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力量-心力——成大事的强劲动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医学研究发现:人体会自行制造一种叫做脑啡(endorphins)的天然体内镇静剂,由大脑分泌,在脑部和脊髓等特定的部位活动,能减轻痛感,过滤令人不快的刺激物,使人内心祥和安乐。

    临床研究还发现,忧郁症患者都严重缺乏脑啡。这项发现为人们了解沮丧与喜乐的根源,带来了重大突破。

    积极的心态能激发高昂的情绪,帮助人们忍受痛苦,克服抑郁、恐惧,化紧张为精力充沛,并且凝聚坚忍不拔的力量。这就从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成功者都是心态积极者,为什么他们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忍辱负重,乐观向上,义无反顾走向成功的原因。

    1.握住自信,实力才能发挥出来

    信心所给予生命的,不只是一种衬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持,还是永远的坚强和力量。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曾经把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当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优秀学生的心态来教导。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本来是两个成绩相差甚远的学生,在考试的平均成绩上竟然相差无几。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影响。用对待好学生的态度来对待差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鼓励,因而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好学生受到教师怀疑态度的影响,信心受挫,致使学习态度转变,影响了学习成绩。

    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心里默认了一个“高度”,认为这个“高度”是不能跨越的,是没办法做到的。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没有良好的心态,实力发挥不出来,自信也就无从产生。因此,要自信就要增强信心与实力。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她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

    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歌手拜谢了前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自信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做事的各种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据着基石性的支持地位。

    “只要你真正相信自己并投入工作,就能冲破一切困难获得成功。”著名的推销员齐格勃·梅里尔指导完全日制培训课程后对齐格说:“你有许多能力,你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甚至一个全国优胜者。我绝对相信,如果你真正投入工作,真正相信自己,就能冲破一切困难获得成功。”当时,齐格惊呆了,因为梅里尔的话使他找到了自信,使他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齐格说:“一个从小镇中出来的小人物,希望回到小镇上,一年赚5000美元,我的自我意识仅限于此。现在却突然有一个受我尊敬的人对我说:‘你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所幸的是,齐格相信了梅里尔先生的话,开始像一个优胜者一样思考、行动,把自己看成优胜者,于是他真的成为了一个优胜者。

    “梅里尔先生并未教我太多的推销技艺,但那年年底,我在美国一家拥有70多名推销员的公司中,推销成绩名列第二位。”齐格说,“我从用克莱斯勒车变成用豪华小汽车,而且有望获得提升。第二年我成为全州报酬最高的经理之一,后来我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地区主管人。”

    齐格遇到梅里尔先生后,并没有获得一系列全新的推销技艺,也没有使他的智商提高,只是梅里尔先生让他知道了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给了他目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信心。由此可见,心态改变,才能改变命运。

    2.心有多大,版图就有多大

    对于一个成功创业的人来说,他们都有着一颗奔腾不息的雄心,他们都有着较高的人生期望,他们都有着做大企业的梦想。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广汇集团老总孙广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将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18岁那年他入伍了,在部队一呆就是9年。当改革的大潮已从农村涌向全国,改革春风渡过玉门关,吹遍天山南北时,也冲荡着军营。它迅速地改变着人们旧的思维轨迹,也重新校正着孙广信的人生方位。最终,孙广信放弃了当将军的梦想,在另一片天空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这就是创办了广汇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级领导派孙广信到某部修理所代任指导员,专门主管生产经营。孙广信带上七八台车从乌鲁木齐开往兰州拉运铝锭和其他物资,往返一趟八九天,半年内就给单位挣了近60万元。

    这件事深深地撼动了孙广信。经济王国无异也是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脚踩中国和外国两个市场,27岁的孙广信心中升腾起了一阕更加雄壮的乐章:“我要用15年时间创办一个全国一流的企业。”

    孙广信要求转业没有获准,再次要求复员。几经波折,这位年轻的军官在1989年3月的一天,终于被获准复员,还领到了属于他的3200元复员费,他用这笔复员费,同几个部队下来的伙伴东借西凑弄了3万多元,在乌鲁木齐市创办了一个公司,取名叫“广汇”,意为“广纳百家之财,广交天下朋友”。从此,孙广信在商海中扬起了他生命的风帆。经过10年的努力经营,广汇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很有名气的大企业。

    一心想做大的孙广信从1998年开始兼并濒临倒闭的国企,到2001年上半年,他先后承债式地兼并了18家国有企业,债务、人员(包括离退休在内)、资产要一揽子担起来,这对广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从原来的4000多人,一下子涨到2万人,行业囊括了十多个领域。广汇在短短的13年里,资产已累积到66.63亿元。

    孙广信立足新疆,利用改革开放的南北时间差、观念差“乘虚而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掘了一桶又一桶金,终成新疆最富有的人,在2002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他已名列第3位。

    企业家孙广信先生的成功说明,一个老板想把自己创办的企业做大,首先要有做大的胸怀。只要心中有了做大的梦想,人生就会有收获。

    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最初在北京中信公司工作,这是一份颇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按他的话说:“守着一份工作顶多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况,要想赚大钱,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就是怀揣这个梦想,他创办起了海王公司,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张思民以个人资产15亿元人民币居第114位。

    雄心是改变人生的一种积极力量,它能让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因此,志在成功的人不但有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且应该尽量地把自己的梦想放大。

    很多成功者的成功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你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总是期望那些更高、更好、更伟大的梦想,并且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你所期望的梦想就很容易变成现实。成功永远都垂青那些欲望炽烈、梦想远大的人。

    3.“野心”大,做的事才能大

    戴高乐曾说:“眼睛所看着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

    没有“野心”,就做不成任何事情;“野心”远大,才能做成大事。

    同样是有“野心”的人,“野心”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能否成功和获得成功的大小,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

    有“野心”的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平庸的男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野心”,他有伟大的目标。

    在达成伟大目标的过程中,不只要有超乎寻常的知识、技能、胸襟和魄力,还要顾全大局,超越个人得失,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重大牺牲。当你去实现伟大目标,为众人服务取得效果后,自然能得到认可和崇敬,你便逐渐伟大起来了。

    我国传统文化中,常用“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鲲鹏之志”等词句,来形容和鼓励人要有大志。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目标远大定天下。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有实力竞“标”的主要是这几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

    曹操的“标的”是:

    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的“标的”是: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在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

    孙权属“继承父兄遗产”而得国,但也不是泛泛之辈。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偏安江东。

    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袁绍本身拥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唾笑。

    还有刘表,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其中,以曹操的目标最远大,当然是曹操“中标”。

    正如史官赞诗所言:

    “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但是,这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毛泽东眼中,都算不上什么成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便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青年人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长……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历史证明,帝王者,无论有多大本领,也只能建功立业于当代,死后难免江山易主;圣贤者,虽可以依靠精神主宰千秋万代,死后成为“万世师表”,但又极少成就功业。为此,既要建功立业于当代,又要传精神于万代千秋。

    “建功立业要与万世师表结合起来!”

    毛泽东有着超越无数历史风流人物的伟大理想。

    对常人而言,目标远大一些,对成功有益而无害。有了远大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人们获得的成就大多是自己所企盼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永远不可能成为元帅。”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目标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比如射箭,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决不能瞄准靶心,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说:“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

    伟大的目标定会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被限制,才能追寻更大的成功。

    野心是成功的特效药,野心是奇迹的萌发点。一个人只要有野心,才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来。

    4.恒心,让你打不败压不跨

    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都想做一件事,向往成功,但是真正能够做成一件事,使自己成功的人实在不多。只有那些意志坚强的人,那些遇到困难绝不轻言放弃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有位外资企业老板,他的办公室里,各种豪华的摆设、考究的地毯、忙进忙出的员工,他的公司成就非凡。就是这位老板成功的背后,也藏着鲜为人知的辛酸史。他创业之初的头半年,存款账户上为0.00元。因为付不起房租,一连几个月都以办公室为家。他因为坚持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拒绝了几家跨国企业的高薪诚聘。他曾被顾客拒绝过、冷落过,但欢迎他、尊敬他的客户和拒绝过、冷落过他的客户几乎同样多。

    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八年拼搏挣扎的抗战,这家外资企业走向了成功。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恒心做事的深刻再现,他认真、踏实、肯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功成名就者,无一不受过无情的打击,只是这些成功者能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辉煌的成果。

    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如果能克服种种困难与失败,决不轻言放弃,那么你一定可以达到成功。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放弃了,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不放弃,就会一直拥有成功的希望。

    当你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败时,请对自己说,我还有机会。并且坚信,成功就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有一所大学邀请一位资产过亿元的成功企业家演讲,在自由提问时,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我参加过多次校内创业,可是没有一次成功,最近参加多次校园招聘也没有一次获得签约机会。请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怎样才能成功?”这位企业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述了自己登山的经历。

    这位企业家攀登的是海拔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峰。由于他的登山经验不足,加上高原反应很强烈,没有控制好呼吸,氧气消耗得很快。当他爬到8300米左右的高度时,突然感觉有些胸闷,原来氧气已经不多了。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种选择是一边往下撤,一边向半山腰的营地求救,生命应该没有危险,但登顶的机会就只能留到下一次了;另一种选择是,先登上顶峰再说。不肯轻易认输的他选择了后者。

    当他爬到8400米的位置上时,发现路边扔了很多废氧气瓶,他逐个捡起来掂量。在8430米左右的一个路口,他捡到了一个盛有多半瓶氧气的氧气瓶。靠着这半瓶氧气,他登上了顶峰,并安全撤回了营地。

    这位企业家的登山经历告诉我们:干事业,就像登山。受挫时,不要轻言失败,更不要轻易放弃。

    恒心是一个人做大事的一个硬指标,一个人如果有恒心,再困难的事情也都可以做到!

    5.成功始于胆量,有胆量才能成功

    有人说,成功太难,它需要的因素太多,还没等你找齐这些因素,成功就已离你远去了。有时你悔恨自己不能及时做完应该做的事情,以为这是使得成功远去,失败走近的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成功并非如你想象的那么艰难。有句话叫做“只要做了就不后悔”。这就是真理,既然做了还怕什么呢?只要你勇敢地走下去,给自己勇气,你就会在成功离你最近的时候抓住它。

    唯有有胆量才能成功。这是最好理解也是最难做到的。难就难在拥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性和毅力上。

    所以说,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由于缺乏勇气,许多有用的人才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

    英雄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有时只是比普通人延续了最后5分钟的勇气,于是,少数“吃得苦中苦”的人,便成了“人上人”。

    李书福就是一位敢于异想天开的人。他曾立志要造中国最便宜的车,在当时,好多人都认为他疯了,他到省里找到相关部门,要求批准他生产汽车,就连主管官员都瞪大了眼睛,认为他的想法令人不可思议。可是一年后,他成功了,他成为了第一个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

    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19岁时,李书福从父亲手里接过仅有的120元钱,开始做起了照相生意。

    不久李书福又从父亲那里借了2000元钱,自己办起了照相馆,由于照相馆有特色,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所以生意异常兴隆,李书福也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李书福不为暂时的小成功所满足,他决定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过一番调查和权衡,他选择了生产电冰箱。1984年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厂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非常好,一年的营业额可达四五千万元。到1989年,电冰箱厂的产值已过亿元。冰箱为李书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是由于国家改革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的生产,后来李书福干脆把电冰箱厂无私地捐给了当地的政府。

    1990年,李书福成立了装潢材料厂,主要生产镁、铝曲板,年产值5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这时李书福的事业开始腾飞了。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李书福的注意,但是这次海南的投资却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就损失了五六千万元,可倔强的李书福并不服输,他说:“这只是暂时的失败,我还会再慢慢发展起来的,没什么。”

    1994年李书福抓住摩托车市场疲软的时机,进军摩托车市场,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摩托车,取得了成功。

    1997年,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坚强的后盾,李书福决定进入家庭轿车领域。李书福制造轿车的想法一提出,马上招来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和他一起创业的亲兄弟也坚决反对。他们无法接受李书福的提议,他们甚至认为李书福已经让成功冲昏了头脑。

    但李书福却说:“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买来技术和零配件,请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要知道,李书福当时是打着生产摩托车的旗号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的,如果最终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元的投资都会付之东流。

    为了得到轿车的生产权,李书福一次又一次北上。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他四处奔走呼号,可仍没得到批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判了“死刑”的李书福柳暗花明。当时司法部下属的一家四川小客车厂濒临倒闭,李书福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与之合作成功。李书福终于拿到了小客车和面包车的生产权。

    1998年年底,李书福生产出了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格定在了47900元,吉利豪情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最便宜的汽车。

    2000年,李书福又在宁波北仑投资7亿多元,筹建吉利美日工业园区,这样,李书福的吉利就拥有了两个大型的工业园区,这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到了2001年年底,吉利车的销售火了起来,豪情和美日在北京市场里可以每月卖到200多辆,全年吉利的销售量达到了3万辆,这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李书福开心地笑了。

    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敢去做的人。只要你鼓足勇气,坚持一下,你就有可能拥有成功。李书福,一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家,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地把别人认为异想天开的事情变为现实,关键在于他不但敢想,而且敢做,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最终走向了成功。

    6.“忍”是成功的必要手段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必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因为忍中蕴涵着无限的力量和机会。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的精髓。古今中外,许多成大事的人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一忍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三国时曹操的忍功可以说是一流的。

    曹操见过许劭,开口便问:“我何如人?”意思是我和别人比怎样?你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许劭对曹操也不算陌生,很蔑视他的为人,并不搭理他,一言不发。曹操见许劭如此,不但一点也不难为情,反而紧逼许劭,必要他评论自己一番,否则就不离去,弄得许劭哭笑不得,乃顺口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虽不齿其为人,但亦深知此子以后必有为,只拿如此厚脸皮,知难不退便非常人可比。曹操闻言,方心满意足而去。

    青年时代的曹操就“野心”十足,他十分工于政治经营,因而,在朝中已是很有名气。而且评价他的人中尚有一些比他年龄大得多的人,这些评价对曹操的自信心形成和后来的出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许多人并不买他的账,有一次应该算是让曹操最没面子的了。他十分想结识南阳名士宗士林,但宗士林根本看不起曹操,而且比许劭做的还绝。

    那是在曹操20岁的时候,曹操在这一年即将出仕。有一天,他去拜访宗士林。一进屋,见宾朋满座,自己排不上辈,而宗士林又不搭理自己,想说话又找不着机会,便退到门外等候。正赶上宗士林送客出来,曹操上前便拉住他的手,说要和他结为朋友,没想到宗士林竟把手抽回来,转身进入内室而不理曹操。这让曹操实在太没面子,但曹操却忍了下去,并不以此怪罪宗士林。所以说,忍也是曹操的一大长处,正是由于曹操的忍,才有了他日后成就大业的必然。

    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政治家都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就是世界上每一个有“野心”的成功人士的必修课之一。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终于赢得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贫穷潦倒之人一跃而成淮阴侯?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的肺腑之言。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非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忍,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是一种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而施展的一种“心计”,也是一个人的智慧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