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是英国著名的地质学家,1769年3月23日出生于牛津郡,1839年8月28日卒于北安普顿。
1804年任地质工程师,1835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特林尼蒂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史密斯1787年起成为测量员学徒,开始了地质生涯。1793~1799年他参加了开凿运河的测量与调查工作。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按照沉积岩中所含动物和植物化石来决定地层顺序的创始人。
史密斯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寒家庭,幼年时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难,中学还没念完,就为生活所迫到社会上去自谋出路。他做过各种杂工,后来才找到了一个在测量队扛标杆的工作。标杆是测量上用于观察的标志,测量时要求扛标杆的工人不断地移动位置,来回奔跑于山峰沟谷之间。这种工作,使史密斯有机会经常跋涉于山野,这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山上的各种各样的石头,更引起他的极大注意。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有关书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钻研这方面的知识。
煤又称”黑金“、”工业的血液“,是人类早期的重要能源,当时由于没有掌握煤层埋藏规律,采煤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密斯的注意。于是,他在参加英国南部的一个煤矿区的测量工作时,便利用测量的机会,仔细地观察煤层的分布特点和指示煤层埋藏的标志,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他终于找到当地煤层分布的规律。他发现,煤层往往和含有植物化石的地层在一起,所以,可以把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他还进一步发现,当地的煤层,埋藏在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下面,而红土层又埋藏在一层含有丰富的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之下。也就是说,找到这层沙土层,只要往下挖透红土层便能找到煤矿。史密斯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矿工们,果然使挖煤工作的把握性提高了,而史密斯自己也增加了钻研地质学的兴趣。
不久,史密斯由于刻苦努力被提升为一名正式测量员,并参加运河开凿的测量工作。在开凿运河过程中,他们挖掘出了许多菊石、贝壳及其它化石。由于有上次找煤矿的经验,经过一番整理,史密斯很快就认识到某些种类的化石只与某种地层有关的规律。
通过多年的地质实践活动,史密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最系统的地层表---《英国沉积地层表》,还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并著有《根据有机体化石所鉴定的地层》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指出:”一切地层都是在海底沉积的,每一层都含有它形成时期的海生动物遗体,因此每一层都含它特有的化石;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这些化石,就能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问题。“正是由于史密斯的这些贡献,他被英国地质学界尊崇为”英国地质学之父“。从史密斯发现的秘密中,揭示了地理学中的三个问题。
1。煤确实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史密斯发现有煤的地层都有植物化石,他把寻找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这一发现,提高了挖煤工作的把握性。
2。地层是沉积的。每一地层都含有它形成期间的生物化石,而且还能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时期形成的问题。
3。地壳在形成过程中是经过海陆变迁的。史密斯发现,当地煤层上面是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而红土层之上又是一层富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这样的地层顺序说明煤是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先接受陆地沉积,形成一层没有生物化石的红土层,然后陆地凹陷形成海洋环境,接受海洋沉积,形成一层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后来又抬升成陆。
史密斯的发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就是真理就在你的身边,只有善观察、勤思考、积极探索的人,才能最终发现真理。
心动的石头
坐落于我国福建省的东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地区。东山岛上有一块石头---风动石,以奇、险、悬”三绝“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块风动石外形貌似一只雄兔,故又称”兔石“。石为花岗岩石质,长、宽、高均为4米多,重达200多吨。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东山风动石“五个大字,笔法遒劲有力。
风动石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具有极佳的平衡性。该石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之上,两石的接触点只有几平方厘米。当海风吹来的时候,石体会左右晃动,让人觉得其岌岌可危,但海风停后,风动石就马上平稳如初;甚至人力也能晃动风动石。如果将一片瓦片放在石下,选择恰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将这块巨石摇晃起来,此时只听瓦片咯咯作响,顷刻间瓦片就会化为齑粉。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大量建筑倒塌,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曾企图搬走风动石。日本人用舰船上的钢丝索系在风动石上,然后开足马力,可拉断了多条钢丝索,风动石却纹丝不动,日本人只得悻悻作罢。从此,风动石更是名声大噪。
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风动石历经沧桑巨变,至今仍斜立如故。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此石乃太空坠落的陨石,质地不凡,岛上的山体经长期风化变形,风动石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出现了现在的情形。
另一种说法是,这块巨石早已滚落于此,经长期的地质变化,石下山体形成断崖,造成了今天这种巨石悬于崖边的状态。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还远不能解释风动石的全部谜团。
日积月累而来的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也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的珠峰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做喜马拉雅海。海边长满了花草树木,各种鸟兽生活其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有一天,一群妖魔来到这里兴风作浪,它们毁坏森林,杀死鸟兽,搅得大海里的鱼儿也不安宁。妖魔作祟的事情传入东海龙王的耳朵里,龙王大怒,立即派自己的小女儿珠穆朗玛前去降妖伏魔。
珠穆朗玛得到父亲的旨意后,就施展法力将这群妖魔抓来,然后从东海里搬来大量礁石将他们压住。这群妖魔倒也有点道行,眼看就要挣脱礁石逃走了,于是珠穆朗玛不断地搬来礁石压上,最终堆成了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山,这才将这群妖魔降伏了。女神见礁石上寸草不生,就在上面撒下了许多植物种子,使这里变成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后来,珠穆朗玛因留恋人间的美景,舍不得回到东海,就化为一座山峰,终年站在喜马拉雅山上,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整个大地,保护着所有的生灵免遭妖魔的欺凌。这座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女神降妖的民间传说,隐含了喜马拉雅山地理环境大变迁的客观事实。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珠峰地区早先确实是一片海洋,被命名为“喜马拉雅海”。我国科学家于1966年在珠峰附近进行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1975年,又发现了中国旋齿鲨的化石,这些都是距今2亿~3亿年前的海洋霸主,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有过海洋的历史。
珠峰地区原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被古地中海隔开,因印度洋底的不断扩张,印度洋板块向北发生漂移。约二三千万年以前,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剧烈碰撞,印度洋板块斜插于亚欧板块之下,因挤压而产生褶皱,隆起成高山,这就是地球上最高大也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脉。
直到今天,印度板块仍在向北移动,导致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年年都有变化,我们只知道它高8848米多,但仍无法得知它的确切高度,因为不同的测量人员会给出不同的结果。珠峰地区的变迁,是地壳运动的重要例证。
山洞也“吃人”
四十多年前,我国修建了京原铁路,它是横穿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之间的一条铁路,该铁路始于北京,止于山西原平,跨桥穿洞,工程十分艰巨。然而,这条铁路上出现了一个“吃人的山洞”。
在京原铁路中段有一条驿马岭隧道,全长7032米,是当时全国第一铁路长隧,也是最难建设的隧道。1967年4月,隧道工程正式动工。一天,铁道兵的一个工兵排在西洞口附近凿山开路,正干得热火朝天时,只听一声轰隆隆的巨响,地面突然塌方,现出一个八米见方的大洞。在滚滚烟尘中,多名战士连同设备一齐落入洞中。事故发生后,铁道兵司令部派来专家组进行事故调查。专家们先用探照灯往洞里看,结果发现这个山洞是自然弯曲的,灯光只能照到十几米的地方。专家组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办法。最后一位专家挺身而出,说:“干脆把我放下去看看。”他带着手电筒、工具,背着电话机,腰间系上粗绳,由上面的人拉着粗绳,慢慢把他往下放。听筒里不时传来专家的声音:“这儿石壁上挂着一具尸体……这儿也有……”人们的心揪得紧紧的,把绳子一点点往下放,突然听筒里一声大叫:“别再放了!”不久,人们把这位勇敢的专家拉了上来,问他发现了什么。
这位专家喘着气说:“洞底原来是一条河,流着湍急的黑水,光线太暗,也可能不是黑水。你们要是再把我往下放一点,我就到了水里,钻入黑水洞,那我可就要光荣了。
后来,铁道兵们将钢轨焊成网状,筑成”道床“,才保证了隧道的安全性。1969年,驿马岭隧道建成,1972年京原铁路顺利通车。通车前,士兵们把七千多米长的隧道的碴石全填进了那个洞里,也没把洞填满。
我们知道,山体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坚固,在山体内部往往还会有因自然或外力作用形成的裂缝和洞穴,有时还有暗河与地下河,这就更增加了山体松动的危险。驿马岭隧道中的山洞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驿马岭隧道下的河流非常湍急,湍急的河流对山体的掏空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落差大而石质松散的地方,河水撞击山体的频率越高,形成通道的几率就越大。当河水进入通道后,就会利用盘旋的冲力不断”蚕食“山体,在山体内部形成无数条弯曲的山洞,这也正是驿马岭隧道中出现自然弯曲的山洞的原因。当无数条山洞贯穿于山体中,山体极易出现松动,再加上河流的撞击,出现塌方自然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驿马岭隧道那次惨痛事故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就是在认识地理事物时,不能光看表象,而应该进行更细致的探查和分析,尤其是在实施穿山隧道等大工程时,设计人员更应谨慎从事,把当地的山体情况彻底摸清楚,避免酿成大祸。
一劈两半的悲剧
古代传说中,台湾和福建这两个省是连在一起的,这里的山川连绵、森林茂密、物产极为丰富,村民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然而这一切犹如昙花一现,被一个突然闯入的恶魔破坏了。这恶魔住在山上,却经常在山下胡作非为,破坏人们的生活,搅得村里鸡犬不宁。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去斩除恶魔,可是都失败而归,最后,人们被逼无奈,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最后,村里只剩下一户人家,母亲是个法师叫武夷,她有一个十六岁的儿子叫阿里。武夷让阿里苦练本领,准备为民除害。阿里为了练好射箭,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只小蚂蚁,日夜对它凝视,最后竟然能将一只蚂蚁看成像兔子那么大。经过一番苦练,阿里终于练就了一手好箭法,能一箭把蚂蚁射成两半。接着他又苦练刀法,一开始每天猛劈木柴,臂力长了以后,又开始练习劈石头。过了三个月,他也练成了一手好刀法,能一刀将巨石劈成两半。武夷则利用这半年时间寻访仙人,学会了一些除魔的法术。
武夷觉得阿里练得差不多了,就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带着他摸索着向山顶攀登。到了山顶,他们发现恶魔睡得正香,阿里弯弓搭箭,射瞎了恶魔的双眼,恶魔疼得在地上乱滚。阿里奋勇跳到恶魔背上,抡起大刀猛砍恶魔头部,由于用力太大,把大山也砍成了两半,恶魔一下子掉进裂缝之中。东海的水一瞬间就涌进了裂缝,把阿里和武夷一东一西,隔在了大海的两边。这时,恶魔还在海里挣扎,武夷为了镇住妖魔,施展法术,将自己和儿子分别化作武夷山和阿里山,日夜镇守在台湾海峡的两岸。
武夷山和阿里山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但早先并不是同一列山体,因此武夷山与阿里山并不是被”一分为二“的山脉。
不过,在台湾海峡海底,人们曾经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这证明台湾海峡确实是由陆地演变来的。学者们在研究后认为,台湾海峡曾历经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约400万年前,海峡第一次上升为平原,与大陆连在一起,但此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导致台湾与大陆时连时分。第四纪冰川期时,每当冰期气候严寒、海面下降的时候,海峡便成为陆桥;而当间冰期冰雪消融、海面升高的时候,陆桥又成了海峡,这就是台湾海峡的由来。
沙漠有人在哭泣
沙漠给人的感觉就是荒凉一片,一望无际的凄凉样子,根本没有绿色的出现,然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吐鲁番,的确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地带。位于吐鲁番市的火焰山里,有个名叫”葡萄沟“的大峡谷,里面出产的葡萄闻名中外。来到这里的人往往会疑惑:火焰山如此炎热,为何风景优美、凉风习习呢?从山坡上流淌下来的泉水,又是来自哪里呢?这里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当年唐僧师徒被火焰山所阻,亏得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扑灭了烈焰,师徒四人才得以继续西行。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已耳熟能详,但火焰山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据说唐僧师徒走后不久,火焰山上来了一条恶龙,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就要下山吃人,老百姓深受其害,但又无可奈何。为了换取一年的安宁,当地官府只好下令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黎明时分,选送一对童男童女给恶龙饱餐一顿。很多年过去了,当地的童男童女几乎都被恶龙吃光了。这一年,临近三月初三,人们为没有童男童女可送而发愁,一对幼年即外出学道的兄妹回到家乡听说此事,便自告奋勇要上山杀死恶龙,为民除害。三月初三凌晨,兄妹俩早早来到火焰山顶,做好了迎敌的准备。黎明时分,恶龙跃出山谷,直向兄妹俩扑来。兄妹俩手执宝剑与恶龙苦战,最终杀死了恶龙,但哥哥不幸伤重而亡。妹妹伤心不已,泪如雨下,泪水滴到火焰山,形成了无数清泉,这些清泉被后人称作”千泪泉“。
在今天千泪泉旁的山坡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女雕像,右肩扛着满满一篮子葡萄,双手扶篮,面带微笑,人们称她为”葡萄姑娘“,据说这就是那对杀死恶龙的兄妹俩中的妹妹。
吐鲁番的葡萄之所以又大又甜,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适合葡萄的生长。那么,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吐鲁番这样的绿洲呢?科学家经实地考察后发现,吐鲁番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人们修建渠道后将吐鲁番的地下水引上地面,形成一潭一潭的清泉,滋润灌溉着沙漠中的生灵。
其实,吐鲁番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沙漠绿洲,在世界上其他的大沙漠中,旅行者也经常能见到绿洲。这些绿洲大都背靠高山,冬天,高山上积有厚厚的冰雪,而夏季来临时,山上冰雪消融,雪水汇成河流,流入沙漠的低谷地段,隐匿在地下的沙子和黏土层之间,形成一条条地下河。当地下河流到低洼地带时就涌出地面,形成湖泊。地下河的河水既滋润了沙漠上的植物,也可供人畜饮用,给沙漠带来一片生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绿洲。
舍身崖的佛光
众所周知的峨眉山果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据说山间有个著名的舍身崖,人们居然会在那里看到时隐时现的”佛光“。”佛光“为这座山确实增添了许多的神秘色彩。每当风起云涌、云卷云舒时,夕阳的斜光便会照在舍身崖下,形成一个无比美丽的光环。尤其让人惊奇的是:人们站在崖顶,居然能从光环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影子也会随着影子的移动而移动。更神奇的是,如果好几个人同时看的话,也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不到别人的影子。
据《嘉州志》记载,第一个发现”佛光“的人是北宋人蒲海通。史载他在峨眉山上看到一头野鹿,一路追到金顶,野鹿没追到,却发现了”佛光“。蒲海通发现”佛光“的经过,被后人演义为一个动人的传说。
话说蒲海通住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一年到头都在峨眉山采药,治病救人,山民们尊称他为”蒲公“。一天,蒲公上山采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忽然听到空中鼓乐齐鸣,蒲公抬头一看,只见一群仙人脚踩五色祥云向金顶方向飘去,他很好奇,就跟着那片祥云直奔金顶,想去看个究竟。
来到金顶,蒲公见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在一头六牙大象上。蒲公不认得他是谁,也不敢久留,就急忙赶往宝掌峰下的宝掌寺,请教他的至交好友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一听那人的装束和坐骑的样子,顿时激动万分,大叫道:”哎呀,那是普贤菩萨显灵了!快走,带我去看看!“说着,宝掌和尚拉着蒲公就往金顶跑。来到今天洗象池这个地方,宝掌和尚指着池旁的一片大蹄印说:”瞧,普贤菩萨骑的大白象在这里洗过澡呢!“说着两人便加快了脚步,一路狂奔到金顶。两人在舍身崖上往下一看,只见茫茫云海中有一束七色光环。蒲公看到光环里现出普贤菩萨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和尚看。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有他自己的影子。宝掌和尚感叹道:”蒲公你治病救人,做了不少好事,所以普贤菩萨向你现了金身。我的功德还不如你,所以只能看到自己啊!“舍身崖的”佛光“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只是大自然与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所谓的”佛光“,是阳光的一种衍射现象造成的。当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时,受到云中水滴的反射,一部分光束就会偏离原来的方向,通常情况下,光束偏离的角度与云中水滴的直径成反比,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反射使各单色光逐渐扩散开来,在人们眼前形成一个彩色光环。由于衍射和漫反射的复杂作用,”佛光“往往不像彩虹那样清晰可见,而是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就更加显得神秘莫测。
在古代,”佛光“被人们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一些虔诚的佛教徒来到峨眉山见到”佛光“,以为是普贤菩萨来点化自己脱离苦海,喜不自胜。有人甚至从山顶纵身跃入光环,希望在普贤菩萨的接引下,去往极乐世界。
嚣张不已的”魔鬼城“
听说过”兴风作浪的魔鬼城“吗?传说在新疆克拉玛依市里有一个地区因常年受流水和风力的侵蚀,形成了奇形怪状的丘陵,并且经常伴有狂风怒吼的咆哮。蒙古族牧民称他们为”苏鲁木哈克“,即”魔鬼出没的地方“,大家都叫它是”魔鬼城“。关于这个”魔鬼城“的惊人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乌尔禾是一处风景优美、草木茂盛的地方,各族牧民在这里放牧牛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有一年,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条恶龙,不但袭击牧民的牛羊,还喷出洪水,淹死大量人畜。当地牧民把恶龙称为魔鬼,对它又恨又怕。
有一个名叫艾里的年轻牧民,是个勇敢的人,他见恶龙作恶多端,决心为民除害。他对天发誓说:”苍天在上,我要不除掉这个魔鬼,誓不为人。“天上的神仙被艾里的精神感动了,显灵在他面前,并对他说:”那条恶龙本是天山上的一条千年蛇精,神通广大,你要除掉它可不容易。“艾里说:”只要能除掉它,就是死,我也心甘情愿。“神仙于是教给他降妖之法,说:”这条恶龙别的都不怕,就怕人血。你必须先将它引入湖中,然后将自己全身的血溶入水里,这样一来恶龙就会双目失明,那时你就能轻而易举地除掉它了。你流干了血,最多只能再活两天,还是考虑清楚再行动吧!“说完,神仙就不见了。
艾里决心已定,他按照神仙的指点,将许多水牛赶到湖里。正巧恶龙肚子饿了,就钻进湖里捕食水牛。艾里立刻刺破自己的皮肤,让自己的鲜血流进湖里。恶龙顿时双目流血,痛苦地挣扎起来。艾里拿着刀子,悄悄接近恶龙,一刀把它捅死了。在牧民们的帮助下,艾里把恶龙的尸体拖到乌尔禾东北角埋了。两天后,艾里也因流血过多而死去。牧民们将他葬在离湖岸不远的山顶上,年年祭祀。而恶龙也因为阴魂不散,到现在还经常在地底低声吼叫。
这个传说虽然离奇,但也反映了”魔鬼城“一带的地理特征。比如在乌尔禾,有一个叫”龙口“的山口,据说就是恶龙喷出洪水的大嘴。”魔鬼城“的所在地,据说就是当年埋葬恶龙的地方。而”魔鬼城“下的那个艾里湖,据说是牧民们为纪念英雄艾里而命名的。
”魔鬼城“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地貌,与地壳变动有很大关系。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含有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理学上称之为雅丹地貌。经过几千万年的衍化,水流干涸后,地面发生龟裂,又经过长期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土台和沟槽。那些起伏的土台,高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形状千奇百怪,上面还布满各色砂石,有湛蓝、洁白、血红、橙黄等颜色,更为”魔鬼城“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另外内城正处于风口,大风在城里呼啸回旋,如同鬼哭,同时刮得黄沙遮天蔽日,日月无光,”魔鬼城“也因此得名。
神秘的”狗死洞“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城那不勒斯位于意大利半岛的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风景如画、气候湿润、古迹众多,是中外人士喜欢的旅游城市。有一天,外国游客带着他的小狗爬上这座小山,欣赏山间的美景。当他爬到山坡准备休息的时候,偶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山洞,好像很少有人来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牵着狗走进了山洞。
借助洞内昏暗的光线,游客隐约能看到洞内到处都是形状怪异的石头: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倒悬在洞顶,石笋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真是精美绝伦!游客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洞内的美景,然而他那条一向温顺的宠物狗却突然狂吠起来,拼命挣扎,似乎想挣脱绳子逃出洞去。狗的主人以为狗发现了什么东西,便划了一根火柴,先朝四壁看了看,没发现异常,就弯下腰查看地面的情况,谁知火柴却突然熄灭了。他觉得奇怪,准备再划一根,却怎么也划不着。这时,他本人也感到胸闷头晕、呼吸不畅,赶紧牵着狗飞快地跑出了山洞。
事情发生后,这位游客再也没有心情欣赏美景了。为了弄明白这个洞到底有何古怪,他跑到山下的村庄去打听。一个老农对他说:”你肯定是闯进‘狗死洞’了,村里的狗一进这洞,就会狂吠个不停,很快就僵死在地上,身上却找不到一点伤痕。传说洞里有喜欢吸狗魂魄的妖怪,后来就连人也不敢进去了。“游客听到这里,还是疑惑不解:这个所谓的”狗死洞“,一没怪物,二没毒气,人进去好好的,狗却意外毙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游客的疑惑,我们可以用地理学的知识予以解答。
故事中的”狗死洞“,从里面的钟乳石和石笋来看,应该是一个石灰岩溶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地下水会分解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仅为0。03%,但溶洞中由于石灰成分较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显然要比洞外空气中的高很多。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因此都聚集在山洞的底部。人个子比较高,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异常,但比人矮得多的狗就惨了,它们一进洞就处于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的包围中,时间一长自然会因缺氧窒息而死。人弯腰低头后有不良反应,火柴自行熄灭,也都是洞内底部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碳的有力证据。
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20世纪30年代,小说家希尔顿出版了他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书中描写了康韦等四个西方人战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的故事。据书中的描写,香格里拉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那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当地人守护着自己的文明,但也允许其他信仰共存,遍布全城的佛寺、道观、祠堂、教堂即为明证。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居民个个品德高尚,凡事奉行中庸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是如此。
《失去的地平线》问世后,香格里拉名扬天下,成为人们眼里的世外桃源。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一定是有原型的,可惜希尔顿生前没有透露一点讯息。那么,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呢?
有人声称,在西藏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就有前往香格里拉的入口。还有人声称,香格里拉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因为这一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西南,四周冰峰、雪山环绕,中间却是梦幻般的雪中绿洲。但是对照《失去的地平线》一看,又觉得不太像。这种寻觅持续达大半个世纪,虽然不断有人声称找到了香格里拉,但总与书中的描写相去甚远。
20世纪末,随着中译本《消失的地平线》的出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旅游业的业内人士敏感地意识到,迪庆高原风光秀美,藏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尤其是迪庆治下的中甸,位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和著名的梅里雪山脚下,当地藏民有好多信奉天主教,并且将梅里雪山当做”圣山“顶礼膜拜。这与《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写的情景何其类似!有关专家经过反复考察与论证,最终在1997年9月14日由云南省政府向世人郑重宣告:云南迪庆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这个消息立刻轰动了世界,并得到了广泛认同。从此,香格里拉终于在云南迪庆落户,迪庆也从此走向了世界。
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位于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迪庆腹心地带,是”三江并流“风景区的一颗明珠。在这块面积116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3380米的土地上,原始自然生态保存完整。这里有雄伟的雪山、静谧的湖水、湍急的江河、神圣的寺院,民风民俗丰富多样。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被雪山环绕,是藏、纳西、傈僳、汉等十多个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牛马成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堪称是人间少有的一片净土。
在积极开发地区旅游资源方面,云南迪庆人确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至于《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在云南迪庆,这个其实并不重要。也许,香格里拉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未必确有所指,而只是人间仙境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人们渴望和谐、安宁的美好愿望。
乐山大佛的温柔
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乐山名胜风景区,一位游客刚游览完著名的乐山大佛,乘船返回时还在流连忘返地回首观望。他拿起相机,以对岸的古塔为中心,拍了一张风景照。返回家乡后,该游客将在乐山拍的照片拿给朋友们看。当有人看到那张古塔照片时,突然惊奇地叫了一声。原来,他发现照片中的山形恰如一佛仰卧,从头到脚,无不栩栩如生。这张照片很快流传开来,乐山巨佛也由此闻名中外。
乐山风景区的几名工作人员乍一听说这件事,也觉得非常离奇:不可能啊!自己整天在乐山工作、生活,有乐山巨佛在,自己怎么可能从没见过呢?于是,他们就根据那名游客拍照的角度,从乐山河滨的”福全门“远眺过去,这一看不要紧,几个人立刻惊呆了,只见一尊长约四千余米的巨佛仰卧在青衣江畔,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构成,形态极为逼真。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回过神来,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还真是一尊佛,真是太像了!“又过了一会儿,另一个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指着栖鸾峰的位置说:”你们看啊,我们那尊大佛不刚好在巨佛的胸口那里吗?“其他人又一看,可不是嘛,那座号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恰好安坐于巨佛的前胸。于是几个人一边啧啧称奇,一边为当初”有眼不识巨佛“而自责不已。
所谓的乐山巨佛,其实是由三座山构成的。乌尤山形成佛头部分,山上既有天然的巨石、翠竹,也有人造的寺庙、亭阁,绿荫笼罩,曲径通幽,远远望去,巨佛的发鬓、前额、睫毛、鼻梁、双唇、下颌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佛身则由巍巍的凌云山构成,凌云山九峰相连,对应于巨佛的胸脯、腰脊、腿胯。佛足则是龟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形酷似巨佛翘起的脚板。综观全佛,体态匀称自然,神态凝重肃穆,好一副庄严法相!在潺潺河水的映衬下,巨佛似在微微起伏,更显生动超凡。
乐山巨佛究竟是山形地貌的巧合,还是人为的、刻意的塑造呢?据乐山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关于巨佛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但从一些史籍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如《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是说都江堰的创建者秦国郡守李冰凿开”离堆“(乌尤山),疏通麻浩河。这一工程实际上造就了巨佛的头部。唐代高僧惠净曾为乌尤寺立下寺规:不得随意砍伐和挪动乌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这一寺规为后来历代僧众遵守,保证了乌尤山草木繁盛,使得”佛头“千年来没有大的损伤。另一唐代高僧海通劈山雕刻乐山大佛,又选中了凌云山西壁的栖鸾峰,雕在巨佛的心胸处,似乎正应了佛教中”心即是佛“的那句禅语。
如今多数人认为乐山巨佛应属自然巧合,但从巨佛全身的细处来看,又实在无法否认人工痕迹的存在。关于乐山巨佛的种种疑问,至今还没有定论。
流光四溢的莫高窟
”千佛洞“即著名的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它上下共5层,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堪称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大型艺术博物馆。可是这样一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明珠,为何出现在植被稀少、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之中呢?
关于莫高窟的选址与开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十六国时期,敦煌一带位于北方国家前秦境内。一个名叫乐観的高僧不畏路途艰险,从东往西而行,一路参拜名山圣迹。公元366年的一天,乐観到达敦煌,来到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前。当时已是傍晚,乐観看到落日在鸣沙山后放出无比绚丽的光芒,与鸣沙山相对的三危山似乎也被抹上了玫瑰色的红妆。断崖被落日衬托得金光万丈,仿佛有千万尊佛像在崖面上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恍如西方极乐世界。
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令乐観心潮澎湃,他虔诚地跪下,发愿今后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石窟、造佛像,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乐観就在断崖前定居下来,一边修行,一边在峭壁上开凿石窟。佛窟凿成以后,乐観还在窟内开龛塑造佛像,并根据佛经的内容绘制壁画。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胜景,将自己的信仰和祝祷付诸实践,挖出一个个洞窟,并在里面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尽管今天的敦煌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城,但在古代,它却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作为汉唐帝国通往西域的门户,敦煌逐渐发展成繁华的贸易中转城市。各国商贾云集此处。来往商人为祈求旅途平安、财运亨通,需要高级宗教场所进行祈祷,加之当时佛教盛行,于是富商大户纷纷出资开凿石窟,形成了千窟争辉的鼎盛局面。
但是,修建宗教建筑看重的是存世久远,敦煌地处荒漠戈壁的腹地,风沙严重,如何避免自然侵蚀呢?原来,古人为使洞窟免遭风沙的侵蚀,特意将莫高窟建于鸣沙山东麓的沙砾岩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夏季,东风盛行时,三危山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风沙无法直接吹向洞窟。冬季,风沙从西方刮来,经窟顶时呈45°角吹下,与洞窟间形成”死水区“,同样吹不到洞窟。而且这里的洞窟呈蜂窝状排列,最高处不超过40米,减轻了风沙的威胁。另外,莫高窟背山面水,在窟前泉水的滋润下,绿树成荫,有效阻隔了阳光对洞窟的辐射。因此,莫高窟坐落之处,实为干燥且风沙盛行的区域内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洞窟自然能够免遭风沙的侵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