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日子-香椿杂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乡二带,自古就有“无椿不盖房”之说。椿,即香椿,亦叫椿树,家乡父老历代俗称“椿芽树”,大约取其春天萌发的芽叶鲜嫩好吃之意。据蓬莱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途经蓬莱境内的个山坡时,兵困马乏,士气低落,唐太宗忽然发现山坡密密匝匝的桑树上,结满了紫红色的果实,他随手摘了几颗尝了尝,觉得又甜又香,便将山坡上的桑果全部赏赐给将士,将士吃后斗志昂扬,唐太宗大喜,就封桑树为“百木之王”。后来,唐太宗在蓬莱屯兵休整时,他又发现香椿味道鲜美,比桑果更加好吃,于是就改封香椿树为“百木之王”。谁料桑树一气之下,竟活活气崩了“肚皮”,打那以后,桑树每长到快要成材时,“肚皮”便会自动崩裂。而香椿树的树干也从那时起,则时有晶莹的汁液(树胶)渗出,百姓皆说,那是香椿树被唐太宗“封赐之恩”感动而流下的“眼泪”。从此,农家盖房子,不论豪门大户还是清贫人家,都要选择香椿木数棵,或作大梁,或作脊木,以求“百木之王”能够避灾驱邪,逢凶化吉。

    传说归传说,但香椿树通身是宝却不假。香椿树喜光,繁衍性强,生长较快,是农家人的“宠物”,或植于宅旁,或栽于院内,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吃到鲜美的“椿芽”,当然还有祈求它“镇宅护院”之意,如果谁家不栽植几棵香椿树,那是要被街坊邻居笑话的。最令人称道的是香椿树旺盛的萌芽性,从春天萌长出第一茬嫩芽时起,掐了发,发了掐,随掐随发,似乎愈掐愈旺,到了夏初季节,即使“打头抹枝”,它也照长不误,生命力可谓强矣。就是它这强旺的生命力,带给了农家最好的实惠——那掐摘下来的一茬茬“椿芽”,用水洗净,洒上盐,经过适度揉搓,置于坛内存放,便成了农家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下饭美味。当然,“椿芽”头三茬最好,以后再生长的味道就淡了。在风靡吃“绿色”食品的今天,“椿芽”更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然而从塑料大棚里采摘的“椿芽”,营养价值远远不如自然生长的好,尤其是明媚春光下的第一茬“椿芽”,鲜美至极,经厨师之手,或炒,或炸,或凉拌,便成了宾馆酒楼里颇受吃客欢迎的一道莱,其实即便农家小院女主人用最原始的方法炮制,那色泽,那滋味,也是清爽可口,令人食欲大增的。

    至于香椿树成材后,农家盖房用它“挑大梁”自不必说,更因其材质呈红褐色,坚实,细致,不翘,不裂,耐湿,所以受到历代建筑家的厚爱,用它造船、做桥梁,实是木中佳品,而用它制做出来的上等家具,无论雕梁画栋,还是精刻细镂,简直称得上美妙绝伦,单那火火爆爆的红褐色,便足以显示出主人家的豪华富贵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