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代诗人北岛这样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透显出了人性与历史的悲剧意识,然而,历史也正是在这样的悲剧意识中奋然前行的。

    一般说来,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当官,而不是当英雄。当官有权,有了权也就有了钱,荣、华、富、贵四个字真可谓形容尽了当官的好处。一旦当官,不仅在物质享受上得到了满足,被众人艳羡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受人尊重、令人敬畏的权欲得到了满足,就是从道德上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所谓光宗耀祖,正是这个意思。当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国历史上,英雄大多没有好下场,富、贵往往是没有的,就是荣、华也要拜人所赐。所以,中国人是宁愿当官而绝不愿当英雄的。

    只要当上官,不论你曾采取过什么手段,不论你是为了什么目的,你都是成功者,舆论一般都会站在你这一边。“成者王侯败者寇”,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中国人虽经常高喊“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在现实当中却很难做到。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为了某一理想、某一原则去做官,而是把做官当作目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南北“合纵”抗秦的苏秦和主张东西“连横”自保的张仪,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真所谓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苏秦的家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但他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想出人头地、被人羡慕、被人畏惧。于是,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努力学习各种权谋之术,分析当时各国的关系,准备去游说秦王,以获取很高的职位。

    他穿上貂皮制的华贵衣服,带了一百斤黄金,来到了秦国,上书给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丰富的物产供您使用,北边有胡、代地出产的马匹,向南则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阻。秦国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雄师;沃野千里,地势险要便利,储藏丰富,这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以秦国众多的人口,以那么多的战车以及纪律严明的军队,足可以并吞诸侯,据有天下,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苏秦讲了这么一通大道理,秦惠王的回答却客气而又冷淡,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他刚刚杀了卫鞅,不太喜欢外国人,又加上时机还不太成熟,或是苏秦只讲一些大而无用的道理,却无具体方法。秦惠王回信说:“我倒听说过:羽毛如果不丰满,就不能飞得很远;礼乐制度不成,不能够随便惩罚别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也不能教导役使别人;政治法令没有理顺,也不能随便去烦扰大臣。现在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秦廷上教导我,还是等秦国具备了条件再听您的意见吧!”就这样,苏秦被秦王赶了出来。

    苏秦接连上了十多次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秦王始终没被说动。看着盘缠已花完了,身上的貂皮裘衣也穿破了,苏秦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时,只穿着用皮带绑缠着的草鞋,背着书,担着行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满面羞愧。等回到家里,家人知他求职失败,都不理他。妻子看他回来,连织布机都不下,嫂子也不替他做饭,父母连话都不跟他说。苏秦所受的冷遇够令他伤心的了。

    他叹息说:“妻子不拿我当丈夫看,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看,父母不拿我当儿子看,这都是秦王造成的啊!我一定要想法报此被辱之仇。”

    于是,苏秦当夜就把书都找了出来,在屋子里陈列了几十种,其中有一种是姜太公的兵法《阴符》,专讲权谋之术。苏秦如获至宝,连夜背诵揣摩。就这样,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并告诫自己说:“哪里有游说国君而不能获得锦衣美食,不能据有卿相之位的呢?”经过一年的苦读和潜心分析,苏秦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终于充满信心地说:“这回确实可以游说国君了!”

    苏秦为了向兄弟求得路费,就跟苏代、苏厉谈论太公兵法上的道理,苏秦的精彩分析说服了苏代、苏厉,他们不仅拿出许多钱送给苏秦,自己也开始研究起这些问题,后来也成了有名的说客。

    苏秦这回决心合纵抗秦。

    他先来到赵国,想结交赵肃侯的兄弟秦阳君,没料到一开始就碰了个钉子。他并不灰心,继续北上,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到燕文公,钱已用光了,只好借了掌柜的一百个小钱度日。一天,燕文公出来,苏秦就趴在地上求见。燕文公听说他就是曾经游说过秦王的苏秦,就把他带回宫里。在那里,苏秦对燕王讲了一通道理。苏秦说:“燕国在列国之中并不是个大国家,论土地,只有两千五百里,论军事力量,也只有六百辆兵车,六千名骑兵,十几万步兵。南面的齐国和西面的赵国都比燕国强大得多,却连年战乱不断,只有燕国得保平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西面有赵国挡住了强秦,使秦国不能越过赵国来打燕国。赵国一旦投降秦国,那么,秦国马上就会进攻燕国。您现在不同赵国交好,却去同秦国结成联盟,这实在是不正确的策略。况且如果惹怒了赵国,赵国的兵马朝发夕至,您又怎么能抵挡呢?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同秦国绝交,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这样,各国才能自保。”

    燕文公很同意苏秦的看法,只是怕各国人心不齐,苏秦就主动要求去联合各国。燕文公当然很高兴,就给了他许多车马、黄金和从人。苏秦来到了赵国,赵肃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苏秦对赵肃侯说:“中原最强的国家是赵国,而赵国又与韩、魏接壤,秦国要想向中原发展,就必须先攻下赵国。现在秦国不敢来攻赵,是因为有韩、魏做挡箭牌。但如果秦国奋力攻打韩、魏,韩、魏并无高山大河做险阻,是很容易被打下来的。到了那时,赵国可就首当其冲了。现在各国都同秦国交好,纷纷割让土地,可秦国贪得无厌,非把你的土地吞完不可,这是什么策略呢?中原各国再加上楚国如果能联合起来,地方比秦国大五倍、兵力比秦国多十倍,还怕秦国什么呢?我希望能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六国一起抗秦。”

    赵肃侯当时十分年轻,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听到苏秦有合纵抗秦的办法,自然十分高兴。他立刻给苏秦一百辆马车、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请他去约会各国的诸侯。正在这时,秦国打败了魏国,魏国献出十座城求和。赵肃侯听了很焦急,害怕秦国接着攻打赵国,就忙请苏秦商量。苏秦一面忙着备战,一面用激将法利用张仪,让张仪在秦国当上了客卿,说服秦国,使它不来攻打赵国。苏秦安定了赵国后,就开始游说其他诸侯国。

    由于当时的情势所迫,韩、魏、齐、楚等国都十分同意合纵抗秦,苏秦的游说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自己也做了六个诸侯国的宰相,挂了六国相印。他从楚国返回赵国,一路上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真是史无前例的场面。

    苏秦当然不会“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正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在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亲自来到路旁迎接,他的嫂子扫地三十里,趴在地下不敢抬头,至于苏秦的妻子,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侧目而视,正眼都不敢瞧一下,只是竖起耳朵偷听。苏秦问他的嫂子说:“嫂嫂为什么先前对我十分倨傲,而现在对我十分恭敬呢?”苏秦的嫂子说:“因为叔叔您权大位尊而又有很多很多钱啊!”苏秦感慨万分地说:“唉!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认我,富贵以后亲戚也畏惧我。人生在世,势力权位以及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公元前333年,燕、韩、齐、魏、楚、赵六国会于赵国的洹水,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抗秦,并推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专门办理合纵事宜。

    应当说苏秦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减少战乱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战国策》就曾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这次合纵运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但千万不可忘记,苏秦倡导合纵的动机仅是为了能有官做,六国合纵也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缔结暂时的军事同盟。

    苏秦的事业不可谓不“辉煌”,其独特的外交成就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过,他的结局却并不完满,其实这也是由他所从事的事情及其行为方式决定的。

    秦王听说六国合纵,十分震惊。大臣公孙衍主张先打赵国,因为赵国是合纵的发起人。张仪连忙反对,认为六国刚刚合纵,不宜力取,若是去其一国,五国支援,那就不好办了,不如先拉拢其中的几个国家,慢慢地拆散盟约。可以先把魏国割让的城池退回几座,魏国一定感激,其他盟国一定猜忌,然后再把大王的小女儿嫁到燕国,同燕国结亲。这样,他们合纵的盟约就会被拆散。张仪出这样的计策,一方面确实有效,能够取得秦王的信任;一方面又遵守了不让秦国进攻赵国的诺言。

    秦王依照张仪的计策去办,燕、魏果然同秦国交好。赵王很着急,立刻派苏秦去责问燕国,没想到燕王又向他诉苦,说是齐国夺去了燕国的十座城池,要求苏秦替他想想办法,苏秦又被迫来到齐国。苏秦对齐王说:“您如果能退还那十座城池,燕国会很感激,燕王也会信任您。这样,您就有可能号令天下,建立霸业。”齐王本来雄心勃勃,因没有做上纵约长国家委屈得很,苏秦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就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燕王虽然十分高兴,但因苏秦跟自己的母亲有私情,所以并不看重他。苏秦心里也明白,六国合纵的首要问题是势力均衡,否则,合纵是绝不会长久的。他见燕王对他冷淡,就对燕王说:“我现在对燕国已无多大的用处了,不如到齐国去,明里做臣下,暗里为燕国打算。”燕王正巴不得他离开,就派他去了。

    齐宣王声色犬马无所不好,苏秦就迎合他的毛病,替他广搜美人,大造宫殿,为他父亲大办丧事。齐宣王虽然糊涂,但他的臣下田文等人却看得明白,这是消耗齐国的财力,要弄乱齐国的政治,弄垮齐国。田文等人就背地里派人去刺杀苏秦。刺客把匕首扎进苏秦的腹部就跑掉了。苏秦一时未死,挣扎着去见齐王,小声对齐王说:“我死之后,请把我的头挂在街上悬赏,就说我私通外国,有知道秘密的人快来揭发,就能抓住刺杀我的人。”齐王照着苏秦的话去做,果然抓到了刺客。

    苏秦死后,合纵之约瓦解更加迅速,尤其是苏秦替燕国破坏齐国的消息传出以后,齐、燕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这样,散纵连横就成为秦国近期的外交目标了。

    秦惠文王立即拜张仪为相国,让他办理连横事宜。张仪本是穷苦出身,据说曾同苏秦一起读过书。与苏秦一样,张仪也是一个十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在未仕之前,他也曾经历过了艰苦的漫游过程。他曾做过楚国的下等客卿,一次,楚令尹昭阳家传观和氏璧时,因忽来大雨,大家在纷乱中把和氏璧丢失,昭阳的家人见张仪衣着褴褛,一口咬定为他所偷,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几乎死去。后来,张仪听一个叫贾舍人的商人说苏秦在赵国做了相国,就前去拜见,没想到苏秦对他极为傲慢,这使张仪极受刺激,发誓要闯出一条路来。在他衣食无着、山穷水尽的时候,又是贾舍人帮他来到秦国,并替他花了大量钱财打点公门,使他当上了秦国的客卿。张仪对贾舍人万分感激,但贾舍人临走之前说:“这一切都是苏相国一手安排的,连我自己也是苏相国的门客。相国怕您在赵国得到了一官半职就满足了,况且相国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您,不宜在一国为官。所以才特意激励您的志气,把您安排到秦国来,希望您以后劝说秦王不要攻打赵国。”张仪听了,既感动又佩服,从此再也不认为自己比苏秦更有才能了。

    这次他被秦王任命为相国,楚怀王很害怕,怕他要报和氏璧受辱之仇,就赶紧先下手为强,依照苏秦的想法,会盟六国,一起出兵进攻秦国。但他一连发动了两次进攻,都因各国军队军心不齐、战斗力不强而以惨败告终。

    秦惠文王虽打败了六国军队,但齐、楚仍很强大,要想进攻齐国,就必须破除齐、楚联盟。于是,秦王派张仪带了许多礼物来到楚国,张仪先用重金买通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又把六百里商于之地许给楚国,再加上花言巧语,昏聩贪婪的楚王竟然同意了张仪的要求,派人前去辱骂齐王,同齐国绝交,同秦国建交。但派去接受商于之地的人一年后才回来,终于弄清张仪的话里全是欺骗。楚王大怒,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结果楚国在秦、齐两大军事强国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从此元气大伤。

    后来楚怀王曾用黔中之地换得张仪,但经不起张仪蛊惑之术,又把他放回了秦国。楚怀王总是受骗,最后死于从秦国逃回的途中。

    张仪功劳很大,秦王封他为武信君,并让他带足钱财,周游列国,实行“连横”计划。张仪首先来到齐国,对齐宣王说:“楚王已同秦王成了儿女亲家,韩、赵、魏、燕四国都送土地给秦国,相结为好,独有您孤立无援,如果六国一起围攻您,您打算怎么办呢?”到了赵国,又对赵武灵王说了这一通话,并拿齐国当幌子,号召诸侯。赵武灵王虽有雄才大略,但毕竟为情势所迫,也只好求和。到了燕国,燕国的新君愿把五座城池奉献给秦国。

    张仪可以说满载而归,外交使命完成得非常漂亮。但回秦国时秦惠文王已死,秦武王即位。武王平时很讨厌张仪,张仪就不得不设法脱身。他对武王说:“齐王知道我骗了他,恨我入骨,我如果到魏国去,齐国肯定会攻打魏国。在齐、魏交战时,秦国就可趁机攻下韩国,您也就可以到周天王的都城去看看了,周朝的天下说不定就是大王的。”武王听得心花怒放,就派张仪去了魏国。

    魏王拜张仪为相国,齐王知道后立刻派田文通知各国,重新结盟攻打魏国,并以十座城池的赏格捉拿张仪这个骗子。魏王十分着急,但张仪却自有主张。他派心腹冯喜假装成楚人去对齐宣王说:“大王既恨张仪,就不该成全他。我从秦都来,听说张仪离秦赴魏乃是一计。大王如果攻魏,秦国就会打下韩国,占有成周。您如今果真攻魏,不是正中圈套吗?”齐王恍然醒悟,撤回了军队。

    魏王当然更加信任张仪,张仪也最终完成了连横计划。

    公元前309年,张仪病死。纵观这一段历史,真可称得上是“国际风云变幻”。一会儿南北联合,一会儿东西联合,各个国家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复杂,真是瞬息万变。就是在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也很难看到如此变幻无方的国际关系。尤其令人注意的是,这种复杂的关系差不多完全是由两个智谋之人、舌辩之士左右的。先是苏秦的“合纵”,后是张仪的“连横”,这两个人把战国七雄随意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管你东西“连横”还是南北“合纵”,不管你杀多少人,流多少血,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只要有我的官做,有我的荣华富贵,就一切都无所求了。面对如此“丰富”的智谋遗产的时候,你是否会有深深的感喟呢?

    (参见《战国策》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