以展翅、摇头、两喙相击来炫耀,形成配偶后一起度过一生通常每两年繁殖一次,单枚卵,双亲轮流孵化11周,幼鸟飞羽长齐前,须连续喂食鱼和吐哺的液态油脂长达10个月,然后在海洋中度过10年,从巧克力褐色经过数次换羽,变为几乎全白后始成熟,可繁殖配对,平均能存活大约30年。
巢
将泥土和植物挖成大型的鼓状巢,在顶部有凹陷。
地理分布
环绕南极洲的海洋和岛屿,以及南半球大陆海岸。
灰背信天翁(Light-manfled Sooty Albatross)
羽毛大部分黑色的小型信天翁,背部为浅灰色,飞行时尾部形成完整的楔形;能展开双翅滑翔很长的距离,浮在海面取食鱼、鱿鱼和甲壳类动物;求偶时成对飞行,或在地上而对面炫耀白色新月形眼纹和喙上的条纹;于南半球海洋岛屿上的陡壁突出部分,成对分散筑巢。
巢
将土壤和植物挖开堆高,顶部有一深杯状坑。
地理分布
南极洲周围的海洋和岛屿,以及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部海岸。
巨鹱(Soufhern Giant Petrel)
体形巨大,近似信天翁,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在陆地上行走灵活,在海里和海岸上游取食鲸等动物的尸体,或捕杀较小的海鸟;繁殖鸟群栖于岛屿或大陆海岸上。
巢
地面上的浅洼,周边有卵石或干草。
地理分布
在南极洲海岸和岛屿上繁殖,冬季在海洋中越冬。
北方白腹穴鸟(Nothern Fulmar)
头圆嘴厚,身体圆胖,有灰色到深蓝灰色等不同色型。飞行时不断地快速振翅与伸展翅膀,十分有力;在海面捕鱼,或潜入几米深的水中,取食在浮游生物间游荡的小动物;也会群聚在鱼船周围,取食鱼的碎渣。单独或嘈杂的群体,在海岸悬崖上筑巢。
巢
在县崖或岩石裸露的突出处产卵。
地理分布
在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北部的海岸上繁殖,冬季扩散到海上。
海角薙(Cape Petrel)
身上有花格子状的羽色图案,常在捕鲸船周围像鸽子一样群集,以快速拍翅与展翅滑翔交替飞行,游泳或潜水捕食小鱼,及在浮游生物间游动的其他动物;小群或群体在海岸和岛屿上繁殖。
巢
位于岩石的突出处或岩缝,以疏松的碎石片堆成的浅洼。
地理分布
在南半球大陆海岸及岛屿上繁殖,在海洋越冬。
库氏圆尾鹱(Cook’s Petrel)
快速而飘忽不定地飞行于海上,翅上有醒目的斑纹可识别。取食在海上漂浮的小型海洋浮游生物,可以在很小的繁殖区域活动,也可以在广阔的海洋中游曳;为躲避捕食者,通常在夜晚的海岸繁殖。
巢
位于森林斜坡高处,洞中的洼地。
地理分布
新西兰两端小岛,冬季遍布太平洋海域。
鲸鸟(Fairy Prion)
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海上飞翔。夜间群集,掠过海面以喙舀取海水,喙上有板状齿,用以从水中过滤小的甲壳类、鱿鱼和其他水生动物。繁殖时期在夜间成群聚集于小岛上,刚到达时会发出温柔的“咕咕”声,洞中的配偶也以相似的叫声应答,在陆地上时,细弱的腿以蹲得很低的姿态笨拙行走。
巢
以喙和脚在地上挖洞,隐蔽在植物或岩缝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半球的大陆上,在海上越冬。
长脚白腰海燕(Wilson’s Srorm-petrel)
麻雀般大小,飞越海洋时,双腿悬在空中摇晃,从海中啄食小甲壳类、鱼和软体动物。
巢
位于高出海岸的斜坡,为洞中的坑,营群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极海岸和南半球的海岛上,在海洋中越冬。
景风海燕(European Storm-petrel)
小型的黑色海鸟,臀部白色,常振翅在水上低飞,腿部在水面上发出嗒嗒声;啄取浮游的小动物,也追随渔船吃些碎屑;繁殖群在近海岛屿上,晚间回到巢穴时,会发出刺耳的颤声。
巢
岩洞中的浅坑。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极洲东北部和地中海西部的岛屿,在海上越冬。
潜海燕(Common Diving-petrel)
飞越海洋,钻进波涛中啄食水生动物的海鸟。冬季四散到海上过冬。
巢
洞穴尽头,群巢位于岸边斜坡上。
地理分布
南半球的岛屿及南极洲以外的大陆海岸上。
普通鹱(Manx Shearwater)
体背黑色、腹面白色的海鸟,在海上时而快速振翅低飞,时而斜向滑翔;在水面或浮潜水中摄食小鱼、鱿鱼、甲壳动物,捡拾渔船上掉落的碎屑。巢群位于多山的近海岛屿上,常可见它们在近海成群漂浮,天黑之后,才在一片啼叫声中上岸入巢。
巢
洞穴、岩石缝或岩洞中的浅坑,有时以草衬垫。
地理分布
沿北大西洋海岸繁殖,在中部海洋越冬,最南远至大西洋南端。
白尾带鸟(While-tailed Tropicbird)
身体呈流线形,尾及翅细长,靠潜入海中取食鱼、鱿鱼和甲壳类动物;雌雄两性都具有白而细长的尾羽,在巢域上空像表演杂技般地炫耀飞行。
巢
在缝隙、裸地上或突出的岸石下产卵。
地理分布
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岛屿上繁殖,分布区域扩及整个海域。
卷羽鹈鹕(Dalmatian Pelican)
羽毛白色是其最明显的特征,翅尖端黑色,冠羽短,喙下有粉红色或橙色的喉囊;喜群居,群体合作取食,一起将鱼群赶进浅水处,然后钻进水中将鱼和水一起吞入,等吞入的东西充满喉囊后,再抬起头将水排出;繁殖时群集在沼泽中。
巢
在飘浮的植物上,以细枝和草构成平台。
地理分布
在欧亚大陆的亚得里亚海到中国大陆中部繁殖,南向埃及和印度北部过冬。
褐鹈鹕(Brown Pelican)
两种潜水捕鱼的鹈鹕中的一种。取食时会伸展双翅从空中向下猛冲,在撞击水面的一刻翅膀向后伸;常出现在海岸和港湾处,通常很驯服;主要的食物是鱼,大多靠潜水捕得;巢群通常位于沿岸岛屿上。
巢
地面的浅坑,内衬羽毛和碎石;有时只是一堆混合材料,或是在灌丛或树上由枝条堆成的平台。
地理分布
从加拿大西部到秘鲁北部的太平洋海岸,以及从美国北部到巴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岸,北部种群在此范围内向南迁移。
北方鲣鸟(Northern Gannet)
身体呈高度流线型,适于潜水捕鱼,有时从高达45米处垂直俯冲入水;时常集群取食,捕捉如鲱鱼和鲭鱼等浅水鱼;飞行能力很强,飞行时振翅和滑翔交替,常成群排成一纵队;在很高的斜坡、悬崖顶上或宽阔的悬崖边上营群巢,两巢相隔的距离,约与两鸟栖坐时两喙的距离相等;富侵略性,叫声深沉而刺耳;幼鸟经5次换羽后方能长出成羽。
巢
筑于地上或岩石突出部分的海草和碎石堆。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大西洋沿岸,冬季向南移栖,远至美国东部和非洲西部。
蓝脚鲣鸟(Blue-footed Booby)
沿岸分布,外形和北方鲣鸟很像,但体重轻得多,尾羽也较长,这些特点使它能潜入浅水中捕鱼;会一小群同时从一定高度俯冲下来,在远离海岸的岛屿集小群筑巢;求偶时展示它们的蓝脚,孵卵时蓝脚也能保温。
巢
通常无巢材,卵产在平地上。
地理分布
从墨西哥西北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东太平洋岛屿,以及南美洲到秘鲁北部的海岸。
双冠鸬鹚(Double-crested Cormorant)
常见于河流、淡水湖和海岸上,横穿头部的两个冠,仅任炫耀时竖起一段很短的时间,十分少见;潜入水中游泳、捉鱼时,以有蹼的大脚推动;巢群位于海岸上或是在广大内陆的水域旁。
巢
位于树上或岩石突出处,由细枝条构成的大平台。
地理分布
繁殖区由阿拉斯加和纽芬兰南部到墨西哥和古巴的中部。北方种群在此范围内向南迁移。
鸬鹚(Great Cormorant)
广布全世界,可在湖泊、河流、港湾和沿岸水面等任何大片水域发现它;在水中取食时游得很低,常凝视水面确定鱼的位置后再潜水追捕猎物,然后将鱼带到水面,吞进宽大的咽喉。与其他种鸬鹚一样,羽毛的防水性差,所以经常可看见鸬鹚站立着将翅膀伸开晾干;振翅飞翔,偶尔滑翔,飞行平稳;繁殖时,胁腹和头部有白色斑,羽色富有光泽。
巢
由海草和碎石构成的巨型杯状巢,位于平坦的岩石或悬崖突出处,或位在树上用枝条筑成。
地理分布
北美洲东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非洲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大洋洲部分地区。
红腿鸬鹚(Red-leggedCormorant)
喙细长狭窄,在眼睑的周围有早状斑,背和翅有白色斑点;由于游泳时羽毛湿润,所以除了颈部的白斑外,看上去全都是黑色的;拱起身体潜水时,露出鲜红的腿部是其识别特征;栖息于靠海岸的水域,虽不擅与同种群居,却与其他种鸬鹚和鲣鸟混群取食、休息;以鱼、鱿鱼和甲壳动物为食,成对或集小群繁殖,繁殖期的头部羽毛间会长出白色的头发状羽毛。
巢
位在岩洞隐蔽处的岩石突出部分,低矮的海草堆。
地理分布
南美洲从秘鲁到智利南部的太平洋海岸和岛屿,绕过南美洲南端到阿根廷的大西洋海岸。
蛇鹈(Anhinga)
特征为头小,喙直,颈细长,因而别名蛇鸟;与鸬鹚外形相似,不同之处为颈和尾较长,喙尖不带钩;柄于淡水沼泽,潜水捕鱼,取食时用喙将鱼刺穿,然后带到水面吞食;和鸬鹚一样会伸展翅膀晾干羽毛。
巢
树上由枝条搭成的平台。
地理分布
由美国东南部延伸到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
军舰鸟(Great Frigatebird)
常在风中展翅翱翔飞越海岸和海洋,取食时,从上空猛冲向海中捕鱼,或像海盗一样袭击,迫使其他海鸟吐出食物供自已享用。繁殖时,雄鸟以红色的喉囊充气鼓大炫耀。
巢
低矮的灌丛或树上由细枝搭成的简易平台,通常位于岛上。
地理分布
沿美洲中部、巴西南部、非洲东部、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岸线、太平洋、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上的岛屿繁殖。
苍鹭(Grey Heron)
体型巨大,灰色,可常见其在湖边、池边或沼泽地,警觉地伸颈站立。取食时会丝毫小动地站着,或慢慢地涉水张望,弯曲的颈使其头蛇鹈部能迅速向前伸出,捉住鱼及其他小动物;飞行时头向后缩进肩膀,腿伸出,扇动宽大的翅缓缓飞翔,通常很安静,但偶尔也发出刺耳的叫声。
巢
由枝条堆成的平台,每年都会添加巢材。
地理分布
欧亚大陆、非洲。
大青鹭(Great Blue Heron)
美洲鹭中最大的一种,出现于淡水和咸水栖息地,在水流缓慢的沼泽和死水中猎食鱼、蛙和其他生物,有时也涉入齐腹深的水中找鱼,或在陆地上的开阔地区,潜近或站着不动守候,捕食鼠、地鼠等动物。
巢
位于树上、灌丛中或沼泽地面,由枝条构成的浅平台。
地理分布
在中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繁殖,北方种群向南迁移越冬,最远迁徙至委内瑞拉。
附注
纯白型的大白鹭出现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东南部。
白面鹭(White-faced Egret)
体形细长,常笔直站立;出现在岸边礁石上、海滨泥地、河流、湖泊、沼泽和草地,常在地上或水中缓慢行走,时而停下守候或啄刺猎物,以鱼、蛙、虾为食,有时也吃蜥蜴和小鸟,以及活动区域的蝗虫和害鼠;和许多鹭一样,有时会建立暂时的取食领域,防止其他同类进入;宏亮的叫声为单一的“呱呱”声,也能发出低沉的喉音;在非繁殖季常出现在开阔地面,但繁殖期将巢筑在树上,然后立在巢旁,将头、颈、背上长而尖的羽毛竖起炫耀,一埘或数对结合成松散群巢。
巢
位于树上,由枝条和细枝构成,顶部中间有浅凹。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南部、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巨鹭(Goliath Heron)
全世界最高大的鹭,出没在大湖和沼泽的边缘,涉水比其他鹭深得多,栖息干泥滩、美洲的红树林、河流和纸莎草沼泽地,在非繁殖季单独或成对生活。有每灭到同一地区取食的倾向,常在热带水域浓密的漂浮植被中猎食,或涉入齐腹深的开阔水域,缓缓接近或站着不动守候猎物,攻击前先放低身体、头颈向后弯曲,蹲伏在水面上,颈上有纽结能使颈立刻伸直,使头向前探,鱼、蛙、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多被其利喙刺穿,或被夹入喙中;下腹有特殊的绒毛斑,巨鹭将喙插进羽毛中,将这些绒毛分解成粉末,粉末吸收鱼的粘液,再用中前趾上的梳状爪将两者一同清除,这是理羽的一部分过程。叫声低沉、音调重复而沙哑;飞行缓慢而笨重,腿略微下垂;通常成对筑巢,有时筑于其他鸟类混合群的边缘。
巢
筑于沼泽植物、灌丛、低树的顶部,或地面上用由枝条和芦苇茎构成的平台。
地理分布
非洲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
雪鹭(Snowy Egret)
以羽色纯白,头、颈、背上悬有漂亮的饰羽而闻名;繁殖季节,雌雄两性存巢边将饰羽竖起彼此炫耀,非繁殖期,仅见黑喙和鲜黄色腿部;主要生活于淡水或咸水沼泽中,白天取食,四处找寻鱼和仟何小沼泽动物为食,或用脚探索,或扰动水底的猎物;成群栖于树上,在树上筑群巢。
巢
筑于树上,由枝条和细枝构成平台。
地理分布
北从美国,南及智利南部繁殖;北方和南方种群向温暖地区迁移越冬。
附注
19世纪未几乎被猎捕灭绝,导致公众抗议,而开始成立鸟类保护组织。
牛背鹭(Gattle Egret)
小而健壮,短颈,喙粗大;特征是时常可见其在开阔地的牛群中行走,捕捉牛用脚赶起的昆虫,喙食从牛身上飞起的蝇类,并不时飞到牛身上停歇;除昆虫外也捕食任何能发现的小动物,在树上或靠近水边的地上集群栖息,筑群巢于树上、灌丛、芦苇或沼泽中,以及岩石岛屿上。
巢
筑于树上,由枝条和芦苇茎构成的浅杯状巢。
地理分布
南北美洲,欧洲南部及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小绿鹭(Green Heron)
生活于咸水或淡水的密致植被中,很容易被忽略;取食时安静地在水边等候,捕捉鱼、蟹和其他水生动物;有时会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水上作为“诱饵”引诱鱼类,具有取食领域,防卫同类进入。
巢
树上、灌丛、水边,或悬于水上的枝条和芦苇构成的薄平台。
地理分布
在中北美洲繁殖,越冬区从美国西部和南部到南美洲北部。
夜鹭(Black-crowned Night-heron)
体形小而粗壮,夜间在沼泽中猎食,常整个白天与同类一起集群栖息;以昆虫、鱼、蛙为食,有时偷袭雏鸟,鸣声为深沉的“呱呱”声。
巢
筑于树上、灌丛或芦苇丛上,由枝条构成轻而薄的平台。
地理分布
除了北美洲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和大洋洲以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船嘴鹭(Boat-billed Heron)
除喙较宽阔外,外形看似夜鹭;喙触觉灵敏,能在黑暗中感觉猎物,只要一接触鱼、虾和昆虫等小生物,喙就会张开来吸入水流,猎物随之而入,故适于在黑暗的夜间猎食;生活在河口沼泽区的红树林、淡水湖、咸水湖和沼泽中,成对或集小群在树上或灌丛中栖息、筑巢。
巢
筑于红树林或其他沼泽树上,由细枝构成的简单平台。
地理分布
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
栗虎鹭(Rufescent Tiger-heron)
亚成鸟醒目黑黄相间的羽色,以及成鸟的斑纹是其名字的由来;在广阔的热带雨林中常可发现,生性胆怯,在水流缓慢的沼泽中或低地河边,以及红树林中活动,主要在夜间取食,独自慢慢潜行或丝毫不动等待虾和昆虫;受干扰时常站立不动,以避免暴露行踪,但如被迫须离开隐蔽处,就会藏身于树林中。
巢
通常筑于树上的高处,由细枝和植物茎构成简单的平台。
地理分布
从洪都拉斯东部到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
鲸头鹳(Shoebill)
与鹳外形相似,大而具钩的喙十分容易识别,仅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的淡水沼泽中。单独或成对生活,大多停留在小面积的沼泽地里;喜欢在植被茂密的深沼泽、河流或湖泊中捕食,有时也在湿草地或较浅的水中觅食,取食时,以长而直的脚趾来分散体重,小心翼翼地缓步行走,常跨过漂动的水生植物,并常停下来守候猎物,一发现水中有肺鱼、鲶鱼、蛙、水蛇和小甲鱼,就伸长颈部、翅膀和全身,趋前往水中戮击,由于常随着猎物衔起一大团水草,而不得不翻转喙部,使食物从水草中分离。飞行中头部缩回肩上,腿后伸,用力振翅,飞翔缓慢而有力,也会借助上升气流盘旋翱翔到一定的高度;繁殖期成对单独活动,在水而上较高的植被中筑巢;曾发现亲鸟在炎热天气里用喙将水带回,喷洒在雏鸟身上。
巢
较大型的平台,用灯心草、草本植物和树叶筑成,通常巢的最底部位于水中,四周植被茂密。
地理分布
非洲的淡水沼泽地中,从苏丹南部延伸到赞比亚和扎伊尔东南部。
槌头鹳(Hamerkop)
喙和羽冠形成锒头的形状,十分易于识别。在河流、湖泊以及沼泽边缘的浅水中,捕食两栖类、小鱼和其他水生生物。通常成对或以小家族的形式出现,常待在固定的区域内,但在干季时也会游荡到较远处。飞行时腿向后伸,综合扇翅和滑翔的动作,扇翅时颈部向后缩,滑翔时则向前伸展。
巢
筑于靠近水边、水面的树枝上或悬崖峭壁,由树枝堆成的大型巢,形似炉灶,前端有小出口,巢里衬泥土。
地理分布
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
林鹳(Wood Stork)
与朱鹭相似的大型鹳,常见于林木茂盛的沼泽地中,在树上栖息和筑巢。走路安详沉静,缓慢而从容地扇翅飞翔。在泥塘、沼泽、湿草地中捕食鱼、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能以喙在泥浊的水中感觉水中动物而捕捉猎物。
巢
位于树冠顶部,用树枝筑成的薄平台。
地理分布
从美国东南部、墨西哥,纵贯美洲中部和南部直达阿根廷。
白头鹳(Painted Stork)
翅和背部呈粉红色,翅的内侧有微细的交错状小方格纹,是其识别特征。出没在淡水湖泊、沼泽和稻田里,涉水时会把喙半张升,在水下来回摆动,一旦碰到了鱼、蛙和其他小生物,马上咬紧不放,这种取食方式尤其适合在混浊的泥水。白天在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群觅食,晚上集群栖息。通常在水生或水边的树上营群巢,巢群密布在相邻处,常和其他的鹳、白鹭和鸬鹚共用筑巢地区。
巢
由树枝构成的大平台,中间凹陷,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印度半岛、中国大陆西南部和亚洲东部的部分地区。
白鹳(White Stork)
在溪流、池塘和沼泽的浅水中漫游,捕食蛙和其他小型生物,也会在草地和稻田里觅食。飞翔缓慢,扇翅连续而有规律,偶尔伸展腿和颈滑翔,特别是在迁徙时,也会在上升气流中盘旋翱翔到一定的高度。繁殖时成对或成小群各自分散,然后成群地迁徙越冬。
巢
较大的树枝平台,中间凹陷,内衬根茎和青草,位于树木或建筑物上。
地理分布
繁殖地分散于欧洲到印度北部,越冬区为非洲的部分区域、巴基斯坦和印度。
非洲秃鹳(Marabou Stork)
生活在草地和沼泽中,偶尔靠近人类居住区。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有时与兀鹰争夺食物,有时在垃圾堆中寻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的猎物,会偷袭红鹳的蛋、雏鸟和成鸟。裸露的头部使它在取食腐肉等较脏的食物时不会弄脏羽毛,裸露的颈部下方悬吊着膨胀的肉垂,用于求偶时进行炫耀。飞翔时沉重而缓慢地扇动翅膀,并借助上升气流翱翔到一定的高度。成群栖息营巢,炫耀时,规律而缓慢地抬头和低头,并发出呼噜声和嘘声。
巢
为群巢,筑在树木或悬崖上,由大量的树枝构成,中央凹陷,内衬细枝和绿叶。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
凹嘴鹳(Saddle-billed Stork)
身材高挑,腿长,喙宽壮且颜色鲜艳。出没在水域中,有时站在水中用力啄击其所见到的鱼,有时在水生植物间行走随意戮击,有时在浊水中以喙来回摆动,靠触觉捉鱼,偶尔也以脚搅拌浊水以惊扰鱼类。成对分散在树上栖息、筑巢,求偶炫耀时,会展翅奔跑,露出带有斑纹的羽毛。
巢
由树枝构成平台,内衬以芦苇、苔草和泥土,通常位于水边的灌丛或树上。
地理分布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附注
雌鸟眼睛上有黄色虹膜,一般身高约为130厘米,比雄鸟略小。
黑腰朱鹭(Sacred lbis)
喙向下弯曲,通常出现在沼泽地、河流或湖泊边,也在草地(尤其是被火烧过的)、农田甚至城镇边缘的垃圾堆中,大多只待在土壤和泥中探取食物,捕食各种小动物、鸟类的蛋和雏鸟,也吃腐肉和禽畜的内脏,取食范围十分广泛。翅膀很宽,顶端呈黑色,飞翔时颈部伸长,拍翅与滑翔交替进行,成群飞翔时通常排成V字队形。在觅食和栖息时组成大小不一的群体,并且筑密集的群巢。幼鸟不具长喙,直接从母鸟的喉部取食。
巢
位于树上、灌丛中或地向上,由嫩枝和树枝构成的平台,内衬草和树叶。
地理分布
撒哈拉南部南也门北部和伊拉克南部。
附注
古埃及人视其为圣物。
美洲红鹮(Scarlet lbis)
羽色鲜红,总是成群地在沙滩、咸水湖、红树林和沼泽里觅食,并一起在沼泽中的大树上过夜,因此十分显眼。喙细长弯曲,以泥滩中的蟹类、软体动物和沼泽地中的小鱼、蛙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叫声高亢而忧伤。
巢
通常位于水面上方,筑于树顶的平台,由树枝堆成,筑群巢。
地理分布
南美洲东北部,从委内瑞拉到巴西南部的海岸和沼泽地中。
琵鹭(Eurasian Spoonbill)
具优雅冠羽的大型白色涉禽,出没水草和其他植被稀少、底部宽浅具泥沙的水域中;常成小群在海边、咸水湖、湖泊和洪水冲击过的沼泽地中活动。喙端宽平,经常伸长颈部用喙在水中来回摆动,涉水时会把喙微微张开,捕捉小鱼、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飞翔时将颈和腿伸展开来,缓慢而有节奏地扇翅,交替着滑翔,有时也在上升气流中翱翔。
巢
由芦苇、树枝和草构成,位于芦苇丛或海岸沼泽的地面上,亦有由树枝和植物茎干构成的树上平台。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的部分地区和亚洲东南部过冬。
粉红琵鹭(Roseate Spoonbill)
裸露的绿色头部和玫瑰色羽毛,使它的外貌既漂亮又奇特、粉红琵鹭通常成群在海边的浅水区,与长满红树的河湾、咸水湖、洪水冲击过的沼泽和泥地中涉水,并用前端宽平的喙在水中来回摆动,捕捉偶然碰触到的小鱼。
巢
筑在树顶的群巢,由树枝构成,内衬树叶,比较脏。
地理分布
从美国南部到阿根廷中部。
冠叫鸭(Southern Screamer)
体形大小似鸦,生活于沼泽和湿草地上。头小脚大,十分不成比例。喙小而具钩,用以取食树叶、芽以及绿色植琵鹭物。翅大而宽,前缘的骨质刺向前突出,是与对手和捕食者争斗的武器。飞翔有力,有时在上升气流中盘旋翱翔,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因飞翔或行走时经常发出尖厉的鸣叫声,因此称叫鸭。
巢
由树枝和芦苇构成,位于浅水中或接近水边。
地理分布
从巴西南部到阿根廷中部。
红鹤(Greater Flamingo)
高而细长,生活在浅湖中或海岸边。专门在含盐度较高的湖中取食,这种水域食物丰富,食物体积较小,多为昆虫、小虾以及矽藻和海藻等,足以养活成群的红鹤。在浅湖中涉水时,会伸长颈部用向上翘的喙在水中滤食,当水流经喙中的梳状薄片时,小动物就被滤下。由于其取食的湖泊少,而且间隔很远,因此它们通常聚集成群,从一个取食地迁移到另个。
巢
顶端凹陷的锥形土堆,密布在河滨泥滩和盐水湖边。
地理分布
加勒比海、非洲、欧洲西南部和亚洲,断续分布。
鹊鹅(Magpie-goose)
羽色黑白相间,栖息在热带沼泽、河流和湖泊中。长得很高,长腿和直立向上的姿势是鹅类的特征,而半蹼足在鹅类中少见,大而坚实的喙适于挖掘,雄性头顶凸起呈半球状。繁殖后会几千只聚集成群,在草地和农田中游荡取食,或涉水取食沼泽植物的根和种子。受惊吓时会飞起停在光秃的树上,飞行时,宽阔的翅膀缓慢而有规律地扇动。
巢
筑于芦苇茎部的平台,位于浅水中。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南部。
尖羽树鸭(Plumed Whistling-duck)
身体直立,体态苗条,颈和腿均长,此为鸭类的典型特征。飞翔时,头和颈伸直,并稍稍下垂,看上去有些驼背。配偶终生生活在一起,群居,常在水边聚集成群喧哗;当生活的湿地呈季节性干旱时,则迁徙到另一个地区。在于燥地面上取食树叶、草籽和生长在洼地的植物,干旱季节也取食沼泽地的苔草和灯心草。
巢
通常隐蔽在离水较远的灌木丛中,筑于地面的凹陷处,内衬草类,亦有的位于植被当中。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
附注
成群聚集时,彼此间会发出响亮而尖厉的叫声,英文俗名由此而来。
瘤鹄(Mure Swan)
淡水湖泊和河流栖息地中,最大、最重的游禽。成鸟具红色的喙,亚成鸟的喙则呈灰色,与他种天鹅的黄色喙明显不同。流线型的身体,利于游泳,腿短而粗壮,颈部长而易弯曲,可以伸入水中取食水生植物和根。常在水中游动寻食,在陆地上行动笨拙,因此从不冒险远离水面。翅端渐尖,飞翔时颈部前伸。非繁殖期,在湖面、河湾和河湖上聚集成群;配偶终生生活在一起,筑巢期间有强烈的领土意识,严禁其他天鹅进入。天性安静,不曾发出呼噜、嘶嘶和沙哑的声音。
巢
位于小岛、湖滨、河流与小溪边的芦苇丛里,由植物的根、茎、叶筑成底座。
地理分布
散布于欧亚大陆,已引入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
灰雁(Greylag Goose)
通常在河流、湖泊和沼泽中游动,有时也在草地和牧场上行走奔跑。体形强壮,喙短而坚实,用于撕扯茎叶、挖掘树根。飞行有力,露出翅膀上的蓝灰色覆羽,呈直线飞行,常排成V字形队伍。生性机警多疑,稍遇干扰就会发出响亮而粗厉的警报声。
巢
地而浅凹,内衬树叶,用绒羽将内部垫成杯形。
地理分布
除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北部之外,遍布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北部、伊朗、印度和中国过冬。
附注
白色的家鹅即是由灰雁驯化而来。
雪雁雪雁(Snow Goose)
繁殖于北极苔原地带的沼泽中,挖掘根和地下茎为食,也食取树芽和树叶,群居,甚至繁殖期时,各对配偶间也距离得很近繁殖后成群迁徙到沼泽地和海滨过冬,有时群集成数千只,鸣叫声为粗糙的“咯咯”声。
巢
地上的天然浅窝,呈杯状,内衬树叶。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地区,南至墨西哥过冬。
附注
有白色型和蓝色型(身上有灰羽和蓝羽)两种色型。
皇雁(Emperor Goose)
身体浅黑色,头部白色,在近北极苔原地带的海岸边繁殖,以家族群居于滨海的岩石岛屿上过冬,食物包括绿色植物、海藻、贝壳类。
巢
内衬绒毛和苔藓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海岸苔原,过冬时南移到美国西部和堪察加半岛。
附注
由于长期浸入水中取食,头部和颈部有时会被水中的铁盐染成桔黄色。
加拿大黑雁(Canada Goose)
体色以浅黑色为主,脸上和胸部具白斑。原生活在苔原和大草原,但近几十年来积极地寻找新的繁殖区,已扩展到林地中的淡水地带及城镇等容易取得青草和低矮植物为食的地区;通常在离地不远处飞行,成群排成V字形队伍,并发响亮的叫声。
巢
位于近水干旱陆地上的天然凹陷,内衬青草和绒羽。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和西伯利亚东部,南移到新墨西哥州、中国东部和日本过冬,已被引入欧洲西北部。
附注
有数个不同的亚种,其中一些略大于绿头鸭。
红胸黑雁(Red-breasted Goose)
十分稀有的北极候鸟,在山地的苔原地带繁殖,以青草和苔草为主食,也吃阔叶植物、根、块茎,冬天则取食谷物、飞翔的队形呈斜线或参差不齐,与他种雁类的V字队形迥异;常发出粗糙而尖厉的双音节叫声。
巢
位于凸起的地面上,洞内衬绒羽和羽毛。常筑巢于游隼巢的附近,因为游隼会攻击那些靠近巢边,试图偷袭黑雁及其雏鸟的捕食者,因此反而提供了保护。
地理分布
于西伯利亚的极地繁殖,在黑海、里海和咸海附近过冬。
附注
因在过冬区被过度捕猎,目前已处于绝种边缘。
埃及雁(Egyptian Goose)
生活在沼泽、湖泊、河流中,有时游泳潜水,但大多在陆地上活动,啄食青草、植物的叶和种子、谷物,偶尔也吃昆虫;雄鸟的叫声轻柔而沙哑,雌鸟则是如喇叭般的“嘎嘎”声。配偶终生生活在一起,繁殖期过后聚集成群,在树林中过夜。
巢
植被下的地面、悬崖、岩石、树洞。
地理分布
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带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已引入英国。
附注
虽称为雁,但实际上是麻鸭的一种。
花凫(Common Shelduck)
羽毛由黑、白、栗褐三色间杂,冬季在河湾和河滨的泥地上群集生活,也出没在内陆半干旱地区的盐水湖中。在潮间带的泥滩或浅水中,捕食小的水生贝壳、甲壳动物及昆虫的幼虫,也吃水草。在内陆筑巢,但雏鸟一孵出后就被带到水边,繁殖期过后,成鸟群聚迁徙,以完成一年一度的换羽,由于在换羽期丧失飞翔能力.都在远离大海的泥滩等安全地带换羽,以避开捕食者。
巢
树上或河堤上、灌丛下的洞穴,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在欧洲南部、西北部、亚洲中部、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繁殖,南到非洲西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西南部过冬。
厚嘴棉凫(African Pygmy Goose)
生活在池塘和咸水湖中,以睡莲种子为食,也吃水面或水中的植物、昆虫和鱼,很少走动,大多待在水里,用短腿游泳,栖息在飘浮的树干和树枝上。
巢
位于树木、白蚁冢和悬崖上的洞穴,内衬白色的绒羽。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
林鸳鸯(Wood Duck)
生活在林木茂盛的湖泊和河流中,取食橡树子、坚果、种子、绿色植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是少数几种能在树枝上栖息、筑巢的鸭类之一。幼鸭一孵出,就在母鸭叫声的呼唤下,跳出巢中,随着母鸭到水中活动。
巢
树洞或巢箱,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南到古巴的北美洲地区。
鸳鸯(Mandarin Duck)
胆小的林栖鸭类,白天在高出水面的灌丛中休息,黄昏则在林地边的溪流和湖泊中取食。雄鸟头部有浓密弯曲的冠羽,翅内侧为大片的桔黄羽色,喜在阔叶林地,尤其是栎树林中活动。取食栎树的坚果,其他植物的种子、坚果、蜗牛、昆虫和小鱼等。
巢
树洞内衬绒羽,位于水面。
地理分布
繁殖于亚洲东部,南移到中国南部过冬。
附注
被引入英国当观赏鸟,使该地成为全世界鸳鸯种群的重要分布地。
绿翅小水鸭(Common Teal)
经常在浅水塘中活动的小型游禽,由于被沼泽植被遮掩,因此不易被发现,受惊扰时会由水面急速飞起,露出绿、白、黑三色相间的翼斑;冬天以种子为主食,夏天则吃小动物;与其他生活在水中的鸭类一样,雄鸟能够发出哨声,而雌鸟只能“嘎嘎”地叫。
巢
干燥草地上的浅窝,内衬绒羽,位于沼泽植被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美洲和欧洲,南移到中美洲、美洲、印度和亚洲东南部过冬。
绿头鸭(Mallard)
出没在内陆所有的水域,不受人类干扰和环境改变的影响,偏爱植被茂盛的地区。取食时把喙伸到水中,当水流经喙时,水中的种子、树叶、昆虫就会被喙内的梳状薄片滤出。可以把身体倒立,也会潜到水底淤泥或水草中寻找食物,有时在陆地上取食。
巢
位于地面或断裂在地的树干,内衬茎、叶、羽毛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到墨西哥、非洲北部和亚洲东南部过冬。
附注
许多农场饲养的鸭类,都是由绿头鸭驯化而来的。
北方尖尾鸭(Northern Pintail)
体形瘦长,雄鸟具细长的尾羽,飞行快速,翅膀发出“嗖嗖”的响声。成对或聚集成小群,出没在开阔的浅水地带,芦苇丛或植被较高的沼泽中则较少见。白天在水面上休息,晚上潜入水中,倒立取食水底植物的根、种子和块茎,有时也在岸上或水面寻找种子和小动物,冬天常迁移到海边。
巢
内衬植物和绒羽的洞穴。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南移到中美洲、非洲和印度过冬。
桂红鸭(Cinnamon Teal)
雌雄两性都具有亮蓝色的前翅斑,飞行时会展露出来。繁殖期的雄鸟以鲜艳的红褐色羽毛炫耀,栖息于浅而湿软的内陆水域和流速缓慢的河流边,取食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和昆虫幼虫,在具有较高植被的沼泽地中繁殖。
巢
植物堆上压成的凹陷,内衬绒羽,隐藏在矮树丛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西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南北种群都有迁徙的习性。
红耳鸭(Pink-eared Duck)
栖息地较干旱,借雨后短时积水、有小生物的地区来维持生存。在浅水处张开喙,像拖网一样于水中来回摆动,利用喙端特化的垂瓣来汲水,使水流过喙中的细薄片,水从两侧排出前滤出可食的小生物,当积水变干时,就开始游荡寻找新的取食地。
巢
树枝或断裂树干上的洞,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东部和西部,主要分布于东南部。
美洲矶雁(Canvasback)
生活在湖泊、河流、河湾和海滨等开阔水面上,喙和前额形成倾斜的角度,双腿强壮并且长得很开,有利于潜水。常潜入水中取食水生植物和水生贝壳类动物,潜水深度可达9米。性群居,冬天一大群聚集,常在内陆草原上的池塘和沼泽等小范围的水域营巢,繁殖后迁到河湾或海洋,飞翔有力而迅速,成群呈斜线队形。
巢
位于地面上,由干燥的芦苇和苔草堆成,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加拿大北部和美国西部,南到墨西哥过冬。
泽凫(Tufted Duck)
颈后悬垂细长的冠羽,在野外时,通常生活在深而开阔的河流和湖泊中,已可适应人工环境,因而常在郊区出没。雄鸟呈黑羽色,但腹部和体侧则为白色,雌雄两性都有像钮扣一样的黄色眼睛,是十分显眼的特征。擅长潜水游泳,可以下潜到14米的深度,食性广泛,包括水生的小生物和植物等。
巢
位于靠近水面的植被中,内衬绒羽和草。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南到苏丹南部和印度北部过冬。
王绒鸭(King Eider)
体格粗壮,终年在冰冷的滨海水域潜水取食水生贝类,羽毛浓密,覆有一层厚厚的绒羽,雄鸟具有独特而突出的前额。
巢
浅窝内衬着从其体侧啄取的绒羽。
地理布布
繁殖于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和欧亚大陆。南到阿拉斯加南部,新英格兰和堪察加半岛过冬。
丑鸭(Harlequin Duck)
羽毛上明显的色块,在清澈流动的水面上形成巧妙的保护色,繁殖于冰冷而流速快的河流边,取食附着在岩石和鹅卵石上的水生昆虫,常沿着河道有力的低飞。繁殖后迁移到海边,潜水捕食水生贝类和甲壳纲动物。
巢
位于树上或河堤上的洞穴,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繁殖于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冰岛和西伯利亚东部,在海滨过冬。
黑海番鸭(Black Scoter)
雄鸟有桔黄色的喙斑,雌鸟双颊灰白色。几乎整年都在海中度过,常聚集成群漂浮在海滨浅水区,或零散的在水面低飞,常一起潜入水中取食贻贝和其他海洋生物。
巢
位于地面内衬绒羽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苔原地带,南到加州、非洲和中国北部过冬。
鹊鸭(Common Goldeneye)
头大颈细,雌雄两性的眼睛都有金黄色虹膜。夏季存北方森林中的内陆水域边生活,营巢于树洞中;冬季则到河湾、海湾和大的内陆湖泊中过冬。以水生贝类、甲壳纲动物和昆虫为食。
巢
筑在树上或巢箱中的洞穴,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远至美国南部、中东和中国过冬。
白秋沙(Smew)
羽毛光滑而匀称,适于在水下捕鱼,上喙为一排长而尖的齿状结构,前端具小尖钩,可以捉住身体滑溜的鱼。常飘浮在水面,寻找并确定水中猎物的位置,然后潜入水中,用脚推进加以猎捕。在陆地上也能够稳步行走,飞翔迅速而灵活。在北方针叶林带中的淡水湖泊和河边繁殖,以水生昆虫为食。
巢
树洞巢,内衬绒羽。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南下到印度北部和中国东南部过冬。
川秋沙(Goosander)
身体流线型,喙窄而长的大型食鱼鸭,善于潜入水中快速游泳以追捕猎物。喙端具钩,上下喙两边都有后倾的尖锐齿状物,利于抓捕身体光滑的鱼类,在河湾、低地河流、湖泊、流速快的河中和高地溪流中捕捉鱼类。常沿着水流方向快速低飞,幼鸟先由捕捉水中昆虫开始,慢慢学习捉鱼。以小家族群形式生活,常聚集在地面或树上。
巢
位于树上、海岸、岩壁、石缝中的洞。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北部和欧亚大陆,南下到美国南部和中国中部过冬。
白头硬尾鸭(White-headed Duck)
生活在淡水、河流上游,以及淡水与咸水混合湖中,属“硬尾类”潜鸭。尾巴通常在水面上或水中,只有在炫耀时才竖立起来,喜欢在长有芦苇穗的开阔浅水中,捕食水生动、植物。很少上岸,偶尔笨拙地在陆上行走。
巢
树洞或地上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西班牙南部、中东和亚洲中部,呈不连续分布,东部种群往南迁移到印度西北部过冬。
麝鸭(Musk Duck)
背部呈圆形,头短小的大型潜鸭,粗喙上悬着奇特的圆盘形肉垂。羽毛发出麝香味,因而得名食昆虫、蛙类等小型的水生动物,因在陆上行走困难,所以很少离开水面。
巢
水边植被中的浅窝,偶尔化于倒下的树上。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南部。
附注
雄性比雌性大得多。
红头美洲鹫(Turkey-vulture)
常在空中翱翔盘旋找寻食物,利用美洲鹫科鸟类特有的敏锐嗅觉,判断动物尸体的位置。除了功物的腐尸外,也捕杀蜥蜴之类的小动物,或偷食鸟蛋和雏鸟。
巢
树枝平台,位于树上、峭壁或多岩百地带。
地理分布
从加拿大南部延伸到南美洲南端和福克兰岛。
加州兀鹫(California Condor)
大型的食腐鸟,常存宽阔的自然区中巡游觅食。只有在气候和暖的天气里,才能借着上升热气流向上翱翔,盘旋到所需高度;遇到寒冷多风的气候,就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不取食的时候会栖息在一处,不时用嘴梳理羽毛,以打发宅闲的时间。
巢
单枚卵,产于地上、岩石的突出部或洞穴中。
地理分布
美国西部,现在主要见于笼养。
附注
因被认为会危害家畜,而被捕杀至濒临灭绝,又因繁殖力低,每两年才繁殖一次,并且要5~7年才能成熟,所以种群恢复受到限制而致数量减少,1984年时只剩下17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人工饲养剩余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目前已有试验性地放生。
王鹫(King Vulture)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杂色羽毛、鲜艳的头部以及宽翅和短尾是其特征。天气暖和时,能借助上升热气流盘旋到一定高度;无风的日子,就只能由树枝顶端低飞,或降落到森林中的空地上寻食。常离开森林到有牛羊放牧的热带草原觅食,正常情况下不集群,但有时会聚集在大型的腐尸旁分食。由于体型和力气较大,能比其他食腐鸟优先取食,很少在森林中出现,仅偶尔捉取林中搁浅在河中沙洲上的鱼,也捕杀小的爬行类或幼小的哺乳类动物。
巢
记载的资料很少,曾发现单枚卵产在林中树干的浅凹里。
地理分布
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
鹗(Osprey)
食鱼的猛禽,常在湖泊、河流和海滨上空盘旋,捕捉水中猎物时两脚在前,举翅向下俯冲,甚至将整个身体浸入水中,然后两脚抓鱼出现在水面继续飞行,把猎物带到树枝上或巢中吃掉。
巢
由树枝筑成,位于树上、海岸边、岩石或人造的平台上。
地理分布
在各大洲繁殖,过冬时移至南美洲、非洲和亚洲。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蜂鹰(Western Honey-buzzard)
十分奇特的猛禽,大多以攻击黄蜂或野蜂的巢而取得食物。常在追踪观察昆虫后,挖开它们的巢,取食蜂蜜、幼虫或成虫,腿上浓密的羽毛和厚鳞片可以防止被螫咬,有时也捕食老鼠和蛙等较大的动物。繁殖后,会成群迁移到一年四季都有食物的地区。
巢
大而脏的杯状巢用树枝堆成,位于枝冠高处。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洲大部分地区,西伯利亚西部和亚洲中部,南移至非洲中部以北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型比雄鸟大,羽色由深到浅有不同的色形,翅下的羽色变化最为明显。
鸢鹰(Red Kite)
身体细长,尾部呈分叉状的猛禽,飞行速度缓慢,翅膀扇动的幅度大,长时间滑翔,飞翔姿态优美。捕捉鼠、野兔等各种不同大小的动物,动作敏捷,灵活又凶猛。
巢
位于树上的大型凹状结构,由小树枝、泥土和羊毛筑成。
地理分布
欧洲大部分地区、非洲西北部和中东。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吼海雕(African Fish-eagle)
已特化成为专门食鱼的鸟类,常单只或成对在临近水域的高枝上活动大多在栖木上观望,然后猛然摆动双脚下扑,捕捉水中的鱼类,也会捕杀水鸟、取食搁浅的鱼和动物的尸体,有时在飞行中捕食,叫声为连续四个音的吼声。
巢
通常位于水边的树上,由许多树枝堆成,中间呈碗状,内衬草。
地理分布
撒哈拉南部的非洲。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白头海雕(Bald Eagle)
食性很广,捕食鸭、海鸥、海鸟、湖海中的鱼类,以及河中的鲑鱼等各种活的猎物,有时会抢食鹗捕获的猎物,也食用将死的鱼和动物尸体。
巢
由树枝等构成的大型结构,常位于靠近水边的树上。
地理分布
在北美洲繁殖,北方种群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区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白尾海雕(White-taied Eagle)
生活在多岩石的海岸、岛屿、河湾和内陆湖泊中,体形又大又重,叫声连续,短促而尖锐,可以熟练地从湖泊或海洋中捕捉鱼和鸟,也常沿着海岸找寻腐尸。在冬季会选择气候温和的地区作为自己的领域,成对居留,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巢
位于悬崖、岩突和树上,由树枝堆成,每年都增添巢材,内衬小树枝及羊毛。
地理分布
繁殖于格陵兰和欧亚大陆北部,北方和东北方种群向南迁移到中东和中同大陆中部过冬。
肉垂秃鹫(Lappet-faced Vulture)
体形大,比小型食腐鸟占有优势,因此在食腐动物中名列第一。坚实的厚喙能撕咬动物尸体,有助于较小的食腐鸟取食,并有助于取食其他食腐鸟咬不动的皮肤和韧带等部位。单只或成对栖息,几乎整天都在空中翱翔。
巢
由树枝堆成的平台,中间凹陷,位于顶端半坦的灌丛和树上。
地理分布
非洲、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北部。
白兀鹫(Egyplian Vullure)
生活在开阔的平原或半沙漠中,脸部裸露,颈部长满蓬松的粗毛,由于体型小,无法与其他大型食腐鸟争夺腐尸,但可以借着上升的暖气流来获得高度,从天刚亮就开始飞翔,抢先到达腐尸处取食。有时会袭击鸟的群巢,叼走雏鸟和蛋,进攻鸵鸟巢时,常用喙叼起石头向下抛,直至敲破巢中某颗蛋为止。
巢
岩石突出处,由树枝堆成的小平台,内衬粪便、毛发和毛皮。
地理分布
欧洲南部、中东、非洲、亚洲西部和印度半岛。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胡兀鹫(Lammergeier)
零散分布于山区的大型食腐鸟,翅端渐细,尾部成楔形,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
巢
位在岩洞里或悬崖的突出处,用细枝堆成的平台,中间是浅窝,内衬草、毛发、毛皮和骨头等。
地理分布
零散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中东及亚洲中部。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短尾雕(Bateleur)
能灵活地在空中飞翔并长时间快速滑翔的小型鹰。生活在灌丛、开阔的林地及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中,栖宿于树上,但多数的时间都在空中。由于尾部较短,在滑翔中能迅速改变方向,飞行时只能见到完整的翅膀。捕捉猎物时,常会在同一地区来回迅速地滑翔、飞行,然后迅速猛扑猎物,有时会在高空拦截其他鸟类,也捕食地而的爬行类、小型的哺乳类和大型昆虫。繁殖期,成对地在空中炫耀,十分壮观,其法文名字意为魔术师或杂技演员即由此而来。
巢
由小树枝构成的杯状巢,内衬树叶,位于树冠中。
地理分布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附注
雌鸟体形较大。
淡色歌鹰(Pale Chanling-goshawk)
有长翅和长尾的大型鹰,栖息在干旱的荆棘从或半沙漠等开阔地带。捕食猎物时,往往先站在栖木上等候,然后迅速起飞猛扑蜥蜴、小鸟或小型哺乳动物,甚至较大的昆虫。飞行动作完美,结束时会降落在另一根柄木上或盘旋回到起飞的地方。成鸟常成对生活,而且每对都占据一定的领域,夜晚栖息在树林中,中午则在树荫下躲避炎热。
巢
树枝构成的平台,中间有浅窝,内衬毛发、粪便、草和皮毛,位于荆棘靠近树冠部的分叉处。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
附注
雌鸟体形比雄鸟大。
灰泽鵟(Hen Harrier)
生活在旷野、沼泽、空旷草原和沙丘等开阔地带,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捕食时,双翼会稍微展成“V”字形,在低空快速滑翔,搜索地面上的食物,这种姿势可惊起小型或受伤的鸟、小型啮齿类和大型昆虫。
巢
由小树枝、草和芦苇堆成,位于植被浓密的地面上。
地理分布
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繁殖,南移至中美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东南部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雀鹰(Eurasian Sparrowhawk)
生活在林地和灌木丛中,正在特化为飞捕猎物为食的种类。常低飞并在树林和淞木丛中作快速的特技表演,捕捉失去警觉的猎物,有时经过短暂而迅速的追逐而将猎物捕获。
巢
由树枝堆成的松散结构,内衬细枝,筑于树上。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北方种群南移到北非、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条纹鹰(Sharp-shinned Hawk)
以捕食其他鸟类为生,翅膀宽阔,初级飞羽顶端较细,在天空展开翱翔时,就像人类的手指。林栖性,尾羽长而宽,常在树林和灌丛间作低空特技飞行,然后突击或全速追捕雀形目鸟类。在高空和开阔地带飞行或迁徙时,飞翔速度很慢,显得缺乏力度。飞行中途,有些飞得很快的欧洲八哥和燕科的鸟类会群集它周围,佯装进攻。
巢
筑于树上的平台,以树枝堆成,内衬树皮、小木棍和羽毛。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和墨西哥,北方种群和山地种群在分布区的南部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据观察,雌雄鸟捕食的猎物大小略有不同,以这种方式减少竞争,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苍鹰(Northern Goshawk)
与雀鹰类似的大型鸟,生活在高大而老龄的森林中。通常在森林及其边缘飞捕,有时低空苍鹰飞行突袭,或站在柄木上等待鸟鸦、鲣鸟、鸽子、鸫、松鸡、雉、松鼠、野兔到来。
巢
用树枝和小木棍堆成的平台,衬以树皮、小细枝和羽毛,筑于树上。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北方种群向南迁徙。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栗翅鹰(Harris s Hawk)
体形较大,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半沙漠、半干旱林地和灌丛等干旱地区。常从栖木上突然飞起,猎食沙漠中的兔子、鼠、蛇、蜥蜴和鸟类。具较明显的群体合作行为,与他种鹫鹰不同,它们常三只鸟共同捕捉和分享猎物,族群也会群体合作,由一只鹰先靠近并驱赶隐藏起来的鸟,其他鹰则在旁边等候,准备追捕。通常一只筑巢的雌鸟由两只以上的雄鸟来喂食,有时雌鸟会与两只雄鸟交配,幼鸟则由整个群体来照顾。
巢
由树枝、树根和茎叶筑成,内衬树叶、草和树皮,比较整洁,筑于树上或较高的丝兰和仙人掌顶部。
地理分布
美国南部到中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高大。
红尾鵟(Red-tailed Hawk)
生活在开阔地的典型猛禽,在上升的暖气流中盘旋翱翔搜寻猎物,也常停栖在较高的树上等候猎物,一遇哺乳类、爬虫类、鸟类及较大的昆虫即加以捕食。生活在农田和森林的混合地带以及半沙漠中,尤其是树木稀疏的地区。
巢
树枝堆成的大平台,杯状浅窝内衬枝叶,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有些种群在这个范围以内迁徙。
附注
雌鸟体形比雄鸟大,色有深色型、赤褐色型和浅色型。另有分布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哈伦鹰亚种。
鵟(Common Buzzard)
体形粗壮,双翅宽而钝圆,尾部宽阔,生活在农田、山丘、林间空地和森林边缘,常在空中连续翱翔数小时搜寻猎物,或停栖在树上和电线杆上等候,一发现猎物即猛扑而食,所捕捉的动物小至甲虫,大至野兔,有时也吃小型腐尸。
巢
用大量的树枝和根茎堆成,有杯状凹陷,位于树上或岩石的突出处。
地理分布
欧亚大陆。过冬时南迁到非洲、印度和亚洲东南部。
附注
雌鸟体形比雄鸟大,有浅色、深色和赤褐色三种色型。
角雕(Harpy Eagle)
脚、爪强劲有力的大型鹰,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最具优势的猛禽,平时在树枝间灵活飞行,捕捉森林中的猴子、树獭、负鼠和蛇等动物。
巢
粗枝构成的大型巢,中间为杯状凹陷,位于很高的叉枝上。
地理分布
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食猴雕(Philippine Eagle)
全世界最大的猛禽之一,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是典型的森林猛禽。翅大而宽、末端圆、尾长,这种构造使其能在树枝间迅速而灵活地飞行。典型捕食方式是在树枝间移动,停在柄木上等候猎物,有时亦可见其在热带雨林上空翱翔,捕食森林中的猴子、飞狐和犀鸟等大型鸟类。叫声为连续的长嘘声,与其强壮的体形比较起来,叫声显得微弱,产单枚卵,可能每两年繁殖一次。
巢
由树棍和细枝构成的大型巢,位于粗枝的分叉处,在高于四周的树木上筑巢。
地理分布
菲律宾群岛。
附注
雌鸟体形比雄鸟略大,因热带雨林消失,导致其濒临灭绝。
企雕(Golden Eagle)
在高海拔的开阔地带捕食,飞行有力,技巧娴熟,经常在风暴中嬉戏。典型的捕食方式是飞行速度快慢不定,然后倾斜向下俯冲,伸出双脚捕捉猎物,以野兔类哺乳动物为主食,但冬天也吃松鸡和腐肉。
巢
由树根堆成的大型巢,内衬细小的材料,位于悬崖或树上。
地理分布
在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和中东等地繁殖,欧亚大陆北部、中部和东部种群有迁徙行为,冬季南移至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大陆。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小雕(Little Eagle)
冠羽短,腿部被满羽毛,体形小而结实。在林木稀疏的地区,盘旋翱翔搜索,或站在栖木上等候猎物,然后从低空接近幼小的野兔和其他小型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及昆虫,加以捕食。
巢
由树枝构成的杯状巢,内衬树叶,位于高大的树中。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印尼摩鹿加群岛。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具深色和浅色型。
猛雕(Martia Eagle)
冠羽蓬松,腿密布羽毛,体形较大,生活在开阔地带。常盘旋翱翔搜寻猎物,偶尔也会在柄木上等候,捕食动物的种类很多,捕食时展开翅膀和尾部,倾斜俯冲攻击猎物。
巢
位于大树的分叉处,由树枝堆成的盆状巢,具有小的杯形凹陷,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
附注
雌鸟的体形稍大于雄鸟。
蛇鹫(Secretary Bird)
栖息在草地和开阔地带的大型猛禽,已完全适应陆栖地面捕食,很少飞翔。体形高大而瘦长,并具长腿、小脚和长颈,外形十分奇特,长翅和长尾在行走、奔跑,以及在地面领域争斗时保持平衡。由于外形看似工业时代时,耳后总夹有一支羽毛笔的法庭文书人员,因此别名文书鸟。步伐大而稳重,每走一步头向前点一下,通常用喙啄或用脚踩踏猎物,捕食蛇的时候,则展开翅膀不停地变换姿势,使蛇迷惑而无法展开攻击。食物包括昆虫、蛙、蜥蜴、鸟类和啮齿类动物。
巢
由树枝构成的平台,中间凹陷,内衬青草、粪便和未消化的食团,筑于灌木或乔木的顶端。
地理分布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附注
蛇鹫与生于南美洲的草地鸟类红腿叫鹤极为相似,但蛇鹫只分布在非洲地区。
凤头卡拉鹰(Crested Caracara)
具有适于在草地和灌丛中奔走的长腿,脚则像其他隼科鸟类可以灵敏地转动,帮助爪抓握、翻转猎物,或在地上摩擦,能在地面行走和捕食。呈直线飞行,与其他种类的隼不同,飞行中露出翅和尾部的白斑。除了动物腐尸以外,还捕食昆虫、蛙、爬虫类和受伤的小鸟,有时也袭击鸟类和乌龟的巢。名字源于粗厉刺耳的“咯咯”声。
巢
巨大而不规则的构造,由树枝构成,位于树上或地面。
地理分布
美国南部、美洲中部和南部,延伸到好望角和福克兰群岛。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笑隼(Laughing Falcon)
体型大而重的森林隼,深色的脸罩七方有由变硬的羽毛形成的蓬松羽冠,以此为其识别特征。由于受惊扰时会发出听起来像笑一样的叫声,所以称笑隼。平时的叫声是数次重复的单音或双音,多数时间栖息在树上等候地面上的猎物,捕食蛇类,迅速猛扑啄击蛇类后脑或把头直接咬下来,然后带到栖木上,在喙或脚帮助下将蛇吃掉,也吃蜥蜴、小型哺乳类和无脊椎动物。飞行时快速拍翅和水平滑翔交替,但很少飞行,也极少翱翔。
巢
树上的浅窝或其他鸟类的废巢。
地理分布
中美洲和南美洲。
附注
雌鸟的体型比雄鸟大。
美洲隼(American Kestrel)
体型小而外形优雅,飞得很快,翅膀快速向下扇动,栖息时尾羽会不停地上下摆动。以行动缓慢的小型猎物为食,常在空中盘旋并垂直扑向猎物,偶尔也在栖木上等候,夏天以昆虫为主食,冬天则大量捕食鼠类和小鸟。叫声为重复的“呵-嘞-”或“呵-嘞-”声。
巢
位于天然的洞穴或裂缝里,无遮蔽物的凹陷,有时也利用巢箱或大型鸟在树上的旧巢。
地理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群岛。
附注
雌鸟比雄鸟略大。
红隼(Common Kestrel)
生活在开阔地带,正逐渐适应城镇环境。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田鼠、蝗虫、甲虫等猎物,发现后,先慢慢下降,然后猛扑而食。也常在城镇和郊区捕捉麻雀,带到柄木上去吃,有时还去掉麻雀的毛。选择视野较宽广处歇息,飞行幅度小,但扇翅很快,并交替滑翔,有时则借助上升的气流翱翔,常遭欧洲八哥和燕科鸟类群起围攻。
巢
位于悬崖、建筑物的突出处或树洞中,为天然的浅窝,也利用其他大型鸟的旧巢。
地理分布
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和中部种群南迁到南非、印度、中国和日本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灰背隼(Merlin)
体形比红隼小,但攻击性强,飞行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栖息在干燥泥沼、沼泽、草地和低洼海岸等开阔地带。在飞行中捕食,常以不规则的路线飞翔,在捕杀猎物时则全速出击。低空飞行,并利用树木和山脊作掩护,最常捕食的是飞鸟,也会猛扑老鼠一类的动物和蜻蜓。
巢
筑于石楠丛中的浅窝,有时也利用树木和灌丛中其他大型鸟类的旧巢。
地理分布
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冬季南移到南美洲北部、非洲北部、印度北部以及越南南部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大于雄鸟。
褐隼(Brown Falcon)
虽然和最大最凶猛的游隼体形一样,但攻击性很弱,只捕食行动迟缓的小型猎物。腿较长,翅膀则较宽,与其他的隼不同,占领一定范围的栖息地,但更喜在开阔地区活动。捕食时,常站在制高点上长时间等候,一看见地面上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幼鸟或受伤的鸟、爬虫类和昆虫,即猛扑而食,叫声粗厉刺耳。
巢
利用乌鸦等大型鸟的旧巢,或把巢建于白蚁冢上。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有淡褐色胸羽和浅色羽毛两种色型。
燕隼(Eurasian Hobby)
翅膀狭窄渐尖,尾长的小型猎隼,快速拍翅后能迅速水平飞翔,飞行速度之快足以捉住燕子和雨燕。视觉敏锐,能在光线微弱处猎食蝙蝠及蜻蜓等大型昆虫,用脚将这些猎物攫走,并在飞行中吞食。
巢
树上大型的巢,或利用松鼠的旧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及非洲西北部,向南迁徙至非洲南部、印度、中国大陆南部及越南南部过冬。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地中海隼(Lanner Falcon)
身体强健,分布于沙漠,以及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区,偶尔在悬崖上栖息和营巢,在开阔的林地中也有分布。捕食时,自空中迅速俯冲,撞击果蝙、白蚁以及小型鸟类,或贴近地面快速飞行,捕食地面的鹧鸪、鹫珠鸡以及小黑鸨等小型鸨类,如果可供捕食的鸟类很少,老鼠及洞栖的大型沙漠蜥蜴也会成为其捕食的对象。平时很少发出叫声,繁殖期,成对亲鸟不断发出刺耳的叫声。
巢
悬崖或建筑物突起处的空隙,以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均可成为其营巢地点。
地理分布
欧洲东南部、中东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
附注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游隼(Peregine Falcon)
属猛禽类,取食时会快速飞过鸟类的头顶,然后突然快速俯冲,用脚撞击猎物,再反转身体抓住往下掉落的受害者,并将其带走。据悉在俯冲的最后阶段,时速可达400公里。
巢
通常在岩石突出处的裸露部分。
地理分布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有些种类在冬季迁徙。
附注
雌鸟体形比雄鸟大,是隼类最常被驯养的一种。在不同亚种中,胸部颜色有橙色到浅灰色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分布区有不同色型。
眼斑冢雉(Malleefowl)
生活在浓密的常绿桉树灌丛中,配偶鸟生活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筑土堆的习性,雄鸟首先撒一些细枝和树叶填在洞穴中,当这些细枝被雨水打湿后,在上面覆盖土壤,形成一宽5米、高1.5米的土堆,其后雄鸟便一直忙于照料这个土堆,包括适时打开,混和里边的东西,并封闭洞口,以控制因腐烂发酵而产生的热量。主食金合欢的种子、花蕾、嫩枝和昆虫。
巢
雌鸟在每个繁殖季产下约24枚卵,将其埋入土堆,利用有机物腐化散发出的热量孵蛋。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南部。
丛冢雉(Australian Brush-turkey)
体形修长,类似雉类的鸟,颈部细而裸露,并垂悬荷一堆多皱的皮褶(颈垂)。林栖,取食昆虫、浆果和种子,雄鸟会向后扒土,将枯枝、落叶和泥土,堆成一个高出其身体数倍的巢垛,利用巢材腐化使巢温上升,并时常以喙检验温度变化,以增减巢材,保持巢温稳定。
巢
雌鸟在巢垛上掘洞,每掘一洞产一枚蛋于其中,靠腐物的热量孵化,幼雏孵出时身被覆绒羽,从巢垛里钻出即可独立生活。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
小灰头稚冠雉(plain Chachalaca)
与雉类的习性相似,体形纤细,颈、腿、尾均十分细长。栖于森林、灌木丛或其他浓密的植被中,常结成小群在地面活动,于树枝间觅食浆果、嫩芽和树叶。黎明和黄昏时,常一齐发出粗厉的叫声,英文俗名因此而得。成群栖宿于植丛中,幼鸟振翼爬向亲鸟,然后钻入亲鸟翼下。
巢
由细枝构成的扁平巢,位于树冠中稠密的枝叶间。
地理分布
得克萨斯州东南到尼加拉瓜。
鸣冠雉(Common Piping-guan)
习性似雉类,身体纤细,腿长,趾强健,适于在树枝间攀行。在林冠中层和上层的树枝间行走、跳跃或飞行,主食浆果、嫩芽和树叶,偶尔也吃小动物。常集群活动,喜栖于视野开阔的高枝上,并大声鸣叫。繁殖期鸣冠雉在树冠顶飞行,使飞羽发出响亮的呼呼声来炫耀。
巢
由稀疏的细枝构成,位于树冠上层。
地理分布
南美洲的亚马孙和奥里诺科河流域。
大刀嘴凤冠雉(Razor-billed Curassow)
体形健壮,适于在树枝间活动,但多数时间在森林的地面上觅食,只在栖宿以及受惊扰时到树上。喙短,向上弓起形成一个两侧平、中间突出的薄脊,形似剃刀刀刃,其名由此而来,不过这种特征似乎仅是一种装饰。主要取食散落的浆果,以及嫩芽、树叶、种子,偶食昆虫。
巢
由树叶和枝条构成的浅盘状巢,位于较低或中等高度的枝叶间。
地理分布
巴西中部、秘鲁东部和玻利维亚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巴西东部曾有小群的分布纪录,但可能已经灭绝。
野火鸡(Wild Turkey)
活动于林缘和林间空地,性机警而隐蔽。在地面觅食浆果、坚果、种子和植物,也食无脊椎动物。冬季野生的火鸡常集群生活,有些群体仅由雌性或雄性组成。春季,雄鸟展尾炫耀以吸引一小群的雌鸟聚集,配对后,由雌鸟单独营巢。
巢
位于植丛地面上的浅坑,衬以稀疏的树叶和枝条。
地理分布
加拿大南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呈斑块状分布。
黑琴鸡(Black Grouse)
栖于林缘和灌木丛中的猎禽,有时停栖或栖宿于树上。主食树芽,夏季也吃昆虫。春天时雄鸟在被公认的“求偶场”进行竞争性炫耀,在空中跳跃,翅膀呼呼作响,并发出激昂像打喷嚏一样的噗噗声,以吸引求偶场的雌鸟,雌鸟与雄鸟交配后独自营巢。
巢
浅的地面巢,隐于很高的植被中。
地理分布
不列颠群岛到西伯利亚东部。
艾草榛鸡(Sage Grouse)
栖息于由艾草形成的广阔灌木丛地带,冬季在平原活动,夏季则移至山脚。以艾草叶和昆虫为食。春季时,雄鸟在一定距离之外群集炫耀,它们举起颈部,不断地充胀胸部的气囊,并发出深深的噗噗声,雌鸟选择一只雄鸟交配,然后自行营巢。
巢
位于艾草灌丛下的地面浅坑。
地理分布
北美洲西部的内陆地区。
加利福尼亚鹑(California Quail)
栖于开阔林地、灌丛和农田的小型狩猎鸟,常集群活动。虽然飞行能力较强,但大多行走或奔跑,停落、栖宿于低枝上浓密的遮蔽中,在地面取食种子、绿色植物和昆虫。
巢
地面上的浅坑,排放着一些从巢上遮蔽物采下的枝条。
地理分布
北美洲西部,被许多国家引入,作为公园中的观赏鸟,其中一些被野放而形成地理种群。
北方山齿鹑(Northern Bobwhile)
在野外灌木丛和开阔的林地中常见的鸟类,一年中大多的时间都不醒目,只有当春季站在石块、树桩等较低的柄物上,发出宏亮鸣声,才能引人注目。春季,成对或成家族群觅食,并在秋后聚集成小群,常在地面行走、奔跑,常冒险到空旷的地区。遇惊扰时,会先蜷缩于灌木丛间,然后扇动着翅膀从一个藏身点低飞到另一个藏身点。夜宿时,群体头朝外,在地面上挤成一堆,以便遇惊扰时能迅速飞散。取食种子、嫩芽、树叶和根,以及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巢
位于草地等开阔地带,浅盘状的地面巢,上置枯死的植物。
地理分布
美国东部至墨西哥,被引入国当作观赏鸟,野放而形成地理种群。
彩鹑(Montezuma’s Quail)
生活在于旱山区的林鸟,头部很大,与其他鹑类明显不同。生活于栎村与杂草混生的峡谷地带,也见于针叶树散生的山坡上。大多在地面活动,遇惊扰时,蜷缩并隐身于草丛间。因羽冠后弯贴伏于颈背上,所以雌雄鸟的头部看上去都很大。雄鸟蜷缩时,棕灰色羽冠可以把而部黑白相间的醒目羽饰遮盖起来。夏末,雌雄共同筑巢,繁殖后聚集成小群活动。取食种子和昆虫,也刨扒植物根茎为食。
巢
位于地而草丛里的浅坑,内铺一些杂草。
地理分布
从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南部。
石鸡(Chukar)
性情胆小,栖于贫瘠的山地沟谷及有杂草的山坡,柔和的体色看似沙土,具有保护作用。英文俗名源于其叫声。冬天时,集结成5~40只的小群,取食种子、嫩芽和昆虫。
巢
位于较空旷的草丛中,以脚刨土,并用身体卧压成浅坑,内铺杂草。
地理分布
从欧洲南部到中国,被引入北美西部等地区。
黑鹧鸪(Black Francolin)
一种常见的猎禽,雄鸟羽色由黑、棕、栗和白色组成多彩的斑纹,十分醒目。雌、雄鸟均能发出传得很远的粗厉叫声。常见于低洼地区以及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区,取食种子、嫩芽和花蕾,也捕食昆虫、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巢
位于灌木丛下的浅坑,内铺有杂草。
地理分布
欧亚大陆南部,由塞浦路斯和土耳其东部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东部。
附注
以往的分布范围曾向西延伸到西班牙。
裸喉鹧鸪(Red-necked Francolin)
生活于干热地带的典型鹧鸪,红色的面颊和喉部格外醒目。栖息于灌木丛、开阔的林地、森林边缘和有林木的峡谷。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允许其他种的同类在领地内共同觅食,主要取食种子、嫩芽、树叶和浆果,也刨掘根茎,并摄取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遇危险时奔跑逃窜而并不飞起。
巢
用身体卧压出的浅坑,内铺杂草,隐藏在浓密的植被中。
地理分布
从加蓬和肯尼亚南部到南非海岸的非洲大陆。
竹鸡(Common Panrtridge)
最普通的猎禽,人们为了狩猎需要,常刻意保存一些种群。春季时成对生活,秋季结集成多达20只的小群。在农田觅食种子、谷物和昆虫,遇惊扰时,蜷缩在杂草间,伪装成土块或草皮,如果被侵扰,便从隐身处迅速飞起,贴着地面飞行,此时翅膀会发出尖亮的哨声。
巢
位于杂草中较开阔地面的小浅坑,内铺枯枝落叶。
地理分布
从欧洲到中国大陆西部,已引入北美洲。
鹌鹑(Common Quail)
世界上最小的猎禽之一。叫声由三种清脆的声调组成,十分特别,白天和晚上均可听到。常隐藏在干草丛或田地里,遇危险时多奔跑逃窜,有时勉强做短距离的低飞,但在长距离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好的飞行能力。在地面觅食草籽、花蕾、嫩芽和树叶。
巢
隐于浓密的植被中,以脚刨掘地面,并用身体压成浅坑,内铺干草。
地理分布
繁殖区由欧洲延伸到西伯利亚中部、蒙古、伊朗、印度北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欧亚大陆的种群在非洲中部和印度过冬。
红腹角雉(Temminck’s Tragopan)
生活于常绿山地或混合林,栖息于海拔4600多米,常单独活动,与其他非原产地的鸟类一样,非常易于驯化。主食植物的花蕾、嫩芽和种子,也吃昆虫。雄鸟喉部有多彩的肉褶,炫耀时可充胀起来,几乎盖满前胸。
巢
位于灌丛或低树上,扁平状,以巢址附近的细枝筑成。
地理分布
中国西藏及中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越南北部。
棕尾红雉(lmpeyan Monal)
体形笨重,斑彩的羽色却十分迷人。尾短,腿强健,并有一个类似鹰隼的钩喙,雄马柔软而闪闪发亮的胸羽,远看十分醒目。山地中,生活在海拔2500~5000米开阔森林地带的杜鹃科植被中,常单独或3~4只的小群活动,围成圈站立在积雪中。取食杂草、种子、块茎、球茎、浆果和昆虫。
巢
用脚刨挖、以身体压成的浅坑,位在山壁陡峭的突出岩石上或枯树残干下的草丛里。
地理分布
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国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区。
附注
雄鸟的羽冠总是竖立的,而雌鸟的羽冠则通常下垂。
野鸡(Red Junglefowl)
小群生活在雨林边级及次生林植被中,取食植物性食物和无脊椎动物。性胆怯,曾发现有单独由雄鸟组成的群体。
巢
隐匿于低层密植被中,由身体压成浅坑,内铺干草和竹叶。
地理分布
从喜马拉雅东部经南中国大陆到马来西亚半岛、印尼和菲律宾。
雉鸡(Common Pheasant)
体羽华丽,行动机警,生活于灌木丛、农田和沼泽地带。繁殖季节成对活动,秋季结集成小群,取食草籽、浆果、谷物及昆虫。
巢
用身体压成的浅坑,内铺以干草,位于地面或生长浓密的低层植被中。
地理分布
由欧洲到亚洲及中国,已引入北美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饲养。
附注
在分布区内,亚种间的羽色和斑纹差别很大;蒙古亚种和环颈雉常作为笼鸟与狩猎鸟。
孔雀雉(Grey Peacock-pheasant)
翅和尾上有许多“眼状斑”,雄鸟的眼状斑为紫罗兰色,雌鸟为黑色及白色。性胆怯,出现于潮湿的森林低洼带,也可于海拔1800米的山地发现,刨掘植物和昆虫为食。
巢
隐藏于稠密的植被中,裸露的地面浅坑以身体压成,内铺枝叶。
地理分布
印度东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西南大陆。
蓝孔雀(Blue Peafowl)
野生的蓝孔雀(俗称孔雀)生活于热带落叶林中,在林中的开阔地或耕地上觅食种子、浆果及植物的茎叶,也吃昆虫及鼠类等小动物、雄鸟长而多彩的尾屏仅是一种装饰物,由大约150根从体背下方长出的羽毛组成。真正的尾羽短而色淡,隐于尾屏之下,雌鸟没有尾屏,雄鸟的尾屏在冬季也会消失。雌雄鸟及幼鸟在头顶上都有一个扇形的小羽冠。求偶时,雄鸟抬起尾巴,使尾屏开展成一个对称的扇形,并振动栗色的翅膀,在雌鸟面前表演,并发出响亮且传得很远的叫声。一只开屏的雄鸟很快就能引来一小群雌鸟,在它的保护下,这群雌鸟与它共同生活数天,在此期间与雌鸟逐一交配,然后每只雌鸟独自营巢繁殖。雌雄孔雀都可十分敏捷地飞到高枝上栖宿。
巢
隐藏在多刺植被下的浅盘状巢,空巢或铺上树叶和杂草。
地理分布
印度半岛,包括斯里兰卡。
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
独自生活于热带雨林,以树叶、浆果、嫩芽、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其求偶时的炫耀行为在鸟类中最为壮观。首先在林地上踩踏出一片地,然后雄鸟开始发出响亮清脆的叫声,并翘尾展翅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展现次级飞羽上闪闪发亮的“眼状斑”,以引来许多雌鸟与之交配,雄鸟在雌鸟离开后独自营巢,仍继续向其他雌鸟炫耀。
巢
在林地上用身体压成浅坑,内铺树叶,隐于繁茂的枝叶间。
地理分布
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
鹫珠鸡(Vulturine Guineafowl)
形似秃鹫的裸露头颈,颈背的羽翎,细长的蓝色胸羽使其外形显得十分特殊。喜栖于稠密的灌丛和林缘的地面,这种环境可以提供开阔的空间并防御天敌侵袭。虽然善于飞行且栖宿于树上,但遇惊扰时多奔跑逃窜。非繁殖期小群觅食、栖宿,并用粗短的叫声相互联系,在水洼附近常见一大群成对繁殖。以长而强壮的爪挖掘地下的种子、嫩芽、树叶、块茎、花蕾、脱落的浆果,以及昆虫为食。
巢
隐于低层植被中,身体压成地面浅坑,上铺稀疏的树叶。
地理分布
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
附注
最大型的鹫珠鸡类。
褐拟鹑(Brown Mesiteeee)
生活于热带雨林中的稀有鸟类,在地面觅食种子、浆果和小昆虫。圆头和尖喙类似雀形目鸟类,身体结实笨重,尾部出奇地宽,翅短圆,不善飞翔。褪足强健而轻,因此可以敏捷地行走和奔跑。筑巢于树上,巢址位于可以上下走动的斜干上或树枝交叉处。
巢
由细枝编成的浅盘状巢,内铺稀疏的杂草或树叶。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林三趾鹑(Small Button-Quail)
开阔林地、灌丛和草地中的地栖鸟类,外形和行为均与鹌鹑相似。但嘴较细长,时常隐避,可由柔和低沉的叫声判定其位置,雌鸟略大于雄鸟,羽色也较鲜亮,在繁殖、鸣叫和建立领地居于支配地位。雄鸟孵蛋并照料长有绒羽的幼鸟。
巢
位于草丛地面上的浅坑,内铺细杂草,并习惯用草茎和树叶把巢遮盖起来。
地理分布
西班牙南端,非洲部分地区及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领鹑(Plins Wanderer)
居住在干旱开阔的草地上,体形小巧,有强健的腿和脚、明亮的眼睛和细长的嘴,与林三趾鹑的外形相似。行动谨慎,有时振翅扑飞,有时出现在篱笆或土丘上,偶尔也松懈地抬脚站在草丛上,以种子和昆虫为食,雌鸟羽色比雄鸟多彩闪亮,繁殖时居于主导地位,雌鸟可与几只雄鸟交配,而孵蛋和照顾幼鸟的任务主要由雄鸟承担。
巢
草丛或小灌丛旁边的地面浅坑,内垫杂草。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内陆地区。
加拿大鹤(Sandhill Crane)
体形最小的鹤类,体羽灰色,与红色冠部和白色脸颊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湿嘴梳理羽毛时,使水中的铁盐沾在羽毛上而带有暗红色。生活于开阔的沼泽草地,迁徙时聚成嘈杂的大群,觅食时成对分散,以种子、花蕾、谷物、嫩芽、树叶、昆虫、鼠类等小动物为食。
巢
在湿地以植物茎叶堆成呈浅窝状的大型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北美洲至佛罗里达,过冬区在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
丹顶鹤(Japanese Crane)
全世界最大的一种鹤类,栖息于广阔的河滩沼泽地带。身材高大,在栖地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正确判断敌情,所以总安然举步,并不时停下来啄食鼠、蛙、较大的昆虫和一些种子、嫩芽及树叶。飞行时伸直颈和双腿,振翼缓慢而有节奏,间有滑翔,群飞时排列成“人”字形或呈斜线,飞行能力卓越。迁徙路线和觅食地点通常固定不变,配埘后雌雄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常相互炫耀,抬头并肩站在一起,发出似喇叭的嘹亮叫声,然后跳舞,狂舞的丹顶鹤不断抬头、低头,拍打双翅,动作笨拙地向空中跳跃,有时会叼起树枝或草束抛向空中,动作与平时温和的举止截然不同。每次产2枚蛋,幼鸟孵出后,其中一只很快就会夭折,事存者紧随双亲生活,靠亲鸟哺喂小昆虫等食物,直到下一个繁殖季。
巢
以周围的植物茎叶堆积而成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日本、西伯利亚东部和中国北部,在朝鲜、中国东北和日本南部过冬。
灰鹤(Common Crane)
生活在沼泽地,除了头顶的红色和可以传得很远的叫声,外形无特别之处。求偶炫耀和飞行中都会发出叫声,以昆虫、蛙、鼠、种子和植物茎叶为食,冬季栖息于农田等干燥的环境。
巢
芦苇、杂草和植物堆成,中间有浅窝,位于沼泽地或浅水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于欧亚大陆南部、非洲西北和东北部、印度和中国过冬。
附注
灰鹤的繁殖需要大面积无干扰的沼泽、草地、茂盛的灌木丛或林地,但20世纪以来人类的开垦,使它们的栖息地明显减少。
东非冕鹤(Grey Crowned-crane)
灰色体羽上有白翼斑,在飞行和炫耀时特别醒目,栖息于沼泽地带,取食昆虫、青蛙和蟾蜍,以及谷物等植物。飞行时颈和腿微微下垂,姿态笨拙,通常栖宿在树上,配对后的亲鸟会翩翩起舞,并发出两种声调响亮的鸣声,藉以相互炫耀。
巢
芦苇、灌木和杂草堆成平坦的巢团,隐藏在沼泽植被中。
地理分布
近缘种的黑冕鹤,曾在撒哈拉南部边缘和苏丹发现踪迹。
秧鹤(Limpkin)
嘴、颈、腿和脚细长,翅膀短圆,属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沼泽中的涉禽,善游泳,白天隐居,黄昏和晚上活动,会发出尖啸的“咯咯”声,两侧扁而尖的嘴有助于吸取蜗牛肉,故以水中的大型蜗牛为主食,也取食软体动物,及蠕虫、爬虫类等各种水中生物。
巢
由树枝和灌木枝所筑,位在地面、湿地及中低高度的树上。
地理分布
从佛罗里达州经加勒比海地区至阿根廷。
喇叭鸟(Dark-winged Trumpeter)
常展开翅膀,发出宏亮似吹喇叭的恐吓声而得名,表示友好时会发出低沉的隆隆声。通常在地面上活动,弓背行走,凭藉长而强壮的腿快速奔跑,翅膀软弱无力,飞行十分费力,喜欢栖宿于很高的树上。集成小群,在地上觅食鹦鹉和猴子从树上摇下来的浆果、坚果、昆虫;对其繁殖行为所知甚少。
巢
树木枝叶构成的松散结构,位于高树的树洞、敞开的树干或光秃的枝桠分叉上。
地理分布
巴西境内业马孙河中、下游地区。
秧鸡(Water Rail)
性情胆怯的沼泽鸟类,叫声尖亮,只在有植被掩护的安全环境较胆大活跃,尤其不轻易靠近开阔地带,夜晚时才敢冒险到开阔地带觅食。以探针似的长嘴啄取水生昆虫、蜗牛、青蛙或其他小动物,也以嘴像凿斧一样劈剥小鸟和鼠类的外皮,善于低头快跑和游泳。
巢
位于芦苇、苔草丛基部,杂草编成的环状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非和中东,部分种群向南迁徙到中东和亚洲西南部过冬。
黄斑秧鸡(Buff-Banded Rail)
常出没在海边、淡水湖、沼泽、湿地水域岸边等有杂草灌木的地方,羽色毛斑点并具条纹,与生活环境中的树叶和低层植物色泽接近,有保护作用。性情羞怯,白天隐藏在稠密的植被中,黄昏和晚上才大胆地出来活动,遇惊扰则摇摆双腿笨拙地飞离。种群终年固守一地,也有些种群则会长距离迁徙。食物包括昆虫、无脊椎动物、种子和植物。
巢
地面浅坑,内铺杂草和树叶,隐藏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的稠密植被中。
地理分布
菲律宾、苏拉威西、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太平洋群岛。
新西兰秧鸡(Weka)
体型粗壮,不善飞行,生活在植被茂盛的草原、灌木丛和林缘。不畏惧人,常可见其轻摇尾巴,不慌不忙地四处踱步,遇到危险时可快速逃窜或逃走。在地面取食,食性广泛,包括蚯蚓、野鼠、小型鸟类、鸟蛋、植物种子和嫩草等。
巢
苔草和禾草的浅环状巢,隐于草丛或枯枝间。
地理分布
新西兰。
附注
被隔离的岛屿种群之,具有不善飞翔、体形变大等岛屿种特征。
栗头侏秧鸡(Chestnut-headed Flufftail)
生活于热带草原中草木丰茂的林垦地和沼泽湿地,常躲在浓密的植被中,又具夜行性,因此很难发现,通常只能听到独特的叫声。以蚂蚁等昆虫为主食,也吃植物种子,英文名字“FLUFFTAlL”源于纤细而质地松软的尾羽。
巢
尚无记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赤道至津巴布韦北部等非洲热带地区。
附注
非洲的9种绒尾秧鸡之一,鸣声宏亮而尖厉,与众不同。
长脚秧鸡(corncrake)
除飞行时露出的亮栗色翅膀外,外形与竹鸡十分类似;春季迁移至草地中,尤其是以传统方式放牧并以人工割草的农场,雄鸟一到矮草丛中,就会立刻开展求偶活动,直立身体,引吭发出刺耳的“科-累-思”叫声来吸引雌鸟。筑巢于农田中,食物包括蚯蚓、昆虫、软体动物、青蛙、植物的种子和嫩芽。
巢
草和树叶筑成的浅环状巢,藏隐于草丛或独立的草堆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洲和中亚,冬季迁至地中海一带及非洲过冬。
附注
曾生活在野外的湿草地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化,已能在干草堆中筑巢,因此能在农地不断扩展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现代化农场以机械割草,常破坏鸟巢、蛋及幼雏,导致数量逐渐稀少。
黑脸田鸡(Sora)
常藏身于沼泽植被中,只在黄昏时出来活动,有时在开阔水域,在睡莲叶上行走,偶尔游泳,以昆虫和小生物为食,也吃植物种子。
巢
以干的灯心草和其他叶片筑成的杯状巢,建于沼泽植被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在美国南部及南美洲西部过冬。
红冠水鸡(Common Moorhen)
警觉性高,叫声尖厉,生活在水边,也在陆地上行走,游泳时会不停地点头以昆虫、小型水生物、水生杂草、种子和浆果为食。
巢
芦苇杆或其他植物的茎干筑成简单的碗状巢,建于茂盛的植被中或漂浮于水面上。
地理分布
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以及南至爪哇群岛,东至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
紫青水鸡(Purple Gallinule)
外形类似黑水鸡,但羽色更鲜亮,体形、颈和腿都较修长,成鸟腿部为金黄色,额板亮蓝色。生活于气候温暖,植被高而茂盛的湖泊、池塘、航道及湿沼泽地带,能以长脚趾轻松地涉水或在漂浮的睡莲上行走,从不远离藏身的植被,有时冒险到开阔地取食。以向前纵跃的方式行走,偶尔双腿下垂作短距离飞行。常跳上芦苇、稻米、灌丛或小树上取食无脊椎动物、青蛙、水生植物种子和浆果。
巢
以新鲜或干枯的灯心草、狗尾草的茎叶筑成的杯状巢,位于沼泽地、近水边植物或水面以上的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美国东南、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至南美,主要在阿根廷北部。
短翅水鸡(Takahe)
喙宽阔,双腿粗壮,体态笨重,不能飞翔。能以单脚拔出一簇禾草、用喙切掉茎干上部,食用禾草的种子及鲜嫩的根、茎。生活在高海拔的山谷地带,气温寒冷时退到低海拔山坡的山毛榉林中。
巢
以草和树叶围着草丛中的浅洞。
地理分布
新西兰南岛。
附注
由于栖息地没有天敌,因此体形变得大而重,并失去飞行能力。后来猫和鹿被引进,形成取食竞争,使其数量锐减到几乎灭绝,直到1948年才发现遗存的种群。目前保护组织试图以笼养繁殖后再野放的方法来保护它。
美洲白冠鸡(Amercan Coot)
生活在湖泊、大河、涨水沼泽等开阔的水域,冬季也集群隐蔽在咸水水域活动。以坚果、树叶及水生植物的茎干为食,也取食种子、昆虫以及其他小生物,大多在水边地面取食,或潜水到开阔水面啄取水底植物。需在水面奔跑一段距离才能升空。繁殖期雌雄鸟共同保卫领地,对入侵者采取攻击行动。
巢
树叶、茎杆筑成的大型杯状巢,常隐蔽于水边或水生植被中,或位于低矮、浸水的枝干上。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及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北美种群冬季南下到哥伦比亚过冬。
鳍脚鷉(African Finfoot)
喙细长与头、颈、身体形成优美的流线型,善于游泳,可将整个身体浮在水面上,也常将身体浸人水中,只露出头颈部。宽大而具肉质瓣蹼的脚,作用像“桨”一样,生活在枝干伸展到水面上的水边树林和灌木丛中,活动隐蔽,在陆上和水中的活动时间几乎相等,以昆虫和水生动物为食。
巢
草和植物茎筑成大型扁平巢,位于水边稠密植被或部分浸水的枝干上。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
附注
雌鸟体羽比雄鸟鲜亮,在产卵时居主导地位,雄鸟负责守护巢及幼雏。
鹭鹤(Kagu)
栖息在山地边缘,有林下植被和溪流的森林中,矮胖的蹲踞式体态、粗壮的腿、强健的喙都适于陆栖。已失去飞行能力,仅能从山坡上向下滑翔。行走时常敲打地而,寻食蚯蚓和其他小生物;求偶炫耀时会将蓬松的冠羽竖成呈高耸的扇状,或张开翅膀,展示飞羽上栗、白、黑三色相间的花纹。非繁殖期成松散的小群,繁殖期成对活动,常发出噪杂的咯咯声,黄昏时配偶间以一种有节奏的声音保持联系。
巢
以枝叶筑成松散的地面巢。
地理分布
太平洋西南的新喀里多尼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