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生命如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

    林清玄

    不要只看青翠的树枝树枝是会断落的要爱整棵树这样就会爱青翠的树枝甚至飘落的叶凋零的花秋日在林间散步,无意中走进一片人迹杳然的阔叶林中,遍地铺满了厚厚的落叶。黑的、褐的、灰的、咖啡的,以及刚刚落下的黄的、红的、绿的叶片,在夕阳的光照里,形成了一片绵延的泼墨彩画。

    树叶虽然凋零了,却自始至终都是如此美丽。那彩色的叶片,吸引我忍不住坐在一个树桩上,轻轻地赞叹。

    我突然看见,一片枯叶在层层叶片中蠕动着。凝视,才知道是一只枯叶蝶。枯叶蝶在枯叶中寻找什么呢?这个念头使我感到兴味盎然,静静地观看。没有想到,枯叶蝶就在这个时候颓倒,抽搐了几下,不动了。

    枯叶蝶竟然就这样死去了。这一生都在塑造自己成为一片枯叶的蝴蝶,最后真的化为一片枯叶。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相信无人能在一大片枯叶里,寻找出一只蝴蝶的尸身。

    我把枯萎的蝴蝶捧在手上,思及枯叶蝶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之间。如果说它是执著于枯叶,那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它的形状、颜色、姿势都酷似一片叶子;如果说它是执著于蝴蝶的生命,那也是对的,酷似枯叶只是为了保护它内在的那一只蝴蝶。

    如今,它终于打破界限了,它终于放下执著了,它还原了,而且完整了。

    我们谁不是站在某一界限上呢?很少有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从右边看却是蝴蝶;飞翔时是一只蝴蝶,落地时却是枯叶。

    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与平淡之间,在跃动与平静之间,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抑、隐藏,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拟态为一片枯叶。

    最后时刻来临,众人走过森林,只见枯叶满地,无人看见蝴蝶。

    禅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创造了飞翔的意志,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的美丽。他会张开双眼看灿烂的夕阳,他会大声念诵十四行诗,他会侧耳倾听繁花的歌唱,他会全身心进入一朵玉兰花香。

    最后,或许会颓倒在一片枯叶林间。他内心的蝴蝶却与他出生时一样美丽。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感悟

    文中的枯叶蝶需要用看似枯叶的外表来保护自己,最终以枯叶的形式死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上,或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因为要隐藏保护自己脆弱的翅膀而借用了枯叶的拟态。唤醒心中的蝴蝶,创造飞翔的意志,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舞出绚丽和精彩!

    造物主的终极杰作——昆虫之美

    马联

    在我的印象中,蝴蝶会在春天出现,虽然我并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投胎而来以及为何要降落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植物的子房和花蕾间,这些春天的信使翩然来去,旁若无人,不知魏晋。有一些词语肯定是为它们而准备的,比如寂寞、华丽、优雅、醉生梦死。那些花粉做的翅膀,像梦一样易碎,而每一次最轻微的翕动,都足以令我们在今生和前世间轮回一次。

    蝴蝶真会在春天出现吗?我已经不太敢肯定。蝴蝶好像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已久,它在工业时代里遥远得如同一个意象——谢谢李元胜,用镜头和文字复苏了我们的梦境和记忆,让这些隐者重新在我们眼前闪动。

    按照李元胜在《昆虫之美》(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描述,“后来翻阅这些照片,我在空气的光晕中,听到了自己激动的脚步;从草叶的弯曲,发现了自己的呼吸;在扇动的蝶翅上,看到了自己的心跳”。

    他亲切地把碧蛾蜡蝉称为法布尔的扇子,把“音乐家”螽斯称为会呼吸的碧玉。在夏天里,他念叨着知了和它的亲戚们,而春天,他则会想念那些在南山上隐居的铁木剑凤蝶,并且以略带悲悯的语气感叹:“再下一场雨,它们的尾突就会消失,最后直至整个身体……”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在旧历二月的某一天,感受到来自昆虫世界的神秘召唤。如果他循迹而去,那他就会变身为一个灌木和草丛间的守候者,怀揣古老的符咒,相信草木长青上苍有知。

    在热带雨林的早晨,与一只叶蝉的相遇多么奇妙,仿佛是一次漫不经心的邂逅,充满着命运的偶然却又暗含着多少刻骨铭心的期待。刹那间,薄雾轻蒸,光影迷离,时空恍惚,流水无声。镜头的对焦只需要3秒钟,而两个物种间的相互凝视,需要多少默契和缘分?

    一只在露珠边缘小憩的象甲稳重得好像一个思想家,而轻盈的猫蛛则以一个诗意梦游者的姿态在自己的丝线上随风荡漾,这些自然界里稍纵即逝的片断,由李元胜湿漉漉的镜头呈现给我们,然后变成我们对于生命的慨叹。

    有谁会怀疑昆虫是自然界的造型大师?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一件终极作品,羽化、蝶变,直至华彩四射,让其他生命全都黯然失色。我们无法知道,突眼蝇为什么要把眼睛高高举起,犹如一对灯盏;而白天里身形朴素的窗萤,又何以能在夜色中,把自己变成一只剔透的灯笼。当身披织锦的波纹眼蛱蝶在丛林中逡巡时,我的疑惑是,带着如此艳丽的身体飞行,会不会顾影自怜,以至于在片刻眩晕中迷失?这些,李元胜知道。他在《昆虫之美》中告诉我们:“是的,一定有我们所不知的旋律,在大自然中起伏不定,引领着万物生长、繁殖、进化。我们听不到,但是,通过飞舞的昆虫,却能隐约感到那神秘而伟大的乐章。”

    我宁愿相信,它们已远非尘世之内的生物。它们在某些瞬间降下高度,与我们片刻凝视,而更多的时候,它们则在溪谷与林地间穿行,在我们所不能抵达的地方回旋,啜饮花露,倏忽来去,朝生暮死,只把灵魂的影子投映在诗人的镜头中。

    或许,我们能有幸与它们偶尔相遇,但却无法融入它们生存的天空,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翅膀,而是我们的心灵过于沉重。

    感悟

    曾经读过唐代诗人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在它们的笔下,小小的蝉成了自己感情心思的代言人,或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或书写自己的漂泊清贫的生活。昆虫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昆虫之微,同样可以生发出大义,即使我们无法融入它们生存的天空,我们的心灵和小小的昆虫也会产生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后来看过一部名为《微观世界》的法国电影。出乎意料,在这里,平时令人“恐怖”的虫子们展现出了另一种异样的美。原来毛毛虫排的队如此整齐,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它们的粪球,每只虫子都各司其职,不曾闲散浪费光阴,不得不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奇变幻,虫虫的世界危机四伏又五彩缤纷。

    蜗牛

    (法)弗朗西斯·蓬热

    与以热灰为家的未燃尽的煤屑相反,蜗牛最喜欢潮湿的土地。它们全身贴地往前走。它们身上带着泥土,泥土是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排泄物。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过泥土。这是情趣高雅的相互渗透,因为可以说这是同一颜色的深浅的变化:其中一个是积极成分,一个是消极成分,消极成分围绕、喂养积极成分,而积极成分边移动边进食。

    关于蜗牛,有许多话要说。首先,它们自身的湿润。它们的冷血。它们的延伸性。

    此外,我们无法想象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它赤裸的身体,就赶紧往前运动。只要暴露自己就前进。

    在干燥的季节里,蜗牛会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住地的潮湿。那儿,有许多其他的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居,如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们离开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蜗牛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沼泽或池塘。

    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土地必然是肥沃和湿润的。

    蜗牛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蜗牛待在壕沟到底干什么呢?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重重的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到哪儿,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蜗牛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便应运而生。

    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缓、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去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最普通的食粮。

    啊!当一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面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可数。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至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用全身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骄傲。

    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感悟

    弗朗西斯·蓬热是法国当代诗人,评论家,他有一套自我观察人生和世界的方法。他所描写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大自宇宙星辰,小至一草一木,无生命的坛坛罐罐,千变万化的人生长河,都是他目不转睛捕捉的对象。

    《蜗牛》就是其中的一篇美文,而且贯注着他的诸多情感,在他的笔下,蜗牛是如此高贵、从容、睿智、自豪、骄傲地匍匐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突然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慢,其实也是一种速度。

    洁净之莲

    张佐香

    莲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天性使然,莲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一湾碧水之上,莲亭亭如盖。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间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忽隐忽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莲盛开时大气磅礴的美丽,而我则尤爱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莲于恬静的岁月中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

    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绘画,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依然能从墨迹中感受到他们在莲面前无法自拔的情形。爱莲写莲画莲之人,借莲歌咏自己心志清远,性格高洁,莲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

    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莲塘上众多美的瞬间和形象用颜料固定在画布上,让它们永留人间。清淡素雅的莲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最终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亘古与莲相依相伴。莫奈与莲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进入了幻化的深处。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无我的世界。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无喜无忧,无生无死。如此境界,物我两忘。

    众生缘何沉醉于莲如斯!莲是天界与尘世交会顿悟的产物。莲有慧眼,我们见到的佛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祥,普度众生。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浊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仿佛开在天国的梦幻里,它们无视外围的泥沼。究竟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出一枝枝洁净之莲呢?我们能像莲一样,从这个充斥着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吗?如果我们拥有莲的慧心,就能从一切的烦恼与灰暗中觉悟,而一切的纷扰的繁尘琐屑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心灵就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莲的精魄升华在我们的生命中,让生命化作一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我想,这是莲昭示于人的天启与期待吧!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图像,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做洁净的人。洁净的人方为真人。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素雅洁净的智慧之莲吧!

    感悟

    现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过多地追求的是物质,很少注重精神层面,以致心灵被俗尘遮蔽了。洁净之莲犹如清澈的流水,洗涤了我们久已被蒙蔽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久违了,这一句句沁人心脾、洋溢着芳香的诗句。愿我们每个人拥有莲的慧心,穿过纷扰的繁尘琐屑,让心灵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风信子的花语

    彭小妮

    有一种叫风信子的花,我原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蒲公英的花。今天,我才知道风信子的传说。美少年海辛瑟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他因被误伤而失去了生命,在他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花就是风信子。它的花茎上长着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风吹过时,每一朵花都显出飞翔的姿态。海辛瑟斯的生命没有消逝,风信子是他的化身,他还在为这个世界呈现着美,风信子是他怒放的生命之花!所以,人们赋予风信子的花语为:“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

    人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生命。我们不能如海辛瑟斯那样将生命化成风信子,所以,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在这爱的世界,不会遗弃每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重燃生命之火。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人们在寻找、在呼唤生命重归,在为遭受苦难的生命祈祷:坚持、坚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是啊,这有情人间,是值得你万分留念的,让你保留着生命微弱的火种,直到寻找到你。多少人还在等待着将更多的爱给你,要在更长久的日子里与你同享生的欢乐。在苦难之后重生的你的生命,必然如风信子一般,获得永生。所以,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感谢在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感谢每一个为你祈福的心愿。感谢从四面八方为你会聚的爱的援助。

    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用自己的身躯护卫着幼小生命的伟大母亲。看啊,这里没有悲痛,没有泪水,娇小的乳儿还在安睡,在梦中微笑。在母亲离去的地方,长着一株绿色的风信子,它告诉我们,生命在此延续。无须多言,人间大爱也将无限延续,给活着的你我更多的慰藉、温暖、勇气和力量。许许多多的生命去了没有灾难的天堂,得到了永远的安息;也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在黑暗中艰难地守望救助,获得了重生。我们相信,灾难过后,风信子会开满这里!

    愿生命如花,愿风信子的花语永远传递:珍惜生命,同享人生!

    感悟

    当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生命的召唤似乎也于此刻在微风中荡漾开来,那是爱的鼓励,温情的问候,是对强者的感召,对弱者的激励。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强大的,我们凭借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又是柔弱的,在灾难面前,多少生命在顷刻间逝去,而我们却无力立刻让乾坤扭转,生命重来。虽然我们只有有限的体力有限的技术,但是,我们却有无限的智慧,无限的爱心!无限的智慧让我们不断飞跃,无限的爱心让我们团结凝聚力无穷!爱的传播如同风信子的生命誓言,让生者坚强,逝者得到慰藉。

    野豆秧

    李瑛

    这是多年前经历的一件小事,但我却总是难以忘怀。那是秋天,我们乘两辆越野车到西藏去。车子整天颠簸在青藏高原漫无涯际的荒滩上,窗外旋转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的地平线,没有树,没有人烟,除了铺向大地尽头的单调的电线杆和低空偶尔掠过一两只大乌鸦外,没有任何明显的标志物可以告诉我们已到什么地方。一次停车小憩,我跳下车来,急促的心跳使我意识到这里的海拔起码已在4000米以上;脚下全是被强烈的风蚀作用造成的斑驳的荒滩,碎石沙碛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坚硬的地表,舒缓起伏的荒原上留下一片片风的形状,在稀稀疏疏的不知名字的野草下,白色的大沙粒闪着芒刺的光芒。忽然,在脚下沙碛缝隙间,我发现一棵野豆秧,不错,真是一棵野豆秧,孤零零地生长在那儿,这使我大为惊异,这样的地方竟有这样的生命。我弯下腰来仔细观察,它矮小的褐色的茎秆上挣乱地生长着几根枝杈,灰色的羽状的复叶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枝头高挑着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

    我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生命能在这样的地方存在的理由,但它却长大了。真是一个奇迹!我想,这偶然的机缘,可是我和美的一次真正的邂逅!在这么浩瀚的荒滩上,有谁知道它呢?这个奇怪的勇敢的生命,这个顽强的生命之美,立即激起我心灵强烈的震撼。

    这真是一棵野豆秧吗?它不像故乡田野里常见的大豆、绿豆的那种豆秧。它是否已经发生变异?它还是被子植物吧?是草本的吗?我对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全然无知,它是属于哪一种、哪一属、哪一科的呢?

    它恐怕不是这里的原生植物,那它又是怎样、从什么地方来到这荒僻高原的?

    在这样贫瘠的地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它竟然挣扎着长大了,它是怎么生长起来的?

    在它生长的全过程中,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之间,它有适应,有抗争,有新变,曾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

    这里,春天醒来得很晚,它几月才吐出一丝碧绿染绿荒滩;几月才展瓣开花,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或别的什么颜色的,把自己仅有的一抹颜色和妩媚献给脚下的大地;这3只瘦弱的小荚果成熟了吗?成熟爆裂之后,会把孕育的种子弹射出去以求再生吗?

    它只身离开自己的种群来到这个苦地方,不害怕吗,不感到孤独无助的寂寞吗?呵,它的意志是何等坚强啊!

    它一定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它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呢?梦和期冀又是什么呢?在苍茫大地上、寥廓长天下,这个微小却美丽的生命,给宇宙带来了什么,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了什么?讯息、回答或启示?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种子,每一生命力都在新变中寻找自己并发现自己,这是它的最高选择。哦,这个世界多么神奇而美丽!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

    我几次想把它掐下来夹进本子里,几次伸出手又几次收回来,我怜爱它,又恐这怜爱会伤害它的尊严和精神。它自从生下来始终未移半步,心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扎下根去,生长。

    它可能已意识到了自己非同寻常的生命价值和自己的品格所独具的魅力,它要用生命照耀高原。也许,它已意识到自己有传承物种的责任,它不是一个要征服世界的勇士,但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生活中的强者,它要把自然的秩序和进化的法则告诉给未来的子孙……之后,我们离开那里继续赶路,但那棵野豆秧,它金属丝般坚忍的茎,细小的叶片和那3只扁扁的黄褐色的小豆荚,连同它们淡淡的影子,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还要继续承受烈日苦晒、风沙抽打,直到冬天来临,严寒飞雪会把它紧锁压折了吧?真的,明年它还会生长吗?大自然的严酷是强大的,但生命的爱与美更强大。在那片辽阔无边的莽莽荒滩上,很荣幸,我可能是见到它的第一个人;我离开后,恐怕再没有人能见到它……这时,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酷爱大自然的法国古典作家朱尔·勒纳尔说过的一句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省的话:神创造出奇妙的自然,显示了万能的本领,造人却是一个失败。

    感悟

    在青藏高原漫无涯际的荒滩上发现一株野豆秧的确是一种奇迹,作者把自己的震撼翻译成那株野豆秧顽强的生命力量,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一个道理:这个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但愿在我们人生的荒滩上,也能找到自己的野豆秧,并且让它生生不息。尽管野豆秧的未来令人堪忧,但是,它身上渗透出的力量却是永恒的。

    黄山老树

    栾承舟

    浸透花香的清风和情暖春天的波涛肯定记得,位于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的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的黄山之上。曾有一棵粗如磨盘、擎接云朵的老银杏树。树龄数千年,合抱一丈八尺有余。此树枝干挺拔,神态苍古,枝叶翩翩翻涌着千古风云;枝头硕大如冠盖,三亩大小的树阴密密匝匝,鸟声清亮如涛。粗壮、长硕的分枝上,丛生着榆、槐、杨、藤萝、山荆等大小不等的三十余种林木,更增一番雄伟、肃穆、吉祥气度。民间传说,银杏的枝杈上,可以并排躺卧开十几个人;密密的枝叶间,缓缓爬行着的蚂蚁竟有猪仔大小。在半岛地区,当是记忆最为久远的历史见证。

    这棵老树,可以说是吸收了数千年的日精月华,天地雨露,才成就了这般雄视天下、雅而不俗的长者风貌,就像是季羡林或余秋雨博大、沧桑的散文,以不动声色的练达、缜密的思维、精辟的思想,把人生的哲理、生命的体验一一告诉给世人和生活。

    没有人知道它曾经看过了多少历史风云,经历了几多朝代更替。它默默地伫立在东莱一隅,倾听着大海涛声和岁月的律动,以渊博、智慧、身体力行送给人类温暖、祝福和启迪;在雷雨、大风、闪电一次又一次的侵袭中,在改朝换代的风云雷电中,它一概把自身的浮躁、胆怯、伤痛,通过生命四通八达的根系,全部化作营养,成就了一派古老的风韵。

    据《即墨县志》记载,唐朝初年,黄山山顶曾矗立着一座当地人民为纪念隋朝孝女高柴女而兴建的孝女祠,之后,又建起了尼姑庵。数年之后,在银杏树的左侧建一道观,日镇海观,香火极为鼎盛。后来,不知是哪朝哪代,何方神圣将四月八日定为黄山庙会日,黄山之上自是更加热闹非凡。史有所载的汉丞相王吉、破燕的田单、抗大礼的蓝田、清史稿有传、三疏震天下的郭琇,是不是都来过这里,同样留下过优美的诗篇?那种心灵的交汇与碰撞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树比人活得长久,甚至比一个朝代活得长久。同样,它比一个人、一个朝代甚至最优秀的思想家更为睿智、豁达,它把一切都放在心里,把一切信息都储存在记忆之中,在残菊的苦香中吹送着一种掀动历史门帘的忐忑。因了它的存在,它的智慧,它的子孙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之态,它们和松鼠、野兔、山鸡和柏树、梧桐、山荆、毛白杨,以及蓝得深厚的波涛、造型奇特的绿石和平共处,显出了一种多么非同凡俗的文化品位啊!

    走过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走过了整个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老银杏与我们古老的民族一起,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可它做梦也没有想到,1951年,为建设即墨县第二人民医院,有关部门忍痛作出了伐倒老银杏的决定,然后,拿去做了医院的门窗。据说,当兴高采烈的建设者们拿着刀锯、斧头来到黄山的时候,老银杏竟发出了一阵微微的战栗。当铮亮的刀锯割下去的时候,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老银杏的伤口中流出来的汁液竟然鲜红如血;斧头砍下去的时候,砍去了千年老枝,也同时砍去了文化,砍去了时光留给我们的活生生的记忆,砍死了水灵灵的鸟鸣和整个黄山的灵性。“反右”之后,“文革”之后,黄山渐渐凋敝,以至于完全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荒山;曾经新鲜、水灵的生活,只有在时而灼热时而冰凉的岩石边,在婆娑的清苦中,百无聊赖地打发着岁月。时光,散乱如一只老蝶。

    我们,总是头脑一热就干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有些伤口,常常是无法愈合的永久的疼痛。

    在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之后,黄山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整个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黄山周围村庄的人民封山育林,还耕为林,短短的几年时间,黄山旧貌换了新颜,既有旧时好模样,更多的则是新气象,满山绿意森森,天上弯月如钩,林间百鸟齐鸣,海边波涛如叙,牵动人心的东西更胜往日。

    但岁月将老银杏的信息留在了黄山,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在我们不时面对的时候,依然那么抢眼、醒目。

    感悟

    黄山老树,一棵数千年的银杏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和是是非非,它的离去更不禁令我们后人扼腕叹息,叹息于人们的无知和残酷。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总是头脑一热就干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有些伤口,常常是无法愈合的永久的疼痛。”

    黄山老树的被伐是一个遗憾,是一个伤口,更给我们后来人留下永远的教训,唯愿这样的教训只有一次就够了。

    雨啊,请你到非洲

    金惠子

    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金砂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爱谷阿姆的意思是“风”。我所认识的爱谷阿姆,是一个生活在肯尼亚图尔卡纳的7岁女孩。她独自在家里替挖金砂的妈妈照顾弟弟。弟弟总是缠着姐姐哭闹。爱谷阿姆抱着弟弟,直到感觉累了,才放下休息一会儿。

    我是在一个快要倒塌、用破布和草席围成的三角帐篷里遇见爱谷阿姆的。看见我,爱谷阿姆仿佛看见了亲人。她很爱笑,可她的笑容里似乎总含着悲伤。我问她:

    “你吃东西了吗?”女孩子摇头,然后低声告诉我,从前天到现在,她还什么东西都没吃过。我一说起她弟弟生病的事,爱谷阿姆的眼睛立刻就湿润了。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哭了。

    我不能离开爱谷阿姆。天快要黑了,她的妈妈空手而归。爱谷阿姆的妈妈挖金砂,每天只能赚5~10个先令。5先令在肯尼亚只够买一杯水。她的爸爸早在两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妈妈一边给哭哭啼啼的孩子喂奶,一边眼泪汪汪地哼唱着类似摇篮曲的歌谣。今天,爱谷阿姆依然没能吃东西就睡觉了。她好像要尽量缓解肚子里的饥饿感,使劲蜷缩着身子。

    在这里,到了晚上没有电,也没有点灯用的石油。借着月光和星光,我看着睡梦中的爱谷阿姆,盼望明天一早就有食物运来。我坐在爱谷阿姆家的门口时,看见一群斑马走过远处空旷的田野。说起非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野生动物吧。电视也经常播放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世界,仿佛非洲没有人类,也仿佛数十万人死于残酷的战争和饥饿的事情根本不存在。

    这个世界为什么只顾着保护狮子、斑马和长颈鹿,却任由这些无辜的孩子活生生地饿死?当然,孩子们也不是没有得到任何关心。只是我一直都无法理解,为什么300只黑猩猩死了,报纸和电视会连篇累牍地大肆报道,然而每天都有数百名孩子饿死,这个奇怪的世界却在保持着沉默。难道非洲真是被上帝遗忘的土地吗?

    10月是当地的雨季,然而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孩子们在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挖掘金砂。他们怎么知道这里有金砂呢?他们一天到晚把土放在筛子里摇个不停,全身上下蒙了厚厚的灰尘,就像才从面粉堆里出来的一样。只有那些五六岁的孩子因为太小了,不能去淘金砂,所以每个人手里提着相当于半个身子高的水桶,到三四十公里之外的地方挑水,然后顶回来。

    当地的女人们看到我就唱起歌来。那些歌既像非洲人民在集体呐喊,又像在哭泣。有首歌的内容是这样的:“你认为这里适合人类生存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请给我们点儿吃的吧。”

    第二天,粮食配送车总算到了,爱谷阿姆可以避免死亡的命运了。要知道掉在地上的100韩元(相当于人民币0.8元)硬币就可以让她吃上一顿饱饭。

    此时此刻,地球上仍然每4秒钟就有1个孩子死于战争或饥饿;每天都有3.5万个孩子不是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此外,还有2.5亿个孩子是忍受着繁重劳动的童工。这些孩子的痛苦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感悟

    读过这篇文章,内心充满酸楚,孟子的话再次回响在耳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爱的笑脸,欢快的嬉闹,父母的呵护,在贫穷落后的地区这是一个梦想,他们连生存都可能维持不下去,何谈其他,在花蕾还没绽放的时刻就遭到了冰雪的封杀,这是多么的残酷!是什么造成的?是战争,是饥饿,是不公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孩子,停止战争吧,伸出援助的手,救救孩子吧,他们是无辜的!

    不能忘却的纪念

    佚名

    母亲让我去小河边打一壶水回来。我刚走到河边,前面传来一声嘶哑的哀鸣。我抬头一看,是一只鹿。这场雪下了三四天了,这只鹿一定饥渴难忍,从树林里走到这条河边,想要畅饮一番。鹿不光迷恋自己躯体的美,连喝水也极为讲究,平时都喝从高处流下来的清水。下雪天,别的动物都可以就近解决喝水的问题,但它却长途跋涉到小河边喝河中的清水。在下雪天,其他动物都不轻易出现,而鹿为了寻找河水,常常要走来走去,因此,危险便经常发生。它们知道身处危险境地,所以喝水时匆匆忙忙,喝上几口便赶紧离开。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会常常遭到猎人的枪击和猎狗的追逐,如果逃跑得慢一点,生命就会有危险。

    我面前的这只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它的两只蹄子插入冰中拔不出来了,急得它一声声哀鸣。我仔细观察它,发现它长得很肥硕。根据大哥教给我的知识,我断定它是一只两岁多的鹿,这个年龄的鹿的肉最好吃——疯狂的想法在我脑中涌动,我抓起两块石头扔过去,想击中它的头。它紧张得连连哀鸣,并躲闪着我的进攻。应该说,它的躲闪是非常成功的,它把头扭来扭去,使我的进攻屡屡失败。

    我停下来仔细观察它,发现它已经不恐惧了,只是冷静地注视着我。很显然,如果我继续进攻的话,它仍然可以巧妙地躲开。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了,从它矫健优美的躯体中透出了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我看到它的头上有一对尖利的角。它像是威胁似的向我晃一晃,似乎在告诉我它有这样的武器,可以对我实施强有力的打击。

    疯狂的想法再次在我脑中涌起,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扔了过去。突然,它大声叫着将两只蹄子从冰中拔了出来。冰哗啦一声碎了,溅起一片刺目的光芒。忽然,我感到恐惧了,疯狂的想法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一阵寒冷和战栗。我手里的石头掉在了地上。这只鹿一跃跳上了岸,跑了几步后又转身回来了。我觉得它是来报复我了,就赶紧又拾起石头握在手中。它看了我几眼,向刚才受困的地方走去。它从我身边走过时,眸子里有一种罕见的平静。它径直走到刚才它站过的地方,用嘴把自己的蹄子弄碎的冰一点一点地推进河里,冰面上变得干干净净,只有它的两只蹄子插入时留下的两个洞眼。我为它的举动感到吃惊,此时此刻的它应该说是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但它却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完成了一次唯美的任务。它慢慢地走了,我看着它的背影,觉得它身上有一种与力量无关的威严震撼着我的内心。

    多少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它从我身边走过时,那双眸子里的平静。那是一片天空,被我珍藏在记忆中,经常映照着我的心灵。

    感悟

    读过《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么?里面讲到一位意大利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文中“我”也被那只鹿“征服”了,“我”对鹿的情感经历了“杀戮——战栗——崇敬”的变化,这种崇敬与鹿的强大力量无关,鹿在危难关头表现的冷静、勇敢,尤其是它对关的维护彻底“征服”了“我”。

    当我们颇有气魄地自诩为“万物之灵长”,喊着“人定胜天”“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征服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那只鹿从“我”身边走过时,那双眸子里的平静。

    不见大雁

    刘长春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壮观吗?

    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

    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食粮。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一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感悟

    很喜欢一句话:每一片新田地的诞生,其代价都是一片森林的消失和一群动物的离去。我想,这并不是假话。人类在不断进化,进化的目的自然是变得更加文明,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却是,我们在变得文明的同时,也变得更加野蛮,野蛮地与其他生灵争夺生存的空间。

    地球原本是人类与其他生灵共同的家,而人类却似乎自私地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家。我们可以说自己建设家园,但同时也在做着驱逐的工作。作者敏感地意识到我们身边失去了什么,“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失去的又岂止是大雁?

    达拉的墓碑

    凌仕江

    一块墓碑在荒原与雪山之间后边,是一棵孤独的树碑文上写道:达拉之墓达拉是谁?在通往墨脱的边地察隅旅行,我为墓碑上的名字停了下来。几个红字就像滴血的眼睛深深地凝望着你,让人无法抽身而去,微凉的阳光从树枝间冷冷地砸在青石墓碑上,一阵寒意顿时从头顶蔓延到脚尖。

    我坐下来,坐在风的怀抱里,不经意间,转过身,看到墓碑的后面还有一排排细小的文字。原来,达拉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匹马,一匹恶战中救了一位年轻人性命的马。

    1999年,有两个去墨脱探险的年轻人步行至这里,路越走越窄,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更惊险的是,山上的积雪不断地融化,流淌在狭窄的小路上,行人稍不留神,就会滑落到深深的山谷。两个年轻人只好卸下肩上的行李,愁眉不展地坐下稍事休息。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条大蟒蛇,像猛虎扑食般向他们袭来。尽管他们打着八路军式的绑腿,尽管他们拥有专业的探险设备,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埋伏已久的蟒蛇依然缠住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体。他尖叫了一声,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这条蟒蛇足有碗口粗,它就是要将活人活活缠死,然后吞下去。

    很快,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无力地倒下了。另一个人吓得不知所措,不停地喊叫:“救命!救命呀!”

    这时,山下的牧马人闻声赶来。他见状大声惊呼:快,快,抬石头去砸蟒蛇!坐在地上的人慌忙起身,颤抖着双手和牧马人一起抬起一块沉重的石头狠狠地向蟒蛇的头部砸去,蟒蛇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头猛一缩,尾巴绕出几个麻花圈,像一根有力的牧鞭打了一记响亮的脆响,两人被打到了几米之外,当场晕厥……就在那年轻人即将被蟒蛇吞掉的一瞬间,这匹叫达拉的马出现了。它用右前蹄伸入蟒蛇的嘴,还死命地往蟒蛇的咽喉里踢,鲜血从蟒蛇的眼睛、脖子、肚皮上不停地涌出来,被困者获救了。

    达拉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像素质过硬的特种兵一样,成功地痛击了入侵者,让蟒蛇伤痕累累。一场苦战之后,不知为何,达拉转身的一刹那,忽地摔下悬崖,掉进滚滚地河水中,当即殒命。

    我伫立在一匹马的墓碑前,默默地读着这些碑文后面的惊心动魄,心里很不平静。在墓碑前流连了一个下午之后,我穿过灌木和荒草,沿着马车轧过的小路,找到了那个牧马人。我见到他时,他正手持注射器,给生病的小马打针。

    达拉其实是一匹很不合群的野马。老牧马人洋洋得意地介绍,我看见它在草地上游荡,时而隐藏,时而出现,就看出了它的心事,它很想加入我们的队伍。我考虑了多日,终于说服我的马群接纳了它。起初,我的马群很不喜欢它,因为它的颜色和它们的不一样,看上去特别显眼,我多次劝说,让它回到以往的自由中去,可它总是摇摇头,死心塌地地留在了我的身边。都快半年了,我知道它是回不去了,可马群依然不怎么亲近它。于是,我成了它的唯一的依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跟在我身边,要不是它太依赖我,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儿。

    老牧人的话,越来越沉重。我仰望苍穹,甩甩头,一脸苦涩、遗憾。

    达拉并没带走他的爱……

    感悟

    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在危急之时,正是的卢奋力一跃,刘备才得以跨过檀溪捡回性命。项羽、关羽死后,他们的坐骑乌骓、赤兔义不独生,绝食而死。达拉对老牧人如果不是心存深深的眷恋,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起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兄弟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源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得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建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芬芳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日暴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到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踏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清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零,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做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

    我依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者无数沉浮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感悟

    朱教授对秋日的感受是多么沉甸、丰厚,哲思隽语不时在眼前闪现: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读罢让我们浮想联翩,收益多多。

    还记得这些土吗?

    林小衣

    你是太岁,我们都是土

    太岁比我年长一年。来宿舍报到第一天,便见他坐在下铺,一脸的倨傲表情问我,多大了?哪儿的?以后就跟着我混了。那派头要多大有多大。他身后是几个兄弟,呲牙咧嘴的,让我直犯憷。这哪里是上大学,分明就是到了黑社会。

    其实不然,当我微笑着点完头,大家突然哄笑。接着,我们就混到了一起。

    太岁真名杨伟,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据说他对自己的名字十分厌恶,给自己取了许许多多好听的名字,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这个名字所带来的影响。公共课时,常有老师点名,每当点到他的名字,便有让他郁闷至极的私语声在教室里面传开。

    在宿舍里,他称自己太岁。他有自己的理由,数我年岁最大,太为一,叫太岁也不为过。瞧瞧,多变态的理由,但是大家却也乐得这么称呼。他为人虽不专横,只是一米八三的个头确实能给人心理威慑。据他本人说,大一的时候,由于对宿舍不熟悉,他经常半夜去卫生间后摸错了宿舍,然后一头扎到别人的床上睡到天亮,可怜那个瘦弱的原床主不得不和别人挤了一夜。因为大家都不熟悉,半夜里,那么一个大汉跑过来挤到床上,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

    天亮后,他起床洗漱,但是却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洗漱用品,于是大呼小叫,谁动我的东西了?抬头,却看见一宿舍陌生的眼神,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房间,于是仓皇逃出。此后数天内,见了那宿舍的男生就夸,哥们儿脾气真好。

    有时候,我们同他开玩笑,你是太岁,我们都是土了,有你在那里,我们这帮土也没人敢动了。

    他总是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的心一丝不苟地送给你大三时,太岁才恋爱,对方是编剧专业的女孩儿,一脸的清纯,骨子里都带着古典美。为了她,太岁几近花痴。他说,你不知道,我一见她,什么心思都没有了,可能她就是我的克星。

    但是,他却不知好歹地把“克星”带回家去。女孩儿本也出自书香门第,脸皮薄,架不住杨母的几番问话,丢下太岁,一个人径直回了学校。太岁原以为是小事,但是回来后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女孩儿托人传话,说是不喜欢他的家庭,所以为了从长计议,长痛不如短痛。

    太岁这下急了,找我们几个商量对策。一时间,大家纷纷献策,却总也拿不定主意。夜半熄灯,我们看着太岁站在窗子那里细想。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听到他“嘿”的一声,然后跳上自己的床睡觉了。

    第二天,他开始给我们下达任务,每一个人,尽可能多地找到自己在我们这栋宿舍楼上的哥们儿,最好是人托人,每个房间都要找到,他要在明天晚上演一出好戏。

    问他是什么,他笑笑,不回答。半天之后,每个人都把自己所能找到的宿舍清单给他后,他开始给我们分派任务。于是,我得到一个很古怪的小纸条,上面有12个宿舍,不同宿舍的后面写着,8点10分,关灯,或是写着,8点10分,开灯等字样。

    周末,晚上8点,太岁往女孩儿的手机上发了条短信,内容是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他也没有说。等到8点10分时,我在宿舍里突然感觉到外面明明灭灭的灯光。由于事先要求对好了表,所以大家开关灯的时间基本上差不多。这个时候,太岁突然不知从哪儿拿出了一个扩音器——据我后来考证,是他在编导实习室借的——打开来,对着话筒,深情地说,亲爱的,对不起。我的心现在就在这里,明亮地,一丝不苟地,送给你。

    这时,我听到对面女生的惊呼声,此起彼伏。5分钟后,太岁的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他看后,对我们兴奋地说,走,我请大家喝啤酒去。原来,那天晚上,他把男生宿舍窗口的灯光组合成了一个心形,大大的心形,再加上自己的表白,那个女生当场就泪流满面了。

    毕业时我们已长大成人

    太岁有一句经典的话,毕业时我们已长大成人。这句话,源自我们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原话是,同学们,毕业了,你们也要长大成人,要面临社会了……没想到他却自作主张,把这话改成了,毕业时,我们已长大成人。

    现在想想,这话颇含艰辛。事实上,太岁毕业后并不如意,先是去了上海发展,但是一个普通的艺校生,在上海那个环境里面可想而知。于是,后来去了北京做京漂,用他的话说,往北影厂门前一蹲,觉得自己就像是乞丐。

    再后来,他也在戏里演一些小角色,但都是小得不能再小,比如露一个脸的士兵,或者是家奴,最大的也就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粘了些胡子,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起初,他一直跟我保持联系,但是,时间真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仅仅凭着一根电话线的话,那么很快就会不自觉地消失。虽然当年的种种情谊还在心底,虽然有那么多不可磨灭的欢笑,但一切,都过去了。

    是的,一切都过去了。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人这样怀念他的大学生活:那时总觉得时间太长了,可是,当短短的四年一晃而过,我才知道,我辜负了多少可以纵情欢笑的机会。看得我泪如雨下。

    我想,只要我们有这种感觉,我们总是会再见面的。或者某一天,他功成名就,我希望他能演一部真实的反映大学生活的戏,找最写实的编剧,以最质朴的情感表演,来展现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不知道,他那个时候,会不会轻轻忆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呢?

    或者,有一天我们终会把酒聚谈,我也许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岁,你还记得我们这些土吗?

    感悟

    “太岁”这名新鲜,他做的事情也够我们欣赏半天的,有个性,有创意。这日子过得也够有意思的。可是“太岁”的内心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日子真的就是那么有意思呢?青春岁月除了欢笑还应该有什么才更深刻呢?写人写得这么生动活泼,值得借鉴。

    村庄的姿势

    指尖

    村庄是不走的。它以一个固定的姿态矗立在原野之上,群山之间,小河之畔。

    我可以想象它的孤单,因为一些生命的悸动、呐喊,还有冷漠,使它更加沉默地孤单。

    有幸在沉默而温暖的村庄里生活过许多年,这令我稍稍有些欣慰。

    上世纪的某一天,祖母被埋在村庄以外的黄土垅中。她是笑着走的,像早已预备好的旅程,提前购买了车票,准备好行囊,然后在某一个湿气深重的夜晚,从容上路。那一年,我和父母最后一次走在村庄的心腹中,脚下的黄土依旧纵横驰骋,路旁的蒿草擎着晶莹的露,我的脚上,便沾满了泥泞。这些露与土结合起来的产物,最后一次以亲密的方式跟我接近着,我不知道从此后还能不能有这样相似的经历和感觉。

    跟路过的每一扇低矮的院门前蹲着吃早饭的人告别,他们黝黑的手臂,在秋天早晨有些凉的阳光中举起来,像召唤归巢的鸟一般跟我们作别。

    我的父亲,沉默地牵住我的手,一步一步像度量村庄的长度和深度那样走出村庄。

    村庄的年岁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我曾苦苦追问过我的老祖母。当她78岁的时候,她唇间已经没有牙齿的花,那光滑的牙床之间,让我看到苍老的无情。在初秋的第一场雨里,她把从梨树上掉下来的梨们捣碎,然后像吃饭那样端着一个碗将它们放进嘴里。她含糊不清地告诉我,村庄已经很老了,老成她的太爷爷,老得就像那张陈黄的家谱,需要小心轻放,稍不留神,便会碎成一把粉末。

    而这时候,墙头的“坐锅锅”花将闭合的花瓣张开来,圈里的家畜哼哼唧唧地唱着歌,淡蓝的炊烟刚刚在青色的屋顶升起,空气中,弥漫着一些柴火的味道,整个村庄,都被罩在一片薄雾中。

    许多年后,我喜欢流连在一些关于村庄的画或者摄影前,我试图在这些画或照片中,找到村庄真正的影子。每一次,我都不会怀着失望离开,因为我爱着那些画中的风景,一朵花,或者一棵草,一块顽石,甚至,一间草房子,哪怕是一缕炊烟,都让我感觉无比的亲近。世界上所有的村庄都是相连的,它们整体存在于自然界中,一起生存,一起沉默。温河的水一直不息地向前,时而急湍,时而缓慢,它以一种行走的姿势诠释着生命的活力。

    村庄的生命,我想就在那些它所孕育包容的其他生命中,比如一朵小花,一头黄牛,甚至一把春天新鲜的带着湿润的地气的土。它的生命有浓重的体味,有些许的腥,有淡淡的甜,还有隐隐的香。这些味道常常融进那些窑洞里,炕火旺盛地燃着,小孩在土炕上歪着头睡着了,他的脸上残留着泥土,而他流出长涎的嘴角,在梦里笑出了一些声音。

    村庄,就停泊在那里,看不出它的心酸或者不悦。它沉默着,纵容所有居住在它中间的人肆意妄为。

    哭,笑,或者打闹,偷,盗,甚至杀人放火。它以一个局外人的冷漠注视着它身边发生的所有,然后给你粮食,给你水,给你温暖的窑洞,给你家。

    村庄,某种意义上,像一个鬓发斑白的老母亲,纵横交错的皱纹间,写着饱满的牵挂。她已经老得不能好好走路了,她就坐在磨得光滑的青石上,守候和等待,风掀起她苍白凌乱而又稀疏的额发,也掀起她洗得发白甚至在肘间补了深色补丁的大褂。

    村庄在所有人的印象和记忆中都老成这把模样了。可是无论岁月天翻地覆,她依旧是宽容而有耐力的,它贫瘠却又富有,冷漠而又热忱。被人忽略或者怀念于它都没有任何意义,它以它独特的姿态,接纳和排斥。

    它总是微笑的。不信,你看看那些角落里或者路边的野生花草,看看那些黝青而破旧的屋顶,看看那些缥缈的青烟,看看村庄里每个人脸上的坦然,难保,你不会不笑。

    因为,只要靠近村庄,你就靠近了母亲,靠近了幸福,靠近了微笑。

    感悟

    对于村庄的记忆似乎越来越淡了,在城市里穿梭久了就麻木了,对于村庄的感觉就跟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一样,黑白色的幕布,没有了色彩。这是我记忆里的村庄。哪里还能奢望像文中一样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我还想问,那些一生下来就对村庄没有概念的朋友们,你对村庄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的“村庄”有生命么?如果对村庄没有感觉的话,对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吧,可以借鉴文章思路写一下关于城市的感觉。

    收获,潜伏在成本之中

    洪烛

    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获得什么,首先要学会付出。不劳而获是很困难的,几近于天方夜谭。但是,在付出的同时,不应该有太强的目的性。否则,不仅仅是在侮辱对方,也是在侮辱自己。我想,总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总有些事情是无偿的,总有些人,能够做到无怨无悔的。当然,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把付出看得比获得更重要、更快乐,才能够不计代价,并且摆脱成本与利益的换算公式。付出本身,已很使你满足了。所有额外获得的,都不过是副产品——带来意外的惊喜。

    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甚至,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难道不是吗?假如你时刻计算人生的成本,那么,所谓的利润,也不可能超越你的想象。因为,你付出的一切都已变质了,已非最珍贵的东西。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如果世间万事皆如此的话,就没有奇迹了。奇迹只会为奇人而出现。

    有一次跟诗人曲有源聊天,谈到一些文学青年在商业社会里不幸的命运(譬如节衣缩食自费出诗集,呕心沥血却一文不名),我感叹道:“唉,看来诗歌害了不少人。”曲兄立即纠正我的观念:“这是心甘情愿的事情,怎么能责怪诗歌呢?就像谈恋爱,最终分手了,也不该说白谈了一回,在这过程中,享受到多少心跳的感觉?”对于他来说,写诗,能过把瘾,就很知足——因而常乐。我肃然起敬:此乃情圣的境界,大诗人的境界。这样活一辈子,也很不错。

    可惜,在目前这个时代,某些人在谈恋爱时,都开始考虑成本的问题。送多少束鲜花、请吃多少次饭,才追求到一个姑娘?生怕“超支”。假如没追到手,会有一种投资失败的感觉。爱情,乃至友情、亲情,若是明码标价,那就绝对是赝品了。感动不了别人,更感动不了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

    凡·高要是计算绘画的成本(譬如颜料与模特的价格、房租等),就没有勇气选择那条艰难的创新之路,还不如改行搞搞工艺美术设计,替人画点儿商标、广告之类。可如此精打细算的后果是什么?世界上将多一个平庸的匠人,而少一位杰出的大师!凡·高若有商人的头脑,肯定画不出那纯粹为了燃烧而燃烧、毫无杂质的《向日葵》。正因为他生前远离名利,以殉道者的态度献身于艺术,其遗作才可能成为属于全人类的无价之宝。靠一副小算盘,是无法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你可以认定凡·高是贫困潦倒的失败者,但你创造不出比之更为巨大的财富。凡·高并非赌徒,不是靠孤注一掷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屈指可数的精神富翁。我觉得他在生前的创作中,就预支了凡人体会不到的幸福。真正的收获,潜伏在成本之中——更值得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太带功利性,则体会不到过程之中属于审美范畴的乐趣,那是带着镣铐跳舞,难免会把自己绊倒。至少我,不愿做自己一生的账房先生。人生若只是一本计算收支的流水账,即使赚得再多,也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人究竟是为了过程活着还是为了结果活着?

    我选择前者。

    感悟

    “总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总有些事情是无偿的,总有些人,能够做到无怨无悔的。当然,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爱情,乃至友情、亲情,若是明码标价,那就绝对是赝品了。感动不了别人,更感动不了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

    “太带功利性,则体会不到过程之中属于审美范畴的乐趣,那是带着镣铐跳舞,难免会把自己绊倒。”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长长的旅行,不在乎时间的长短,在乎的是旅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学着成长。每走一段,便成长一次。这,就是生活。

    总有一种歌声会让冰冷消融

    陈志宏

    这是一部蒙古国导演宾巴苏伦·达瓦与路易吉·法洛尔尼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流泪的骆驼》:在蒙古南部沙漠深处,漫漫黄沙,阵阵驼铃,满目是一片苍凉的昏黄色。在一户牧民家中,一头母骆驼正在生产。因为难产,母骆驼十分痛苦,但是,很坚强,没有流一滴眼泪。经过牧人的帮助,母骆驼产下一头罕见的白骆驼。对于这个“不速之客”,世代黄种的母骆驼拒绝接纳,不给它一滴奶水和一丝母爱。

    为了拯救婴驼,牧人派自己的两个儿子穿越危险的沙漠腹地,到城里请乐师。请来的是一所学校年轻的音乐教师,他坐在母骆驼旁边,演奏马头琴,牧人的妻子在充满爱意的琴声中,一边帮母骆驼梳理驼毛,一边深情地歌唱。于是,蒙古原始的救赎仪式开始了。现场充满着仙气和灵气,歌声里飘逸出劝慰、说服、感恩和幽怨,声声如泣,感天动地。

    母骆驼终于被感动了,流下热泪,长长的泪珠打湿一片驼毛。

    牧人把白婴驼再次带到母骆驼身边,这一次,没有拒绝,神圣的哺乳开始了。

    歌声再次在蒙古包响起,那是牧人和乐师在用歌声庆祝成功的救赎,欢庆古老的歌声将冷漠消融。

    想起小时候,孵蛋的母鸡突然“醒”后,不愿再孵小鸡,在装有20个鸡蛋的鸡篓里振翅蹬腿,情势十分危急,母亲就一边用手抓住母鸡,一边用古老的腔调浅吟低唱:“乖崽、乖息,鸡篓里有你的崽;乖崽、乖崽……”不多时,母鸡安顺如猫,安静地卧在鸡蛋之上,安心地孵起小鸡来。

    天下情,博大如母爱,也有误入歧途的时候,在歧路上,心也硬了,爱也冷了,硬如石,冷若水。而总有一种歌声,会让冰冷消融,让错误修正,让爱更纯净,更伟大,更动人。

    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冷酷无情的,没有一个人是拒爱于千里之外的,即便他暂时冷酷,一时拒绝,但总有一种歌声会将之消融,让温暖吹遍,如春风千里拂人面。

    感悟

    爱,需要真诚;爱,更需要一种坚持。当我看到牧人一家为感动母骆驼而奔波操劳时,当我看到“母亲”为感动母鸡而浅吟低喝时,当我看到母骆驼和母鸡在人们的感动下开始尽责任时,我明白了,冰冷的融化需要的是一份爱的执著。生活中。只要我们不放弃爱,只要我们坚持爱,这个世界将没有爱到不了的地方。

    旅伴

    张振旭

    你有过走夜路的感受吗?夜像浸泡在墨汁里,装扮神秘恐怖的颜色。坚硬、细密的雨点像从天而降的钉子,在大地上耀武扬威,雨声使昏黑的夜向远方漫延。脚下是泥泞的小路,只有你一人在茕茕的路上蹒跚行走。寂静像孤魂野鬼从四面八方向你扑来,吸附在你前进的脚步声里。在这漆黑无边的雨夜里,你前进的脚步还活着,路永远在你脚下。

    假如,你身后有一束微弱的光亮切割黑暗的铜墙铁壁,给你指引一条看得清前方的路;假如,你的身后飘动一缕安慰的身影陪伴你的孤独——这个人,我们也许还不熟稔,但我们可以相互搭讪、激活这孤独寂寞的空间。孤独寂寞,是生活空间被雨水淋湿的污泥,铺展在你必经的路上。这些孤独寂寞并不可怕,但真正的孤独寂寞来自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算计的牢狱,魍魉小人画地为牢的囹圄,那是对灵魂含沙射影的折磨与摧残。

    记忆永远是明亮的眼睛,镶在岁月的面容。

    那是1990年的事情,我的老家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水的恶魔泛滥成灾,绿茵沃野顷刻成了水国泽府,弥望白茫茫一片。天刚擦黑,我从吴阳集姑妈那儿往家赶。雨点像条疯狗,死死地咬住我的脚步不放,那条小路被过往的行人踏成泥浆,沿着一条小河向前延伸。我撑着伞,深一脚,浅一脚,身体左右摇晃向前蹒跚。在这荒凉的雨夜,路上只有我一人,前不挨村,后不着寨,只有雨声将漫天的孤独抖开。此时,你多么渴望有个旅伴与你同行。蓦然,你听到身后有喘息的脚步声,还有一束亮光向你游动,像阳光敲碎寒冬的冰层,你的满眼流淌着冰雪融化后的感动,一直流淌到你泥泞的脚下。那束渐渐与你趋近的灯光,那个人也许是与你一起赶路的旅伴。雨声越来越飞扬跋扈,在我的前方游行示威。我此时一点都不孤单寂寞,后面有一束温情的光亮,有一位同路的旅伴。在这雨夜里,在这泥泞的道路上,有一个旅伴与没有一个旅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前方是一片黑暗,前方雨声潇潇,前方道路蜿蜒……但尾随我身后的那个人,擎一束爱的光亮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我不至于迷失方向。

    如今,想起这一幕都无关紧要了。相反,阳光依然像春花般芬芳晴朗的天空,但沉淀在记忆里的雨夜又浮动在我的视野,粉刷我千疮百孔的心灵的墙面,让我刻骨铭心。

    那些卑鄙龌龊的身影蛰伏在黑夜里,伺机向你洒落倾盆大雨。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遭遇漆黑的雨夜,你必须勇敢地面对,赶自己脚下的路。在那良莠不齐的打工人汇集的空间,我这个人只长了一条死脑筋,爱上不合时宜的东西——看书,写文字。这种爱好必然是自己悲剧的伏笔。那些工友的爱好与我背道而驰,他们爱好赌博。有时搓麻将“三缺一”拉我上阵,我都拒之千里。我不识时务,不给他们“赏脸”。我的手稿和书籍遭受灭顶之灾,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偷偷扔掉了。渐渐的,那群人疏远了我,见到我像躲避瘟疫,避而远之。他们企图用孤独的气氛给我制造恐慌,他们企图用这种恶毒的方式来摧垮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强迫其转移意志。我没有俯首称臣,只能一个人踏着一条泥泞的小路,孑然走进茫茫雨夜。

    那条泥泞的小路终于走完了,我使劲抖抖脚下的稀泥,前方是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我听到身后那位素昧平生的旅伴传来话:“你到柏油路口,我就不送你了,路上要小心,黑灯瞎火,注意过往车辆……我见你一个人走这荒野小路,天又下那么大的雨,路又沿着河岸,路又滑,我就不放心。前天,有一个人走这条路滑落河里,再也没有上来……”他说完,转身,一束亮光随着他左摇右摆的身影移动。我百感交集,冲着他的远离的脚步声高喊:“谢谢!”至今,我不知道,那位旅伴是谁,但那束灯光一直明亮在我记忆的雨夜里。

    就在我遭遇工友制造的孤独空间时,我的一位文友——寂寞的胡杨,一直鼓励我的文学创作。我在工地上,害怕写的稿件又不翼而飞,我就用手机发信息的方式,发给寂寞的胡杨,她给我在电脑上敲打出来,发到我邮箱里。我与寂寞的胡杨素昧平生,她像雨夜里那束灯光,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我深信,在一条泥泞的土路上,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总有一个人陪伴你,总有一束温馨的光亮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只要你忠于自己追求的脚步,忠于自己清醒的灵魂,一条漆黑的路上总有旅伴同行。因为有爱的灯光指引方向,你决不孤单寂寞,你一直在路上前进……感悟孤独寂寞来自洪水肆虐的雨夜,孤独寂寞来自居心叵测之人算计的牢狱,孤独寂寞来自魍魉小人画地为牢的囹圄,那是对灵魂含沙射影的折磨与摧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何谈生活的快乐?化解孤独,有时需要的是一束光,一双手,一个眼神,一份微笑,有时更是一种理解和支持。只要我们敞开心灵,伸出双手,坚信阳光会像春花般芬芳晴朗的天空。

    用智慧获取人生的快乐

    郭文涟

    前不久,阅读一网友的博客,这位网友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并说当你拥有了好心情,就拥有了别人体验不到的靓丽人生。好心情可以使你产生向上的力量,使你精神焕发,生气勃勃,使你化干戈为玉帛,化疾病为健康,帮你获得知识,交结益友,缔造和谐,成就事业。好花要有好心赏,只有你拥有好心情,才会欣赏到别人欣赏不到的人生好风景。

    这些对追求快乐所作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述,着实令人羡慕,并且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快乐究竟是怎样来的?如何才能追求到这种美妙的快乐情景呢?难道你说你追求快乐,快乐就会悄然而来吗?快乐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是物质上富有精神上的贫穷那类快乐呢,还是精神上富有物质上的贫穷那类清静安逸性的快乐呢?

    我以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这本没有错,问题是怎样一个追求法,快乐在怎样的追求中才能获得,什么样的快乐才是人生的真正的快乐。我想,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这才是生命问题的本质。

    我以为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智慧的获得。通俗一点说,人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因为人终究是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他是靠大脑的劳动进步文明起来的一种高级动物,他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主宰人真正生活快乐的最终源泉,而精神生活又与人的智慧性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人,只有靠智慧性的劳动,才会快乐起来,幸福起来。因为这种劳动是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这样的快乐是幸福的,也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智慧不等于聪明,聪明可以作为产生智慧的良好基础,但不能以为聪明就是智慧。智慧是一种带有长期性的苦思冥想性的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东西,而聪明则往往带有先天性的一种敏捷而灵动的悟性。智慧可以使人的生活道路更富逻辑性和传承性,可以使人活着的目标方向更明确更清晰,迈出的步伐更坚定更沉稳。因而即使受到这样那样的打击,或遇到那样这样的挫折,他都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哪怕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暂时性地受一些委屈或误会等,那也值得的。因为他认定这对他获得最终的结果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聪明则往往不具有长远性和可预见性,其人生的脚步往往不带有确定性和坚定性,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偶然性的居多。智慧可以使人产生飞翔飘逸的灵魂和安详丰富的心灵世界,而聪明则往往只给人带来一种暂时的喜悦,而且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灵魂的牵引。

    写到这里,我想起教学时期班里学生所呈现的“前十名现象”。从现在的发展结果来看,前十名学生都是当年班里学习比较用功成绩比较好的那类,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是他们上了怎样的大学,学到了怎样的专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往往都缺乏智慧性和情趣性的色彩,大多属于安分守己、平平淡淡、顺顺当当过日子的那类。虽然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那是相对于大彻大悟并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所说的人生境界,绝非是平平淡淡、不作为、无境界、无智慧色彩的那种。所以,我当老师的时候,更注重调皮捣蛋、聪明顽皮、好玩不受拘束的那类学生。因为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没有成定式,纯粹是任其自由,顺其自然,因而他们缺少负担,缺少约束,只要稍稍加以引导或点化,便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变革,其智慧可以不知不觉地在社会生活的潮流中得以磨砺和升华,所以他们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的同时,也享用到了自己智慧的快乐。

    但是,不管是平平淡淡顺顺利利者也好,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者也好,倘若没有灵魂的牵引,其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如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其所谓的顺顺利利也不过是一条直线,没有多少可值得留恋或欣赏的风景;其如鱼得水也不过仅仅是一条被人观赏的鱼而已,因为他很难拥有灵魂的翅膀使自己在飞翔起来的过程中观赏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体验到更为美丽的人生。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极含哲理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好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但它确实描述出了一种人生的境界。我常常就在这样的境界中告知自己,不要太自以为是,也不要太容易满足,“山外有山楼外楼,天外有天人上人”,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渺小或不足,快乐或幸福的感觉就会永远存在于不懈地追求中。谁停止了追求的脚步,谁的快乐或幸福也就停止了,即便他说是快乐或幸福,那也不值得令人羡慕或赞美。因为他已经停止了智慧性的思考,智慧性的东西已经离他远去,他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不过是建立在狭小和低水平的生活层面上,所获得的人生奥妙甚少,所知晓的宇宙万物甚窄,所体验和感知的快乐自然也就浅薄不值得赞赏了。

    所以说智慧可以拯救人的灵魂,可以让人的灵魂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具有一种卓尔不凡的智慧的人,物质世界在他眼里仅仅是一种工具和象征,而绝不是追求的最终目的。他不会无所事事地在自我遵循的平平淡淡顺顺利利中自我沉溺,也不会通过无限制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来使自己的物质世界一贫如洗。他的目标似乎是要承担一种更为广泛的使命,为自己,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一种活得更有质量的生活艺术。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灵魂的世界有多高远,人的追求也就应该有多高远。如此,人的智慧才会不停歇地闪烁着光彩熠熠的烛照,引领着我们一往无前地追求下去,快乐幸福便会相伴到永远。

    感悟

    本文是一篇充满思辨色彩的文章。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而本文对快乐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我以为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智慧的获得。”

    “人,只有靠智慧性的劳动,才会快乐起来,幸福起来。”

    “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渺小或不足,快乐或幸福的感觉就会永远存在于不懈地追求中。谁停止了追求的脚步,谁的快乐或幸福也就停止了,即便他说是快乐或幸福,那也不值得令人羡慕或赞美。因为他已经停止了智慧性的思考。”

    “灵魂的世界有多高远,人的追求也就应该有多高远。”

    这些思想或许能让你对快乐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其实,快乐来源于智慧性的劳动,来源于人的追求。生活因智慧而快乐!

    凡人贾平凹

    陶方宣

    西安有一条小巷叫“五味十字”。某天我就在巷口买肉夹馍,贾平凹推着一辆哐啷作响、连小偷都不看的旧自行车,埋头大嚼着肉夹馍走过。我隔着马路看他,五短身材,眼泡有点肿,不是他是谁?我目光一直追随着他,兵马俑、古城墙、贾平凹都成为“西安三景”了。

    在这个早晨,贾平凹像西安许多普通市民一样,啃着肉夹馍去上班,没有任何人注意他。半个月后,我在一个聚会上再次见到贾平凹,天气已经较热了,他仍旧穿着长呢衣。那次聚会贾平凹坐在主席台上,轮到他讲话时底下鸦雀无声,大家和我一样一直希望听到他讲话。可他讲话拖泥带水又含混不清,同时伴随着一些摸额头、提衣领等琐碎的小动作。我无端为他捏一把汗,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是这样子?散会后有人听说他再婚喜得千金,上前恭贺他。他脸一阵红一阵白,手摸摸后脑勺又拍拍大额头,脸上似笑非笑欲言又止。

    作家张敏先生说贾平凹最抠门,有次发高烧到三十九度,不舍得花钱去医院看。张敏看到他穿着他老婆的大花裤衩在床上直哼哼。老婆在边上骂他:“死了活该。”张敏急了,到屋后向菜贩子借了辆架子车要拉他去医院。贾平凹死活不肯,说:“你去买个西瓜让我抱着。”他老婆说:“张哥你别管他,死了倒省心。”张敏说:“你抱西瓜干吗?”他答:“你别管,花三毛钱买一个来。”当时西瓜便宜,四分钱一斤,张敏跑去挑了大的抱回来。贾平凹抱着西瓜睡到半夜,人果然退了烧,醒来破开西瓜就吃,说:“花三毛钱治好了病,还有西瓜吃。”

    还有一次,一个香港女作家来访贾平凹,那小妮子看上去很美,小说写得又特开放,在她眼里,好像所有的男作家都对她有点意思。她当着老贾的面把《废都》贬得一无是处。老贾说你完了没有?美女作家感觉特棒,理也不理他,两片红艳艳的小嘴唇嘀里嘟噜说个没完。老贾窝了一肚子火,本来打算请她上酒楼的,结果临时改变主意,请她吃西安著名小吃“葫芦头”。吃完问她:“你知道‘葫芦头’是啥?”美女作家一脸茫然:“是啥?”老贾答:“是猪的肛门和痔疮。”美女当街“哇”的一声吐出来,裙子、大腿上到处都是脏物,恨不得要抽他一个耳刮子,而贾大才子早兔子一样跑没影了。

    感悟

    《凡人贾平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平凡而真实的一面。他的不修边幅,他的抠门吝啬,他的“睚眦必报”,恰恰表明,作家也是人,生活中也有柴米油盐,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因为真实,所以平凡;因为平凡,才有了那感人至深的一本本好书。

    等门

    张鹰

    有一个家就会有人为你等门,或需你为家人等门。字面上的“等门”美丽而温馨,生活中的等门却往往似抽打心灵的长鞭。

    小时候常见姥姥等门,那是姥爷出去说书的时候。估摸姥爷将回,姥姥便温上米酒热上菜,将手臂粗的门栓轻松地斜挂着,然后便坐在油灯下纳鞋底,此时姥姥的脸温柔而有光润。我一觉醒来发现姥姥还坐在灯下,那瘦削的身影在光晕中,犹如一张单薄又孤独的剪纸人像。

    “姥姥,姥爷不会回来了!”“回的!囡囡先睡。”外婆侧着耳朵更加仔细捕捉门外的声响,一旦姥爷熟悉的脚步声传来,姥姥疲惫发黄的脸霎时射出红光,喜得竟像捡了一个大元宝。有时姥姥也会等空,那一夜,姥姥灵巧的手总会被针戳出几个血珠,门也会“吱呀吱呀”地响好多次。第二天,姥姥的眼圈就青着,有时还红肿着。

    母亲也等门。在父亲出差将回那天,她总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破例在镜前耽搁一会儿,换上平日舍不得穿的衣服,在短发上卡一只振翅欲飞的塑料红蝴蝶发夹,整个人立即显得生动好看,然后上街买父亲爱吃的菜肴。父亲也不是次次准时,那时,母亲就会沉不住气,一会儿坐在门边,一会儿站在窗前,一会儿又下楼探望,焦急忧虑全写在脸上。有一回,母亲久等父亲不归,竟领着我的大姐,火急火燎地找遍了方圆数里的几家医院。

    后来,我也等门。这才体会到等门的滋味。那真是一种难挨的刑罚,使人坐立不宁、魂不守舍。尤其是电话和手机尚未普及的时候,等门既给人“独上高楼倚危栏”的情感体验,也有“玉郎还是不回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的幽怨,甚至还产生过“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愤恨。

    有时,想淡化一下等待的焦急,捧起一本书,满目文字却不知道读的是哪一章,哪一页;有时,想让时间过得快一些,就立在窗前,看雨打树叶,帘卷西风,可那风声、雨声和脉搏的跳动浑然一体,更觉度时如年;漫无目标地走出家门,在岔路口前徘徊不前,猜不出“冤家”走的是哪条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后来有了手机,不必再受“望断天涯路”的煎熬。可一旦先进的通信工具出错后,等门的恐怖程度更高。记得去年丈夫从美国归来,手机锁住打不开,我怎么也联系不上,就在家里等着,心如一团乱麻。想出几百种不测,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推出几百种后果,使自己一惊一乍。希望与失望起伏交错着,祈祷与埋怨交替进行着。那份煎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终于等到让人揪心、“怨恨”的人之后,便觉得心平、气爽、浑身通泰,这才发现所有的煎熬都是幸福,所有的委屈都价有所值。

    为人妻,我读懂了姥姥和母亲等门的焦灼;为人母,我理解了在院子门口东张西望的母亲等到我时,含泪扬起的巴掌。

    等门很美,说明亲人深深地牵挂着你;等门很暖,亲情在等盼中不断浓稠;等门很苦,假如你爱你的亲人,就不要让她(他)遭受那份罪。倘若你出门在外,你一定要记住家里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有一颗心为你悬着,有一扇门为你虚掩着,有亲人为你焦急地等门,你要尽可能早回,准时回啊!

    感悟

    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缺少的一部分。亲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亲情是一本读不完的生命之册,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它。无论何时何地,亲情的温馨总是人们力量的源泉,奋进的动力。一位诗人说过:“友情是画,它是绚烂的;爱情是诗,它是浪漫的;亲情是歌,它是缱绻的。”亲情是真切的,是凝重的。亲情使我们不由得去捡拾记忆的彩贝,体味人世间那份至纯至真的美好情怀!

    微笑是一种修养

    佚名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残疾人可能坦然乐观,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愁眉不展;一位身处逆境的人可能面带微笑……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处境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那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快乐也会更多。

    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微笑发自内心,不卑不亢,既不是对弱者的嘲弄,也不是对强者的奉承。奉承时的笑容,是一种假笑,而面具是不会长久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除下面具,露出本来的面目。

    微笑没有目的,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对门卫,那笑容都是一样,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是对生活的尊重。微笑是有“回报”的,人际关系就像物理学上所说的力的平衡,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对别人的微笑越多,别人对你的微笑也会越多。

    在受到别人的曲解后,可以选择暴怒,也可以选择微笑,通常微笑的力量会更大。因为微笑会震撼对方的心灵,显露出来的豁达气度让对方觉得自己渺小、丑陋。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时候过多的解释、争执是没有必要的。对于那些无理取闹、蓄意诋毁的人,给他一个微笑,剩下的事就让时间去证明好了。

    当年,有人处处说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并且说有一百位科学家联合作证,爱因斯坦知道了这件事,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一百位?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一个人出面便行了。”

    爱因斯坦的理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那些人却让一个微笑打败了。

    微笑发自内心,无法伪装。保持微笑的心态,人生会更加美好。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误解,那是很正常的,要想生活中一片坦途,那么首先就应清除心中的障碍。微笑的实质便是爱,懂得爱的人,一定不会是平庸的。

    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谁不希望跟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呢?微笑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也能给别人一种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

    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无论是初次谋面也好,相识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令彼此之间倍感温暖。

    微笑是一种修养,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容易取得成功。

    感悟

    作者告诉了我们微笑的真谛。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微笑会震撼对方的心灵,微笑的实质便是爱。微笑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也能给别人一种信心。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

    读了这温馨而又智慧的文字,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微笑着面对生活呢?学会微笑吧,朋友,它是一种生活的力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超越。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我看到了我家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做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却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如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感悟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心却越来越冷了。常回家看看吧,看看那落叶铺就的小路,看看那挂满思念的弯树,看看那低矮破旧的老屋,看看那捡拾干柴的母亲……也许,这能使那颗疲惫空虚的心灵找到一所宁静的港湾。

    文章以诗化的语言、独特的物象,营造出了凄婉、明丽的意境,写出了落叶归根的游子对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愧疚。平凡的视角蕴涵着伟大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从粗糙的生活中看到了细致的一面。

    忍、持、悟

    佚名

    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像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于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持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丧气。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间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过程的关键,关键是选择。选择,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诱惑的课题。而持有,只是选择之后的一种随机或必然的结果。当选择的命题被完成之后,所选择事物的结果于个体的生命来说,虽然影响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个体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无足轻重了。毕竟,那已经脱离了生命个体的愿望轨道,而进入了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

    人生关键的课题是选择,但人生最难的却是人要不停地选择。有时候刚完成一个选择,又得进行另一个选择。有时在开头选择对了,在第二步却可能选择错。有时一直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到最后一个选择前却走到了另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讲持有什么,而是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不需要什么。毕竟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少。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放弃才是人生的大学问。持界其实更是一种弃界。

    悟界

    当火会烫手教给小孩子后,仍然会有很多被烫得缩回去的动作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而没有教给小孩子的东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发现。

    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样的环境,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心骛神游,不可预知,奇妙无比。眼睛,心灵,表现,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悟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悟是一直到生命结束都在不断进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别人的作秀和个人英雄的自我表现,而是不断完善自我心智的内修。悟界更是一种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但是首先要通过改造自我或者主观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故悟界不单纯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更是一种言行的活动。悟界也是一种做界。

    感悟

    忍、持、悟实为人生智慧的三字经。

    懂得了忍,才能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至理名言,才能明白司马迁、韩信的千古伟业也源于一个忍。

    懂得了持,方能明白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小;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获得;谨慎抉择,方是人生旅途之关键。

    懂得了悟,才不会盲目模仿,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去思考人生,完善心智。

    学会了忍、持、悟,我们才会放弃欲望,战胜自我,走向完美人生。

    矮小成金的高度

    龙富鸣跃

    他是天生的侏儒,终生100厘米。

    7岁那年,他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父亲就买来一架钢琴。他要别人抱着上下钢琴座,父亲又在钢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来控制踏板,使他的脚能牵动踏板。

    疯狂地练了5年。

    13岁,他第一次演出时,先站在台前最接近观众的地方,站了足有3分钟。最后他笑问:“都看够了吧?”

    满场都会意地笑了,他才回位,演奏。

    观众大惊,尔后掌声雷动!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那3分钟,他说:“许多人是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人们看够,才能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见我的灵魂高度!”

    在不断拔高灵魂高度的同时,他还成了演唱家,出了自己的唱片。16岁,他成了美国爵士团的“台柱”,每天练琴的时间超过8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时,而所有人都不再对他的身材好奇了,不少人都是闭目倾听,让自己仰望灵魂的“高魂”!

    20岁,他的专辑《乐曲》,使他一夜成为“巨星”。纽约、伦敦、米兰、东京、巴黎……每到一处,他的灵魂的高度,皆令举城仰视!

    30岁,他每天练琴的时间超过了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了300场时,有人问:“你的灵魂还不够高吗?”他说:“身材属于父母,是有限定的,灵魂属于自己,永无限定!”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36岁的他,倒下的躯体还是100厘米,但在音乐王国,在许多人心里,他是“不朽的巨人”!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感悟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每个人面对痛苦的态度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都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给自己留点心灵的空间

    佚名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打桥牌时,我们手中的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陷入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拥有一种永恒的宁静。

    心念意境如能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

    感悟

    泰戈尔曾写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一个人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才会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如果一个人整日为名利所累,享受不到阳光的温暖与鲜花的芳香,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拥有再多的名和利也是一种贫穷。

    给心灵留下空间,就是放下挂碍,开阔心胸。不逐名利,不计得失,不怕挫折,不钩心斗角。如此,才会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才会获得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请记住比菲尔普斯还英雄的英雄

    王石川

    哲人说,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梦想奥运八金的菲尔普斯是奥运英雄,这几天“水立方”捷报频传,这个注定载入奥运史的天才正在接受膜拜。然而,他的同胞,同样怀揣着梦想的埃里克·尚托,亦堪称一名顶天立地的英雄。

    距离北京奥运会七周的时候,尚托在家乡亚特兰大的一家医院里被告知:身患癌症。医生一脸抱歉地继续说:“你最好马上手术,但是一旦手术,你将无法去中国比赛。”尚托最终选择了奥运之梦。13日上午的水立方,男子蛙泳200米半决赛正在进行,看台上在齐声呐喊着一个名字,不是“蛙王”北岛康介,而是尚托,患有癌症的美国队员埃里克·尚托!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把加油喊给了这位坚强的斗士!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尚托的同胞,美国游泳队仰泳名将佩尔索尔如是评价尚托:他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让我们明白,生命高于奥运,但梦想高于生命。

    奥运赛场就是产生英雄的地方,群雄并起,英雄辈出,那些摘金夺银者固然是英雄,那些超越自我如尚托者也是英雄,那些失利者同样是英雄。诚如鲁迅所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将视野放得更宏远些,那些超越自我的竞技者,乃是人类的脊梁。

    历史不该忘记这样一幕:8月11日,在举重男子62公斤级比赛中,哥伦比亚运动员奥斯卡·菲格罗亚,抓举128公斤杠铃时,七次试举竟然七次脱手,没有一把能够举起。七战七败,这是令人窒息的挫伤,这是使人绝望的失利。当奥斯卡·菲格罗亚泪流满面,恸哭不已,谁不为之动容。但此时,历史同样应该记住: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英国的德雷克·雷蒙德参加400米半决赛,第一个弯道过后,他因右腿跟腱撕裂摔倒在地,但在7万名观众的注视和喝彩中,雷蒙德并未放弃,一步一挪地走到终点,创下了奥运会最慢的400米记录。

    与最慢400米记录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最慢的100米自由泳纪录。2000年悉尼奥运会,赤道几内亚选手莫桑巴尼用几乎三倍于冠军的时间,笨拙而艰难地坚持游完了100米自由泳。有人说,该届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最璀璨的明星和媒体宠儿,不是蝉联冠军的荷兰人霍根班德,也不是亚军南非人舒曼,甚至不是澳大利亚“飞”索普,而是莫桑巴尼,因为这名选手是特选,他来自一个几乎没有合格泳池的国家,参赛前他唯一见过的泳池长不足30米。

    ……一部奥运史就是胜者的记录史,同时,奥运史也应记录每一个失败者的落寞与寂寥,掌声同样送给他们。杜丽,这个中国姑娘的奥运征程值得回味。开幕当日,痛失首金。14日,第二次出场比赛的杜丽,这次没有令国人失望,摘得女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金牌。当记者问,夺这枚金牌是不是经过四年的等待,杜丽意味深长地表示:“不是四年,是四天。这四天太难熬了,不过观众、志愿者还有家人都给予我很大鼓励,我觉得今天可以坚持住很不容易。”四天比四年还难熬,个中滋味,杜丽是冷暖自知。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体育原本就应该是快乐,奥运本来就应该是寻梦的地方,无论梦想是否实现,我来了,我参与了,就是英雄。正如诗人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请记住每一位英雄,记住菲尔普斯,记住北岛康介,还要记住埃里克·尚托、奥斯卡·菲格罗亚、德雷克·雷蒙德……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有了这些人,奥运精神才那么丰盈,我们的感悟才那么真切,人性才那么柔和,人类才那么温情。

    感悟

    奥运会是一个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在整个奥运会赛场上,站到最高领奖台的永远只是少数运动员,因此,奥运会是一个让多数参与者落寞地离开赛场的盛会。然而,奥运会对于运动员的意义怎能仅仅用金牌来衡量。其实,顾拜旦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他曾说过:“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所以,请记住奥运会上的胜利者也请记住失败者,只要能正视困境,直面失败,这同样是一种勇敢,一种落落大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