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文集1-漫游时期(731—74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望岳

    【导读】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的杜甫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岳”这里指东岳泰山。杜甫“望岳”,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详解详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又称岱山,即泰山。因其为五岳之首,故云岱宗。夫如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是语气词。诗人先设问,后自答。齐鲁:春秋时的两个古国名,齐国在泰山之东北,鲁国在泰山之西南。青未了:青翠无边无际。“齐鲁青未了”五字生动地画出泰山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神韵。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结聚、集中。割:分割,划分开。阴阳:山北日光照不到处为阴,像是黄昏;山南被日光照亮处为阳,像是拂晓。这两句是说造物主如此钟情于泰山,把神奇和秀美集于它一身,那绵延起伏的峰脊如刀一样分割开了阴阳和晨夕。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倒装句。层层叠叠的云飘浮而来,荡涤胸怀,使人胸襟宽阔;极目远眺,看归鸟渐飞渐远隐没于山林中。金圣叹赞其“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金圣叹选批杜诗》)。眦(zì):眼角。决眦:形容诗人将目力用尽,竟望到连眼眶都将裂开的地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定要登上山的最高处,俯瞰群峰在脚下变得多么矮小!此为千古流传之名句,赢得了后人的交口称赞。诗人以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作结,“凌绝顶”的“凌”字用的尤为贴切、传神,借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抒发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壮志豪情,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经典品评】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虽然在作此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诗的起首便向大自然发出了探求和质询,与屈原的《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曾大声问道:九天啊,哪里是你的边际?苍天大地啊,你们又到哪里会合?敢于向大自然发出质询的人都是有着不屈不挠精神、勇于探索的人。杜甫极目远眺,眼前山峦起伏、大地苍茫,这雄浑的景色使他的心中陡然涌出万丈豪情,耳边松涛阵阵,远处飞鸟高翔,诗人的心胸豁然开朗,似有八面来风。

    诗的一二句写泰山的高峻和自己对它的仰慕,三四句写近望,五六句写遥望,最后两句抒怀。历代咏泰山的诗很多,但都无法与这首《望岳》相比,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又说:“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望岳》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高远的境界,不愧为千古名篇。

    登兖州城楼

    【导读】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去兖州(在今山东境内)探望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时,登城楼极目远眺,发思古之幽情。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详解详析】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首联点明时间,说他刚来到兖州省亲,初次登上城南的楼纵目远望。东郡:兖州为汉之东郡。趋庭:《论语·季氏》中有“鲤趋而过庭”句,讲得是孔子教育其子鲤的故事。因杜甫此来是探父,借子承父教之意,所以说“趋庭”。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颔联写登楼所见的开阔视野和苍茫景色。岱:指泰山。青、徐:都是兖州邻近的州名。浮云连接起大海和泰山,平坦的田野一直延伸到青州和徐州。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颈联是以境内的古迹引出下句的怀古之意。孤嶂:指峄山,在山东邹县东南。秦碑:秦始皇曾登此山,留下颂德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荒城:指曲阜故城。鲁殿:指曲阜故城内的鲁灵光殿,为汉景帝之子鲁共王所建。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一尾联抒怀:我向来就爱发思古之幽情,今日登临远眺不禁独自感慨万千。

    【经典品评】

    从诗中可感受到青年杜甫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五律的一般写法是前起后结,中间四句两句写景,两句言情。而这首诗前面写眼前所见,后面抒发感怀,可见诗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既师法古人又敢于创新和突破。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大臣,能文能武,祖父杜审言也是初唐有影响的著名诗人。杜甫继承家学,宋人说杜甫这首诗中的“闳逸浑雄”是受其先祖诗风的影响,有一定道理。

    题张氏隐居二首

    【导读】

    这组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游齐赵时。杜甫晚年曾作过一首名为《别张十三建封》的诗。这里的张氏,可能指诗中所写的兖州人张建封之父张玠。本诗赞美张氏所居的幽美环境以及人品。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详解详析】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想游春山没有伴,于是特意将你访求,那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得僻静清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踏着涧道上残留着的冰雪,穿过斜阳照射的石门,来到了您的林中茅屋。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糜鹿游——《地镜图》上说:地下埋有金玉的地方,地表上会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在夜间可看到,黄金的气是赤黄色的。这句是说张氏并不贪财,住在这里不是为了在夜间观察金银之气,实是为了远避灾祸、欣赏麋鹿闲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我乘兴而来,由于迷恋你的淡泊精神以至于忘记了来自哪里,面对你我仿佛乘坐在一只飘浮的小舟上。

    【经典品评】

    这首七律,是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所居的环境之美。诗的意境清新如画,写伐木声映衬出的春山的幽静、林丘的斜阳、涧道上未消的冰雪、山野中悠闲的麋鹿,全诗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详解详析】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之子:相当于“这位先生”。时相见:时常见面。看样子诗人与张氏很熟悉很投缘,很晚了还邀诗人留下以便尽兴。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颔联化用了两处典故:《诗经·卫风·硕人》:“鳣鲔发发。”《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鳣(zhān):鱼名。发发:象声词。形容鱼跃的声音。这句是说鱼儿在清潭中欢跳迎接着新晴,弄出“发发”(泼泼)的声响。鹿群吃着春草在呦呦鸣叫。这里是用典,但一点儿也不显得迂腐呆板,生动地画出山村的清丽晚景。景中含情,承上启下。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此句以幽默的口吻与友人开玩笑,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张公大谷之梨最为有名),自然在园中就可以摘吃,不必到外边去找。这里用的两个典故恰好切合宾主二人的姓,巧妙而贴切,妙就妙在说得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那前村的山路虽然很险,但每次喝醉了酒回家,路走熟了,就不会发愁啦。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生活小诗。虽是应酬之作,却饶有情趣。杜甫善用典却又一点儿也不显得学究气,诗句朴素,如同白话,又无一句无来历。这种不露痕迹的用典,同时又能够清新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导读】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之后,青年杜甫游齐赵期间。任城为旧县名,今辖济宁。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和事务。诗中描写南池(今济宁境内)秋色。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详解详析】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洫:田间水道。秋水通连沟渠,我们将小船划进了城的一角。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傍晚天凉时,看百姓在河边洗马,听林中蝉声响成一片。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菱角经过秋雨成熟了,八月里水边的蒲草也荒了。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明晨就是白露节了,我不禁忆起遥远故乡的旧青毡。旧青毡:典出自《晋书·王献之传》:某夜,小偷进王献之的家行窃,王献之发觉后说,别的东西尽可以拿走,只有青毡是我家旧物,应该留下。小偷惊吓而逃。后人以“青毡”指代故家旧物。

    【经典品评】

    傍晚泛舟城边,看秋水清澈、景物萧疏,想到白露将至,诗人原本愉悦的心情由于季节更替而生出了些淡淡的乡愁。诗人笔下那种生动的生活体验唤起了我们的想像。可见青年杜甫的诗歌当时已有较高的造诣了。

    房兵曹胡马

    【导读】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这年杜甫三十岁,刚从齐鲁游历过后回到洛阳。兵曹是兵曹参军的简称。兵曹参军是唐代州府协助长官分管军事的官。房兵曹其人情况不详。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详解详析】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胡马:这里泛指塞北或西域产的马。大宛名:以大宛产的马最有名。大宛是汉时西域的国名,以盛产良马著称。这里强调马的瘦骨铮铮带着棱角,是因为良马的评价标准不在于是否多肉,而以神气清劲为佳。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竹批:形容马的耳朵状如斜削的竹筒一样峻峭,四蹄轻盈跑起来像风一样。《齐民要术》云:“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所向披靡没有它到不了的地方,真可以把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它。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骁腾:指马身形矫健,善跑。有如此骁勇飞腾的良马,完全可以横行万里去建功立业。

    【经典品评】

    杜甫一生特别爱马,多次写诗赞颂马的威武和神勇。当时中国长期与匈奴交战,广泛使用马匹。诗中以咏赞房兵曹的骏马为由,托物言志。前四句写马的形象,后四句写马的品格。诗人写马实际上是在写自己,从歌颂马的矫健外形落笔,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欲驰骋万里、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画鹰

    【导读】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估计与《房兵曹胡马》的写作时间接近。诗中前六句赞美了画上苍鹰的生动形象与画家画技的高超,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为民除害的英雄壮举之敬佩。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涤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详解详析】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素练:画鹰用的白色丝绢。头两句是说画在白色丝绢上的苍鹰形象生动逼真。仿佛挟带着一股风霜凌空而起。殊:殊异,出色。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掇身:挺身。那苍鹰挺着身子,似乎是在想捕捉狡猾的兔子,它斜着眼睛的样子,活像是愁眉凝视的碧眼猢狲。

    涤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涤:系鹰腿的丝绳;镟:金属制成的转轴,用丝绳系上,以防鹰飞走。轩楹:廊柱,这里指画在苍鹰背后的建筑物。丝绳和金属棍闪着亮光,看样子好像能摘下来;只要有人吆喝一声,苍鹰就会立即应声而起飞离廊柱。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凡鸟:这里比喻奸佞。平芜:平原草地。何不奋然出击凡鸟,把它们的毛血洒在平原草地上呢!

    【经典品评】

    中国历代文人都有写作题画诗的传统,歌咏画作、阐发画意、托物寄情,抒发感慨。这种诗书画结合、多种艺术相得益彰的形式,极受历代人士喜爱,逐步发展成我国视觉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宋代以后的题画诗,一般都题在画上。唐人还是以诗赞画和以诗评画为主。

    杜甫的这类题画诗创作较多,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他笔下的苍鹰,瞪着圆圆的双眼侧目而视,就像凝神焦虑着的猢狲的眼睛,随时准备耸着身子飞扑而下,去和凡鸟和狡兔们去搏斗一番。在这里,杜甫以鹰的形象赞颂的是一种勇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气节。在炼字上,也颇为独特,用了“掇”、“侧”、“摘”、“呼”等富于动感的字眼,给人以鲜活生动之感,笔力苍劲,灵气飞扬。

    夜宴左氏庄

    【导读】

    此诗大约为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青年时代漫游齐赵时期所作。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详解详析】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林叶在风中作响,一痕纤细的新月落山,琴声起处,清露沾湿了衣裳。张:弹琴。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写月落后的庄园夜景。涧水在暗夜中流过花间小径,春星在夜空中映带出草堂的剪影。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翻检书籍,蜡烛不知不觉短了;看剑饮酒,豪情更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刚写罢新诗,耳边又听吴音咏诵,勾起我驾一叶扁舟游五湖的遐想。吴咏:以吴音来吟诵诗歌。吴,为春秋时的吴国,在今江浙一带。春秋时,吴越相争,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驾一叶扁舟游五湖以归隐。

    【经典品评】

    一首风韵美妙的抒情小诗,纤月、春星、露珠是眼前所见,风声、琴声、流水声是耳边所闻。在这样美的夜里,无论是读书、看剑还是饮酒、赋诗,都惬意而幽静,描绘琐细而不着痕迹,“左氏庄”的“夜宴”令人心旷神怡。堪属杜甫早期作品中的佳作。赠李白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当时杜甫在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还山”而刚离开长安的李白,遂作此诗相赠。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详解详析】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东都:洛阳。杜甫说自己在洛阳客居两年,对所遇到的投机取巧之徒很厌恶。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野人:在野之人,杜甫自谦之词。腥:指鱼类。膻:指牛羊肉类。我这个在野之士眼看着富人吃大鱼大肉,自己却连粗粮蔬菜都吃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中说,用南烛草木的叶子同茎皮同煮,取其汁液泡米蒸出青色的米饭,据说食之可长寿。这句说:难道就没有一种能让我脸色好些的青精饭吗?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大药:金丹。苦于缺少炼丹的资金,所以才未进山林中去。迹如扫:没有足迹。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李侯:即李白,侯是尊称。金闺:金马门,学士待诏之处。李白曾任翰林学士,因此说他是金闺中的才俊。彦:指有才华的人。脱身:指李白离开朝廷。这句是对李白说,你这位金马门的才子,如今离开朝中自由了,可以去山林访幽采药。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梁宋:在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杜甫说我也想去梁宋一游,正好我们可以同行,但愿能拾到仙境中的瑶草。

    【经典品评】

    杜甫在东都洛阳呆了两年,对上层社会的蝇营狗苟之徒的投机取巧伎俩,实在是厌烦透了。他见李白离开朝廷,既为其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惋惜,又对其获得了一个自由身、可以进山林求仙访道有些羡慕。

    诗的前八句为自叙境况,后四句是对李白的诉说。虽是赠李白的诗,反倒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说自己,最后四句才是对李白说的。其实前八句表面是在说自身境况,但其实是在为后四句作铺垫。在杜甫眼中,年长十一岁的李白不仅是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还是一位有仙风道骨的飘逸隐士。杜甫本来就佩服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潇洒,又听李白大谈灵芝仙丹、真人道士,益发感兴趣起来。于是诗中出现了“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这样的出世语。诗的结尾处诗人想去“拾瑶草”,似流露出归隐之意。

    赠李白

    【导读】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秋杜甫游齐赵时,是杜甫现存绝句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一首。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详解详析】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秋天来时我们曾相遇,你仍像蓬草一样飘零。喜好炼丹却未炼成愧对先师葛洪。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开怀畅饮、狂放地歌唱,任光阴虚度;你这样飞扬跋扈,笑傲王侯,到底为什么如此逞雄?

    【经典品评】

    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写这首诗时他还没有经过太多的生活波折,因此,对已身经变故、情绪震荡的李白还未能深刻理解。他非常珍惜曾同李白在一起短暂游历的经历和友谊,想加深李白对自己的印象。尽管他对李白的规劝非常真诚、发自肺腑,但在李白看来未免显得稚气而一笑置之。但这首诗却为狂诗人李白画了一幅生动形象的肖像速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