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王实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王实甫

    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以《西厢记》著称于世的王实甫,散曲创作也颇负盛名。尽管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过三、五篇,却有脍炙人口的名作〔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关于男女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可以说是老而又老的题材了。那么,王实甫是怎样把传统的题目写得别有情趣的呢?“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曲词伊始便点题,把写别情的主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主人公因思念而对“遥山”,遥山层峦叠嶂遮望眼;看“远水”,远水波光粼粼动离情。这两句不仅点明离人相隔之远,更渲染出一种气氛。人是有情的,于是青山绿水似乎也随之变得有情有意,而且促使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达到不堪忍受的痛苦境地。“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如果说“遥山”和“远水”是远距离的描写,这二句便是近景,杨柳堆烟,飞絮滚滚,桃花盛开,醉脸醺醺,主人公无一不触景生情,见物伤心。“杨柳”、“桃花”二句,不仅与“遥山”、“远水”构成抒情主人公的空间环境,而且点明了思念之情的时间背景是春天。古语云:“女悲春,士悲秋”,柳絮飘飞,桃花闪灼,不正有着红颜日衰、而心上人不在的感伤?“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在这春雨绵绵的傍晚,抒情主人公在“内阁”“重门”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寞和悲愁,发出无可奈何的声声叹息。

    〔尧民歌〕的首句紧接上文“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这两句显然是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两句而来。词、曲化用前人诗赋是常事,这两句用得巧,而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抒情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怕”字,就细腻地表现出思念之苦,而“忽地又黄昏”,说明经历这种情感煎熬并非一朝一夕,甚至想要抛开这种念头也身不由己。因此,主人公不禁潸然泪下。天天思念,日日啼哭,那“衫儿袖儿都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西厢记·长亭送别》)。特别想到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地闲愁”,主人公更是柔肠寸断。正因为主人公在离别之苦中度日如年,所以:“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古诗十九首》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蝶恋花〕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搂带,即缕带,亦即衣带。因相思人瘦,衣带也宽了。结句用形体消瘦进一步衬托出相思之深,离别之苦。

    曲词至此,作者代主人公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在写作中特意安排前只曲子写景,句式多用叠字,景中寓情;后只曲子抒情,句式多用连环,情中又带景。这种方式有如词中的上下片,并且上下联贯,一气呵成,快声快调,如珠走盘。正是这种快唱形式,把主人公久别思念之深情宣泄出来,把司空见惯的离情别绪写活了,写得十分富有情趣。

    〔商调〕集贤宾

    王实甫

    退隐

    拈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千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逍遥乐〕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身外何求?笑时人鹤背扬州!明月清风老致优,对绿水青山依旧:曲肱北牖,舒啸东皋,放眼西楼。

    〔金菊香〕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乐桑榆酬诗共酒,酒侣诗俦,诗潦倒酒风流。

    〔醋葫芦〕到春来日迟迟兰蕙芳,暖溶溶桃杏稠。闹春光莺燕语啾啾,自焚香下帘清坐久。闲把那丝桐一奏,涤尘襟消尽了古今愁。

    〔幺篇〕到夏来锁松阴竹坞亭,载荷香柳岸舟。有鲜鱼鲜藕客堪留,放白鹤远邀云外叟。展楸枰消磨长昼,较亏成一笑两奁收。

    〔幺篇〕到秋来醉丹霞树饱霜,绽金钱菊弄秋。半山残照挂城头,老菱香蟹肥堪佐酒。正值着登高时候,染霜毫乘醉赋归休。

    〔幺篇〕到冬来搅清酣鸡语繁,漾茅檐日影稠。压梅梢晴雪带花留,倚蒲团唤童重荡酒。看万里冰绡染就,有王维妙手总难酬。

    〔梧叶儿〕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后庭花〕住一间蔽风霜茅草丘,穿一领卧苔莎粗布裘。捏几首写怀抱歪诗句,吃几杯放心胸村醪酒。这潇洒傲王侯,且喜的身登身登中寿。有微资堪赡赒,有亭园堪纵游。保天和自养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尘缘一笔勾,再休题名利友。

    〔青哥儿〕呀!闲处叹蜂喧蜂喧蚁斗,静中笑蝶讪蝶讪莺羞。你便有快马,难熬我这钝炕头。见如今蔬果初熟,浊酒新蒭,豆粥香浮。大叫高讴,睁着眼张着口尽胡诌,这快活谁能够!

    〔尾声〕醉时节盘陀石上眠,饱时节婆娑松下走,困时节布衲里睡鼻齁齁。偶乘闲细将玄奥剖,把至理一星星参透,却原来括乾坤物我总浮沤。

    王实甫留下的散曲不多,只有一首小令和两三篇套数。〔集贤宾〕《退隐》是一篇较重要的套数。这篇散套包括十一支曲子,是一篇直抒怀抱的独自式的抒情诗。在这篇散套中,作者尽情倾吐自己怎样离开官场,怎样回到自己心爱的田园,怎样过着舒适的退隐生活。就内容说,似乎不怎么特别,与众多的歌唱隐逸生活的诗词差不多,只是写得更亲切、更真实而已。王实甫的生平事迹至今不详,据《录鬼簿》记载,只知道他名德信,大都人。这篇散套可以给他的传记资料补充一点东西,那就是他晚年的思想和情趣。

    第一支曲写来显得闲适而愉悦。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手拈着苍白的长髯,一手笑眯眯地举着一杯酒。老人为什么笑呢?因为他已经远离开人事纷纭的是非场,所以他心情舒畅,左手拈须,右手举杯,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早年也有过远大抱负,但这些抱负都成了庄周的蝴蝶梦,无法实现,只好像王粲似地远远避开。他遵照古人的教训:不能兼善天下,那就来个独善其身!他对于个人没有什么希求,只要有布衣粗食,免于饥寒,于愿已足。至于孩子们呢,等他们男婚女嫁,都能成家立业,那也就正如人们所说:“生平愿了”。他自己呢,“百年期六分甘到手”,甲子满周后,又从头数起,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他所以不断地笑,只是因为酒已经有点微醺,蜡烛烧完再换一支,因为他的诗还没有作完呢。这一支曲子,可以看做是整篇的“诗序”。这里讲到他对归隐生活的喜悦,最后归结到通篇反复吟诵的酒与诗。

    曲文中“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二句,另一个版本是“抱孙孙儿成愿足,引甥甥女嫁心休”,提到了孙儿和甥女,说明老人还关心第三代,这样也说得下去。录于此,可以并存。

    第二支为〔逍遥乐〕,讲到老人的高洁情怀。他说:我同江干的梅一样挺拔(“瘦”),同槛前的竹一样高洁(“清”),同岩上的松一样坚强(“久”)。松、竹、梅,一向称为岁寒三友,老人不客气地认为自己与它们一样(“并”、“同”、“共”),说明老人非常自负。他除过最起码的人生愿望外,反问一句:“身外何求”?他决不像一些“时人”,不但腰缠十万贯,还要骑鹤上扬州。他回来后看到,“绿水青山”间的“明月清风”还依然是旧样子,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或者像陶渊明似地高卧北窗,清风入怀,也一样恍如羲皇上人,或者“登东皋以舒啸”,或者倚西楼而远眺。那些挣不脱名缰利锁的“时人”哪能知道此中乐趣!

    接着〔金菊香〕来个今昔对比。“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中的“黄阁”本是古代宰相的官署。因为王实甫的传记资料奇缺,未能确知这里所指的是怎么回事。有两种可能:王实甫或者曾参加过什么高一级的考试,或者有人为他向什么高官贵人举荐过,结果都没有成功。王实甫可能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耻辱(“羞”)。退隐还乡之后,虽已白发苍苍,但身着一领“青衫”,无官一身轻,对比之下,是多么令人欣喜啊!“到如今”——又归结到诗与酒:交游的是一些“酒侣”、“诗俦”,吟诵的是粗放散漫(“潦倒”)的诗,饮用的是放荡不羁(“风流”)的酒。

    〔醋葫芦〕连同三支〔幺篇〕,进一步详细抒写老人一年到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首先是春天。先引用《诗·豳风·七月》的“春日迟迟”,向读者展现出春天里一派和煦的阳光。春天到了,兰蕙齐芳,桃杏争艳。大好春光中一片燕语莺歌。这个“闹”字,就是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在这时会,老人在家,下帘焚香,独自抚琴,襟怀中所有的“古今愁”都一下子洗涤干净。这是在春天里写到了弄琴。

    夏天到了,或者高卧在松阴深处的竹坞亭中,或者撑着柳岸边的小舟,“荷叶似云香不断”(姜夔《湖上寓居杂咏》),一直向前摇去。这时有新捕的鱼、新采的藕,可以请诗侣酒友们一同享受了。于是像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把白鹤放了出去,云外老友看到白鹤,知道这是邀请他去的信号,欣然策杖而来。酒罢饭后,弈一局棋以消此长昼。他们也像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一样:“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棋诗》)收子入奁(装棋子的盒子)后,二人抚掌大笑,管他什么“黑白人间事”!在夏天里写到了下棋。秋天到了,“醉丹霞树饱霜”,经霜之后枫树一片丹霞,像是吃醉酒的模样。这个“醉”字,就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晓来谁染霜林醉”的“醉”字。不过《西厢记》上的霜林,只能助长情人的离愁别恨,不免显得凄凉,这里老人见到的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色。金钱般的菊花,在秋光中展姿弄色,落日余晖映照城头,“菱香”、“蟹肥”,正好佐酒。重阳节到了,携壶登高,“染霜毫乘醉赋归休”,也仿拟陶渊明的情调,来一篇新的《归去来辞》,该是多么悠然自得!在秋天里着重写到了赋诗。

    一年易过,冬天到了。鸡鸣埘中,日照檐头,披衣起床,推户一看:原来是晴雪压梅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于是倚坐在蒲团上,呼童再烫一壶酒。远望万里冰绡,一片白色,这样的美景,即使有王维的妙手也难以描绘。这里写到了绘画。

    这四支曲子分别讲到一年四季,又分别配以琴棋诗画,采用的完全是民间文学的手法。

    〔梧叶儿〕曲子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有力批判。看起来写的只是对人生的极其消极的看法,但这些看法是在现实生活中着着失败而被挤出官场后的心灵创伤;他认识到,万事只要“退一步”、“饶一着”,才能够保得平安,才能够免遭“狼虎”们的“恶图谋”。而“退一步”、“饶一着”的具体做法,就是“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也就是见别人对你投下了“香饵”,切记:千万“莫吞钩”!这是血泪的教训。即使有经天纬地的“大手”,也只得高高“抄起”。这实际是对当时现实的深刻揭露,而不是什么消极的处世哲学。最后这一句:“高抄起经纶大手”是与〔集贤宾〕中的“志难酬知机的王粲”相呼应的。正因为有过远大的志向,还有着“经纶大手”,才惹出后悔不及的“昔年羞”,才产生过本不该有的什么“古今愁”。

    〔后庭花〕曲子又进一步具体地描写隐逸生活。隐逸生活是怎样的呢?茅屋、布裘、吟诗、饮酒而已。这样的生活逍遥自在,已足以“傲王侯”了,更何况老人已“身登中寿”(即过六十岁)!他还有点“微资”可以赒济贫困的亲友,也有座简陋的园亭可以纵心畅游。老人另外的希望,就是保有自然祥和之气,自由自在地“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序》),割断尘缘,再不提那些“名利友”。

    在〔青哥儿〕曲中,老人说:呀!我在悠闲中不由得悲叹那些像蜜蜂样喧嚣、蚂蚁般争闹的人们,我在恬静中不由得冷笑那些像蛱蝶样斗艳、黄莺般争鸣的人们。你即便有千里快马,我认为,也比不过我这间草房中的热炕头。你看我,如今蔬菜瓜果都熟了,家做的酒也已酿成,煮着瓜豆的粥喷溢着诱人的香味。我放声高歌,随意吟咏,像这样快活的事儿有谁能够!

    〔尾声〕云:我吃醉了,随便找块平整的大石头倒头便睡;吃饱了,到枝叶扶疏的松树下去散步;我困了,就穿着我这布衲袄和衣齁齁地入梦。我有时还乘闲研究研究人生的大道理,我参透了,我看破了,原来宇宙间一切事物和自我,都不过是大海中的浮沤而已!

    读过王实甫这篇散套后,一个本来抱负不凡,但却官场失意,晚年归隐,诗酒自娱,笑傲王侯的书生的形象活现在面前。这就是王实甫自己。这时,不由得联想到关汉卿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是个有骨气的人,他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他“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他与民间艺人生活在一起、讴歌在一起,为像窦娥一类的下层人民呼冤叫屈,他本人就是个民间艺人。王实甫呢,也是个有志气的人,“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烂在官场中,洁身自好,退隐还乡。他们是同时的人,又同是杂剧大家,一个下海,一个归田,走上了不同的路,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社会的不满。王实甫的这篇《退隐》和关汉卿的《不伏老》两篇散套,同是自道身世、自抒怀抱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一折(一)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本于唐人元稹的《会真记》,情节改编和结构处理借鉴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该剧通过描写张珙和崔莺莺自由恋爱,几经波折终于结合的过程,歌颂了自主的爱情,表现了市井细民对封建礼教的冲击。

    这两支曲子选自第一本第一折,单独看来,却是一首描写黄河的出色抒情诗。剧中人张珙旅行到黄河之滨的蒲州城(今山西永济),立马蒲津渡口,对岸便是险要的蒲津关。他面对滚滚黄流,心潮起伏,唱了两支曲子来称赞黄河的地理形势。第一支〔油葫芦〕前两句中“九曲”二字,是用“黄河有九曲”的古语来指代黄河的。“偏”字在宋元人口语中,有点儿“突出”的意思。《董西厢》中有“黄河哪里最雄?无过河中府(即蒲州城)”句,这儿化用此意来总领全曲,意思是说九曲黄河的风涛哪儿最雄伟?只有这个地方才算最突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梁二国,在今山东、山西,秦晋二国在今陕西、山西,幽燕在今河北。“带”和“隘”名词活用,和“分”字一样作使动词,古话说:“黄河如带”。这黄河穿过齐梁两国,就像带子连着齐梁;这黄河从河曲南下至风陵渡,西边是陕西,东边是山西,分开了秦晋;这黄河屏障着北方的敌人,阻挡着幽燕,成为天然的关隘,形势是雄伟的。眼前雪堆一般的浪花拍打着长空,好像天边的秋云在卷动;连接两岸的浮桥,用竹索缆(维系)着船只而成,好像一条苍龙在水面上偃卧。再闭目一想,这黄河水东西散布九州,南北连着百川,真伟大啊!若要问河里的舟船行得急不急呢?回答是:“好比箭从弦上射出一般急。”第二曲〔天下乐〕,接上文“弩箭离弦”,继续形容黄河的“惊涛”。黄河与天相连,使人疑心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使人疑心它的源泉悬在云层之外,它将从“此径”穿入东海,永不回头;它路过洛阳和梁园(开封)的时候,滋润着千种名花,万顷良田,它的上源也和天河相通,传说还曾经泛着“浮槎”把张骞送到太阳、月亮边上去呢,这黄河多么雄伟啊!

    自从李白写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以后,似乎只有这两支曲子才把黄河的雄伟风貌描绘了出来。它虽是《西厢记》杂剧中的部分唱词,摘出来却是一首歌颂黄河的抒情名篇,它是王实甫借剧中人张珙之口来歌颂黄河的。西方学者早就说过:戏剧来自抒情诗和叙事诗的统一,验之戏曲,抒情色彩尤其浓厚,这两支曲子是应作为抒情诗来欣赏的。作品一开始就用“九曲风涛何处显”的总问答点明作者身在蒲州,正欣赏着呈现在眼前的黄河气势,算是第一层;作者想到黄河曾“带”着齐梁、“分”开秦晋、“隘”了幽燕的远景,是第二层;作者前看黄河雪浪,俯看水上浮桥,而且还细看了水流湍急,这是第三层;作者再次发挥想像,似乎感到黄河之水来自天上的银河,它的泉源一定在云天之外,它的归宿将从眼前流入远远的“东洋”(指山东以外的海),这是第四层;从天上又想到地上,洛阳、梁园的名花和良田,都受过黄河的恩惠,人当然也是受了恩惠的,这是第五层;最后一句又重新说到天上,作为第六层而结束。六层文字的内容,忽远、忽近,忽天上,忽地下,表明作者心潮起伏,是充满激情来赞颂黄河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一折(二)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觯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柳叶儿〕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小姐呵,则被兀你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

    〔寄生草〕兰麝香仍在,珮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西厢记》的第一本第一折,有的明刊本另有标目,日《佛殿奇逢》,清刊本标《惊艳》的也不少。曰奇曰惊,正好用两种不同的神态来说明当时的气氛,并突出了莺莺的形态之美。这次张生、莺莺在佛殿上的相遇,彼此都毫无思想准备,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奇遇。而莺莺的绝世姿容,又使张生更多一层惊奇之感而倍加倾倒。

    虽然这是他们的初次相遇,比较充分地写张生对莺莺的美丽无限爱慕而呈现出如痴如醉的“疯魔”表情却完全必要,否则的话,张生决不会在赴京赶考途中而在蒲州普救寺停留下来的。敏感的莺莺自然有所察觉,感到这个傻角不乏可爱之处,这才给了张生“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以后的种种事态便发生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便在曲折和波澜中发展下去了。第一本第一折一开始的五支曲子主要写张生的家世生平以及黄河蒲津渡口一带的山川景色,普救寺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人物介绍和故事的背景,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介绍。

    在〔元和令〕之前,还有〔村里迓鼓〕,那曲子最后一句不再介绍张生和普救寺,不再描写罗汉、菩萨、圣贤,笔锋一转,张生“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风流业冤”所指的是莺莺,这是一句反语,民间常称衷心热爱之情人为“冤家”,就是这个意思。

    从〔元和令〕开始,直到第一折结束,都是从张生口中层次分明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描绘这个“风流业冤”的容貌之美、体态之美和风度之美,偶然也对自然景色有所渲染,则都是为了衬托莺莺而写,都是为了衬托、创造欢乐愉快的气氛而写。

    在〔元和令〕中,王实甫先只是从比较远的距离,让人们一睹莺莺“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的神情,显得莺莺天真之极、自然之极、大方之极。决不能把“尽人调戏”理解成为莺莺让别人肆意侮辱而毫无反抗。只是说明她明知有人在欣赏她的姿容,她既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此忸怩作态,而是和平时一样,泰然处之,“只将花笑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醉奚婆〕曲用了“尽人顾盼,手把花枝拈”两句,王实甫加以创造性的扩写,成为现在这样三句。“调戏”按《晋书·熊远传》,原作一般的开玩笑解,后来《水浒传》等书则较多地用于侮辱妇女。而王实甫笔下的“尽人调戏”实际上也还是董解元笔下“尽人顾盼”的意思而已。

    “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有三层意思:第一,在佛殿上遇到莺莺完全出乎意外。第二,莺莺美艳出众,似非凡人所能及,因此誉之为神仙。

    第三,张生见到莺莺之后,自己有了无可言喻的幸福感,于是称莺莺为神仙。

    “兜率宫”是神仙居住之地,以下曲文里提到“南海水月观音现”的观音菩萨,提到“武陵源”等仙境,也都是形容莺莺之美,也都有上面三层意思。

    “宜嗔宜喜春风面”,是从正面看过去所得的印象,那么从侧面看过去又如何呢?所以还得加上一句“偏、宜贴翠花钿”。侧面看过去也很美,贴上翠花钿这种面饰,是最合适不过了。

    可以说〔元和令〕和〔上马娇〕都是从比较远的距离观察、欣赏莺莺的美貌。而〔胜葫芦〕则把距离拉近了,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这时张生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轮廓,不是面部总的印象,而是像创作工笔画一样,开始密切注意并捕捉莺莺面部五官的特征了。先写了一笔修长而纤细的新月般的眉毛。刚才莺莺没有说话,所以只注意到她在自然自在地“只将花笑拈”。现在莺莺一开口说话,不知不觉多少有些腼腆。而她的口型,她的嘴唇的朱红的色泽,首先使张生感到确实像一颗樱桃一般小而可爱。接着也看到了莺莺洁白而整齐的一口牙齿。

    〔幺篇〕第一句从听觉上写莺莺声音之悦耳。后面五句则从静态的莺莺转变为写动态的莺莺。当然说话比到沉默已经是一种动态,但行走比伫立的动作性更大得多。整个身躯都要活动起来的。这活动起来以后的莺莺体态又如何呢?“行一步可人怜”,仅仅走了一步,就已经显示出腰肢的柔软和娇媚而给人以善舞的感觉了。至于用黄莺比喻清脆的语言,用迎风的垂柳比喻扭动的腰肢,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唐诗宋词中一再用的,但在此处,作为“行一步可人怜”的具体说明,仍很得体。

    〔后庭花〕一开始就写张生发现莺莺走路时脚步既轻且慢,同时莺莺眼角里也流露出了一种蕴藏着的深情,所以张生认为莺莺的脚步之所以移动得如此缓慢,也是不愿很快离开的表示,也是莺莺给他张生的一种甚有好感的反应。这样想着,张生就像着了魔一般地兴奋、激动,定不下心来。但是,好景不常,“刚刚的打个照面”,莺莺终于进门去也。对张生来说,就像“神仙归洞天”那样遥远了。他只能望着杨柳烟,听着鸟雀喧而惆怅万端了。

    莺莺既然已经“似神仙归洞天”一般地进入了“梨花深院”,而且门也掩了起来。因此〔柳叶儿〕不再在莺莺的形象上有什么描写,而是径写张生的失望和怨恨。挡着张生的是那一堵高似青天的粉墙。张生恨这一堵粉墙,也恨老天不与他张生提供方便。张生从理智上完全明白“粉墙”与“天”都是无生命无知觉无爱憎,他之所以恨“粉墙”与“天”,实际上是恨封建礼教,是恨坚决奉行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使他不能和莺莺欢叙互相爱慕之情。张生不知如何是好,定不下心来。

    既然“珮环声渐远”,更远一些,就听不到了。于是又写了三句张生所想像中的梨花深院内春天绚烂的景色,第三句“珠帘掩映芙蓉面”,既有景物,也将莺莺纳入画面之中了。张生认为此时此刻莺莺很可能已经到达悬挂珠帘的闺房,所谓“芙蓉面”,当是指像芙蓉般的莺莺的面孔也。结束时,继以上六支曲子已经三番四次将美艳的莺莺比喻为神仙之后,又一次再作这样的比喻,但不再抽象地喻之为神仙,而是径喻为最美的神仙,即观音菩萨。所以说:“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而观音菩萨有三十六种法相,水月观音为其中最美的法相。再一次流露了他的无限幸福的感受。

    “饿眼”和“馋口”等等相当接近市民口语的通俗的语汇在〔赚煞〕中用得不少,和前面那些文人气息较浓的典雅词章成了鲜明对照,形容张生急不可待地希望立刻得到莺莺的爱情的作用是起到了,“透骨髓相思病染”一句则介于通俗与典雅之间,接着又都是用了典雅的词章。

    “临去秋波那一转”之所以经常被人们传诵并非偶然,这样张生知道了莺莺一点内心的奥秘,知道追求并不是徒劳的,他就更冷静不下来。“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张生不是铁石人,是有血有肉的少年书生,那末意惹情牵自不待言了。他陷入了如醉如痴的境地了。

    以下笔锋一转,又写到了当时的环境、景色。“日午当庭塔影圆”,有人以为借鉴了古人“日午树荫正”、“午阴嘉树清圆”等诗词佳句而来,恐怕也不一定。有塔之处一般均可看到这种自然景色,太阳垂直照射时,塔影经常是四面匀称的一个圆圈。后来明代嘉靖年间有《再建普救寺浮图诗碑》,跋文中说:“普救旧有浮图,攀空插汉,昔岁止间,地处中天,影圆日午,而其他则未知也。”正好替曲文做了注释。

    〔后庭花〕中有“眼角儿留情处”,〔赚煞〕又有“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否重复多余呢?毛西河说:“于伫望勿及处又重提‘秋波’一句,于意为回复,于文为照应也。”完全肯定这样处理前后才有呼应。

    明代容与堂刊李卓吾评点本《西厢记》第一出总批“张生也不是个俗人,赏鉴家,赏鉴家”。赞誉张生最能赏鉴莺莺容貌之美、形体之美、风度之美,实际上也是指的以上八支曲子。明代师俭堂萧腾鸿刊陈眉公评点本《西厢记》第一出总批“摹出多娇态度,点出狂痴行模,令人恍如亲睹。一见如许生情,极尽风流雅致”。也是对这八支曲子的高度评价。曲均为张生所唱,在张生唱出了莺莺“多娇态度”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自己的“狂痴行模”。

    张生和莺莺是《西厢记》中两个最主要的人物,在这一折中都出场了,而且都给了人们以鲜明的性格。这任务都是通过这八支曲子完成的。西方传统的戏剧理论很重视主要人物的出场,要求给读者和观众深刻的形象。在这一点上,《西厢记》倒是和西方戏剧名著异曲同工的。

    《西厢记》京剧、昆剧、川剧等剧种改编演出时,此一场均称《惊艳》。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二折

    〔耍孩儿〕当初那巫山远隔如天样,听说罢又在巫山那厢。业身躯虽是立在回廊,魂灵儿已在他行。本待要安排心事传幽客,我只怕漏泄春光与乃堂。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

    〔二煞〕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搬演了男女主人公从邂逅到互恋的戏剧性进程。第一折《惊艳》中的佛殿相遇,开启了张生的爱河闸门。莺莺的绝代美貌,使这位文魔秀士“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而她的顾盼(“旦回顾觑末”),在一见倾心的张生眼中,则折射为柔情别具的“临去秋波那一转”,既令他意惹情牵,不能自已,更因被理解为心灵呼应的爱慕暗示,而平添了追求的热情与自信。于是,张生决意将赴京应试的原定计划搁置一旁,准备到莺莺暂寓的普救寺去,向长老借一间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虽不能够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儿打当。”这便是第二折《借厢》主人公上场时的心态。

    这折戏的前半部分,张生先是托辞“傲邸冗杂,早晚难以温习经史”,提出借寺西厢;继而听说崔氏母女要“与老相公做好事”,又请求“带得一分儿斋,追荐俺父母咱”。为接近相国小姐崔莺莺而做的初步努力,一一顺遂,眼前一派曙色。“小生姓张名珙……并不曾娶妻”的傻角式自荐和“小姐常出来么?”的冒昧动问,结果招来了红娘的一顿抢白。剧情至此,氛围突变,戏也随之进入后半部分。“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莺莺立于庭下,责之。”前此迭经铺垫的老夫人的意志,经由红娘之口,首次得到了明确而具体的宣示。它使沉醉于实现爱情追求的单纯而天真的构想之中的张生,受到莫大的震动。作品安排了七支曲子,集中表现了他在获悉老夫人恪守名教、防范森严的家风之后的心理活动。〔耍孩儿〕〔二煞〕是其中的两支。

    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并且贴合人物个性,是王实甫《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从这两支曲中,亦可见一斑。宋玉《高唐赋》记楚襄王游云梦台馆,言先王(怀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耍孩儿〕起首两句之“巫山”,即用此典,既指爱情实现的目标,也指爱情追求的对象。折进的句式亦为诗词中所习见:“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等均是。王实甫将“巫山”这一典故纳入折进的句式,用以抒发主人公在特定戏剧氛围中的心境意绪。其形式和立意,或有所承继,但作者的熔炼创造之功,亦不可没。杜甫《腊日》一诗:“漏泄春光向柳条”,或可指为“我只怕”句中“漏泄春光”一语之所本,但王实甫此处已转换了杜诗写景的原意,自与简单搬用者不同。这种风格的语言(又如〔二煞〕前三句),由西洛才子张生之口唱出,十分自然、熨帖。然而,热情率真,不作假、无掩饰,又是张生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虽口语却出自真境,正是书呆子气十足的志诚情种所特有的声气口吻。有人指责其“语意皆露,殊无蕴藉”(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也未必是中肯綮之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拙鲁速〕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张生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主动与莺莺接近,以便孕蓄情感,沟通思想,争取婚姻自主的实行。当他了解到莺莺每天晚上都要到花园去烧香祝祷后,喜出望外,马上采取行动,在花园外等候莺莺出来,“饱看一会”。“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三句写晴朗、寥廓的夜空,是仰视;后一句写地上斑斑驳驳的花影,是俯视。张生抬头望望,低头看看,只见夜空如洗,繁星生辉,一轮明月直挂中天,庭园里数不清的花朵借着如水的月光映照出洒脱的风姿。“玉宇无尘”句直逼陆游“露洗玉字清无烟”(《江月歌》)的意境,与其余三句结合起来,衬托出张生在得悉莺莺消息后,一洗心中烦闷的开朗情绪,把人物的眼中景与心中情融合起来,相当熨帖。夜深人静,清风习习,顿生几分寒意。“罗袂生寒”即身体感到寒意。罗袂,罗衣的袖子,代指张生,以袖指衣是以部分代全体,又以指穿衣的人,则以物代人。其用法与晏几道〔鹧鸪天〕词“彩袖殷勤捧玉钟”中的“彩袖”同。这句不仅写出张生对户外气候的感受,还写出他等候时间的长久,因而渐感寒意。“芳心自警”,暗示莺莺开始动身,相隔很远,只有轻微的声音,但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张生的警觉。“自警”生动地写出张生注意力的集中。“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这一连串动作上承“芳心自警”而来。他侧着耳朵凝神谛听莺莺的动静;一时听不清楚,便蹑手蹑脚,一步步地挨近,听个明白,以期不失分秒地及早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过,他毕竟初涉爱河,在快要见到莺莺的时候,心情免不了格外紧张。他几乎要屏住呼吸,尽量不作出声来,尽量把自己的身影隐藏在夜幕之中。“悄悄冥冥,潜潜等等”,活画出张生此时此刻既紧张又带几分神秘的心态。这与李煜笔下的小周后匆遽出宫会情人的情形颇为相似:“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可以想见,张生的唱词配上恰如其分的舞台动作,是富于戏剧性的,作者形神兼备地把张生初恋时那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斗鹌鹑〕是本折戏的第一支曲子,〔拙鲁速〕则在该折戏的“尾声”部分,这一前一后两支曲子突出表现了张生内心活动的变化。说明作者在构思一折戏的开头和结尾时,讲究开头开得漂亮,引人入胜;结尾收得有力,余味无穷。〔斗鹌鹑〕显得飘逸而略带几分神秘,切合张生当时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张生那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行动,使人容易产生他能否见到莺莺的悬念,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拙鲁速〕则给人以凝重、哀切的感受,贴合张生既愁苦又失望的心理,尤其是“铁石人也动情”这一结句,把人物的情感推向一个高潮,随即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两支曲子可谓匠心独运,各擅胜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二本第一折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在《西厢记》里,崔莺莺是一个已有婚约在身的少女,但她对父母定下的婚事甚为不满,发出“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悲叹。她担心不如意的婚姻会使自己虚度青春年华,渴望着爱情的滋润。当她在佛殿上遇见俊俏儒雅的张生时,禁不住在匆匆离开之际仍要回过头去,深情地望他一眼;她隔墙听到张生吟诵的诗句,便当即和他一首;接着,在众和尚为自己亡父做佛事时,她竟“好生顾盼”张生,仔细观察他的举止。自此以后,莺莺对张生的思念日见其深,〔混江龙〕一曲是她体味相思之苦时的内心写照。

    此曲首六句写伤春,后四句写伤情,伤春与伤情,一脉相贯,二者既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全得力于情景交融写法的妙用。“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二句写落花之多,后一句乃用杜甫《曲江》诗原句。“成阵”、“风飘万点”形容地上空中,落英缤纷,整个画面富于动感和立体感。同时,地上的落花与空中的落花所构成的“时间差”又在暗示着时光在不停地流逝。面对一幅纷纷扬扬的落红图,莺莺别有一番心情。她已经十九岁了,妙龄易逝,青春不再,那些暮春落花,似乎正是自己将要逝去的豆蔻年华的写照,怎不教人愁绪万端呢?何况有“父母之命”在前,自己能否跟意中人张生相好还难以预料,一旦相好不成,岂不虚度了这一段青春时光?这是更深一层的“愁”。“池塘梦晓,栏槛辞春”二句,极写春去之快,春光似乎“朝生而暮尽”,来去匆匆,十分短暂。其中“池塘梦晓”,用谢灵运梦写“池塘生春草”句的典故(见钟嵘《诗品》卷中“宋法曹参军谢惠连”条),清雅而含蓄。“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二句,写柳絮与彩蝶齐飞,蝶翅沾上了雪白的飞絮;落花沾泥,筑巢燕子所衔之泥染上了香味。这二句仍然表现暮春景象,但笔法与一二句不同。莺莺对春光短暂作了片刻的沉思之后,其目光从“落红成阵”转移到较细小的景物上去,那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都使她产生“惜春”的情怀。在她眼中,象征着暮春景色的飞絮和香泥似乎转眼之间便随着彩蝶和燕子飞走了。用飞絮和香泥来表现暮春的作品不少,而把它们与飞舞的彩蝶和衔泥的燕子相联系却不多见,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在作了一番铺垫以后,下面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这一对名句。莺莺怀有惜春之心,想挽留下快要与她相别的春天,可是,长长的柳丝尚且系不住那匆匆离去的春光,何况自己的“春心”是无形的,就更不能停住春天的脚步了,这是一层意思。另一方面,“春心”又是少女渴望爱情的隐语,此时她盼望着能与张生心意相通,两颗心紧紧连在一块。然而,严厉的母亲在时时刻刻管束着自己,实现与张生的交往谈何容易!尽管自己的绵绵情思长而又长,但因环境的限制,这情思难以跟张生的情意相联系,又显得短而又短,于是不免产生情丝(思)不如柳丝长的感叹。在这里,作者赋予“情思”以“长短”的属性,使之物象化,增强了意象的可感性;同时,把“情思”与“柳丝”作长短的比较,又显得出奇制胜,令人一新耳目。接着,“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一句,把反衬与夸张两种手法糅合在一起,使花阴之近与天涯之远相反衬,前者“远”而后者“近”,极写莺莺与张生交往之难,语言浅近而语意含蓄,既流露出莺莺对所处环境的怨怼,又表现了莺莺迫切与张生交往而不可实现的失望心理,更是为前面“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愁”字张目,作者笔法之绵密,令人叹服。最后两句,“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意即金粉香消,精神清减,描写莺莺由“伤情”而无心打扮,精神萎靡不振的情状。句中“六朝”和“三楚”没有实义,只起妆点字面的作用,使曲文更美一些。作者以这两句作为全曲的结尾,意在突出莺莺所受到的精神折磨,表现她所处环境的恶劣。

    在这支曲子里,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身不由己的社会环境的怨恨。整段唱词写得景真情切,语句雅丽清新,很能体现王实甫剧作“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二本楔子

    〔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飚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揝。

    〔叨叨令〕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糁,酸黄齑、烂豆腐休调啖,万余斤黑面从教暗,我将这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是必休误了也么哥!休误了也么哥!包残余肉把青盐蘸。

    〔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只会斋得饱也只向那僧房中胡渰,那里怕焚烧了兜率伽蓝。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

    这是《西厢记》中著名的“惠明下书”一段唱词。自莺莺与张生佛殿相逢之后,撩起了双方的情思。可正当此时,镇守河桥的孙飞虎心生妄想,欲掳莺莺为妻。

    他出动五千兵马,围住寺院,限三日之内送出莺莺,否则放火烧杀。于是引出了张生给白马将军写信和“惠明下书”的情节。因此,“惠明下书”虽只是全剧中的一个插曲,但却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借此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见义勇为的佛门侠士的形象。这三段曲文即是为塑造惠明这个人物服务的。

    开首〔端正好〕数句唱词即画出了惠明不同一般俗僧的形象。他既不做佛门的功课:“不念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不礼梁皇忏”;又不作佛门的装束:“飚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僧衣)”;更不守佛门的戒律:竟然“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揝”。这里,连用了念、礼、飚、袒、揝几个动词,动作性都较强,不仅适合舞台表演,而且通过这些动作使人物的神态气质合眼如见。

    〔叨叨令〕一段曲词进一步突出了惠明的“杀人心”和“英雄胆”。他要留下浮沙羹、宽片粉、酸黄荠、烂豆腐这些平素清苦的食物,以便将孙飞虎的“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包残余肉把青盐蘸”。吃人肉馒头和蘸盐人肉,这是极端夸张之辞,艺术效果是很强烈的。既说明了惠明藐视佛门清规,又表现出他的胆量气魄,一句唱词使一个“只是要吃酒厮打”的佛门豪杰形象跃然纸上。

    〔滚绣球〕是回答张生问话的一段唱,是进一步揭示惠明济困扶危、见义勇为内心世界的重要唱段。作为一个出家人,却不看经礼忏,只一味厮打,这是为何?原来在惠明眼里,那些只会谈经参禅之徒,不过是些“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四不像之辈,他们“只会斋得饱也只向僧房中胡濞,那里怕焚烧了兜率伽蓝”。而他也并不是无缘无故嗜杀,而是“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所以像他这样的人,虽不看经礼忏,其实佛性倒是有的。这样,从外貌形象到性格气质到内心世界,基本上完成了惠明这一人物的塑造。其中“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后成为常用的俗语,《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邢岫烟与宝玉谈论妙玉为人时就曾引用过。

    《西厢记》总体呈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明代戏剧家朱权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太和正音谱》)明人胡应麟也谓《西厢记》“才情逸发处,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在“如花间美人”般的“艳歌”、“丽句”中掺杂进一段惠明如铜钟般的粗犷高亢之声,这使全剧另具一番情趣和魅力。“惠明下书”作为独立的一折,明清以来也颇流行单独演唱。《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就曾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可见此一出虽是全剧的插曲,也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昆剧等古典剧种均有改编演唱,改编全本《西厢记》时也大部分保留此折,标目为《惠明下书》。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二本第二折

    〔上小楼〕“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莺莺根前,“姐姐”呼之,喏喏连声。秀才每闻道“请”,恰便似听将军严令,和他那五脏神愿随鞭镫。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疣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孙飞虎围普救寺,老夫人宣称,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将莺莺与他为妻。此时张生急修一书,请惠明下书,请来白马将军,遂解普救寺之围。这时,老夫人说一句:“到明日略备草酌,着红娘来请”后,张生分外兴奋。翌日,他悉心打扮得干干净净,“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心急火燎地盼望着红娘来请。终于红娘的敲门声响了。一听说红娘是“奉夫人严命,特请先生小酌数杯”,他疾忙云“便去,便去”,并问席上可有莺莺姐姐。上引两段曲文便是红娘紧接着张生的问话而调侃嘲弄这个酸秀才的。

    第一段〔上小楼〕主要是取笑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和样子:“‘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莺莺根前,‘姐姐’呼之,喏喏连声。”这是实写,由于说得对景,写得惟妙惟肖,故令人忍俊不禁。“秀才每闻道‘请’,恰便似听将军严令,和他那五脏神愿随鞭镫。”这是虚写,是对包括张生在内的秀才通病的概括。特别是因为张生早就等着老夫人来请,故他对“请”字才反应得如此迅速。通篇未出一个“急”字,而张生之“急相”已呼之欲出。

    〔满庭芳〕一段进一步戏谑张生那副“酸相”。还在红娘来到之前,张生就已打扮好等着。再听红娘说这次筵席独请“老兄”“和莺莺匹聘”,于是“欢天喜地”,要红娘“看小生一看何如”。红娘看了他的酸相,送给他两个雅号:“文魔秀士”、“风欠酸丁”。

    两段曲文不仅妙在活画出张生的“急”、“酸”模样神色,而且也活画出红娘这个俏皮可爱的小丫头的声色口吻,真是所谓“一击两鸣”。可以说,对于张生那些嘲笑奚落的话语,没有一句不符合红娘本人的身份性格,也没有一句不表现了她那爱和秀才调侃的俏皮劲。从上述曲文中,人们不难想见舞台上她那逗人的动作手势和丰富的表情变化。红娘作为我国戏曲画廊里的-个不朽典型,她的生命力和迷人魅力正是和这些成功的描写联系在一起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二本第三折

    〔得胜令〕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赤邓邓点着祆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剌剌将比目鱼分破;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折桂令〕他其实咽不下玉液金波。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泪眼偷淹,酩子里韫湿香罗。他那里眼倦开软瘫做一垛;我这里手难抬称不起肩窝。病染沉疴,断然难活。则被你送了人呵,当甚么喽啰。

    〔离亭宴带歇指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俺娘呵,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白头娘不负荷,青春女成担搁,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俺娘把甜句儿落空了他,虚名儿误赚了我。

    崔、张的爱情之舟,在获得了“白马解围”这一意外的驱动力之后,摆脱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驶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婚姻的港湾已经在望。但是,书剑飘零的白衣秀士,并不符合相国家谱的择婿标准,老夫人关于“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当众承诺,不过是生死关头的权宜之计。“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乃是她彼时彼地接受莺莺所提“五便三计”之第三计的真实思想,而今事过境迁,“陷于贼中”的危险既已不复存在,违背封建家族“家世利益”的“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也就断难首肯。于是,老夫人决意食言自肥,使已驶近婚姻港湾的崔、张爱情之舟,面临着倾覆的厄运。《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之第三折《赖婚》,展示了由此激起的崔、张同老夫人的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重要关目。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得知老夫人变卦后,共安排了十支曲子,此为其中的三支。〔得胜令〕〔离亭宴带歇指煞〕系莺莺的内心独白,〔折桂令〕兼及张生的神态心理。

    曲辞是杂剧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在莺莺主唱的这折戏里,没有张生的唱段。这位赖婚风暴的首当其冲者,失却了曲诉衷肠的重要物质依凭,就需要借助主唱者的眼、口。莺莺在接到老夫人“小姐与哥哥把盏者”的第二道“指令”后,被迫端起了酒杯,舞台的视线随之转向张生。〔折桂令〕一曲,用两面着笔的手法,兼写莺莺眼中的张生形象:渲染其神态,传达其心曲。那理解的目光和沟通的灵魂,揭示出同心同感的人物关系。

    〔离亭宴带歇指煞〕系莺莺下场时所唱。满怀热望而来,衔悲含愁而去。结同心、成连理的憧憬,成了泡影。想到又将回到深锁的闺房,一任韶华黯然逝去,不禁满腔哀怨,万般无奈。这支曲子即从设想今后情状起唱。“玉容”两句,是青春生命的描画,也是寂寞情怀的写照。其不知“何时是可”的相思,如天阔、如地厚、如海深、如山高。一连串的比喻,一连串的叠词,从一颗刚刚蒙受严霜的心中流出,是那样的执着痴情,又是那样的沉重苦涩。“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形容了物态,也写出了心绪。这痛苦,是“毒害”(狠毒、狠心)的老夫人一手酿成,她的赖婚,无情地搓碎了“颤巍巍双头花蕊”,割断了“香馥馥同心缕带”,摧折了“长搀搀连理琼枝”,耽误了女儿的青春,葬送了美满的婚姻。“负荷”,即“付合”,照顾的意思。“颤巍巍”、“香馥馥”、“长搀搀”与被修饰词语的巧妙配搭,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横遭肆虐的事物是多么的美好。对老夫人“把甜句儿落空了他(指张生),虚名儿误赚(诳骗)了我”的狠毒伪善面目的清醒认识,标示着莺莺性格的重大转变。

    为人物立言而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心灵的律动和性格的发展,这正是作者的独到工力。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二本第四折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珞?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在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之际,老夫人曾许下诺言:谁退脱贼兵,即将莺莺许配。孰知张生修书央白马将军平乱之后,老夫人食言而赖婚。张生于极度苦闷中,请红娘转致思念之情。红娘献计,让张生月夜操琴,以挑动之。故事到这里又进入了一个转折点。

    这四支曲子全是莺莺在花园中烧夜香时所唱,第一曲为尚未听到琴声时所唱,后面三曲则是听到琴声之后的一些思想活动。

    在唱〔小桃红〕之前,红娘和莺莺之间还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明日敢有风也。

    莺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莺莺虽然只说了两句话,十个字,却是反映了她内心的奥秘。她早已在怨恨、不满了,红娘和她说话,她就把这种情绪不加遮掩地散发了出来。

    所谓月阑,也就是月晕。就是说月亮周围有一个似云非云的乳白色的圈子。红娘看到了这种天象,根据“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说法,推测明天要起风了,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在有心人莺莺听来,感受就大不一样。她不知不觉地把“风”和“月”联系在一起,而且径自把“风月”二字作为“爱情”甚至“幽会”的同义词理解了。然后将“天边”和“人间”作了对比。所谓“人间”,根本不是泛指人间,而是仅仅指她本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受到了重大的波折,因此心情沉重,消极。

    〔小桃红〕一曲就是对“人间好事无”的这种怨恨、感慨的进一步的抒发,也可以说是悲哀、忧愁交织的叹息。

    首句“人间看波”,历来是论争的公案。明刊本《西厢记》的处理不一,有作为唱词者,也有作为宾白者。但在此曲之中,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证。吴梅在《南北词简谱魏》中说:“是宾白非曲。《广正谱》别作一体,实是不当。〔小桃红〕从无四字句开端也。”吴梅的意见有正确的一面,因为实在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但另一方面,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别作一体,也不能完全否定。《西厢记》其他套曲,吴梅都在曲律上给以高度评价,作为元曲前期作者,他是这样用的,后来的作者没有这样用,并不意味着王实甫就错了。

    “这云似我罗帏数重”一句有异文,无“云”字者当系漏刻。因为月阑,才说成“围住广寒宫”,“围住广寒宫”的是云,围往莺莺的是“罗帏数重”,这样才成为一对类比。闵刻闵评本《西厢会真传》有眉批:“此以嫦娥比说,实怨母拘束之词。”一语中的。莺莺对于老夫人的种种家规礼法反感颇深,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幸福的障碍。

    “怨天宫”、“怨天公”均见于明刊本,均无悖于音律,均作“天”解。怨天不作美,没有能让他们像传说中的裴航遇云英那样成为神仙眷属。这是无可奈何的悲鸣。按毛西河的分析,〔天净沙〕和〔调笑令〕都是“暗写琴声”。此说可以成立。因为莺莺刚开始听到张生的琴声时,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声音,所以有这样的那样的猜测。王实甫在这里用了细针密线,有清晰的层次可寻。

    红娘和张生定下了这计谋,用弹琴对莺莺作一次试探,而莺莺则还被蒙在鼓里,所以她听到琴声一下子还分辨不出来,因为她在思想上根本没有丝毫预感。她问红娘,红娘只好不回答,这倒不是故意卖关子,如果回答这是张生在弹琴,不啻自我败露计谋,一场心血就白费了。

    人们也许会觉得这样描写是否过于复杂或夸张了,恐怕不能这样说。因为莺莺根本不知道有人在弹琴,而琴又弹奏出了各种不同的音符、节奏、旋律,于是莺莺就根据从不同方位听到的这各不相同的音符、节奏、旋律去猜测和寻找了,这也是很自然的。

    我们应该承认,作为一个剧作者,王实甫有很丰富的想像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有丰富的语汇,所以他作了相当形象化的描绘。这一套曲子也成为古典戏曲中的名篇。唐诗之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曾用了许多比喻的手法以写琵琶的声响,是传诵不朽的名篇。《琵琶行》和《西厢记》的这四支曲子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秃厮儿〕继续在用比喻的手法摹写琴的声响,而且已经明确了这是有人在弹琴,这比喻的手法比刚才要困难一些。因为已经用了许多事物来比拟,现在就非得用另外的事物不可,否则就陷于重复。

    〔秃厮儿〕一曲以十分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琴声所创造的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时也就说明了莺莺对这种意境的充分体会。实际上又从另一个角度或领域反映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的融通。而莺莺是张生的名副其实的知音。

    古典戏曲以写弹琴或琴声见长的作品不少,在元人杂剧中写得如此精雕细刻的却绝无仅有,当然其他杂剧作品篇幅只有一本四折,受到了这种局限,也是一个原因。明清传奇则以高濂《玉簪记》的《琴挑》、黄燮清《当炉艳》的《琴媒》较有代表性,但作者的重点都是直接写彼此间的爱慕,对琴声则是一笔带过而已。

    王实甫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用比喻的手法写琴声,更主要的是在于别具匠心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种数过多,这〔调笑令〕的“梵王宫,夜撞钟”在某些明刊徐文长批本中作“梵王宫,夜声钟”,这是误以为“撞”字只能读作去声,所以妄加窜改了。其实此处可以而且应该读作平声的。金圣叹又改作“是花宫,夜撞钟”,这是根据李颀“花宫仙梵远微微”而改的,花宫也是指的佛教寺院。很可能金圣叹发现《西厢记》用“梵王宫”之处过多了,所以略加变化吧!

    〔小桃红〕等四支曲子吸收溶化了许多古文诗词的精华,在继承文学遗产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当代出现了各剧种的《西厢记》改编本,而以苏雪安越剧改编本保存此折原唱词较多较妥帖。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三本第四折

    〔圣药王〕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张生乘夜逾墙赴莺莺之约会,结果讨了一场没趣,回房后就病倒了。莺莺得知此消息,亦心不自安,命红娘送书信与药方至张生处探望,实际上是重订幽会之期。张生读罢,判断此次莺莺不会爽约,肯定前来。红娘乃唱了这一曲〔圣药王〕。

    这里的“你”、“他”孰指张生,孰指莺莺,比较模糊。如对书信、药方而唱,“你”指莺莺,“他”指张生。如对张生而唱,“你”指张生,“他”指莺莺。然则张生之“有心”早已事实俱在,问题端在莺莺是否真的“有心”。因此,“果若你有心,他有心”的提法从逻辑角度看似乎不是最准确,但人们还是比较欣赏,能够接受。因为意味着要双方都“有心”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这种形式的排比句法富有民歌气息,韵律节奏朴素而自然,便于吟诵,便于记忆,所以读者的印象很深。明清两代各戏曲剧种的《思凡·下山》唱“你有心,我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也是用的这样的句法,很有可能接受了《西厢记》的影响。

    宋代苏轼有《春夜》诗:“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王实甫却把这一名句改动为“秋千院宇夜深沉”,首先是因为这里已经不作为“声细细”的对偶句,不一定要用“夜沉沉”了。再说“夜深沉”似乎比“夜沉沉”的境界更为僻静,更为人迹罕至,是青年男女幽会最理想的所在。

    “花有清香”,是诉诸嗅觉的描写,当然也衬托了环境的清幽,大概王实甫认为这是次要的问题,于是改写成为“花有阴,月有阴”,强调了院宇自有隐蔽的所在,在牡丹花下,在葡萄架下,古往今来,不是发生过许多风流韵事么?至于月亮,有时被浮云遮蔽,有时也很朦胧,也并不妨碍青年男女的幽会。再说“花有阴,月有阴”又完全符合曲律,并且和上面的“你有心,他有心”也非常对称而流畅上口。

    “春宵一刻抵千金”,王实甫并不是单纯歌颂春宵的可贵和可爱,而是间接地指责莺莺顾虑太多,没有能果断行事,没有能下决心和张生成其好事,因此错过了一刻值千金的春宵,辜负了一刻抵千金的春宵。说指责也许分寸上已经有些逾越,红娘的指责或埋怨,都带了对莺莺和张生的无限同情。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四本第二折

    〔越调·斗鹌鹑〕则着你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数多,情性;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做有。

    〔紫花儿序〕老夫人猜那穷酸做了新婿,小姐做了娇妻,这小贱人做了牵头。俺小姐这些时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别样的都休,试把你裙带儿拴,纽门儿扣,比着你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

    〔金蕉叶〕我着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着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若问着此一节呵如何诉休?你便索与他个“知情”的犯由。

    〔调笑令〕你绣帏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我在窗儿外几曾轻咳嗽,立苍苔将绣鞋儿冰透。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姐姐呵,俺这通殷勤的着甚来由。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着小生半途喜变做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麻郎儿〕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幺篇〕世有、便休、罢手,大恩人怎做敌头?起白马将军故友,斩飞虎叛贼草寇。

    〔络丝娘〕不争和张解元参辰卯酉,便是与崔相国出乖弄丑。到底干连着自己骨肉,夫人索穷究。

    〔小桃红〕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羞得我脑背后将牙儿衬着衫儿袖。猛凝眸,看时节则见鞋底尖儿瘦。一个恣情的不休,一个哑声儿厮耨。呸!那其间可怎生不害半星儿羞?

    〔幺篇〕既然泄漏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搁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样蜡枪头。

    〔东原乐〕相思事,一笔勾,早则展放从前眉儿皱,美爱幽欢恰动头。既能够,张生,你觑兀的般可喜娘庞儿也要人消受。

    〔收尾〕来时节画堂箫鼓鸣春昼,列着一对儿鸾交风友。那其间才受你说媒红,方吃你谢亲酒。

    红娘在《西厢记》里起的作用,一是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传书寄简,帮助这两个有情人自愿结合;二是挺身而出,回击老夫人和郑恒对崔张美满婚姻的破坏。前者从二本折到四本一折共七场戏;后者集中表现在四本二折,即后来被称作“拷红”的一场戏,这场戏写得尤其成功。

    “拷红”这场戏分三大段演进。第一大段演崔张私自结合被老夫人识破,要找红娘来拷问,红娘与莺莺商量对付的办法,包括〔斗鹌鹁〕〔紫花儿序〕〔金蕉叶〕〔调笑令〕四支曲子。曲词之前有红娘、莺莺的一段对白:红:姐姐,事发了也,老夫人唤我哩,却怎了?

    莺:好姐姐,遮盖咱!红:娘呵,你做的隐秀(隐秘)者,我道你做下来也。这戏一开场就表现了莺莺、红娘对事件的不同态度:

    一个要遮盖,一个要直说。同时表现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是顾虑重重,一个是快人快口。这就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步步引人入胜。

    〔斗鹌鹑〕曲既包含了红娘对莺莺善意的嘲弄,也表现了红娘对事态严重性的充分估计。“老夫人心数(心计)多,情性(利害),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作有。”她深知此事瞒不过,想不直说也是不行的。〔紫花儿序〕曲,是红娘对老夫人心理的进一步估计。“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则从另一个侧面描画了沉浸在幸福爱情中的莺莺的美丽形象。

    〔金蕉叶〕一曲,红娘模仿老夫人的嘴脸和声口,估计着老夫人将怎样拷问,自己怎样回答,为后面她对老夫人的大段辩白作引子。这段模仿惟妙惟肖,使观众忍俊不禁,有很好的舞台效果。

    值得注意的还有〔调笑令〕一曲,表现了莺莺、红娘在同一事件中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主奴之间的关系。正像俗话说的:“老和尚偷馒头,小和尚打屁股”,红娘实际成了莺莺的替罪羊,这真是带泪的喜剧。此曲终了,红娘说道:

    “姐姐在这里等着,我过去。说过呵,休欢喜;说不过,休烦恼。”这两句话也见关汉卿的《救风尘》杂剧,估计是民间成语,它概括了人民在面临困境时的两种思想准备。“说过呵,休欢喜”,是说摆脱困境后还可能反复,不能让成功冲昏头脑;“说不过,休烦恼”,是说即使失败了,还要继续努力,不能因暂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这就把红娘将与老夫人说理前的思想准备表现得更充分。

    第二大段是写红娘与老夫人的正面冲突,包括〔鬼三台〕〔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幺篇〕〔络丝娘〕六支曲子和其中的道白。红娘采取的是先让一步,而后列数事实,驳倒老夫人的策略。在老夫人气势汹汹,大兴问罪之师时,她以认罪的口气唱了〔鬼三台〕一曲。红娘模仿张生的声口,指责老夫人恩将仇报,这是她对老夫人列举的第一个事实。从这个事实看,莺张的私自会合,都由老夫人赖婚引起,跟红娘无关。老夫人跟着又问:

    “她(指莺莺)是个女孩儿家,着她落后怎么!”红娘接着唱〔秃厮儿〕〔圣药王〕二曲作答。红娘的意思是说:我陪小姐去看张生的病,是想叫他针灸服药,想不到他们私自成亲,难解难分,双宿双栖已一个多月。这是列举的第二个事实。根据这个事实,莺张的结合,完全出于双方自愿,即“一双心意两相投”,不是由于红娘的拉拢。

    以上三支曲子写红娘巧妙地把老夫人责问她的话头一步步引到莺莺、张生方面来,摆脱了自己的被动处境,又进一步奚落了老夫人。莺莺张生私自结合已一个多月,这个一向自以为治家严谨、大权在握的老夫人还被蒙在鼓里,处境实在非常尴尬。红娘退一步,进二步,语调痛快淋漓,又带三分幽默,是《西厢记》中写得十分精彩的片段。当然,红娘不会把自己怎样替莺张传书送简也摆出来,否则就太愚蠢了。

    最后〔东原乐〕〔收尾〕二曲,表达了红娘对一对即将分离的情侣的劝慰和祝福。在莺张的爱情经历中,红娘自己是无所求而来,无所取而去的,从曲中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人们看到了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从结构上看,这二曲直贯《西厢记》全本的最后大团圆,而老夫人叫张生第二天就去上朝应考,“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求见我”,跟开头红娘说的“说过呵,休欢喜;说不过,休烦恼”,遥遥相应,看来虽足余波,却关联着全场、全局。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迪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车马到达十里长亭后,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朝天子〕)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脱布衫〕)即将远行的亲人;“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小梁州〕)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饯别已毕,老夫人先行回程。分手的时刻已经迫近,人物的感情与剧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通过配以宾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对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另一方面,则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从而进一步袒露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倾诉!然而,她那首作为临别赠言的“口占”绝句,所表达的却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的痛苦心理的反映。“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才是她强烈的心声。莺莺的这种内心隐忧,早在她委身张生之日,就有过剖白(见第四本第一折)。这是污浊的现实投下的阴影。别离终于来临,张生带着莺莺的千叮咛、万嘱咐,上马走了。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望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四围”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发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副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王实甫

    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渔夫,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惊起那几行鸥鹭。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

    〔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王实甫《丽春堂》杂剧敷演的是金世宗大定年间右丞相完颜乐善的故事。世宗朝威望甚高的左丞相徒单克宁(《金史》有传)奉旨在端阳节主持“射柳会”,完颜乐善在会上连中三箭,得到御赐锦袍玉带。“听得去厮杀,躲进帐房睡”的右副统军使李圭,却一箭未中,故甚妒乐善。次日,在香山的筵宴上,李圭提出与乐善打双陆(类似下棋的游戏)以决胜负。最后一局,李圭获胜,欲以墨搽乐善脸,乐善大怒,痛打李圭,搅散了香山筵宴。押宴官徒单克宁将此情景上奏皇上,于是乐善被“贬在济南府歇马”。自此,乐善每日闲暇无事,“饮酒看山”。后因有“草寇作乱”,朝廷乃宣召乐善回朝将兵“收捕草寇”。“草寇”听说乐善回朝,慑其威名,便“都来投降”了。于是乐善官复原职,皇上赐“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李圭亦奉圣命前来负荆请罪,二人合好如初。席间众人“齐仰贺当今皇上。”全剧四折,所用宫调依次是“仙吕”、“中吕”、“越调”、“双调”。正末扮乐善。

    第三折中〔斗鹌鹑〕等连续三支曲子,集中而完整地表现了乐善被贬在济南时的生活与心境。乐善对隐者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他毕竟是被贬之后才开始这种生活的。因此,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深藏着难以自解的“踌躇”。当他内心深处的“踌躇”隐约泛起的时候,就唱出了这一曲〔小桃红〕:他感到“水声”与“山色”都“模糊”了。这里的“闲看云来去”,与〔斗鹌鹑〕中“闲对着绿树青山”,显然有不同的涵义,后者表现的是闲散自得,而前者则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惆怅。何以如此?就因为他“怨结愁肠对谁诉?”——满腹怨愁而无告,惟有“自踌躇”。显然,绿水青山的美景,终究不能完全消除被贬谪居的苦闷。由苦闷进而自责:“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表现了无限的悔恨。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他发出了“感今怀古,旧荣新辱”的喟叹。所谓“旧荣”,当然指昔日为相时的荣华富贵;而眼前的“自斟自饮,自歌自舞”,却成了“新辱”。因此,他内心最深处的愿望,显然是改变目前的处境,消除“新辱”。这就是“感今怀古,旧荣新辱”两句的真正意义。然而,他的“新辱”,是皇上贬斥的结果,是其本人无力消除的。于是,所有的踌躇、自责、感叹,只好“都装入酒葫芦”——以酒浇愁,这是乐善当时唯一的解脱。

    三支小曲,细致而深刻地表现了乐善被贬隐居时的感受、思考和苦闷;也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景物,并使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语言质朴,正与人物性格吻合。因此,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乐善的心理活动过程,曲折地反映了《丽春堂》全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我们从剧中看到了金朝统治者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以及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像李圭这种靠“唱得好、弹得好、舞得好”而得官的人物,居然受宠,而正直刚介的乐善却被贬官,这里显然寓有某种批判性。而全剧最后又以乐善复职,李圭负荆,共颂“当今皇上”作结,这固然是元杂剧多数以“大团圆”结局的通例,但也还有它特定的背景意义。相对而言,金世宗可谓金代明君,他“与民休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号称小尧舜”(《金史·世宗纪赞》)。因此,本剧虽寓批判,但那分寸的掌握,实有历史的根据。王实甫的代表作当然是《西厢记》,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丽春堂》均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它作为王实甫的仅存的三部完整剧作之一,其价值和特点,仍应引超重视,并加以研究。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王实甫

    第一折

    〔金盏儿〕绣球儿你寻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这一生事都在你这绣球儿上。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贫和富,是我命福;好共歹,在你斟量。休打着那无恩情轻薄子,你寻一个知敬重画眉郎。

    王实甫《破窑记》所写故事,原在民间广泛流传。剧中女主人公刘月娥系刘员外(仲实)之独生女,因“高门不答,低门不就”,年已十八,尚未许聘。于是,刘员外搭彩楼,命月娥抛绣球“凭天匹配”。抛球之日,众男子聚集楼下,有纨祷子弟,亦有贫困书生。当时,尚“一贫如洗”的寇凖与吕蒙正亦在其中。吕蒙正(《宋史》有传,太平兴国中擢进士第一,历任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平章事,咸平年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即剧中之男主人公,时困居城南破瓦窑中。月娥之绣球正抛在吕蒙正怀中,理应招为女婿。但刘员外嫌贫变卦,拒绝履行诺言。而月娥则与父亲断绝关系,同吕蒙正结为夫妻,同住破窑中,开始了极其艰辛的生活。不久,吕蒙正“上朝应举”,十年后,“状元及第”,为本县县令,复与月娥团圆。刘员外亦复亲近。

    全剧第一折写月娥奉父母之命登楼抛球择夫,文笔细腻,颇为感人。这首〔金盏儿〕前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曲,集中表现了刘月娥站在彩楼上的所思所感。从抛球择婿的表面形式上看来,是“凭天匹配”,然而,这决非表明月娥本人对婚姻大事无所企望。面对彩楼下众男子,月娥看到了有“衣冠整齐”者,有穷酸模样者……,那么,月娥的希望是什么呢?她身边的侍女梅香似乎想到了这一点,因此问她:“你有什么言语,嘱咐这绣球儿咱?”于是,月娥接球在手,唱出了〔金盏儿〕,以表达她内心深处的希望。

    这支曲子,语言恳切,饶有韵味。因为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境中唱出的,因而,带有某种不能确切把握命运的淡淡的哀愁和恐惧。而这种韵味,正与整个作品的色彩协调。全剧虽以大团圆为结局,但主旋律显然是悲苦哀伤的,而〔金盏儿〕一曲,正为此增加了艺术效果。

    韩彩云丝竹芙蓉亭

    王实甫

    第一折

    〔仙吕·点绛唇〕天霁云开,月华精彩,南楼外。行过庭阶,我潜立在湖山侧。

    〔混江龙〕今夜个百无妨碍,洗乾坤风露净尘埃。冷清清风摇翠竹,白泠泠露滴苍苔。风力紧寒侵金缕衣,露华凉冰透绣罗鞋。轻移莲步,慢转雕栏,帘筛月影,灯晃书斋。又不敢呼名道姓,我则索蹑足潜踪,悄声儿独立在窗儿外。想着俺怀儿中受用,怕甚么脸儿上抢白。

    〔油葫芦〕我着这瘦耸耸香肩将门扇儿挨,你试猜,止不过月明千里故人来。则我这后园中晚谒文章伯,你不肯秦楼夜访金钗客。外面儿模样好,就里最为事歹。我不比你穷酸般胡谝教君怪,不放参紧闭定看书斋。

    〔天下乐〕却做了十谒朱门九不开。书斋,好幽哉,不曾有俗客来,将旧帏屏几扇儿窗下摆。恋蝴蝶床榻儿窄,梦梅花纸帐儿矮。秀才呵,你正是成人好不自在。

    〔村里迓古〕你休教一时风火,烧了咱百年恩爱。

    则为你衾寒枕冷,咱厮敬重一家无外。你这般假古,乔身分,妆些台孩。可知道死了杜甫,亡了韩愈,淹了李白,我道来你可甚贤贤易色?

    〔元和令〕便有那曹子建七步才,还不了庞居士一分债。他那般气昂昂胸次卷江淮,你可、是酒肠宽似海?则想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耽着利害。

    〔上马娇〕一来是天地差,二来是缘分该,则你个啉宋玉自裁划,待将这无路巫娥推出门外。我为甚么来?干教我空下楚阳台!

    〔游四门〕却正是蒺藜沙上野花开,可不道疑是玉人来。则为你冷清清难把长更捱,砌下乱蛩哀,口台,我特地探多才。

    〔胜葫芦〕休着我倚定门儿手托腮,休将那不睹事的话儿揣,小的每天生酒量窄。道的我速速的眼跳,氲氲的耳热,忽忽的燎双腮。

    〔幺篇〕你见我两朵桃花上脸来,则怕你悔后也栋梁材,哎,你个秉烛颜渊自鉴戒。兀的般月斜风细,更阑人静,天上巧安排。

    〔后庭花〕保亲的论孟白,主婚的唐宋策;送女的霜毫笔,守亲的是石砚台。你既怕女裙钗,无心耽待,枉将伊厮定害。王子高不好色,周琼姬忒分外,卓文君事不谐。

    〔柳叶儿〕哎,你个汉相如休怪,则要你温我的浸冷罗鞋,干教我羞答答的懒把门桯蓦。哎,你个梁山伯,不采我这祝英台,羞的我快快儿回来。

    〔寄生草〕你则怕担烦恼,惹罪责,为侄儿恐怕尊姑怪,书生不好阴人爱;莫不你一家儿受了康禅戒!量这个彩云吃打有何羞,尚犹自文王下马将荆条拜。

    〔尾声〕得了首有情分的断肠词,自惹下场无倒断相思债。这一个小书舍里天宽地窄,也不索对天地说盟山言誓海,咱则是常川似今夜鱼水和谐。紧栽排,怎肯教信断音乖,则要你常准备迎风户半开。来日个一更左侧,你倚门儿等待,我则等的夫人烧罢夜香来。

    王实甫的杂剧作品,除《西厢记》外,比较著名的当推《韩彩云丝竹芙蓉亭》。此剧直至明后期都还很有影响,故明万历年间王骥德作曲学专著《曲律》时犹称道:“王(实甫)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颇有并誉《西厢》《丝竹芙蓉亭》之意。王骥德所编撰的《校注古本西厢记》是《西厢记》研究历史上很有名的著作,就在这本书后即附录了《丝竹芙蓉亭》的整套〔仙吕·点绛唇〕曲,足见他对此套曲之推重。这里抄录的曲文以赵景深《元人杂剧的钩沉》本为基础,个别字词则据王骥德本校订。

    这一套〔仙吕·点绛唇〕曲当属全剧的第一折,是由韩彩云唱的。从曲文中可知,韩崔的爱情是由女主角的主动追求开始的。韩彩云夜奔崔伯英的书斋求爱,起初遇到崔的拒绝,后来终成山盟海誓。全套曲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从首曲〔点绛唇〕至〔天下乐〕共四曲为第一部分,可称之为“夜访书斋”;从〔村里迓古〕至〔寄生草〕共九曲为第二部分,可称之为“三劝秀才”;〔尾声〕为第三部分,可称之为“鱼水和谐”。

    先读第一部分。首曲〔点绛唇〕指明这是一个清爽的月夜,韩彩云向崔伯英住处走去,行经花园时,在湖山之侧暗暗地停歇,再细想下一步该如何走法。次曲〔混江龙〕写出她继续向书房走去时的心理活动。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十分清静爽洁,因而自信今夜的行动将“百无妨碍”。这是一个深秋的夜半。风很紧,摇动翠竹,也寒侵人衣,加深冷清清的感觉;露亦凉,滴湿苍苔,更冰透双鞋,闪动白冷冷的寒光。她走近书房,只见“帘筛月影,灯晃书斋”。此刻,她的心也如灯影般游移不定。她不敢贸然直呼其名,只得(“则索”)静悄悄地独立在窗外以观动静。她想今夜如此大胆行动,可能要受到各种讥刺或斥责(“抢白”),但是,当她幻想着两人相见的亲热甜美时,也就不怕可能出现的难堪局面。决心就这样下定了:“想着俺怀儿中受用,怕甚么脸儿上抢白。”〔油葫芦〕写她在书斋门外时所想。她让(“着”)香肩轻倚在门扇上,对他作一番心中的自白:你一定猜作是“月明千里故人来”,你一定想不到是我夜访你这个“文章伯”。我为什么要先来找你呢,因为我知道你这个人外貌儿虽好看,但内里最不中用,你这穷酸自负的秀才是不肯“秦楼夜访金钗客”的。你这样紧闭着书斋,不就是拒绝接见客人(“不放参”)的意思么?“秦楼”指歌榭妓院场所,“金钗客”指女子。韩彩云此处自喻“秦楼金钗客”,正是歌女艺伎的口吻。〔天下乐〕曲写她终而叫开了书斋之门。“十谒朱门九不开”,是宋代吕蒙正的诗句,原意为无能叩开富家之门的困窘状,此处借用成句,意谓好容易才叫开秀才的门。

    〔村里迓古〕等四曲是“一劝”。从双方的利害处着眼,说明秀才应该接受她的请求。〔村里迓古〕曲说,我今夜之所以来访,一则是怜你“衾寒枕冷”,二则是敬重你,故而如一家人般毫不见外。你可别太固执,不要摆身份、故作高傲(“妆些台孩”),辜负了我的恩爱。你看,你们崇拜的杜甫、韩愈、李白等偶像还不是都离开了人世?还是尝尝生活的乐趣吧,何必尊奉“贤贤易色”这一套呢?贤贤易色,语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以好贤之心改易其好色之心。〔元和令〕曲说,我今晚来此实实在在(“实丕丕”)地担(耽)着利害,你如果误了我的好意,纵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之大才,也永世还不了这一片情债。“庞居士一分债”指今生还不清的债。元无名氏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敷演这个故事,可参阅。“他那般气昂昂胸次卷江淮,你可是酒肠宽似海”两句带有讥刺的意思,讥刺秀才那种气壮如海的样子。“酒肠宽似海”是唐人刘叉《自嘲》中的诗句,下句则是“色胆大于天”。这里单用上句,似隐含有“你虽有‘酒肠’而无‘色胆’的语意。”〔上马娇〕曲是说自己的夜访一来是天地所差使,二来也是缘分所应有,你可不能使我失望。这里用了宋玉《高唐赋》所咏楚王与巫山神女在阳台之下相会的故事,自比巫娥,以明心迹。〔游四门〕曲是再表心迹,说明自己是特意来慰解秀才的寂寞的。“蒺藜沙上路花开”意谓徒然的企盼。“疑是玉人来”意谓想像着情人的到来,此句原系《西厢记》中莺莺寄张生的诗句,原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两支〔胜葫芦〕曲是“二劝”。着重说明今夜是成就好事的难得机会,不可轻易错失。前曲是说再不要让我倚门空等待,再不要将那些不近情理(“不睹事”)的话儿强加与我,说得我十分难堪。后曲是说你这个秉烛夜读的儒生何必自作鉴戒,错过今夜的良机你是要后悔的。你看,像这样“月斜风细,更阑人静”,不正是上天的巧妙安排么?这两曲之间大概插白不多,情绪比较舒缓,与前后形成对比,显得有起伏变化。

    经过了这样多次的劝说、表白,秀才终于为之所动,两人得以“鱼水和谐”。这就是套曲的第三部分〔尾声〕的内容。“得了首有情分的断肠词,自惹场无倒断相思债”,两句是对剧情的回顾,原来秀才以前曾赠过彩云这个艺伎一首有感情的“断肠词”,故而才有了这一场无了结(“倒断”)的相思深情。〔尾声〕还唱出了彩云的心里话,她并不希罕秀才的什么盟山誓海,而只要像今夜的生活连续不断(“常川”)地继续下去。

    这一套曲子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何等大胆执着的感情生活。同《西厢记》相比,她比莺莺果敢,她的光彩远远盖过了剧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她的泼辣与坚韧的追求,在古代戏曲中是不多见的。

    全套曲的内容都是写女子对男子的求爱,十分明爽快捷,并无故作宛曲之态,但是曲文用语却全不着色相,也并不刻意求深,故而显得清新妙丽。明代何良俊曾特别激赏这套曲,把它看作是“本色词”的典范,他在《四友斋丛说》中写道:“王实甫《丝竹芙蓉亭》杂剧仙吕一套,通篇皆本色词,殊简淡可喜。其间如〔混江龙〕内‘想着我怀儿中受用,怕什么脸儿上抢白’,〔元和令〕内‘他有曹子建七步才,还不了庞居士一分债’,〔胜葫芦〕内‘兀的般月斜风细,更阑人静,天上巧安排’,〔寄生草〕内‘你莫不一家儿受了康禅戒’:此等皆俊语也。夫语关闺阁,已是秾艳,须得以冷言剩句出之,杂以讪笑,方才有趣;若既着相,辞复浓艳,则岂画家所谓‘浓盐赤酱’者乎?画家以重设色为‘浓盐赤酱’,若女子施朱傅粉,刻画太过,岂如靓妆素服,天然妙丽者之为胜耶!”这套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采用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些熟语(其中有些是古人语,但都已变成熟语),如“月明千里故人来”、“秦楼夜访金钗客”、“十谒朱门九不开”、“蒺藜沙上野花开”、“成人好不自在”、“酒肠宽似海”、“贤贤易色”等等,使曲文显得灵活多变,姿态丰富。有些熟语因王实甫的采用,此后在许多元杂剧中反复出现,成为元曲的特色语汇之一。曲文还引用许多当时人十分熟悉的爱情故事中人物来作比喻,如宋玉与巫娥、王子高与周琼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另外,曲文还喜欢引用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中情语,如“倚定门儿手托腮”、“疑是玉人来”等,特别是〔尾声〕曲“则要你常准备迎风户半开”至最后“我则等的夫人烧罢夜香来”,全是化用“董西厢”中语意。作为《西厢记》杂剧的作者,特别喜爱、熟悉这些曲语,因而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却又自然妥帖,妙语惊人。这些方法,都为套曲增加了色彩与情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