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肆虐:火灾的防范与自救-认识火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至今日,火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了,我们需要它。然而,世间万物,总会物极必反,对火的利用不当,或者是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火灾隐患,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想要避免火灾的发生,我们就要去认识火灾、了解火灾、进而预防火灾。

    人类与火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关于火的传说:永生不死之神普罗米修斯从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上偷来了天火装在芦苇管里送到人间,使人类掌握了火,认识了火,开始使用火。普罗米修斯却因此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惩罚。宙斯把普罗米修斯拴在高加索山最高的悬崖峭壁上,派两只兀鹰来啄食他的五脏。日复一日,使普罗米修斯忍受着永无尽期的苦难。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拒绝向宙斯妥协。他绝不后悔为人类偷盗天火送去温暖和光明的壮举。

    勇敢无畏、可敬可佩的天神牺牲了自我,换来了人类世界的新生。火因而成了光明、吉祥的象征。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力之一。古人除长期保存自然界雷击火、自然火外。终于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发现了两木相互磨擦生热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产生火,这些人就是中国传说中上古时代的燧人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使人类彻底摆脱了茹毛饮血、寒冷黑暗的野生生活。人类对取火技巧的掌握,加强了对自然力的控制能力,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和手段,人类社会因此而进入了文明时代。

    火是人类进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猿揖别”的分界。人类对火的利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在谈到其巨大的历史意义时,深刻地指出:“毫无疑问,就世界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气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能力,从而最终把人类和动物界分开”,“人们只是学会了摩擦取火以后,才第一次迫使一种无生命自然力替自己服务。”

    中华民族用火的历史渊源流长,中国先民用火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上溯到史前。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蚌村发现的猿人化石被命名为元谋人。据考证元谋人正式年龄距今已170万年。元谋人是亚洲最早的人类,并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直立成人的代表。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的炭屑证明,远在170万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已经使用火了。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用火历史最久远的民族,因此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人类起源的钥匙”

    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正是火推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现代社会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汽车业、化工业、航天工业乃至一切高科技技术领域都离不开火这一动力源泉。是火使人类远离愚昧步入文明,火为推动社会进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新的时代,它必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世界文化的星河中,火始终是最璀璨最耀眼的那一颗。

    火把节是彝、白、傈僳、拉祜、蒙古、纳西、基诺等兄弟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广泛流传于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前后几天举行,一般为期1~3天。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天上有个大凶神叫斯热阿比奉天王之命,来到人间勒索粮款,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和凶神苦斗了九天九夜,杀死了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就放出大批蝗虫、螟蛾来吃庄稼。人们在阿提拉巴的带领下举起火把。把“天虫”烧了三天三夜,保护了庄稼。从此,人们就在这一天欢度火把节。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健康和智慧。火成了古人和多民族文化中的“火神”,受到了人们的尊崇。

    用火、防火则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实施生存保护智慧的卓越表现。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记》中记载,传说是中国中原地带各族共同祖先的黄帝就已主张,对山林草原不可任意放火烧荒,应按时令有节制地用火,以防浪费和发生火灾。

    《周易》提出了:“水在火之上即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一居安思危,预防火灾的思想。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认为,是否重视和善于防火救火,是关系国家贫富的一个重要问题,搞好防火救火工作是富国之道。东汉荀悦在《申鉴·杂音》中指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至今其“防患于未然”哲理的现实意义仍作为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孙子兵法》中的《火攻篇》

    根据火的燃烧及地形、地物、气象等条件,形象地阐述了用火攻敌致胜的战略战术思想。篇中言:“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火烧营寨)、二曰火积(火烧粮草)、三曰火辎(火烧器械装备)、四曰火库(火烧军需库)、五曰火队(火烧军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具素,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凡火攻必因火之变而应之。”再现古人对用火有着十分深刻的研究和丰富的见解。

    三国时期的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连营,战国时代齐国田单的火牛阵……无一不是惊心动魄用火故事的佳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从烧制陶瓷到金属冶炼,从火药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民间“小心烛火”的谚语到先哲们提出的救火、防火之道都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火的聪明才智,都充分的博大精深。

    可燃物的着火

    1.气体可燃物的着火

    气体可燃物的着火可以用热着火理论和链着火理论来解释,但是气体可燃物在助燃剂中燃烧时,存在着火浓度界限和最低着火温度。

    气体可燃物的燃烧主要是以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的方式进行。我们从烃类物质的燃烧进一步了解气体燃烧。烃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它的氧化反应当然比氢的氧化反应更加复杂。由于高分子烃在发火前的链反应比较多,所以在较低温度下,也能引起燃烧。大量的实验证明,烃类在内燃机中的自发着火过程,一般经历着冷焰、蓝焰和热焰三个阶段。

    约在300℃以下,由于温度较低,烃被缓慢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同时温度逐渐上升。当过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就出现淡青色火焰。因为火焰的温度较低,在300~400℃范围之内,故称为冷焰。

    此时烃的过氧化急速分解,生成甲醛。甲醛再被氧化,生成一氧化碳。

    温度继续升高,则发生蓝色火焰,称为蓝焰。这时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一旦越过发火温度,就产生黄色的热焰,在冷焰过程中生成和积聚的大量甲醛,在一定的温度下爆炸地分解生成醛基HCO,同时发生淡蓝色的辉光,即为“蓝焰”。蓝焰的特征谱线是HCO,蓝焰伴随自由基HCO而生存,其最终产物是一氧化碳;同时烃类裂解成各种不同深度的产物,蓝焰的化学反应深度比冷焰大,但仍不完全燃烧。蓝焰持续时间很短,过程中一氧化碳的生成量不多。温度愈高,则蓝焰过程愈短,故常把蓝焰、热焰视为一体。

    2.液体可燃物的着火

    液体可燃物着火特性和蒸发特性有关,闪点是表示蒸发特性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越容易蒸发。因此液体可燃物燃烧时,火焰并不紧贴在液面上,而是在空间的某个位置由蒸发出的蒸气形成预混火焰或扩散火焰。

    液体可燃物一般储存在管道或容器中,燃烧致灾不仅会成为火灾,还会由于在有限空间内体积的膨胀,尤其是蒸发出的可燃气体导致管道、容器内压强急剧升高使得储器破裂引发更大火灾甚至会发生爆炸。如1960年10月前苏联发射SS—7洲际弹道导弹时,一级运载火箭燃料储箱泄漏,火箭提前点火,火箭发生爆炸,导弹全部炸毁,145人当场丧生,其中包括战略导弹司令M.涅杰元帅;1965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导弹基地,由于推进剂作业人员操作不慎,用焊枪和扳手戳破推进剂管道,导致爆炸着火,致使53人死亡;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

    航天飞机由于液氢储箱密封失效,起飞73秒即发生爆炸,大量液氢泄漏引起爆炸,航天飞机炸毁,7名宇航员死亡。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温环境中液体可燃物的监控,以防止或减少火灾的发生。

    3.固体可燃物的着火

    固体可燃物可分为天然物质,如木材、草、煤炭等,人工合成物质,如橡胶、塑料、纺织品等。现代社会中,各种合成材料广泛使用,它们的燃烧特点介绍如下。

    (1)合成纤维的燃烧特点

    (1)涤纶其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又称聚酯,涤纶为可燃物品,燃烧速度快。当涤纶接近火焰时,边熔融边冒黑烟燃烧。有芳香气味,灰烬为黑色玻璃状物。(2)氯纶其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

    氯纶为难燃纤维,当接近火焰时,收缩熔融,不发火,有刺激性气味,离开火源后自行熄灭。

    (3)锦纶其主要成分为聚酰胺,锦纶为可燃纤维,当接近火焰时,边熔融边缓慢燃烧,冒白烟,有刺激性气味,灰烬为褐色玻璃球硬块。

    (4)腈纶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腈,腈纶为易然纤维,当接近火焰时,边收缩熔融边燃烧,有特殊气味,灰烬为黑色而发脆的块状物。

    (2)塑料的燃烧特点(1)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均为易燃塑料,离开火焰后都能继续燃烧,受热后表面发生软化、熔融、滴落,发烟量较大,火焰温度高。

    (2)酚醛塑料、三聚氰胺塑料等为难燃塑料,离开火焰后呈不燃状态。

    燃烧过程中发黄色火焰,有甲醛气味。

    表面受热后发生膨胀、裂纹。

    (3)橡胶的燃烧特点

    (1)天然橡胶:天然橡胶无一定熔点,受热逐渐软化,在130℃~140℃时,则完全软化,呈熔融状态;发生火灾时橡胶受高温熔融后,向四周流淌,经冷却后又逐渐凝固。橡胶的相对密度<1,能浮在水面上燃烧。

    (2)合成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在400℃~800℃时能发生热分解,其分解产物分别为苯乙烯、氯丁二烯。

    燃烧产物分别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等有毒或腐蚀性气体。它会蔓延。因此,了解火灾蔓延相关的知识及其重要。

    认识火灾

    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而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的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导致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逐渐增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防工作应运而生。

    在我国首次出现“消防”一词是1903年由日本传来的,“消防”

    的含义是消弭与预防火灾、水患等灾害,所以直至辛亥革命后还称为“消防火灾水患”。20世纪20年代前后,仍称灭火与防火者为“消防火灾”。后来约定俗成,“火灾”

    二字被省略,“消防”才具有目前预防和扑灭火灾的含义。

    “预防和扑灭火灾”是对消防立法意义的总体概括,它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防止发生火灾;二是火灾绝对不发生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减少火灾的危害。现代的消防队就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控制火灾,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火灾的类型,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按照火灾的等级,可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火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火灾的危害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火灾给社会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古谚说:水火无情。它不仅毁灭了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而且无情地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火灾的危害有以下几种。

    1.烧毁社会财富

    中国有句话:“贼偷三次不穷,火烧一把精光。”这说明,如果发生火灾,往往能使人们辛苦创造的物质财富化为灰烬,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虽然巨大,但是火灾造成的间接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造成的间接财产损失之大,往往是直接财产损失的数十倍。

    1990年7月3日,四川省梨子园铁路隧道因油罐车外溢的油气遇到电火花导致爆炸起火。这起火灾直接财产损失仅500万元,但致使铁路运输中断23天,26日全线通车,造成成千上万旅客滞留和许多单位停工待料,间接财产损失难以估算。

    2.造成人员伤亡

    火灾给人类的生命安全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火灾一旦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也会显着增加。

    纵观以往的火灾案例,我们发现,发生火灾后总有死亡现象的发生,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有毒气体

    特别是一氧化碳,毒性最大。

    我们日常使用的煤、木材等在不完全燃烧时都会产生一氧化碳,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5%。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1.3%时,人吸上两三口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1995年12月8日,广州着名桑拿室——广涛阁芬兰浴池失火,18位女性因吸进大量一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而窒息死亡。

    (2)缺氧

    燃烧消耗了氧气,火灾中的烟气常呈低氧状态,人吸入这种低氧的烟气,会造成缺氧,进而可致人死亡。美国曾对933起建筑火灾中死亡的1464人的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因缺氧窒息和中毒死亡的有1062人,占总数的72.5%。

    (3)烧伤

    火焰或热气会使人的皮肤大面积受伤,并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致人死亡。

    (4)吸入热气

    燃烧会产生高温,人在温度超过体温的环境中,会出现过多出汗、脱水、疲劳、心跳加快等现象。如果直接受到火焰的烘烤,所吸入的高温热气会使人出现气管炎和肺水肿,进而窒息死亡。

    大量的火灾案例证明,烟气是火场上的第一杀手。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等严重威胁人的生命的物质,并且,火灾时特有的高温和缺氧状态等会使人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1993年2月,唐山林西百货大楼火灾中有79人丧生,除一人坠楼身亡,其余全部因一氧化碳及其他毒气窒息而死,因此,在火灾时要注意防烟。

    为了减少发生火灾后的死伤现象,要求我们要了解防火的安全知识,学会在火灾中逃生。

    3.生态环境毁坏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它们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灾发生时,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毁坏资源,对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造成无法预测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1987年5月6日到6月2日几乎长达一个月的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起火直接原因是林场工人在野外吸烟引起,间接原因是气候条件有利燃烧,可燃物多。人民解放军、森林警察、公安消防人员、广大职工近10万军民经过近一个月的殊死搏斗才将大火扑灭。这场大火致使193人丧生,226人受伤,火灾破坏了1000多万亩林业资源,大火殃及1个县城和3个镇,破坏的生态平衡需80年才能恢复,经济损失高达69.13亿元。据资料统计,我国年均森林火灾毁林面积达100万公顷(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日本60%),森林大面积减少,造成洪水泛滥。

    火灾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影响。如火灾发生在首脑机关,通信枢纽、涉外单位、古建筑、风景区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甚至波及全国乃至全世界。

    由此可见,火灾的危害性是相当惨重的。我们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积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以便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灾的蔓延与扩大

    火灾是一种失去控制的燃烧。

    燃烧总是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能自行向四周传播,直到能够反应的整个系统反应完为止,而且这种传播发生在多相介质中。火灾的蔓延表现为火焰的传播,因此火灾的蔓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中包含多种可燃物的燃烧、烟气的复杂流动及各种形式的传热传质。各种流动形式的存在,不仅形成了火灾现场之中的各种特殊燃烧形式,而且加速了火灾的蔓延,例如森林大火中的火旋风和非火的存在,使得森林大火蔓延迅速,难以扑救。发生在2009年2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森林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据新华社报道,这场特大森林火灾燃烧总面积达41万公顷,共造成210人死亡、1800多栋房屋被毁、近100万头牲畜和野生动物死亡。在高层建筑火灾中,由于楼道、电梯、管路及电线电缆通道的存在,使得空气极易流动,再加上高空风速较大,火灾一旦发生,蔓延极为迅速,如西班牙的罗那阿罗肯旅馆(1979年9月12日发生火灾)。

    该旅馆地上11层,地下3层,设置封闭电梯和开敞楼梯。烟火通过未关闭的楼梯间和电梯厅,从底层迅速蔓延到顶层,造成85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那么,建筑内火灾发生后究竟是如何蔓延的呢?通常建筑火灾在起火部位发生后,烟火如在房间内先行突破门窗主要走向是沿走廊蔓延,遇楼梯、电梯、垃圾道、竖向管井,形成“烟囱效应”,迅速向上抽拔,蔓延至楼上各层另一条走向是通过窗口和孔洞,由建筑外部向上发展,其中由于热力作用,高温烟气浮在建筑空间上部。如果是高层建筑火灾,其明显表现:一是火势猛烈,蔓延速度快。由于烟囱效应,烟雾和热气流迅速升腾,使火势迅速沿着楼梯间和各种竖向管道井向上部发展,直至顶层。同时,沿着走廊等在横向迅速蔓延的火势,还会沿着窗口外墙向上部蔓延。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会形成上下、内外,多层着火的立体燃烧。二是烟气扩散迅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发生火灾时,大量的浓烟会很快充满走廊,并沿着楼梯间和各种管道井等迅速扩散,封锁楼内的安全疏散通道,而普通电梯由于起火后楼内停电和电梯井不防烟又不能供安全疏散使用,因而造成人员疏散困难,可能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事故。

    建筑物之间还有一种火灾蔓延方式:火焰接触延烧,这种蔓延途径往往出现在大风条件下的火场。

    因强风作用,使得从建筑物外墙开口喷射出的火焰,沿水平方向偏斜,延伸接触到下风向邻近的建筑物,引起火灾蔓延。

    因此,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阻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火势蔓延,把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低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是当前设计、施工单位以及监督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有一项发明,是一种有效遏止火灾迅速蔓延的方法,它是在火灾的外围构筑一道水墙,该水墙是由内部充填有高分子吸水材料的袋体堆叠而成,且袋体内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吸收有充足的水分。由内部填充有高分子吸水材料的袋体充分吸水堆叠构筑成的水墙来隔离火灾外围,以便有效遏止火灾迅速蔓延,同时在火势逼近的情形下利用有吸收充足水分的袋体所构筑成的水墙能够吸收高温,在一定高温状况下袋体会自行破裂,使其内吸收的水分流出来,再一次利用该水分达到扑火之功效。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我们国家有专门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从建筑结构本身尽量降低火灾蔓延的概率。如GB50045—1995(2005版)第6.2.1条规定,一类建筑式和除单元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满足: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平方米,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第6.2.2条规定,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这些严格的规范要求,既能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又阻止了火势的蔓延。

    还有一类特殊建筑的火灾蔓延——地下建筑火灾蔓延。地下建筑主要包括各种地下商场、宾馆、车库,还有地铁隧道、公路隧道等。

    地下建筑从结构上来讲,一般是由出入口、通道、洞室组成的,空间更为密闭。火灾蔓延过程中,并形成火风压,导致烟气的蔓延极为迅速,火场逃生十分困难。

    引发火灾的几个因素

    一般来说,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二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所谓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多是由于某些物质的自燃或遭受雷击而引起的。如火山喷发、雷击或物体的自燃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一般这种自然火灾比较少见。而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多是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比如在用火、用电、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时不小心或违反操作规定而引发的火灾,或者玩火、吸烟、纵火等因素引起的火灾。

    1.自然因素

    (1)自然灾害性火灾,是指地震、火山喷发、雷击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火灾,这类火灾发生的几率极小。

    (2)固体物质的自燃性火灾,这种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性质,在气温特别高时,这种物质就会自己产生灼热以致燃烧起来。比如干枯的木材、棉、毛、麻、纸张等,如果堆放过多,而且过长时间堆积于高温下,就有可能出现自燃现象。

    (3)液体火灾和可溶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石蜡等,这些均属于易燃物质,必须安全存放于封闭空间,一旦曝露于太阳下面就容易发生自燃。

    (4)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气体都是特别容易燃烧起来的,如果存放不注意使气体泄漏过多时,很容易发生爆炸。

    2.人为因素

    (1)用火不慎:由于人们的思想马虎大意,或者用火安全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造成的火灾行为。

    (2)电器火灾:主要是指违反电器安装使用安全规定、电线老化或超负荷用电而造成的火灾。

    (3)违反操作:指违反安全操作规定而引起的火灾行为,比如焊接、装修时拉扯电线等。

    (4)放火:是指蓄意造成的火灾行为。

    (5)玩火:指儿童、老年痴呆症患者或智障者玩火柴、打火机而引发的火灾行为。

    (6)静电:主要指冬天天气干燥,人的身上容易产生静电,尤其是毛线衣服引发的火灾。

    什么时候容易发生火灾

    我们都听说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说,在天气干燥的时候,用火一定要格外小心。这句话,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人们都起到了一种警示和提醒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火灾的发生跟季节的关系是非常大的。

    一般来说,冬季是火灾的高发期。在我国北方,冬季火灾大约占全年火灾的一半。这是因为冬季干旱,空气干燥,可燃物质的水分含量较少,林中枯草落叶沾火就着。

    而冬季需要取暖,如果是集中供暖,则暖气站烧的锅炉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如果是用电取暖,则容易造成电线短路等,引发电力火灾;如果是自家烧炉取暖,更容易一时疏忽引发火灾。冬季的极端气候比较多,雨、雪、大风等都容易造成电路故障,也是火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冬季,工厂里的可燃性粉尘很容易同空气混合,发生粉尘爆炸。而可燃性气体、易燃性液体,在干燥的环境中则容易发生静电火灾。当然,由于气候的不同,南北方的火灾多发季节其实不完全一样。除冬季之外,夏季是南方地区更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因为夏季的南方地区,气温很高,很多本来着火点就不高的东西,在那种高温的天气下,非常不稳定,随时可能成为火灾的推手。比如稻草堆、汽车,很可能就会发生自燃。当然,温度高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用电量大。家家户户、每个单位的空调都要全天候运转,而由于天气热,人们睡觉时间减少,使用电脑、电视的时间相应增加,同样会加大用电量。用电量大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造成输电线路过载,引发电力火灾。另外,夏季南方的极端天气比较多,大雨、台风等自然现象,毁坏财物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火灾隐患。

    北方的秋季也是个不容忽视的火灾多发季节,因为秋季天气干燥,而且大风天气非常多,再加上又是叶落的季节,可燃物遍地都是,因此秋季也不可小觑。

    除了季节对火灾发生率的影响,其实还有一些特殊时段的火灾发生率也是很高的,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在一年中,最容易发生火灾的日子是农历大年初一。燃放烟花爆竹是此时火灾发生的根源。据公安部统计,2011年除夕,全国共发生火灾2512起,直接财产损失774万余元,出动消防车7572辆,抢救、保护财产价值5363万余元,出动官兵4.3万多人,公安消防部队接警出动3658起。在一个星期中,最容易发生火灾的时间是周末。据统计,美国近10年间,共发生特大火灾363起,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夜间。我国的特大火灾也多发生在这个时间,周末举行聚会、活动后,人们对火源、电源、气源疏于检查是导致火灾的常见原因。

    在一天24小时中,最容易发生大火的时间是凌晨1点至4点。这个时段大部分人的生物钟处于睡眠期,警觉的部分趋于停止工作状态,在这个时段从事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发生误操作。忙碌了一天的人都休息入睡,如果对火源、电源管理不善,或者对易燃物疏于管理,就可能引发火灾。熟睡了的人们对初起的火灾往往反应较慢,待火焰燃起、烟雾扩散的时候,就可能已失去逃生良机。

    了解季节以及一些特殊时段对火灾发生率的影响,对我们防范火灾很有意义。在天气干燥或者面临极端气候的时候,改变不好的用火用电习惯,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对火灾保持敏感和警惕,是挽救财产损失以及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方法。

    无情火灾警示

    古往今来,多少广阔的草原,莽莽的林海,被烈火吞没;多少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工厂企业,在大火中毁灭;又有多少人葬身火海,或被无情的烈火烧伤致残!

    1.克拉玛依的悲剧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内,7所中学、8所小学的15个规范班的学生、教师、校长向有关领导作汇报演出。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忽然,幕布迅速燃烧起来,火势蔓延,很快烧着了电线。“啪”

    的一声,电线短路,全场一片黑暗,刹时间惊叫声、呼喊声,奔跑声乱成一片。孩子们东撞西碰,无法冲出火海。肆虐的火魔像一头发怒的巨兽,幕布和其他塑料制品燃烧中释放出来的大量烟雾毒气,即刻充满了礼堂?

    谁能相信,刹那之间,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竟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这场火灾,致使师生325人死亡,其中有中小学生288人;130人重伤住院。

    2.冬天里的一把火

    1987年,从5月6日到6月2日近1个月的时间里,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发生了一起近40年来最大的森林火灾。据统计,此次大火烧毁:森林70万公顷;设备(汽车等)2488台;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信线路284公里;粮食325万公斤;房屋64.1万平方米;死亡193人,受伤276人,经济损失5.2亿元。

    这场历时27天的大火,最初有5个起火点,都是由于林场工人违章在室外吸烟,或使用割灌机不慎引起的。

    3.液化气厂的火球

    1984年11月9日5时30分,位于墨西哥城近郊的一家液化气灌瓶厂,因输气管破裂,溢出大量气体,形成数米高的液化气雾,被地面的明火引燃起火。因火焰波及范围较大,造成连锁反应,引起更多的管道破裂、起火。最后,两个2000立方米的球罐和44个卧罐连续爆炸,形成了直径约三四百米的大火球,火球温度高达1200℃。

    这场严重的燃烧爆炸事故,使该厂许多建筑物和附近的居民建筑毁坏,数十辆卡车被烧焦,造成500多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

    4.书山火海

    1986年,美国洛杉矶中央图书馆发生火灾,烧毁20万册图书及馆藏2/3的杂志。此外还有600万册藏书受到水和烟雾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200万美元。

    这家着名的图书馆,藏书1200万册,还藏有大批商标案卷、专利证、杂志、音乐唱片、地图及其他极有研究价值的资料。火灾是在图书馆的一个书库内发生的。当时,烟雾报警器立即向消防队报警,消防部门先后出动了70部消防车、350名消防员。但由于藏书太多,书库结构复杂,火势蔓延迅速,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7.5个小时,大火才被扑灭。

    5.吉林市商业大厦火灾事故

    2010年11月5日9时15分许,吉林市船营区珲春街商业大厦发生火灾。该商厦为5层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经消防部门初步判断起火点在一楼,截至11月6日7时,吉林市珲春街商业大厦火灾已导致19人死亡,另有1人失踪,28人受伤。

    6.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

    公寓内住着不少退休教师,起火点位于10~12层之间,整栋楼都被大火包围着,楼内还有不少居民没有撤离。至11月19日10时20分,大火已导致58人遇难,另有70余人正在接受治疗。

    7.南京栖霞化工厂火灾爆炸事故

    2010年7月28日10时11分左右,扬州鸿运建设配套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运公司)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15号的原南京塑料四厂旧址,平整拆迁土地的过程中,挖掘机挖穿了地下丙烯管道,丙烯泄漏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燃。截至7月31日,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重伤14人)。事故还造成周边近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3000多户居民住房及部分商店玻璃、门窗不同程度破碎,建筑物外立面受损,少数钢架大棚坍塌。

    除上之外,2013年1月1日3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空港新城永成机械有限公司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3名消防官兵牺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