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未知心底事:古诗词中的禅意之境-死生契阔,琵琶奏完了离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

    菩提,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意译为“觉”、“智”、“道”。

    明镜,协助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资持记》中记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世人常将“菩提”与“菩提树”,“明镜”与“明镜台”混为一谈,却忽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与明镜都非实物,树与台却皆是。若是将菩提看作树,将明镜看作台,便失了本意。

    虽然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后觉悟,令菩提树成为了佛教的圣树,但是树终究是树,是有形有体之物,不能与觉悟相提并论。

    世界上万物都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或破灭,或毁坏,或消亡。万物皆是虚妄,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生,也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灭,只有觉悟,一旦生,便持续一生,不会受外界掌控。

    觉悟由心而生。人能否觉悟,取决于心中是否有挂碍、有尘埃。若是对世界万物表象有所向住,便会有烦恼,有贪念,有痴念,有执念,便无法明心见性,真正地得到自在。

    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若是心中有妄想,有执着,便会与觉悟擦肩而过,若是心中放下,无所住,无所念,便可达到无心无尘的境界,也就离觉悟更近了一步。

    觉悟的过程,是一种放下的过程。放下,心就静了,心静了,便容易悟了。

    (二)

    在敦煌写本《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五祖弘忍想要传其衣钵,于是把门下的弟子召集在一起,命他们每人作一篇偈语,并称,谁能“悟大意”,便能够接下他的衣钵,成为六祖。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下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认为神秀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命他回去重作,神秀回去后,冥思苦想数日,毫无头绪。

    慧能本不识字,他在听说此事后,请人帮他读了一遍神秀的偈语,而后作了一偈,并请人替他题到了西间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慧能的偈语,知道他领悟到了真谛,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神秀把身体比作智慧树,把心灵比作明亮的台镜,认为若是不时常为它打扫浮尘,它就会被世间的尘埃污垢遮蔽,失去光明的本性。

    慧能却认为,菩提原本没有树,明镜也不是台。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实物,又怎么可能被尘埃覆盖?

    “菩提”一词是来自于梵文,意译为“觉”或“智”,旧时也被译为“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若说它是树,它就成了有所执着的物,而非觉悟了。觉悟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若是真正地觉悟了,便会领悟到这一点。神秀把它与实物相提并论,是以弘忍知道他没有真正地觉悟。

    同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若把心与明镜台相提并论,也就是把心物化了,物化便是有所执着,仍说明神秀没有真正地觉悟。

    慧能认为,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尘埃,没有尘埃出生之所,也没有尘埃落定之处。所谓的尘埃,指的是人间的世俗事物,即人心中对世间事物的牵挂,若是没有了执着,没了牵挂,也就没有了尘埃。

    慧能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幻象,这些幻象都是由于人类心中有妄念,并由妄念牵动自性而产生的。有些人感觉自己身上有尘埃,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尘埃,这尘埃便是妄念。

    (三)

    人类的自性是圆满的,是清净的,一旦产生了妄念,清净的自性就会受到干扰。人若能被自性主宰,所生之念便不再是妄念。

    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当妄念产生时,不要强求,不要刻意,不要试图消灭它,而要让它自生自灭。

    妄念有时产生得令人不知不觉,一些人得知自己产生了妄念,便用各种方式强行压制它,却不知勉强自己熄灭妄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妄念。有时,还会使这种妄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我们知道那只是幻想时,它便不会再对我们产生任何作用了。幻想会在我们的关注中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清晰,也会在我们不理会它时越来越虚弱,最后悄然离去。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旦幻想走了,我们就不要再去纠结它是如何产生的,或者如何逝去的。因为一旦我们再次想起它,它就又会出现了。所有方法都是幻想,去除幻想的方法也是幻想。

    有些一直困扰着我们心情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放下,一直惦记着,并且经常拿出来细数,才会久久不肯退去。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有些事,过去了便不要一再回顾,有些人,离开了就不要想念,否则,好不容易熄灭的火堆便会再次被点燃,好不容易填平的沟壑便会再次被挖开。

    发生了,就不要太执着,太固执,否则只会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过去了,就不要再纠结,再追问,不然只是在自寻烦恼。认清这点,妄念便会自行退散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一)

    有些人倾其半生,为了气派的豪宅,舒适的香车,巨额的存款而不辞辛苦地奔走,宁可放弃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机会,放弃与爱人共进晚餐的机会,放弃观察孩子成长的机会。

    若是有人劝他们回头,他们会振振有词,强调自己是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让人生更有意义。然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当他们真正拥有了那些他们一直追求的事物时,他们的心中却备感空虚。

    每每揽镜自照时,他们的心底便会不由得生出一缕叹息,叹息自己不知何时生出的皱纹,叹息自己不知何时变得黯淡的眼神,叹息那些逝去的、无法追回的青春年华。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不计其数。有许多人肆意挥霍着他们的青春,让自己一心扑在对物质的追求上。他们不断地压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逼迫自己不去享受那些本该拥有的美好时光。

    为了生存,他们任凭自己的容颜一天天变得憔悴,却还要强打精神;他们放弃了春意盎然中的散步和小憩,任由身边争相斗艳的桃花开了又败而无暇欣赏;他们把自己隔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堡中,远离了那些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地方。

    他们一心朝着向自己招手的物质前进,却忘了停下来听一听鸟鸣,闻一闻花香,看一看树绿,享受一下这些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

    时间是那么的无情,那么的残酷,它安静地流过每一个人的生命,一声不响地带走了人们的青春和生命。

    厚厚的粉底下,年轻娇美的容颜渐渐不再;浓浓的烟雾中,清脆的声音渐渐沙哑;一杯又一杯的酒精麻醉了神经;一声又一声的干笑麻木了心灵。

    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几十年也不过如昙花一现。当半生时光已逝,回顾走过的路,发现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仅仅换来了一些金银财宝和物质上的奢华,却没有和最亲近之人留下丝毫值得回忆的东西,心中难道不会有痛惜吗?

    一旦看透了,就会觉得,那些金钱、地位、身份都是浮云,并不值得我们紧紧抓住不放手。

    (二)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蝶恋花》。这首词中看似简单地倾诉着事实,却同时也隐藏着深深的叹惋。

    时光流逝,伊人逐渐老去,再也无法在镜子中找到年轻时的“朱颜”;春去夏来,花谢了,一朵一朵花纷纷从树枝上掉落,空留下落红满地的伤感。

    过去的无法被追回,只能追忆。作者在对时光的流失无可追回,往事的消逝无可逆转的感慨之下迸发出了无奈,这情感就在这样哀伤的词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时光像一条大河,静静地流逝。我们在其中笑着、哭着、闹着,狂妄过、悲哀过、爱恋过。然后,河水带走这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最后也终将不再年轻。在那段年轻的岁月里,我们可曾轻狂过,疯狂过?我们可曾拥有过,释放过?我们可曾大胆地尝试过?又可曾真实地面对自己过?

    当我们迈入暮年的时候,当我们再也无力走遍名山大川,只能依靠拐杖蹒跚的时候,当我们只能坐在躺椅上,静静地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会露出满足的微笑,还是发出悠长的叹息?

    朱颜辞了镜,镜中,乃是虚无。

    桃花别了树,枝间,乃是冷寂。

    不如在生命进行到一半时便细细思量吧。若前半生的劳碌换得的只是长长的叹息,只是悲哀和感伤,只是苍凉的无奈,只是虚无和冷寂,若接下来的后半生仍会如此,迟暮之年时又要如何度过残生?

    (三)

    时间无法回流,记忆可以。在落日那灿烂的黄昏里,天地间拥有着千变万化的颜色,长河里回荡跳跃着灿烂的金光。有没有想过,那些便是青春本该有的华彩。

    在青春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们本该有未来,有梦想,有固执,有勇气。我们本该肆无忌惮,义薄云天,气冲霄汉,挥洒自如。纵使留不住,也能灿烂一回,盛开一回,奔放一回,再听凭逝去。

    我们无法挽留的,除了朱颜和花颜,还有很多。回忆曾经的固执,曾经的坚持,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当从前的一切,被时间的长河滔滔奔流而带走,带走了你,带走了我,带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然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逝去的青春,幻化成回忆的华章,不忍忘记,任它在时间里光辉灿烂。曾经的遗憾,悄悄潜入我们的梦,在每个深夜不断敲打着我们的心房。

    是的,那些开心的、悲伤的、激动的、失落的回忆,便是陪伴我们度过余生的。

    在我们精力充沛、貌美如花的时候,我们若是故作镇定地路过属于我们的舞台,压抑住内心对聚光灯的渴望,故意不去浏览我们的剧本,刻意收起内心的声音,把想要唱出的快乐和畅想紧紧地压回胸中,这样的青春,岂不是一种浪费?

    人们只知年轻时若不努力拼搏,会让青春荒废,却不知把青春埋葬在各种各样的虚荣之中,同样是一种蹉跎。

    青春年华里留下的丰富经历,经历的丰富人生,都让青春,让过去,让韶华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华章。只有当我们为青春留下纪念后,青春才会为我们留下欢乐。

    当一切尘埃落定,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坐拥着儿孙满堂,和他们一起回忆着快乐的时光;我们可以与三五好友相聚,和他们谈谈一起轻狂的时光。也许到那时,我们的手臂已经无力,但是我们的儿孙会搀扶着我们;也许到那时,我们的口齿已经漏风,但是我们的好友也会听得懂我们的语言。因为,那些经历都是我们一起度过的。

    丰富了人生,便不会冷寂,也没有虚无。

    朱颜辞镜的无奈虽已降临,但当年闪耀的光彩并未散去,它仍闪耀在那并不年轻的脸上。

    花颜辞树的悲哀虽已降临,但当时氤氲的芬芳仍未散去,它仍闪耀在那空无一物的树上。

    愿每个人在尘埃落定之时,都能深感此生不虚此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一)

    人生就像一道盛宴,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需要随时面临各种考验,也许贫穷,也许富贵;也许浪漫,也许风流;也许获得意外之财,也许突然失去一切;也许一帆风顺突然困难重重,也许一路坎坷突然畅通无阻。

    当我们面对这些考验时,我们会兴奋,会激动,会悲伤,会失落,虽然这些心情都会随着时间渐渐变淡,然而当事情刚刚发生时,却很少有人能够控制自己不产生这些心情。

    说到底,每个人都逃不了化为尘土一捧、青烟一缕的命运,纵使生前经历了再多的喜怒和悲欢,到头来也不会留下什么。如此说来,光耀一世或苍凉一生又有什么区别?

    生活经常让我们感到种种压力,我们可以选择逃避,暂时远离那些让我们沉重的东西,远离这个让我们感到沉重的世界,然而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一旦再次触碰到导致压力产生的因素,之前那些感觉又会回来,而且巨大的反差会让我们感觉更加沉重。

    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快乐地主动接受,或抱怨地被动接受。与其抱怨被动地接受,让心里不情不愿、不甘不满,不如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用一颗平常的心坦然接受。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把名利、金钱等外物看得太重的人,刻意去追求某些生活的人,心里总会感到非常累;懂得遗忘,淡定面对一切的人,心里总会感到许多快乐。

    用一颗平常心,淡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心情便会永远明朗,每一天也都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二)

    想要做到泰然处之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即使是许多自感对佛法有相当造诣的人,也未必做得到。

    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因一时所感,写下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诗作好后,苏东坡越读越满意,于是他把诗抄在诗笺上,让佣人将诗送给住在长江南岸的好友佛印。

    佛印读过苏东坡的诗,只在诗下批了“放屁”两字,然后让佣人给苏东坡带了回去。沾沾自喜地等待好友赞赏的苏东坡看到这两个字,顿时火冒三丈,于是立刻雇船渡江,打算去找佛印评理。

    小船一路向南,缓缓前进,明明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画面,苏东坡的心里却如开锅的粥一般翻腾不已,哪里还有心思去欣赏周围的美景?

    苏东坡气呼呼地赶上庐山归宗寺,却被告知佛印当日不见客,更加气愤,他一路冲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却看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这张字条让苏东坡心中顿时醒悟,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肤浅,于是惭愧地回去了。从此,他痛下决心,不再仅仅研究佛法的字面意思,而是用心理解佛法,并将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人们尊敬天,而天尊敬佛,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大千世界里,包含着无数的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和小世界,佛陀用慈悲道德的光芒遍耀着大千世界,是以世间充满了温暖和爱。

    《大智度论》里写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所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为“八风”,它们是人生成败和得失的总和。

    普通人受到“八风”所干扰,都会产生一些情绪,只有佛陀才会不为外境所动,始终保持安定祥和之心,呈现庄严淡定之态,安稳地坐于莲花台上。

    苏东坡作此诗,本想表明自己的心如佛陀般不为外境所动,却因佛印一句“放屁”而怒火中烧,冲过江去讨说法,足以说明他的内心并不如他所言那么淡定。

    (三)

    喜爱利禄、被称颂和赞美,讨厌衰败、嘲笑和讥讽,会因诋毁而大怒,会因赞誉而欣喜,这些都是普通人会表现出的自然反应。

    无论是陶醉在快乐里,还是沉浸在悲伤中;无论是在称赞中感到飘飘然,还是在讥讽诋毁中感到愤怒;无论是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还是在逆境中忧戚于心,都是人之常情。

    谁人能以心转物而不以物转心,置于“八风”之中而不动?除了佛陀,便无他人。

    有些修佛之人知晓其理,便刻意模仿佛陀之言之行,并以为这样便是不为“八风”而动,却不知这种只求理解、不真修实行的行为确是无用。远观他人之事时泰然处之,事不关己时淡然笑之,一旦事关己身,就无法安定心神,与那些未修佛法之人无异了。

    佛陀之态,是为淡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为淡定,“胜不骄,败不馁”是为淡定,“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是为淡定,“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为淡定。

    淡定是一种境界,一种勇气,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力量。淡定之人遇事沉稳,又带着积极果断;处事老练,却又重视有加;得到期望之物,不会欣喜若狂,失去心爱之物,也不会愤愤不平。

    所有的经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曾经被我们当作生命之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几年之后也都会轻如鸿毛。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一如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淡定地活着,便能让自己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

    因缘,是很奇妙的东西。佛教把它定义为“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即万事发生皆有因缘。

    不知它什么时候来到,也不知它什么时候离去,只知道它带来过什么,不知它将带来什么。这就是因缘。

    因缘是世界的工具,它在世界的绚烂中被湮没,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我们看不见它,摸不到它,它却确确实实地操控着我们的生活。

    因缘在世界的控制下为人生添加着戏剧化的桥段,让事情发生,让事情结束,也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遇到某个特定的人。

    因缘和合,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总会走。

    与人相识便是因缘在起作用。

    也许是绚烂烟火中的华丽邂逅,也许是山清水秀中的一个回眸,也许是繁华都市中的一个转身,也许是万花丛中的一个微笑。我们不确定因缘会以什么方式提醒我们,但是我们知道,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若是我们不曾发现它,那只因时机未到。

    有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对方一句轻声的“你好”,便使我们的生命就此开启一段新的篇章。然后,那个人消失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的世界里,消失得不留一点痕迹,只留下我们呆呆地站在那个地点,想着当初的相遇,想着当初发生过的事。

    再然后,那个人又出现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鬼使神差地与我们再次相见,或熟络地与我们打招呼,自然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或尴尬的眼神闪闪躲躲,避之而不及;或好似不曾见过般,一脸漠然地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或许会迷惑,或许会埋怨,或许会气愤,岂知这一切皆有因缘,只是我们不曾知会而已。

    世事皆有因缘,若不知它是什么,不要强求,静静接受因缘的安排便好。

    (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诗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那初见月的人是谁?他在什么时间见到了月,见到月亮之时,周围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是否也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否也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那月,是新月如钩,还是满月如盘?

    从荒蛮时代起,月便年年月月照耀着江水,照耀着江边的草木。然而它是寂寞的,因为纵使它流离的月光美如仙境,也无人赞赏。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江上或江边出现了人影,让月有了希望,不再孤单,不再心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的华章随着江水流远,不知流进了多少人的梦里,更不知流进了多少人的心里。可怜一轮明月只能每天静静地把月光洒向人间。

    诗人细腻的心察觉到了离人微不可听的悲啼,旋即想到他是否正因为这皎皎的月华而痛哭流涕。

    空中的明月有时圆,有时缺,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永不停息。这一现象触动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要探求永恒是否存在,然而,在苍茫浩渺的宇宙中,可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除了“变化”,怕是再找不出其他的事情来了。

    人从幼年到老年是变化,太阳升起降落是变化,月的阴晴圆缺是变化,海的潮起再潮落也是变化。世界在变化中发展,并在发展中变化着。人世无常,永恒的事物并不存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人这两句诗,是对宇宙的感叹,对历史的感叹,也是对人生的感叹。

    (三)

    世间一切,皆是因缘相合所致。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时候,长久以来的心结就会被打开,心里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欣喜感,如一汪清泉般止不住地向外冒出来。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成功,也会经历许多失败,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失败而垂头丧气,因为人生中那些成功之事,皆是因缘已到,那些没有成功的,也只是因缘未到罢了。我们完全不需因为一时的失败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妄自菲薄,自我贬低。

    因缘,既要有因也要有缘。因就像一粒种子,种下很容易,想要开花结果却很难。若是想要让它发芽,必须施以适当的水分和养料,并给予阳光的照耀,这水分、养料和阳光便是缘。

    因缘极其复杂,复杂到我们难以用肉眼看出其中的奥妙。事情越复杂,其中的因缘也就越复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君子趁势而为”,若我们想要做成某件复杂的事情,除非因缘已到,否则越是勉强,越容易得到相反的结果。

    我们难以观察出因缘的奥妙,却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因缘成熟的前兆。只要注意观察事情的起伏变化,挑选因缘成熟的事情趁势而为,成功便可容易得多。

    至于那些没有成熟的因缘,那让它们先在那里等一等,等到成熟之时再去做,才能让事情发展得更好。

    生活中的万事都是随着因缘而起伏变化的。不对已成熟的因缘置之不理,不对未成熟的因缘拔苗助长,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容易。我们便可以拥有潇洒、轻松的生活。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一)

    问世间情为何物,无形无影,无息无声,听不见它的脚步,也看不见它的芳踪,却教人生死相许,难舍难分,难忆难忘。生离是伤,死别亦是伤。

    情若重千斤,教人何以堪。

    许多人一生之中情路坎坷,这情,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有情会伤人,无情会伤人,两情相悦却不能相守也会伤人。

    太多人为情所困,太多人对情无奈。情让有些人在尘世之中时苦不堪言,情让有些人在尘世终了时满心遗憾。

    幼年之时,最渴盼亲情。像鱼儿需要水,花草需要阳光一般,亲情对于孩子而言,是一分安全感,是一分力量,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青年之时,最渴盼友情。像树木需要养料,航行需要舵手一般,友情对青年而言,是一份补充剂,是一份支撑,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成年之时,最渴盼爱情。像若是有人相伴,有人可爱恋,即使生活辛苦万分,心中也充满希望,觉得甘甜无比。

    来自亲人的关怀让我们不再惧怕外界的风雨,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有一个接纳我们的地方;来自朋友的理解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走得再远,也有人真心地挂念我们;来自爱人的支持让我们不再感到疲惫,因为我们知道,有一颗心一直与我们相伴。

    若是亲情、爱情、友情都不存在,成长的路上自然充满灰暗,心中自然充满悲观。欢喜无人分享,忧伤无人安慰,恐惧无人陪伴,终日孤身一人,一颗心在风雨中飘摇不定,那便是生命中最痛之事。

    然而,生活中多少情今生难成全。有多少人年幼时无父母关爱,生活在冰冷的空屋之中;有多少人少年时无朋友相伴,满腹心事只得说与自己听;有多少人彼此相爱却无缘相伴,只能任相思泪从脸上不停滑落。

    (二)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契阔死生”的典故来自《诗经》,表达了一种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也要与相爱之人相伴到老,生亦同床,死亦同穴的情感。诗人明知其意,却言“君莫问”,令人读起来备感哀婉。

    “行云流水”出自苏轼《答谢民师书》,表达了一种不受拘束,自然洒脱的情感。诗人用此表达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用“孤僧”二字凸显自己只身一人,来去无牵挂的生活状态。

    诗的后两句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了一种既“悲哀”又“肯定”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曼殊。他乐于享乐,不忌饮食,受众美倾心,却来去自由,无牵无挂。然而,他的内心却是寂寞的,孤独的,纵使一生留情,却孤单一生。他在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苏曼殊一生两次出家。12岁那年,他在一场大病中险些丧命,病好后,他去长寿寺出家,却因偷吃鸽肉被发现而出了寺;15岁那年,他在留学途中与一位日本姑娘一见钟情,却由于家庭的干涉,最后导致这位姑娘投海自尽,于是他去了蒲涧寺出家。

    出家之后,他又曾与一位弹筝女一见如故,奈何他当时已是远离红尘之人,只得挥笔赠诗一首,再无他续。

    先为“家”逐,再为“情”伤,令苏曼殊的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于是,他将最后的情怀寄托于“国家”和“革命”。他参与过兴中会、光复会、“抗俄义勇队”等,还参加过反袁斗争,被后人冠以“革命和尚”、“爱国诗僧”之誉。

    正是由于度过了来去无定、风尘落寞、无人相知的一生,苏曼殊的内心时而天真,时而沧桑。他的诗如酒,文如针,情如火,心如灰。他仿佛一朵度尽风波的莲花,在暴风雨后的池塘中,静静地绽放,散发着清香。

    (三)

    情如水,静静从我们身边流过,无色无味,却能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情如水,有时平静淡然,有时汹涌震撼;情如水,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冲毁心中的净土。

    人生,是一场旅行,种种情愫都是旅途中出现的风景,有些是我们一生不应该错过的,有些则是我们应该错过的。若是为不属于自己的事物留恋一生,久久不能自拔,便会错过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景。

    有些情如轻丝,轻轻一拂便不知去向何处;有些情如刀子般锋利,令人铭心刻骨。当一段情结束,当一出戏落幕,谁都无法回头,只能向它作个告别,然后继续向前走。

    有些事的发展如黑夜和白昼的交替,我们无法改变它们的发展和结局。既然如此,索性就看开吧,让它们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生自灭,不要让这些情愫控制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苦苦为它们所负累。

    情愫,其实只是一场空。亲情虽然温暖,亲人却不能一生一世庇护着我们;友情虽然珍贵,朋友却不能一辈子陪伴在我们左右;爱情虽然甜蜜,爱人却也可能在某一天离开我们的身边。

    我们可以相信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可以期盼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应该维系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但若是有一天它们真的不得不消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放手。

    身边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终有一天会消逝,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有些停留得久一些,有些停留得短一些。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幻想,最后的最后,是我们看透,美梦终会醒,幻想终成烟云。再成功的人生,最终也会成为一场虚空,什么都不剩下;再美好的情愫,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什么都留不下来。一旦看透了这一切,便能淡看身边事、身边情,不为所动,不为所伤。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一)

    人的一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事情,产生许多感情;说它简单,是因为若是想要概括一个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四字便足矣。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生的疼痛,老的哀伤,病的愁苦,死的悲恸,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

    出生,是一件很痛的事。我们要告别熟悉的柔软和温暖,告别熟悉的安全感,告别熟悉的安静,在剧烈的摇晃和挤压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衰老,是一件很哀伤的事。我们的身体失去了活力,我们的步履变得蹒跚,我们不能再无所顾忌地疯狂,不能再顺利地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甚至连一件小事都要依靠别人的帮助。生病,是一件很愁苦的事情。疾病让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进食或行动,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甚至无法行动,只能躺在床上,任由时间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流逝。

    死亡,是一件很悲恸的事情。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里的景象,再也听不见这个世界里的声音,再也碰不到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我们将告别这个世界,并且再也不会回来。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哀怨叹息并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反而会加速后三者的进程。一个人若是整日担心自己会衰老,只会使衰老加速;若是一生病就郁郁寡欢,不但容易加重已有的病情,还容易引发其他的疾病;若是终日害怕发生意外而整日担惊受怕过度紧张,反而更容易发生意外。

    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得过生老病死,即使是伟大的人,聪慧的人,圣贤的人也无一幸免。若是惧怕,生活就会变得沉重;若是坦然,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二)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此诗名为《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苏轼为文长老所作。文长老是位蜀僧,与苏轼既是同乡,又是文友。之前,苏轼与他见面不过两次,却由此心生挂念。

    第一次相见是在1072年末,当时,苏轼因事途经永乐乡,在报本禅院游览时遇到了文长老,他得知文长老与他同乡,倍感亲切,便作诗一首送与文长老,表达了对文长老得道忘言,生活安闲的羡慕,同时感叹了自己已经无心理会政事,只愿赏赏山水,过过清悠日子的心情。

    次年11月,苏轼再次路过永乐,去报本禅院拜访时,文长老已卧病退院,无法继续开堂讲道。苏轼见状,又赠诗一首,表达了二人之间友情深厚,并说文长老虽不能继续传授佛家道义,却更受人尊敬。

    又一年过去,苏轼返回杭州途中又经过报本禅院,想要再次拜访好友,却听到了文长老已圆寂的消息。一时间,他的心中非常感伤,于是以一首充满佛家禅理的诗词悼念好友,全诗充满对好友的惋惜之情。

    初次见到你时,你虽然衰老,精神却还不错。你我二人相谈甚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于是分别后格外惦念。没想到,仅仅见了两面,便阴阳相隔,再也无法相见。虽然明知生老病死是人间常事,不会因友人的离去挥泪不止,可是心中对你的思念仍然长久不息。

    佛家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苦,弹指在佛经中表示时间短暂。苏轼三年之间总共拜访文长老三次,却历经了文长老的生、老、病、死,这不得不让他心生感叹,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

    (三)

    一日,佛问弟子:“人命在几许?”一弟子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另一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

    人命究竟在几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世无常,无人能预料得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无人能预料得到下一刻自己会经历怎样的事情。我们只知自己几时降临到这个世上,却不知自己几时会离开人世。

    我们来时紧闭双眼,却伴着响亮的啼哭;我们离开时仍是紧闭着双眼,却只是无声无息。无数次睁眼与闭眼之间,数十载光阴匆匆而过。一生中,我们遇到的人无数,却只有几人会与我们一生同行。

    世事无常是自然界中的法则,陶器易碎,花枝易折,骄阳当空却突降暴雨,风和日丽却突起狂风。人虽不似“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却也不会无限存在,生而不死。

    有时人生就像部戛然而止的电视剧,在剧情最精彩时突然没有了下文。有的人一生乐观豁达,毫无疾病,却在一夜间突然与世长辞;有的人正值青春年华,却突遭意外,失去自由行动的能力。于是,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一段空白,也留下一群满心期待结局的人们苦苦挣扎。

    逝者既已逝,活者需坚强。当我们不得不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时,既然不能改变结局,不如笑对生命的无常。可以有悲伤,但不要让悲伤主宰我们的生活;可以有思念,却不要让思念充斥我们整个世界。

    试想那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那个挚亲挚爱之人正在默默地看着我们,我们又怎能忍心日渐消沉,让他们难过?

    “命在呼吸间”。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着,即使长命百岁,也无非是一呼一吸的多次重复。事故、疾病等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既然如此,为何不让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变得更加绚丽?

    生离死别只因人世无常,人生起落也只因人世无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危险旅程,我们每向前跨出一步,就距离死亡更近一步。不要在生命即将消失的那一刻才悟出生命的美好,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份情,才会不留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