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真隐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华秋水,漆园傲吏,庄子以其人其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尽的向往与思索,终成为民族文化的渊薮。

    如果说孔子之隐还是侧重于实现“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人格的话,那么,庄子之隐则是较为纯粹的文化活动了。事实上,庄子是中国隐逸传统的正牌祖先,他以其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宣告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成熟,并以生命历程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对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及整个传统文化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隐士?有时候真是很滑稽的,既是隐士,却又大名鼎鼎,如何得隐?这其中的某些人,与其说是高洁的隐士,毋宁说是走终南捷径的俗徒。

    但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记载的四隐士却是真隐士。

    第一位隐士是慈溪(今浙江慈溪东)的蒋季庄,主要生活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他十分鄙视王安石的学说,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苦读诗、书,不轻易与人交往。高抑崇住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城,每年却要四五次出城来拜访蒋季庄。蒋季庄每当听到他要来,总是急匆匆地出来迎接,有时慌忙中连靴子都穿反了。两人总是在小屋里促膝交谈,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高抑崇离去的时候,蒋季庄总是送他好几里,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两人关系非常密切,由于蒋季庄名声很大,别人都很羡慕高抑崇。

    有人十分不解地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爱与人交往,却对你那样好,你也非常喜欢与他交往,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高抑崇回答说:“我常年读书,凡是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或者不知道的东西,总是积累数十条之多来求教他。只需一次拜访谈论,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看来,蒋季庄的才智,高抑崇知道,而别人却未必能知道,所以,二人才能相知。人们所说的“知己”,大概就是指这种吧!

    第二个隐士叫王茂刚,住在明州(今浙江宁波)深山老林里。他有个弟弟,不太喜欢读书,因此专靠劳动养家糊口。而他却很少走出深山与人交往,专心读书,对《周易》研究得尤其透彻。

    明州通判沈焕,曾经去拜访过王茂刚。沈焕和他谈论时,发现他许多精辟的观点早已超出了书中的注释,但他却一点儿也不自满,显出十分谦虚的样子。看来,他还会永不停息,深入地研究下去。

    第三个隐士是顾主簿,不知原籍是哪里,宋代南渡以后住在慈溪(今属浙江)。这个人非常清谦耿介,安于贫贱的生活,不祈求别人理解自己。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早上起来后,他便站在门口等待卖菜的人过来,询问一下一把菜多少钱,然后照价付钱。其他饮食穿戴用的东西也是这样来买。久而久之,那些做买卖的人便都很信任他,对他照实说价,不忍心欺骗他。

    如果一天所用的东西备齐了,他就开始闭门钻研经典书籍,不去和别人交往。

    村里的人都十分尊敬他,有些武断而好逞强的人在相互嘲笑时,总是说:“你难道是顾主簿?”

    第四个隐士是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的周日章。此人洁身自好,性格耿直,很受同县人的尊敬。他开办私学、教授生徒。尽管收入仅仅够维持生活,但对不义之财他却丝毫不取。他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邻居有时稍微周济他家一点儿粮食。虽然不时断顿,但他宁愿和妻子一起挨饿,也从不向人乞求。

    有时在寒冬时节没有棉衣穿,他们便把纸衣披在身上御寒,这时如果有客人来到,他也会十分高兴地让进来,一点儿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觉得不好意思。客人看到他的容貌神态,听到他的高谈阔论,没有不敬佩的。

    有一次,永丰县的县尉谢生送给他一件衣服,并说:“你并没有向我要,是我自己想送给你,以表达对你的敬慕之情的,您就收下它好了。”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在我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的俸禄是一样的,如果毫无缘故地收受它,是不懂得礼义啊!”

    最终,周日章还是拒绝接受那件衣服。

    洪迈认为,以上四位君子确实应该载入史册。

    道隐无形。生逢有道之世,进则可攻;生逢无道之世,退则可守。不为一时、一世、一人、一地所拘,故曰道隐无形,既是无形,就不受拘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圆融宏大的人格,故是超越尘俗的大解脱。人之所以有心灵的重负,就是因为太拘泥于一时、一事,溺于琐事而不能自拔。孔子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极为形象地刻画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参见《容斋随笔》、《三朝野记》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