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又一个螳螂捕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书胜了一阵,意气愈壮,令军士临阵,各带长绳一条,曰:“吴俗断发,当以绳贯其首。”

    伍子胥尸入江中,竟随波起伏,因浪鼓荡,有裂石崩岸之势,一如生前之雄伟。土人惧,乃私捞之,葬于吴山。

    夫差又惊又气,怒目伯嚭道:“子不是一直说,勾践对寡人一肚子忠心吗?如今,却在寡人背上捅了一刀,子说该怎么办?”

    公孙圣见夫差决意杀他,仰天大呼曰:“皇天,皇天!知我之冤。忠而获罪,身死无辜,死后不愿葬埋,愿撇我在阳山之下,日夜呼喊,以报大王也!”

    夫差恨声说道:“汝想得倒美,汝让寡人抛汝尸于阳山之下,寡人反将汝尸扔到阳山之巅,并遣巫师咒之,豺狼食汝肉,野火烧汝骨,东风扬汝灰,形销影灭,何能为呼哉!”

    锤死了公孙圣,伯嚭捧觞趋至夫差面前曰:“贺大王,妖孽已灭,愿进一觞,兵便可发矣。”

    夫差接觞在手,正要饮之,伍子胥闯了进来,高声说道:“大王,为何容不得一介直士?”

    夫差对伍子胥讨厌之极,皱眉说道:“什么一介直士,分明是妖人一个,寡人已经将他正法了!”

    伍子胥闻听公孙圣已死,情绪更加激动,冷笑一声说道:“大王妖贤不分,正邪颠倒,一心伐齐,吴国怕是要亡在大王之手啦!”

    夫差亦是一声冷笑:“太师每每出言,与寡人相忤,寡人一忍再忍。寡人敢杀公孙圣,难道不敢杀你吗?你若识相,这就随寡人伐齐。若不识相,滚一边去!”

    这一番话,把个伍子胥气得浑身乱抖。伯嚭高声说道:“大王,该出征了。”

    夫差道:“好。”

    吴之三军,在夫差率领下,出师北伐。伍子胥以身体有恙,留在吴国。吴、越联军,行至鲁境,鲁哀公率兵来会。吴、鲁、越三国之师,沿汶水南岸东进,进入齐境。齐国驻汶上之部队,因敌人势力强大而未加抵抗,即向东撤退。吴军跟踪追击,攻克泰安,进军莱芜。从汶上东退的齐军,得到临淄增援部队的加强,回军西进,与吴军先遣部队相遇于艾陵附近。“艾陵之战”即将爆发。

    吴齐两军作战序列:

    吴军齐军

    统帅夫差统帅国书

    上军将胥门巢上军将高无平

    下军将王子姑曹中军元帅国书

    中军统帅夫差下军将宗楼

    右军将展如大夫公孙挥公孙夏闾丘明

    鲁军将领叔孙州仇田书东郭书

    吴、鲁、越军十万人左右战车千余乘,兵力十万人左右

    时间正是初夏,吴、鲁、越联军,至于艾陵,国书不能不战,问之诸将:“孰敢为本帅打头阵?”

    公孙挥欣然愿往,率领本部车马,疾驱而进。胥门巢急忙迎战,两下交锋,三十余合,公孙挥败走。胥门巢正要驱师追赶,国书引中军来到,胥门巢不得不掉转车头,与国书交战。军中鼓声如雷,胥门巢不支,大败而走。国书胜了一阵,意气愈壮,令军士临阵,各带长绳一条,曰:“吴俗断发,当以绳贯其首。”齐军若狂,以为吴兵旦暮可扫也。

    胥门巢引败军来见夫差,夫差大怒,欲斩胥门巢。

    巢奏曰:“臣初战不知虚实,是以偶挫,若再战不胜,甘伏军法!”

    伯嚭素与胥门巢相善,忙趋前说道:“大王,胥门将军所言不无道理,请大王法外开恩。”

    夫差道:“汝不必为胥门巢开脱,败军之将,还是休息为上。至于如何迎敌,寡人自有主张。”

    说毕,移目右军将展如:“卿可兼领上军。”

    展如高声说道:“谢大王。”

    翌日,夫差亲率大军,在鲁将叔孙州仇的前导下,兵开艾陵,距五里之处下寨。

    国书见吴军逼近艾陵,忙遣使吴营,递上战书。

    夫差批曰:“来日决战。”

    次早,两下各排阵势,夫差命叔孙州仇打第一阵,展如打第二阵,王子姑曹打第三阵。使胥门巢率越兵三千,往来诱敌。自与伯嚭引大军屯于高阜,相机救援。留越将诸稽郢于身旁观战。

    夫差原本要叔孙州仇打第一阵,临时变卦,命展如打第一阵。展如令军士口中含玉,曰:“死即入殓!”意犹未尽,又使军中皆歌送葬之词,誓曰:“生还者,不为烈丈夫也!”

    齐上军将高无平,一看吴军朝自己奔来,当即挥兵迎击。但高无平既没有在战前唱挽歌,也没有含玉,说明他死战之心,不是甚坚,一番搏杀,被吴军杀得大败。高无平败退,吴将展如紧追不舍,齐军元帅国书忙遣下、中两军,截住展如厮杀。

    夫差见展如一军,竟将齐之下、中二军吸住,哈哈大笑道:“国书无能,败齐就在此时!”自率中军,并王子姑曹的下军,向齐军杀来。

    正在苦战的齐军,突然遭到吴军的进攻,惊恐万状,阵势大乱,失去斗志,虽然有将领拼死坚持战斗,也无力对抗对方急风暴雨的攻击,崩溃而奔散。

    艾陵战役,吴军大胜。齐三军主将,只有一人脱逃;十万齐军,以俘虏的形式苟活下来的不到三千人。“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间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7世纪到前5世纪初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吴军于此役全歼齐军,本应乘胜直趋临淄,攻克齐国都城,一因,有消息说,楚国有伐吴之意,二因,古之仁君,皆以不绝败国之祀为上。夫差放出风来,愿意与齐议和。

    齐呢,陈桓当政。陈桓之所以从了子贡之言,就是想借助外力,削弱自己的政敌。如今,目的已经达到,也正想与吴议和,双方一拍即成。齐国答应向吴国称臣纳贡,夫差答应撤兵。

    吴兵未撤之时,夫差笑问诸稽郢道:“子观吴兵强勇,视越若何?”

    诸稽郢对曰:“吴兵之强,天下莫挡,何论弱越!”

    夫差大悦,重赏越兵,遣之使归。

    遣走了越兵,夫差自率吴之三军,凯歌而还,径奔句曲。

    句曲之别宫,业已建成。西施闻听夫差得胜归来,亲去三十里之外相迎,二人同乘一辇,卿卿我我。时值新秋,桐阴正茂,凉风吹至,夫差与西施登台饮酒,其乐融融。至深夜,忽闻有众小儿和歌之声,夫差听之。歌曰:

    梧宫秋,

    吴王愁,

    黄了桐叶落御沟,

    随水流去难回头。

    进不得宫,

    上不得树梢头,

    吴王吴王愁愁愁。

    夫差恶之,使人拘众小儿至宫,怒不可遏道:“寡人天之所生,神之所使,有何愁哉?寡人问汝,此歌何人所教?”

    众小儿曰:“有一绯衣童子,教我等为歌。”

    夫差曰:“此童今在何处?”

    众小儿曰:“我等不知也。”

    夫差欲要尽诛众小儿,西施劝曰:“小儿何识,诛之不祥。”

    伯嚭见西施为众小儿说情,忙趋前说道:“大王,春至而万物欢愉,秋至而万物怀悲,此乃天道也。大王悲喜与天同道,何所虑耶?”

    经他这么一劝,夫差怒气渐消,在梧宫三日,即起驾还都。

    众臣闻夫差还都,齐至金殿,大唱赞歌,夫差不觉飘飘然起来。

    忽见伍子胥阔步而来,立于众臣之首,顿然生出猫逗老鼠之心,目视子胥说道:“子谏寡人不当伐齐,今得胜而回,子独无功,宁不自羞乎?”

    伍子胥攘臂大怒,释剑而对曰:“天之将亡人国,先给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胜齐不过小喜,臣恐大忧之即至也。”

    夫差一脸愠色道:“久不见子,耳边颇觉清净,今又来絮聒耶!”说毕,掩耳闭目,坐在殿上。片刻之后,夫差忽然睁开双目,连叫:“怪事。”

    群臣问曰:“什么怪事?”

    夫差曰:“寡人见四人相背而立,须臾四分而走。又见殿下两人相对,北向人杀南向人,诸卿曾见之否?”

    群臣皆曰:“未见。”

    “不会吧!寡人亲眼所见,汝等竟然不见,真是咄咄怪事!”

    夫差这么一说,群臣忙睁大眼睛四下寻找,一无所获。伍子胥忍了又忍,实在忍耐不住,出班奏曰:“四人相背而至,四方离散之象也;北向人杀南向人,北向为卑,南向为尊,此乃以下贼上,臣弑君也。大王若不警醒,必有杀身亡国之祸。”

    未等夫差开口,伯嚭抢先说道:“太师之言谬矣,四方离散,将趋奔吴庭也;以下贼上,主臣犯其君,大王将有代周之事也。”

    夫差大悦道:“太宰之言,足启寡人之心胸。太师老矣,还是少言为好!”

    伍子胥冷哼一声,拂袖出殿。

    过了十几日,勾践率群臣来吴朝拜夫差,并贺胜齐之喜。且是,凡吴国重臣,皆有礼相送,独独不送伍子胥。这并非勾践不愿意送,而是怕吃闭门羹。好在,伍子胥已经失势,打点不打点都无所谓。

    在重臣之中,收礼最多的是伯嚭。有道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伯嚭既然受越贿最多,自然要为越国说话,笑对夫差道:“越王率众臣来朝,此‘奔至吴庭’之应也。”

    夫差听了,乐得眉开眼笑,忙命人摆酒文台之上,款待勾践君臣,并命吴国群臣作陪。

    酒过三巡,夫差把樽笑语道:“古哲人有言,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没有力之子。今伯太宰为寡人治军有功,吾将赏为上卿;越王忠信敦厚,以孝事寡人,吾将再增其国土,以酬其助兵伐齐之功,众大夫意下如何?”

    群臣一齐举樽颂曰:“大王赏功酬劳,此霸王之事也。”

    夫差率先将酒饮下,无意间一瞥,瞥见伍子胥不仅没有举樽,且冷目相向,满脸不悦道:“老太师,寡人此次伐齐,既惩了齐,又存了鲁,功不谓不大矣。寡人赏功酬劳,群臣皆颂,唯老太师独不颂,是何道理?”

    伍子胥伏地泣曰:“呜呼哀哉,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说谀词,以曲为直。养乱蓄奸,将灭吴国,庙社为墟,殿生荆棘,有何可颂!”

    夫差越听越怒,破口骂道:“老贼,你每每与寡人作对,一有机会,便大放厥词,无非是想专权擅威,倾覆吴国。寡人以先王之故,不忍加诛,现将你逐出朝堂,闭门思过,无劳再见!”

    伍子胥对吴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把吴国的兴亡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若就这么被逐出朝堂,“不劳再见”,便意味着从此不得再闻国家大事,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抱定了必死之心,收泪说道:“大王要逐老臣,老臣也不能赖着不走,但老臣在离开朝堂之前,送大王一句忠言:大王若是不改弦易张,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吾国必亡于越。大王,您不必动怒,臣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要杀您就杀吧。但大王莫要忘了,昔者,桀桀:夏代国王,名履癸。暴虐而又荒淫,为商汤所败,出走南方而死。夏朝灭亡。杀关龙逢关龙逢:夏代末年大臣,因多次劝谏夏桀王,被桀王所杀。,纣纣:亦称帝辛,商代最后的君主,曾征服东夷,获得大量俘虏。又杀忠臣比干、梅伯等,囚禁周文王。牧野之战,“前徒倒戈”,为周兵所败,自焚而死。杀比干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殷纣王,被剖心而死。,国亡而忠臣显。臣愿从关龙逢和比干于先王矣!”

    说罢,泪如雨下,缓步而去。

    夫差眼睁睁看着伍子胥走下文台,几次欲言又止。伯嚭趋前说道:“伍子胥倚老卖老,背大王而去,大王不必为此伤感。臣有一言,如鲠在喉,不知当不当讲?”

    夫差道:“但讲无妨。”

    伯嚭道:“伍子胥奉命出使齐国约战,却将他的宝贝儿子伍封,寄于齐国鲍氏。可见,他的心在齐而不在吴。今大王伐齐全胜,伍子胥当然不高兴了。伍子胥此去,乃在情理之中。若不去,反倒不合情理了。”

    夫差道:“怪不得寡人伐齐得胜,他却冷言相讥。王孙骆呢?”

    王孙骆高声应道:“臣在。”

    “你去查一查,看伍封今在何处。若果真寄于齐国鲍氏之家,那就以‘属镂’之剑赐伍子胥。”

    王孙骆道了一声遵旨,趋下文台,直奔太师之府,面询伍子胥。伍子胥不但直认不讳,还请求速死。王孙骆还报夫差,夫差曰:“成全他吧!”

    王孙骆二次来到太师府,以“属镂”之剑送伍子胥。伍子胥接剑在手,徒跣下阶,立于中庭,仰天大呼曰:“天乎,天乎!昔,先王不欲立夫差,赖吾力争,夫差方得嗣位。吾为夫差破楚败越,威加诸侯,今夫差不用吾言,反赐吾死!吾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言毕,又谓玉儿及家人:“吾死后,可抉吾之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之入吴也!”

    言讫,自刎其喉而死。王孙骆取剑还报夫差,述其临终之言。夫差大怒,驾临太师之府,视伍子胥之尸,数落道:“伍员伍员,汝不过一匹夫耳,得吴之台,方成尔名,今竟要悬目于东门,观寡人之败,实在可笑!”说毕,自断伍子胥首级,命人置于南门;又命人将伍子胥之尸,装入鸱夷鸱夷:一种鸱鸟形的革囊。之器,投之于江,谓曰:“日月炙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复何所见!”

    伍子胥尸入江中,竟随波起伏,因浪鼓荡,有裂石崩岸之势,一如生前之雄伟。土人土人:土着,本地人。惧,乃私捞之,埋于吴山。后人便改称吴山为胥山,今山有子胥庙。

    夫差杀了伍子胥,再也无人敢在他的耳边聒噪,为所欲为。当即进封伯嚭为太师。又要增越之封地,勾践固辞乃止。

    伍子胥的死讯传到楚国,楚惠王戴上高冠,佩着长剑,率领卿大夫到宗庙里去祭告祖宗。楚惠王跪在先祖的神龛前,用如释重负的声音说道:“那个煞星死了,我们从此可以不忧惧了!”

    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伍封披了麻衣,束着草带,来见齐简公,告以父死之事。

    齐简公一方面向伍封示哀,一方面又宴请鲍氏等人:“没有了伍子胥,吴国的兵不可能横行中原了。”

    在曲阜,鲁国的群臣,也在议论伍子胥的死和列国之势。这些年来,鲁国之所以向吴称臣,因吴国有个伍子胥。且是,吴国将士,皆是伍子胥训练出来的,伍子胥既死,这些将士……鲁国君臣,不知所措。

    在函谷关之外,与姑苏城距离遥远的秦国,也得知了伍子胥被杀的消息。

    ——秦人,和伍子胥也有过交往。当年,伍子胥攻破楚之郢都,是秦兵协助楚人,才将吴人驱退。那一次,秦人虽说打了胜仗,可是,自此之后,秦人知道伍子胥是个人杰。

    可夫差不这么看,伍子胥死后,耳边再也无人聒噪,他正要遣使列国,邀请列国之君,于黄池会盟,欲取晋而代之,做天下的霸主。太子佑明知父王这一着,是枚臭棋,想劝,又怕父王不听。突然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来劝父王。某一日晨,太子佑挟弹持弓,从后园而来,衣履俱湿。夫差怪而问之。

    佑对曰:“孩儿适游后园,闻秋蝉鸣于高树,往而观之,望见秋蝉趋风长鸣,自谓得所,不知螳螂超枝缘条,曳腰耸距,欲捕蝉而食之;螳螂一心只对秋蝉,不知黄雀徘徊绿荫,欲啄螳螂;黄雀一心只对螳螂,不知孩儿挟弹持弓,欲弹黄雀;孩儿一心只对黄雀,又不知旁有空坎,失足坠陷,以此衣履俱湿,为父王所笑。”

    夫差曰:“汝但贪前利,不顾后患。天下之愚,莫甚于此也。”

    太子佑对曰:“天下之愚,更有甚者,鲁承周公之后,有孔子之教,不犯临国,齐无故谋伐之,以为遂有鲁矣,不知吴悉境内之士,暴师千里而攻之。吴国大败齐师,以为遂有齐矣,不知越王将率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灭我吴国,屠我吴宫。天下之愚,莫甚于此也!”

    夫差怒曰:“此伍员之唾液也。寡人久已厌闻,汝复拾之,以挠我大计耶!再多言,非吾子也!”

    太子佑不敢再劝,躬身而退。夫差虽说斥退了太子佑,心中仍然有些不快,归馆娃宫后,向西施问曰:“太子今朝谏吾,不让吾争霸天下。说吾之身后,有一越国,将与吾为敌,吾斥之。然心中有结,娘娘如何看?”

    西施笑曰:“好男儿尚志在四方,何况一国之君乎?称霸天下,乃大王之夙愿也。若因佑儿一言而改志,非大王之秉性也。且是,捷鸢从越省亲归来,言说越、楚两国为边界之事打了起来,越国一连吃了两个败仗,惹恼了越王,几倾全国之兵,去打楚国,胜负尚在两可之间,他哪里还有精力图我大吴。大王尽管放心地去黄池与晋争盟,妾温酒以待。”

    越、楚开战之事,夫差岂能不知!勾践为什么要在夫差即将北上争霸的时候与楚国开仗,其因有二。其一,你夫差北上争霸,担心我在背后捅上一刀,我这边和楚国干上了,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捅你呀!你大胆地去吧;其二,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我勾践不能不去呀,现在可以不去了,因为,我在和楚干仗,而楚国又是你夫差的死敌,我是在为你而打呀。我这一打,楚王肯定不会去黄池了。楚与晋一向友好,楚王若去黄池,肯定会站在晋国一边。他不去,对你夫差争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夫差决不会让我把仗停下来,随你去黄池!

    夫差是个武人,他手下那一帮子文臣武将,智商也不比他高,若是伍子胥活着,勾践这一招肯定瞒不了他。可惜,伍子胥已经死了。

    由于西施的推波助澜,夫差坚定了与晋争霸的决心,大约诸侯于黄池。

    公元前482年农历五月中旬,夫差留太子佑同王孙雄、王孙弥庸守国,亲率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会鲁哀公于橐皋,浩浩荡荡前去黄池。

    勾践闻夫差北上,便遣范蠡赴楚营与楚言和。范蠡尚未归来,又命司直皓进引兵三千,杀向吴国。太子佑闻听越兵到了,忙命王孙雄出战,战不数合,王孙弥庸引兵来攻,皓进马蹶被擒。次日,勾践率大军来到,太子佑欲坚守,王孙弥庸曰:“越人畏吴之心尚在,且远来疲敝,吾若胜之,必走。即使不胜,守犹未晚也。”

    太子佑点头称是,乃使王孙弥庸出师迎敌,佑继其后。勾践见王孙弥庸率吴兵来攻,亲至阵前,督兵与之战。

    王孙弥庸见勾践亲与之战,意欲活捉,麾兵而前。勾践冷笑一声,旌旗一摆,范蠡、曳庸率兵从两翼呼啸而至,势如暴雨。吴之精勇,俱随夫差北上,留国中者,皆为未教之卒。那越国是数年练就的精兵,弓弩剑戟,十分劲利,范蠡、曳庸俱是宿将,吴兵怎能抵挡得住,王孙弥庸为曳庸所杀。太子佑陷于越军,左冲右突,冲突不出,身中数箭,恐被执受辱,自刎而死。

    越兵乘胜而进,直到姑苏城下,王孙雄把城门牢闭,一面率民夫上城把守,一面使人向夫差告急。此时的夫差刚刚到达黄池。而参加会盟的诸侯——晋、齐、鲁、宋、郑、陈、秦、曹、卫,已先于十日到达。

    夫差自己定的日子,自己却来晚了,其因有二:一是吴国与黄池的距离,比任何一个诸侯国都要远;二是夫差受了伯嚭的蛊惑,从宋国和曹国经过的时候,纵兵抢掠粮食和牛羊,以补军需,既为吴国节省了一大批粮食,又减少了运输的压力,还让将士们改善了伙食。

    在夫差到达黄池之前,晋国君臣与各诸侯国频频交往,试图保住霸主之位。齐与吴国有仇,当然愿意拥戴晋定公了,但又不敢开罪吴国,模棱两可。宋、曹二国,原本就站在晋国一边,加之其国又受吴军的抢掠,恨之入骨,坚定不移地支持晋定公做霸主。郑、陈、卫等国,亦心向晋国。唯有鲁国,铁了心要支持夫差。这也难怪,前次齐出兵伐鲁,若非吴国出兵,早就被齐国灭掉了,对夫差感恩戴德,当然要拥戴夫差了。秦国呢?二十三年前,吴王阖闾攻破楚国的时候,曾出兵助楚而败吴。如今,虽说言和了,但面和心不和,本不想支持夫差,可更不想支持唇齿相依而又是世仇的晋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夫差来了。

    夫差终于来了。

    那势头好大!

    上千乘战车扬起了铺天盖地的尘土,辚辚萧萧,排山倒海;无数旌旗迎风飘荡,几乎是遮蔽了整个天日;十万将士盔甲鲜明,刀剑如林,戈矛如林,从将帅到士卒,个个神武威猛,气吞山河。

    诸侯们惊恐了,战栗了。他们没有料到吴国会来这么多兵马,更没料到吴军如此凶悍。

    他们应该料到,黄池之会,其实是兵车之会,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晋国乃中原第一大国,又是老牌霸主,要从它手里夺取霸主之位,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行吗?何况,齐、宋、卫、曹等国,俱站在晋国一边,夫差既然要争霸主之位,那兵带得少了能行吗?

    吴军,是白发魔男伍子胥和兵圣孙武亲手调教出来的,曾经以飙风迅雷、不可阻挡之势,一举攻破楚都、踏平越国,把与强晋不相上下的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不少诸侯国,开始拨弄起心中的小算盘。

    当晚,鲁哀公第一个来到了夫差的大帐,向他问安。继之是郑、陈、卫、秦等四国的国君。甚而,连曹国的国君也来了。一时间,夫差的大帐里高朋满座,把个夫差乐得心花怒放,就帐中设宴,款待七国国君。

    酒过三巡,夫差起身说道:“各位贤君,晋国为霸虽然很久了,但传到晋定公这一代,他的国力,连一个中等之国都不如,已经不能代周天子号令天下了,致使战乱蜂起,民受其祸。不瞒诸君,寡人此次前来,就是想取晋而代之,还请诸君成全才是。”

    话没落声,鲁哀公站了起来,高声说道:“大王破楚、伏越、败齐,威震天下,理应为天下霸主。”

    卫灵公也站了起来:“鲁哀公所言甚是,卫国愿拥戴大王为天下霸主。”

    郑、陈、秦、曹等四国国君,也纷纷起身表态,支持夫差做霸主。

    夫差越发高兴,一一为大家敬酒。大家也相互敬酒,直喝到夜阑方散。

    按照会盟的程序,诸侯到齐之后第二天,由周天子赐宴,宴请各国国君。但周天子不会亲来,派单平公代他而行,并做司盟司盟:监盟。。

    赐宴后留两天时间,让与会各国进行走访。

    第五天,与会国君联合回请单平公,以示对周天子的尊崇和敬重。

    第六天,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六日,该是推举霸主,也叫盟主,举行隆重的会盟大典了。

    可就在推举盟主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虽说多数国家都同意推夫差,但晋、宋二国坚决反对,齐国亦倾向于晋。一连议了三天,一连吵了三天,单平公宣布休会。

    就在休会的第二天中午,夫差正在帐中与伯嚭、王孙骆等人商议如何说服宋、齐二国,王孙雄所遣之使者至,气喘吁吁地说道:“越兵打到姑苏,太子兵败自杀,姑苏城也被团团包围起来,势甚危急,请大王速速回兵相救!”

    夫差又惊又气,怒目伯嚭道:“子不是一直说勾践对寡人一肚子忠心吗?如今,却在寡人背上捅了一刀,子说该怎么办?”

    伯嚭心中的惊讶和气愤并不逊于夫差,但他不敢有丝毫的表露,故作镇静道:“大王不必生气,老臣问您一句,这使者您认识吗?”

    夫差摇头。

    伯嚭道:“既然不认识,他说的话,您就敢断定是真的吗?”

    夫差移目使者,使者慌忙说道:“大王,小人的话千真万确!”

    话没落音,伯嚭拔剑出鞘,猛地刺向使者。使者惨叫一声,倒地而亡。

    夫差惊问曰:“子……子怎么把使者给杀了?”

    伯嚭回道:“大王倾全国之兵北上,为的什么?为的就是争霸天下,这不仅是大王的夙愿,也是先王的遗愿。如今,正处在节骨眼上,使者的话不管是真是假,传将出去,对大王争霸十分不利,既然不利,留他何用!”

    夫差想了一想说道:“子说得不错,做天下的霸主,确也是寡人的夙愿。霸主要做,但姑苏城也不能不顾,那是寡人的根呀!”

    伯嚭道:“姑苏城当然要顾。”

    “怎么顾?”

    “遣展如将军带一支轻骑,悄悄地离开营地,连夜赶回姑苏。我们想办法尽快地结束会盟,只要大王当上了霸主,再借给他勾践一个天胆,他也不敢与大王作对了!”

    夫差点头称是:“此言正合寡人之意,但要早些结束会盟,除非让晋国仍为霸主,否则,晋国不会答应。”

    伯嚭想了一想说道:“他不答应,咱用武力迫使他答应不就得了。”

    夫差道:“好。”

    是夜,出令两道,第一道,令展如率战车二十辆,星夜回国抗越。第二道,令吴军将士三更造饭,四更出发,衔枚疾驱,去晋军一里,结为方阵,百人为一行,一行建一大旗。百二十行为一军。中军皆白舆、白旗、白甲、白羽之矰矰:一种用丝绳系住以便于戈射飞鸟的短箭。,望之如白茅吐秀,夫差亲自仗钺,秉素旌,中阵而立;左军亦百二十行,皆赤舆、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伯嚭主之;右军亦百二十行,皆黑舆、黑旗、玄玄:黑色。甲、乌羽之矰,一望如墨,王孙骆主之。带甲之士,共八万六千人。黎明阵定,夫差亲自执桴鸣鼓,军中万鼓皆鸣,钟声铎声,了宁于,一时齐叩,三军哗吟,响震天地。晋军大骇,乃使大夫董褐至吴军叩问原因。

    夫差高声说道:“寡人破越、败楚、挫齐、救鲁,功高天下,理应为天下霸主。汝国不知进退,反要与寡人争长,致使会盟之期一拖再拖。汝国拖得起,寡人拖不起,列国更拖不起,孰为霸主,就在今日。汝国果然有种,请与寡人一战!”

    董褐道:“大王所问,外臣不敢自专,容外臣还报寡君之后,再行定夺。”

    说毕,三揖而去,还报晋定公。

    定公曰:“依爱卿看来,寡人应当何处?”

    董褐对曰:“臣观夫差口强而色惨,心中似有大忧,或国中有大变,或越人入其都。若不许他主盟,必逞其毒于我;然许他主盟,得有一个条件——去掉王号。”

    晋定公曰:“好,就依爱卿之见,请爱卿再去吴营一趟。”

    董褐二次面见夫差,再拜说道:“寡君不是不想让您主盟,贵国以太伯始封,而号曰吴王。周室亦称王,二王岂能并立?您若除去王号而称公,寡君便第一个站起来拥立您为霸主。”

    夫差默想片刻说道:“汝言之有理,寡人从之。”遂收兵回营,与诸侯相见,自称吴公。

    翌日吉时,夫差身穿衮袍,头戴高高耸立的盟(霸)主之冠,昂然挺立在盟坛上,西向而立;司盟和同盟者,北向而立,面向方明方明:象征四方之神的木刻神位,设在北面堂上。。一群赤膊的大力士牵来了牛、羊、豭豭:公猪。三牲,当场宰杀。杀牲后,割下牲牛的左耳放在珠盘里,由夫差拿着,名为“执牛耳”,并取牛耳血存在玉敦敦: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里。

    祭告过天地和方明之后,伯嚭奉玉敦而跪进夫差,夫差以指蘸血,涂于口旁,谓之歃血。晋定公次之,齐、秦、鲁、郑、卫、宋、曹、陈等国之君又次之。

    按照惯例,会盟结束后,盟主得宴请天使和各国诸侯。夫差归心似箭,率领他的军队,夤夜而去,留下伯嚭代他宴请天使及各国诸侯,谎称自己有病,不能出席宴会。

    夫差当了霸主,本应好好庆贺一番,再玩上几天,风风光光地班师。而今,悄然归国,如做贼一般,将士皆疑之。途中又连得告急之报,方知国家被袭,姑苏被围,太子被杀,连展如也为越军所虏,心胆俱裂。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况且,途中又遭楚军袭击,损兵折将,哪里是越军对手,三战皆北。夫差大惧,召伯嚭责之:“子屡屡向寡人言道,勾践对寡人一肚子忠心,寡人方释之使归,又复其国增其地。今不仅叛寡人,又攻寡人之都,杀寡人之子,屡败寡人之师。子速去越营,为寡人请成。越若不允,子胥‘属镂’之剑犹在,当以赐子!”

    这一番话,说得伯嚭汗流浃背,谢罪而去,慌忙赶到越营,匍匐于地,恳之曰:“寡君责外臣屡屡为贵国美言,方有今日之败,命外臣来贵营请成。请大王看外臣薄面,赦吴之罪,其犒军之礼,悉如越之昔日。”

    勾践冷笑一声道:“好一个犒军之礼,悉如越之昔日!寡人堂堂一国之王,被逼到为夫差养马、驾车、尝屎的地步,他夫差愿意为寡人养马、驾车、吃屎吗?他如果愿意,寡人便许子请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