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徐再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钟〕人月圆

    徐再思

    甘露怀古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此首写作者在秋色苍茫中登临北固山甘露寺所见荒凉残破之景,不禁怀古伤今,抒发了人世沧桑之感和羁旅寥落之情。

    首二句紧扣题目地名,大笔勾勒,总写登楼临远、山高水阔之壮景,提挈全篇,并点明秋季时令,为下文分写山寺江水和抒发寥落悲秋之情张本。江皋楼,即江边的高楼,泛指甘露寺范围内的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楼阁。此处可北览长江,西南望秦淮河(长江南岸支流)。前句写山,次句写水,总以秋色贯穿笼罩。一个“入”字,豁然展现出水天空阔、烟波浩渺、无边秋色的动态感。

    三四五句鼎足对,承首句“前朝寺”写近景,突出甘露寺的荒凉残破,缴足题面中“怀古”二字。断垣残壁,野草丛生;匾廊空寂,落叶满地:台阶年久(深:作历时久远解;砌:台阶),青苔厚积;这一切萧条冷落的景象,似乎在向游人诉说历代盛衰,人世沧桑的辛酸。三句工笔描绘,一句一景,只写“今衰”,令人于黯然神伤中自然遥想“昔盛”;未写怀古,而怀古之情已隐然其中,正所谓实处见虚,虚处传神故也。

    此曲名为“怀古”,实无一语追述前朝遗事,通篇只是写景,而情韵深微,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乃此曲最显著之特征。至其首二句总提勾勒,大气包举,中六句两次鼎足对,分写山水,一句一景,铺排饱满尾三句再细节描写,优游不竭,则又可见其于严整之布局中寓笔法之变换也。《太和正音谱》评“徐甜斋之词,如桂林秋月”,殆指此类曲作吧!

    〔中吕〕朝天子

    徐再思

    西湖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徐再思小令作风近于张可久,特别是一些描写江南风光的令曲,妩媚而又富于色彩,这首描摹西湖春色的〔朝天子〕,疏爽俊逸,简淡清奇,艺术概括力很强,是甜斋散曲中比较突出的篇什。

    首二句,总览西湖之春,写出了武林胜境韶光好趁、春色满眼的诱人景象。西湖以苏堤为界,分为里湖和外湖。“无处是无春处”句,并不避讳两个“无”字,自然巧妙,虽不去写具体景观,却给人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宜酒宜诗,宜晴宜雨”两句,是写西湖的迷人风景无时无处不撩人心动。诗酒唱和于西湖之上,面对绮丽景致,更发人豪兴,牵惹诗魂;春日妍丽,夏日瑰奇,桂子三秋,雪掩断桥,四时西湖,姿态各异。

    便是晴、雨、霁不同之时游湖,美感亦有别。从写法上看,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笔简淡而又粗豪,多以全景和远景出之,不弄小巧,使画面有酣畅淋漓之美,即使写具体景观,也以写意笔法为之,点到为止,全是远眺式的。张小山〔沉醉东风〕《湖上远眺》中有一联云:“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甜斋此曲结尾,用意与小山差足近之。〔朝天子〕曲牌又称〔谒金门〕,句式参差错落,短则只有二字,长则有六字,甜斋巧妙利用曲牌形式上的特点,选择了“鱼模”韵,一反南吕宫的“感叹伤悲”为粗豪酣畅,颇有创造性。其中“销金锅、锦绣窟”一句,加一字又断读,使曲子句式参差错落的特点更为突出。

    〔中吕〕朝天子

    徐再思

    常山江行

    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泝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落日昏鸦,西风归雁。叹崎岖途路难。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

    题目作“常山江行”,写的是“逆流泝上”途中所见所想,由“途路难”扩及而为人生世事之艰辛,继而升起了一种归隐避险的感叹,这就是甜斋这支〔朝天子〕曲所表达的内容。

    常山,在今浙江常山县南三十里,又作长山,因绝顶有湖,亦称湖山。唐以常山名县,宋改为信安,元复称常山。

    结尾二句也有两层意蕴。表层是,因畏惧眼前山高水长途路艰难,想到了不如不去跋涉,以一闲对百忙,索性以渔樵山野生活为乐;深层意蕴是,厌倦了官场的险恶,深味了人生的凄苦。所谓千古江山,忽忙忽闲;名缰利锁,总归虚幻。于是产生了不如归去,远避祸患的思想。甜斋曾做过嘉兴路吏,对元代社会和官场险恶是大有感触的。令曲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江行观感,很自然地融情于景,寓理于景,含蓄蕴藉,且从容写来,全无躁气。明明山路险峻,却偏偏写它的“青无间”;明明向往归隐闲逸,又大写山路奔波之忙。作者迤逦用笔,一支小令,有波有折,读来别有一番风味。以泝流山行之苦喻人生道路之艰难也是很巧妙的,曲中句句扣住“江行”,又处处隐喻世事人情,逼到结尾,才使人豁然开朗,顿悟作者旨趣,这是作者技巧娴熟的表现。此外,小令严守韵律,却又显得洒脱奔放,毫无拘泥感。曲中“叹”字,用得极巧,平添了顿挫,增强了感情色彩,可见衬字的用法也是要恰到好处的。

    〔中吕〕普天乐

    徐再思

    垂虹夜月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本曲系徐再思的《吴江八景》组曲(共八首)之第一首曲。吴江,在今江苏省。古代的吴江,又泛指吴淞江流域,大致包括苏州、太湖和长江下游一带。垂虹桥,是江苏吴江县一座有名的桥,号称“江南第一桥”。桥上共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称“垂虹桥”。桥上有亭,叫“垂虹亭”。可惜此桥今已不存。乔吉有〔水仙子〕《吴江垂虹桥》一曲,说“飞来千丈玉蜈蚣,横架三天白螮,凿开万窍黄云洞”。可概见此桥气势之恢宏。

    甜斋此曲,写的是垂虹桥夜景,作品情调悠深,气势雄伟,想像瑰奇,意兴强烈。虽是写景之作,却耐反复玩味,颇能代表甜斋小令的另一种格调。

    此曲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写得迷离惝恍,悠远飘渺,富于艺术表现力。表面上看一味写景,人的思索似未着一字,实际上思索尽在不言之中。它的格调近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体亦近于诗词风味。按《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此曲未加一个衬字,简捷纯净,工稳平整。这与周德清“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的要求是符合的。散曲发展到元代中后期,诗词味更为浓重,然仍有许多不同,曲并没有完全失去自己的特点。明乎此,对张小山、徐再思等曲家才能理解得更深。

    〔中吕〕普天乐

    徐再思

    西山夕照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这支曲是《吴江八景》组曲之第八首,即最末一支曲。它犹如一幅恬淡的风俗画。

    曲的前四句一联三字句,一联四字句,每句一景,从天上写到地下。暮云渐收,残阳斜挂。余晖与枫叶相映,火红中透出碧紫;水边的芦花在晚风中轻摇,似仙鹤起舞。晚霞如火,残阳似血;枫叶与芦花相映,红白分明。

    结尾三句“鼎足对”,可以说是完成画作的细部刻画。“凝烟暮景”,画出了淡淡的、飘忽的暮霭(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此句化用其意而更加凝炼);“转晖老树”,画出了夕阳的光影在树间的移动,使老树逆光处色彩也随着变幻;“背影昏鸦”,点缀出老鸦背着夕阳,强烈的晚霞为它勾勒出明晰的轮廓,甚至在两翅间镀上明亮的金色(王昌龄《长信秋词》诗云:“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说的正是鸦带光色的形象)。总之,结尾三句是用大笔触画过之后的细心点缀,而点缀处恰恰可见作者的匠心。

    这首令曲写得空灵奇妙,笔苍墨润,与甜斋其他的写景作品有所不同。首先,色彩格外强烈,一反其以淡泊为主的基本风格;其次,苦心孤诣于细部点缀,使描摹的形象生动传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全曲未着一字写人的活动,简直是“不识人间烟火食气”,这与小山散曲有相通之处,然亦同中育异。小山多以幽峭出之,甜斋却有几分“热烈”,其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中吕〕阳春曲

    徐再思

    皇亭晚泊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这是一支小巧而有味的写景令曲,它好似一幅“逸笔草草”的水墨小品。

    皇亭,不详位于何处。王季思先生等《元散曲选注》疑“皇”字乃“皋”字之误,形近而讹。皋亭在杭州西北。此说可参考。

    首二句,是工整的一联,写的是涧水曲曲折折,百转千回的姿态和云遮雾障,重重叠叠的山峦。水有深浅,山有远近,节奏轻盈跳荡,层次也是很清楚的。山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因流过的地形不同,深浅也各异;峰峦千姿万态,近处葱茏,远处黯青,时而被彩云遮断,时而又露出峥嵘气象。

    甜斋曲作,以清丽典雅为主要风致,特别是描写男女恋情和闺怨相思的作品,尤为突出。但是,在一些写景作品中,甜斋也不乏犷悍恣肆之笔,这支〔阳春曲〕就写得清奇隽爽,一洗小儿女甜腻腻或病恹恹的风气。

    〔阳春曲〕又作〔喜春来〕,它短促而错落,要求句句押韵,适于描摹景物。甜斋熟炼而轻倩的笔致,在二十九字中充分表现出来。如“烟树晚”之“晚”字,直露中见深涵,平朴中有奇巧,正是所谓“随手之妙”。树何言早晚?那是因为烟(暮霭),实际上是说从树影中可见时序,一字见曲折,又一字点出题意,是很有意味的。

    〔商调〕梧叶儿

    徐再思

    春思

    芳草思南浦,行云梦楚阳,流水恨潇湘。花底春莺燕,钗头金凤凰,被面绣鸳鸯。是几等儿眠思梦想。

    古代诗歌中伤春怀人之作不可胜数,元曲的写法既融汇了诗、词的长处,又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所以仍能给读者以新意。像这首小令,写一位女子在春天怀念远别的情人,在艺术处理上就颇为别致。

    曲的主体部分是两组比兴。第一组比兴是以古比今,或以仙比俗。“芳草思南浦”,是追忆与情人的分别。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女主人公想起与情人南浦分别时芳草连天、碧波荡漾的景色,内心也泛起阵阵涟漪。而首句便用“南浦”之典,也暗示这是一首忆别之词。第二组比兴是以物比人。女主人公心绪烦闷,于是踱入庭院,想借观赏春景排遣愁怀。眼前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大好春光。

    但这歌声应答、并翼而飞的莺燕却撩起了女主人公孤独的情思,使她不禁顾影自怜。然而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头上斜簪的凤钗,这成双成对、形影相随的凤凰使得女主人公愈加难以为怀。于是她走进卧室,想在恹恹春睡中暂时忘却内心的一切痛苦与愁烦。不巧被面上所绣的鸳鸯,红衣绿水,交颈依依,又使她触目生愁。女主人公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看来睡梦中也不得安宁,这无休无歇的眠思梦想是何等地令人难堪!

    〔越调〕天净沙

    徐再思

    探梅

    昨朝深雪前村。今宵淡月黄昏。春到南枝几分?水香冰晕。唤回逋老诗魂。

    元人多喜融诗句、诗意入曲。徐再思的这首〔天净沙〕《探梅》正是一例。曲的首句“昨朝深雪前村”,出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据《五代史补》记述,齐己曾携所撰诗谒见郑谷,上引第二句诗的后三字原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但这里采这两句诗人曲时,意不在写梅花是“数枝开”还是“一枝开”,自然就略去了这后三字。曲的次句“今宵淡月黄昏”,出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却略去了前四字。曲的第三句则从韩偓《早玩雪梅有怀亲属》诗“北陆候才变,南枝花已开”及晁端友《马处厚席上探得早梅》“北陆寒犹在,南枝春已归”句化来,而以问语出之。

    曲的前三句还没有写到看见了梅花,后两句才写到见梅后的观感。这里对梅花的描写只用了“水香冰晕”四字,却写了花香,写了花姿,也显示了花品,还展示花开的环境是在水边和冰雪里。句中的“水香”二字,即张道洽《梅花》诗“水际寒香迥”句意,又似把上举林逋诗句中的“暗香浮动”之境与其上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境合起来,写梅花的幽香在水边、水上飘扬荡漾。“冰晕”二字,则既是写冰雪衬映下梅花的光影,也是写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品格。林逋〔霜天晓角〕词“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苏轼〔西江月〕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朱敦儒〔蓦山溪〕词“冰姿素艳,无意压群芳”,也都不仅描绘梅花的形态,还赞美了它的格调和品质。

    就整首曲而言,如果说它的前三句是在“探梅”的“探”字上着笔,那么,它的后两句的上句是写探而所见,下句是写探而所得。这样,就把《探梅》这个题目写足了。

    〔越调〕凭阑人

    徐再思

    春情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此曲写闺中女的相思情态,细致逼真,生动传神。晨起妆残,羞对镜奁,闺中人娇娇娜娜,怵怵怛怛。

    首二句写尽了这女子微妙的心理和神情。“髻拥春云”句,是写睡了一夜之后,一头秀发散乱了,髻偏钗松,急待梳理。髻,即云髻,古代女子挽得很高的一种发髻。曹植《洛神赋》有句:“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温庭筠〔菩萨蛮〕亦有“乱云欲渡香腮雪”句。描写女子美丽的面容,总是由头发或眉毛写起,这几乎成了惯例。

    后两句平白如话,声吻毕肖,同时,也是描摹人物神情心态的“颊上添毫”之笔。闺中人似在问别人,又像是暗自思忖:海棠花开了没有?有情人也该来了吧?粉郎,指美男子,这里代指闺中人的情人。粉郎是“傅粉何郎”的简文,三国时魏人何宴,字平叔,美姿容,面如玉,魏明帝曹疑其经常施粉于面,就在盛夏时赐热汤饼给何宴,何吃得汗流满面,便拂衣揩拭,面色白中透红,更显得美丽。

    小令虽只四句,却活脱脱写出了闺中女子隐秘复杂的神情举止,作者撷取闺中人晨起理妆前的瞬间动作和闪念,寥寥几笔,纯是白描,却能勾魂摄魄,艺术技巧是娴熟而高超的。又,依曲牌〔凭阑人〕前两句与后两句必须同韵,每两句又必须平仄相同,因此,四句并非两联,每两句亦不是对仗的。这种格式颇具民歌民谣色彩,与文人诗词大不相同。甜斋曲中的“开未开”、“来未来”,完全是口语化的,美听美情,为曲子平添了生活情趣。甜斋还巧妙利用曲子的格式,前两句求雅趣,后两句取俗味,四句一气呵成,使全曲雅俗共赏,异趣不尽。

    〔越调〕凭阑人

    徐再思

    春愁

    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避愁愁不离,问春春不知。

    题目是“春愁”,全曲句句绾合“春”、“愁”二字来写,是一首巧具匠心之作。

    开头“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两句,各嵌以“春”、“愁”二字,使人们产生出春与愁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感觉(按:首句之“前日”意指“前些时候”,而非今之所谓“前天”)。在这里,我们不妨联系一首宋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此词一开始即提问:“春归何处?”以后却一直未作正面回答;但从黄鹂百啭、蔷薇凋落中,我们实际已知了“春光已谢”的答案,妙就妙在似答非答而含意无穷。徐再思这支小令的结语,也同样具有这种空灵、别致之妙趣。而总观全曲,既以“春”、“愁”二字反复联缀叠现,贯穿始终,使曲情的发展呈现出“若纳水辖,如转丸珠”(司空图《诗品》)的流动之势,又以“问春春不知”的委婉方式,巧妙地揭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作者善于结句的本领。据《珊瑚网》载,徐再思曾与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炎有过唱和。张炎论令曲有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词源》)徐氏的这首小曲,确实深得小令词的这种妙处。

    〔双调〕沉醉东风

    徐再思

    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这是一曲风趣的情歌,由女子口吻道出,把怀春少女与心上人离隔多日而骤然相见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塑造了一个活泼纯真、热情聪慧的民间女子形象。

    全曲分为四层。一二句是一层,描写阔别的相思。“多才”,是对恋人的称呼。“间阔”,长时间的离隔。“成合”,即结合。这两句以“一自”与“几时”紧密呼应,表现女主人公盼望与恋人聚首那种急切难耐、度日如年的心情。三四句是第二层。“猛见他”的“猛”字,反映出从离别相思到突然相见的意外的惊喜。但可惜,情郎虽从门前经过,却并未瞧见——也许竟没有留心到自己,所以惊喜之余又感到不足,甚至焦灼不安。由此直逼出第五句:“待唤着怕人瞧科。”最后两句是作品的高潮。我们的女主人公情急智生,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一闪念间确定了传情达意的最好方法:高唱一曲!唱当日两情缱绻时自己最喜欢唱、而情哥儿又最爱听的〔水调歌〕(即当时流行的歌曲〔水调歌头〕),好让他辨出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心意。多么聪明的办法!姑娘的机智、热情、大胆、纯真,都在这放声歌唱的瞬间得到酣畅的表现:活脱脱地描画出未谙世事、情窦初开的民间少女那自由、率真的恋爱神态,绝没有“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那种“欲说又休”、“未歌先咽”的病态感情。

    这首曲子简练明快,不加藻饰,言语肖似人物口吻,在重重转折中把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活灵活现,饶有风趣。

    〔双调〕蟾宫曲

    徐再思

    江淹寺

    紫霜毫是是非非,万古虚名,一梦初回。失又何愁,得之何喜,闷也何为?落日外萧山翠微,小桥边古寺残碑。文藻珠玑,醉墨淋漓,何似班超,投却毛锥。

    江淹,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字文通。出身寒微,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他少年时以文章显名,晚年才思衰退,诗文无佳句,世称“江郎才尽”。

    首三句是说,江淹以生花妙笔,作诗撰文,品评古往今来的是非曲直,不过博得个万古虚名,当他在禅灵寺江畔和冶亭的梦里,才明白满腹珠玑,原是假借的身外之物,一旦奉还,顷刻才尽。这似乎是感叹文人聪明才学的不可凭借,但深一层,更是感叹文人凭借文章博取虚名,犹如梦幻泡影。因此,接下来三句,“失又何愁,得之何喜,闷也何为”,即就江淹得锦失锦、得笔还笔的故事发挥,说明这种“虚名”的得与失,无须喜,无须愁,更不必要郁闷于怀。为什么徐再思对江淹的身世如此关注呢?为什么徐再思如此慨叹古今文人的虚名呢?这无疑是导源于他深沉的现实感受。小令的最后四句即以赋的手法直说明言:即使你文采过人,满腹珠玑,下笔如神,文不加点,还不如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呢!东汉时班超曾为官府抄书以奉养母亲。曾投笔喟叹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略,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从事笔墨工作呢!”于是弃文投军。后来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全曲以紫霜毫起,以毛锥结,首尾贯通。而同是说笔,一为褒词,一为贬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失又何愁”三句,分别嵌入“又”、“之”、“也”三个虚词,显得活泼灵动。

    〔双调〕蟾宫曲

    徐再思

    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刻画相思的诗文历代何止万千,然贵在自创新意。能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写出真挚情感的作品便是成功之作。这首曲子在描摹相思之情上可谓入木三分,极富个性,故前人称其“得相思三昧”(《坚瓠壬集》卷三)。

    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以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情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具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身似浮云”,状其坐卧不安,游移不定的样子;“心如飞絮”,言其心烦意乱,神志恍惚的心理;“气若游丝”,则刻画她相思成疾,气微力弱。少女的痴情与相思的诚笃就通过这三个句子被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押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双调〕清江引

    徐再思

    相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徐再思这首小令与他的〔蟾宫曲〕《春情》一样,都是写相思之苦。两支曲子写法迥异,但都能穷形尽相地道出相思人的苦楚,故后人曾将二曲并比,同称“得相思三昧”(《坚瓠壬集》卷三)。

    〔清江引〕曲子短小,仅五句,五句之中,如何能将相思写透?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放债喻相思,集中笔力写负债人之苦,如此,相思之苦也就具体而易感了。“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说相思之苦如债务,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无法躲闪。只两句,便将那时时萦系于心、无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极为真切形象地道了出来。

    元代的高利贷剥削特别凶狠,《元史·太宗纪》云:“以官民贷回鹘金偿官者,岁加倍,名羊羔息,其害为甚。”可见在元代欠债是何其苦楚,由此又可知曲中所喻相思具有何其深沉的情感分量。作者以当时司空见惯的债务喻相思,不仅生动真切,而且也使曲子更为通俗,充满世俗生活的气息。这对散曲这种俗文学形式,是很相宜的。以放债喻相思并不始于徐甜斋,关汉卿一首〔沉醉东风〕即有“本利对相思若不还,则告与那能索债愁眉泪眼”句。而甜斋此处将本、利分说,显得一波三折,更见风趣。

    这首小令还有一特点:语言质朴本色,不假词藻,不用典故。但却浅中见含蓄,俗中见机巧,这是其高明之处。

    〔双调〕水仙子

    徐再思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客中夜雨,倍添离人惆怅;夜半梦回,更令百感交集。这首曲子就写了诗人这样的境遇与心情。类似的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常见的,陈与义就有过“客思雨中深”(《雨思》)的句子,然而徐再思的这首曲子却用了极流利的语言将旅人羁思表现得淋离尽致,读来别具风韵。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愁思,酸甜苦辣一时俱上心头,思量平生悲欢成败的经历,作者心潮起伏,再也不能入睡。“十年”只是举成数而已,泛指他一生的萍飘蓬转与离愁别绪。“江南二老”是指自己遥在家乡的双亲,因久客不归,使父母担忧。这里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忧愁,遂令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悲慨。“枕上”三句具体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着墨不多,却已道尽客中孤怀与平生浪迹四方,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全曲语言朴实,自然流走,而感情深挚,警策动人,故明王世贞《艺苑盾言》中称此为“情中紧语”。

    〔双调〕水仙子

    徐再思

    春情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这是一支闺怨令曲。或有人以为它是一个弃妇的怨艾之词,似亦可通。关键是“几遍成几遍休”句,说明爱情反反复复。其实也可以将这种反复看成外力的阻隔和干扰,如同《西厢记》中老夫人的“赖婚”、郑恒的插足,甚至男女双方的误会性冲突和自我内心矛盾斗争等等。

    前三句看上去像是“鼎足对”,但对仗和平仄都不严格,数量词的重复和句句用韵,使得语气喃喃,近于絮叨,颇似小儿女声吻。“九分恩爱”句,极言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忧,未必理解成担忧对方变心,不过是一种忧思,是说相思伴着苦涩;九,也不能理解为确数,古人以九喻多,是说恩爱之深、相思之甚。“两处相思两处愁”,说明男女双方情笃意厚,互相思念,两处离愁,心情是一样的,十年迤逗十年受。是说两个人从初恋定情到现在已是十年了,十年中饱尝了爱的苦痛,相思的熬煎。迤逗,即挑逗,这里指对方向曲中人倾吐爱情,表达心曲。“受”,指生受,也就是承受相思的缠绕。

    “几遍成几遍休”二句,是回忆起爱情曾经受到过挫折,出现过反复,每每想起这些,都觉得十分惭愧。原因种种,好事多磨,想到彼此曾有过误会,曾错怪过对方,不禁悔恨交加。“半点事”句犹言“没有一样事不叫人惭愧”,强调的是样样皆是,句式比较特殊。至此,一个多愁善感而又矜持执拗的女性形象大致勾画出来了。她与情人的爱恋是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她或许像崔莺莺一样,使过小性,“拿过班儿”,甚至设法试探过情人是否用情专一,始终不渝。正是回忆起这些,她才感到“惭羞”的,于是,便更加怜爱和思念他。

    结三句关键是要搞清楚“恨”、“怨”、“害”三字的含义。“恨”,是遗憾,即恨不能与情人相会。思念而又不能聚首,只好怀念旧日两情相洽时候的往事了。愈是思念,愈是怀念旧情,因此说“三秋恨三秋感旧”。“三秋”,或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或指整个秋天的三个月。此处用意较泛,似以后一种解释为妥。秋天,自古以来就是惹人伤情的季节,秋凉寂寥,油然而生感旧怀人的情绪,是很自然的事。“三春”也一样,泛指春天,不惟指季春三月,整个春天里都是春情难遣,怀人幽怨,凭酒浇愁,恹恹病生。病因原不在酒,而在乎人,一个人思念意中人,酒是无力相助的。这里的“怨”,是幽闺之春怨,如将“恨”、“怨”从字面理解,说成是恨怨抛弃她的负心汉,可以讲通,却过于直露了,甜斋曲有直露率真的,然这一首还是比较含蓄的。由秋到春,再由春到秋,无数个春花秋月,周而复始,遂逼出结句:“一世害一世风流。”这女子的一声叹喟,似在说,一辈子风流多情,才为苦思苦念所缠绕,有什么法子呢!“害风流”不是为风流所害,谴责负心男子,而是说自己就是这么个性格,有无可奈何的意味。“害”在口语中有“得”或“生”的意义。如说害相思,不能说为相思所害。这里有生来风流的意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