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道:事实上《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十二金钗判词和《红楼梦》仙曲就是整部书的主题、结构及全部主要人物的命运的集中展示,正确的认识和解读判词和仙曲就能准确解读整部书。在此我可以一一解给大家听,以便每一位读者真正认识和把握这部书。下面,我就每一首判词作以原本用意面上的解读,希望你认真领会。
正册判词第一首: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宝玉看了仍不解。【甲戌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解读:脂砚斋给了清楚的提示,所有判词悉借《推背图》之法,用图示、谜语以展现众女子运数之机。这一首讲的就是薛林二人的运数,贤淑的薛宝钗孤苦的埋藏在冰雪之中,精明的林黛玉流浪在山林里。关键的是薛林二人合传,说明了薛林二人本是一体两面的结构,写的是作者生命中两个爱人,其实是一个主题,他以爱情选择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人生观。在书中,薛宝钗代表的是封建传统的仕途经济理想模式,林黛玉代表的是山林平民隐士生存理想模式;与之对应的金玉良缘,就是指为官作宰、富贵传家的世俗理想,木石前盟就是指自由自在、闲云野鹤的平民生活。这就是作为《石头记》的作者曹頓的矛盾而又切实经历的两种生命选择。也就是说,自己不由得被选择了金玉良缘,但是我的金玉良缘是孤苦的,最终被现实埋葬;自己真心希望生活的平民愿望却也因此失去,虽然自己身在名利场,仍念念不忘山林闲云野鹤的生命之旅。并最终选择悬崖撒手,走向山林。这是全书的主体所在。作者就是在这二律背反的心灵煎熬里度过了自己哲学家一般的生命历练。薛林二人合传,正是全书的主题。薛林标注了我——曹頓的一生的心灵煎熬,我把这一对矛盾幻化成我的一对爱情选择,用两个人的形象展示给读者。薛一雪,冰水也。代表了清国贵族统治。林,荒野也,代表了闲云野鹤的槛外人生活。金玉良缘,就是世间俗人的富且贵的代指。木石前盟,平民生活的写照。这就是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的含义。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写的是元春,映射的是康熙。正确的解读这首判词的大意是这样的。康熙的做法对不对,作者自康熙1699年第三次南巡给曹家带来巨大亏空的时候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到康熙亡故,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思考。康熙朝榴花似火、烂如朝霞的盛况到底会是什么结局?答案很清楚了,康熙的奢靡与浮华给后代留下了巨大灾难。给我家和他自己的统治都种下了死亡的祸根。康熙满堂子孙,恰如似火榴花。但是,正是这些石榴子们争权夺利,必然导致满清政权,三代以后走向灭亡。所谓富不过三是也。康熙在虎兔交接之年死亡,大清朝的历史也必然在诸石榴子们的争霸、内外交困现实面前,象秦朝阿房宫一样消失在宣阗一炬之中。不要看到康熙石榴子一大群,煞是好看。这正是祸端根苗。诸位皇子的争权夺利,不可调和的内乱是历史的必然。这个人可不要与曹家大女儿太对景了看。所以,脂砚斋说显极。不是说是曹寅女儿极显,是“三春过后诸芳尽”极其明显而已。元者,首也。元首只能是康熙。康熙南巡,特别是第三次南巡,给曹寅留下了巨大亏空。在我看来,他是十分荒淫腐败的,自那时以后二十余年的灾难足以证明了只一点。康熙自我标榜的节俭美名是虚假的。康熙的荒淫浮华带来的是他的儿子雍正用阴谋把他勒死在“天香楼里”。这正是许多评论家说元妃是白绫勒死是一致的。康熙是被雍正及权臣害死,在那个时候的民间已经广为流传。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甲夹批:好句!】
正如脂砚斋所言:“自寓”,就是作者曹頓自寓,却不是说曹寅或者曹頫某个女儿自寓。这是脂砚斋明确提及的,只是大家都不懂罢了。这儿是暗示曹頓的运数:自己聪明有才,为官之初也曾下定决心,革弊兴利,实行法治思想,怎奈生于末世,积弊太重,终于不能挽回贾家败局,终于在初春时节假死出家,坐船南下,远远的隐去了。到自己向往的南方岛国去了。这再一次说明了曹颗(曹頓)假死出家的实事,不可与曹寅另一个女儿切实对景了看。曹寅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女儿离家出走或者远嫁和番的,更不会是曹頫女儿的故事。说是曹頫女儿的更是荒诞到了不经之地步。整个探春形象就是曹颗(曹頓)的形象。是曹頓政治理想的形象表达。所有其他解释都是猜测而已。所以,把探春说成是曹寅或者曹頫女儿是错误的。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富贵又何为?襁祸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一首是史湘云的判词,是曹颗(曹頓)真实妻子的形象。曹颗(曹頓)把自己的妻子分写在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合拢在史湘云形象里边,这是曹頓整部书的的第二个“兼美”结构。曹颗(曹頓)的妻子马氏,自小孤苦,结了婚也没过上好日子。曹颗(曹頓)承继江宁织造以后,就是承继了替父还债的职责。康熙时期,财政税收体制十分混乱,贪污腐败盛行,宫内宫外大小官员,敲着勒索,侵吞公款。曹寅对此多次上书治理(可查史料),康熙一直没有批准。康熙其实就是利用这种混乱的体制,让自己的家奴把持盐税,收为自己使用而不走官中,赚取俭朴名声而已。大家会觉得,皇帝使钱还需要这样吗?是的,皇帝什么也不缺,就却名声。你看看清朝列位皇帝,不管多么浮华都以俭朴自居。并且亲自制造俭朴的故事,让臣工宣扬。康熙南巡巨大的花费,名义上不用财政的钱,但是,康熙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家奴织造,并且给了他们十年的盐税收人权利。这个谁都明白,正所谓“你懂的”。我一曹頓,自做了织造之后,也曾经下决心如探春一般革故除弊,施展抱负。现实是残酷的,这些经历终于让我真正辩清了是非,这些都是封建制度惹的祸,是康熙造的罪,这些债务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只要你还是他们的奴才。总有一天就会像“树倒猢狲散”一样灭亡。曹寅的慨叹,不停地在耳边响起;曹寅父亲因忧虑彻夜不眠的样子,整天在眼前浮现。每天都想着,怎么样脱离这魔窟一般的地方,脱离这“玄墓蟠香寺”。向往着山林闲云野鹤的生活。无人的暗夜里,我曾经多次与妻子马氏谈论这些话题。我们决定采取“长家之计”,舍弃这些浮华虚荣,弃官出走,保存子孙长久。这些在小说里秦可卿身上都有表现。秦可卿不仅仅是康熙的形象,也是曹頓政治现实和出世理想的一个“兼美”之喻。在马氏怀孕以后,我们商定我假死出家,马氏假意改嫁他人离开曹家,离开这是非之地。并留下一只麒麟作为信物,如果生男,将来就拿此信物父子相认。这在书中就是遮天大王、袭人因汗巾子改嫁、丁郎认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本意。马氏心胸豁达,大力支持我的决定,顺利实施了这项计谋。马氏离开曹家以后,品行高洁,守身如玉,正如埋人雪窟一般,坚守青云之志,德如兰花之香,抚育弱子成人。“卫弱兰,将玉涵”,帮助我的孤独的妻子抚育了我的孤儿。史湘云就像薛宝钗一样孤独苦守独子,盼念着丈夫归来。史湘云同时又是豁达和知性的女子,也是我的知己,又与林黛玉一般。这一形象因为宝钗和黛玉分属我的两项志向的缘故,她们归结于史湘云身上,是我的“兼美”的知己,是全部书中第二个兼美的形象。小说里,史湘云和薛宝钗、林黛玉俱为知己,马氏作为我的妻子、我的知己的双重本质归于史湘云一人形象。可是到了老来因麒麟相见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老态龙钟了。此所谓,展眼吊斜晖。但我还是要感谢的是那些帮助湘云保护独子兰儿的“为弱兰”和“将玉函”一干朋友们。我歌颂的那些侠义客不是有的人想象的帮助废太子刺杀雍正的一类瞎掰,而是一帮敢于违抗皇家责罚,帮助我和我全家的一帮义气好汉。是他们的帮助,我才可以脱身;是他们的帮助,我的妻儿得以存活;是他们的帮助,我的书得以流传。刘姥姥没有放进侠客里边,是因为她是知恩图报的善人。她是李煦一家落难时,王成家人收留李煦后人的感恩之举。不是像我一样,是犯了欺君之罪的人,这些恩人保护我就是侠义之举了。王成就是李煦家人王可成的形象,也是书中和王家攀亲的内涵所在。书中王夫人家姓王皆由此而来。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诗是妙玉的运数图示,妙玉是我的出家以后的形象。在书中我出家以后流落山林,成了一名不剃发的和尚,正如妙玉一样。妙玉出身富贵之家,正如我一般。她的关于古玩器物等等的夸大描写,就是提示读者与我的身世联系。她的关于至死不回乡的警告就是对我的警告。我是假死之人,是不能回家的。百二十回书中写妙玉回老家,那纯粹是瞎掰。我不人浊世的理想最终还是不能实现,仍然关注这世事的变化,并下决心写下了警醒世人、揭露事实的《风月宝鉴》。所以说,我“欲洁何曾洁”,心想这一生再不人浊世,但仍然没有走出流人浊世的宿命。这就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本意所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所表达的含义是曹頓屈从枯骨一康熙,终于做了织造的形象描写。那个所谓续书骂妙玉被性玷污,实属低级下流,心性邪恶。大家对高洁与浊污的理解仅仅限于象的表面,肉的表面,是十分肤浅的;没有从道的角度看,没有从理念的角度看,那怎么能读懂原著呢?原著不会肤浅到如此描写皮相的东西。妙玉是解构了我的一个侧面,隐于野的侧面。大家应该知道赵孟頫的故事,我的命运如此而已。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的相同。
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甲夹批:好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这一首是迎春判词,它是曹府家人作为包衣奴才有功于皇家,最后被皇家忘恩负义抄家残害的控诉和呐喊。作为皇家包衣,除了任人宰割还有什么武艺可用,除了向亲人哭泣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同时,鞭挞了封建统治者就是那忘恩负义的恶狼。作为包衣奴才的曹家人极度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书中,焦大、李嬷嬷等等都是这一具象的代表。贾二春仅仅是这一意象的具象,不要试图在曹家寻找贾元春、贾二春等等会是曹家什么人,探佚秦可卿是什么太子女儿,那是不懂这部书的表现手法的愚蠢行为。很可叹,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还有所谓大家,为此去站讲台呢。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甲夹批:好句!】
这一首判词道出了惜春的运数,这个贾家四小姐也和二小姐一样,写的是一类看破世事,遁人空门的人的无奈结局,包括自己。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哭向金陵事更哀。
大家对王熙凤的形象从来没有解读正确。这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定位的贾宝玉是曹寅孙子所致。王熙凤是代表了李煦一类人的形象,李煦才干卓越,曾帮助年幼的曹颗(曹頓)、曹頫理家,还债,正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和荣国府王夫人请来治家一样。王熙凤治家和协理宁国府,就是曹頓和曹頫任职江宁织造,李煦代为管理的表象。事实上,我在任内对李煦是佩服而又厌恶的,在我眼内就是一个世俗的凡鸟,不是什么人中龙凤。我敬佩他的才能,但是他借管理我家之机,侵吞我家财产,敲着勒索,欺压弱下。骗取了不少我家的财产。对于这个人,开始皇帝十分信任听从他,后来康熙罢了他盐税征收权利,他曾经几经权谋,几经挣扎,勉强求得信任,但是雍正上台以后干脆罢官抄家,打回东北老家冻饿而死。他的对满清皇帝的忠心耿耿以及不择手段的苦苦挣扎,使我既佩服又同情。他实在就是看不透满清统治本来面目的凡鸟而已。他也和我家一样,都是为康熙南巡“炸供”害的;大量“炸供”浪费的钱财“淌海水一般”。这些炸供留下的债务,迫使他到处搜寻钱用以还债,从而得罪同僚,伤害下人;走后门子,寻求自保;反而越描越黑,最终弄得里外不是人。他的最大不幸就是没有曹寅死得早。“三人木”就是李,哭向金陵就是回老家之意。回老家就是罢官之意。另外,李煦老家也可以算作东北,他家在那儿起家,他又在那儿冻饿而死。书中刘姥姥就是李煦家人王可成的形象,刘姥姥的故事就是李煦家人王可成的故事。王可成在递送密折出事后,一人顶罪,后被李煦保下,并且给钱自己过活,离开了李煦家。后来李煦家出事,王可成后人给了李煦后人照顾。这就是恩怨相报的“偶因济刘氏”的故事。关于李煦的故事大家大可到史书之类查找,大体上,这个人是有才能而且不宽阔。聪明有智慧有战术,但是无战略。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一首词说的是巧姐一类人,在贾家落败后,被众穷人帮助得以活命的形象。也是后文中巧姐的结局。这儿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刘氏是个关键人物。刘氏是王成的亲家,王成的儿子就是狗儿,狗儿的儿子就是板儿。李煦为什么给了他姓王的形象呢?这里边有一个很大的恩怨故事,使我不能忘怀。李煦在任内,做了一件大错事。他给康熙一件密折丢失,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这件事就有李煦的家人王可成负责,或者就是王可成承担了。李煦在具折奏报时,称其为家人王可成失误造成,请求处分自己。后来,康熙赦免了李煦及王可成的罪责。王可成就是李煦家的走狗,就是狗儿。他替李煦承担了板儿。为此,李煦家也给了他照顾。康熙免责以后,李煦驱逐他离开了李家,但是对他安置很好,给了他钱粮地亩。李家破败后,王可成收留了李家后人巧姐。这是“王熙凤”和王家一段因果报应。因此,在书中我把李煦一家用恩义山人王可成的姓氏。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一首判词写的是李纨的运数,映射的是曹寅遗孀的命运。很多人认为这个李纨是曹颗夫人马氏的形象。那是错误的,那还是如周汝昌之误一般。不要为辈分在人物中的对应看,那是层面的东西。李煦妹妹嫁于曹寅,可谓凤冠霞帔一妇人。在曹家自孙氏夫人之后,能称得上凤冠霞帔之荣的只有曹寅之妻一个人。她的儿子曹颗不永,继子曹頓以曹颗之名为官(曾在宫中任侍卫),做了织造;不久,即死于任内。虽然再次过继曹頫,但终究是“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一句大家一直不解,那完全是把李纨认成是马氏,从而到处寻找曹天佑,胡讲蛮缠一番。这更有文中李纨制谜可证。“虽善无证”和“蒲芦也”就是李纨一生的注解。也是曹寅妻子李氏夫人的晚年表现。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一首判词写的是秦可卿的运数。秦可卿的形象是康熙的化身,皇权的化身,代表的是皇家与下贱交淫情结祸端,终至家国败落的必然命运这个趋势。康熙与曹寅之情就是不循制的淫情,康熙南巡的花费本应该走国库财政,但是康熙既想奢靡还想邀名,名义上不花官中的钱,却交给曹寅他们织造负责。这就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自相逢必主淫”的本意。我已经讲过的,在此书中“秦”和“夏”是指中原皇帝和胡地政权。秦可卿的经历就是在叙述秦汉政权的异位。中华第一皇权,秦钟、秦玉被人家抱养了。钟鼎玉玺皆是国祚之证。康熙抱养了人家的孩子,和汉人结了亲,演绎了胡人人主中原一篇大文章。就这部书的结构而言,宁国府主要的一面,就是皇家形象。就家庭层面讲,宁国府来自于曹寅官府江宁织造府,荣国府来自于荣禧堂。是官府与家庭两个层面。就国家层面来讲,宁国府是皇家,荣国府就是臣家。这就是“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的形象本身还是曹頓本身历经浮世幻梦的引路人,正是秦可卿代表了皇家权势,代表了康熙和曹寅家的交情,从而把曹頓引人了仕途浮梦之中。这就是秦可卿之所以是贾宝玉的引梦人的本意。秦可卿住在高楼大厦,恣情纵欲;不要认为那些不肖子孙会出在百姓之家,皇帝的儿子们才是最大的祸源。大家要知道,住在高楼大厦的会是什么人?被人勒死的会是什么人?只有一个一康熙。秦可卿以康熙身份存在,才可以把作者引人“邯郸浮梦”之中,才可以解构曹頓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二难选择,才可以解构曹頓“兼美”生活的现实终结。对此我还将专门讲解。
十二仙曲与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判词的解释。在解读中就不再注意详细,以减少文字。很特别的曲子是《恨无常》,在此给以解读: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人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批:悲险之至!】
这首曲子是写元春的,前面我已讲过,元春映射的是康熙的形象。康熙是孙氏的奶儿,在此一曲子里,作者深深植人了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在这儿,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康熙曾是孙夫人的乳儿的身份弄清楚,否则很容易和曹寅女儿家想混。
另外【分骨肉】一曲也需简单说明。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一段,直接就是写了探春即曹颗(曹頓)本人。这是作者曹頓离家出走前心绪的真实写照。真可谓,一步三回头,泪洒青衫透。这般悔与恨,非作者曹颗(曹頓)岂能为谁?
目前真的没有给予正解的莫过于《好事终》了。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袭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一首曲目前解读错误太多了。画梁春尽,不要仅仅想在男女淫情上面,那样狭隘的不得了。脂砚斋多次批“南朝故事”,要想到画梁是指的皇宫辉煌气派和淫靡的生活。画梁春尽落香尘,是指皇宫曾经的辉煌和淫靡的生活已经过去。这些过去的故事里,那些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成了主要的原因。宗祀的破败都是从贾敬开始的,家族的消亡,首先就是宁国府目前的罪过。宁国府就是皇宫,这是不需多说的。贾敬所映射的就是清室人主中原的第一位主人,正是从他开启了清政权灭亡的进程。是顺治种下了灭亡的首笔因果。贾珍是康熙和曹寅的形象。贾蓉就是雍正和曹颗的败象。不要把感情植人对问题的判断,认为曹頓怎么会把曹寅写成贾珍的模样。因为,客观的讲,曹寅在做了织造以后,开始还是严谨和简朴的;在康熙第三次南巡以后,兼做巡盐御史,开始酒山肉海,史书唱会,挥金如土,奢侈淫靡。康熙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些因果都是康熙和曹寅一起淫情、滥情,违规用盐税南巡的结果。累累债务由此而起。在曹頓看来,并且这种风气一定一代胜过一代。到雍正及曹颗一代,就会更加腐败。回看历史,康熙的巨大腐败,终于弄得国家亏空,财政艰难。雍正朝还算是励精图治,到了乾隆一代,终于把国家元气挥霍殆尽,历数出巡远胜乃祖。这部书就是家国两面,客观的记述和揭示家国破败的规律。我没有因为感情的原因无视曹寅大父的过错,况且写家的目的主要是写国,目的是指向康熙和历代皇家。在这儿,把这解读成秦可卿和贾珍通奸那是不对的,写的是康熙与曹寅的非制淫情,写的是皇家破败的运数之机。
《好了歌》及甄士隐注其实是《石头记》判词和梦曲的最后收尾。虽然它不在相同的篇章;但是,它的目的、结构都是一脉相承的。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曰曰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甚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曰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曰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好了歌》就如判词一般,《好了歌注》就如梦曲一致。世人都羡慕神仙的日子,但是世人就是功名富贵(金玉良缘)放不下。现实,确实“好”就是“了”。封建皇帝、权臣贵胄,都随流水而去,“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多少英雄”。巍峨阿房宫如今只是荒草一片而已。
《好了歌注》就更加具体化,直接结合了本书的故事内容,进行了展示,总结了本书说要表达的全部人物的结局。
不管是皇家还是达官贵人之家,满堂笏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不久,他们也将落得“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下场。在那“蛛丝儿结满雕梁”的地方,“録纱今又在蓬窗上”,每个人的命运是那么的渺小和可怜。封建家天下的历史,仅仅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循环往复的虚幻的戏曲,每一个人只是里边一个角色而已。
这样一篇《好了歌》及其注释,就是归结了封建家天下政权生死周期律的必然。它,就是整部书的哲学基础;基于这个认识,作者得出了满清政权一如明朝政权一样,三世而亡。“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这部书除了揭示封建家天下政权的生死规律以外,也不仅仅是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书中创造了,富有革命精神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尤三姐、薛宝琴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向人间展示了一副人类均爱、人性平等、个性自由的新时代图景,展示了贾探春依法约定、按约理事、以规判事的新社会图景,展示了薛宝琴的南国理想国的精神信仰。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不与浊世同流的操守,特别是歌颂了尤三姐敢于与腐朽抗争的革命主义牺牲精神。尽情嘲笑和鞭挞了封建主义的一切腐朽和反动。也对于象尤二姐一样,寄希望于腐朽恶毒的中山狼、终于被侮辱、被扼杀的幻想的失败,给予了同情,也给予了否定。向封建恶势力要幸福,那无异于与虎谋皮。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以其犀利的眼光,认识到《石头记》无穷的哲学价值。《石头记》是中华文明在那个时代,最高的自我嬗变,是中华文明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最明确注释。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至少要看五遍《红楼梦》,看懂了,就会知道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中华传统文明的伟大在于她的会生长,在母体上生长,而不仅仅是照搬。割裂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人类的损失,固化中华文明的生长是中华各族儿女包括海外中华文明传承者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屠害中华文明是人类的罪恶。
钰报道:先生讲的的确清楚,我听得很明白。这部书就是采用中华特色浪漫主义的笔法,采用双线交叉结构,通过脂批模仿金圣叹批三国那种方式,用八十回隐尾的形式,把曹頓一你自己家庭的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通过叙述贾家盛衰经历,揭示了封建政权三世而亡的周期律。通过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秦可卿、贾探春、薛宝琴、妙玉、甄宝玉解构了自己政治理想、人生志向、存在状态等等,并把这些理念赋予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全面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你自己,深刻的剖析了你自己的灵魂,揭示了人生的真理和对世界的看法。
先生道:是的,这部书需要解读的地方还很多。这不是因为我多么有才,知道多少东西;而是因为这些事情是我的亲身经历,潜心感悟,不是虚构的故事,不是造作的眼泪。正如一只麻雀,自然生长的自然妙和了天地一切真理;画上画的不论多么精妙,也不会有那个自然生长的涵盖的天地之道更多些。就把我的书当做麻雀解剖吧,它妙和了很多真理。我就讲到这儿,书中所言仅仅是《红楼梦》浩瀚海洋之中的点滴浪花,仅为各位阅读提供一些可能的视角,不足之处还请多多赐教。祝愿大家愉快!祝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造福人间苍生!祝愿大家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珍惜人类和谐美丽的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