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政治学-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今天的许多著作乃至教科书,都将“疆域”等同于“领土”。这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还蕴涵着对“领土”的误解。其实,领土与主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领土是主权管辖的地理范畴,要通过主权来界定,因而必须以主权概念和主权体制的形成为基础。国家的主权是17世纪才形成的,而国家的主权体制的形成则更晚。而国家的疆域则与国家这种政治形式的构建联系在一起,什么时候有了国家,什么时候就有了国家的疆域。国家早在数千年前就存在了。中国的边疆也已经两千多年了。

    [2]《汉书》卷94下,《匈奴传·赞》。

    [3]《晋书》卷56,《江统传》。

    [4]《旧唐书》卷80,《褚遂良传》;《资治通鉴》卷56,《汉纪四十八》建宁二年七月。

    [5]方铁:“‘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6]在人类历史上,“民族”概念的广泛使用,与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影响的不断扩大直接相关。关于此问题的具体论述,可参阅周平的“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及《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第一章。前两篇文章分别载于《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和《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后一部著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7]《汉书》卷94下,《匈奴传·赞》。

    [8]《汉书》卷94下,《匈奴传·赞》。

    [9]中国疆域的形成,是一个由核心区向周围逐渐拓展的过程,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核心—边缘”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核心区域乃国之根本。它不仅是国家建立的根基,也是国家积聚力量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国家的存续和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都处于这个区域。

    [10]在边疆社会的基础上来分析和界定边疆政治,自然就没有将海洋边疆中的相关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包含于边疆政治之中。诚然,海洋边疆也会出现政治问题,而且在国家海洋利益凸显的情况下,海洋边疆中的政治矛盾和冲突会日显突出。然而,海洋边疆中的政治问题涉及的往往是与相关国家的利益冲突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边疆政治中加以讨论远不如在国际政治中加以讨论来得有力和有效。因此,边疆政治研究并不涉及到海洋边疆中的政治问题。但是,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将国家海洋权益的实现和保障作为研究的重点。

    [11]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12]比较典型的有程道生的《九边图考》,郑晓的《九边图志》,申用懋、孙应元的二种《九边图说》,许伦的《九边图论》,魏焕的《皇明九边考》,田汝成的《九边志》,张雨的《边政考》等。

    [13]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4]关于中国历史上由内而外划定边疆和由外而内划定边疆的论述,可参阅作者的“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和“国家视阈里的中国边疆观念”两篇论文,分别载于《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和《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5]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16]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17]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18]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19]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20]吴楚克2005年出版的《中国边疆政治学》,是中国边疆政治研究的开创性成果,在中国边疆政治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1]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22]时下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边疆政策“兴边富民”行动,就是在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并且由国家专门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来推动、领导和督导其实施的,被置于民族工作的范畴,从而成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

    [23]中国社会科学院1983年创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快速发展。该中心于1991年创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促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25]事物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国家疆域也不例外。国家疆域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疆域的范围变化,但对于全面了解把握疆域的变化过程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国家疆域变化的过程中,不仅有范围的变化,而且也有性质和形态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疆域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国家疆域形态的变化,也是疆域研究中必须重视的根本问题。

    [26]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编印:《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

    [27]“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郞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8]王朝统治者特别在乎和强调的华夏与四夷之间的区别,其实也是以国家疆域内地理空间的差异为基础的,是在这样的差异基础上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地理空间差异在社会组织和人类组织方式方面的表现。

    [29]周平:“国家视阈里的中国边疆观念”,《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

    [30]柳宗元:《柳河东集》卷3,《封建论》。

    [31]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国家不仅是人类创造的政治形式,而且此种政治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国家形态,从而便形成了国家形态演变的历史。自从欧洲建立民族国家并将该国家形态扩张到世界以后,欧洲的国家形态演变过程不仅受到普遍的关注,而且逐渐具有了分析世界范围内各种国家形态演变过程的基本参照的意义——欧洲国家形态演变过程中“古希腊城邦国家—罗马帝国—中世纪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王朝国家—民族国家……”的相对清晰的过程和阶段,往往成为描述和分析其他地区国家形态演变过程的基本范式。在今天中国的国家形态研究中,王朝国家、民族国家等的划分和研究,就是此种范式的具体运用。如果中国的学者能够在国家形态研究中构建起更具解释力的分析范式,也许能够对中国的国家形态演变作出新的解释和概括。

    [32]《诗经·小雅·北山》。

    [33]方铁:“‘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34]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35]《晋书》卷56,《江统传》。

    [36]方铁:“古代治理边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构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37]尽管中央王朝在边疆及非华夏族群生活的区域实行了诸如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等特殊的制度安排,但这一切都只是统一地方制度的补充,不仅以统一的地方制度为基础,而且要服务于和服从于统一的地方制度安排。

    [38]唐太宗李世民的“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武德九年九月丁未条,第6022页,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资治通鉴》卷197《唐记十三》贞观十八年,第6215页)的言论就很有代表性。

    [39][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涵朴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2页。

    [40]这样的区域明显具有多样性。它们虽然已经被纳入到王朝的统治范围,但它们与王朝的关系是复杂且多样的,当地居民及其实际统治这些居民的政权的统治者,对王朝的认同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的地区与王朝的关系较为紧密,有的则处于游离或半游离的状态。

    [41]方铁:“‘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42][汉]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43][汉]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44]通过条约确定国家的边界,这在中国国家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至此,王朝国家统治范围和边疆有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边际线,既对王朝国家边疆向外拓展的态势起到了一定的遏止作用,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秦以来的边疆的形态。

    [45]边界是国家主权的外部界线,因而是国家主权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家主权是西欧王朝国家后期通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但却被取代王朝国家的民族国家所继承,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内涵之一。关于民族国家的内涵和特征,可参阅周平的“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46]对于这种现象,宁骚先生曾作过精辟的分析。参见宁骚:《国家与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267页。

    [47]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48][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4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50]王朝国家主权的确立是通过长达30年的战争以及在此过程中签署的一系列和约实现的。1648年10月签定的西荷和约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

    [5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52]回顾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城邦国家、罗马帝国、中世纪普世世界国家、王朝国家、民族国家等基本的环节或阶段。今天,在经过了民族国家数百年的发展以后,欧洲正在对超国家共同体的探索,体现出超越民族国家的趋势。但是,断言欧洲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或者说,已经将民族国家抛在身后,也为时尚早。

    [53]恩格斯说:“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正常政治组织。”(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列宁也认为:“民族国家对于整个西欧,甚至对于整个文明世界,都是资本主义时期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列宁:“论民族自决权”,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5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55]关于“中华民族”的两涵义,可参阅周平的“论中华民族建设”一文,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

    [5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现象,人口的流动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所有时代。在这样的条件下,民族群体的成员跨越国家界限的流动快速的大幅增加。移入一个国家的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在数量增加和群体觉醒的基础上,会重新凝聚成族。当这些重新出现的人群被当作民族对待的时候,它们也就获得了民族的身份。在民族权利受到承认和重视的国家,这样的现象日渐突出。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对典型民族国家美国的巴尔干化现象所作的分析,就是以这样的现象为基础的。关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化的进一步的分析,可参阅周平的“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国家”一文,载《云南学术探索》2013年第10期。

    [5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96版,第25页。

    [58]《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30页。

    [59]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60]将王朝国家的统治范围区分为内地十八省,或“中国本部”,以及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首见于西方人的著述,甚至也不能排除相关的理论和宣传中包涵着某种政治意图或图谋的可能。事实上,这样的理论或观点,也曾经被入侵中国领土的帝国主义和分裂中国的势力所利用。但是,这样的观点在民族国家构建之前以及民族国家构建的一定时期内在中国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本身就明确,这样的观点或和理论得到了相当数量的人们接受,并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疆域和边疆的一种看法。

    [61]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6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3]关于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可参阅周平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是区域主义?”,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64]处于领土的边缘地带并直接与外国接壤这一点,对国家疆域边缘区域的特点的形成和刻划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却常常被低估了。其实,这样的影响不仅长期,而且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断密切,这样的影响还更为突出。边疆地区之所以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这种接壤关系引出来的。

    [65]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66][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67]Kenichi Ohmae,The End of Nation State: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New Youk:The Free Press,1995,p.11。

    [68][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69]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70]陈迎春:“战略边疆:助推中国和平发展的切入点”,《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6期。

    [71]关于我国构建利益边疆的问题,可参阅周平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利益边疆”,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5期。

    [72]杨建新:《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73]《北史》卷99,《突厥传》。

    [74]《汉书》卷94上,《匈奴传》。

    [75]《史记·匈奴列传》。

    [76]《汉书·西域传》。

    [77]《后汉书·西羌传》。

    [78]《周书·突厥传》。

    [79]《史记·西南夷列传》。

    [80]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8页。

    [81]《清史稿》卷51,《地理志一》。

    [82]凌纯声等:《中国近日之边疆问题》,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1页。

    [83]续西发:“新疆人口迁移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84]陆海发:“边疆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治理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5][美]罗森邦:《政治文化》,陈鸿瑜译,(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5-7页。

    [86]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8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89]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90]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9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92]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362页。

    [93]参见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21页。

    [94]参见《礼记》卷第十二,《王制》,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95]五服观后来演变成了九服观。

    [96]关于“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可参阅方铁:“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97]如秦在统一六国后,为统辖全国,秦王朝就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而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后,亦纷纷设郡置道。在郡治之下,秦王朝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专门设置了相当于内地汉族地区县一级行政区域的“道”。参见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5页。

    [98]参见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一)”,《百年潮》2007年第9期。

    [99]参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100]参见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01]施展:“边疆问题与民族国家的困境”,《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102]冯建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3期。

    [103]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98页

    [104]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一)”,《百年潮》2007年第9期。

    [105]《诗经·小雅·北山》

    [106]参见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见《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107]宁骚:“论民族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108]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09]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10]这一概念由亨廷顿提出,主要指国家取代传统权威,成为政治权威的本源。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111]杨策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

    [112]关于新的人民政权建立的过程参见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3][美]R·麦克法尔、费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11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15]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迪庆、怒江等四个自治州就是在这一时期恢复的。参见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6]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7]转引自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1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不必按照欧洲历史来截长续短。中国式的近代民族国家,大概从宋代就开始形成,这恐怕比欧洲时间还早。”参见葛兆光:“也说‘中国境域’”,(访问时间:2011年11月20日)。

    [280]余潇枫主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281]杨涛利:“《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发布整体扩展速度持续减缓”,《中国环境报》2011年7月19日。

    [282]锁华媛,范海萍:“生态环境恶化云南省20余种药材濒临灭绝”,《云南日报》2000年10月19日。

    [283]绿色未来丛书编委会编:《绿色档案:当代中国著名的环保先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8页。

    [284]绿色未来丛书编委会编:《绿色档案:当代中国著名的环保先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0页。

    [285]绿色未来丛书编委会编:《绿色档案:当代中国著名的环保先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1页。

    [286]“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广西扶贫开发”,《学会》2007年第3期。

    [287]参见:宣明会2005年报,。

    [292]“百余非政府组织参与云南防艾累计投资1.5亿”,《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日。

    [293]《宣明会2005年报》,。

    [358]“中越边境‘难民村’调查:越南难民想当中国人”,。

    [363]《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

    [366]《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问题发展问题的批复》,。

    [368]参见《七大问题局限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

    [369]即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奋斗目标。

    [370]参见《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381]参见《2008年中国的国防》,http://www.gov.cn/zwgk/2009-01/20/content_1210224.htm。

    [382]《2010年中国的国防》,http://www.gov.cn/zhengce/2011-03/31/content_2618567.htm。

    [383]《兵团概述》,http://www.xjbt.gov.cn/zjbt/btgk/26100.htm。根据2014年10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新疆建设兵团现有176个团,总人口约为270万。

    [38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385]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386]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1页。

    [387]顾颉刚:“中国边疆学会宣言及会章”,见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388]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89]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390]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91]马小军:“中国领土主权安全的战略再审视”,《国际展望》2010年第5期。

    [392]英国学者巴特费尔德提出“霍布斯恐惧”概念,指出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个体始终处于相互疑惧的状态,因为在无政府状态的环境中国家就像单个的个人在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之下,人人都欲保持个人的自由,但是同时又都欲得到支配别人的权力,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了一种相互恐惧的关系,即时刻担心着对方对自己的威胁。参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9页。中译本的译文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393]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91页。

    [394]袁三标:“从文化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95]《云南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2006年版,第687-688页。

    [396]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397]赵长林等:“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标的分解分析比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98]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99]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前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400]鲁刚等:《社会和谐与边疆稳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401]余潇枫等:《边疆安全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173页。

    [402]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6-2007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403]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7-2008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页。

    [404]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社会问题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405]王希恩主编:《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9-610页。

    [406]左宏愿:“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407]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40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409][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410]阿不力克木·阿不都热依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及其防范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11]阿不力克木·阿不都热依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及其防范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12]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413]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414][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415]赵晓春:“‘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16]林利民:“21世纪亚太地缘政治变局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江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17]唐世平、张洁、曹筱阳:《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418]黄仁伟:“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院:《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因素》,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19]陆俊元:《中国地缘安全》,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420]余潇枫主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159页。

    [421]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422]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2-453页。

    [423]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424]George Model ski and William.R.Thompson,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949-1993,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8,pp.13-26.

    [425]David G.Muller,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1983,p.236

    [426]何明:“边疆观的转变和多元边疆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27]周平:“中国的崛起与边疆架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28]周平:“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5期。

    [429]《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一。

    [430]周蔼联:《西藏记游》卷四,1936年石印本,第41页。

    [431]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432]周平等:《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433][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陈其迈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434]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435]Kooiman,J.,“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Using Complexity,Dynamics and Diversity”,in J.Kooiman(ed),Modern Governance,Sage,1993,p.4.

    [436]周平:“中国的崛起与边疆架构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37]周平:“中国的崛起与边疆架构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38]郑永年:“边疆、地缘政治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439]周平:“中国的崛起与边疆架构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40]余潇枫等:《边疆安全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1页。

    [441]何明:“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42]徐亮:《帝国兴衰与帝国边疆的崩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5、41页。

    [443]参见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44]参见周平等:《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5页。

    [445]参见周平等:《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446]参见周平等:《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页。

    [447]参见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818—819页。

    [448]参见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49]周平:“中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第2期。

    [450]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

    [451]班固:《白虎通义》。

    [452]《礼记·王制》。

    [453]《汉书》卷56,《董仲舒传》。

    [454]《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455]《史记·平准书》。

    [456]《旧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职官二。

    [457]《史记·司马相如传》。

    [458]《册府元龟》卷174。

    [459]《后汉书·南匈奴传》。

    [460]《明太祖实录》卷154。

    [4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462]参见周平:“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是区域主义?”,《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463]《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一六。

    [46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46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466]《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467]参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468]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69][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页。

    [470][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2页。

    [471][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2页。

    [472][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9-25页。

    [473][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20页。

    [474]石庆环:“从‘大陆边疆到’‘全球边疆’——美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75]徐亮:《帝国兴衰与帝国边疆的崩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476]徐亮:《帝国兴衰与帝国边疆的崩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477]徐亮:《帝国兴衰与帝国边疆的崩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478]参见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479]参见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480]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481]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8页。

    [482]参见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483]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484]Cf.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

    [485]《贞观政要》卷五。

    [486]《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一。

    [487]参见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88]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马戎:“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7-103页。

    [489]《吕氏春秋·大谕》。

    [490]《尚书·周官》。

    [491]《明夷待访录·原臣》。

    [49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49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9页。

    [49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49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496][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7页。

    [497]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87、90、91页。

    [49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01页。

    [499][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