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玉石-成功之石——绿松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要放妥,最好是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

    第四,尽量避免与香水、化学剂液、肥皂和人体汗液接触    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佩带后又不即刻抹拭干净,即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有的鲜艳度。

    第五,避免阳光长期直射,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暴晒,因为玉遇热膨胀,分子体积增大,会影响玉质。

    第六,佩挂件要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这样有助保养和维持原质,不宜使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

    第七,玉器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若周围环境不保持一定的湿度,很干燥的话,里面的天然水就容易蒸发,从而失去其收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欧洲人称其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绿松石质朴典雅,千百年来受到许多国家的人们的宠爱。埃及人用绿松石雕成爱神来护卫自己的宝库;印第安人认为佩戴绿松石饰物可以避邪和得到神灵的保佑;中国藏族同胞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最为流行的神圣装饰物,被用于第一个藏王的王冠,当作神坛供品。绿松石是国内外公认的“十二月生辰石”,代表胜利与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誉。

    无论何时何地,绿松石那特有的天蓝、碧绿色都会使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深受人们青睐,是稀有的宝玉石品种。在古代,它被传奇和宗教所环绕,人们将其作为镇妖、驱魔保平安的神石。在如今,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玉石。尤其在中东国家、美国西南部、西欧、印度和我国西藏等国家和地区,绿松石久盛不衰。

    (一)绿松石的历史

    人类对绿松石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文化。例如,早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就把绿松石视为少见的几种珍宝之一,常将它与青金石媲美。在远古时代,古埃及人就在西奈半岛开采绿松石矿床。那保存在公元前6000年的埃及Zer皇后木乃伊手臂上的4只包金的绿松石手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绿松石艺术品,当考古学家于1900年把它们发掘出来时,仍然光辉夺目。古波斯更以盛产绿松石著称,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优质绿松石的主要供应国,其中以其坯布尼沙普尔所产的优质绿松石最为珍贵。古波斯人相信,在睡眼惺忪中如果首先见到的是绿松石,则他(她)的这一天就会是个吉日,一定有好运气。

    在古墨西哥,绿松石被人们视为很神圣的宝物,其制品被用作护身符。据考证,早在公元前600年,墨西哥格雷罗州的梅斯卡拉附近就已经开始使用绿松石。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就在这一地区的墓葬中发现了绿松石。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图奇特兰附近的竖式墓穴中,发现了公元前300年的非常罕见和珍贵的绿松石。不过,中美洲人真正开始珍视绿松石是在其复杂多样的各种文化出现之后。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州查尔奇维特地区是中美洲第一个开始大量使用绿松石的地区,其时间是在中美洲文化古典时期的中期,这个中美洲西北部社会正值鼎盛时期,在附近含有孔雀石、蓝铜矿、燧石、辰砂、赤铁矿、自然铜的矿床被广泛开采。大约在公元 700年,出现了大范围内用绿松石进行加工、制作器物的盛况。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常把绿松石用作神圣的偶像、庆典面具和寺庙的供品,上层人土用绿松石制作假牙,埋葬他们首领时则在其口中放—块绿松石。经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绿松石在中美洲社会里不仅是一种极为贵重的宝物,而且在宗教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隐喻和意义。人们把贤人哲士的至理名言比作绿松石,进而把绿松石视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翡翠都不能与绿松石媲美。

    北美洲的人们同样把绿松石视为瑰宝。如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附近的阿兹特克人墓葬里就发现了5万多件绿松石制品,在一件令人惊叹的项链上竟有相同的绿松石珠2500粒。除珠之外,还有垂饰、神物、手镯、脚镯、雕刻品,以及镶嵌绿松石等。在中世纪的德国,绿松石为青年男女订婚时的首选宝玉石珍品。从古至今,虽然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风土民情、人们的习俗和爱好、自然条件、绿松石资源特点和产出状况等不尽相同,但人们都特别喜爱绿松石,而不持偏见,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绿松石特有的天蓝色,能使人遥念长空,感到胸怀旷达,信心十足。如南美洲大多数部落的人们就一直把绿松石誉为“天空石”,佩戴绿松石饰物就会感到“上天有眼”。灾难来到时,天帝就会助人消灾、化凶为吉、转危为安。

    中国历史上,绿松石是应用最早的重要玉石品种之一。在悠久的文明长河中,先人们以它为材料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据科学家们考证,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们就已开始佩戴用绿松石制作的坠子。在青海大通孙家寨原始社会墓地出土的5000年前的器物中,发现有用绿松石、玛瑙及骨头制作的装饰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的两条绿松石鱼。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土的有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甘肃民勤出土的有属于夏、商之间的绿松石珠,其大小不等,有孔者多。商代已用绿松石来装饰铜器、漆器和象牙雕刻。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有绿松石蝉和蛙等艺术晶。在战国时期达官贵人的衣带钩上、隋朝宫廷里使用的金属器皿上,均有绿松石饰物。这说明那时已有人从事绿松石的雕琢工作,并且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

    据考证,“绿松石”一名在中国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如《清会典图考》载有“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至于中国古代所用绿松石的来源,一方面是从古波斯(现伊朗)绿松石进口;另一方面则开发利用了我国的绿松石资源,如湖北竹山、郧西、郧县的绿松石。    ?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西藏,绿松石至今仍是最为流行的神圣的装饰物,在藏族人民的宗教仪式上,绿松石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绿松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先民作为一种美玉广泛应用。现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以及现代服饰消费文化的日趋成熟,人们对珠宝的消费观念已经由最初的“保值与显富”发展到“追求品位,崇尚个性”的时候。进入这一阶段后,消费者每年将购买更多数量的首饰,以满足不同季节、时间、场合搭配服装的需求,绿松石正好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

    (二)绿松石的分类

    绿松石按照产地划分其品种有湖北绿松石,古称“襄阳甸子”或“荆州石”者;新疆绿松石,也称“河西甸子”。

    绿松石依据其颜色划分,可分为天蓝色绿松石、深蓝色绿松石、浅蓝色绿松石、蓝绿色绿松石、绿色绿松石、黄绿色绿松石、浅绿色绿松石等品种。

    按其色泽、透明度、结构以及构造、质地等方面的差异划分为一下几类:

    透明绿松石,指透明的绿松石晶体,可用它加工刻面型宝石,已知者重约1克拉,极其罕见。

    致密块状绿松石,指色泽艳丽,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的绿松石块体。为首饰和玉器生产的主要材料,比较常见。

    结核状绿松石,指呈球形、椭球形、葡萄形、馒头形、豆形、枕形等形态的绿松石,主要赋存于层间挤压透镜体中,大小悬殊。如中国湖北等地有之。

    瓷松石,指呈纯正的天蓝色,是绿松石中最上品。其质地致密坚韧、破碎后的断口像瓷器的裂口、异常光亮的绿松石。质量好,较常见。

    脉状绿松石,指呈脉状、赋存于围岩破碎带中的绿松石,大小不一。在中国湖北等地有之。

    斑点状绿松石,指因褐铁矿等物质的存在而出现斑点状、星点状构造的绿松石,一般质量较差。在中国陕西等地有之。

    (三)绿松石的产地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绿松石产地,也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出国之一。其资源主要分布于湖北的竹山、郧县、郧西等地,其次为陕西白河、安康、平利,另在新疆、青海、甘肃、河南、安徽、云南等地也发现有绿松石矿床、矿点或矿化现象。

    绿松石是含铜的地表水溶液与含铝和磷的岩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表生玉石,常与褐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玉髓等共生。矿床在成因上属于冷水溶滤裂隙充填型。

    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块绿松石宝石,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海拔1200多米的云盖山上。这块绿松石长82cm,高、宽各29cm,重达66kg,呈蓝、绿色,质地细腻,结构完整。湖北郧阳地区被称为东方的绿宝石之乡,盛产的绿松石料质纯净,色泽艳丽,灿烂夺目,颜色多为天蓝、碧绿、灰蓝、粉绿,极为罕见。郧县云盖山绿松石矿出产的绿松石品味最佳,最为珍贵。

    (四)绿松石的特征

    从化学成分上看,绿松石的化学成分是一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铜离子决定了绿松石的基本颜色为天蓝色,以不透明的蔚蓝色最具特色。

    从结晶习性上看,绿松石单晶体极少见,常见以集合体产出。绿松石在干燥地区以结壳、球葡萄状形式生长,或呈脉状产出,矿脉常产于褐铁矿基质中。

    从结构特征上看,绿松石常具下列一些典型结构:其一是在绿色和蓝色基底上可见一些细小的不规则的白色纹理和斑块,它们是由高岭石和石英等白色矿物聚集而成;其二是常具褐色或褐黑色的纹理和色斑,称铁线,它们是由褐铁矿和炭质物聚集而成;其三是在个别样品中见蓝色的圆形小斑点,它们是绿松石在经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从物理性质上看,可以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几方面体现其特征。

    颜色多是天蓝色、浅蓝色、绿色、带蓝的苍白色。在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有分布不均的白色条纹、斑点或褐黑色铁线。其透明度,可以是微透明的,但多半是不透明的。其光泽,散发着玻璃光泽到油脂光泽。硬度一般为5—6。密度为2.40至2.90g/cm3 ,具体取决于产地,一般为2.76g/cm3 。许多绿松石依靠树脂增强其坚固性,从而将改变绿松石的密度。绿松石的颜色一般由铜所致色。

    绿松石也有缺点,那就是绿松石受热易褪色,也容易受强酸腐蚀变色。此外硬度越低的绿松石孔隙越发达,越具有吸水性和易碎的缺陷,因而油渍、污渍、汗渍、化妆品、茶水、铁锈等均有可能顺孔隙进入,导致难以去除的色变。绿松石是一种较为娇贵的玉石品种。无论是加工过程,或是使用过程均需倍加爱惜。但只要保持清洁干净,不受高温和强力碰撞,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五)绿松石的鉴定

    由于绿松石的基本特征具有差异和可变性,与其相似的宝玉石众多,以及人工处理方法的巧妙,所以对绿松石的鉴定并非易事。

    天然绿松石不同品种的鉴定:

    天然绿松石的标准天蓝色、蜡状光泽、微透明等特征,使有经验的人一眼就会看出它是绿松石。如果在天蓝底色上出现铁线、白脑、筋等异常现象,则更容易识别和确定。如果鉴定工作出现了困难,这时可选用仪器设备进行鉴别,如折射仪、分光镜、查尔斯滤色镜、天平等。在获得一系列基本测试数据之后,就可以对被鉴定的绿松石做出科学的结论。

    对按产地的不同而划分的绿松石品种,鉴定者需熟悉和掌握各地绿松石的基本特征及鉴别依据,然后方可对它们进行科学鉴定。例如,中国湖北的绿松石呈天蓝、蔚蓝、翠绿、淡绿等色,显蜡状光泽,微透明,常为瓷状,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可具铁线、白脑、筋等。伊朗的绿松石呈天蓝色,蜡状光泽强烈柔和,透明度较好,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孔隙度最小,密度略高,但有些绿松石品种具有典型的黑色蜘蛛网状花纹或铁线花纹特征。美国和墨西哥的绿松石呈苍白、淡蓝色,但也有呈蓝绿、绿蓝色者,孔隙较多;埃及的绿松石因含铁过多,致使其颜色多为蓝绿、黄绿色,在浅的底色上,可出现微小的圆形深蓝色斑点,孔隙较少,比美国的绿松石质地致密。凡此种种,可以将它们彼此区分开。

    与相似玉石材料的鉴定,外观上与绿松石相似的天蓝、蔚蓝、绿蓝等色玉石较多,对其科学鉴定通常可根据它们各自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差异而鉴别之。例如,水铝氟石、磷铝石、天蓝石、硅孔雀石中就有在外观上与绿松石相似者。天蓝色的致密水铝氟石与优质或上等绿松石很相似,且加工后可以抛光得很好,但它的折射率和硬度均比绿松石低,而密度比绿松石高。天蓝色的致密磷铝石也像绿松石,但它的折射率、硬度、密度等均比绿松石低或略低,且其颜色通常不像绿松石那样蓝,吸收光谱在红色区有两个条带。天蓝、深蓝等色的致密天蓝石同样像绿松石,且其折射率、硬度等与绿松石很相近,但它的密度却明显高于绿松石,透明度也比绿松石高,且不具备绿松石的结构。天蓝色的致密硅孔雀石也像绿松石,虽然它的折射率与绿松石相近,但它的硬度和密度却明显地低于绿松石。凡此种种,均可以把绿松石和天然玉石区别开。

    天然绿松石与合成绿松石的鉴定,从理论上说,合成绿松石在物质成分、内部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工艺美术性能等基本方面应与天然绿松石相同或很相近。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因而根据各自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样可以将它们区别开。例如,合成绿松石非常纯,不含铁质,没有吸收线;天然绿松石几乎总是含有铁质,有一条弱至中等的深蓝色强吸收线。合成绿松石在50倍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其中的无数挤得很紧的小球粒,而天然绿松石则没有这种结构。

    天然绿松右与仿制绿松石的鉴定,仿制绿松石完全是用一些非绿松石材料如蓝铁染骨化石、玻璃、塑料、瓷等制成的绿松石代用品。

    蓝铁染骨化石又称“齿胶磷矿”,为动物骨头或牙齿化石,由于受到含铁磷酸盐的浸染而呈蓝色或绿蓝色,它的密度明显高于绿松石,在放大镜下可以见到骨头所特有的蜂窝状结构。

    玻璃和塑料仿制品通常在其底子或基底上呈游涡状色彩,底子的背景可能是粗糙的,而不像多数绿松石所具有的抛光背景。大多数玻璃和塑料仿制品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断口上显玻璃光泽,而蓝色白垩状绿松石的断口上光泽暗淡,致密细腻坚韧和半透明的绿松石断口上为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玻璃制品时,可以见到其近表面处的气泡。在玻璃或塑料中的杂质包裹物可以被模仿得很相像,不过这种杂质可以从其表面上清洗掉。而绿松石中的杂质,由于比绿松石本体略硬或略软,所以在其制品的表面上就会略凸或略凹。玻璃或塑料仿制品常有比绿松石低的折射率,但玻璃的密度却明显比绿松石高。玻璃仿制品还可能具有腰带一样的模具印痕,或表面具有半球形小凹槽,这是气泡破裂的结果。瓷仿制品亦具有玻璃光泽,其密度则明显地低于绿松石。

    此外,市场上出售的绿松石制品中还有“粘结绿松石”。它实际上是将天然绿松石的粉末用良好的胶合剂(如塑料等)胶结起来,经过压实和处理而生产出来的质地致密、细腻、坚韧的绿松石材料。用这种材料加工而成的绿松石仿制品与天然绿松石相当相像,一般察觉不出来。但它在较淡的底子上常有带角的蓝色色斑,其硬度、密度均比真正的天然绿松石低,因而亦可将它们区别开。

    人工处理绿松石的鉴定,为提高绿松石的价值,使其颜色和致密度更理想,人们采用了各种处理方法对绿松石进行修饰,以增加颜色和减少孔隙,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充填处理。

    注入填充绿松石的材料很多,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最早人们是用水、脂肪或矿物油等比空气折射率高的材料来填充绿松石的孔隙,由于这些材料本身就不稳定,目前不再使用。之前人们也用蜡填充绿松石,通常是采用石蜡。首先将松石缓慢干燥,然后保温,在熔化的石蜡中煨透;也有的是将浸有石蜡的松石放在双层汽锅上蒸几天;也有使用真空或者压力而实现这种填充,但必要性不大。再者那些质量差、多孔而不利于加工的绿松石基本上都经过这种填充处理,目的是加大硬度。优质绿松石也要经过这种处理,旨在改进它们的耐久性,防止对化学物质十分敏感的绿松石遇到汗水和化妆品等变色或被损害。无机材料的无色填充也已应用于绿松石。具体做法是先用硅酸钠溶液浸泡样品,然后用饱和盐酸作用,在孔隙中形成硅胶,通过硅胶在水中的胶体扩散,以实现对孔隙的填充,由于这种方法生成的胶体是白色的,常常使绿松石颜色变浅。为增加颜色,人们采用了一种与无机染色结合的方法,将染料沉淀到绿松石的裂隙中,然后再用无色硅酸盐填充。

    充填处理绿松石的鉴别方法有:

    充填塑料的多孔绿松石材料可根据它的低折射率和低密度来识别。未经处理的绿松石折射率平均为1.62,密度在2.76g/cm3 左右,而塑料处理过的绿松石其折射率1.45—1.56。用一滴氨水滴在一枚绿松石上,如果其蓝色苯胺染料被漂白,绿松石恢复到了原来的颜色,则被测试的绿松石就是染色绿松石。用热针头或由电阻控制的电热针头靠近绿松石,而不要接触它。然后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油或蜡熔化和流动,并以珠状的形式渗出绿松石表面,则被测试的绿松石就是注油浸蜡绿松石,塑料充填的绿松石在热探针检查中会发出一种辛辣气味。

    硅酸钠(水玻璃)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材料较难辨认,可根据其2.40至2.70g/cm3 的较低密度与未处理过的绿松石区别开来,具有相近外观而未处理的绿松石的密度是2.76g/cm3 左右。

    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宝石物理性质测试外,人们还采用了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六)绿松石的保养

    绿松石特有的物质成分和内部结构导致它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而在使用和保存时应当注意五点:

    绿松石颜色娇嫩,怕污染,故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必须保持清洁。首先是环境必须干净,切忌将各种污物置于其中,半成品应适时地投放于清净的水里。人的双手和各种加工工具也必须及时清洗,以避免把其半成品或成品弄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