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敏感害了你-人生本很苦,敏感只会让你更加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教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苦海”,我们唯有苦中作乐,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些许色彩。如果执意选择敏感度日,那只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痛苦,看到别人的富贵,就往自己的心上撒盐;看到别人的幸福,就往自己的身上浇油。这又何必呢?攀比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带来更多的负累。对于我们来说,痛苦过是一天,快乐过也是一天,那么何不选择快乐地生活呢?

    生活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社会当中,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一身轻松”的?没有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相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能够真心感受到自己一身轻松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大多数人都会感觉生活很累,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拼命挣钱,买房买车,养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去放松呢?

    所以,生存上的压力是造成生活负累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我们又不得不再问一句,造成生活累的原因只有“生存”二字吗?

    当然不是的,假如只是因为生存的压力,那么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可以说自己没有压力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所以,生存问题也不再是“压力”的主要来源了。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人感觉活得累呢?

    答案还是两个字——攀比。自己刚吃饱,别人已经吃上山珍海味了;自己买了辆摩托车,别人已经开上小车了,物质之间的攀比很容易造成心灵的负累。

    关于攀比,有这样一个寓言:两棵胡萝卜,一棵枝叶茂盛,地下的萝卜却很小,另一棵正好相反,萝卜硕壮,地上的秧子却特别萎靡。本来它俩相安无事,只因过路人的一句话,“你看这两棵胡萝卜,一个这样,另一个却那样。”

    两棵胡萝卜听到路人的话,都觉得路人是在夸奖对方,两根萝卜心底就铆足了劲儿想长得更好一点,结果却双双枯萎。

    这个故事道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大家明明各自有各自的存在方式和理由,有各自的快乐,却因为攀比,快乐却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生活中,其实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盲目攀比病,总是不由自主地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比如,羡慕别人的工作,羡慕别人买的新房,羡慕别人的车子等等。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自己也是别人所羡慕的对象。

    有的人总喜欢攀比,但攀比之后却是异常地失落,结果总觉得事事不如人家。譬如,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不如A有钱,人家嫁了个有钱的老公,衣着光鲜,打扮入时,经常飞到香港去购物;不如B的生活那样充满温馨和浪漫,人家结婚虽然已经五年了,和老公仍然像热恋时那样如胶似漆;也不如C运气好,人家买彩票中了大奖,职场顺风又顺水。

    但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自己的优点。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总是处在相互羡慕当中的,你羡慕着我,我羡慕着你,久而久之,时光和幸福都在盲目的羡慕中一去不复返。

    我们之所以会盲目地羡慕别人,完全是因为我们都不满足于现状,脚下的路不好好走,两只眼睛只晓得到处乱瞟,最后只看得到人家的快乐,却看不到人家的痛苦。看自己就不一样了,满眼都是不如意之事,快乐幸福似乎没有丝毫立足之地。

    如此矛盾就出来了,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恰好在羡慕我们;别人看见我们是快乐的,我们看自己却是痛苦的。其实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论生活和人生际遇呈现出什么样的面目,都应该坦然相待,怜取眼前的人和事,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就是最好的。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羡慕我的好,我也羡慕你的好,如此一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负累。

    清朝倪元坦曾言:“别人骑马我骑驴,自觉无颜常叹息。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夫。”如果我们喜欢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结果往往是“人比人气死人”。或许我们比不上别人,可这个世界上总有不如我们的人存在,无穷无尽地攀比,再怎么努力追赶和效仿,到头来还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何苦自寻烦恼呢?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请保持一颗平常心,快乐幸福地生活吧,要知道,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聪明的人应该把自己当做竞争对象,拿往昔和当下做比较,看看自己是否越来越年轻了,是否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了。不要总去盲目羡慕别人的长处,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优势才是关键。或许我们没有别人的财富,没有别人成功的事业,没有别人显赫的权势,但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睦幸福的家庭、贴心懂事的孩子……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如果说人事是负累,相信很多成年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而之所以把圈子限定在成年人,是因为当我们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时,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即便再怎么欠考虑,再怎么刺痛人心,最后都会被当做“童言无忌”,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或是从一开始根本一点事儿都没有。

    但是人长大之后,就必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头疼的便是“人际交往”了。长大之后,长辈告诉我们,要好好工作,努力挣钱,多做事,别惹事。在别人面前,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

    压力接踵而至,因此,烦恼自然就出现了。

    同一个人,在两个年龄阶段,却有两种不同的待遇,这如何不叫人唏嘘不已呢?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曾在《红楼梦》里颇有感慨地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为人处世的复杂就一直给人带来不少的痛苦和困惑,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与人和谐相处,共享快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归根结底都是一门不得不做足功课的大学问。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借用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来为自己的不通人情世故开脱,可偏偏不巧的是,有一个人用自己的真实经历驳斥了这一观点,此人就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嘉诚先生。

    关于李嘉诚,香港有一家报纸曾这样评价他:“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儿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这样高的评价应该是穷尽毕生心力都难以追求到的,可李嘉诚却一点儿也不将其放在心上,他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事业成功归功于“懂得做人的道理”。

    每当有人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一句话:“要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好一个“世情才是大学问”!其实,沉下心来仔细想想,李嘉诚的这句话确实一针见血。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免不了和人打交道,也免不了有求于人,同时更免不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赢得他人的尊重。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光有一股勤俭好学、刻苦努力的劲儿,和一个精明清晰的头脑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为人处事各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李嘉诚正是吃透了这一点,才在自己的身上狠下工夫,努力剔除性格里的“毒瘤”,日臻完善自己,最后成为一个集勤俭、诚实、勇敢、谦虚、自信、乐观、友善等品质于一身的人。试问,如此优秀的人,又怎么会俘获不了人心,又怎么会干不出一番骄人的事业呢?

    既然李嘉诚是因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名利双收的,那我们也可以就此得出一个结论,深谙世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多了。如果我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遇到问题多拿自己“开刀”,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当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后,我们在任何一段人际关系中都将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最后获得对方的喜爱和认可,从而达成我们的目的。

    圣雄甘地有这样一句名言:“欲变世界,先变其身。”在和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手中仅有的筹码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因此,若想和对方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除了先改变自己,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捷径。

    改变自己是一个艰难的蜕化过程,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功夫。

    首先,认清自己。

    一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够改变自己。这就如同做一道作文题,如果连题目都读不懂,又怎么能够下笔如有神呢?作为一个敏感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来认识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想法都可以反躬自省,这件事我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别人不高兴了肯定是因为我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这些想法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引导出来。

    其次,多为别人考虑。

    为自己考虑很简单,因为人的天性都是“自保”,但为别人考虑却不那么容易了。一个懂得为别人考虑的人需要做出一些牺牲,而这牺牲也并非是竹篮打水式的付出,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今天做出的牺牲,在将来的某一天都会构成别人尊敬和喜欢我们的理由。

    人事究竟是不是一场负累,我们还是别急着下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感觉人事是负累的人,一般都如李嘉诚先生所言:“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如果我们太过于自爱和敏感,那自然会把身边的人全部看成是地狱,天天生活在地狱里,生命哪还有快乐可言?

    行动固然是痛苦的,可总好过在原地打转,与其在观念的地狱里唉声叹气,还不如多花点心思钻研世情这门大学问。等哪一天,我们自己变得足够好了,我们即便身在地狱,地狱也会开出芬芳四溢的花朵。

    别敏感于别人的富贵,活得富贵不等于活得幸福

    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庄稼看着别人地里的旺,这是一些攀比之人的通病。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我们经常能听到周围的人这样抱怨:“我真羡慕你,工作那么清闲,没有压力,挣钱不多但生活也没有忧虑,每天下班都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天伦之乐。”而对方就说:“我有什么好的?上班无所事事地在那儿等着到点下班,回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工资低,想买什么都得算计,哪儿有你好,生活得既充实,又丰富。”

    这种羡慕是人之常情,但有的人却因为敏感而让羡慕也变了味。

    陈玲玲和张玉玉是大学的同班同学,两人在一个寝室里住了四年,是无话不说的好闺蜜。毕业之后二人又去了同一个城市打拼,感情仍然非常好。在毕业的头两年,她们每隔一两个星期都会出来吃顿饭、一起逛街。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张玉玉的一些改变。

    在毕业后的第三年,张玉玉经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男朋友,这个男人比她大五岁,是一位本地人。两人在认识不到三个月之后就步入了婚姻殿堂。

    起初,陈玲玲在听说这件事的时候也是非常高兴,在她看来,好朋友能够找到人生的归宿实在是太棒了。后来,陈玲玲知道了一些张玉玉男朋友的事情,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张玉玉的男朋友非常能干,不到30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经营得非常不错。他在本地除了自家的房子之外,还买了一套房子,可以算是比较富足的。而张玉玉在结婚之后,生活状态明显也发生了改变,在她怀孕之后,老公就不再让她上班,而是让她在家中休养,每个月还给她一万多块零花钱。

    张玉玉一个人在家无聊时,也经常会约陈玲玲出来逛街、购物,但陈玲玲却发现自己的这位朋友出手不再像以前那样了。陈玲玲之前的工作性质和张玉玉的类似,工资也都一样。但现在,陈玲玲仍然拿着这笔工资,而张玉玉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拿的钱都比陈玲玲的多,二人购物时,以前两人都嫌贵的东西张玉玉能买了,但陈玲玲仍然是望而却步。

    这些事情逐渐地多了起来,陈玲玲心中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她觉得朋友很走运,嫁了个好老公,现在日子比自己过得好多了。她的心态由祝福到羡慕最后演变成了嫉妒。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了裂痕。

    但实际上,张玉玉就真如陈玲玲眼中看到的那般幸福吗?其实并不是。尽管张玉玉怀孕之后不用去工作了,但是她一天到晚闲在家里十分无聊。而她的丈夫也并非如别人眼中的那般好,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很难抽出什么时间来陪自己的妻子。而且,随着两人认识的时间久了,张玉玉也发现自己的老公其实是一个非常花心的男人,在她怀孕的这段时间内,她的丈夫经常在外花天酒地,还有风言风语说他在外面养了女人。

    这一切,张玉玉都压在了心里,并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因为她也是好面子的女人,她不想让别人在她背后戳脊梁骨,于是,经常装出一副十分幸福的样子。

    而这些,陈玲玲一概不知。

    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富贵就一定能够带来幸福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富贵与幸福有无关系?

    物质上的充盈能够给一个人带来更多的享受,也能够让一个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寻求快乐上。但如果有人问,“富贵就一定能够带来幸福吗”?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富贵与幸福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富贵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能够时刻幸福的人。同样的道理,一个贫穷的人也不一定就非得是一个活得不幸福的人。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敏感于他人的幸福呢?

    斯坦福大学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们在判断同伴的内心世界时存在系统的偏见,往往低估其消极情绪的普遍性……有时,人们会认为自己是唯一处于情绪困境的人,其实则不然。”研究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会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的负面感受。

    每个人都在观望别人,然而,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它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信息不对称就是指我们无法很全面地掌握别人的信息,而只知道自己的一些东西,就没办法通过科学的比较而得出结论。我们很了解自己为了得到现在拥有的东西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和艰辛,而别人付出的努力,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因此,在我们看来,似乎自己得到一些东西总是比别人得到这些要艰难。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付出与得到总是成正比,不要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珍惜手头上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不跟别人比幸运,只跟别人比毅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敏感的人一般是喜欢抱怨的人。因为敏感,他们感觉烦心的事儿也就多了,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敏感之人的自怨自艾。这些人每天抱怨自己有哪里不如别人、哪里比别人差,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态。因为一个只知道抱怨的人是无法让自己做出过多改变的。而且,这类人其实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的事实:这个世界上不幸运的人总比幸运的人多,幸运女神不可能眷顾到每一个人。

    但我们的确要向那些幸运的人看齐,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地方。马云是很多人喜欢和敬佩的中国企业家,在他的身上,让人看到了很多的智慧。

    马云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些运气。但他也说,一个人有走运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倒霉的时候。所以,马云从来不将希望寄托在“运气”上。而纵观历史上的那些成功者,他们并非都是最幸运的,事实上,他们的一生中还经常伴随着不幸。而反观一些平庸者,他们中有无数人都是在好运气中碌碌无为度过的。马云的一生也充满了“不幸运”,但他却从未因此而沉沦。

    一些人把马云的成功归结为互联网的兴起,认为马云是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还是靠好得离奇的运气。

    对于这种观点,一句话便可反驳——为什么幸运只降临到马云身上,而不是你、我、他呢?时代给了每一个人商机,但是能将这“商业”打造成一个“商业帝国”的人却凤毛麟角。马云是其中一个,而且马云的运气从来都不是最好的一个!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的一户普通人家,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殷实的家境,小时候他的读书成绩也并非那么理想,重点高中考了三次,大学又考了三次,直到1984年,他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

    从家境、学历上来讲,马云并不幸运。

    读书期间,马云的梦想是去酒店工作,或者去当一名人民警察也好。但无一例外的是,他的这些梦想都因为客观条件而搁浅。这两个职业对个人形象有特殊的要求,但马云的外形条件和身体条件都非常糟糕:不到1.7米的身高,瘦骨嶙峋;长相也很怪异,经常被人调侃“长得像外星人”。

    从自身外在条件来讲,马云非但不幸运,还有些不幸。

    而马云在创业时,他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1992年,马云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当时马云每个月的工资不过一两百元,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就达到了2000多元。不像那些家境殷实的人,当时的他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为他提供资金的人。

    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马云还只是听说过互联网。直到1995年,他因公去美国,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互联网。在回国之后,他就开始做“中国黄页”。做“中国黄页”时,他找了很多朋友,希望能一起合伙去做,但朋友们听到建议后都反对马云做这一行:“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最后与他一同创业的只有他的妻子和一位朋友,三个人总共凑了两万块钱,就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

    但此时马云又存在先天性不足,因为他接触互联网比较晚,几乎是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开始创业的。在中国,像他这样的IT业创始人并不多。比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在创办腾讯之前,他在一家通讯公司主管互联网业务,理论和经验两手都硬。而当时的马云却几乎什么都不懂,再加上没有口碑和推广资源,因此,“中国黄页”的初期发展面临着极其艰巨的考验。

    一个个事例都在说明,马云其实没那么幸运。

    马云从来没有把人生的赌注放在“运气”上。他说:“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也没想过自己会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没错,马云正是用心态和努力来克服一切“霉运”。为了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马云从12岁开始每周都去杭州的宾馆跟老外交流,一直坚持了9年,最后英语成为了他的骄傲;为了上大学,重考三次又何妨?他相信自己,他不在乎别人的冷言冷语,于是他埋头学习,最后终于圆梦。第一次创业时,公司的生存都面临着问题,但马云却依然乐观,他觉得做翻译社可以赚钱,那就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为了摆脱困境,马云背着麻布袋到广州和义务进货,带头卖一些小礼品、衣服,用这笔钱来维持翻译社的日常运营,三年后,海博翻译社也开始盈利;第二次创业时,缺技术、缺资金、缺渠道,被打击、被拒绝、被嘲笑,但马云却仍然斗志昂扬,一转身,他就又收起名片走向下一位潜在客户。

    在面对困难时,马云摆正了自己的心态。他没有一味地抱怨自己不走运,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让自己被不幸和悲观打倒。

    其实,人生固然需要运气,但运气也无法决定一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因为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可以含着金钥匙,也不是谁一下子就能拥有成就事业的所有条件。

    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工作不顺心、创业失败、前途渺茫。一些人会抱怨自己没有别人那么好的运气,大学毕业了,抱怨没有赶上分配工作的年代;创业之前,抱怨条件不够;创业之后,抱怨资源比别人要少。林林总总的抱怨,折射出的正是一个人心态的错位。这种错位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一个人斗志消沉、浑浑噩噩,最后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

    我们是否想过,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与我们一样,都没有显赫的背景,招之即来的资源,他们为什么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呢?而且,我们遭遇的一些问题别人同样也会遇到,为什么别人熬过来了,你却倒下了呢?

    答案只有一句话:运气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否有足够好的心态,是否有足够持久的耐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洛西斯说过:“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如果一直执念于自己的不幸,那么他最后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一个不幸的人。所以,何必与别人比不幸呢?不妨向马云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跟别人比运气,而是用毅力、努力和实力与别人一较高低!

    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当然,这四点是自然规律,人类本身无力与之抗衡。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工作遭遇困难、经济拮据、婚姻亮起红灯……这是现代都市人普遍遭遇的问题。

    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解决,因为这要取决于个人采用的方法。

    有的人在遭遇困难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解决,于是就将逃避作为了首选。但我们都知道,面对困难时,逃避是一种最糟糕的选择。因为它不但无益于解决难题,反而会让一个人变得消沉,在以后面对困难时也会不堪一击。

    那么正确地方法是什么?当然是面对。只有面对困难,才能够解决困难。而在面对的时候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也十分重要,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困难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一般来说,人在面对问题时,会最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事情我能解决吗?

    第二,我需要做多大的努力?

    第三,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都要考虑的。因此,我们可以针对这三个问题为自己解决问题指定一个最合理的步骤:

    首先,抱最大的希望。在任何时候,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过于悲观,认为事情永远无法得到解决,那么他可能在还没有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逃避。这样的话,困难还在那里,永远也得不到解决。

    在NBA赛场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一节的最后2分钟时,只要双方的比分差距在10分以内,落后一方都不会放弃。他们会采取更加勇猛的打法缩小比分,并坚持到最后一刻。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在最后两分钟落后10分的情况下很难追回,转败为胜的概率不超过一成。

    但这毕竟是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也是有人证明过的。2004年12月9日,火箭主场大战马刺,在比赛结束前1分02秒,火箭队落后10分。此时,所有人都认为胜负已分,场馆内的观众也开始逐渐退场。

    但此时的火箭队并没有放弃,他们仍然将主力球员放在球场上,在最后这一分钟,他们做着别人眼里的“无用功”。

    但神奇就是这样发生的,在这最后时刻,火箭队凭主力明星球员麦迪的发挥,他在35秒内狂砍13分,分别是35秒时一个三分,243秒时一个三加一(三分加一个罚球),112秒时一个三分,及最后19秒时一个三分绝杀,火箭神奇般的以81 ∶80战胜马刺。

    这场比赛也被人称为“麦迪时刻”“奇迹时刻”。试想,如果当时火箭队的教练丧失了希望,换下替补球员,或者麦迪也心灰意冷,觉得翻盘无望,那么这场比赛还能够成为一场经典吗?

    其次,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需要人的能动力,问题不会自己瓦解,因为,一个人能够付出多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也决定着这个问题是否能被解决。

    中国有句古话叫“尽人事听天命”,说的就是人要尽最大的努力。试想,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还保留实力,草草应付,那跟放任不管有什么区别。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愚公是一位居住在北山的老人,年近九十岁。因为依山而居,交通十分不方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家庭成员纷纷表示赞成。唯独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却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没有父亲的儿子,刚刚换牙,跳着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移山的举动遭到了他人的嘲讽,有人说:“你太傻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愚公说:“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

    愚公没有理会旁人的冷言冷语,而是继续埋头苦干。终于,他的举动惊动了上天,天帝被他感动,派了两位大神将两座山都搬走了。

    愚公尽了最大的努力,尽管他并非是凭借自己和子孙的力量移走了大山,但他的目标还是实现了。

    最后,还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是一种心理预防措施,也就是一种心理建设。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抱着最大的希望、尽了最大的努力还不够,还要考虑一下最糟糕的结果。这种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么这个事情再怎么样也不会超出我们的心理预期,就算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其实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我们对什么事都心存希望,所以我们才愿意尽力去做,希望越大,努力越大。而做最坏的打算则是给自己的努力上一道“心灵保险”,告诉自己,就算失败了,也不过如此。

    生活是自己的,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框定自己的人生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一些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抱怨,“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子子压死人,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

    其实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这种压力之下,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牺牲自己大好的青春去为房子车子而奋斗呢?假如他们不是自己热衷于这些,又是什么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为之倾倒呢?

    答案很简单——世俗的框架。这个世俗的框架也可以说是别人的标准。为什么很多父母在择婿时都要求男方有车有房?因为他们是用别人的标准,既然别人结婚都有车有房,我的女儿结婚当然也需要这些。而这种标准在潜移默化之中就成为了我们的行事准则,甚至会发展到,就算没有他人的要求,我们也会用这种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

    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有时候甚至是别人的几句话。

    在前文中我们讲述过一对父子骑驴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后,很多人一定感觉很好笑,但笑过以后你又有何感想呢?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这样做:做事或处理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自己虽有思想,但常屈从于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味讨好和迎合别人,最终失去自己的底线。

    我们要做事,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会给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当然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或者是为了关心我们。因此,这些意见和建议也许可行,也许根本无用。别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所以何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做事完全取决自己的想法,那样我们就太自负了。如果别人的意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来自“敌人”的意见,我们也应该吸取。但这和丧失自己的主见,屈从于他人不公正的议论是两码事。许多人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结果平添出很多的烦恼。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着自己唱赞歌,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入耳的声音,千万不要因此而坏了心情。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凡事努力了,任何时候都问心无愧,那么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做人要独立,独立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人。有主见的人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屈从于他人。有些时候,只要自己的想法与言行是正确的,又何必在乎一些庸人的闲言碎语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心理学上,从众心理是一种害怕自己被边缘化的心理。也就是说,人们将别人的框架套在自己身上并不是认为这框架是对的,而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干脆跟着别人的看法来。但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下,那么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三毛曾经说过:“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议论和看待我,便是那么无足轻重了。”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总是有分量的;浮在水面上的,毕竟是轻小的东西。且让我们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挺胸地一步步走过,只要认为自己做得对,做的问心无愧,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理会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是非,把信心留给自己,做生活的强者,永远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执着地走自己的路。

    台湾知名主持人曹启泰曾经给年轻人打气:“你一定要去感觉,因为你身上一定有别人跟不上你的地方,不管是生理的、精神的、思想的、行为的……请把那一点极度扩展、千倍膨胀、据为己有,不用客气,因为那本来就是你的。”

    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特的,所以何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便不会执着于别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自己,并为自己的人生打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轨迹!

    幸福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灵的领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反而能够感受到快乐;长大之后,每个人都理解了快乐的涵义,快乐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为什么长大了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零花钱、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了更强壮的身体,却不能拥有更好的快乐。

    在富裕的年代,快乐似乎被定格为物质上的享受——穿着名牌,吃着海鲜,用最先进的手机,去最著名的景点……灯红酒绿的世界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幸福是什么?到头来,不过是用丰富的物质弥补空虚的心灵罢了。当一次次短暂的满足之后,幸福在哪里,幸福来源于哪里?

    李红是一位老师,她认识另外一所学校的年级主任,听别人说他是这所学校最受欢迎的人,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个年纪主任总是保持着微笑的脸,让谁看着都舒心。有时某位老师向他请个假,即使因为客观情况不能批假,他也会微笑而耐心地说出原因,让对方有个好心情。

    但后来李红才知道,这位年纪主任其实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困难。比如说他的儿子成绩不是很好,没有考上好大学,最后去上了大专。但他却十分开心地教育儿子,“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没考上好大学不要紧,以后做别的一样能有出息。”

    后来他的儿子大专毕业,在一家通信公司干了两年就自己创业,如今这个28岁的年轻人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

    这便是一个开心之人的处世之道,尽管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的内心却总是一帆风顺。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向幸福出发》,没有幸福感的人多看看这个节目一定会幸福的,它提醒着我们幸福就在身边:一位瘫痪的女孩嫁给了千里之外的小伙子,小伙子平常给她洗脸,洗脚,喂她吃饭,女孩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送给她的爱人,并说了一句让人难忘的话:“我觉得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爸爸、妈妈、爱人和两个弟弟一家人在一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幸福的标尺,因此幸福就没有绝对的答案了,关键在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健康地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是一种对爱的感受,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幸福就会处处存在。

    所以说,幸福并不一定来自生活的赐予,很多时候,内心的顿悟也能够带来幸福。

    因此,生活中的不得志,不如意,不顺心,我们要勇敢面对,接受事实,保持好心情,乐观地继续前进。用快乐去面对生活,面对每一天,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了。

    卡耐基曾讲过一个关于学员保持快乐的经验故事。

    司丹·只德是某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他靠买卖证券谋生。这是个令人紧张的行业,司丹说他结婚快二十年,几乎每天都是周而复始地工作、机械地生活。他说他是百老汇行人街上脾气最差的一个。

    一次偶然的机会,司丹参加了卡耐基“幸福课程”,这个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保持快乐和幸福。在当天,司丹被告知要完成一个作业,每天对人微笑。

    “次日早上,我看着镜子中的沉闷面孔,对自己说,司丹,你今天要一扫你的愁容,你要微笑,从现在开始。吃早餐时,我向妻子招呼说:亲爱的,早!我说的时候微笑着。”

    “卡耐基曾提示我,她或许会惊讶。可这对她反应的估计太低了,她简直迷惑了、惊呆了。我告诉她,这个将成为日常的事情。”

    一段时间下来,司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后来说道:“我这样改变态度已有两个月,这两个月中,我们家庭所得的快乐,比去年一年中所有的还多。我不仅在家里尝试使用微笑,在路上,在办公的地方,在工作中遇到人时都试着微笑。不久我发觉,人人都反过来对我也微笑。我觉得在调解矛盾时采用微笑要容易成功得多,我觉得微笑每天都带给我许多财富。”

    “有一个同办公室的年轻人说,他当初认识我时,以为我是个可怕的坏脾气的人,现在他改变了看法,他说我微笑的时候真慈祥。”

    “我学会了保持微笑,这改变了我的人生。现在,不但我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因而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是的,微笑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让一个人变得快乐,而这种快乐也会感染和改变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快乐和幸福是最难获得的,因为总有那么多不开心的事情发生,而快乐和幸福又是最容易获得的,因为一个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的乞丐都能够感受到快乐,而快乐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在生活中,不管发生了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保持着快乐,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是最好的方法和态度。记住,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身子就不可能陷在黑暗的阴影里。快乐可以发自内心,不卑不亢,既不是对弱者的愚弄,也不是对强者的奉承。因为快乐是廉价的,它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那我们又何必让自己陷入糟糕的心情当中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