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格言-书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中〕苏轼:《论书》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

    〔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

    〔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

    〔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

    〔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中〕蔡邕,引自郑构《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

    〔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

    〔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

    〔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

    〔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

    〔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

    〔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

    〔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

    〔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

    〔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中〕周星莲,引自《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

    〔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

    〔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

    〔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

    〔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

    〔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中〕柳公权,引自《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

    〔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

    〔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

    〔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振衣千村冈,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心绍于古人。

    〔中〕王僧虔:《笔意赞》

    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中〕张怀瓘:《书议》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中〕张怀瓘:《文字论》

    凡书画当观韵。

    〔中〕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

    〔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

    〔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

    〔中〕王澍:《论书剩语·论古》

    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当造乎自然。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的好坏,主要是在于气韵的雅俗。

    〔中〕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大学》

    匆匆不暇草书。

    〔中〕张芝,引自《四体书势》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真以点画为形成,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中〕孙过庭:《书谱》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中〕孙过庭:《书谱》

    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中〕张怀瓘:《书议》

    小篆者,……其势飞腾,其形端俨。

    〔中〕张怀瓘:《六体书论》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中〕张怀瓘:《六体书论》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

    〔中〕欧阳修:《跋茶录》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

    〔中〕苏轼:《跋王晋对所藏莲花经》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中〕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

    〔中〕黄庭坚:《论书》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

    〔中〕赵构:《翰墨志》

    草书尤忌横真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

    〔中〕姜夔:《续书谱·方圆》

    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中〕解缙:《春雨杂述·草书评》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

    〔中〕项穆:《书法雅言·中和》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今使转虚实—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

    〔中〕冯班:《钝吟书要》

    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

    〔中〕冯班:《钝吟书要》

    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

    〔中〕王澍:《论书利语·篆书》

    汉、唐隶法,体貌不同,要皆以沉劲为本。

    〔中〕王澍:《论书剩语·隶书》

    楷书不当布置平稳,然须从平又稳入。

    〔中〕王澍:《论书剩语·楷书》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额,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气象。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圣于楷者形断意连,神于草者形连意断。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中〕卫夫人:《笔阵图》

    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中〕李世民:《论书》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中〕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中〕孙过庭:《书谱》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

    〔中〕张怀瓘:《玉堂禁经》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中〕徐浩:《论书》

    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

    〔中〕释亚栖:《论书》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

    〔中〕欧阳修:《作字要熟》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作。

    〔中〕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

    〔中〕欧阳修:《学书费纸》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

    〔中〕欧阳修:《李邕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中〕黄庭坚:《论书》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中〕黄庭坚:《论书》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中〕黄庭坚:《与张载熙书卷尾》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中〕米芾:《海岳名言》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中〕晁补之:《鸡肋集》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

    〔中〕赵构:《翰墨志》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中〕姜夔:《续书谱·临摹》

    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中〕姜夔:《续书谱·临摹》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

    〔中〕解缙:《春雨杂述·学书法》

    先仪骨体,后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中〕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敲;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中〕项穆:《书法雅言·取舍》

    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

    〔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有二要:一日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

    〔中〕冯班:《钝吟书要》

    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

    〔中〕王澍:《论书剩语·临古》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然非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中〕王澍:《论书剩语·临古》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学书要学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寻辙迹,则疵病百出。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一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熙载九问》

    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隔,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规形似也。

    〔中〕周和羹:《临池心解)

    学书行草宜从何始?宜从方笔始。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学叙》

    冷着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

    〔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中〕王羲之:《书论)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中〕黄庭坚:《论书》

    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中〕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

    〔中〕姜夔:《续书谱·草书》

    书是君子之艺。

    〔中〕冯班:《钝吟书要》

    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苏文忠公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也。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也者,心学也。心不着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