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家说:因为她的恋爱失败。她的性格不为环境所容许。黛玉与情敌宝钗的性格完全是背驰的。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了当时闺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后部书的黛玉之死是合理的,并且非常凄美。
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的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这也是沿袭了周汝昌的猜测。但他否定后四十回的结论。黛玉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是死了到底怎么死的,黛玉之死说明了什么?先生能给说说吗?
先生道:黛玉代表了作者木石之心,中华隐者的赤子之心,黛玉之死是作者木石之志的现实终结。对于后者曹頓而言,承继金玉之职,木石之志在现实中是必须死的;作者的赤子之志、隐者之心,必将在康熙的任命和家族的愿望之中终结。因此,作为小说形象,黛玉在小说中必须死亡。曹頓继承织造之任,意为接受了“金玉良缘”,做平民的木石之志终结。林黛玉作为“木石前盟”的人物形象,她的死确实应该是仙去,“玉带林中挂”,她的死是归隐山林了。在中华文化里,归隐山林就是升仙。在书中,黛玉之死的故事表达就是晴雯之死,晴雯之死就是黛玉之死的具体表现。晴雯是被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驱逐出大观园,在贾宝玉无限留恋也无力干涉下,给贾宝玉留下了代表骨骼的指甲仙去了。
黛玉就是被“王夫人”为代表的家族愿望和“元春”为代表的封建政治合谋逼迫而死,她只给宝玉留下代表骨骼的指甲和强烈的控诉。这正是作者曹頓被康熙及曹家人安排接替曹寅为官的“金玉良缘”0“金玉良缘”的发生,黛玉作为“木石之志”的代表即刻归于死亡。黛玉是来自仙界的绛珠仙草,代表了纯洁的赤子之志,她不被世俗沾染,不带走世俗任何污秽,她的死代表了归还人性本真。“质本洁来还洁去”,世俗间不能给我存在,我就只能归隐山林。她的死就是回归仙界,归隐山林。这些是不同于他们的任何猜测的文本结论。黛玉之死我还用黛玉的《葬花吟》予以展示其哲学之思和艺术之美。
我们先看看黛玉《葬花吟》写了什么: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就是黛玉之志、黛玉之心、黛玉之死的集中表达。这首诗,作者把自己放在本体论的高度,从人性的存在出发,就像庄周认识蝴蝶与自己一样,探讨和表达了人性存在的意义、状态,表达了作者的人性存在不愿意与世俗同流,保持本真存在的强烈愿望。表象的解读这首诗,是不可以的。它的高度和艺术,堪比尼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这是闺中之花的存在形态,它一咏三叹,极其优美,极其哀怨的描写了花落的景象。按王国维的表述,这是“有我”的表达,把作者、认识主体放在了表达的显性存在。通俗的讲就是:你们看看花儿就是这个样子。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即将失去的春天,让黛玉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眼见的“花谢花飞”,使黛玉产生了无限的联想、感慨和怜惜。她把无限的怜惜之意化作葬花的行动。“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黛玉由此进一步联想到其他的女儿,她们不感知这种“不在”的悲哀,无忧无虑的活着,就像柳丝与榆荚一样,但是色相无常在的女儿,明年还会在吗?特别在这个曹家大院,灾难之雾已经令人窒息的当下。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作者无情的嘲讽了那些眼界不出屋檐的小鸟,正如鲁迅的呐喊麻木的国人一般。文中说那跟着生存的燕雀,只知道嬉闹玩耍,等到人去楼空,新主人来了,也许它们还是如此嬉闹欢笑吧!也许,她们连栖息之地都不在了啊。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清晰的花儿的处境描述。也是黛玉一木石之志的存在写照,但是黛玉及众女儿的生存状况不是这么简单的类比而来,是解读者本体与花儿作为客体交融合体而来。就小说艺术而言,是花和人作为认识的主客体两个方面互相统一而来。黛玉是作为花的对立面的主体感知花的存在情境而来的自己的内在感受。黛玉进一步从花儿的存在状态,感悟到自己的存在状态。
在这儿主体的行为初步进人对花的存在的思考。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葬花人是怜花人,葬花人人人感知花的存在,初步代人花的存在之中。黛玉由于纷纷飘落的花瓣,初步花人到花儿的飘落,同感共鸣,洒血落泪,香泪点点,娇喘唏嘘。整个人沉浸在花和人之中,此外无视。作为诗歌艺术而言,“有我”的表述之中的“我”,随着情境的进一步延伸,初步进人了“物”“我”同体的境界。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诗歌转人黛玉深深的思索,不知是风声还是雨声,也不知是花声还是鸟语,春天毕竟将要过去;但是不管是去还是未去,不管花儿还是鸟儿,它们总是默默地存在在那儿,看不到她们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春天一如东逝水,滚滚而去不可挽回。三春过后,还有花儿和女儿的存在吗?如果花儿飘走了,女儿我呢?到哪儿去?我的在是哪儿?“无尽头,何处有香口”,令人无限的同感,同情和落漠。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至此,作者发出了强烈的慨叹和坚定地誓言:我与花一起埋葬。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和花儿在本性的存在上终于走向合一。我今天埋葬你,明天谁埋葬我?我们本来就是清洁的一对,何如我们一起埋葬。“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你看看三春过后,花儿和女儿必将一起死亡。作者藉此明确的说出了“出世”归隐的强烈愿望。通过我对花儿的存在的描述与感悟,明确了人一我与花相同的命运,表达了协同归隐的愿望。这就是“黛玉之死”的宣言,这就是曹頓归隐的宣言。这首诗明确的告诉大家,曹家的浮华即将过去,满清皇家的统治的血雨腥风已经黑云压城,曹家众儿女即将面临“花谢花飞”的处境,我曹頓与其与污垢同在不如同眼前的花儿一同归隐。这是贾宝玉出家的艺术写照。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全诗的关键,是诗眼,花儿和女儿这一对存在放在了一个平台的表达。花儿是生命的清洁的存在,女儿呢?是生命的纯洁存在吗?作者把花儿和女儿放在“知”的高度,试问没有女儿的知,花儿到底在不在呢?如果花儿不见知女儿了,女儿到底在没有在过?正如庄周之蝶,到底谁是谁的在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种知性的顿悟所带来的痛苦,已经使作者临流满面,怔忡恍惚般的进人了哲学的境界。这种知性的哲学级别的表达,才真正触动每一位读者情感深处的神经。每一位读者都是最伟大的感性哲人,仅仅不是知性的哲学工作者而已,他们内心的眼泪就是最伟大的哲思。
林黛玉住在离恨天外,她不食人间烟火,是“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得人形”。离恨天外,那本身就是人性居住的地方,是纯洁的赤子之心。黛玉的形象就是人性的存在形态,整部小说里,黛玉就是纯洁的赤子之心,天真的少女存在,她不受一点世俗污染。通过黛玉的人性存在剖析,第一次提出了人性的先在概念,而且清晰地表述了其表现形态,她不同于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笼统表述,也完全相异于人性本恶的性恶论。黛玉爱恨发自内心,爱恋发自知音,感动发自真诚。黛玉之美就是纯洁的人性之美,是发自男人骨头上的感受之美。有人只看到黛玉小性儿,如果你是真诚的,不世俗的,不是来自肉欲和权利金钱欲望的男人,你看看黛玉的行为表现,你看看那个伶俐可人女儿态,那就是邻家青梅竹马真女孩,那娇嗔,那因爱恋而来的含酸的语言,哪一处不是从对你情感上来的,哪一处又是来自自私的心理和对你占有的欲望?除非你没有青春,除非你在青春就被世俗污染,除非你在青春就知道恋爱之初是为了贪图人家权势和金钱。除非你没有初恋。当下多少女儿是为了当局长的爸爸、当董事长的妈妈;有多少男儿是为了攀龙附凤,为了仕途经济。可那是人性的本真存在吗?不是,那是被世俗异化了的灵魂,是经济与权势异化的存在。我的书中,黛玉是死了,她离开了浮华的浊世,她是归回离恨天外那个人性本来就在的地方;但是,她又没有死,她离开了浊世,她在人间的山林里、村野间漫游。人类先验存在的纯洁的、本真的人性在山林、在村野飘然存在。
后四十回的黛玉,已经被世俗完全异化,那不是我的黛玉,那是世俗的黛玉。黛玉断痴情,那是邪恶的诅咒,是对人性的无情扼杀。是赤裸裸的格欲致知的宣告,即使黛玉已经改悔了,仍然要她悲惨的死。你看后四十回竟然看不清那个附着者对待黛玉的极端邪恶的嘴脸,那个希特勒一样残酷的嘴脸,而且还有人高捧后四十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实在令我痛心。
我的黛玉是痴情的存在,不是断痴情的存在。我的黛玉之死是离开浊世的归隐,不是改悔归顺离性之后的惨死。呜呼,内心再次流泪,流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