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向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但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而且分布地域也比较广。从古至今最为著名的就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被誉为“中国四大玉石”。中国和田玉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和田玉所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和田玉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最早的玉石之路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一)和田玉的历史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玉与人性化相融的国家。中国人对和田玉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和田玉因盛产于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翻译过来就是“产玉石的地方”。在古代,昆仑山是“万山之祖”“群玉之山”,不但高大雄伟还盛产美玉,因此受到了极大崇拜。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都邑就在昆仑山上,山上不但有壮丽的宫阙、奇花异木和珍禽怪兽,还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和诸仙食用的玉。这一奇妙而美丽的神话世界,引发了后人极大的兴趣与无限的崇敬之情。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把昆仑山称之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更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史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时,就已经有新疆的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的北麓远运而去。大约4000年前的这条西去玉石之路,早于以后的丝绸之路1600年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的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是祭祀、朝见皇帝,还是进行各种礼仪,都必须用到玉,并且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规定。这时候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成型了。开采、雕琢、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万余年的历史,在上古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被我们的先民视做与神明祖先沟通的媒介,这种玉制礼器的传统,在夏、商、周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才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全民爱玉、尊玉的民族心理。
在先秦古籍,如《尚书》《古本竹书纪年》《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九章》中,都记载了昆仑所产的美玉。战国到两汉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潮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越来越广泛。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推动了和田玉的生产与输往内地。《汉书·西域传》称鄯善出玉,于阗、子合出玉石,莎车出青玉。汉武帝时,汉朝的使者已亲临和田,并把采集的和田玉带回内地。三国以前,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与西域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输入在隋唐时期并不兴旺。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了唐代。先后统治中国北方的辽金两朝,继承并发展了用玉的传统。元代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开采。元中期以后,察合台汗国控制今新疆地区,和田玉或者通过商人贩入内地,或者由西北宗王进贡。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仅大都南城就有百余户聚居。明朝的势力在西域仅及哈密,玉石产地和田、莎车先后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和田玉输往内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贡贸易。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和田玉大规模输出。
玉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中国和田玉历史悠久,蜚声中外,和田玉制品闪耀着“东方艺术”的光辉。中国历代琳琅满目的和田玉精品,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之国石。
(二)和田玉的开采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和田玉的开采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方法发展为多种方法。最初,人们在河边拾起美丽的和田玉,后来又在河流中捞取那卵圆形的籽玉,从而早期河流冲积物中的美玉就在河谷的阶地沙砾中挖出,后再沿河追溯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因此,古代开采和田玉有拣玉和捞玉、挖玉、攻玉等多种方法,以分别开采产于不同地方的玉石。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开采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浅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是有季节性的,其主要时节就是秋季与春季。巍巍昆仑山中有许多河流,河水主要依靠山上冰雪融化进行补给。盛夏气温升高,冰雪消融,河水暴涨,流水湍急,此时山上的原生玉矿已经风化,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或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此时的气温也比较适宜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日天气寒冷,河水冻冰,玉石不易被发现,也难以拾捞,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转入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复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
挖玉指的是离开河床在河谷阶地,乾滩、古河道和山前冲积洪积扇上的砾石层中挖寻和田玉砾。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带来的,却早已脱离河道。砾石层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盖,砾石层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胶结或半胶结。由于挖玉长时间局限在小范围内,获取率又不高,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不如拣玉效果明显,因此从事挖玉的人员并不多,只有当某地已有出玉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时候才会吸引人们去挖玉。
古代攻玉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加工琢磨玉,而另一种是指开采玉,即开采原生玉矿。开采山玉比采子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即使如此,古代人们依旧冒着生命危险,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采玉取宝。
(三)和田玉的分类
按照和田玉产出和地点分类,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于阗之玉则在河边。”将水产的叫籽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籽玉戈壁玉四种:
山料,又称山玉、碴子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开采下来的玉石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常不如籽玉。有不同玉石品种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山流水,名称是由采玉和琢玉的艺人命名,即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且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块度较大,距原生矿较近,棱角稍微有磨圆,表面比较光滑。
籽玉,又称子玉,子儿料。是指原生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于河床及漫蔓和洪水运动过的洪积层中,玉石裸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籽玉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籽玉有各种颜色,白玉籽玉叫白籽玉,青白玉籽玉叫青白玉籽,青玉籽玉叫青玉籽。
戈壁玉,又称戈壁料、凤棱玉。是指在戈壁、沙漠中拣到的风蚀形玉料。玉石经地质风化、剥蚀以及经流水分选沉淀下来的优质部分。籽料呈卵状,小块较多。
依据质地颜色的基本色相来分类,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
白玉。它的颜色由白到青白,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条矿脉,也不尽相同,叫法上也是名目繁多,有鱼肚白、梨花白、季花白、石蜡白、月白等。白玉是和田玉中特有的高档玉石,块度一般不大。白玉籽在白玉中的算得上是上等材料,颜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纯白玉籽叫“光白籽”,质量特别好。有的白玉籽经氧化表面带有了一定颜色,秋梨色叫“秋梨籽”,虎皮色叫“虎皮籽”,枣色叫“枣皮籽”,都是和田玉名贵品种。白玉按颜色还可分为羊脂玉和青白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质地细腻,因此得名。“白如截脂”的感觉给人特别滋蕴光润,是白玉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青白玉以白色为基调,在白玉中隐隐闪绿、闪青、闪灰等,常见有葱白、粉青、灰白等,属于白玉与青玉的过渡品种,这个在和田玉中是较为常见的。
青玉。它的颜色由淡青色到深青色,有时呈现绿带灰色。颜色的种类很多,古籍记载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等等。现代以颜色深浅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田玉中青玉最多,常见大块者。
墨玉。它的颜色是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斑点、云雾状条带状等。工艺名称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纯漆黑等。在整块玉料中,墨的程度强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见于与青玉、白玉过渡。一般有全墨、聚墨、点墨之分。全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聚墨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较聚集,可用作俏色;点墨则分散成点,会影响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块的,其黑色皆因含较多的细微石墨鳞片所致。
黄玉。它的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色,黄色是因含氧化铁所致,有黄花黄、鸡蛋黄、栗黄、秋葵黄、虎皮黄等颜色。古人以“黄如蒸梨”者为最好。黄玉十分罕见,在几千年探玉史上,仅偶尔见到,质优者价值不次于羊脂玉。
(四)和田玉的产地
和田玉的产地主要在中国新疆和青海。
中国是和田玉的著名产出国之一,而中国和田玉又主要产于新疆,新疆的和田玉主要产于昆仑山、天山和阿尔金山三大地区。和田地区是新疆产和田玉的主要地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在长达1200公里的昆仑山脉和有关的河流河床中,已发现和田玉矿点二十多处,构成了中国和田玉的重要矿带。这里产出的和田玉供应全国各地玉器厂,特别是该地的羊脂玉供不应求。天山地区的和田玉为碧玉,因其产在玛纳斯县境内,故称“玛纳斯碧玉”。碧玉产于北天山超基性岩带上,碧玉呈绿色,块状,质地非常坚韧细腻,组成矿物属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阿尔金山地区产出的和田玉,现在称“金山玉”。这个区除了产出少量的青玉外,主要是碧玉,碧玉性质与玛纳斯碧玉十分相似。矿体产于超基性岩体中,主要由含铁的透闪石矿物组成。
青海和田玉矿位于格尔木市,地处昆仑山的南麓,昆仑山由新疆、西藏入青海、四川,在新疆、青海境内有3000多公里长,平均海拔5600米左右。与新疆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山之东为青海玉,山之北为和田玉,两者相距直线距离不过300公里,所以昆仑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大体都相同。
和田玉矿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而形成的软玉矿,是典型的接触交代成矿作用的产物,矿体呈透镜状、肠状以及块状。和田玉有绿花玉、绿斑玉、青白玉,因为其结构微细,呈致密块状,显得其油脂光泽。青海的白玉和青白玉成为现在玉器市场的重要原料。
(五)和田玉的特征
和田玉的特征是从它的硬度、韧性、透明度、光泽和体重方面来体现的。
在硬度方面来看,硬度是鉴定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抗其他物体侵入的一种力学性质。通常表示硬度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对硬度,或称摩氏硬度,是一种刻划硬度;另一种是绝对硬度,亦叫压入硬度。是根据矿物表面上能够承受的重量来测定的。和田玉的摩氏硬度约为6.5度,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度,摩氏 4度以下通常称为彩石或雕刻石。硬度较大,抛光性好,能使玉器发亮,同时也便于保存。
在韧性方面来看,韧性通常是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界压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韧性大的特点是不易破碎、耐磨损。世界上韧性最大的矿物是黑金刚石,如以黑金刚石为10度,其他宝玉石的韧性相对为:玉为9度(和田玉);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度;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度等。如果和田玉韧性为1000,那么其他矿物或岩石的韧性相对为:硬玉(翡翠)500度;蛇纹石250度等。软玉韧性很大,而这一特点是其他玉石所没有的。和田玉韧性大,可以作细工工艺, 琢玉妙手可对和田玉进行精工细琢,而不易损坏。
在透明度方面来看,透明度是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这主要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矿物学上一般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玉石行业中对透明度看得比较重要,有专门用语,透明度好的叫“水头足”“地子灵”或“坑灵”;透明度差的叫“没水头”“地子闷”“坑闷”。 鉴定透光度要把玉磨光,在一定厚度下(玉器产品)看透视其他物体情况,分透明体、半透明体、微透明体、非透明体等四个级别。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在光泽方面来看,光泽是玉石对光反射的能力。和田玉光泽属油脂光泽。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这种光泽非常柔和,不是很强也不很弱,既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使人看了舒服,摸着润美。一般来讲,玉的质地越纯,光泽越好,杂质如果很多,光泽就会很弱。羊脂玉就因如羊的脂肪而得名,光泽很好,特别滋润,非常珍贵。当然,光泽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抛光的程度。
在体重方面来看,体重是玉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和田玉的体重经常用小体重样测定,为2.66至2.976g。不同品种则略有差别,白玉为2.922g,青白玉为2.976g,墨玉为2.66g。一般白玉体重小于青或青白玉,墨玉因含有较轻的石墨鳞片而体重较小。
(六)和田玉的鉴别
和田玉成品鉴定虽然可以借助于现代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然而对于和田玉成品,特别是珍贵的古玉文物,不但要求作无损检测,而且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不方便送到实验室检测,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为和田玉成品的鉴定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在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测的同时,还得借助中国传统的鉴别经验。现代科学的鉴定方法犹如西医,中国传统的鉴别方法犹如中医,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市场的情况看,和田玉成品的鉴别应包括下列两方面内容:一是与相似玉石的鉴别,这是主要的;二是产地鉴别。目前市场上存在青海软玉和俄罗斯软玉冒充和田玉的实际情况,因此,要设法将不同产地的和田玉鉴别出来。
与相似玉石材料的鉴定,在各种玉石中,与和田玉相似的玉石材料较多,主要的品种有石英岩玉(京白玉)、汉白玉、岫玉、玉髓和玻璃等。这些材料与和田玉的外观有时十分相似,但其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只要用仪器测出它们的物理特征,鉴别就基本解决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要测定上述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困难,而只有依靠建立在扎实宝石学基础上的肉眼鉴别方法。以下作简要介绍。
石英岩玉。与和田玉最为相似的石英岩玉是白色石英岩,也称京白玉。在肉眼鉴别中软玉与京白玉有如下区别:
和田玉为油脂光泽,京白玉呈玻璃光泽。和田玉为较细的纤维状、毛毡状结构,十分细腻,而京白玉具粒状结构。和田玉的透明度低于京白玉。同样大小的制品,用手掂,和田玉较重,京白玉较轻。
岫玉。一般呈黄绿色,容易仿冒软玉的也常常是黄绿色的软玉。在肉眼鉴别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和田玉为油脂光泽,岫玉为蜡状光泽。和田玉透明度一般低于岫玉。和田玉的硬度大于岫玉,因此岫玉制品更易被磨损,从而暴露出能鉴别它的特征。和田玉制品往往颜色单一,而大块的岫玉制品可出现灰、黑、黄绿等几种颜色间杂的现象。
玉髓。绿色和白色玉髓与绿色和白色软玉的外观较为相似。在肉眼鉴别中两者的区别在于:和田玉为油脂光泽,玉髓为玻璃光泽。和田玉透明度远低于玉髓。和田玉的密度大于玉髓,因此同样大小的制品用手掂时,和田玉较重,玉髓较轻。
西峡玉。是一种蚀变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峡玉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有少量开采,现在年产量已达几千吨,主要销往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地。西峡玉主要矿物成分蛇纹石占80%,其次为磁铁矿、透闪石、阳起石及少量方解石,质地细腻致密,硬度3—5,微透明至半透明,乳白色,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密度2.7左右,块度大,裂纹少,玉石外有黄色、褐色、红色的石皮。
目前在网上和古玩市场上西峡玉经常被用来冒充和田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何来区别西峡玉和和田玉呢?只要掌握下面几个要点还是很容易区别的:西峡玉比较细腻,没有玉花,有时可见块状、团状棉絮,和田玉肉眼可以看到细密的小云片状、云雾状结构的玉花。白色的西峡玉是有点发灰的苍白色,夹杂的其他颜色比较鲜艳,黄色、褐色、红色的石皮经常被用来冒充和田玉籽料,皮色显得很嫩很均匀。西峡玉透光观测时,显得很沉闷,透光性较差。和田玉透光观测时感觉比较明亮,但又不是很透明,这是由于软玉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光线在和田玉的内部发生了漫射。西峡玉的硬度比和田玉的稍低,硬度3—5,和田玉硬度6.5左右,玻璃的硬度为5,西峡玉虽然能刻划玻璃,但其表面有时会留下伤痕,而和田玉绝对不会。西峡玉表面虽很细腻,但用10—20倍的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有细小凹陷的麻点,而和田玉有凹陷有凸起,有时还可以看到打磨遗留下来的顺着一个方向的纹路。
玻璃,仿和田玉的玻璃常常是白色玻璃,在玉器市场及旧货市场上都较为常见。肉眼鉴别特征是仿玉玻璃往往是乳白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常含有大小不等的气泡。由于硬度较低,密度和折射率也更小,因此,玻璃更易被磨损,手掂也较轻。
不同产地和田玉的鉴别:
不同产地的和田玉,由于其成因、形成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和田玉的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加上传统玉文化的沉淀不同,使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价值差异。从目前和田玉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以新疆和田玉价格最高,其次是俄罗斯软玉,再次是青海软玉。因此,存在将不同产地的和田玉鉴别出来的客观需要。和田玉和俄罗斯软玉、青海软玉三者在矿层中同处一脉,矿物结构十分接近,因而在玉的外观上有时很难区分。但仔细辨别,它们还是各有不同,俄罗斯软玉透明度不及和田玉,细腻程度也稍逊于和田玉,温润感不足,油性较差,比和田玉略显干涩。青海软玉比和田玉更透明,而油润、细腻等方面又比和田玉稍差,因而显得凝重感明显不足。和田玉外观上介于俄罗斯软玉和青海软玉之间而显得恰到好处,细腻,润泽,有油性,透明度适中。但不同产地软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内部结构和其微量成分方面,因此,准确的鉴别必须依赖于先进仪器。
机器工和手工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只有规整玉料运用电脑雕刻,因为形状不规整很难用电脑排版进行加工,所以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是玉牌一类规整玉器,机器工也就限于玉牌了。要区别玉牌是否是机器工也很简单,机器工非常完美,几乎没有什么毛病,线条异常流畅,字体极其工整,但缺乏的是工艺师特有的灵气。还有最重要一点,电脑打磨出来的底面异常平整,手工是做不到的。可见机器工制作的东西基本上是瞒不过人的,哪怕后期再用手工故意做出痕迹。
和田玉假皮色的鉴别:磨光料加假皮色,第一眼就看到那颜色太不自然了。最多的是橘红色,这类料籽基本没有汗毛孔,料子也透(青海料居多)。大多为磨光料上色,非和田玉。一般玩家都可以分辨得出,卖家不会在行家面前拿出来。
次品籽料加假皮色,把质量不好很难出手的低档籽料做出假皮色出售,买家会以汗毛孔等方法分辨出是否是籽料,从而被艳丽的皮色所吸引。所以这样要比没皮色时的垃圾料容易出手得多,且价格不低。皮色较第一种自然。可也难不倒有经验的买家。这类假皮色浮于表面,分布有层次,经常会做出很自然的撒金皮、枣红皮等高档皮色。但可以根据有沁色的地方和外延的色差来辨别。
山料滚成籽料模样加假皮色,一般体现为大件,有时候我们会看见肉质较好的材料,重量都在1kg以上,可是上了假皮。本来那块料就可以卖上好价钱,但是为什么卖家还会上假皮呢?可能希望卖上更高的价钱。做这类假皮只是一种障眼法,把行家里手的注意力转移到皮上,使其疏忽了料子的真假,其实这种所谓的籽料是由山料或山流水模仿籽料的样子切割、雕琢,可以说是以假乱真。特别是在卖家那种日光灯下更难辨别。
皮上加假皮色,这类假皮一般做在上等籽料上,在本身带皮,皮色不艳丽的情况下在自然皮上加色,从而达到皮色鲜艳,价格翻倍的效果,也可称为加强皮色。这类假皮色层次分明,有真有假,极难分辨。或许可以带些84洗涤液反复擦洗,不过现在做假皮的原料更新更快,不是所有假皮都可以用84洗涤液洗掉的。有时行家里手都会被这些皮子所迷惑,举棋不定。
用矿物质做物理假皮色,这类假皮属于高级做法,只会运用到高档籽料上,一般为羊脂级的。利用生成籽料皮的天然矿物质用一种独特的配方缩短皮子形成时间,在很短时间里使材料上形成想要的各种皮色和沁色,如果说前几种皮子还可以用84洗涤液或其他洗涤用品辨别的话,这种皮子用此办法就难以辨别了。
最后总结一点,皮色只会出现在肉质最不紧密的地方,因为在河水冲刷玉体的过程中矿物质只会吸附在肉质较松的玉沁或肉纹里,再向周围扩散。真正细密到家的料子是不会有艳丽皮色的。所以如果一块肉质极细密、无伤无沁的上等羊脂玉出现艳丽皮色的话就要仔细观察了,皮色底下的肉是否有形成皮子的条件。
不同点在于真皮无色,真皮的色是从玉里透出来的,真皮不管它是什么颜色,玉工雕玉时琢下来的玉粉都是白色的,而染色的假皮则浮于表面、色凝凹处,磨下的玉粉是带色的。一件带皮籽料是否为真皮,玉工最清楚。
(七)和田玉的保养
收藏和赏玩和田玉的人都像爱护孩童一样精心养护自己的美玉。赏玩和田玉有许多禁忌,需要留心,以免伤了美玉。
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硬度虽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开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内部的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了其完美程度和经济价值。
尽可能避免灰尘,玉器表面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着于玉器表面,应以温的淡肥皂水洗刷,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如果是雕刻十分精致的玉器,灰尘长期没有得到清除,则可请生产玉器的专业厂商清洗和保养。
尽量避免与香水接触,籽玉和古玉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人的体温帮助,汗液会使它更透亮,所以籽玉和古玉可与汗液多接触,因为人的汗液里含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等,可使籽玉和古玉表面脱胎换骨,愈来愈温润。而新加工的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却会使外层受损,影响其原有的鲜艳度,尤其是羊脂白玉雕琢的器物,更忌汗和油脂。很多人以为和田玉愈多接触人体愈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羊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最好是将其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果是高档的软玉首饰,切勿放置在柜面上,以免积尘垢,影响透亮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