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神将”秦基伟-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父亲生前讲到抗战,经常说自己是“咬牙干部”。从1941年3月起到1942年秋季,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和整个华北实行大规模“扫荡”。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时期。父亲回忆说,那时候,他任一分区司令员,每天也只有半斤小米,要掺上野菜分做两顿吃。冬天,冰雪盖地,战士们挖不到野菜,就把玉米芯碾碎充饥,吃得肚子发胀,大便干燥得都拉不出来,战士们互相帮忙抠。但是抗日军民斗志仍然高涨,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样。

    父亲写战争日记,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他从1938年开始写,一直写到1953年,中间没有一天间断。

    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父亲在太谷县拉起来的抗日游击队,主要就是大中学生。那时候,连队每月都有固定的菜金,剩下来叫“伙食尾子”。有一次,他利用发给他的“伙食尾子”,跟他的警卫员买了一只鸡俩人一起吃。结果,战士们开他的斗争会,说列宁有一块面包还让给伤员吃,你这个司令却自己买鸡自己吃。他哪儿知道什么列宁、面包啊,再加上有文化的战士经常看报纸,能了解革命形势,父亲识字不多,什么都不知道。作为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当时父亲就意识到,如果不学习,仅凭匹夫之勇,就一定会掉队、一定会落伍,而这种掉队和落伍就意味着你不能完成党交给你的任务。从那时候起,父亲就下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学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怎么学?写日记,每天坚持写下去。我们今天看他当年写下的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开始每天只能记一行两行,到最后每天能写下几千字。当时部队经常转移,每晚睡觉前,父亲就趴在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借着油灯,一条两条,一件事两件事,原封不动地记下来。若当日无暇记,次日必补记之。后来带领部队参加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无论打仗多紧张,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他也坚持写,一天都没有落下。

    父亲在生前曾说过:“日记,是我在战场上最亲密的伙伴,它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很大的。”“打一仗,进一步”,历来是一支部队发展壮大的经验法宝,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秘诀捷径。在“打一仗”和“进一步”之间,是认真的总结和理性的分析。从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到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父亲每做完一件事情都要通过写日记回顾梳理,总结成败得失,不断汲取经验、查找教训,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总结、反思、提高,最终成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代将星。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评价父亲“是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

    父亲在晚年深有体会地说:“回忆以往走过的路,从老百姓到军人,从士兵到干部,从基层干部到高级指挥员,每一步转折,无不是在学习中由陌生到熟悉、由幼稚到成熟。是学习,保障了我们在各级岗位均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好工作任务。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拥有新鲜的知识,不断开拓新的意识,不断产生新的思维。学习使人成熟,也能使人年轻。”

    〔本刊责任编辑 尹静〕

    〔原载《今古传奇》2015年第1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