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日子-龙抬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乡一带,自古以来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按照时令推算,农历二月即是阳历的三月,恰在“一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此时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渐渐开始复苏,“龙抬头”,自然也就复合了节气规律——然而,谁看见过“龙抬头”呢?回答肯定是没有的。但家乡父老却始终固执地认为,“二月二”这天,蛰伏于洞穴里的蛇,总要在黎明时分准时“抬”起“头”来,“舒展”一下身子,且年年如此,此说有无根据,大约从来没有人验证过。而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龙”自古便是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心目中至尊无上的“圣灵”,既然“龙”都“抬”起了神圣的“头”,那世间万物也必定“悄然而醒”,这当然是一个值得隆重庆贺的日子,因之“二月二”民间便有了诸多的风俗和讲究。

    “二月二,撒灰囤”,即是家乡的民俗之一。旧时,二月二早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家家户户的主人都要在院内、门前等处,用锅底烧的草木灰撒上圆圈,意为“粮囤”,“粮囤”内再置放一些五谷杂粮,这便是“五谷丰登”的象征了,以此祈求“龙”的保佑。显而易见,此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建国后,家乡这一风俗渐废,如今早已不见了踪迹,现在的年轻人别说没见过,恐怕连听说过这一风俗的人也极少呢。然而殊不知,此俗曾伴随着代又一代的先人,坚强而执著地走到了十九世纪的中期。

    “二月二,穿小箅”,是家乡的又一民俗。所谓“穿小箅”,就是将细高梁秸截成寸许长短,用丝线穿成“箅子”形状,涂上红颜色,下端缀之以各色布条作穗子,将“箅子”挂在孩子胸前,取其“避”的谐音,意为“避邪祛病”,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可见在那些漫长的缺医少药的老辈子年间,无助的父母们只能在一些重大节日里,以象征性的手段,祈求“神灵”对子女的庇护,这也是无奈中的无奈啊!——此俗建国后逐渐废绝,但它仍牢固地留在如今五六十岁以上人的记忆里。

    “二月二,剪龙头”——这大约是家乡“二月二”民俗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节目”了。之所以说:“二月二,剪龙头”这一民俗保留了下来,并非说所有的人们特别是男人们都在“二月二”这一天云集在理发馆,排起“长龙”等待着“剪龙头”,而是“二月这天较之其它日子,理发馆的生意显得格外火爆而已——诚然,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人对于“剪龙头”之说可能感到滑稽,但另有一些人因了种种心理上的需要,便于“二月一”走进理发馆去寻求一个崭新的“精神焕发”,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二月二”这天,常常听到街上有人相互吆喝着:“走,剪龙头去!”

    至于“二月一”的饮食习俗,过去家乡西部一带中午以吃饺子为主,东部一带以吃春饼为主,而今则大都以吃春饼为新的“时尚”——这也许就是时代发展演变的结果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