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宽心术:化解烦恼的妙法-学会放松,荡涤心灵的尘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人生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这是因为,生活是由思想构成的,而生命又因乐观而精彩。并且,只有乐观者能够应付生活的险境,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反之,悲观者只会令自己陷入绝境,进而泯灭自己的希望,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齐氏效应:

    卸下心灵的包袱

    心理学中所说的“齐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的名为“困惑情境”的实验。

    齐加尼克将接受测试的人员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然后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甲组接受测试的人员进行干扰,使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对乙组则毫不干预,让其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内容。实验结果表明,甲乙两组在接受测试期间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的乙组人员,其紧张状态在完成任务时随即消失,而未完成工作的甲组人员却持续紧张状态,他们的思绪依然被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困扰着。

    后一种情况被称之为“齐氏效应”,又称“齐加尼克效应”,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新任务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惟有完成这项任务后,这种紧张感才能彻底解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这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信息量的飞速增长,使得人们的心理负荷也日益加重。尤其是工作中没有得以解决的问题,或是没有完成的任务,常常会像影子般困扰着我们,其中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这是因为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是持续不断的,因此,这种紧张感会持续存在。

    今年32岁的单帆,参加工作有八年之久了。去年,她跳槽到一家外企高科技信息技术公司。她对这份工作相当满意,不仅因为自己喜欢,而且待遇也很优厚,只是工作强度大了些,需要经常加班加点,且上司也总是对她施加压力。所以,近段时间,单帆心情异常紧张,神经弦始终绷得很紧,总担心自己职位不保。

    有一次,总经理要找单帆谈话,为了给上司留下一个好印象,她头天晚上准备了几十张的谈话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上司与她谈话时,她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虽然上司很理解她的感受,并且一再安慰她,可是她依旧磕磕巴巴说不出完整的句子,甚至连一些基础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对此,上司非常不满意,但看在她笔试成绩优异的份上,也没对她的能力产生质疑。虽然,上司对此既往不咎,但单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此之后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就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身边的朋友都说单帆一下老了许多,而她本人也因为长时间精神紧绷,导致经常失眠、头疼。

    单帆的从业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既要应付超负荷的工作量,又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令人们始终沉浸在一种接连不断的紧张感中,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或应付不来,很容易诱发心理和生理疾病。

    对此,心理学家分析,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它是人类应对外界困难和刺激的一种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存有这种思想准备,才使人类产生了应对外界刺激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讲,紧张并非全是坏事。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消除自我紧张感的方式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出现紧张的情绪,相信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说:“没关系”、“别紧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安慰方式似乎很难奏效。有时候,反而更易令人们焦躁不安。这其实是你跟自己较劲的结果,所以更易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紧张。

    有人曾形象地说:“情绪如潮,越堵越高。”那么,当自己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时,我们该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调适呢?

    首先,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总是争强好胜,凡事尽善尽美,自然会感觉时间紧迫,来去匆匆,任务繁重。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身经历和能力的有限性,适当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角度着眼,不过分计较目前的得失,心境自然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其次,坦然面对自己的紧张

    当你感觉精神紧张时,不要强行与之对抗,而是要感受它,体验它,接受它,你可以自问:“我真的紧张吗?”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以求平复自己的心绪。要知道,紧张是人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不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更不要被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最好将自己置身于局外,像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缓解自身的紧张。

    再次,学会调整生活节奏,劳逸结合

    持续的紧张感是职场人的常态,他们似乎拥有做不完的工作,总是觉得工作远远重于生活,长此以往,生理和心理难免不承受双重的巨大压力,如同紧绷的琴弦,如果不能做到松驰有度,早晚会出现断裂,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工作学习时,精神要保持高度紧张,做到心无杂念;休息时,要将工作搁置一旁,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打头,那么,后面缀上再多的“0”,又有何意义呢?

    霍桑效应:

    恰当宣泄心中的不悦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郊区有一家名为霍桑的制造电话机的工厂,该厂设备先进,各种娱乐设施配套也很齐全,社会保险和养老金等保障也都做得非常好,但是,令厂长感到困惑的是,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却很低,生产效率一直提不上去。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厂请来了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刚开始,心理学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提纲提问,以此来了解工人对工作、工资和监督方面的意见,但是收效甚微。后来,访问权利逆转改为由工人们各抒己见,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分别找工人进行单独谈话。

    在谈话的过程中,专家们耐心地倾听工人们对厂方提出的不满意见和建议,并且作了详细的记录,对于工人们的不满意见,专家们没有反驳和训斥,这个实验研究周期历时两年,在此期间,研究者前后和工人们谈话的总次数超过两万余次。

    出人意料的是,两年下来,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对此,实验的倡导者,哈佛大学的梅约教授,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指出了工人不仅仅是受经济利驱动的“经济人”,还是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人们的情绪、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改善劳动者的士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环境氛围中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工作觉得满意,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因素。

    很久以来,工人们就对自己的工厂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可是都苦于无处发泄,然而,这次谈话实验既让工人们觉得自己被关注了,又为他们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与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平台,从而令他们心情舒畅,工作时也充满干劲。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总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而“霍桑效应”能在冲突中起到“安全阀”的作用。霍桑效应告诉我们:适当发泄不满情绪,有助于舒缓情绪,从而提供生命的原动力。这是因为,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这样我们自然会克制意愿和情绪,从而压抑内心深处的真实期盼,这样很容易在心理上积蓄能量。虽然,它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转移,但却不会被直接消灭。而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就会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

    要知道,过分压抑会令人从心灵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并最终导致精神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而这种情绪情感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冲破心理堤坝,从而使人显示出一种变态的行为,重则导致精神失常。

    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或不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又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你不妨寻找一种宣泄方式,述说自己的不满情绪。宣泄过后,自然会令我们感到轻松、舒畅。

    一天深夜,美国的一位心理医生接到一位陌生女人打来的电话,对方第一句就说:“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医生问道,“他是我的丈夫!”女人说道。医生感觉很突兀,于是,礼貌地说:“对不起,你打错电话了。”但是,这位女士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说:“我每天都要照顾4个孩子,他还以为我在家享福。有时,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却不同意,而他自己却说每天晚上都有应酬,鬼才相信。”

    在女士说话的过程当中,尽管心理医生一再打断,表明“我并不认识你”、“你打错了”,但妇女还是坚持把自己所说的话讲完,最后,她说道:“您当然不认识我了,可是这些话已经压迫我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说出来了,我感觉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俗话说,“堵塞不如疏导。”为了强化“霍桑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安全阀”的作用,我们必须懂得“冲突的艺术”,一定要抓住冲突的契机,促使与他人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维的交流,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创造崭新的生活,具体方法如下:

    运动是排遣问题最健康且有利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目前,在法国出现了新兴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主办人多数都是运动心理专业的行家里手,他们针对失业等诸多造成人们心情积郁状态的因素,教学员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也有的先进行心理治疗,找出导致生气的原因,先用语言进行开导,再让“生气者”做一套运动量大的“消气操”。

    所以,当你产生不悦的情绪时,不妨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瑜伽、爬山等,这些活动方式都是很好排遣不悦情绪的方法。

    与值得信赖的家人、朋友倾诉心声

    假如你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见了不如意的事情,切忌一味采取打压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宣泄出来。你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或发泄一番,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成为“出气筒”。无论你的家人还是朋友,相信他们都是愿意为你分担困恼和忧愁的。

    此外,我们还需自我调节一番,不能让压力或是烦恼占据上风,应该善于“转移阵地”,眼睛不要总盯着一个问题上,否则这种“打持久战”的方式,很容易令我们迷失在自我的烦恼当中,所以,当我们气恼的时候,不妨将注意力转移到值得高兴的事情上去。

    詹森效应:

    放松自己,拥抱成功

    有一位名叫詹森的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而且实力雄厚,可是一到体育赛场上,就会接连不断地失利,这令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大失所望。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主要是由于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于是,人们借此将这种平常表现良好,但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而造成竞技场上失利的现象称之为“詹森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詹森效应”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本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队队员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同样是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赛后,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挥失常主要是因为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所以导致心情异常紧张。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的唯一解释,就是心理素质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自信心不足与得失心过重。就像有的人平时战绩卓越,就产生一种既定的心理定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赛场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对其寄予的厚望,加剧了他们患得患失的心理。试想,背负如此之多的心理包袱,又如何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背负了如此之重的心理包袱呢?难道是他们的能力差,还是他们的水平低,或是他们的技术有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仅仅是因为压力和恐惧破坏了人们的心态,并且最终将人们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很容易就能顿悟:将压力看得过于明白,分析得过于透彻,反而会被它吓倒。这是因为,一旦我们看见压力,却无法克制它带来的恐惧感时,就非常容易受其影响,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反之,当我们看不见它时,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总之,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詹森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呢?其实,避免詹森效应最需要做的是,克服压力所带来的恐惧感。具体方法如下:

    认清赛场的本质

    我们要认清“赛场”的本质,从而有意识地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要知道,赛场上的较量不仅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我们需要树立自信心,相信一分耕耘必定会有一分收获,努力过后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摆正心态,积极以对

    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一分为二的视角,看待周围事情的得失,不要过分贪恋成功,更不能畏惧压力和失败,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从而充分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生活的正常状态,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失败和挫折,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要知道,积极地面对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消极地面对就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所以,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一定要摆正心态,积极以对。

    舒心效应:

    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小心错过的一场电影,我们可以再选择去看一次;不小心错过的一次美食,我们可以再找个时间去吃一次;不小心丢掉的钱包,我们可以再上街重新买个新的……生活中错过的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可以再找机会,把错过的遗憾重新弥补上就可以了。因为终究电影并不是只有一场,美食也并不是只有一次,钱包更是多得很……

    但是,实际上有些东西失去以后就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弥补回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你能来到这个精彩的世上走一遭的机会也仅有一次,既然只有这一次,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一天都应该过得开心、快乐呢?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追逐名利,往往不顾个人的身体健康,拼命地奔跑着,根本不曾想到我们的身心能否承受的了。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大家,不要活得那么累,适当去调整一下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让生活尽量地有规律,活得舒心一点,洒脱一点,快乐一点,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放下一些东西,可以让生活如此舒心。

    利奥·罗斯顿曾经是美国好莱坞最胖的明星,他的腰围6.2英尺,体重385磅,走不了两步路就要气喘吁吁。医生多次建议他节食减肥,尽量减少演出,保养身体最重要。可是罗斯顿却说:“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已经有很多钱了,但是还要拼命地去赚,因为我太爱钱了。”

    罗斯顿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导,终于在一次演出的时候,晕倒在了舞台上。后来被人们紧急送往了医院,但还是没有挽留住他的生命。在弥留之际,罗斯顿最后说了一句话:“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

    后来,院长将罗斯顿的这句遗言,镌刻在了医院救济中心的大墙上,以此来警示后人。一转眼47年过去了,一天,这家医院的急救中心又接收了一名危重病人,美国的石油大亨默尔先生。他是晕倒在谈判桌上的,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后发现,也是心肌衰竭。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医生建议要多休养,少操劳。但是默尔依然我行我素,不仅包下了医院的一层楼,而且在自己的病房里安上了各种电话和传真机,继续工作着。

    有一天,默尔来到了楼下,看到了墙上的那条警示语,并询问了医生,知道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在这个警示语下面伫立了良久才离开。回到病房之后,他立即命人拆掉了所有的电话,精心养病。出院之后,默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自己拥有的数千万元的公司卖掉了,带着妻儿回到了乡下,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后来人们在默尔的自传里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是受到了罗斯顿的启示,他说富裕和肥胖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而多余的金钱则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更会增加生命的负担。要想活得健康和自在一点,必须尊重自己的生命,舍弃那些“多余”的财富。

    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健康都没有了,那么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些时候,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换来宝贵的生命,不能买来真正的快乐,不能买来多余的时间。所以,活在当下一心只向名利看齐的人们,是时候该放慢自己的脚步,珍惜一下生命了。生命只有一次,何苦这样为难自己呢?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快乐,舒心;反而往往是那些物质上并不是很富有的人,却活得十分逍遥自在。

    我们要像默尔顿悟到的那样,人生不要被多余的东西所累,只要有够用的钱,能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就足以了,剩下的便是尽情地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要再为了挣钱而挣钱,为了工作而工作,这样只能使我们迷失在名利的道路上,找不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松弛训练,多做雅趣

    面对日益忙碌的生活,以及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你的内心早已纠结不堪。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高效率地要求自己,最终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要知道,与其低效率的工作和生活,不如多做一些悦己的雅趣。雅趣包括下棋、打牌、绘画、钓鱼等。当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就会忘却眼前的烦恼和不悦,并且琴棋书画这些雅事,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还能起到舒缓心情的作用,使不平衡的心理渐渐地得到平衡。一旦我们的心情愉悦了,做事效果自然就会有所很高。

    学会自我调节

    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让我们身心俱疲。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便是工作再累,压力再大,我们也要注意身体,多参加体育锻炼,多抽出空闲时间来放松自己,给心情好好放个假。

    环境与心理:

    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区里一定要有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办公室里一定要有舒适的空调、干净的办公桌。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需求。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情,甚至是个人能力的发挥。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片原始森林里,居住着一群身手敏捷的灵猿,他们可以轻松自如地穿梭于各种高大的乔木之间,一根粗粗的藤蔓就可以让他们快乐地荡秋千,他们个个身体灵巧、动作敏捷,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对它们也奈何不得。

    但是后来,心理学家将一部分灵猿赶到了一片灌木林中,这里到处是长刺的柘树、带刺的酸枣以及味道甘苦的枳树,这群原本身轻如燕的灵猿,却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这些长刺的树木刮伤,强烈的疼痛使得它们只能小心谨慎地在灌木丛中爬行,心情十分紧张,甚至会浑身打哆嗦。

    同样还是那群原始森里中的灵猿,它们的筋骨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在乔木从中和灌木丛中的表现会有这么大差别呢?答案就是:环境的改变使得它们的内心也随之发生了该变,因为总是时刻提心吊胆地怕被刺伤,因此就不能再充分施展自身攀缘腾跃的本领了。

    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当周围熟悉的环境发生改变时,首先会从心理上感觉到不舒适,不安全,因此就会影响我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即将要高考的学生会在一个月之前就调整自己的作息,避免高考的时候不适应;运动会的时候,往往是东道主的运动员比其他国家的运动员要感觉轻松得多,因为这个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熟悉,根本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所以说,环境不仅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心情,并且会进一步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我们要时刻给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寻得心灵上的一片宁静,喜欢远离喧嚣的大都市,到偏远的乡下去寻找一方宁静的净土。让心灵放松,尽情地去享受这片净土给心灵带来的给养,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才能感到身心愉悦。

    一对中年夫妇因为生活里的种种不愉快,两个人总是经常吵架,原本恩爱的夫妻现在越来越讨厌对方。为了缓解这样的婚姻危机,妻子主动找到心理学家寻求帮助。专家并没有给她开出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建议他们夫妻二人找个空闲的时间,换个环境,出去散散心情。

    于是在妻子的建议下,丈夫也积极地配合,两人趁着周末的休假,来到了郊外的大山深处,这里游客稀少,只有当地的居民在这里与世无争地生活着,满山的绿树,满眼的清泉,芳香的野花,悠闲地牛羊……顿时,两个人的心灵就被唤醒了,犹如昏睡了百年之后,终于睁开了眼睛,发现世间还有这番美好的画卷;也犹如回到了小时候,心里面再也没有那些烦恼的工作、烦心的生活,有的只是清脆的鸟声、浓浓的花香、清新的空气……就这样,双方彼此心平气和地把最近的种种不愉快说了出来,客观地分析了原因。至此,二人的心结也都被打开了,懂得了日后要学会宽容与理解,多替对方想一想。

    换了一个环境,走出了那个曾经感觉压抑和窒息的房子,来到了让人心情愉悦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心理上得到了宁静之后,那么再重新看以前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的话,就会让人感到拥挤,自然会给心理上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进而扰乱了正常的思维或行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自己的自由空间和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不受别人的打扰、不受他人的监督,更不用去提防任何人,因此可以轻松、自由自在地去做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个状态当然会使人放松,加入周围的人过多,就使我们无法实现这样一个奢求。

    所以,为了求得心灵上的一片宁静,要学会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办法其实很简单:

    种植绿色植物和花卉

    花开花落,春去冬来,一年四季变化的色彩,不但会使人感受到动态的美,而且还会令人深刻地感到生命的节奏。心理学家认为绿色是最平静的颜色,能给人带来宁静的感受,是任何时候都不会使人感到厌倦的。所以,我们不妨将大自然搬到室内,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芦荟、虎尾兰……

    此外,我们还可以种植一些芳香花卉,如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这些花卉不仅会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观,而且这些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调整室内格局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小间屋子,当你想要换个心情的时候,不防从这间小屋子开始,改变它的格局。比如可以把自己的床和写字台换个位置,把床移到窗户边,及时地享受温暖的阳光和那舒服的夜风;再比如,可以上街重新选一款窗帘,假如是夏天,就选一片茵茵的绿草窗帘,给你带来一丝夏日的清凉,假如是寒冷的冬季,就换一个橘黄的暖色调窗帘,给你增添浓浓的暖意。所以,如果想要换个环境,大可不必非得外出旅行,同样在家中,只要你稍微动点心思,同样会给自己打造一个舒适的崭新环境。

    强迫人格:

    顺从你内心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人:写字要像印刷体一样,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会马上擦掉或是将整张纸撕掉,重新再写;穿鞋子一定要有固定的顺序,如果不小心先穿了左脚,那一定也会脱下来,重新再穿一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型人格”,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等。

    针对此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给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强迫型人格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如果单从字面上解释“强迫”这个词的话,即意味着不自由。事实上,强迫是一种对规则的完全服从,比如一些安全的规则、正确的规则、干净的规则,服从这些规则,就可以避免不安全感、不洁感,就可以避免犯错。比如有洁癖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追求干净、整洁和一丝不苟,这可能是因为他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告诉他,只有保持干净才是正确的,所以就这样去做了。

    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一类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不安全感,对自我也十分的克制,甚至会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得当,因此就会变得特别死板。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注重细节,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平易近人,缺乏一定的热情和幽默感,因此几乎没有朋友。

    这样的一种特殊人群,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还是很常见的:

    小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面兄妹四人,父母的负担与压力很大。

    因为家境不太好,小光一家是住在郊区的。爸爸妈妈的脾气都不好,经常吵架,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所以,小光的童年就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童真与快乐,这给他小小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大约是在他8岁的时候,一天下午,小光正在家里和一群小伙伴玩捉迷藏,小光躲在了柜子里,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爸爸突然满脸怒气地冲了进来,一把把小光从柜子里拉了出来,摔在了地上,然后还狠狠地揪住小光的耳朵,一顿大骂。小光当时只记得非常的害怕,甚至吓得都不会哭了。

    后来,他总是害怕见到自己的父亲。甚至在后来的生活中,小光只要一见到家里的那扇柜子,就会浑身冒冷汗,感到莫名的害怕不安。

    但是一直到后来成年,小光都没有摆脱掉这种恐惧感。现在,小光每天去公司上班时,常常是走了一半就要回来,因为他总觉得家里的门没有锁好,一定要回来再次查看一下,并且要反复地检查,确信自己已经锁好了才去上班。

    这种生活中的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工作,每天魂不守舍,工作效率极低,经常会丢三落四。同时,在公司里与同事相处也很不愉快,经常会发生冲突,总是希望别人按照他的想做去做,稍有不顺心的时候,就会与人起争执。

    小光就这样每天都生活在一种恐惧与紧张的状态之中,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儿担心害怕,以至于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交往。

    心理学家指出,小光就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这类人的大脑中经常会反复出现某种明明知道是无意义,但是却控制不了的想法、观念或行为意向。显而易见,小光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因为小时候受到了不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所致。

    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每天的生活都会感觉到很累,因为心中时常会出现莫名的不安全感,精神经常会处于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就像小光一样,反复地检查门锁,但是实际上呢,门早就已经锁好了。因为处理不好与同事、朋友的关系,所以生活很单调,自己的爱好也不多,对生活缺少激情。

    所以,心理专家建议,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应及时进行相关的心理调适,摆脱它对生活造成的困扰。要试着去放弃心中的不安,当心中出现了某种强烈的想法或观念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地去压抑自己,而是顺从内心的想法,这样就会使心情得到平静,内心得到安宁,自然就不会再莫名的紧张和焦虑。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顺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心弄得很累,这样的生活就不会很累。

    及时摆脱强迫人格的束缚,不再去强迫自己,为难自己,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顺其自然,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在生活中,要学会顺其自然,不要太过苛求自己,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事情,完成以后就不要再去多想。这种“随他去”的调节方法,可以缓解人内心的紧张与焦躁情绪,有益于消除人格障碍。

    多交知心朋友

    人类作为自然界当中的一种高级动物,是需要过群体生活才能感到安全与快乐的。所以,任何人如果想要拥有快乐生活,朋友肯定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朋友可以帮你分担痛苦,可以帮你共渡难关,所以,有强迫人格的人也更需要多结交一些知心朋友,当内心不安、焦躁的时候,便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散散步,从朋友的关怀中去感受快乐与温暖,以此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杞人忧天:

    担心不如宽心

    古时杞国的一个人因为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会被活活地压死,所以变得终日精神恍惚。无论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他还是觉得天会塌下来,仍然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而焦虑不安。这就是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

    故事虽小,但是寓意却很深刻。心理专家指出,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也像这个“杞人”一样,经常因为某件小事的刺激,不由自主地将这些事情和自己或家人联系在一起,因而进一步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不安,时间久了,可能还会诱发身体的疾病,亦或影响正常的生活。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工人,老伴是银行的老干部,也退休在家。他们的女儿在美国某大学里攻读博士。天生有些胆小多疑的李阿姨,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美国的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枪击案,造成了30多人死亡。李阿姨看完后就有些魂不守舍了,担心起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的安全。于是,赶紧给女儿打越洋电话,得知女儿一切平安后,一颗不安的心才落了地。

    但是,自此以后,李阿姨就经常晚上睡不好觉,还会做噩梦,梦见自己的女儿遭遇不幸。白天精神状况更是不佳,总担心女儿的学校也会发生枪击案。李阿姨的老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开导李阿姨说:“这些事你担心有用吗?本应是人家美国总统担心的事,你担心有什么用啊?”

    李阿姨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都允许学生带枪,这多危险啊!说不准哪一天女儿的学校也会发生这样的惨案,到时候女儿受伤了怎么办,发生意外又怎么办?”老伴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没有那么严重的。”任由老伴怎样劝说,李阿姨还是走不出这片心理阴影。每次一想起女儿,就会莫名地焦躁不安,心神不宁,总感觉女儿在那边出事了。可是事实上,女儿根本就没有事。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焦虑之中,李阿姨常常失眠,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丢三落四,而且还出现了头痛、心悸、腰酸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家人为此很是担心。

    显而易见,李阿姨的这种心理,就属于杞人忧天式的焦虑。李阿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担心则是没有必要的。

    心理医生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可以促使人们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但是,一个人如果过度焦虑的话,就会给正常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当耳闻不幸之事时,如果跟自己的关系不是很大,那么大可不必焦虑不安,可权当是对个人的一种提醒,尽量避免自己也发生这样的不幸便可以了。尽量让自己的心情放轻松,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完全不必要做杞人忧天的事情。

    容易焦虑之人,与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天生胆小怕事、容易动怒、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容易具有焦虑的性格。其实生活中的这些不必要的焦虑情绪的产生,都是个人的心理在作怪,把很小的可能性自己在心里无限地放大,进而不断地在心里强化并膨胀,从而便产生了焦虑,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无知者的焦虑。就像有些人说得那样“走路怕摔着,喝水怕呛着,上山怕老虎,下水怕鱼鳖”,这样多余的担心,恐怕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令人不安。

    平凡的生活,只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便可以了。学会顺应自然,在烦恼和不幸中去寻得解决的办法,去寻找战胜自我的理念,这样,就不会杞人忧天了。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时刻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是不容易的。所以担心不如宽心,从现在起摆脱掉“杞人忧天”式的焦虑,做一个幸福的人。

    闭目遐想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

    生活中如果因为某事久久不能安心的话,可闭目遐想一些能令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如蓝天碧海、习习椰风、海边恋人……这些令人心怡的美景,可以让人放松神经,减轻压力,从而赶走那些令人焦虑不安的情绪。适当地对自己进行这些心理调节,不但有利于控制自我的情绪,而且还可以帮助你锻造一颗平和之心。

    接触大自然,参加户外活动

    找一个空闲的时间,让自己走到户外,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从自然界中寻求心灵上的片刻宁静。也可以试着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郊游、植树等,在集体的活动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样就可以增强自信,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帮你走出焦虑的阴影。

    酝酿效应:

    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有一天,古希腊的国王想要工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可是等到工匠打造出来给国王献上的时候,国王却担心这顶王冠并不是纯金的,虽然重量与拿去的黄金一样重,但是国王还是怀疑工匠在里面掺了银子。于是,国王就把这样的一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这样的一项任务,在聪明的阿基米德看来也是颇费脑筋的,经过好些天的苦思冥想,他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一天,阿基米德正在澡盆里洗澡,当他刚要坐进澡盆中时,却发现身体有一种被水轻轻托起的感觉,与此同时有大量的水溢了出去。此时的阿基米德恍然大悟,于是轻松地运用了浮力原理,解决了国王的难题。

    根据阿基米德成功的案例,心理专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在遇上棘手的问题时,都可以将其暂时放一放,等放上一段时间之后,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而将问题解决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酝酿效应”。

    实际上,“酝酿效应”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要懂得适时休息,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中。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大脑会重新变得灵活,这样会更有利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放松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酝酿的过程,同样重要。

    在某知名大学的操场上,校篮球队的教练正在带领队员进行艰苦的训练,因为高校篮球联赛再过一个星期就要正式比赛了。所以,现在不管是教练,还是队员,大家都在心中憋了一口气,希望今年能够拿下冠军,为母校争得最后一次荣光,因为球队队员都是大四的学生面临着毕业。

    当然,教练也非常理解大家的这份心情,因为从开始准备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每天都绷紧了神经来操场训练,没有一丝的懈怠。现在,离比赛仅有两天的时间了,教练想调整一下训练的思路。因为队员们长期处于紧张备战的状态,这样反而不利于赢得比赛,所以教练决定,给大家放两天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队员任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队员们对此却十分不理解,都想趁着最后的两天再集中训练一番。虽然不理解,但这个团队终究是一个懂得信任与服从的团队,因此都听从教练的吩咐,各自去放松休息了。

    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在比赛的前两天还在尽情地放松,可是在比赛的战场上,他们个个生龙活虎,精神焕发,没有因为长期的训练而显得疲惫不堪。凭借着平时的训练功底,他们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冠军的领奖台,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因为事情比较重要或是比较棘手,所以一时之间乱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酝酿效应”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暂时把事情放在一边,不要去想它,让大脑得到暂时的缓解,更有利于新思路的打开,当全身心得到了良好的休息之后,再去面对令人头疼的难题时,也许你会发现事情没有原先那样棘手了,新的方法也相应出现了。

    对此,心理专家给出了准确的解释:在我们进行酝酿的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意识层面的推理,原先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中会重新组合。人们为什么在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反而会找到答案呢?这是因为个体在消除了先前的紧张心理后,忘记了前面存在的那些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再次拥有了新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当你面临着大考或大赛,抑或陷入了糟糕的境况,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应该暂时放下这些让人倍感沉重的负担,适当地给自己放个小假,找三五个好友散散步、聊聊天,让身心得到放松,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有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更好地工作,不要单纯为了工作而工作,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学会运用“酝酿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具体方法如下:

    早晨不贪睡,早起一刻钟

    每天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因为在早晨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舒展一下身心;或者是一边梳洗,一边放一些轻缓舒畅的音乐,给自己的每个早晨都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有了这样的一个美好早晨的精心酝酿,相信你一天的工作都会有激情、有活力。

    晚上到户外散散步

    晚上吃过晚饭,到楼下的小公园里放松一下自我,在公园的林荫路下散散步,将一天的烦恼统统丢下,在悠闲的散步中回归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放下所有的防备,静静地享受一下此刻的安宁。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小酝酿”,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奥卡姆剃刀定律:

    学会放弃,轻装上阵

    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提出来的,这是他唯名论中的一项主张,即:“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时间长河的沉淀中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奥卡姆剃刀定律,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它告诉我们,要尽量去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而不要人为地去把事情复杂化,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与时间去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并且有些时候,多出来的东西未必就是好的,相反更容易给我们的生活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着要做出选择,有些东西固然是我们需要的,但有些东西看起来美好,可能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得到它只会成为我们的一种累赘。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但是,很多时候,为了更愉快地生活,我们必须要懂得放弃,放弃不必要的负担,轻装上阵,否则便会因小失大。

    美国著名的企业凯利-穆尔公司的董事长威廉穆尔,年轻时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员,主要负责销售格利登公司的油漆。

    刚来到公司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够销售出足够多的油漆,他拼命地在大街小巷上奔波了一个月,却仅挣了160美元,这让他很沮丧,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点做得不够好。

    看着周围同事的辉煌业绩,他感到很无奈。一天他在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8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随后的几天里,和他关系很好地同事也建议他说,你应该着重地选择客户资源。

    仔细想想自己的销售过程,他发现了自己80%的收入,也是来自于20%的客户,而他却对他们当中的所有人,花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一发现,让他找到了自己仅赚160美元的原因。于是,在后来的销售过程中,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最有可能购买该产品的客户身上,重点出击。结果,这种方法实施后,他的销售业绩大幅提升,并且在随后的日子里,销售业绩一直在公司中排在前几位。

    从威廉穆尔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目标的重要性。所以,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我们要懂得放弃一些该放弃的东西,公园里那些枝叶繁盛的白杨树,之所以笔直高大,是因为经验丰富的植树人,在小树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给它剪枝,剪去那些斜生出来的小枝杈,这样笔直的树干才能不受这些多余枝杈的影响,一直向上生长。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需要不断地拿出一把“剪刀”来,把生活中多余的部分慎重地“剪掉”,这样肩上的负担才会减轻,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适时放弃,那么很容易就会变得目光短浅,很容易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远方的风景。因此,人们只有学会了适时放弃,才能以更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也才能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取舍呢?

    做事情分清主次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罢,我们都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而又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暂时搁置的,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就要针对重要的事情,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来完成。

    无欲则刚,减少贪欲

    我们一定要学会克制个人的欲望,不盲目追随潮流,去追求一些不现实的东西,如虚假的名誉、违心的金钱,甚至是够不到的权位等,这些生活的“附庸品”,如果不及时放弃,早晚有一天会因此吃大亏,甚至付出沉重的人生代价。“无欲则刚”,放弃不必要的追求,才能换来一片灿烂的晴空。

    低头效应:

    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

    人与人的交往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甚至是争执,当你受到人身伤害或是利益上的损失时,你会选择潇洒地宽恕对方,还是以牙还牙地报复对方呢?

    有位心理学家说:“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中,从容自如;忧愁时,添增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一;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由此可见,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宽广的胸怀,学习的气量,尤其是不计前嫌的容人雅度。

    在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人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不幸的是有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于是在激战过后,两人便相互扶持着前进,以便能够早日与大部队汇合。闲谈之间,两人发现,他们居然是来自同一个小镇上的老乡,于是,两人之间的情谊似乎更深厚了一些。

    在森林中,两人进行了十多天的艰难跋涉,但依旧没能与大部队联系上,渐渐地,二人心里越来越焦躁不安。因为森林里能吃的东西很少,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仅有的这些鹿肉,勉强地还可以再度几日。为了保险起见,这点鹿肉挂在了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二人在森林里再次与一小支敌人交火,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巧妙地躲过了敌人。就在二人以为度过了危险期的时候,耳边响起了一声枪响,只见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倒下了,他的肩膀中弹了,后面的战友慌忙跑上来,慌乱之中,他扯烂了自己的衣服,替战友包扎了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在念叨着自己的母亲,他觉得他俩无法活着走出去,所以就十分想念家中的老母。这一夜,二人谁也没有吃鹿肉。也许只有上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那一夜,值得庆幸得是,最终大部队及时地救出了他们。

    时隔30年后,中弹的这名战士回忆说:“我知道那一枪是谁开的,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因为在我中弹后,他抱住我的时候,我的身体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是就在那天晚上我就原谅了他。因为他想独吞鹿肉,期望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见一见自己的母亲。在这三十年的岁月中,我仍然装着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为战争太残酷了,他最终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我和他一起去祭奠老人的时候,他跪下来,求得我的原谅,我却没让他说下去,就这样,我们又做了20年的朋友,因为我觉得没有理由不原谅他。”

    开枪的战友向朋友低头下跪,是为了求得朋友的原谅,换回心灵上的安宁,而受伤的战士宽容地扶起那知错的难友,是因为这样的一位孝子值得交结成为朋友。二人之间的友情留下了一段经久不衰的佳话,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应该有广阔的胸怀,宽大的气度。就像生活在大海中的鱼儿一般,不会因为遭遇到小小的风浪就战战兢兢地四处逃难;但是,小溪中的鱼就不同了,一旦它们感觉周围有异常的动静,就会像没头苍蝇一般乱撞。

    其实,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胸怀狭窄,没有容忍的气度,常常为了芝麻大的事或利益,与周围人争得头破血流,那么,在得到了蝇头小利之时,我们却丢了大利。就如同我们经常所说的“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是因为,胸襟宽广的人,没有时间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烦恼,更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忙得团团转,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目光,都投向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不妨看看寺庙里的那些虔诚的修行者,每天低头向佛祖进行忏悔,是为了摆脱心中那些无谓的纠缠,放下那些曾经给自己心灵带来过伤害的人和事,让自己的心里面干干净净,不再有一丝的仇恨和不安。

    主动检讨自身的错误

    在看到他人过错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反省一下自己,回顾并检讨一下,在整个事件中,自己是否也有做的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地方,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才能够走向成功的彼岸。其实低头认错,并不会损伤自己的颜面,反而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滋润,冲洗蒙蔽在心灵上的尘灰,让心灵尽情地呼吸,从而赢得一份逍遥自在的生活。

    原谅他人的错误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说,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因为,任何人都会因一时冲动或是疏忽,而犯下一些小错误。有些人就会不停地谴责对方,或是怨天尤人。其实,这些做法无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还会增加自身的烦恼,甚至激化矛盾。莫不如,学着宽恕他人,原谅他人的过失,从而释放自己心灵的烦恼。

    怀旧心理:

    顺应时代潮流,一切朝前看

    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于曾经的过往非常在乎,不管是曾经的同学,还是过往的旧事,在他们的心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这些过往,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时常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感觉十分温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怀旧是件好事情。偶尔怀念一下旧友,可以重拾彼此之间的情谊;偶尔回忆一下旧事,可以增添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却对过去怀有一种病态的留恋,他们深陷于过去不能自拔,总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现如今的一切都是令人不堪的。这样的怀旧就属于病态的怀旧了,它是一种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逃遁。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常见的。

    又是一年黄金周,洋洋很早之前就约了几个老同学,准备一起外出旅游,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一个老友的电话,就把洋洋的计划打乱了。

    原来打电话的这个老友也是洋洋的一个同学,名字叫周立。这位老同学非常热衷于搞同学聚会,假如有哪个同学因故来不了的话,他就会把电话打过去,痛斥对方一番,如果有谁喊穷,说没有钱买票,他肯定会主动掏钱替他买票。碍于老同学的面子,即使不情愿,但大家还是尽量来。

    其实,周立之所以喜欢频繁聚会,是因为他对过去的一段恋情搁不下,希望原来的恋人也能如约出现在聚会上,或者从其他同学口中打探到她的消息。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从同学们那收集这位旧日恋人的照片,弄得同学们都很尴尬。

    周立的这种心理就属于一种病态的怀旧,一般来说,怀着病态怀旧心理的人,大多数都是能力低下,处于社会边缘的人,这些人容易产生挫败感,但是却又无力来改变现状,所以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因此这些人的怀旧心理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

    怀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一种特殊的机制。一方面它把我们不愿意去回忆的痛苦隐藏了,使我们对过去的美好记忆犹新。而另一方面,通过怀旧,我们再次把曾经美好的东西夸大了,以至于我们在反复回忆后,将回忆当作现实来看待,这样可能就会阻碍正常生活的进行,或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怀旧心理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通过怀旧,可以使我们的内心达到平静、宁和,那么,这便是人性化的好处和表现。但是,如果因为怀旧而阻碍了我们积极的人生进步,或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那么,这便是一种病态的怀旧,自然就需要进行治疗了。

    如何才能祛除这种病态怀旧心理呢?具体方法如下:

    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的。所以,只有投入到了现实中,才能够认识到,过去的某些人,对于现实已经没有意义了,新的生活新的事物在等着你去接纳。因此,要经常通过读书、看报等,了解新生事物,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

    发挥怀旧的积极影响

    正常的怀旧是未尝不可的,通过怀旧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急躁不安的心灵,使其更加平和。所以在回忆过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积极影响,而不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明白了这个道理,病态的、消极的怀旧心态就会减少很多。

    狭隘心理:

    消除心灵中的死角

    每个人的心脏虽然都只有拳头般大小,但是每个人的心胸却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心胸就像是大海,豁达无边,任凭人生的潮起潮落;而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心胸极其狭隘,容不得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事物,喜欢斤斤计较、凡事较真儿……这些人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狭隘心理”的典型代表。

    狭隘心理,是指人们经常说的心胸狭隘、气量小,俗称“小心眼儿”、“心眼窄”。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面对成功的时候便欣喜若狂,可是一旦遭遇失败就不知所措了;生活中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或委屈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存在,并且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与自己相关的某些暗示或议论,因此很容易引起内心的冲突,容易自己与自己较劲,甚至会自己一个人生闷气,寝食不安。

    具有狭隘性格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贾琳琳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多年,但是,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原因很简单,她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工作总是喜欢挑肥拣瘦,为此经常与同事斤斤计较,此外,与同事们相处多年,她很少会主动帮助别人,即使有时别人主动帮她,她也会婉言拒绝,生怕别人占她什么便宜。为此,同事们都对她敬而远之。

    有一次,单位发礼品时,正好赶上她外出了,于是,对桌同事小华就帮她代领了一份。当她看到自己的礼品比别人小了一圈时,虽然,她当时也没说什么,但是,对小华却心存不满,认为她是有意给自己捡了一个最小的礼品,所以,她看小华的表情都是极其复杂的,好像对方拿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好东西。于是,她越想越气,一回家就躺在床上生闷气。

    就因为这点小事,贾琳琳一个晚上都没睡好,总是翻来覆去地琢磨。一连几天,她的情绪都很低落,整天沉着脸,无精打采的,也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好像大家都欠她钱似的。众所周知,心情不好,工作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原本两天能完成的任务,她脱了三天,为此,领导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

    贾琳琳的行为,很明显就是一种狭隘心理的行为。狭隘的人,最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存在,即使是因为一点小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会锱铢必较,耿耿于怀,并且,还会设法弥补心灵受到的损伤,甚至为此还会打击他人。

    此外,心胸狭隘的人往往心理素质不好,情绪不稳定,因此也无法交到知心的朋友,交际面特别窄。因为缺乏朋友间的相互关心,正常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内心的苦闷、压抑,所以这些人经常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对待生活从来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或是美好的期盼。因此,心理专家提到这类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压抑、沮丧之中,就会很容易从心理上排斥他人,排斥与外界接触,久而久之就会走向自闭,进一步导致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总之,狭隘心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及时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狭隘心理,感受生活的美好。

    因此,克服狭隘心理,心理学家建议大家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扩大个人交际面

    独处固然有独处的妙处,但是人毕竟是一种群体动物,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寻得真正的人生乐趣。所以,在平日里,我们应该与外界多交流、多沟通,这样心胸才会越来越宽广。个人的交际面扩大了之后,才能更进一步去了解他人,从而从自己狭隘的圈子中走出来。

    增长个人知识

    每个人的心胸与个人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的个人立足点才会更高,眼界才会更开阔。这样的话,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才不会斤斤计较,而是非常理智洒脱地丢开那些琐碎的事。所以,心胸狭隘的人,应该多读一些关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增长个人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和互助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