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自卑情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个性心理学中,为各种特殊的因素打上“意识”或者“潜意识”的标签,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人们坚定地相信,意识和潜意识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两者也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另外,这两者并非是界限分明的,发现两者共同运动的目的才是关键。如果没有弄明白两者的关系,那就不能断定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潜意识的。我们在上一章所研究的原型的生活形式,正好能解释两者的关系。

    个体即整体

    对于意识和潜意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病例来解释清楚。有一个男人已经四十多岁了,已婚,患上了恐惧症,主要的表现是想要跳楼。这是一种欲望,他一直与这种欲望做斗争。他在其他方面都正常,只有想要跳楼是个问题。他和妻子生活和睦,个人工作顺利,而且有很多朋友。假如不考虑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影响的特征,那就会对这个案例感到疑惑。他有意识地感到自己要从窗户跳下去,但其实又从来没有从窗户跳下去的欲望,所以他一直都活着。我们发现,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他生活中的另一个方面,他与自杀欲的斗争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而且入侵了他的意识领域,他最终胜出了。其实,他在“生活习惯”(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讨论这个术语)中已经成了征服者,实现了优越的目标。估计读者会提出,一个在意识领域内明显有自杀倾向的人,居然也可能是优越的?我的答案是:他身上有一种力量正在和自杀抵抗,他在这场抵抗中取得了胜利,所以他是优越的征服者。客观地说,他自身的懦弱压制住了他对优越的向往。这种规律已经成为习性,并操控着一些在某方面感到自卑的人。重要的是,这种抗争存在于他的内心中,一方是体现在意识生活中的死亡欲和自卑感,一方是体现在潜意识生活中的对征服和生存的追求,以及对优越的追求。

    现在,我们来检验该理论能否通过原型发展来证明。我们通过对他早期记忆进行分析发现,他在学校的童年时期遇到过困难。他总是想躲开男孩子们,因为他不喜欢。可是他还要拿出勇气面对他们,和他们交往,这就需要他压制住自己的冲动。我们发现,在战胜自己的懦弱方面,他确实已经努力过了,他敢于面对自己的障碍,并且克服了。

    如果我们分析这位病人的个性,就会知道克服焦虑和恐惧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被这个目标组合成了一个整体。假如我们不视这名病人为一个整体,就很容易将他视为一个内心懦弱但却期望打斗的人,一个充满野心的人,很难认定他的成就和优越。我们在得出这个结论以前,在分析这个事实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个人生活的统一性原理,也没有顾及这个病例中所有的事实,所以这是一种完全不正确的观点。

    如果我们现在还完全不能承认一个人是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对个人所做的所有努力、我们对个人的所有认识,以及我们整个心理学,就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我们推断出生活具有两面性,但却不连接起这两方面来,那么就不可能将生活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社会背景

    我们不但要把个人生活视为一个统一体,而且还要对其有怎样的社会关系进行考量。刚出生的婴儿需要人们的照料和关心,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如果不考虑照料儿童、使他的自卑得到弥补的人,那么就不能够理解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果只是对儿童身体空间范围外进行分析,那么我们的分析实在不足,我们永远不能够对他与母亲以及他与家庭的联合关系做出解释。这个儿童的个性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背景有关,并已经超越了他身体具有的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面对儿童的分析,也可以运用到整个人类中。把人类赶到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那种怯弱,与把儿童限定在家庭生活范围内的那种怯弱是一样的。在某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很好地应对。由于生活的阻碍比较大,他们可能无法独自去面对。所以,成年人要组成一个集体,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这样他们就不用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以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的形式存在。很明显,社会生活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和无奈。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中的现象。如果某种动物比较弱小,它就要过群居的生活,这样在满足个体成员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群体的力量。比如,一头水牛难免受到狼的袭击,但如果一群水牛聚集起来就比较容易应对。只有在团结起来的时候,水牛才能够做到头靠在一起,用后腿与敌人战斗,一直战斗到得到解救。另外,老虎、狮子等被大自然赋予了保护自己的方式,所以能够脱离群体,过着独居生活。人类只能过群居生活,因为人类没有尖利的牙齿和爪子,也没有健壮的身体。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其实个体的软弱无能是社会生活的根源。

    从这个事实中可以发现,若是指望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天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只要配合合理,那么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对于这项结论,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因为一旦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在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时候,应该以他的天赋能力为依据,但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一个有缺陷的人处在孤立的环境中也同样有能力,那么当他进入一个配合得当的社会中时,他的缺陷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

    我们可以假定先天的遗传是各种缺陷的原因,那么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减弱自然缺陷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促使他们和别人友好相处。人类协作的历史,就是社会进步的历史。在人类的协作中,每个人的缺点和缺陷都能够被克服。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语言这种发明是社会性的,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发现,促使这种发明产生的原因是个人的不足,这一点可以通过儿童的早期行为得到证明。幼儿会为了让别人注意到他没有被满足的愿望,而发出和语言相类似的声音,这样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假如一名儿童觉得没有让别人注意他的必要,那么他就完全不会努力尝试着说话。对于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在他们还没有产生说话需求的时候,母亲总是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所以这时候他们是不可能学会说话的。根据记载的材料可以发现,有一名儿童因为没有必要去说话,所以到了六岁还不会讲话。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同样可以说明这个事实。这名儿童的父母是一对聋哑人,所以当他摔倒摔疼的时候,虽然也会哭,可是却哭不出声。他确实需要父母注意到他,但他没有发出哭声,只是做出了哭的样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聋哑人,声音对父母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想要了解某个人所选取的特别的“优秀目标”,就一定要以社会环境为根据。对于我们研究的事件的所有社会背景,我们永远都要仔细关注。同理,为了把某种特别的适应不良研究透彻,我们还要从社会的格局来考虑问题。很多人发现自己有适应不良的症状,比如,不能通过语言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说话结巴的人,只要我们略微观察说话结巴的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适应,从他们出生那天开始就是如此,他们不想交朋友,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促进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促进语言的进步,可是与他人交往却是这些人所不喜欢的,就这样他们结巴的症状根本没有好转的迹象。一般有两种发展特点存在于结巴的人中,一种是寻求寂寞,另外一种是想要与他人交流。

    我们发现,有些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成年人,在后来的生活里,都有怯场的特点,他们不擅长在众人瞩目之下说话,因为听众都被他们看作了敌人。当他面对的听众占有优势,并且好像又有敌意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自卑。实际上,要想做到不怯场,要想讲得流畅,就必须要对自己和听众都非常信任。

    因此,社会学的问题和自卑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自卑感是社会适应不良的结果,而对于战胜自卑感,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社会学习。

    常识和社会学习的关系非常直接。我们曾经说过,人们克服困难时以常识为根据,这个时候我们说的“常识”,是一种集体性的智慧,它属于社会整体。但同时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以自己特殊的理解力和语言为基础。在上一章里,我们就曾经说到这一点。这些人包括精神病患者、精神错乱者和罪犯。他们都有一些不正常的特点。社会标准、机构、人等事物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些事情根本不感兴趣,而这些事物恰好又是他们得到解脱的途径。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人对社会性事物感兴趣。神经质的人经常有这种想法,认为应该对那些美好的愿望表示充分肯定。不过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只是美好的期望还不够,在一个社会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东西以及行为的确切结果,才是更加重要的。

    如何看待缺陷

    所有人都在寻求优越,也都有自卑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完全一样的。作为普遍的条件,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操控着人类的行为。但除了这点以外,人和人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环境、健康、体力的区别。但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所犯的错误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观察儿童时会发现,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没有一个绝对准确和完全确定的反应。他们都在寻求更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他们各自的特别之处也明显通过这种寻求的方式体现出来。他们会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但都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而他们努力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

    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奇怪特点和变异方式进行分析。比如,左撇子的儿童,有的小孩曾经被用心地教育使用右手,所以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左撇子。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右手不灵活,或者非常笨拙,所以总是会被嘲笑、批评、责骂。这项缺陷确实会遭人嘲笑,不过应该接受训练的是他的两只手。当儿童还在摇篮里的时候,他是不是左撇子是能够被发现的,主要表现在他左手的使用要比右手多很多。在后来的生活中,他的右手不够灵巧,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重担。但与此同时,他经常有很大的兴趣使用自己的右胳膊和右手,在写字、画画这些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实际上,在后来的生活中,如果一个左撇子的儿童能比正常的儿童得到更好的练习,那么这件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他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他对自己左撇子一事了解得更早,那么他就会努力地练习以面对自己的缺陷。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和艺术天分,都有很大的益处。处于这种境地的儿童,总是在努力地战胜自己的缺陷,所以他有很强的野心。有些时候,这是一种非常艰苦的抗争,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嫉妒或者是羡慕别人,从而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更加难以战胜,也更加严重。对于一名不断抗争的儿童来说,他可能会变得富有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在他长大以后仍然非常强烈。他总是在抗争着,并且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应该是有障碍的、蠢笨的,这种孩子扛着比别人更加沉重的负担。

    儿童的原型是在四五岁时形成的,他们以原型为根据,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犯错、抗争和发展。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想要离开这个他无法融进去的世界,有的想要成为画家。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应该怎样战胜这些缺陷,虽然我们可能很清楚,但也很少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向他们解释明白。

    很多儿童都有生理缺陷,我们发现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就是这些缺陷,比如耳朵、眼睛、胃、肺等身体缺陷。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个非常奇怪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个男人四十五岁,已婚,患有哮喘病,犯病时间总是每天晚上从办公室回到家以后,另外他的工作还不错。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发病时间总是在回家以后?”他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我和我妻子总是有矛盾,我是理想主义的人,但她却是现实主义的人。回到家以后,她想要出去玩,但我却只想休息一会儿,悠闲自得。所以她总是嫌弃我在家里待着,我就会发火,这时就会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这个人没有呕吐感,而是喘不过来气呢?主要是因为喘不过气来符合他原型的特点。他童年时期应该被人绑起来过,因为他的身体较弱,也因为绳子捆得太紧,他根本无法抗争,所以会感到不舒服,影响了呼吸系统。那个时候家里有个人非常喜欢他,这人是一名年轻的女佣。女佣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总是在他身边坐着劝慰他。所以,他总感觉有人会劝慰他,有人会陪他玩耍,其实这种印象是不真实的。后来那位女佣结婚了,离开了他,当时他才四岁。他送她去了车站,一直都在大哭。他曾在她走了以后告诉母亲:“现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爱我了,我的保姆离开了我。”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男人始终都在寻求一个永远能够安慰他、为他带来快乐并且只关注他的人,他的原型在寻求这种理想人物,成年后的他也在寻找。他是因为不能一直得到慰藉和快乐才生病的,而不是因为空气太少才难以呼吸的。很明显,他很难找到能让他一直快乐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总是希望能够控制环境,这种期望也能帮助他达到控制的目的。所以,只要他呼吸困难,他妻子就不会想着去社交场合或者去剧院了。所以,他达到了自己的“优越目标”。

    从外表看,我们不能责怪他,因为他一直都没有犯错。但他心里有一种欲望,他想要操控别人,他想改变妻子的物质化个性,变成理想主义的人,比如让妻子变得像他那样。我们应该怀疑,持有这种动机的人和表面上这样的人是不是一样的……

    对于那些视力存在障碍的儿童,我们经常发现他们对能看见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甚至在这个领域形成了特别的能力。以杰出诗人古斯塔夫·弗雷塔格为例,他的成就非常大,但他的眼睛有散光的毛病。很多画家和诗人的眼睛都存在缺陷,但这也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兴趣浓厚的原因。“因为我的眼睛和别人不太一样,”弗雷塔格评价自己的时候说,“所以我就不得不锻炼和发挥我的想象力。不管怎么说,我在想象中看到的,要比其他人在现实中看到的更加清楚。究其原因,完全是视力造成的,虽然我不知道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是不是也因为这点。”

    如果观察这些天才,那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都有各种不足,比如视力障碍。在各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中都有类似的例子,甚至连神仙都不能幸免,总有一只或者两只眼睛是瞎的。有些天才人物基本和瞎子没有分别,但在识别和区分色彩、影子和线条的区别时,他们却比其他人更加擅长。我们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发现,如果知道残疾儿童的问题出在哪里,那么就能确定怎样应对和治疗他们的问题。

    有些人比其他人对食物更加感兴趣,他们会经常讨论自己能吃或者不能吃某些食物。他们之所以比其他人对这点更感兴趣,可能是早年饮食上出过问题,也有可能是在他们童年的时候,母亲的照料无微不至,经常告诉他们能吃或者不能吃哪些食物。他们要锻炼自己,战胜这些障碍,虽然不太情愿但也逐渐对自己的日常饮食关注了起来。最终,对食物的注意使得他们成了饮食问题专家,或者学会了烹饪。

    不过,有些人的肠胃功能存在问题,他们就会寻找能够取代食物的事物,比如这种替代品可能是金钱。这些人可能变成了银行家,钻进了钱眼里,变得非常吝啬。他们可能会非常辛苦地工作,不分昼夜为了攒钱而努力奋斗。我们经常说有钱的人患有胃病,这种现象非常有趣。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可能永远都关注自己的买卖,所以要比同行的其他人出色很多。

    大脑和身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种联系。一种缺陷所造成的结果未必与之相同。某种乱七八糟的生活方式,未必是某种生理缺陷的结果。只要选择合适的营养方案,生理缺陷就基本能够得到妥当的治疗,生理上的不适也能消失。其实悲惨的后果未必是生理缺陷造成的,患者的态度才应该为此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个性心理学家认为,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完全的生理缺陷,而且患者对自己身体状况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个性心理学家从这个论点出发,提出要抵抗原型发展中的自卑感,就要学着培养拼搏的精神。

    自卑感强烈的表现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因为不能耐心处理问题而焦躁不安的人。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无法控制情绪而又脾气暴躁,并且总是处于活动状态,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个人非常自卑。假如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虽然他不一定总是成功,但也不会感到焦虑。自卑感强烈还表现在儿童的好斗、草率、骄傲。找出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找出他们为什么自卑,我们有责任找到自卑的原因,这样才能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治疗。我们绝对不能指责或者惩罚原型生活习惯中的错误。

    我们可以通过非常特殊的方法来辨别儿童身上的原型特征。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活动来辨别原型存在的特点。比如,他们不断设立目标并且努力接近目标,他们为了达到超越他人的目标而坚持奋斗,他们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各种特别的兴趣。有一些人有种尽量排斥他人的个性,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只想在自己觉得安全的小范围内逗留,不想融入新的环境,不管是在生活、学校、婚姻里,还是社会中都是如此。他们希望达到优越的目标,但是只想在狭窄的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我们发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非常多。其实应对所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好遇到各种情况的准备,才能够取得成果,可是他们并不懂得这一点。要是有人失去了与他人或者环境交往的可能,他就只能以自己的知识作为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准,其实个人的知识根本不够,人需要常识,也需要与社会交往。

    如果一名哲学家想要完成他的作品,那么他就要集中思想,总结自己的论点,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这就需要长期独处,他不能总和其他人一同去用午餐或者赴晚宴。不过在这以后,他还是需要接触社会,这样才能够发展自我。在他的发展中,这种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要考虑他的需求是双方面的。同时我们还要牢记,至于这对他是否有用,也是不确定的。对于他的有用行为和无用行为之间的区别,我们一定要认真区分。

    人们经常为了去寻找一种自己的地位比别人更加高的环境而去努力奋斗,这个事实中包含着整个社会进展的关键。所以如果一个小孩的自卑感比较强,那么他的玩伴可能都是比他弱的孩子,或者他能够管制和压制的孩子;对于比他强的同龄人,他总是在排斥。这表现为一种病理性的不正常的自卑感,自卑的程度和特点才是关键,但自卑的意识并不太重要。

    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不过这种自卑感已经深入社会个性中去了,所以“情结”这个名称并不太准确。这基本上算是一种疾病,而不只是一种感情。随着境况的不同,其危害程度也在变化。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工作,而且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信心,那么我们就不能发现他的自卑感。但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或者与社会的适应关系感到不自信,这时他真实的心理状态是能够被我们挖掘出来的。

    在艰难而又紧张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错误基本会变得更加严重。陌生的环境或者艰难的环境,能够真实地体现出原型。其实,如果某种环境是艰难的,那么基本也是陌生的。这也就是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兴趣的程度能够暴露出来的原因。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第一章讨论过了。

    假如把一个孩子送去上学,然后观察他在学校里的社会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当作社会生活中的兴趣来考虑,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他在躲避自己的同学,还是与同学们友好共处?有些孩子总是犹豫不定,想要让他有所行动,就要满足附加的条件。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同样的特点是否会在他们的个人生活、婚姻生活、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有些孩子非常聪明,但也过于调皮,活动频繁,我们一定要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观察,才能发现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原本应该从事那样的工作……”“假如我是他,我会这么做……”“我本来能胜过他……可是……”自卑感强烈的信号包括所有类似于“是的……可是……”的句子。其实,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话,就会从这种不确信的感情中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很清楚,一个患有疑心病的人总是什么都做不好,原因就是他疑心太重。不过,如果“我不去”这种话从他口中说出来,那么他就一定会去。

    如果一名心理学家想做深入的观察,那就一定会发现有些人是非常矛盾的。自卑的表现也包括这些矛盾,不过实际情况并不仅仅是这些。对于眼前的问题人群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发现他们与人接触、相处的方式非常匮乏。我们要观察,他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身体表现出哪些姿势,会不会犹豫。在他的生活里,我们常常看见这种犹豫不定的态度。自卑感强烈的表现还有,向前迈一步又向后撤一步,很多人都是如此。

    训练这些人甩掉迟疑的态度是我们的整体目标。妥善的处理方式绝不是打击,而是鼓励。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有能力克服困难。正确应对自卑的唯一方法和建立自信的唯一方式莫过于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