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忠告九不要让不良的投资习惯毁了到手的投资回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学会每天反思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会在资本游戏中犯错。

    ——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拥有良好的投资习惯是所有的投资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他经常对他的孩子们说:“投资者想要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首先要学会每天反思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多么出色的投资专家都肯定在投资上犯过错误,甚至有的还有过破产的经历。在巴菲特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也曾经失误过,但是他没有因此被打倒,而从他的投资经历中可以发现,只有拥有正确的投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并能从投资错误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反思,然后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规则,投资者才可以成功地规避风险,获得巨大的投资利润。

    每天反思自己的错误,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是每个投资者必须要做的。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投资者首先应该学会诚实地面对自己和股票市场。如果投资者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则无法真正地反思和完善自己,也得不到长期的收益。同时,投资者在进入投资市场之前一定要摒弃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因为这是阻碍投资者投资成功的绊脚石。只有集中精力勇敢地面对失误和市场诱惑的投资者,才能成为出色的投资大师。

    巴菲特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在学习滑冰的时候,是选择一本关于滑冰的参考书,还是选择听一堂滑冰的理论课?当人们想学习厨艺时,会选择买一本关于料理的书籍,还是会选择上一些料理课程呢?从书本上或课程中学会滑冰和厨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完全学会滑冰或者掌握精湛的厨艺就要不断经历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会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其实,这个道理与投资方面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投资者也会在交易过程中犯错误,但是那并不可怕,最关键的是投资者要学会反思,以避免自己再一次犯同样的错误。

    投资大师们向来把错误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投资上产生错误时,他们会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负面的影响。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失误,是因为他们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投资的风险负责。

    巴菲特曾在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中,坦白了自己在2008年当中所做出的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确实做错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另外几个要稍微小一些,不过也损失了不少。”巴菲特不但在信中这样坦言,他还幽默地自我调侃道:“在市场发生变化时,我不仅没有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没有果断地采取行动,在那时候我还在啃着自己的拇指。”巴菲特在信中所提到的重大失误是当石油的价格将要达到历史最高位的时候,他却增加了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股票的持有量。巴菲特坦言造成这次重大失误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曾预料到能源价格在2008年的下半年突然大幅下跌。

    巴菲特还公开承认他曾以2.44亿美元买下了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但是在2008年底两家银行的股价狂跌了89%。巴菲特说,他之所以买入这些股票是因为它们的价格看上去十分便宜。而对于这些意外的失误,巴菲特都表现得十分坦诚。

    虽然巴菲特在投资上也曾犯过错,但是他从不羞于承认这一点。事实上,他把坦然面对错误,并从错误中反思当成了自己投资的策略。巴菲特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后,他会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首先,他会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他一定要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次,他明白少犯错误会让他的投资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帮他取得更好的收益。第三,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在错误中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知识。

    当巴菲特发现自己做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后,他会严格地要求自己,甚至有时候会过分地苛刻自己的投资行为。1996年,巴菲特再一次成为了迪斯尼公司的股东。当时,他回忆起了自己在30年前曾参与投资迪斯尼的经历:“尽管迪斯尼公司在1965年取得了2100万美元的税前收益,并且拥有大量的债务,其实际拥有的现金是十分少量的,但它的市值居然还不到9000万美元。那时候迪斯尼乐园花费了1700万美元制作的加勒比海盗游戏将要公开上市,可以想象的是我当时真的高兴坏了——一家公司的价格仅仅是它游戏的5倍!”士气大振的巴菲特合伙有限公司以每股31美分的价格购买了迪士尼公司大量的股票。虽然以迪士尼公司现在的每股66美元的价格来计算,这个决策看上去是十分明智的,但巴菲特坦诚自己干了一件蠢事:因为在1967年的时候,巴菲特以每股48美分的价格将手中持有的迪士尼公司的股票全部抛售出去了。

    巴菲特在分析他的错误时,还会考虑到他想做但是没有做的事情。1988年,巴菲特打算购买3000万股(股份分割后的数量)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股票。这些股份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的话,总值3.5亿美元。巴菲特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说:“在我大约购买了700万股之后,它的价格才逐渐上涨。在那种情况下,我变得十分沮丧,于是停止了收购……更糟糕的是,因为我讨厌持有小头寸,所以将手中持有的700万股全部卖掉了。”1993年,《福布斯》上曾发表过这样的评论:“巴菲特由于太早抛售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股票,而错失了赚得大约20亿美元收益的机会。因为他只购买了少量的股票,并且卖出的时间也太早,所以损失了大赚一笔的机会。巴菲特说:‘其实这是很容易分析的,因为这完全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我做出了退出的决定。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完全解释清楚。’”巴菲特自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说:“非常幸运的是,当我开始大量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时候其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我没有允许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巴菲特认为不断反思投资错误比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更能帮助自己成长,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说:“记住你的错误真的有很多好处。我认为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们会每天在心底检讨自己的投资错误。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考习惯。”在投资的历程中,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犯过或大或小的错误,但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犯错之后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悔恨之中,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甚至因为一些很小的错误而害怕投资,更有甚者因此而退出了投资市场。因为他们认为,避免投资错误出现的惟一方法就是不进行投资。然而,这却正是投资者犯得最严重的错误。因为如果不再投资,那么财富不但会因为通胀而逐渐减少,而且也会错失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与社会财富的时机。所以,投资者应该学会正确地面对自己在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的一些失误,不要让自己对投资市场失去信心。但是,也千万不要试图通过冒更大的风险在短时间内弥补自己的损失,因为这样只会让错误更大,如果不懂得反思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错误,那么之后就有可能一错再错,最终损失会更大,甚至会输得血本无归。投资者应该将每一次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要意识到每天反思错误的重要性,然后掌握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的方法,而巴菲特认为,只有从错误中才能寻找到投资进步的方法。

    投资者在没有对自己在投资上出现的错误的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前,是不会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错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固执地投资只会犯同样的错误。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明白错误并不等于失败,不要将股票市场暂时的波动当作自己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因为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来看,在交易市场中,有很多投资者在市场危机时都比巴菲特做得好,但是实际上,几十年以来巴菲特依然是金融领域当中最为投资者崇拜、最受外界肯定和敬重的投资大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看上去比巴菲特做得好的投资者能够代替他在金融领域的地位。

    巴菲特的忠告

    在投资市场中,经常有不少投资者会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当再次失败后他会把错误的根源推到客观因素上,像这样的投资者最终将会成为市场的奴隶,甚至在投资市场中他们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2.培养亲自调查的习惯

    照本宣科地按照别人的投资理论行动,很难获得长期的收益。

    ——巴菲特

    巴菲特告诫他的子女:“针对投资,一定要培养亲自调查的习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按照那些投资大师们的投资理论行动,则无法获得长期的收益。”

    巴菲特认为,仅仅通过和别人谈话是得不到较好的投资方法的。他在4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投资机会,并且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其进行独立的调查分析。巴菲特只愿意听取那些他认为值得尊重的投资者或分析专家的意见,比如他的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从投资大师巴菲特那里挖掘到成为大富翁的诀窍,而巴菲特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一定要养成亲自调查的习惯。

    企业的年报是巴菲特最喜欢的投资信息来源,而这些东西都可以轻易得到。在巴菲特的日常工作中,他几乎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他承认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正是因为平时大量地阅读而积累了很多投资信息。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投资自己熟悉或者了解的行业,是成功投资的重要因素。投资者想要投资自己熟悉和了解的行业,那么首先应该掌握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内部的真实情况,而通过阅读获取投资信息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巴菲特在和《超级基金》一书的作者亚当·斯密的会谈中,他建议投资新手们去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就是他在40多年前做的,那就是去调查了解美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这些知识将会为投资新手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是斯密却对巴菲特的建议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在美国大概有27000家上市公司,要全部调查清楚是一件很难达成的事情。巴菲特的回答是:“那么,可以从市场情况最好的上市公司入手。”

    巴菲特认为,投资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大量地阅读就可以。在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企业管理层所制定出的财务报表就能了解某一家企业的真实情况。但是投资者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某些企业可能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因为这个原因,巴菲特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不仅阅读他所选择要投资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会阅读竞争对手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投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

    巴菲特喜欢看年报的习惯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他第一次读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时便意识到了阅读年报的好处。到目前为止,巴菲特的办公室里仍然没有报价机,但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档案间里的188个抽屉里装满了各个企业的年报。巴菲特惟一的调查助理就是帮他管理那些年报的人。巴菲特十分重视每天阅读年报的习惯,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从他投资雅培制药公司开始,他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巴菲特的公司储存着大量有关美国大公司的信息,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年报来更新这些信息。

    通常情况下,巴菲特会结合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中所表现出的一些信息去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和书籍掌握企业年报背后真实的情况。如果有必要,他还会对其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直到弄清楚该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巴菲特才会作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1999年,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巴菲特在财经杂志上和金融书籍上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更多。我认为,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必须要具备广泛和大量的阅读。”从查理的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巴菲特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离不开其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的。

    有不少投资者会忽视一些简单的信息资料,但是巴菲特却非常重视这些资料,因为他总能从这些简单的资料中发现许多企业的信息。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在对手中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怎样评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升值的潜力和其内在价值,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其次要了解上市公司股票当前的市场价格。巴菲特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两点,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投资信息。

    在巴菲特看来,阅读和分析是获得投资机会的最佳途径,但是有时候阅读并不能得到所有的信息。如果巴菲特从年报中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信息,他会选择亲自到外面调查。他从来都不在意别人对股市的看法,在他看来,那些言论的价值是极小的,甚至不具有任何的价值。

    巴菲特在1965年的时候,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堪萨斯城铁路调查车场汽油罐车的数量。他并不是在为购买铁路股票做准备,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斯图德贝克公司,这是一家以生产优质汽油添加剂为主的大公司。当然,这家公司并不会将生产汽油添加剂的详情告诉巴菲特,但是巴菲特知道生产这种汽油添加剂的基本成分来自美国联碳公司,也知道生产一罐这样的汽油添加剂需要多少这种成分。这就是巴菲特来到堪萨斯城铁路车场核实油罐车数量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巴菲特察觉油罐装运量开始上升了,于是他断定这家企业的业绩不错,因此他迅速买进了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而不久之后,这家公司股票的价格果然大幅上涨,从刚刚买进的18美元一路飙升至30美元。巴菲特再一次赚得了一笔巨额的收益。

    从中可以发现,巴菲特通过亲自调查掌握了斯图德贝克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他大胆果断地购买了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事实证明,巴菲特亲自调查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也许有不少投资者曾经有过和巴菲特同样的看法,但他们并没有采取调查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所以他们失去了获得巨大盈利的机会。

    大多数普通的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从某些电视金融节目、分析家、经纪人的文章、报纸和杂志上得到的第二手信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在购买某一只上市公司的股票之前花一些时间去阅读该公司的企业年报,也不会想到去阅读这家上市公司所有竞争对手的年报,更加不会像巴菲特那样亲自走出去调查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他们总是会错失一些赚钱的大好机会。

    分析巴菲特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可以看到其他投资者不曾留意的信息,而是他能寻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更加可贵的是,巴菲特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亲自调查他最初的评估结论。

    巴菲特的忠告

    大量的阅读与认真的分析研究是投资者获得投资信息和抓住投资机会的重要因素,也只有做到这两点,投资者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避免自己被市场的假象所迷惑。

    3.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

    在投资上,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会轻举妄动。

    ——巴菲特

    在投资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总是让投资者目不暇接,所以巴菲特说:“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投资者应该意识到成功投资的关键因素是自己本身,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让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投资过程中,才能为自己带来稳定持久的利益。

    巴菲特告诫女儿苏茜:“只有克服了自身的弱点,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对于一些崇尚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必须有效地克服股价短期波动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保持冷静的大脑,以避免出现恐惧和贪婪的心态;对于那些坚持短期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必须在目标股出现购买价值的时候,克服自身犹豫不决的弱点,果断而大胆地买进股票,并且在做错决策时能及时止损。

    投资者应该明白掌握了好的投资方法不等于必然赢得投资利益,因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实际的联系。而克服自身弱点必须依靠投资者长期的坚持,如果麻痹大意,也许在投资过程中自己根深蒂固的弱点将会阻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战胜自己是每个投资者必须要做的工作。

    大多数了解巴菲特的投资者都知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是非常容易掌握的,市面上关于巴菲特投资方面的书籍也有很多,但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呢?其实投资者都明白股票投资并不复杂,获得收益的方法也很简单,但是往往在投资时会因为人性的弱点导致投资亏损。而只有当投资者战胜了自己,并根据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投资时才可以真正地战胜股票市场。

    古往今来,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大多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而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更是如此。巴菲特认为,作为出色的投资者应该具备一些与投资相关的基本素质。

    第一,耐心和恒心。由于股市的剧烈变动,许多投资者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也不能自信地作出决定,他们的潜意识在寻找一种参照体系,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他们希望将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与此同时,在股市处于动荡时期时,投资者往往可以很容易就收集到自己所关心的信息,但由于人性的弱点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能力,所以投资者有时无法正确理解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在股票市场当中,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家,他们最擅长的是使市场更乱、更动荡,他们喜欢以这种方式来拉开与那些散户的距离,让自己显得更加聪明和理智,因此,股票投资者所承受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

    虽然有很多投资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也能够勇敢地作出行动,但是如果没有像巴菲特那样的耐心和恒心也是无法在投资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因为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如果投资者没有耐心去等待企业的成长,那么将无法获得它的真正价值,而且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当然,这种耐心普通人是很难拥有的,就连巴菲特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他曾经这样批评自己在投资航空业时所犯的错误:“我承认,有时候我也会和其他投资者一样拥有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尤其是在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时候。”虽然要做到有耐心很困难,但是投资者也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放弃投资,因为不行动就没有利益可言。

    第二,勇敢与自信。勇敢与自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投资者勇敢的表现主要是在行动上面,而在思想上就要求投资者能够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信是勇敢的基本前提,这两种素质在投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投资者不能勇敢和自信地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在面对股票市场的巨大风险时他也会毫无招架之力。

    在投资领域中,巴菲特的勇敢和自信总是让他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益。在他看来,只有具备这两种素质的投资者,才能在股市处于弱市或者强市时不受市场潮流的影响,并能果断地作出决策,也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投资风险。

    从大的方面来说,勇敢基本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无知者无畏,二是大智大勇。前者是因为不知道风险来自于何处,后者是由于明白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且能够掌握控制风险的方法。这两种特性在短时间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又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的成功靠运气,但是这种运气不会经常出现;而后者的成功则是基于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因此它必然会是长期而有效的。

    第三,谦虚和谨慎。上面所说的自信和勇敢,投资者最好运用在局面失控的时候。然而,有时投资者可能会因为过度地自信和勇敢而导致狂妄自大、匹夫之勇,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产生反效果,因此谦虚和谨慎是投资者约束自己行为的最佳方式。只有谦虚才能使投资者不断地成长,那些真正的投资大师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因为他们明白盲目的自信和勇敢,只会让自己掉进市场的陷阱之中。所以,巴菲特一再地告诫投资者,谦虚和谨慎是避免骄傲情绪的良药。另外,谨慎还可以使投资者减少错误,尽管过分的谨慎会使投资者错失一些盈利的机会,但是投资者想要获得长期的收益,前提是一定要永久地在股市中生存下去。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自己有把握的东西应该自信和勇敢,对于一些自己无法完全掌握的东西要谦虚和谨慎。只有具有谦虚品质的投资者才能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及时地改正错误。

    巴菲特认为,无论多么出色的投资者,都难以避免失误的情况,然而他们在面对亏损时的态度却是各不相同的。需要投资者知道的是,面对失误时的态度是决定亏损大小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投资者亏损的原因是他们宁可赔钱也不愿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

    第四,孤独和冷静。在股票市场中,每一个投资者都在为了自己的盈利而努力着,因为想要获得成功,投资者只能依靠自己,没有谁会无私地帮助谁,这是由股票市场的特性所决定的。投资者盲目跟随潮流买进卖出的结果是收益平均化,很少有机会获得超水平的回报,所以,渴望获得成功的投资者应该逆潮流行动,并且要以孤独为乐,不要被市场情绪和其他投资者的看法所影响,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研究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上。其实,在投资市场中只有冷静的投资者才能成为市场的主人,因为股票市场经常会处于一种狂热的局面,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受到它的影响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少数冷静的投资者才能平静地看待市场的变化。所以,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要想规避股市中的风险必须要学会冷静地思考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在股市处于弱市时获得盈利的机会。

    巴菲特的忠告

    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投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投资市场的奴隶。

    4.想射中大象就必须随时把枪带在身上

    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我喜欢通过寻找好的猎物来“捕获稀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

    ——巴菲特

    巴菲特曾经对他的孩子们这样说过:“投资股票,不但要购买得早,还要卖出得比别人更早,我们应该随时握有足够的资金,如果我们希望射中大象,那就应该随时把枪带在身上。”

    巴菲特告诫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的时候不要抱有投机心理,因为那些好的投资机会往往会在投资者不停的换手中错过,投资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盈利,则应该集中精力寻找几家非常优秀的上市公司,而只有分析和研究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内在价值才能抓住好的投资机会,确保选择的股票能为自己带来最大的回报。

    巴菲特将挑选股票比喻为射击“大象”,他认为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其实是在选择一头很大的“大象”。尽管这样的“大象”并不是经常出现,并且它跑得也不是很快,但是如果投资者只是静静地等到它出现的时候才寻找猎枪,那么是不可能捕捉到“大象”的。因此,为了能够及时抓住眼前大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应该随时将手中的猎枪装满子弹并做好射击的准备。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的手中要随时握有充足的现金去等待那些好的投资机会的到来。

    每当美国交易市场股票价格疯狂上涨的时候,巴菲特都不会大量地进行购买,他只是静静地累积自己手中的现金。大多数的投资者总是喜欢同时购买多只股票,等到最佳的购股机会到来时,他们手上剩下的资金却已经不多了,尽管这时的股价非常的低廉,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购买了。这种情况就像猎人打猎一样,由于在漫长的等待中大象一直没有出现,所以猎人便失去了耐心,将射击的目标放在了松鼠、兔子等小动物的身上。结果,当大象真的出现的时候,枪中的子弹却已所剩无几。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根据统计,美国股市的价格竟然在短时间内上涨超过了2.5倍,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牛市。但是,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巴菲特却在1999年3月对外表示,因为股票价格的疯狂上涨,他再也找不到符合他标准的投资机会了。虽然他找不到适合射击的“大象”,但是他向伯克希尔的股东们保证,他一定会集中精神和保持耐心,静静地等待捕捉“大象”的机会。

    巴菲特表示,他所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通过少负债或者不负债的方式获得了最大的证券收益。他认为如果采取提高其负债与证券之比的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公司的证券收益。尽管巴菲特明白这一点,不过他对这种通过增加负债来提高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收益的方式并不十分赞同。在巴菲特看来,要想取得更大的投资收益,并不是依靠负债的杠杆作用就可以创造的。

    虽然巴菲特在投资方面很保守,但是在借钱的事情上他从不犹豫不决。他喜欢未雨绸缪,他认为只有随时准备好充足的资金才不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一筹莫展,所以,他不愿意在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去借钱。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最理想的办法是将收购某一家公司的时间与获得资金的时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但是他认为,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是行不通的。资金的不足可以将公司资产的价值提高,但是过于紧张的资金和高额的利息率不但会大大提高公司的负债成本,还会使公司的资产价值下降。当收购的公司价格处于比较合适的位置时,那么利息率也会上升,并且可能会降低投资的吸引力。巴菲特表示,由于这一实际的原因,公司应该分开管理资产和负债。

    在投资机会来临之前准备资金是非常明智的决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射中正在奔跑的“大象”。但是,巴菲特只有在当公司未来收益可以抵消负债成本的时候才会决定借钱。由于那些好的投资机会并不是经常出现,所以巴菲特希望伯克希尔随时做好射击的准备。他认为射中“大象”的前提是要枪不离身,因此,拥有充足的资金对投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投资领域中出色的投资者,在面对股市的波动时巴菲特有极强的识别力,他总是能够成功地拒绝那些看似不错的投资机会的诱惑,而且他不愿意跟随大众的潮流,而是去选择一些只是因为价值被低估才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巴菲特告诫投资者在手中持有充足现金的情况下,更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市场所迷惑。在很多情况下,充足的资金反而会导致投资者作出更多错误的投资决策。1999年初,巴菲特手中握有35亿美元的现金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债券,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因为他手中所掌握的资金甚至超过了一些小国家的生产总值。巴菲特决定长期持有这些资金,直到出现值得购买的、价格合理的股票时才动用手中的资金。但是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大部分的投资者往往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为了让手中的资金立刻发生作用,他们总是频繁地买进卖出,不愿意耐心地等待自己喜欢的股票价格下跌后再买进,而是在对这些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购买了质量很差的公司的股票,或者以昂贵的价格购买了与实际价值不符的股票。这样一来,他们迎来的投资结果往往与自己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

    巴菲特的忠告

    充足的资金对于投资者来说必不可少——只有随时做好投资的准备,把枪带在身上,才能捕捉到“大象”。

    5.真正的投资者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

    所谓有“转机”的企业,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企业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巴菲特

    在投资领域中,每一个成功的投资大师都是经过漫长的学习和摸索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一点上,巴菲特从来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而这也使他迅速成就了自己的投资抱负。

    股票投资并不是凭借运气就可以获得成功的,要想真正掌握它就必须经过长期不断地研究和总结才能实现。投资者如果希望长期在股市中立足,那么一定要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应该不断向那些投资领域的大师们学习。在现实当中,巴菲特就是许多投资者心中所崇拜的投资大师,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影响到投资者的想法。但是,巴菲特也是在长期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在投资市场中成长起来的。

    投资者可以从那些经验丰富的投资大师身上获得许多值得借鉴的投资知识,其中许多都是投资大师们在日积月累的投资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精华。对于一些刚刚涉足投资领域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获得成长的好方法。而分析投资大师们的投资经验,是一条掌握成功投资方法的捷径,也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处处受挫。除此之外,投资者应该学会将这些无形的资产转变为有形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当巴菲特还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学生时,他就经常向自己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请教一些关于投资方法的知识,所以在那时,巴菲特就已掌握了很多宝贵的投资经验。巴菲特告诫投资者在购买某一只股票时应该关注企业的实际价值和经营状况,不要被股票的表面价值所迷惑,并将这一点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投资当中。巴菲特承认,这都是来自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所推崇的价值投资理念。格雷厄姆对股票投资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当时在投资领域也拥有很高的地位。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格雷厄姆更加注重上市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其内在价值——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在投资之前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且以十分合理的价格买进股票,那么就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巴菲特说自己在认识老师格雷厄姆之前,已经对股票投资进行了长期地分析和研究,寻找了大量与投资相关的资料,阅读了很多投资的书籍,并且也打听到了许多内部消息,但是他却没能掌握到一种真正选择股票的方法,而一直到阅读到格雷厄姆所写的《聪明的投资者》时,顿时感到豁然开朗。

    巴菲特曾向他的子女们坦言自己所总结的投资原则和策略都是受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而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股市中立足,是由于他长期不断地学习。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想要在股票交易过程中做到完全冷静地做出决策,只有通过不断底学习和积累投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因此,在多年的投资中,他总是保持着学习的态度,而且他经常向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虚心请教在股市中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问题。巴菲特明白,作为一名真正的投资者必须拥有良好的投资心态,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股票市场,那么无论掌握了多么高深的投资技巧,最终也有可能出现亏损惨重的情况。通过与老师格雷厄姆长期地交流,巴菲特懂得了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具有坚强、耐心、理性、冷静、独立思考以及大胆果断和抵制贪婪等良好的投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使巴菲特获益匪浅,这也让他在一度狂热的科技泡沫中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冷静和理性,避免了失败的风险。而当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某家企业或者行业未来的前景失去信心时,他也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独立思考并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的心态,使他在股市大跌时也能寻找到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

    当巴菲特谈到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时,他总是会流露出感激之情,他说:“遇到一个好老师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我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虽然巴菲特有着与生俱来的投资天分,但还是因为遇到了格雷厄姆,他才掌握了成功投资的捷径,而也正是由于巴菲特长期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使他在复杂多变的股市中避免了许多陷阱,更使他在股市中迅速地立足,成就了今天辉煌的投资业绩。当谈到这一点时,巴菲特非常幽默地说道:“在我刚开始决定涉足股票市场之初,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能否成功只能听天由命。当我遇到格雷厄姆之后,我才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怎样行走才不会被投资市场中的黑暗吞噬。”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对格雷厄姆的敬佩,而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投资成绩,不仅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天赋,最重要的还是他懂得向他人学习投资知识。

    巴菲特的忠告

    股票投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投资者拥有多么高的天赋,或是掌握了多么纯熟的投资技巧,都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因为只有善于向别人学习投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投资者才能够在股市中长期立足,也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6.思想上要敏锐,行动上要果断

    当世界提供一种机会时,聪明人会敏锐地察觉到。当他们有机会时,他们就会投下大赌注,其余时间不下注。事情就这么简单。

    ——巴菲特

    巴菲特的女儿只要一有时间便和父亲讨论投资的问题,苏茜曾听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我还想告诉你,作为一名真正的股票投资者,思想上要敏锐,行动上要果断。”

    听到这句话之后,苏茜不禁想到在2007年的夏天,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正处于狂热、世界能源危机持续不断的状况之中,当“中国石油”被所有投资者一致看好的时候,巴菲特却前后七次将他手中所持有的中石油H股票全部抛空。

    巴菲特这一反常的举动遭到了外界的嘲笑和讽刺。因为在巴菲特卖出股票的两三个月内,中石油H股股价又上升至20元附近。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暗自对巴菲特表示不屑。

    但是,不久之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地转变,当全球股市在2007年7月份达到最高点后,股价开始急速下滑。到2009年的元旦,纽约交易市场由14000点下跌至8000点,而中国股市更是惨不忍睹,下跌了将近70%,中石油H股股价从7元跌至了4元。

    想到巴菲特这一经典的投资案例,苏茜更是对眼前慈祥的父亲敬佩不已,于是又借机向巴菲特提出了自己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为什么您能在其他投资者都陷入疯狂和贪婪的时候,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

    巴菲特拿起酒杯,喝了一小口,然后抬起头对她说:“想要成功投资,首先要让自己敏锐的思维做出果断的决策,并且要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出手。”

    因为金融市场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许多投资者根本无法真正弄清其中的玄机。无论是一些长期投资者,还是一些希望通过投机来赚钱的短期投资者,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如果想抓住投资的良机,思想上一定要足够敏锐,并且行动要迅速一些。因为许多机会往往来得快,也走得快。

    在股票市场中大部分的投资机会都是隐藏在市场背后的,投资者往往很难捉摸到。如果只是看到市场表面的变化,则无法抓住机会,也看不到隐藏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必须用自己的判断和观察去寻找机会。在找到机会之后,投资者还必须具备敏锐和果断的特质。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在别人之前抓住盈利的机会或着规避存在的风险。反之,如果投资者在面对机会时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则只能白白错失投资机会。

    在投资实践当中,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益,也与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密切相关。巴菲特认为,如果有好的投资机会出现,那么一定不要犹豫不决,而应该果断出手。

    20世纪90年代,白银一直处于供应小于需求的状态。其实,白银不仅仅用于装饰,它还被用于一些实际的生活当中,比如制作拍照用的底片等。但是白银的开采却并不受人们的重视,开采者往往大量地开采金、铜等金属。所以,就供应量而言,白银的供需会大大降低。但实际上白银的经济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因此供应不足将会导致白银的价格上涨。90年代时,巴菲特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国际市场的白银供应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存货,所以造成银的价格持续低迷。换句话说,即银的市场价格并未反映出真实的供需关系。巴菲特认为,这种需求大于消费的情况最后一定会造成国际市场上银的存货大量被清空,而银的价格也会因此上涨。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巴菲特购买了超过2.8万吨的银。机会来临时,迅速地买进,这便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方式。巴菲特在选择股票时也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如果他认为某只股票没有买入价值,那么他宁愿放弃购买;如果他认为值得购买,那么他会果断地抓住盈利机会,绝对不会有半点犹豫不决。

    由于巴菲特总是能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上预见某个行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所以在投资时他从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敢于果断出手,因此他总能比别人更早地抓住投资的时机。

    其实,投资者想在交易过程中真正做到果断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在徘徊不定中与投资机会擦肩而过的,他们往往会因此追悔莫及,甚至会在心底发誓如果下次再出现投资机会,一定会果断出手,但是当投资机会又一次来到身边时,他们还是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看来,这种果断的素质不好掌握,需要通过长期培养才能获得。

    巴菲特的忠告

    当投资机会再次降临时,投资者一定要果断地做出投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投资机会,才能获得投资收益。

    7.改变思维头脑:借钱生钱,融资投资

    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划水效果更好。

    ——巴菲特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是巨大的。如何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是每个投资者迫切希望掌握的投资技巧。此时,善用他人的资金进行投资就不失为一种降低自身投资风险、突破自有资金局限的好方法。毕竟投资者个人的资金规模极其有限,只凭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投资必然难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这一点对那些初次涉入投资市场的人来说尤为明显。即使是那些投资成功,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额资金的投资者,想单凭自己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获取更大的利润,常常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巴菲特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子女,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决不会让自己投资的步伐被有限的资金所束缚。事实上,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外来资金的投资高手。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获得尽可能多的可操作资金,才能使自己在市场中占据超越一般投资者的优势地位。

    在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始独立投资之前,巴菲特曾在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里工作。当时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是一家共同基金,包括巴菲特在内共有6名员工,运营资金只有600万美元。当时,巴菲特回绝了不少大公司的聘请,执意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希望从老师格雷厄姆身上学到更多的投资实战技巧。然而不久,格雷厄姆宣布退休,巴菲特就告别老师回到了家乡。当时,年仅25岁的巴菲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股票投资经验,并且萌生了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

    然而,巴菲特发现自己投资赢利积累起来的那点资金对于创办一家公司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在亲友为巴菲特举行的家庭聚会上,巴菲特向众人宣告了他打算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的想法。因为对巴菲特的见解和判断很有信心,亲友们纷纷响应,出资帮助他成立合伙企业。在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他的第一个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当时,这家公司一共有7位合伙人,全部都是巴菲特的亲朋好友,募集到的资金总额为105000美元,其中巴菲特出资100美元,全权负责投资策划。可以说,正是这100美元开启了巴菲特传奇的投资生涯——在近半个世纪的投资中,巴菲特将这100美元变成了420亿美元,谱写了史无前例的投资神话。

    事实上,创业初期的巴菲特一直被资金缺乏的问题所困扰,而且他深深地认识到,仅靠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那点微薄的资金很难短期内让他的事业获得大的发展。于是,他向医学界的朋友提出了合作的请求——亲自登门拜访,保证“绝对坚持以格雷厄姆的原则来进行投资”,并提出了对对方而言条件优厚的合作协议。在巴菲特的不懈努力下,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的资金总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逐渐增长到50万美元,然后又增长到200万美元。

    合伙公司在巴菲特的精心管理下运营得十分出色,取得了骄人的投资业绩。在长时期稳健投资收益的积累下,巴菲特手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由于他将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全部都投入到了股票市场中,所以他的资金在合伙公司的股份中所占的份额也日益增大,以致他最终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股东。

    可以说,正是由于巴菲特善于借钱生钱,即利用他人的资金进行投资,才使得他的合伙公司在资金紧缺的创业初期取得快速的发展。然而,巴菲特善于利用外部资金进行投资并非仅局限于自己资金匮乏的时候,事实上,在他后来自身资产上亿的情况下,也依然没有丢弃这一投资手段,反而将其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

    1969年,巴菲特将自己投资积累的资金全部用于收购奥马哈市最大的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并且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当时,纺织工业正处于低迷时期,人们都认为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场前景估计过高。然而,巴菲特却并没有将投资收益用于伯克希尔公司扩大其纺织业务的规模上,反而还陆续关闭了旗下的一些小纺织厂,到最后只留下了新贝德福德纺纱厂。巴菲特紧盯着这家仅剩的纺织厂运营所积累的资金,对每一笔费用的动向都予以关注,以求对资金做到最合理高效的管理,将其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其他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去。如此一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由原先的纺织企业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投资型公司。由此看来,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的原因并非看好纺织业的发展,而是趁着纺织行业低迷时能够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收购一家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从而借其庞大的现金流量作为自己的投资后盾。正是这个“借钱生钱”的高明策略,使得巴菲特股票投资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巴菲特又将目光瞄准了保险行业。在巴菲特看来,保险公司的客户会定期向公司交纳保险金,这些众多的零散资金汇集起来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而且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的频率并不高。因此,在客户没有索赔的大多数时候,保险公司都有一笔相当数额的流动资金。正是看中了这样一个资金上的巨大优势,巴菲特先后收购了两家知名的保险公司。他将保险公司在未遭到客户索赔时积累起来的大量资金投放到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充分地利用。如此一来,巴菲特靠着收购保险公司所花费的1%的投资,为自己赚取了高于20%的稳定收益。对此,他曾十分自豪地说:“充分利用别人的资金去进行投资,无疑是最高明的投资策略。”

    “借钱生钱”的投资策略充分体现出巴菲特出众的投资才能。正是在这样的投资思想指引下,巴菲特依靠别人的资金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聚小钱生大钱,一步一步完成了其巨额财富的积累,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资金,通过与其他投资者分享利润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巴菲特的忠告

    成功不仅来自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深刻认识与研究,以及对投资时机的及时把握,还要善于利用外来资金来提升自己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我在股票投资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非单凭自己的个人财富达成的,而是依靠广泛从他人那里借贷的资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