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鼠标作为电脑一个外形微小而最不起眼的输入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键盘。
鼠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广泛应用。1981年,施乐对其Alto鼠标进行了升级,推出了集成图形用户界面的8081系统控制器Star,它是首个推向商用市场的鼠标。
1983年,苹果公司在推出的Lisa机型中也使用了鼠标,尽管Lisa机型并未获得多大的成功,但鼠标之于计算机的影响开始体现。微软在Windows 3.1中也对鼠标提供支持,而到了Windows 95时代,鼠标已经成为电脑不可缺少的操作设备。在此之后,鼠标得到了迅速普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光学式、光机式鼠标,轨迹球、特大轨迹球,以及笔记本电脑上的指点杆和手指感应式鼠标。与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第一款鼠标相比,如今的鼠标简直是质的飞跃,将来还会向着多功能、多媒体、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鼠标按照接口类型分为串行鼠标、PS/2鼠标、总线鼠标、USB鼠标四种。串行鼠标有9针接口和25针接口两种,通过串行口连接计算机;PS/2鼠标是通过一个6针微型DIN接口与计算机相连,它与键盘的接口非常相似;总线鼠标的接口在总线接口卡上;USB鼠标通过一个USB接口,直接插在计算机的USB接口上使用。
鼠标按照其工作原理及其内部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机械式、光学式、光机式和光电式鼠标。
机械鼠标主要由滚球、辊柱和光栅信号传感器组成。鼠标被拖动时,带动滚球转动,滚球又带动辊柱转动,装在辊柱端部的光栅信号传感器产生的光电脉冲信号反映出鼠标器的位移变化,再通过电脑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的移动。
光机鼠标与机械式鼠标一样,有一个胶质的小滚球,不同的是光机鼠标有两个带有栅缝的光栅码盘,还增加了发光二极管和感光芯片。当鼠标移动时,滚球会带动两只光栅码盘转动,由于光栅码盘存在栅缝,二极管发射出的光便可透过栅缝直接照射在两颗感光芯片组成的检测头上。光信号被送入专门的控制芯片内运算生成对应的坐标偏移量,确定光标在屏幕上的位置。由于采用了非接触部件,大大降低了磨损率,提高了鼠标的寿命,增加了鼠标的精度。光机鼠标的外形与机械鼠标没有区别,但光机鼠标在精度、可靠性、反应灵敏度方面都大大超过机械鼠标,可以说,光机鼠标开启了真正的鼠标时代。但是长时间使用后,光机鼠标反应灵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会有所下降,耐用性不如其他鼠标。
光电鼠标是与光机鼠标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是一种完全没有机械结构的数字化鼠标。它没有传统的滚球、转轴等设计,其主要部件为两个发光二极管、感光芯片、控制芯片和一个带有网格的反射板(相当于专用的鼠标垫)。此种光电鼠标在精度指标上的确有所进步,光电鼠标将鼠标的精度提高到了全新的水平,充分满足了专业应用的需求,但它仍有大量的缺陷。首先,光电鼠标必须依赖反射板,如果反射板弄脏或者磨损,光电鼠标便无法判断光标的位置所在,甚至整个鼠标会因此报废;其次,光电鼠标的造价昂贵。
光学鼠标器是微软公司设计的一款高级鼠标。鼠标底部有一个小型感光头,一个发射红外线的发光管,发光管每秒钟向外发射1500次,然后感光头再将反射回馈给鼠标的定位系统,实现定位。光学鼠标既保留了光电鼠标的高精度、无机械结构等优点,又具有较高可靠性和耐用性,并且无须清洁,一经推广就受到用户的高度赞扬。
另外,无线鼠标和3D鼠标,都是比较新颖的鼠标。
无线鼠标是专为大屏幕显示器生产的。这种鼠标没有电线连接,而是采用电池无线遥控,有自动休眠功能,接收范围在1.8米以内。
3D鼠标是一种新型的鼠标器,具有全方位立体控制能力,可以向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移动,还可以组合移动。外形和普通鼠标不同,由一个扇形的底座和一个能够活动的控制器构成。
鼠标技术经历几次大变革,经受住市场考验的只有光机鼠标和光学鼠标,它们也是当前鼠标技术的主要代表。
知识链接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是电脑界的一位奇才,是“人机交互”领域里的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机交互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68年12月9日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与他的同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这个鼠标的结构较为简单,原始底部装有两个互相垂直的片状圆轮(非球形),每个圆轮分别带动一个机械变阻器,利用鼠标移动时引发电阻变化来实现光标的定位和控制。鼠标发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得计算机输入设备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并为操作系统采用图形界面技术奠定了基础,因此,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也被后人称为“鼠标之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