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某省城一处级干部年不过三十,政绩显著,仕途可谓远大,但却在即将升迁之际“翻身落马”。狱中,昔日威风已不见的他痛定思痛,绝望中咬破手指血书了七个字:出人头地害了我。原来,其父为小学教员,因地位卑下,妻子离家抛子与他人私奔。此后,其父将无限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便对儿子施以“出人头地”教育,结果就是这种“出人头地”的教育,把自己视若生命的爱子推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演绎了一出“爱子人狱,父亲羞亡”的悲剧。
读罢此文,感慨之余,不由得想起古时清官包拯存留于世的“诫子碑”,碑文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好一个历代万民称颂的“包大人”!他不但明镜高悬,刚正不阿,恨不能扫尽人间所有的贪官污吏,而且唯恐后世子孙出现“犯赃滥者”,便立碑镌文以诫之,可谓字字警示,句句忠告。短短的碑文中,包大人不但将“犯赃滥”的子孙取消了“户籍”,而且开除了“茔籍”,家风之正,家教之严,令人肃然起敬。
纵观现实生活,不乏家教严厉者,但也有一些家庭对子女的管教实在令人忧愤。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俗话说:“惯子如杀子。”君不见,在为人父为人母中,宠爱娇惯子女者有之,袒护包庇子女者亦有之,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势必是一种畸形发展,其人格的“先天不足”已潜藏于身,这样的“苗子”还能指望其成长为“栋梁之材”吗?且不说这样家庭的孩子将来是否能“为官”,即使不“为官”,总要“为人”吧?只恐怕“为人”也得提前打个问号。对照古人,借鉴当今,如此为人父为人母者,难道不应该感到愧疚吗?真正关爱子女,就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莫自酿苦酒,一旦误了子女,害了国家,悔之晚矣!
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皆属世之常情,人人理解。但在子女“成龙成凤”之前,父母将“诫子碑”高悬如何?即使子女已经“成龙成凤”,父母将“诫子碑”高悬又如何?只要能够起到警戒和劝勉作用,于国家,于子女,于家庭皆有益,何乐而不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