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掉鞋里的沙:小毛病大问题-水底的危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人生短暂而会哀老,要尽量母负人生。迷失了自己,自然迷失了一切快乐。

    1.白天亮着的路灯

    一外商欲在某市投巨资合办工厂,该市领导极为重视,布置各部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接着,市里热情接待了外商。经过考察,外商对各方面均感满意,中外双方便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这天,具体细节都基本敲定,只剩下一点收尾工作便可以在协议书上签字了。

    适逢中午,外商兴致很高,提议共进午餐,这正是该市领导所期望的,于是欣然前往。在驱车前往饭店的路上,外商由谈笑风生逐渐变得满脸严肃。中方代表一头雾水,不知何故,只隐隐感到了事情并非像期望的那么顺利。

    在饭店,外商终于道出了原因:“对不起,各位,我决定放弃在贵市投资。”此语一出,举座哗然:刚才还谈得好好的,怎么现在突然变了卦?只听外商一顿,又说:“在来饭店的路上,各位应该都注意到,街道两旁的路灯都亮着。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一个上午走过的人不止千万,只要有一个人打个电话给有关部门,路灯就不会亮一个上午了。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没有人去做,对此我感到遗憾。对一个连自己的城市都缺少责任心的市民,我不敢想像在我的工厂里会负责。”

    对看似不关己的小事而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责任心,人们也许不会马上就受到惩罚。一些陋习逐渐变成了习惯,不知不觉地就影响了更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从小事做起。

    2.晋献公的马

    晋献公想借道虞国以便攻打虢国,就与荀息商量计策。

    荀息说:“把家传的名璧与名马赠给虞国,虞国一定会给我们让路。”

    “但名璧与名马都是我的宝贝,万一对方收了东西却不让路,我又如何是好呢?”

    荀息说:“如果对方不借路给我们,应该就不会收下东西了,既然收了东西,就会让路的,玉璧只是从内仓到外仓而已,马也只是从内侧马厩牵到外侧马厩而已。”

    于是,献公命荀息带这两种宝贝去交涉,虞公对礼物十分钟情,正要接受晋国的要求,大臣宫之奇出来阻拦:“不可以收。对我国来说,虢国就像唇一样,唇亡则齿寒,如果我们借路让晋国灭了虢国,它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

    虞公被宝贝迷了心窍,收下礼物,让路给晋国。

    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国在灭了虢国后,就势把虞国也灭了。

    虞公贪图名马、名璧,到头来却丢掉了自己的江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现象乍一想来难以发生,实际上在生活中却时常出现。这是因为人是有贪心的,总是割舍不掉自己的既得利益,有时正是因为对于蝇头小利的执著,导致失却了更大的利益。

    许多主管就像虞公那样,两只眼睛只盯着那些表面的利益,却不去考虑其可能带来大的损失。

    对问题要有深彻的洞察力,天底下永远没有送上门的好事,应该分析一下它背后隐藏的实质。

    3.看不见的资产

    眼不见,心不想。这虽是老生常谈,但最近我发现它还真有些道理。

    有一年我们公司的经营情况好极了。销售额在上升,订单数在增加。可是由于员工退休所带来的人手不足,使得公司几乎无法按时交货。

    公司开了几个会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许多可行方案之中,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公司经理跟他的秘书说:“小李,你能列个最近退休人员的清单吗?”

    李秘书列出了清单。经理的目光落在第一个人的名字上,抓起了电话。

    问退休职工能不能回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真是一个明智的决断。退休员工的反响很热烈,而他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是极为出色。

    这是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退休的职工有机会见到老朋友,挣笔外快(他们大多数工作了十到十三个星期,这是雇用他们而不会影响到养老保险支付的最长时间)。他们暂时放弃了一生努力所换得的退休生活,回来帮助他们热爱的公司。

    公司也非常感激,车间和办公室的人们都欢迎他们回来;因为人们知道退休人员做的工作要比刚接受培训的人好得多,而且让退休员工暂时回来可以避免发生人员臃肿。

    每个人都受益。可以确信的是退休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不再是让人“心不想”了,虽然他们也许在“眼不见”的地方。

    如果雇一位退休人员的话,用人的成功率会更大。不管你的招聘程序有多好,你还是不能确信对方到底如何,可是如果重新雇用退休人员,你已经知道他是怎样的人,而且几乎不用什么培训,他马上就可以开始工作。新员工在正式工作之前需要培训六个月,而六个月的时间太长了。把所需要的退休人员请回来,我们可以避免重新雇人,保持精简。

    一个工人和公司的关系不应该在他退休时就结束。回来重操旧业说明他仍然关心公司。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候宝贝就藏在我们身边,要善于发现和利用。

    4.强生的业务员

    纽约电话公司曾就电话对话做过一项调查,看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字使用频率最高,在500个电话对话中,“我”这个字使用了大约3950次。这说明,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实际状况如何,在内心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

    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顾主。顾主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的店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了。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说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中,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店主同意这个看法,从此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重视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重视别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重视别人,关心别人才会有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才会使自己感到愉快。

    5.自己的生活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关于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市老鼠,信上这么写着:“城市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在这里,可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那里后,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市老鼠面前。城市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老是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呀!还是到我家玩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乡下老鼠于是就跟着城市老鼠进城去。

    乡下老鼠看到那么豪华、干净的房子,非常羡慕。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要不停地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粮食,夏天更是累得满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会儿,他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他们吓了一跳,飞也似地躲进墙角的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想了一会儿,戴起帽子,对城市老鼠说:“乡下平静的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都市回乡下去了。

    这则寓言使我们看到,不同个性、习惯的老鼠,喜欢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人们都曾经对不同的世界感到好奇、有趣,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都回归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一只羚羊看到大象把树上的树枝卷下来,并吃掉枝上的叶子。然后又走到河边,用它的长鼻汲水,轻松愉快地向空中喷去。羚羊很羡慕大象所做的一切。于是它请求上帝给它一根长鼻子。它果真如愿以偿。羚羊高高兴兴地带着长鼻子回到羊群当中,并且向大家展示长鼻的功用,羊群惊讶地看着它的表演。

    此时,一只饥饿的狮子来到。羊群看到狮子立即拔腿就跑,但是那只带着长鼻的羚羊却无法快速脱逃,所以狮子一下子跳上去,把它吃了。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然而这类故事的导演真的就是你自己。

    在生活中,不要轻易追求什么,也不要轻易放弃什么,就像手中的牌,重要的不是牌的好坏,而是你该怎么样去发挥,不能因为存在差异就远离了自己。

    6.小腐败,大灾难

    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对时下比较盛行的小腐败颇有微词,强烈呼吁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治理“小腐败现象”。所谓“小腐败”,就是平常所说的行业不正之风,是指一些行业的办事人员,只要手中有点权,就想方设法捞点好处。

    小腐败蔓延广泛。小腐败渗透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面广量大,法不治众,治理起来比较难办。在教育经费保障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有些地区、有些学校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等不正之风,群众反映强烈。小腐败在圣洁的殿堂——科技界也存在。如某些评审考核鉴定的“三要”、“三不要”:评委要熟人、老同学、老同事;评价要高水平,不是“国际先进水平”就是“国内领先”;不要会提意见的评委、不要科学态度严谨的评委、不要不同意见的人,等等。小腐败同样也渗透到党政机关。一些地方或部门制定同宪法和法律相悖的文件,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这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抗法等现象时有所见,是该治理的时候了。

    同大腐败相比,小腐败是领导班子共同参与和决策,以谋私为目的,抱团成伙。有时小腐败未必搞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行动”,而是由于利益一致而达成默契,集体“无意识”地默默地、分散地维护共同利益。如:在苏北某公路收费站,对当地党政机关的小车一律不收费;每到年关,有人上门慰问,丰厚的礼品从站长到收费员每人一份,超过收费站上级主管部门下发年货的数倍,有此回报,全站员工抱成一团,心照不宣,对来自这些单位的车辆当然是一路绿灯。再就是情节的细微性。小腐败比起大腐败来说,是湿地皮的“毛毛雨”,吃拿卡要,小打小闹,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比如几瓶酒、两条香烟之类的问题,或者上饭店撮一顿,酒肉穿肠过,打打牙祭,满足口腹之欲,这些问题基本上属内部教育,量纪量刑够不上所谓“道道”和“杠杠”,不够追究党政纪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分量”。如:地方领导的亲朋好友或上级领导的亲朋好友,明明是要来某地游玩,只要找个借口,便可由公款从接待费里支出;有的干部到了某地,明明不喜喝酒,明明想自己随意吃点小吃,却会引来地方干部的不高兴——你不吃喝,那么多专门来陪你吃喝的人怎么办?

    小腐败酿成大灾难。近年来,接连不断、此伏彼起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沉船事故有不少就是因为小腐败而引发的。6·22四川合江特大翻船事故震惊了全国,130人被无情的江水夺去了生命。事发后,记者赶往合江县采访时深切地感到,这本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因当地一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的小腐败酿成大灾难。他们经常接受船主的邀请,钓鱼、吃喝、跳舞,这些在许多人看起来不算什么问题的事情,却成了这次沉船事故的导火线。

    如果民意调查中有一道题是“你腐败过吗?”有多少人的答案会是肯定的呢?人人都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做到自己的责任,还会有腐败吗?

    7.心动尚需行动

    成功的秘诀,就是经常看光明快乐的一面。心动不如行动吧!

    生涯规划在一般印象中都是刻板、很难做到、有压力的、不实用的、唱高调的……好像只限于文字作业。但是,如果大家愿意以较轻松的心清、实际的方式去学习“生活规划”,它将可以使生活与生命“同床共枕”而非“同床异梦”,大家是否愿意试试看?

    若把社会上的人划分成六等分,如金字塔型图案,那么,在尖塔顶端的是成功者,人数最少,却皆为国家、社会最优秀杰出的人士,如企业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可以把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受益不少。接下来便是成功人士,他们较成功者略逊一筹,但在其专业领域中却有出类拔萃的一面,如很多老的艺术家。第三层是为工作而生活的人,他们热爱工作、不计较收入,只为实现理想。第四层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人,这种人比比皆是。譬如许多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何以能如此一成不变地工作那么漫长的岁月而不变化?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没办法,为了生活嘛!”

    为了年年调涨的薪资,为了怕换工作不适应,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这种人把人生规划的意义全给模糊掉了。

    第五层则是“随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访时,偶然间听到这样的一段对话。某甲和某乙是好友,两人都在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下班时,某甲突然和某乙说“我这个工作再做下去定是前途有限,没什么意思。”某乙说:“既然没意思,那就换工作吧!”某甲随即接口:“随便。”

    试问,这种人是不是很可悲?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二十多岁进入一家银行时,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到工作进入第3年时,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务性工作而弹性疲乏,有换跑道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经济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待遇,还是忍忍吧!等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开销更大了。他便又告诉自己:再忍忍吧,等孩子大了,那时我再离开吧!

    过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学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时,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反正我已没指望了,所有梦想也被摧毁殆尽;但是,等我退休后,起码我可以不再为工作烦心,我也可以带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说不定那时还有余力换栋好一点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场,看到一套很喜欢的西装,想买;但一看标价,哇塞!要6000元。想想:唉,反正家里还有两套西装,算了,退休后何必还要穿那么漂亮。继续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纯羊毛背心很喜欢,但是,售价要4300元。他随即念头一转:冬天还能冷几天?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浪费呢?

    这个故事的结局用不着再描述了,想想就应该知道。

    许多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来能功成名就、当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创出一番丰功伟业。但是,我却宁可看到你活在现在,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去规划的人,那么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

    画大饼式的空谈,有什么用?

    不要假设人生将来一定会如何,虽然前面一直提做计划有多重要,可是在现实环境下,往往你的条件、压力,有很多的不得已,不容许你去完成那么多计划。因此,把握现在,立即去做!才是生涯规划最重要的原则!

    8.危机意识

    中国有一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人要有忧患意识!”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预测的灾难。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灭,但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造生路!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没看到猎人!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这只野猪就有“危机意识”!

    那么,个人应如何把危机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应落实在心理上,也就是心理要随时有接受、应付突发状况的准备,这是心理建设。有了心理准备,到时便不会慌了手脚。

    其次是生活中、工作上和人际关系方面要有以下的认识和准备:

    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意外的变化,我的日子将怎么过?要如何解决困难?

    世上没有“永久”的事,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人心会变,万一最信赖的人,包括朋友、伙伴变心了,怎么办?

    万一健康有了问题,怎么办?

    其实你要想的“万一”并不只说的这几样,所有事你都要有“万一……怎么办”的危机意识,并未雨绸缪,预做准备。尤其关于前程与一家人生活的事业,更应该有危险意识,随时把“万一”摆在心里。人最怕的就是过安逸的日子!

    不管你现在的状况如何,是忧患?还是安乐?如果是忧患则不足畏,应担心的是安乐!

    生活不是每天都是明媚的春光,为雨天准备一把伞,为雪天准备一件棉衣,有忧虑意识才能使我们更懂得奋斗,生活得更有价值。

    9.由爱生爱,由恨生恨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既种植希望和成功,也会播种仇恨。但你要记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散这种仇恨的种子。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滞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的生命。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亲戚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这句话的言语之中就埋着仇恨的种子,而他通常也是毒害你身体的毒药的种子。

    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某医学院曾作过一次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如何不懂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念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爱与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宽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药。”

    与怨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坦白地检讨,十次之中有九次,我们会发现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务须尽全力去对付之,而要做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以把宿怨掏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因此,人们常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老话是不会错的。”

    世界上最难节制的是爱与恨,人们常在这里失去重心。爱叫我们变得仁慈、宽厚,而怨恨则会使我们心胸狭隘,产生偏见,甚至酿成悲剧,在人生的土地上,不应该有仇恨的位置。

    10.一个钉子和一场战争

    国王查理三世准备拼死一战了。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

    “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实。”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们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

    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

    国王还没有再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斗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事都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许多看起来不重要的却是破坏大局的隐患,没有充分的细心准备,千万不可“凑合”着上战场。

    11.最懦弱的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条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它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如果没有实验人员的陷阱,鲨鱼照旧是海里的霸王。其实人与鲨鱼没有什么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便轻易放弃,画地为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失去一次又一次唾手可得的机会。

    12.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学会了放弃,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多一份智慧。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用套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正如欧洲那首流传很广的民谚: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铁;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却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搞得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所记述的,就是面对人生际遇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跳高。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观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

    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比如大学毕业分手的那一刻,当同窗数载的朋友紧握双手,互相轻声说保重的时候,每个人都止不住泪流满面……放弃一段友谊固然会于心不忍,但是每个人毕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们又怎能长相厮守呢?固守着一位朋友,只会挡住我们人生旅程的视线,让我们错过一些更为美好的人生山水。学会放弃,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友情天空。

    放弃一段恋情也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既然那段岁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个背景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点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静地后退一步,学会放弃,一切又会柳暗花明。

    上帝不会剥夺你该有的东西,也不会给你不该得到的东西。在得失之间,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强迫别人,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美。

    13.种子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地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都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命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阳光是小草向上的力量,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曲折,小草都顽强地奋斗着,不达目的不罢休。人也是如此,不管多艰苦的环境都会有生存的机遇,只要你心中存在着希望。

    14.学习没有晚的时候

    拉比阿基瓦是一个贫苦的牧羊人,直到40岁才开始学习,但后来却成了最伟大的犹太学者之一。

    传说拉比阿基瓦在40岁之前什么都没有学过。在他与富有的卡尔巴·撒弗阿的女儿结婚之后,新婚妻子催他到耶路撒冷学习《律法书》。

    “我都四十了,”他对妻子说,“我还能有什么成就?他们都会嘲笑我的,因为我一无所知。”

    “我来让你看点东西,”妻子说,“给我牵来一头背部受伤的驴子。”

    阿基瓦把驴子牵来后,她用灰土和草药敷在驴子的伤背上,于是,驴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他们把驴子牵到市场上的第1天,人们都指着驴子大笑。第2天又是如此。但第3天就没有人再指着驴子笑了。

    “去学习《律法书》吧,”阿基瓦的妻子说,“今天人们会笑话你,明天他们就不会再笑话你了,而后天他们就会说:‘他就是那样。’”

    在故事中,阿基瓦妻子的意思就是他40岁去学习,即使别人会嘲笑他,但是第3天就不会嘲笑了,因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

    因此,犹太人常把西勒尔说过的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以此激励自己或鼓励别人去学习知识。

    古诗有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老大不努力,伤悲复伤悲。”学习如同生命都是一辈子的事,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15.勤勉的荣誉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成功和失败都是习惯。”

    这是犹太人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犹太人认为,勤勉和成功是互为表里的,常常有很多人因为勤勉而成功,但却很少有懒惰却成功的人。虽然勤劳并不一定能获成功,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要辛勤工作,因为这是导致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在犹太人心中,成功的背后定有辛苦。远古犹太人升火,就花很长的时间去摩擦木头或石头,要吃果实,就爬到很高的树上去搞。因此圣经中有两句话:“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些流着勤勉汗水的付出,必然要有快乐的收获。

    犹太人认为,勤勉或懒惰很少来自一个人的本性,很少有人一生下来就是辛勤的工作者,也很少有人是天生的懒惰虫,大多数人的勤勉或懒惰都是习性所致。此外,孩童时期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勤勉有两种:一种是外力强迫的勤勉,另一种是自己自愿的勤勉。

    在贫穷的时代里,犹太人为了生活,咬紧牙关,辛勤地工作,他们在劳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从事长时间的机械性劳动,因为如果不如此的话,便无法维持生活。犹太人认为这是自愿的勤勉。

    犹太人曾经长时间从事田里的工作,那些劳动量大得使文明国家的人们听了都会打寒颤。但是,辛勤工作的结果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获得改善,这是因为这些辛勤是由于外力强迫之故。如果是外力所强迫的勤勉,是永远无法获得成功的。

    因为犹太人认为外力是强迫的劳动,一旦外力消失,这种勤勉就会荡然无存。自愿的辛勤,较易产生出自己的东西,从而逐步培养自己,久而久之,就能确立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哈德良皇帝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努力工作,种植无花果树。他问老人道:“你是否期望自己能够享受果实?”

    老人回答说:“如果我不能活到吃无花果的时候,我的孩子们将会吃到。或许上帝会特赦我。”

    “如果你能够得到上帝特赦而吃到这树的果实,”皇帝对他说,“那就请你告诉我。”

    时光流逝,无花果树果然在老人的有生之年结出了果实,老人装了满满一篮子无花果来见皇帝。见到皇帝时,他解释说:“我就是你看见过的那个种无花果树的老人,这些无花果是我劳动的成果。”

    皇帝命他坐在金椅子上,把他的篮子装满了黄金。

    可皇帝的仆人反对道:“您想给一个老犹太人那么多荣誉吗?”

    皇帝回答说:“造物主给勤劳的他以荣誉,难道我就不能做同样的事吗?”

    在犹太人看来,懒惰使人一事无成,上帝和人们都是奖赏勤勉的人的。

    勤奋就是财富,对于懒惰的人,太阳和月亮就像两种砂轮,无情地磨蚀着他的青春和生命;对于勤劳的人,太阳和月亮就像一对车轮多情地载着他去收获自己的理想。

    16.守住自己的空间

    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

    人际沟通专家指出,如果一个人老是喜欢追问别人的不幸或者隐私,往往就会变成不受欢迎的人。所以除非是涉及到工作上的问题并且你打算承担全部的责任,否则最好不要挖别人的隐私。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也应该尽量尊重他的隐私,有时,旁人过度的关心反而会帮了倒忙。尤其是当一个人正在承受痛苦时,通常他可能需要的是疗伤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静静地呆一会儿。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更叫人心烦了。

    记得当初还和父母一起住的时候,母亲总是把我称作一个到处喜欢嚷嚷说话的高音喇叭。不过还好,我还算在外面能够尽量克制自己没有惹出什么大麻烦来,母亲话中的“到处”只不过是她对我的一个印象的延伸罢了。其实之所以被称为令人讨厌的高音喇叭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说这个演员演技臭,就是说那部电视剧恶心,到了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更是唾沫横飞,比解说员叫得还猛还有力量。最让母亲受不了的是,每次我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之后,还再恬不知耻地来一句:“你说对不对,妈?”“像你这样一天大声嚷嚷,满嘴意见,出了门怎么办啊?”我于是给母亲解释说我出门一般都不敢这么做,还是很守规矩的一个人。母亲于是苦笑着说:“你还真孝顺啊,把罪都让你爸你妈受了。”母亲竟然把它视为一种罪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以后经历的多了,见的人也多了,这个道理在脑袋里也就清晰了起来。

    我们大声发表出来的评论,常常是自己的信仰、信念、思考甚至表达方式的个性化流露,这样往往就会激起别人内心的烦躁,引起别人的反感。他们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啊?让人静静地呆会儿都不行。”

    一个评论大师,随时随地、肆无忌惮地评价这个事情或者那个人的好坏也容易使我们看起来完全是浅薄浮躁,胸无城府。有时,一些人还像我一样询问受害者“对不对”,更是让人觉得你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的身上。这样只能更加让人不舒服,因为,他们心里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讨厌,说出一些不知所以的话,还总是要别人来附和他,真是烦死了!”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每一个人也都同时希望不遭受其他人的打扰。这是人类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本能意识。

    17.拒绝内心的骄傲

    据一位心理学家观察骄傲的态度,起源于“不知自己从哪里来”;人哪,飞,飞不过鸟(基本上,人不会飞);游,游不过鱼;跑,跑不赢豹;力,力争不过熊……就一个“万物之灵”,以及莫名的“优越感”,骄傲的心态于是诞生。

    看看我们的周围,骄傲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有些是凭“外貌身材”,有些是靠“才华”,有些是比“思想”,有些是比“物质”、比“财产”、比“势力”,总之,言行举止,就是己长人短。

    骄傲比掉以轻心还要麻烦,既然心中无信仰,表示轻视一切;既然目中无人,表示尊己为大。古人以马高六尺为骄(不甚驯服),以轻视为傲,以当代日常生活而言,除了“我以我的孩子为傲”、“你真是我们的骄傲”(颁奖时用语),还有一点正面的意义外,皆厚黑有余,厚道不足。

    学习任何技艺、观念,就是有人机灵些,有人笨拙些;天生的长相、出身,很少有人能改变;学成,自喜之余,多用一点怜悯看人;长得好,比较有钱,若表里不一,徒留话柄与笑柄。

    《圣经》中提及骄傲的坏处至少有五十段经文,以下仅列举具代表性者:

    1.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言,十一章,第二节)。

    2.骄傲只启争竞,听劝言的,却有智慧(箴言,十三章,第十节);

    3.愚妄人口中骄傲,如杖责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箴言,十四章,第三节)。

    4.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十六章,第十八节)。

    5.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西番雅书,二章,第十节)。

    6.使骄傲的人受应得的报应(诗篇,九十四篇,第二节)。

    7.眼目高傲,心里骄纵的,我必不容他(诗篇,一O一篇,第五节)。

    8.愿骄傲的人蒙羞,因为他们无理地倾覆我(诗篇,一一九篇,第七十八节)。

    9.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道书,七章,第八节)。

    10.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各书,四章,第六节;彼得前书,五章,第五节)。

    骄傲源于浅薄,狂妄出自无知。一些人之所以孤陋寡闻地骄傲,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只看到自己鼻子的周围,把拉长的影子说成自己的高大身材。

    18.只剩九十九顶

    如果是一顶实实在在的高帽戴在头上还可风光一时,但若是虚无飘渺的那顶“高帽”戴在头上,可千万别沾沾自喜……

    人们通常把当面说奉承话叫做“戴高帽”。

    有一个京官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外地的地方官不容易当,你要小心谨慎为好。”京官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顶,这样,恐怕不至于会有什么问题。”老师听了很生气,当场训斥他:“吾辈为官,不可搞邪门歪道,哪有像你这样办事的?”京官说:“老师这话很对,不过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个?”老师听了,转怒为喜,点点头说:“你这一句话倒也说得很对!”

    京官从老师那里辞别出来后,笑着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项了!”

    一个人,尤其是在取得了成绩的时候,更容易飘飘然,此时你可要小心哟!

    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飞回到树枝上,准备慢慢享用。一只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很想得到手,于是想了想,对乌鸦说:“哎呀,我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乌鸦,苗条的身段,漂亮的羽毛,如果声音也和外形一样出色,那简直就是鸟中之王了。”乌鸦听完轻飘飘地,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张开嘴就唱歌,肉马上就掉下去了。狐狸捡起肉,嘲笑乌鸦:“我听见了,声音是不错,就是头脑太简单,智商低了一些。”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虚荣。虚荣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稍有一些不要紧,可让人自强自信,还有些积极作用。可是虚荣太重就麻烦了,像乌鸦那样,自己的最弱项就是声音了,可是别人一夸奖,它居然听不出讽刺,还信以为真。

    看来人人都愿意被人奉承,正直的人也往往会被一顶高帽击中。而虚荣是河塘里的一叶浮萍,你一旦拥抱它,便会堕入水中。它是一种致幻剂,会模糊一个人真实的自我。

    19.井里的青蛙

    自我和扩张型的人,是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超估,偶有一得一见,便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我”,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

    自大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内容。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还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于青年的独立意识、自尊心的发展,常常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自负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寻找和评价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长处,同时,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是肯定的、令人喜爱和有希望的。

    与读书年代的成绩好、踏入社会初期的顺利有关,由于这些人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他们从小就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为中心,因而养成了一种不懂得迁就别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对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评价和估计,将自己从“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拉出来,并且重新学习与人相处。否则,在当前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

    那么,怎样纠正自大心理呢?

    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别人的需求。

    长期坚持对他人的了解之后,自大者就会由自我世界中走出来,随之他的“自以为是”也会慢慢地消逝。

    心理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优异标准的愿望,是个人认真去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正是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各种行业里奋发图强。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奋斗目标。

    有一天,海上刮起大风,海浪掀起有一丈多高。住在海边的青蛙被大风刮到离海老远的一口枯井里。

    井底下住着一只青蛙,它听到“咕呱!”一声就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的?”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也是青蛙,我家住在大海里,是大风把我刮到你这里来了。”

    井里的青蛙说:

    “你想回去吗?”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想回去,就是路远,我又迷失了方向,现在只得请你迁就迁就,让我和你在这井底下住些日子吧!”

    井里的青蛙一听,觉得自己是天下的英雄,应该可怜可怜它。于是答应说:“行。”说完了就把井底分一份给大海里的青蛙:

    “我把天大的地方让给你一块,你就在这儿住下吧!”

    大海里的青蛙谢过井底的青蛙之后,它俩就唠起嗑来:

    “你住的大海,有多大呢?”

    “很大很大!”

    “能有我现在呆的这块地方大吗?”

    “比这要大得多呢!”

    “什么?难道还能比这井大吗?”

    “是的,比这井底要大得多,大海是广阔的,是无边无际的。你要是能跟我到大海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井底的青蛙从来也没出过井,不知天多大海多大,一听大海里的青蛙说住的地方要比这口井大,就恼怒了:

    “你说大海比这井大,我不相信,这准是你在向我夸口。我明白了,你这是小看我,瞧不起我这个地方。那好吧,对不起,请你回到大海里去吧!”

    井底的青蛙终于赶走了大海里的青蛙。

    井底之蛙就这样把井当做天,把自己当做天下惟一的英雄,在这口枯井里生活一辈子。谁都不是生活中的太阳,谁都应看看广阔的世界。

    瀚海不言大,崇山不言高,自高自大的恰是精神侏儒。跨进自大的滑道,最终只能跌进无所作为的泥潭。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谁都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万事皆通的全才,然而,如果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必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进步。

    20.国王的金床

    遇事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过于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时,也往往是迷失人生、丢失自我的时候。

    古希腊有一则关于金床的故事,说一位精通数学的国王,按照全体市民的身高平均数,非常精确地计算和设计了一张金床。实际上,平均值是根据小孩、年轻人、老人、侏儒、巨人等身高而得出的,整个城市没有一个真正合乎平均值的人。每当宾客来临,国王都用这张床招待他们,而且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客人必须适合这张床,床是无价之宝,不能有任何改动。于是,客人太矮就要被拉成与床一样长,客人太高就要锯掉一些适应床。那国王也许是带着世界上最好的意图做每一件事的,但是苛刻的标准使他适得其反。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穷人的身旁出现了一个魔鬼:“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魔鬼就不见了,在他的身边,真的有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穷人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第二天,他很饿,想去买面包。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

    他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并且不吃不喝地拿。终于,他生病了,不久,他倒下了,死在他的长凳上。

    临死前他说了句:“我怎么没拿钱看病呢?”

    站在金钱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人类的灵魂将接受巨大的挑战。怎么做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照单全收还是转身折回,只留下冷冷的似乎高尚的背影?

    每个人在世上都面临一个问题——生活。而生活是否圆满,人生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自我选择和造就的结果。

    生命是广阔无限的,用某一个定义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说,用某一个标准苛求人生,或者克隆人生,只会作茧自缚。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人生短暂而会衰老,要尽量毋负人生。迷失了自己,自然也就迷失了一切快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