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日色慢:乡野物事-这个和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那时候我姥姥还在,对炉糕的记忆就是从我姥姥开始的。

    大概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我姥姥就会选一个日子开始摊炉糕了。北方的寒风夹带着雪意,空气中又流淌着一丝喜庆与期盼。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段时光,放寒假了,快过年了,大人都忙着准备年货,于是就可以睡懒觉,看闲书,守在火炉边看电视,烤一个土豆吃。街上有零星的鞭炮声,那都是一些急火火的男孩子,而我们女孩子,都安安静静在温暖的房间里等吃的。

    父母忙碌,无暇顾及生活的仪式感,过年过节经常凑合一下就算了,但是我姥姥不一样,她一年四季也没什么事,专注做饭。所以她很注重这些,什么节气要吃什么,她都尽量做。

    炉糕不是常常要吃的食物,所以炉子也就不是家家必备,有时候整条街半个村庄就轮流借用一个炉子。做炉糕的炉子也别致,圆形,三条腿,不过尺余,矮矮墩墩的,是用厚铁铸的,中间凸起来,周围渐低,锅盖就像电影中的瓜皮帽,中间有提环。乌黑发亮,乌黑是因为摊炉糕的时候,三角腿下面要烧柴,熏的,发亮是因为每做一张炉糕,就要在锅子上面刷一层油,久而久之,就发亮了。

    我姥姥总是第一个借用的,沉重的铸铁锅拎回来,认真洗一遍,晾干。

    这才开始准备发面。将早就磨好的小米面掺少许白面,用温水和了,罩上保鲜膜,或者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面捂一床棉被,面盆放在火炕上,就不用管了。第二天打开,已经发起了,足够三倍大,放一点碱,用温水把发起来的面调成糊糊状,放在旁边备用。

    早在深秋就收回来存在柴房,已经风干透的高粱秆或者芝麻秸,折断,抱进来。支起小锅,在三脚架下面点火,刷油,一勺小米糊糊下去,刺啦一声,香气就散出来了。因为烧的芝麻秸,柴的清香,混合着米的清香,直接刺激味蕾,无论玩得多起劲的孩子,也会闻着香味围过来,蹲在旁边等候。

    高粱秆,芝麻秸,平时种得少,烧柴舍不得烧这些,都留着摊炉糕的时候用,火候不软不硬,又不会像麦秸那样一下子就烧没了,需要有个人时时添柴,烧起来又通畅,烟小,味道好闻。

    普通饭是轮不上烧这种级别的柴的。

    炉糕锅很特别,中间高四周低,一勺米糊下去,很快均匀四散,飞速成型,并在锅沿形成一圈均匀的厚度,中间薄,周围厚,大约十分钟后,一张炉糕就出锅了。刚出锅的炉糕色泽金黄,松软鲜香,简直是人间美味。一张圆圆的炉糕,要折起来形成一个月牙形状,放在通气的秫秸盖帘上,晾一晾。

    几双小爪子顾不得热,已经迫不及待伸过来,姥姥手里拿着芝麻秸来敲,左敲一下右敲一下:等一会儿再吃,多摊几个一人一个再分。小爪子依次起落,并不气馁。于是姥姥只好将这第一个宝贝撕成小块,一个爪子分一块。

    她个子小小,坐在小板凳上,正好可以操作。换成高个子,就要俯下身了。姥姥有条不紊,舀面糊,添柴,注意火候……有时候下午开始做,一盆面空了,盖帘上的炉糕却堆成了一座月牙形的小山,窗外已经暮色四合,一弯暖月悄悄升起来。

    炒个菜,做点粥,晚饭的主食就是炉糕了。但是往往,此时孩子们已经吃饱了。剩下的炉糕放在笸箩里,盖严盖好,三九天气,只一夜就冻硬了。要吃的时候,去拿几个,放在蒸锅里蒸一下,一样的松软香甜,糕同高,过年吃炉糕,取步步高升的意思,又美味,能吃到正月十五左右。

    后来姥姥走了,再过年的时候有没有炉糕吃,就要看妈妈的时间了。她太忙碌的时候,就不做了。

    日子,终究是闲人的日子,比如老去的姥姥,还有没有长大的我们,我妈要奔波的事情太多,无暇享受日子。

    年味渐渐淡了,却总是在进了腊月之后,想起这些时刻,姥姥矮小的背影,殷殷跳跃的炉火,屋顶上缭绕的微酸又清甜的小米的香气。

    后来听说有些地方把炉糕叫作和尚,心想这么红尘气息的食物,怎么会叫和尚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