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越简单越好Ⅳ-施乐公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众多美国人来说,施乐是一个神话,而且是一个延续了70年的神话。施乐公司的崛起凭借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静电复印技术,也被叫做施乐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名叫切斯特·卡尔森。

    近十几年来,施乐公司大力进行业务改组,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以黑白模拟复印机为主要产品的公司转型成为一个数字化、彩色和文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施乐公司在文件的制作和管理方面的专长无人能出其右:彩色和黑白文件、纸张和数字文件、网络文件,供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或者跨国企业使用的文件等。施乐公司以及其业务伙伴——日本的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提供了全行业最齐全的文件处理产品和服务: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桌面软件、数码打印和出版系统、消耗材料以及从现场文件生产到系统集成的一系列文件管理服务。

    托马斯和伯恩在他们的《执行力》一书中所叙述的施乐公司因缺乏执行力而使得公司陷入困境的故事,深刻地体现了执行力的威力。

    在历史上,施乐公司几乎是复印机的同义词,但这家历史悠久的老牌企业曾差点被日本复印机制造商淘汰,因为后者推出的复印机的销售价格仅相当于施乐公司的生产成本。然而,施乐公司通过降低成本、重新关注施乐公司的顾客群和采取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迅速恢复了生机。后来,施乐公司在开发新型数字成像技术的竞争中又落后于惠普公司与柯达公司,又陷入了困境。但经过努力,施乐公司又一次摆脱了困境。在世纪之交,施乐又遇到麻烦了,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利润一路下滑,其股票价格一度从63美元下跌到7美元。“世界头号复印机生产企业濒临破产”的传言四起。

    为了摆脱困境,施乐公司提出了一个重组方案,即大幅度削减生产开支,减少日常管理费用,同时缩减在发展中市场的业务规模。除销售人员外,施乐公司已经停止雇用新的员工。

    此外,施乐公司还积极出售部分资产,以缓解现金不足的困难,其中包括一些公司的核心资产。尽管如此,这些措施仍无法使得施乐彻底摆脱所面临的困境。施乐公司决心采取一项根本性的措施,那就是仿效郭士纳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IBM的改造。为了获得郭士纳的魔法,施乐公司在1997年聘请了曾经长期追随郭士纳的里克·托曼出任公司的首席营运官。1999年4月,托曼升任首席执行官并且开始实施一项大规模的重组计划,目的是将施乐公司彻底改造成一家像IBM的企业,出售“解决方案”——软件、咨询及文件的制作和储存,而不仅仅是生产和销售利润日趋降低的复印机。

    尽管这是一个诱人的战略改变,但施乐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它更需要的是如何具体实施与执行,也就是说施乐公司应如何将战略、人力与企业运作协调和整合起来。在托曼的重组中,推销员被调离了有利可图的地区并被放在了集中关注工业企业的推销小组中,他们失去了与顾客的联系,相应地这些推销小组为企业所提出的建议显得不到位。施乐公司还试图将36个开票中心合并为3个以便降低经营成本,这一做法使得施乐公司的推销员几乎要花费一半的时间来核对顾客的订单,以便确认这些订单已经开出了发票并且按时交货。此外,在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时候,托曼却下令大幅降低许多产品的价格,这使公司的情况变得更糟,因为这样做虽然增加了营业收入,但同时也导致了利润的下降。总之,这些执行措施使得整个施乐公司士气极度低落。面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的进攻,施乐公司继续滑坡。

    在这种情形下,施乐公司不得不解雇托曼,重新启用阿莱尔(施乐公司董事长,既是托曼的前任又是他的继任者)。毕生在施乐公司工作的阿莱尔是从该公司的赊销部门逐渐提升到公司顶层的,在他的感召下,公司的经理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忠诚。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位特别有执行力的管理者,而且与托曼一样,他缺乏实际经营经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能成为他最有力的优势。其结果是公司的颓势并未受到制止。施乐公司继续丢失市场份额,同时开账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呆坏账却一直在急剧增加。结果是不仅阿莱尔受到批评,其他高级经理的执行能力也受到质疑。这种在执行力方面表现出来的软弱现象一直延伸到施乐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会里充斥着大量的政界要人或者在彼此公司中担任董事的人。施乐公司缺少的是懂得如何在一个混乱的技术变革时代对一家企业进行改造的管理人才。

    许多面临困境的企业都会像施乐那样,先找一个听起来很有名的“能人”,然后拷贝一套已在其他公司或在理论上行之有效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并希冀由此而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然而,期望的结果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因管理者的执行力不足而导致重组失败。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执行力,最好的战略、员工或者管理工具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此时的施乐公司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上下达成执行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必须亲自参与到企业中,并落实决策于企业的具体行动中。

    一个公司的效率不在于它的大楼,也不在于它的人员,更不在于它的会议,而在于它的贯彻力度,也就是韦尔奇所说的执行力。

    执行力的重点在于执行,也就是行动起来。无论你年纪多大,命运怎样,生活如何,立即行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实现目标,永远都为时不晚。

    以工作业绩为提拔员工的标准

    恰当、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给员工以晋升的机会,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它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一份更得体的薪水和一张更宽阔的办公桌。它同时还表明了一种认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和尊敬,它为员工带来的是满足与责任。因此提升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强大的激励力和凝聚力。它使人自信,主动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但若按资历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这会降低晋升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打击员工的工作士气。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衡量员工的业绩去任用”。事实表明,用员工的个人成就决定员工的提拔升迁,将会更有效地激励员工,培养员工向优秀员工看齐的企业精神。

    “业绩决定晋升”,固然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但重要的是主动权把握在员工的手中。拥有了晋升主动权的员工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努力与进步的轨道,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赢得胜利的悸动。这一切均可产生强大的激励力,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最大化。

    在美国施乐公司,为了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管理者在“提升员工”上狠下工夫。他们首先根据员工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多少,将员工分为三类:工作模范,能胜任工作和需要督促工作的员工。员工要想被提升到公司最高层的领导岗位上,首先必须让自己的业绩达到工作典范的标准。而要想成为较低层次上的管理者,最起码要达到能胜任工作的底线。至于需要别人督促工作的那一类员工,则根本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施乐公司通过这种机制让每个员工明白:只要你能不断创造更好的业绩,永远将有更高的职位等着你。反之亦然。

    比尔·卡特就是“业绩决定晋升”的受益者。初进施乐公司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推销人员,但他工作积极勤奋并善于思考。为了推销更多的产品,他让妻子在他的车里放上一大罐柠檬汁和一些面包,这样他可以一天不停地在外面奔跑销售,而不必回家吃饭。卡特有自己的推销策略。他认为,裤子右口袋处常有磨损的推销人员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这说明他在同客户握手之前,总要在裤子上将手中的汗擦掉,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推销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具备自信。

    卡特靠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公司销售了大量的产品,销售业绩一度高居公司榜首。为了鼓励卡特再接再厉,获得更好的成绩,公司将他提拔为销售部经理。迅速的提升,使卡特对工作充满了更大的热情和干劲。即使在街道上散步,他也会观察两旁的建筑群,思考如何使每一幢建筑里的公司,都成为施乐复印机的用户。于是他一再被提拔,最终被提升为负责全国销售业务的经理。事实还证明,“以业绩决定晋升”,也是留住优秀员工,让人才为公司效力的最大原动力。

    因为人才在工作中不只满足于工作本身,更强调自我的体现。这个道理虽然简单明了,可是许多管理者往往做不到。重要的是他们常跟着感觉走,被表面的现象欺骗,以致失去了判断力。在很多时候,他们提升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与自己投脾气。

    若管理者是快刀斩乱麻的人,他就愿意提升那些干脆利落的员工,若管理者是个十分稳当、凡事慢三拍的人,就乐意提升性格优柔寡断、小心谨慎的员工,管理者若爱出风头、讲排场,就不喜欢那些踏实做事的人。这是晋升的一个误区。另外,在现实工作中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管理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会给予他喜欢的人才一定的发展空间。

    一段时间过后,被雇用的人才掌握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轻而易举地就能把工作做好。这时,他的工作能力与现有的位置已极不相称,晋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晋升可以把人才的创造力长久地保持。可惜的是,很多管理者常常忽视了这一现象的存在。结果人才因能力被束缚而备受压抑,工作热情逐渐降低,失去了原有的生气和活力。

    弗兰克是一家跨国集团的副总裁。在一次到加州分公司视察时,弗兰克发现那里的销售经理科尔曼是个难得的人才,立即将他调到总部,担任总部销售科经理助理。弗兰克知道,以科尔曼的才华来讲,这个位置有点大材小用。他打算让科尔曼先熟悉一下总部的销售工作,然后再另行安排工作。没想到一个月后,弗兰克被调任到某亚洲大国的分部,全权负责那里的工作。弗兰克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五年后,弗兰克再次回到总部。他记起自己一度赏识的科尔曼,心想:“他现在应该成为某分公司的负责人了吧?”

    但一切出乎预料。站在弗兰克面前的科尔曼,已不再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他变得愤世嫉俗,固执,目中空洞无物。弗兰克难过极了,怎么会这样呢?原来,科尔曼到总部后,很快就展示出他过人的才华,把个经理助理的工作干得近乎完美,后来甚至全盘接管了经理的工作。他的上级深感离不开他,丝毫没有让他调走的想法。科尔曼只好停留在经理助理的位置上,多次晋升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最初科尔曼没有什么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尔曼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工作也不再认真对待。

    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升迁机会,多半是因为企业整体或某些部门停滞不前的缘故。这时企业必须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设计一定的级别和头衔并创造出足够的层次,或者采用“优胜劣汰”等方法腾出位子,以便能让有能力的员工一次又一次地提升。

    微软内部晋升的竞争激烈而迅速,每隔几个月就重新组合一次。不断重组的结果就是微软始终存在晋升机会。因为在重组中,不断有绩效不彰的人被调离,留出空缺。只不过晋升的机会并非给予等它十年的人,而只给予业绩最高的人。

    业绩管理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能力,业绩考核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如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员工发展等一系列内容。管理者做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从全面出发,做到公平、公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