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文集1-漂泊西南时期(760—77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卜居

    【导读】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卜居:是择地居住的意思。诗中写自己在友人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表达了在山野之地居住的乐趣。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称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详解详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浣花溪:又名百花潭,在成都西郭外。草堂将建在此处。主人:似指裴冕。裴当时以尚书右仆射封冀国公,拜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是杜甫的旧友。诗人在这里似不便明指,因而含糊地以“主人”代之。说主人为我选择了浣花溪西侧幽静的林塘来筹建草屋。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知道出城便少了尘俗之事,何况还有澄江为我这个客居之人销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鸂鶒(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故又有紫鸳鸯之称。

    东行万里堪称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山阴:指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杜甫年轻时曾游此地。这里水路方便可乘兴东行万里,如去山阴即可登上小舟。

    【经典品评】

    杜甫初到成都,见浣花溪这个地方风景宜人,有如世外桃源,又有友人帮忙筹建茅屋,心情爽朗,林塘幽静处,蜻蜓水鸟都无忧无虑,人还有什么尘事牵挂么?故作此诗记兴。诗句轻松明快。幽,是这里的特色,而这“幽”主要体现在水,故此诗以水为线索。所写景物都与水有关。表面上看,杜甫写的是闲居野趣,但在恬静的背后,我们仍可从其飘逸的诗句里读出些许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苦涩和无奈,也就是“更有澄江销客愁”中的“愁”。

    堂成

    【导读】

    写于上元元年(760)暮春,经过数月的营建,草堂落成,诗人有了安居之所,因而喜作此诗,主要写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详解详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背郭:背靠城郭。郭:成都的外城。荫:遮盖。路熟:踩成的小道。俯青郊:俯瞰青青郊野。这两句是说用白茅盖顶的草堂,背向城郭,坐落在沿锦江大路的高地,可俯视郊野青葱的景色。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笼竹:又名笼葱竹,南方的一种长节竹。“桤林碍日”和“笼竹和烟”,都是写草堂的清幽,说它隐在桤林的树阴深处,透不进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笼竹的梢尖上还滴着露珠。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乌鸦带着几只小鸦飞来林间小憩,燕子语声频传是商量着想在此地筑个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扬雄:西汉赋家,其宅第在成都西南角。他因作《太玄经》曾遭人嘲笑,写过一篇名为《解嘲》的文章。这里是说旁人错把这草堂比作扬雄的宅第,我也懒得费心思去像他那样作一篇《解嘲》的文章。

    【经典品评】

    开头两句,勾勒出草堂的环境和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通过自然景物,衬托自己历尽兵燹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吟风叶”和“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吟”、“滴”都是细微的声响,可见此处的幽静。而乌飞燕语,是诗人以自己的欢欣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也是一种比兴手法。草堂的营建,只是他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暂息之地,并非终老之乡,因而在宁静喜悦中仍不免有彷徨和忧伤之感。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隐隐透露了出来。

    尾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在给他的诗中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草《太玄经》相比;他答复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意思是说草堂不可比扬雄宅,自己也未像扬雄那样写《太玄经》之类的鸿篇巨制。第二层,扬雄在《解嘲》里,表面上是阐明圣贤之道,说自己无意于富贵功名,而实际上,却在发泄自己仕途不得意的愤懑。而杜甫只不过把草堂暂且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扬雄的心情截然不同,因而也就懒得写那《解嘲》式的牢骚文章了。

    诗从草堂落成说起,中间写景和“语燕新巢”作为过渡,后又由物到人,依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末尾将自己的“堂”与扬雄的“宅”相比,遥相呼应。关联之妙,不着痕迹。

    蜀相

    【导读】

    此诗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任丞相。诗中写杜甫拜谒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洁品格和赫赫业绩,不由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详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丞相祠,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市西南。锦官城:古代成都以产锦著名,朝廷在成都设有锦官,因此成都又称为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春色:自呈春色,无人观赏。空好音:白白叫得好听,也是无人欣赏之意。形容这里的幽静冷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三顾茅庐”的典故,传说诸葛亮隐于襄阳隆中时,刘备曾三次登门请诸葛亮出山。频烦:多次麻烦打扰之意。天下计:诸葛亮曾为刘备制定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的天下大计。两朝指先主刘备与后主刘禅。开济:开创基业,匡济时危。刘备创业为开拓,刘禅守成为济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说当年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频频来向您商讨咨询天下大计,您为辅佐两朝君主开国与继业献上了一颗老臣的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兵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后病死军中。这两句感叹:出师尚未获胜您却先去了,这怎能不使历代英雄们常常涕泪沾满襟裳呢!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而品评历史、抒发情怀。前四句写武侯祠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后四句称颂丞相辅佐两朝的丰功伟业和杰出人品,写他的雄才大略与忠心报国,感慨惋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发千载英雄和事业未竞者的共鸣。

    【经典品评】

    首联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自问自答,点明了武侯祠的所在和古柏森森的幽美环境,一个“寻”字体现出诗人对这位虽不同世却心灵相通的智者的景仰,为后面的赞颂和痛惜之辞埋下了伏笔,首尾相衔。

    颔联细写周围景物。“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如两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春色”之怡目与“好音”之悦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伤感:春意美好而丞相祠庙中却如此寂寥,难道人们已将武侯遗忘了吗?

    “颈联”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以凝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结联”为全诗点睛之笔,可谓全诗的“诗眼”。诗人联想到自己老大不小仍无法实现抱负,于是悲从中来。这首既是颂辞、又是挽歌的《蜀相》,千百年来,引起多少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和同情,不愧为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为农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夏。诗中写田园风光的美好,表达了诗人欲定居乡间为农的愿望。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详解详析】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锦里:指成都。烟尘:人烟稠密处。成都的闹市之外,小小的江村只有八九户人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圆荷在水面浮出小小的叶片,田中的细麦有轻花飘落。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国:指京都长安。赊:远。我愿从此定居乡间直到老去,远远地离开京城终身为农。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勾漏令:指晋代炼丹家葛洪。他向皇帝请求出任勾漏(故址在越南北部)令,因为这里出产丹砂。这句是说我惭愧自己远不如勾漏县令,不像他那样酷爱着丹砂。

    【经典品评】

    杜甫初在草堂定居,见这里没有战争硝烟,江村风景如画,便生出了长久定居乡间的想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间的美丽图画。

    宾至

    【导读】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详解详析】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幽栖地僻: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当时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上,地势幽静偏僻。经过少:过往来访的客人少。再拜:古时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尊重。年老多病之人行动需要人扶,再拜也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漫劳:白白花费力气。江干:江边。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竞日:整天。淹留:长时间停留。这里指挽留。粗粝:粗米饭,粗茶淡饭。腐儒:诗人自谦。这里是说我一个穷文人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野外:指草堂在城郊,与城内相对而言。药栏:种花草和草药的园圃。杜甫当时多病,常自种草药。

    【经典品评】

    从杜甫诗中的“车马驻江干”句推测,来的人是个有身份的贵客。其姓名已不可考。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为自己没什么好东西招待贵客而感到难为情。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语句畅达,自然清新。

    狂夫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居草堂时。狂夫,指放荡不羁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渑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详解详析】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万里桥: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宴别之处。费祎临行前曾叹息道:“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万里桥由此得名。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就建在溪旁。沧浪:古人常称归隐之地为沧浪。杜甫在这里说这里将是自己的归隐地。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渑红蕖冉冉香——翠筱(xiǎo):绿竹。浥(yì):沾湿。红蕖:红色荷花。风中的翠竹洁净美好,沾雨的红荷冉冉飘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享受高官厚禄的故人已断绝了书信来往,常挨饿的孩子面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欲填沟壑:填尸于沟壑,谓死。疏放:放纵,不拘小节。我这快要埋进沟中的人了还这样粗疏放纵,自笑我这狂夫越老越癫狂。

    诗先从居住环境写起。“万里桥”与“百花潭”相对,有形式天成之美;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为下文的“狂”预作了铺垫。颔联精心结撰,微风细雨,境界见出。“含”“浥”两个动词,运用细腻生动。“渑”,使人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味。第三句风中有雨,一个“净”字令人体味出雨后翠竹如洗的“净”;第四句雨中有风,从“香”字想到微风送来细香。几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安置妥帖,并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用,又平添了音韵之美。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和“恒饥”前置,放在句首的显著地位,有强调之意。从声律上来说是为了黏对。“厚禄故人书断绝”写故人严武曾多方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书断绝,一家人便免不了挨饿,连“稚子”都“色凄凉”了,大人更可想而知。尾联写诗人在生活的磨难面前能采取“疏放”的态度。纵然是将要“填沟壑”之身,诗人还能赞美翠竹、红蕖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所以“自笑”是一个越老越狂的狂夫。

    《狂夫》的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成功地组合在一起,一面是“风含翠筱”,“雨浥红蕖”的赏心悦目,一面是“凄凉”、“恒饥”和“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竟完整地统一在“狂夫”这一形象中,令人叹为观止。

    江村

    【导读】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中画出一幅悠闲的村居生活图景。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详解详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江:指浣花溪。长夏:农历六月。“抱”为诗眼,尤其传神。“事事幽”提挈全篇,引出下文。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梁间燕子,自由来去;江上白鸥,远近相随。一幅恬静美丽的乡居风物图次第铺开。诗人的情感在景中藏而不露。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棋局:棋盘。物事让人快慰,人事更使人惬心。老妻自画棋局的痴情憨态,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件件都是村居乐事。中间四句正是“事事幽”的具体描述。用语浅率而工巧天成。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故人:姓名不详。表面上也是喜幸之语,但骨子里仍隐隐透出悲苦,因“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日“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而无奈不敢。字面上的愉悦与字后面隐藏的悲酸,使人回味无穷。

    【经典品评】

    清清江水,幽幽山村,梁上燕子,水中鸥鸟,让人体会到诗人在亲近大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清新境界。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夏日的江村写得极富神韵,情趣盎然。复字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首联中,“江”、“村”出现了两次,但读来并不别扭。照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但“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诗人用的是“拗救”,两“自”两“相”,当句自对;“去”与“来”、“亲”与“近”又上下句为对。拗句专用拗句来救,复字也用复字来补。这种手法反而使人觉得并无枝蔓之累而琅琅上口,别具一格。

    野老

    【导读】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野老:乡野之间的老人,此处为作者自称。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详解详析】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竹篱茅舍旁,就是回环曲折的江岸,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那就任其自然,迎江安个门吧,因此“柴门不正”也无所谓。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集:坠落。“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渔民们正在澄碧的百花潭中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以上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画出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此句紧接上句,正是“贾客船”扰乱了他的平静,使他想起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的“长路”,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然而剑门失守,归路断绝。剑阁,指四川北部剑门关一带。“悲剑阁”正是为剑阁难行而悲。诗人在怅惘痛苦中仰头看见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片云:作者自喻。琴台:在浣花溪北,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之处,此代指成都。意为自己如浮云般漂泊、滞留蜀中又是何意?这一句借云傍琴台来设问,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无须回答,便见出诗人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东郡:指京东诸郡,公元759年3月,邺城失利,9月,叛军复陷东都洛阳。城阙:指成都。当时成都称南京。画角:饰有彩绘的号角,声音高亢悲凉,为军中所用。尾联二句,传达出诗人的哀愁伤感。去岁洛阳再度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萧瑟秋风中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哀音作结,余味无穷。

    【经典品评】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如在目前”是实象,“见于言外”是虚象。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引发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

    诗的前四句写景,笔触疏淡,意象纷纭:篱边、柴门、澄潭、返照、野老、渔人、贾客等,画出了一幅有着鲜明质感的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诗人似陶醉其中,物我两忘。如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后四句转入抒情,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意象有长路、剑阁、片云、琴台、东郡、城阙、画角等,我们可从这变幻的意象中,感受到诗人的哀伤,想像出一位颠沛流离、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长路”和“片云”,含有暗示和象征意味,寄寓着诗人浮云般漂泊和在人生之路上下求索的内涵。

    读完全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诗人在前半首诗中表现出来的闲适和超脱只是表面现象,诗人的内心深处潜藏着的是忧国忧民的痛苦潜流。两种境界互相对比映衬,使人感受到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导读】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结识了四川著名山水画家王宰,应约于上元元年(760)作了这首题画诗。王的原作并未传世,但由于杜甫的神来之笔,使后人仿佛亲见了这幅气势恢弘的山水图。诗中所表达的创作观点也给人以启迪。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详解详析】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能事:所擅长之事,这里指绘画。这几句是说画家王宰认真的创作态度,十天画一条水,五天画一块石,正因为不受催逼,从容作画,才能留下真正的艺术品。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昆仑,传说中西方的神山。方壶,神话中的三座东海仙山之一。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都在画中巍峨高耸,连绵错综,可见画面之辽远开阔,气韵生动。这是诗人观看画家挂在白墙上的画时产生的审美感受。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巴陵:旧县名。传说后羿斩巴蛇于洞庭,尸骨积如丘陵,故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赤岸:地名,一说在今江苏六合县东。汉枚乘《七发》:“凌赤岸,答扶桑。”这里是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这句是说图中的江水从洞庭湖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赤岸的水与银河相通,水天一色,这是形容其一泻千里,波澜壮阔之美。句中的三个地名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自《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飞动之态。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这二句是形容风大,波涛汹涌,山中林木被吹得俯伏,船工和渔夫到水边来躲避风浪。浦溆:水边。亚:俯、伏。一个“亚”字,将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赞画家尤其擅长展现高远气势,古人无与伦比,咫尺的画面上便可展现万里之外的景物。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太原市,以产优质剪刀著称,故有“并州剪”之说。吴淞:水名,又称苏州河,黄浦江的支流。这句是赞叹:画家从哪里弄来并州的快剪刀?剪来了吴淞的半江水放到了画面上!

    【经典品评】

    诗的前四句赞扬画家王宰创作态度的一丝不苟。说明真正的艺术创造不能受时间的催迫,仓促草率,难出佳作。只有从容不迫,意兴所到,才能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杜甫的这种创作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仍是真知灼见。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笔墨酣畅淋漓。诗人高度评价了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视觉效果等方面的高超技法,在尺幅之间表现了万里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是诗人对山水画特点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富有美学意义。结尾两句用典。相传晋人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见明王嗣爽《杜臆》注引邵宝之说)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此,将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魅力,写得含蓄简练。

    这首诗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令人分不清是诗为画添彩还是画使诗增色,可谓天衣无缝。杜甫的题画诗历来为人所称道,读此诗更觉名不虚传。

    南邻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寓居成都草堂。诗中所写南邻是一位隐士,家贫而好客。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详解详析】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里:成都的别名。乌角巾:古代隐士所戴的一种黑色头巾。这里是说南邻的锦里先生戴着黑头巾,他家的园子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熟了。“未全贫”,是指家境不富裕。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食:饲养。有客人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可见其好客;阶前啄食的鸟雀,见人来也不惊飞,说明平时常有人来,无人去惊扰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上半首如同一幅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将主人的安贫乐道、热情好客的性格都描绘出来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下半首转写野外。野航:农家小船。秋水初涨,小船刚好可放下两三个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白沙、翠竹、夕阳,点染出江村清幽的意境。主人送客到柴门时,新月初上,说明主人殷勤接待,客人竟日淹留,令人体会到分手时的恋恋不舍。

    【经典品评】

    从轻松愉快的描述中,可看出诗人对南邻这种安贫若素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对其恬淡高洁的人格的尊重。杜甫用两幅画面组成了一首诗,上半部画得是山庄访隐,下半部画得是江村送别,两幅画都意境清幽,使人如同亲临其境。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导读】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深秋,时杜甫在成都。韩十四:名不详,十四可能是他的排行。从诗中看,似是杜甫的同乡。此诗为诗人在蜀州白马江畔送别他赴江东探亲时所写。省觐:看望父母,探亲。诗歌在离情别意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详解详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老莱衣:传说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诗发端便以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感叹在干戈遍地的今天,这样的事已经很难找到。从侧面点出了诗题“省觐”的背景:安史之乱未平,开元盛世一去不返,“万事非”三字,概括了多少人世沧桑的辛酸叹息。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送友人探亲,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韩十四与父母分手也很久了,也不知家中情况,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探问句,表示真挚的关切。庭闱:父母所居之处。这里代指父母。此联为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峡下有黄牛滩。是韩十四此行要经过的地方。白马江:在蜀州(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即杜甫送韩十四乘船的送别之地。这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伫立在白马江头,目送友人登船解缆远去,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不禁凝想入神,耳际似闻黄牛滩的流水声。一个“静”字,越发衬出了汩汩滩声。而当幻觉消失,诗人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手的白马江边,树影稀疏,江水寒冷,一种孤独感蓦然袭来。两句一纵一收,更觉别绪绵绵。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分手不必过于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话虽如此,只怕难以实现同返故乡之愿啊。从这里可看出,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他日和友人能在故乡重逢,但世事茫茫,谁能说得清呢?“犹恐”二字,露出诗人内心的隐忧,诗就在这欲尽不尽的情意中结束,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但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凄戚气氛,而是不落窠臼。用苍劲的笔力来表现心中的郁结,将个人遭际、离情别绪包容在国难民忧的时代大背景中,意境深沉,语词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恨别

    【导读】

    此诗为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作。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详解详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从离家之远、战乱之长写别恨之深。“四千里”,是恨离家之远;“五六年”,是伤战乱日久。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离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了五六个年头。数量词的运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困苦经历,紧扣诗题“恨别”,点明了思家、忧国的题旨。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颔联写诗人流落蜀中、老而不得归之痛。“草木变衰”,语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同时也指诗人当年来到成都时正是草木变衰的冬季。剑外:剑门以南,指蜀地。由于“兵戈阻绝”,诗人无法重返故土,眼看要老死于锦江边了。一个“老”字,蕴含了不尽的悲凉。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个弟弟,三个散落异地。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愁思难寐,踟蹰于清宵;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坐卧不宁,正形象地说明了怀念亲人的焦虑,突出了题意“恨别”。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司徒:指检校司徒李光弼。据《资治通鉴》载: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斩首千五百余级。尾联是诗人听到唐军连传捷报,喜不自胜,急盼官兵破幽燕、平叛乱。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境界开阔。

    【经典品评】

    这首七律语言简朴优美,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颈联,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不直接写忧伤,却比抽象的词语更胜一筹,诗味隽永含蓄,富有情致,艺术上别具特色。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全诗情真语挚,沉郁顿挫,值得反复吟味。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导读】

    裴迪,关中(今陕西)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冬。杜甫于这年秋曾与裴迪同游新津寺并有诗作。岁暮,裴迪写了一首《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写此诗作答。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详解详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盛开而诗兴大发,写出了动人的诗篇,如当年何逊在扬州的咏梅诗那样好。何逊: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在这里将其与何逊相比,是表示赞美裴迪咏早梅的诗写得好。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此时只要看到飞雪就会引起对故人的思念,何况你适逢春天送客,又哪能不想起我思念我?这是想像故人对自己的思忆,表达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之情。当时正值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流落蜀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惜之情,弥足珍贵。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古人常折梅相赠表达友情。这里是说:幸亏你没有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看见折梅会感叹岁月无情、老之将至,更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大概裴诗中有叹惜不能赠梅之意吧,诗人在这里恳切地告诉友人,不必以此而不安和抱歉,在我家草堂门前的浣花溪边,也有一株梅树,那一树开放的梅花啊,好像朝朝暮暮在催人老去,将我的头发都催白了。其实诗人想说的是: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是老去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更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啊。

    【经典品评】

    本诗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写“忆”,答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写“愁”,抒发自己的感时伤怀。此诗重在抒情,并不在咏物,但却因其构思独特、韵味悠长而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诗歌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这首诗以谈话的口吻,语言浅白但感情深挚,如与友人在推心置腹地交谈,“直而实曲,朴而实秀”。“篇中无一字不言梅,无一字是言梅,曲折如意,往复尽情,笔力横绝千古”(清人黄生语)。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难怪受到后人的推崇。

    后游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新津时。此前不久他曾写过《游修觉寺》一诗,这首《后游》是他第二次游修觉寺后所写。修觉寺,在新津县治东南五里的修觉山上。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详解详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前不久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倒装,作为宾词的“寺”和“桥”都被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使景物拟人化,仿佛是“寺”在“忆”我,“桥”在“怜”我,期待着我再度来游。强化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在诗人眼中,这里的江山草木都在期待着他的重来,因此花也绽开笑脸,柳也扭着柔腰,无私地奉献着美。可谓人有意,物有情。弦外之音是说,大自然如此有情、无私,反而映衬出人间的世态炎凉。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赞美了无私的花柳后,又描绘出晨景和晚景:晨曦薄如轻纱,滋润着原野;余晖滞留大地,黄昏的沙地闪着暖光。这两句表明了诗人从早到晚流连在此,从侧面说明美景之魅力。一“薄”一“迟”,写景极为细腻。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如此美景,使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少了,除了此处还有何处可去?表面看是赞美这里风景绝佳,观景可以减愁。但细想,这恰说明诗人心中“愁”之浓: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中原未定、干戈不已,诗人的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靠终日徜徉于山水来“减愁”。这是以喜写悲,强作豁达之语。全诗以感慨作结,大有深意。

    【经典品评】

    此诗前四句通过忆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诗句表面豁达轻快,实则沉郁厚重,是一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正因如此,感人至深。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一)

    【导读】

    这组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时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居成都草堂,有了安身之所。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写诗人独自欣赏春花的适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详解详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娘”或“娘子”是唐代习惯上对妇女的美称。以人名人诗,颇有民歌味道。“千朵万朵”形容花之多,“压枝低”形容花之重,沉甸甸的繁花压弯了枝条,景色宛在目前。“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留连戏蝶”是“戏蝶留连”的倒装。“戏”和“舞”都用了拟人手法。彩蝶蹁跹,“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可爱。“自在”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暗示出诗人心理上的轻松愉快。恰恰:口语,正好之意。

    【经典品评】

    赏景题材,在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生动细微、色彩绮丽的,则不多见。杜甫的这首诗,既有口语化的清新,又有蝶舞莺歌的浓艳和绮丽。

    在艺术上,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易于歌唱。而杜甫独辟蹊径,常出现拗句。如“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这种复叠,诵读起来有一种口语化的美感。三、四两句中“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连,音调婉转。“时时”和“恰恰”为叠字,使上下两句工整对仗,又显得生动多变。前者渲染出闹人的春意,是写景;后者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十分快意的内心感受,是言情。

    诗人将视觉、嗅觉、听觉和大自然的色艳、形美、花香、蝶舞等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之令人陶醉。

    绝句漫兴九首(选七)

    【导读】

    这组绝句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春,题作“漫兴”,有兴之所至随手写出之意。从九首诗的内容看,由春至夏,次第可寻,并非同一时间所写。诗以“客愁”为纲,写村居生活的感受。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详解详析】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眼:指春之眼,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眼见我这个客居他乡的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无赖的春色却偷偷来到了江亭。“不醒”二字,刻画出诗人沉醉在“愁”中的迷惘状态。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你让花儿开就够鲁莽造次了,还教黄莺儿唠唠叨叨唱个不停。

    【经典品评】

    饱尝乱离之苦的杜甫虽然住进了周围景色秀丽的草堂,有了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但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家国的愁思始终是他心中的“结”。《杜臆》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杜甫善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表达思想感情。春色美好,偏说是“无赖”;花开艳丽,偏要说其“造次”;“莺啼”又嫌其过于丁宁。这种恼春烦春,恰说明诗人内心之烦乱。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这种环境描写与内心情感反衬对比的手法,蕴含着诗人艺术构思的匠心。

    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详解详析】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这些桃树李树都是我亲手种的,并非没有主,我这乡野老人院墙虽低但好歹还是个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春风像是有意在欺负我,昨夜吹折了我的好几枝花。

    【经典品评】

    这首诗是骂春风吹折了他的花枝花朵,骂得出奇,与第一首相同,分明是借景而说心中之事。因有真情实感,并不牵强,反而让人觉得有几分诗人的率真可爱。

    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详解详析】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茅斋:指草堂。这句说明知我的草堂低矮狭小,江上的燕子却故意飞进飞出,频繁来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写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泥点弄脏了琴和书还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经典品评】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细腻逼真的实感,写了燕子频频出入扰人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主人也不过是困居此处借以容身,江燕哪里能解主人心境的烦忧?远客孤居,定有许多不如意,这还是由客愁而发,所以才有禽鸟亦欺人之感慨。

    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详解详析】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二月已过三月到来,这春天的盛景,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还能看到几回呢?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要想那些没完没了的身外之事了,姑且喝光这人生中有限的几杯酒吧。

    【经典品评】

    诗人叹年华之易逝,即景伤情,感叹人生苦短,姑且借酒浇愁。前面的诗中刚刚骂过春色,这里又叹自己“逢春能几回”,可见骂春是假,惜春是真。

    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详解详析】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我为江边的春光将尽而伤心断肠,拄着藜杖慢步来到这长满青草与野花的小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那癫狂的柳絮在风中舞蹈,那桃花太轻薄了逐水漂流。托物讽人。

    【经典品评】

    那桃花柳絮太无情了,真让诗人烦恼。嗔花怪柳其实还是在吝惜春天。这后两句诗形象含意俱佳,富有象征意味,成为人们喜爱的名句。

    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详解详析】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糁:散。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仿佛是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的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雉:通称野鸡,性好伏,善走。雉子:指雉的幼雏。这句说幼雉很小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被人发现;岸边的沙滩上,小凫雏们偎依在母亲身边安然入眠。

    【经典品评】

    这首诗写初夏景色。一句诗一幅画面,前半写景,后半景中状物,景物相融,各得其妙。刻画细腻逼真,意境清新隽永,饶有情趣。“点”“叠”等词,用得生动而传神。从闲静的画面中,仍隐隐透露出作者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详解详析】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隔门望见杨柳枝条细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的柔软的腰肢。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是谁早上没留意?竟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不作意:没注意。

    【经典品评】

    用十五岁的女儿的腰肢来状枝条之软,极有韵味。折了一枝便难以释怀,说明爱之痴,也说明屡受打击的心对于任何风暴都十分敏感。

    杜甫的这组绝句明显受到当地民歌的影响,有古竹枝词的味道,跌宕奇古,独辟蹊径。口语、俚语的入诗,也使诗风显得通俗易懂、活泼自如。全诗以“客愁”为纲,借眼前景物写内心之愁,他怪了春色,又怪春风;怪了春风,又骂燕子,还要骂桃、骂柳;后来还是忍不住说出自己惜春、爱春的心情,感叹人生苦短、岁月不再。字面上那些及时行乐的话,正透露出诗人济世无门、退隐不得、进退维谷的内心苦闷,并非真正的旷达之语。

    在格律上杜甫也不拘泥于绝句的平仄,有自己的大胆创新。按常规,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孤平”的意思是说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在这组诗的其一中,首句“眼见客愁愁不醒”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这叫做“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至于说杜甫有时有意地作一些不合律的“拗句”,作诗艺上的探索,那另当别论。

    遣意二首

    【导读】

    上元二年(761)春作,描绘草堂春景及闲居的适意。其一写日景,其二写夜景。

    其一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详解详析】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听到婉转的鸟叫声,原来黄莺就在近旁的树上。白鸥飘在水上显得特别轻捷。一个“近”字,一个“轻”字,就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情境中,变客观的“无我”之境成为主观的“有我”之境。是画龙点睛之笔。啭:形容鸟鸣声婉转多变。黄鸟:指黄莺。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一条落满了野花的路,一个孤零零的村子和一湾幽幽春水。此联犹如一幅明丽的水乡风景画。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年老力衰似在催我快点酿黍酒,细雨天气更适于尽快移栽橙树苗。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我喜欢这种渐渐断了交游的生活,悄悄地隐居不必宣扬名声。

    【经典品评】

    诗人此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抒写闲居之美,情趣盎然。特别是“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句,写出了水乡的孤寂之美,极有韵味,历来受到后人赞叹。

    其二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详解详析】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夕阳西下,屋檐的影子微微垂落,浣花溪水脉脉含情地打村边斜斜地流过。

    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野外的船上亮起了细细的渔火,夜宿的白鹭从圆圆的沙洲上飞起。这两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是渔火将白鹭惊飞。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云彩掩映着一弯新月,小树上传来阵阵花香气。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邻家有美酒,打发我的幼子夜里去也能赊回来。

    【经典品评】

    从黄昏写到夜间,乡村的景物变幻富有动感。“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句清新自然,于细微处可见出幽境的高致,诵之有口齿生香之感。

    客至

    【导读】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时杜甫居成都草堂。这首诗的原注中有“喜崔明府相过”六字。明府是古代对县令的尊称。这位姓崔的县令可能是杜甫的舅父。诗中表达了作者村居的寂寞和对亲属来访的喜悦心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馀杯。

    【详解详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首联先从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户外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将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皆”表明春江水涨;群鸥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寓情于景;“但见”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闲逸生活和寂寞心情。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采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极富生活实感。上句说,老夫不曾为客人扫过花间小径,这柴门今天才欣喜地为您敞开。蓬门:篱笆门。语气中透露出主人的喜出望外,也显出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畅饮作了铺垫。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飧:泛指盘中的菜肴。无兼味:没有别的味,意思是只有一种菜。旧醅:没有经过过滤的陈酒。古人以新酒为贵,因此这里是惭愧自己家贫加上离城太远,没有好酒好菜,只有陈酒招待客人。此联从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人以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家常话语落笔,听来更显亲切,让人感受到主人的真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极有生活气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馀杯——诗人因体弱不宜多饮酒,因而在这里征求意见,问客人愿不愿意与邻人对饮。如果愿意可邀请邻居老翁来同饮,隔着篱笆招呼他来喝个尽兴!这巧妙的一笔,将席问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一细节细腻逼真,也使诗歌的结尾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另外一种境界。

    【经典品评】

    《客至》为成都草堂落成后所写。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描绘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引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细腻传神。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流露出诗人率真、恬淡的性情。好就好在自然浑成,如话家常。

    春夜喜雨

    【导读】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抒发了诗人于春夜适逢好雨的喜悦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详解详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时节:应时而来。春天正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正需要雨,雨就来了。真是“好雨”!乃: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入”、“细”、“润”,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写雨发生的状态。“潜入夜”是说这雨悄悄而来,不事张扬、不为讨好;“细无声”表明这雨伴随和风而来,绵绵密密,使万物得到水分滋养,十分可爱。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野径:野外的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云俱黑”写天空中全是黑沉沉的云,什么也看不见;“火独明”写唯有船上的灯火是亮的。“黑”与“明”反衬对比,越显差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红湿:花朵沾了雨的样子。重:此处指色彩浓艳。锦官城:即成都。因成都古代以出产锦帛闻名,朝廷在这里设有锦官,故有此称。尾联写的是想像中的情景,“红湿”、“花重”都是说拂晓,“好雨”下了一夜,万物得到润泽,春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里都是红艳艳、沉甸甸的花的海洋。那是多美的景色呀!

    【经典品评】

    这是杜甫诗篇中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并将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在最需要它的春天而来。谚语有“春雨贵如油”之句,正说明其应时而降的宝贵。中间又说它伴着和风“无声”“潜入”,细细“润物”,不是伴着春寒而来的疾风冷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因而确是“好雨”。这种“温柔敦厚”符合中国百姓的心理审美趋向,隐含着对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的赞美,有一种深厚的文化意味。尾联充满着诗意的想像,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好雨”的高尚品格,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因而这正是人们盼望和喜爱的“好雨”。题目为“春夜喜雨”,在八句诗中却未着一个“喜”字,然而通篇溢满喜气。后四句尤见功力,其鲜活生动、灵气飞扬,非大手笔不能为。全诗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是杜诗五律的典型代表作,流传极广。

    江亭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时杜甫居成都草堂。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详解详析】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袒胸露腹坐在暖暖的江亭,远望四野长吟诗句。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水长流争相奔跑我的心却宁静不动,就如同天上的云一样迟缓悠闲。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春天将要悄悄过去了,草木欣欣向荣各自生长。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故乡终究未能归去,排遣愁闷我勉强作诗。

    【经典品评】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两句,意象很美,历来受到人们称道。有人说是表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的旷达,其实不然。“水流心不竞”,恰恰表明心里一直在“竞”,但心愿难遂,于是生出“何须去竞”的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想要有所作为,但屡屡碰壁,于是觉得自己也许是在自讨苦吃,如今见白云悠悠,也忽然想到不妨同白云一样“俱迟”才对。

    第三联,更见诗人本色。“寂寂春将晚”,流露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有一种众芳争艳而我独憔悴的悲凉。晚春本无所谓寂寞,但由于诗人的心境,移情人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百草千花的争奇斗艳、欣欣向荣,更对比出诗人的落寞,所以就要嗔怪春花的“自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避乱,暂时得以“坦腹江亭”,但心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满腹忧国忧民的焦灼和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之处。

    寒食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故称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详解详析】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写暮春江村风景,一路上只见风吹花瓣上下飞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汀洲上的轻烟冉冉升起,竹叶上反射出亮亮的阳光。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要:邀。问:馈问,以食品相赠。农民们邀请饮酒从不拒绝,邻居送来食品就收下,不能拂了他们的盛情。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地方偏僻人们全都认识,连鸡啊狗啊也会相互串门忘了回家。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五律将寒食时节的江村风景写得历历如在目前。全诗视野开阔,是诗人在浣花溪边生活的真切写照。前半首写江村风景的恬静优美,几同宁静的桃源;后半首写当地淳厚的民俗风情,写诗人与当地百姓的水乳交融,诗中流露出村居生活中的勃勃生机。

    琴台

    【导读】

    此诗为杜甫晚年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琴台在成都浣花溪北。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详解详析】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茂陵:地名,相如晚年曾退居此地,因而以地名代称相如。卓文君为卓王孙之女,善弹琴。丧夫后与相如结为夫妇。诗的起首便说司马相如虽年老多病,但对文君的爱仍如当初一样热烈。赞美其爱情的真挚美好。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此联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穷书生司马相如爱上了富家孀居的文君,在琴台上弹起《凤求凰》的琴曲,文君被琴声感动,夜奔相如。此事遭到文君之父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他俩不肯屈服,开了个小酒店靠当垆卖酒为生。一介文弱书生和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其勇可赏。诗人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象征性的景物,从追怀古迹唱出心中的倾慕。“琴台日暮云”句,又从冥想回到诗人远眺的真实所见,景中有情。诗人在感慨:今日空见琴台云飞,文君安在?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诗人从远望回到眼前之景,浮想联翩:琴台旁的朵朵野花,仿佛是文君脸上的笑靥;丛丛嫩绿的蔓草,又好似文君昔日所穿的碧罗纱裙。联想美妙而浪漫。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结句明快,点出全诗主题:像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爱情的事,今日已寥寥无几、不再听说了。“归凤求凰意”来自相如向文君求爱时弹奏的《凤求凰》琴曲:“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经典品评】

    杜甫作为文采风流的一代诗人,在他的内心深处,能够真正地理解相如与文君的高洁爱情,因此才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篇,唱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在后世某些轻薄之士的眼中,他们看到的和羡慕的只是风流韵事和浪漫传说,而诗人所赞美的,却是那种高雅的“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水槛遣心二首(选一)

    【导读】

    这组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水槛:水边的栏杆。所选其一写的是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喜欢的去处,他常在这里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诗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所见的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详解详析】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首联写草堂的环境:离城郭很远,庭园有开阔敞亮的长廊,旁边没有村落因而视野开阔,可极目远眺。轩:长廊。楹:堂屋前部的柱子。赊(shā):远、长。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三、四句写眺望之景:江水澄碧,浩浩荡荡,似与江岸齐平,这是写远景;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这是写近景。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欢欣地跳出了水面,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掠过水濛濛的天空。这两句意象优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尾联呼应开头,以“城中”与“此地”、“十万户”与“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这里的闲适和幽静。

    【经典品评】

    此诗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闲适和恬然自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句尤为自由灵动,既有“形”的细致,也有“神”的活泼。写景妙在“缘情体物”之工细,鱼儿欢腾地游到水面,是因雨细,若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燕子轻盈地掠过天空,说明风微,若风大雨急,燕子就会躲起来了。诗人遣词用意的精微为人叹服。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诗画同理。诗人细致地描绘微风细雨中的鱼和燕子,其意在托物寄兴,抒发自己在春天的喜悦心情。

    全诗八句都为对仗,远近交错,工巧无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读】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五十岁,在成都闲居。诗人描写了自己居住的茅屋被秋风揭顶后的苦况,并能推己及人,为天下穷人忧虑,显示出诗人崇高的人格境界。因而此诗成为被后世传颂的名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详解详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五句——开门见山写茅屋为秋风吹破的情形。这是天灾。挂胃:缠绕。长林:高树。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五句——写群童欺老。这是人祸。忍能:竟能忍心这样做。倚杖:拄着拐杖。

    “俄顷风定云墨色”八句——写天灾人祸后,夜晚寒冷难眠的困苦情状。俄顷:不一会,转眼间。漠漠:阴沉的样子。布衾:布被子。恶卧:睡觉不老实。踏里裂:将被里蹬破了。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六句——由一己之寒,推及普天下之寒,并声称:为了“大庇天下寒士”,情愿牺牲自己!安得:怎样获得。庇:遮蔽,保护。寒士:贫寒的书生,也泛指天下穷人。突兀:高耸。庐:茅屋,房子。

    【经典品评】

    一位哲人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一千多年前的一颗高贵心灵的机会。

    让我们看看杜甫是怎样面对自己所遭逢的苦难的:八月的一天,秋风怒号,狂风将草堂的屋顶席卷而去。房顶上的茅草有的落到河边,有的挂上树梢,有的沉进泥塘。一群顽皮的孩子抱起茅草跑掉了。年老力衰的诗人无力呼喊,只得回屋拄着拐杖空自叹息。然而天公不作美,转眼间大雨滂沱而至,诗人裹着单薄的布被仍冻得发抖。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了,雨依旧下个不停。在如此困苦的境地,诗人却由“吾庐独破”推及到“天下寒士”的处境,以他博大的仁爱之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响。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远离苦难。但苦难的到来却是那样猝不及防、不容选择。当人们被迫面对苦难的时候,态度却截然不同:有的人沉沦下去,自暴自弃;有的人产生了仇视心理,想要嫉妒和报复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有的人却从苦难中提炼出精神的珍宝,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眼光。诗人杜甫属于这后一种。他从承受苦难中思索着生活的意义和人格的尊严,并推己及人,由自身的痛苦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从眼前的苦难联想到整个时代的人民的苦难。他的灵魂是高贵的。一千多年前的茅草屋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这种博大仁爱的胸怀因而成为后世景仰之楷模,他被人们尊为“诗圣”是完全名副其实的。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束缚,多用口语化,使思想的表达更无拘无束,增强了诗的平民气息,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百忧集行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居成都草堂。诗中以少年时的健康对照老年时的穷困潦倒,充满感慨和叹惋之情。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详解详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首句回忆年少时的无忧无虑,体魄强健,精力“健如黄犊”,极生动。为下文作铺垫。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当梨枣成熟,少年杜甫便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是夸张的说法。“心尚孩”的“尚”字用得巧妙贴切,令人感到童稚少年的活泼可爱。诗人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少年时的自我,正为了引出下文中晚年的悲痛和愤懑。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倏忽:形容时光流逝之迅疾。从“十五”转眼走到“五十”岁了,人世沧桑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站立和行走较少。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老年行动不便,还得强颜欢笑出入于官僚之门,自然悲从中来,内心百忧齐集,发出凄凉的慨叹。这两句当为全诗之诗眼,与诗题《百忧集行》相呼应。诗人因老而悲,因贫而悲,更因不得不依附别人、失去主体价值而悲。“生涯”说明整个人生之悲。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写家中四壁空空、一贫如洗的悲凉。老夫老妻,相对无言,同是满面愁色。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只有痴儿少不更事,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哭叫着要饭吃。以上是诗人为我们描写出的生动画面,忧伤痛苦之状,历历如在眼前。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诗人用十五岁与五十岁对比,用“一日上树能千回”的青春与“坐卧只多少行立”的苍老对比,用儿时的天真烂漫和老来的强颜欢笑对比,最后诗人还将自己充满欢愉的童年和啼饥号寒的痴儿作了对比,所以才有“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感叹,刻画出浓浓的悲的氛围。诗人的切身体验,内心痛楚,化作了诗句中的悲愤和呼号。难怪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说杜甫的诗“悲愤慷慨,郁结于中”。

    赠花卿

    【导读】

    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花卿,花敬定,是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肆虐掠夺百姓,生活骄恣放纵。杜甫的这首赠诗一语双关,字面上看是一首乐曲赞美诗,内中却含有委婉的讽刺,写花卿日常生活中的宴乐盛况与排场奢华。卿,是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者一种客气的称呼。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详解详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城:锦官城,指成都。丝管:丝指弦乐,管指管乐。纷纷:既多且乱。这里泛指乐器演奏和伶人的歌唱错杂而又和谐。“半入江风半入云”中两个“半”字,空灵而形象,使人仿佛看到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种听觉和视觉的通感,化无形为有形,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这里也有暗指皇帝宫廷的意思,讥讽花敬定的越位和奢侈。这两句犹如神来之笔,口语般浅近、明白如话,却又富含深意。

    【经典品评】

    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虚实相生,空灵美妙。对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诸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借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啐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鲜明的等级界限。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暗含讥刺却又含而不露。曾有评论家称赞这首诗为杜甫绝句之冠。

    不见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客居成都初期。作者于题下原注:“近无李白消息。”这是杜甫怀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次年,李白死于当涂。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详解详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开头直抒胸臆,蓄积于心的思念如洪流决口冲出。“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他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久”,强调分别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第二句表达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哀怜和同情。像李白这样的“楚狂人”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当然为统治者所不容。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他的“佯狂”正是因为欲济世而不能,只好假做狂人,因此才更值得哀怜同情。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永王磷一案,李白被牵连,有人就说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杜甫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是也有同样的遭遇吗?因此杜甫的“怜才”也是怜己。这里的“怜才”不仅指文学才能,更有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志士的心是相通的。“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俗世截然对立的态度。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颈联宕开一笔,想像李白在漂泊中一定是以酒为伴,借酒浇胸中块垒。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在四川北部彰明附近,李白少时曾在此读书。这里是杜甫在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因此热切地呼唤李白能够“头白好归来”。

    【经典品评】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倾诉心曲。语言质朴自然,吸收了口语和散文的成分入诗,形式看似平淡,内容却一往情深。语言的散文化使律体不再呆板而变得灵活多姿,更有利于传情达意。章法上,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野望

    【导读】

    此诗当作于宝应元年(762)。诗中表现了思家之念和忧国之愁。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详解详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西山:一名雪岭,在成都西部,主峰终年有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今四川理县到新保关西北)三城。为防御吐蕃入侵而驻军,是蜀地要镇。戍:指边防驻军的城堡。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市南的锦江上。这里喻指离别,引出下句忆弟之思。意思是:西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松、维、保三城戒备森严有重兵驻防,南郊外有万里桥跨过泱泱锦江。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引出对诸弟的思念。“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弟弟们散居各地。远在天涯的杜甫,思亲怀乡,不禁“涕泪”横流。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五六句感叹自己只能将晚年岁月交给多病之身,却未能做些微小的贡献来答谢圣上。涓:细流。埃:微尘。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骑马郊游时极目四望,国事和家事的萧条真叫人不堪忍受。“人事”,人世间的事。诗人骑马出郊本想散心,但对世事“日”转“萧条”的现状竟难以放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深。

    【经典品评】

    这首诗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末联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作结。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结构上控纵自如。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导读】

    此诗当作于宝应元年(762)春,时杜甫居成都草堂。田父:农人。泥饮:热情地强留客人饮酒。美:赞美。严中丞:即严武,杜甫的朋友,时任成都尹。此诗写杜甫流离他乡之际,有老农热情邀他喝酒,并夸赞严武的新政。杜甫有感于民风的古朴,写下了这首通俗生动的诗,形象地刻画出一位热情豪爽的农民形象。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详解详析】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步屧(xiè):草鞋。起首二句写诗人穿上草鞋追随着春风到处走走看看,见村村都是花红柳绿,心情喜悦。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社日:古时春秋两季农村中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位农家老翁说马上临近社日了,非要邀请杜甫到他家去尝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喝得酒酣耳热之际,老农开始夸起了新上任的成都尹。新尹:指头年十二月刚接任成都尹的严武。畜眼:即“蓄眼”,多年所见。意为:这么好的官我多年没见过。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老农回头指着他的大儿子说,他是军队中的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他的名字在飞骑军的名册里,服役时间已经很久了。长番:长久当兵,不能轮换。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前几天被新尹放回来务农,来搭救我这辛苦的衰朽老头。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上面派下来的徭役赋税我死也要承担,决不会举家逃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今年的社日我要大办一下,拾遗你能否住下呢?(当时杜甫任左拾遗)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老农随即叫老伴打开大酒瓶,又从盆中为我取下酒的菜。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我感受到老农的意气昂扬,深知用仁政来感化民众真是执政最首要的事。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老农虽然话多而且说得杂乱,但一直将夸新尹的话挂在嘴边。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我本来是一大早偶然出来走走,没想到这一走就从卯时走到将近酉时。卯:上午五至七点。酉:下午五至七点。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长久地客居在外我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怎么能拒绝邻居老翁的盛情呢?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他高门大嗓地要老伴端出果栗来招待我,我几次想要站起来告辞都被他拽住胳膊肘不让走。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虽然他指手画脚似乎有些过于失礼,但我一点儿也没觉得这村野老头粗俗。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直到月亮升起了他依然挽留我,还责怪我不该问他喝了几升几斗酒。

    【经典品评】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写得通俗自然。全诗有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乡野村民的形象,人物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不愧是“诗史”。

    一直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学的胡适先生,在他写的那本《白话文学史》里曾表扬这首诗,夸其语言的浅近易懂。同时,也批评了他的《秋兴》诸诗是“难懂的诗谜”。其实,杜甫在诗歌语言上的探索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可以用农夫的浅白口语入诗,也可以将诗写出文人的典雅。此外,诗中借田翁之口赞美了成都尹严武的勤政爱民,有人曾指责诗中有溢美之词。事实上,因严武是老杜的好友,在严武刚就任成都尹之际,杜甫曾写短文《说旱》建议严武改革弊政,其中包括减少苛捐杂税,如服役的兵丁家中有老父老母需要侍奉的,不应和其他人一样对待,赋税应予适当减免等。从老农的口中,杜甫知道严武这么快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做出了改革,自然十分高兴,所以他借农夫之口赞扬了严武的德治。从中可看出杜甫始终在想着国家、念着人民,这种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内心有着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从诗中还可以看出杜甫作为一个有一定官职的诗人,在乡野村民面前丝毫没有架子,平等待人,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民主意识。

    戏为六绝句

    【导读】

    这组诗约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内容是探讨诗歌创作方面的问题,是杜甫首开了以诗论诗之先河。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绝前贤畏后生。

    【详解详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他的初期作品多为宫体诗,后来由于遭际坎坷,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哀江南赋》《咏怀二十七首》等有影响的作品。文章:这里包括诗和赋。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绝前贤畏后生——嗤:讥笑。点:评点。流传赋:指庾信流传下来的作品。这四句是说庾信到了晚年作品更为老成,笔下有凌云之气,文意可纵横驰骋。今人对其作品妄加指摘,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详解详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文体表现当时的风尚。轻薄为文:后人讥笑四杰之词。哂:讥笑。说初唐四杰冲破了当时宫廷文学的樊篱,遭到了一些人的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你们,指后生,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身与名:躯体和名声。你们这么嘲笑他们其实只会使自己身败名裂,而四杰的名声却像江河一样万古不废其流。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详解详析】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卢王:卢照邻和王勃,也代指四杰。操翰墨:挥毫创作。风骚:“国风”和“楚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龙文、虎脊:皆是毛色斑驳的骏马。这里比喻四杰的文采瑰丽。历块过都:跨越城市犹如跨越土块,形容奔驰迅捷状。历,越过。块,土块。都,城市。这里是说,即使四杰的诗不如汉魏时代的诗那样更接近“国风”和“楚骚”,然而他们驾驭瑰丽的文字就像驾驭良马一样得心应手,跨越城市如跨过一个小土块一样,后来人便相形见绌了。见尔曹:意谓相形之下,就能见出高低。

    其四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详解详析】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数公:指庾信、四杰等前贤。凡今:当今。出群雄:出类拔萃之人。这里是说:庾信和四杰的才气是很难超越的,当今文坛谁是出众的人?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兰苕:翡翠是羽毛美丽的翠鸟,兰苕指香草。语出自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这里比喻文采华美。掣:拉、牵引。这两句大意是说,偶尔也能看到像翠鸟戏香草那样文辞华丽的作品,但却没能看到像鲸鱼闹碧海那样的大气磅礴的鸿篇巨制。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详解详析】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我决不厚古薄今,愿以清词丽句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窃:谦词。窃攀:奋力高攀。方驾:并驾齐驱。齐梁:南朝的两个朝代。这里代指浮华的文风。全句是说,我努力向屈原宋玉靠拢以便和他们并驾齐驱,生怕步了齐梁那浮华的后尘。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详解详析】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递:依次。祖述:依法。此句是说我们毫无疑问不如先贤,但先贤们各有千秋难分高下,要效法前贤,应该将谁放在最前面呢?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区别、剪裁、淘汰。伪体:指形式主义之作。转益多师:以多个圣贤为老师。倘能淘汰掉伪劣的形式主义而亲近真正的风雅,那更多的优秀人才都是你们的老师。

    【经典品评】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它以诗论诗,每首谈一个问题,连缀成组诗,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这组绝句主要是探讨诗歌遗产的继承和艺术的创新问题。前三首为作家论,后三首是创作论。它们之间是一个互补的不可分的整体。

    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走向华丽的转变阶段,当时在诗人中刮起了一股颓靡、浮艳的诗风。有的年轻人欲全盘否定六朝文学,甚至否定庾信和初唐四杰。杜甫在这首诗中肯定了自屈原、宋玉以来的诗人的艺术成就,主张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这组以诗谈艺的诗在今天看来仍具真知灼见,富于启示。

    《戏为六绝句》虽主要谈的是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实质上也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小诗里发大议论,更见出作者功力。诗人即事见义,寓宏大内容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给人以亲切、率真、恳挚之感,风格质朴、耐人咀嚼。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导读】

    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因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故称“重送”。此诗写杜甫送严武离开绵州,到奉济驿时最后告别的情景。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详解详析】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开头便点明“远送”,可见情深。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二百里外的奉济驿,可见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群山伫立,也似含情脉脉。“空”指人去山空。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惜别情致。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颔联是忆“昨夜”与友人分手前小聚的情景:皎洁的月亮也伴随着我们同饮共醉。月儿含情相伴,同上联的“青山”句一样,亦是“移情”手法。“几时杯重把?”是问自己,也是问友人。将问句提在“昨夜”句前,更增添了诗的奇曲韵致,有平中见奇之效。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列郡:指东西两川各郡,严武赴京前为两川节度使。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句是赞严武,说东西两川各郡的人们都因你的离任而惋惜,连续三朝都有出将入相之荣也真不易。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最后抒发诗人自己的心境:与你分手后我将独自回到浣花溪边草堂,淡泊孤寂度此残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独”突出了离别之后的孤单,“残”表现风烛余年的凄清,“寂寞”道出了知音远去的惆怅。这两句充满悲凉色彩的诗句,虽然未出现一个“泪”字,却叫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经典品评】

    杜甫曾任严武幕僚,严武对他可以说有着知遇之恩。严武其人有文才武略,与杜甫品性相投,镇蜀期间,曾亲到草堂探视,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二人相互敬重,常彼此赠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杜甫贫老多病,流落异乡,像严武这样一个可依靠的挚友又要奉召还朝,离他而去,杜甫的心里怎能不充满伤感呢?真情乃诗歌的第一要义,与挚友伤别的悲愁,想到此后将孤独无依地了此残生的绝望,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全诗感情浓郁,语言质朴,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不愧为诗中上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导读】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为避成都之乱住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在此前一年的十月,朝廷军队第二次收复了洛阳及洛阳以东的郑州、滑州、汴州等大片地区。紧接着又进军河北。到这年正月,官军彻底消灭了安史叛军,叛军头子史朝义被迫自缢身死,收复河南河北。消息传来,杜甫欣喜若狂。含着眼泪写下了这首在杜诗中少见的奔放喜悦的作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详解详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诗人所在的梓州。忽传:捷报突然而至。蓟北:泛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蓟县在今天的北京市,当时为幽州首府,是安史叛军的老巢。开首两句写诗人初闻收复蓟北的消息,悲喜交集,热泪滚滚沾满衣襟。“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逼真地表现了惊喜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退身仔细地看,回头看。漫卷:随手卷起。当时诗书都是写在绢帛上的,所以有“漫卷”之说。回头看妻子儿女,满脸的忧愁哪里去了?随手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愁云散去、全家人笑逐颜开的情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到老年本不宜“纵酒”,但正因为太高兴了,因而开怀畅饮,放声高歌,“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巴郡三峡,在重庆市以东二十里的长江上。明月峡、铜罗峡、石洞峡之合称。也有人认为此诗中杜甫指的是嘉陵江的上游峡谷而非巴东三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巫山县东的长江上。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洛阳:今河南洛阳,杜甫的故乡。杜甫的祖籍为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因而每以洛阳为故乡。杜甫在喜悦中想像着回乡的路线,说我要立即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北上奔向洛阳。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即从”、“便下”又使两句紧连,形成活泼的流水对。形成有复沓效果的音调。形象有动感,用字准确而传神。

    【经典品评】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胸中有万斛泉源,奔涌直泻。想到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泣。全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让人仿佛看到作者当时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杜甫一向忧国忧民,艰辛贫病,他的诗多以沉郁见长。像这样奔放喜悦的作品,在杜甫的诗集中还不多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萧涤非则赞其有“水到渠成之妙”。

    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

    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时杜甫在梓州。仓曹:官名。《唐书》:“诸卫府各有仓曹参军。”岑中允参:指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任太子中允,为杜甫的故交。魏十八、范季明:其况不详。诗写送别友人的伤感。

    迟日深江水,轻舟送别筵。

    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

    【详解详析】

    迟日深江水,轻舟送别筵——春日迟迟江水深深,送别的酒筵摆在轻巧的小船上。

    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帝乡:指京都。愁绪因在京都之外而更显深重,泪痕与春色相映便愈加悲切。这两句尤觉凄美。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这句是杜甫嘱咐友人,在吃酒的时候可要记得我,我的诗也别随便给人。

    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若能遇到岑参与范季明,告诉他们我已经老了。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诗字里行间有着深深的伤感。他是在借朋友间的聚散离合之情,抒发自己的迟暮飘零、身世之叹。杜甫在任左拾遗的时候,曾与人联名保荐岑参为右补阙。如今岑参在朝中地位已经不低,相形之下,杜甫更感到自己年老力衰,当然会感慨良多。诗中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天涯迟暮、伤春惜别的情怀,真切感人。

    送路六侍御入朝

    【导读】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在梓州。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已不可考,但从诗中可看出是杜甫的儿时旧友。此诗借友人的聚散离合,写迟暮飘零的伤世之感。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详解详析】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诗的开头直接切入青梅竹马的童年。四十年的漫长岁月,诗人与路六侍御的童年友情并未淡忘,只是处在兵戈满地的战乱年代,朋友间无从互通消息而失去了联系,故有“两茫然”之说。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是件极为高兴的事,然而,重逢的筵席同时又意味着再一次离别,这乍逢又别的短暂筵席,令人悲喜交集。会合的欢娱,顷刻间将化为别离的愁思。人生的聚散离合是这样迷离莫测。谁又能知道多年后将重逢在何地呢?此处用了诘问的语气,更显向往之切、感慨之深。作者故意颠倒其次序将问句放在前面,是一联之内的逆挽,有化板滞为飞动的奇效,使读者在寥寥数语中体会笔力千钧。将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更为沉郁苍凉。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不分:犹言不满,嫌恶之意。“分”,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绵:丝绵。剥取蚕茧表面的乱丝整理而成。这句是说:不满意桃花红得如锦缎,更可恨柳絮白得胜过棉花。诗人因“恨别”而转恨桃花之妖艳轻薄,因“伤情”而憎及柳絮之惨白胜棉,也是“移情于物,景随情变”的结果。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对景伤情手法,说“剑南春色”如此“无赖”,它竟然敢到酒桌边来冒犯“愁人”。

    【经典品评】

    诗的上半写情,下半写景,情景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美整体。全诗语气流转,跌宕起伏,于宏大之中见出细微之处。若没有思想情感上的丰厚蕴含和艺术上的精湛造诣,是不可能达到此种化境的。

    岁暮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年底。当时杜甫正欲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前,或作于抵阆后,写忧乱之情。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详解详析】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年底了我还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眼下还在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吐蕃已攻陷雪岭附近的松、维、保三州,军中备战的鼓角声震动了江城。雪岭:又名西山,在松州嘉城县东。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人间日夜都在流血,朝廷中却无人出来请缨。典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终军请求皇帝给他一根长缨,立誓擒回南越王。后人便将自告奋勇去杀敌立功称为“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为救危难的时局我怎敢怜惜一死?虽然仕途寂寞我也仍有烈士暮年的惊人壮心。此处化用了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

    【经典品评】

    杜甫在这首诗中不说“人间日流血”,却说是“天地日流血”,这种直觉性的意象更使人触目惊心!王安石曾说:“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辩之。”(《杜工部后集序》)杜诗原创性由此可见。杜甫这种以表现功能为第一的原则使其无所顾忌,直至“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这就使他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杜甫在乱世中又度过了一年,写于年底的这首诗可看作是他本年忧乱心情的一个小结。

    别房太尉墓

    【导读】

    房太尉即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后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了肃宗,险遭杀身之祸。

    此诗写于房琯死后次年(764)二月,当时杜甫准备携眷离开阆州返成都去投奔严武,行前,专程到老友坟前作别,写下了这首感伤的悼亡诗。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详解详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起句说自己是一个流落他乡的人,况且还苦于行役,有公事在身;尽管行色勿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告别。“孤坟”二字,见出凄凉,生前曾为堂堂宰相,如今坟中孑孑,晚岁坎坷可知。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是因为“近泪”打湿了坟上的泥土,可见心情的沉痛;断云也不忍离去在低空飘飞,形容连空气都愁惨凝滞,使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谢玄等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脸上看不出喜色。诗人在这里是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和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可见其对房琯的推崇。下句是另一典故,《说苑》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出使,路过徐国,知徐君爱其宝剑,心许回来时赠送。不料归来时徐君已死,季札便解剑系于徐君墓旁的树上离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房瑁的深情虽死不忘。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布局严谨,极为贴切,同时照应了前两联,道出悲痛的原因。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眼前只见林花纷乱飘落,令人联想到纷纷珠泪;耳边听得黄莺悲啼送客,似闻哀乐阵阵。寥寥数字,画出一幅凄怆肃穆的悼亡图,衬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之深重悲哀,显得余韵悠悠。

    【经典品评】

    诗的前四句写悼友的哀伤,后四句写临别的留恋,一往情深,雍容典雅,感人肺腑。其中写老友房琯,句句得体;写生前交往,字字有情。无限知遇深情,皆渗透于字里行间,塑造出阴郁深沉的哀痛氛围,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国事的隐忧与叹息,有深深的艺术感染力。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

    先寄严郑公五首(选一)

    【导读】

    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封郑国公,故称。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外出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来信相邀,诗人决定重返成都。这组诗即作于阆州返成都途中。组诗共五首,此为其中第四首。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详解详析】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诗人在路途中设想回成都后需要整理草堂,所以在这里说:自从离开后,常常焦虑沙岸崩塌会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都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吧。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为杜甫诗中流传甚广的名句。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种下的四株小松,不过“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参天大树;而那到处蔓延的恶竹,有万竿也应当斩除掉!诗人在这里借喜爱新松的峻秀挺拔、痛恨恶竹的随乱而生,表达了自己的强烈爱憎,富含哲理意味。其言外之意重点体现在“恨不”和“应须”四个字上。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的: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时逢乱世,匡时济世之才俊不能起用,而邪恶势力却到处横行,诗人怎能不万分愤慨!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后四句回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称中书、门下省的官员为“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故称“黄阁老”。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是说,自己的生活全凭严武照顾,容颜衰老也只能靠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是感谢黄阁老使他的生活有了依靠之意。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到广德二年(764)回到草堂,前后三年间因兵祸漂泊、吃尽苦头,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过去曾读过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有了亲身体验,方知世路真是如此艰辛。一个“信”字,饱含着诗人的多少辛酸体验啊!

    【经典品评】

    上半首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自然环境恶化的情景。诗人心中不仅惦念自己的草堂,也充满了对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的焦虑。下半首在唱出了对友人真诚相助的感谢之情后,沉痛地唱出了“信有人间行路难”的感慨,这是诗人积一生之经验的痛定思痛的人生总结,是对罪恶世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更是映亮全诗的名言警句。诗人在这里并非是恨一切“竹”,他所愤恨的只是“恶竹”而已。“竹”不过是诗人为“借物书愤”而找到的一个与松相对应的象征物。实际上诗人是爱竹的,有他在夔州所作的《客堂》一诗为证:“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所以,诗人不过是借物抒愤,用以表达对社会恶势力的痛恨。诗句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充满深沉的人生哲理,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

    奉寄高常侍

    【导读】

    高常侍即高适,唐代著名诗人。常侍是官职名(散骑常侍)的简称。这首七言律诗是广德二年(764)高适入朝时,杜甫写来赠给他的。诗中赞扬高适的才干,表达了真诚的友情。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详解详析】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汶:水名,在今山东省。杜甫早年漫游齐赵时,曾与高适相遇同游。汶上相逢就是指这件事。飞腾:飞黄腾达。无那:无奈。这两句是说,自汶上与你相逢,转眼已过了多年,你的飞黄腾达真使我感到无法企及。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总戎:指总理一方的军务。楚:淮南。蜀:剑南西川。应全未: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高适曾先后任淮南节度使和西川节度使。方驾:并驾齐驱。曹刘:指曹植和刘桢,都是建安时的杰出诗人。不啻(chì)过:不光势均力敌,还要远远超过。意思是说你虽先后两任节度使,但你的才能也未必完全施展出来,你的文才可与曹植和刘桢并驾齐驱。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汲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常直言进谏,反对武帝反击匈奴贵族的战争。因其敢犯颜直谏,后人常用作直谏之臣的典故。高适当时任左散骑常侍(属门下省),也是规讽过失的官职。而且高适也向以“负气敢言”闻名,所以杜甫在此以汲黯相喻。中原:原指今河南及邻近地区。这里是与遥远的西川相对而言,指两京一带的中、北部。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耿直有血性,这里用来比喻高适。这两句是说,今天的朝廷正需要像你这样类似汲黯敢于直言的人,中原的将帅都常思念你这位当代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天涯:与首都长安相对,诗人所居的成都就算是遥远的天涯了。催迟暮:暮春将近,形容自己老得很快。遥添锦水:泪水太多了,使锦水都涨了。形容离别的眼泪之多。意为:看到春光更觉得日月催人老,转眼已到了迟暮之年,你我离别泪流如雨,像是为锦江增添了波浪。

    【经典品评】

    杜甫尽管对高适在西蜀时丧师失地的行为曾有所不满,但毕竟是老友离别,诗中赞扬了诗友高适的文才武略,伤友人之别离,悲身世之凄凉,感情还是非常真挚的,比喻也别致,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好诗。

    登楼

    【导读】

    此诗写于唐德宗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已由梓州回到了成都草堂。诗中写登楼眺望所看到的春色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详解详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鲜花簇拥着高楼,本是美景,作者却说“伤客心”,为什么?引出原因:“万方多难”。这是一种因果倒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是行文中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使得“登临”更有一种特殊韵味。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玉垒”均为登楼所见,颔联描述山河壮景。锦江:也叫汶江,是岷江的支流。玉垒:山名,在四川理县东南。唐贞观年间,这里曾是吐蕃来往的要道。变古今:古往今来变化多端。锦江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头古往今来一直浮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阔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均为登楼所思。北极:北极星。古人常以北极代指朝廷。西山寇盗:指吐蕃入侵者。说大唐政权如北极星一样恒久不变,劝吐蕃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义正词严,于焦虑中透出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尾联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刘备之子刘禅,因宠信宦官终于亡国。他的祠庙在成都武侯祠东侧。梁父吟:又作梁甫吟,汉乐府曲调名。诸葛亮出山前喜吟此曲。这两句喟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享后人香火!更何况我大唐民心。我没有机会像诸葛亮那样济世安邦,就姑且在暮色中吟诵一曲《梁父吟》吧。诗人空怀济世报国之心,只能吟诗以自遣而已!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之作。杜甫写作此诗的前几个月,吐蕃军队东侵,曾一度攻陷长安城,唐代宗逃到陕州。后郭子仪收复长安,唐代宗又返回京城。诗中的“北极朝廷终不改”即是指此。后吐蕃又向四川进攻,诗中因而出现“西山寇盗莫相侵”句。诗歌表达了杜甫盼望国家中兴,同时对川西以及全国的局势仍有深深的忧虑。全诗即景抒情,从空间着眼。“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则是远景。“日暮”点明了诗人在此徜徉已久。这种从时空着眼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诗句情景交融,气象雄浑,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集》)。

    绝句二首

    【导读】

    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由于严武重镇成都,诗人返回草堂,生活稍稍安定,心情也较为舒畅,诗人写下了这两首美丽的小诗。第一首写春景,第二首写思乡。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详解详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指春日迟迟才来。有盼春之意。读此诗句似闻到了春风中花草的香气。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飞来飞去衔来融泥作巢,暖暖的沙滩上鸳鸯睡得惬意。“融”和“暖”有鲜明的质地感。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详解详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开头两句以对偶句写景。碧波之上几只洁白的水鸟正在戏水,屋后山色青翠,山花鲜艳如火。以江水的碧蓝来衬托水鸟的洁白,以青山的葱郁来映照山花的火红,对比强烈,着色鲜艳,描摹景物出神入化,是以“画法为诗法”(《杜臆》),采用工笔描绘、对比衬托来取得艺术效果。寥寥十个字,将春日的蓬勃生机,传神地勾画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美景能使人流连忘返,但同时也易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怀。颠沛流离的今春眼看又要过去,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故乡?这里的“看”和“又”,都很有分量,包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何日是归年”,有身不由己之感,抒发了战乱不已、不得不长期流寓他乡之苦。

    【经典品评】

    四个画面,两副对子,融化在一派怡人春色中。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相辅相成。语言浅近如同口语,清新自然。写怀乡之念,其实正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束全诗,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绝句四首(选一)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原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作品描写了成都的春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详解详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即鹭鸶,一种水鸟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从窗口里望见的景物,就像在窗口嵌含着一样。西岭:指岷山,山顶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所以诗人说“千秋雪”。泊:停靠。东吴:原指三国时代孙权的领地,后泛指今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万里船:杜甫草堂东侧不远的锦江上有一座桥叫“万里桥”,古代由成都东下江浙都从这里上船出发。三国时诸葛亮送费祎时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由此而得名。万里船的典故也出于此。

    【经典品评】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写“静”景。“鸣”和“上”这两个动词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含”和“泊”则是以静为主。“含”用得是拟人手法,贴切生动;而“泊”是静中含动。

    再说诗的远和近。首句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第三句写窗中望到的西岭积雪,是远景;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又是近景。每句一景,近景、远景交错出现,给人以丰富的层次感。

    此外是诗的色彩: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晶莹的白雪,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色彩,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全诗动静交错,远近分明,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色彩明丽的春景图,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时年五十三岁,正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帐下任参谋并挂名“工部员外郎”。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引:唐代乐曲的一种,亦为一种诗体。丹青引:意即绘画歌。曹霸:唐代的一位大画家,曹操后裔,工于鞍马和人物肖像。唐玄宗开元中曾任左武卫将军,天宝末被削职为民。晚年穷愁潦倒,流落成都时与杜甫相见。杜甫在这首写给他的诗中称赞他的画艺和人品,并对他的处境寄予同情。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斡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详解详析】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开篇先从曹霸家世的盛衰说起。曹霸是曹操曾孙曹髦的后裔,曹髦擅长书画。自魏至唐,朝代几经更替,当初皇室贵胄的子孙如今早已沦为清门寒素之家。魏武:曹操。死后被谥为武帝。庶:平民。清门:清寒之家。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曹操当年创立的三国鼎立、英雄割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而其文章的丰采却流传下来,被曹霸继承。以上是两番大起大落的对比,写出了曹氏家族几百年的变迁。下面自然地转入曹霸的书画之事。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卫夫人:名铄,晋时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之妻,王羲之曾向她学书法。王右军:即王羲之,晋代大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这里说曹霸书法虽学卫、王之体,但恨未能超过王右军的水平,实际上是微妙地暗示曹霸因书法未成名家,故舍书而工画。此诗虽是赠人之作,却也不肯过誉溢美,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你潜心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如同过眼浮云。这里杜甫化用了孔子在“论语”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语句。用其文而化其意,妥当贴切,轻巧自如,不露痕迹,确是大家手笔。以上几句概括曹霸的艺术生涯和处世性格,对他的书法与绘画显然有所轩轾,但语意委婉。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713—741)。南薰殿:唐代兴庆宫内的一所宫殿名。引见,这里指开元年间他常被唐玄宗召见。诗人认为曹霸以一介寒庶之士经常应召入宫画图,这样特殊的恩宠只有在重才求贤的盛世才能遇到。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凌烟阁:在西内三清殿侧,阁内画有唐代二十四个开国功臣的肖像,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皇上命大画家阎立本所绘。少颜色:因年代久远而褪色。开生面:“生面”语出《左传》:“狄人归先轸之元面面如生。”《南史·王琳传》也有“回肠疾首,切犹生之面”的说法。因此“下笔开生面”一句含义双关,既指下笔重摹旧像,又赞画之逼真,指人物焕发出生动的神采,有面色如生之感。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问大羽箭——进贤冠:唐代文臣朝见皇帝时所戴的礼帽。大羽箭:唐太宗时一种特制的带四根羽毛的长箭。上句写文官,下句写武将。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褒公:指褒国公段志玄。鄂公:鄂国公尉迟敬德。二人皆为猛将,都是凌烟阁内所绘的功臣。这两句是说,褒公鄂公的毛发看上去似乎都在抖动,他们英姿飒爽好像要来和谁酣战。从凌烟阁功臣二十四图中选出最有特色的这两幅画像,使良相猛将的虎虎生气如在眼前,曹霸雄健的画风也宛然可见。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先不厌其详地渲染画成之前的气氛。先帝指玄宗。玉花骢:骏马名。这句说:玄宗有匹宝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都画不像,画不出其神采。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赤墀:宫廷中的红台阶。阊阖:本指天门,这里指宫门。这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看上去像脚下生风一样极神气。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拂绢素:古人以白绢为画布,在作画前要拂拭白绢。意匠:即构思。惨淡经营:指苦心布局,进行艺术构思。这句说:皇帝下诏让将军你展开白绢作画,你苦心构思运笔挥洒。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斯须:片刻间。九重:这里指皇宫。真龙:指骏马和曹霸画的所有的马。你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匹真龙般的神马,一下子将过去那些凡俗的马画一扫而空。写出曹霸接旨拂绢、惨淡经营、须臾而成的作画过程,使观者顿觉天下凡马尽皆失色。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这两句是说玉花骢图看上去就像是真马立在皇帝榻上,在榻上的画中马和庭前的真马相向而立,竟让人难分真假。一个“却”字以疑怪的语气写出人们视假为真的错觉,榻上庭前两马屹立相对的奇思又使这错觉更为逼真。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至尊:指皇帝。圉(yǔ)人:养马的人。太仆:给皇帝掌管车马的官。惆怅:这里指入迷了,看呆了。这两句是说: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赏赐黄金,车官和马倌们个个都看呆了,有些迷惘发怔。从旁观者的反应衬托出画马之神韵。

    弟子韩幹早人室,亦能画马穷殊相——韩斡:唐代画家,善于画人物、工于鞍马,曾拜曹霸为师。入室:指最接近老师。通常将最得老师真传的弟子叫入室弟子。早入室:早学上手。穷殊相:将特殊的样子都画得逼真穷尽了。

    斡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忍使:竟然使得。骅骝: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这里泛指一切好马。这两句是说连入室弟子韩斡也只能画马的外表皮肉却画不出马的风骨和内在精神,常使骅骝良马的神采凋敝丧失,没有了气概。这一对比更见出曹霸画艺之高超。

    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佳士:有才情格调的人。诗句是说,将军不仅善于画马也能画人,偶然碰到有才情的人也会动心画像,下笔若有神助。这两句承上启下,总结曹霸之画以神似见长的特点,接下来引出画家的落魄。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干戈际:战乱之时。这两句是说漂泊在今天这个战乱之世,为了生存也只能给平常的过路人画像了。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意为:英才末路反而要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间再没有像你这样穷的人了。空有绝艺在身而如此潦倒,这是个多么冷酷和势利的世界呵!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坎(kǎnlǎn):困顿,不得志。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享有盛名的人,往往都是整天被贫困缠身、穷愁潦倒的人。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诗人为画家大呼不平,把曹霸的荣辱和世事的盛衰相联系,由此推出古往今来的才人志士皆困顿失意这一普遍规律,使诗歌的境界得到了有现实批判意义的升华。

    【经典品评】

    在杜甫的咏画诗中,《丹青引》是最负盛名的一篇。诗起笔洗练,苍凉;中间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情感上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构上主次分明。特别是诗的结句,沉痛而又饱含人生哲理,更为历代诗家赞赏。清代翁方纲曾赞扬此诗为“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饱经沧桑的诗人杜甫,遇到沦落困境的画家曹霸,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诗与画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他们在内心情感上更能相互理解。这首诗写了画家曹霸的身世、经历,由人事而及时事,融精辟的艺术见解于传神的咏画技巧之中。借画家一生的遭际,抒发了诗人对世事的深沉感慨。与曹霸传神的笔意可谓相得益彰。

    宿府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当时杜甫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帐下任参谋,同时任“工部员外郎”一职。“宿府”,就是留宿幕府(军部)的意思。别人都回家了,他常常是“独宿”。诗人在清秋之夜,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叹、思乡之情。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详解详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独宿”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清秋时节,梧桐疏影,在更深人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面对将灭的蜡烛夜不能寐。环境的“清”、“寒”,更烘托出心境的悲凉。诗的首联,便呈现一幅凄清的画面。井梧:指井边、院中的梧桐。江城:指成都。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永夜:长夜。悲自语:角声悲凉沉重,如同人的自言自语。好谁看:月光虽好,又有谁忍心看?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顿挫的句法,更衬托出一个独宿不寐、无人共语的悲凉的人物形象。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荏苒:形容光阴迅速流逝。多年在战乱中漂泊,亲朋好友音讯已断;关塞零落萧条,想要回乡何其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伶俜(língpīng):孤单。十年:从安史之乱至此时正好十年。十年之事用五字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强移栖息:指自己任严武节度使的参谋这件事是迫不得已。一枝安: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意。意指需求很少,已忍受了十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就像只小鸟一样栖息一枝姑且偷安吧。“安”,不过是诗人的自我解嘲罢了。

    【经典品评】

    《宿府》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之一。抒发了身世凄凉、漂泊异乡、寄人门下、思乡怀人的天涯孤旅之愁。前两联写独宿江城感受到的寒意和孤寂,以“听觉——号角”、“视觉——月色”画出了一幅凄清的风景图。接下来直抒“独宿”之情,情触景生。战乱未息,处世艰难,诗人在末联写出自己的心声:漂泊十年,只能暂且栖枝求安。

    杜甫的理想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事实证明这理想难以实现。早在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到严武幕府作参谋也非所愿,只是为了“酬知己”而已。但不久,又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所以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诗人即景生情,借景传情,表达了自己悲凉深沉的心绪。短短八句诗情景交融,令人玩味无穷。

    倦夜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二年秋,诗人告假暂归草堂时,写秋夜为时局战乱所忧,难以成眠。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详解详析】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叶萧萧,凉风阵阵,侵袭着卧室,月光洒满了庭院的每个角落。开首十个字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清秋月夜图。“竹”、“野”二字,暗示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绿竹秋声,郊野一望无际,月光朗照,更显得空旷而寂寥。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三、四两句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凉露重,从竹叶上不时滴滴答答地滚落;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稀稀落落,像瞌睡人的眼,忽睁忽闭,似有似无。写得传神而有动感。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五、六两句转换到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西沉,大地渐暗,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为自己照明;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醒来了,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诗题本为“倦夜”,但以上六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全是写“夜”,并无一字写“倦”。但仔细一想,这幅“秋夜图”,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但真正的主角却未出场。在这些景物背后,还有一个没有出场却又时时在场的人,那就是诗人自己。正因为他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才能感受到窗外的竹叶萧萧,露珠儿滴答,他索性步出室外,仰望夜空,心事浩茫。一个彻夜不眠的人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凉爽的清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是因为“万事干戈里”,所以他才“空悲清夜徂!”徂(cú):消逝。战乱中万事纷扰涌上心头,诗人整整一夜都在为国事而忧心如焚,在悲叹中任时光流逝啊!

    【经典品评】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唐代宗李豫仓皇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人民陷于战祸,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这怎能不让诗人忧心如焚!“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辛酸。

    诗中所描写的“景语”皆为“情语”,无不寄寓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读着“重露成涓滴”,我们仿佛看到了离乱百姓们滚动的泪珠;望着“稀星乍有无”的若隐若现,令人联想到政局的动荡不安。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正是如此。诗的字面虽只写“夜”而不写“倦”,但诗人的羁旅和孤倦之态,却表现在每一景物中。情寓于景,景中含情,物我融为一体,令人一咏三叹。布局上也井然有序,前六句由近及远,空间画面变幻多姿;结尾二句陡然转入抒情,表面似断而内涵相连,点明题意,使全诗翼然振起,意境升华,焕发出灼灼光彩。

    莫相疑行

    【导读】

    此诗于永泰元年(765)春,杜甫从严武幕府退归草堂后作。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详解详析】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用口语直抒胸臆作为开头,感叹自己头发白了,牙齿快掉了,却还一事无成,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祭祀典礼。杜甫作了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两句是诗人回忆当年向蓬莱宫献三大礼赋的情景,连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会在一天之内便声名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这句也是回忆当年情景。杜甫的三篇歌功颂德的赋皇帝看了果然高兴,命杜甫“待制集贤院”,并且命宰相试文章。集贤院的学士都来了,站成了一堵墙,在中书堂内围观诗人写文章。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想当年我的文章辞采感动了天子,可今天竟然饥寒交迫成天奔走在路边上。诗人用鲜明的今昔对比,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末契:指长辈对晚辈的交情。诗人在晚年将友情寄托于那些年轻的幕僚,不料他们表面上虚伪地表示心服,背后却暗地里耻笑。这两句真实地写出了杜甫在官府供职时同僚之间的尔虞我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世俗恶习。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寄谢:告知。这两句是说:告诉你们这些生活在俗世中的年轻人,我无意与你们争高低短长,用不着胡乱猜疑!

    【经典品评】

    因老友严武再度镇蜀,盛情相邀,于是杜甫便携家重返成都,在严武幕府中担任了参谋之职。本意是忍受着官府的束缚帮助严武做些军务,“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并无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之意,不料却无端遭到同事的猜疑和嫉妒。杜甫对幕僚之间这种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的丑恶现象十分厌恶,满肚子的委屈和积郁通过这首诗倾吐出来。诗歌深刻尖锐,富有讽刺意味。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幕府官职,向严武告假,回草堂暂住去了。“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是诗人一生遭遇的真实缩影。

    天边行

    【导读】

    此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夏,时杜甫居成都草堂。此诗感情极为沉痛。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详解详析】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入了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鹜后鸿鹄——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鹙后面飞着鸿鹄。写恐怖荒凉之状。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十年:指安史之乱爆发至写此诗时。

    【经典品评】

    多年来忧乱思归的苦闷压抑在杜甫的心头实在太久了,他再也忍不住滚滚的热泪。全诗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这首诗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续篇,写得异常感人。

    去蜀

    【导读】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好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杜甫失去故知,于五月乘船离蜀东下荆楚。行前写了这首诗,叙“去蜀”的原因。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详解详析】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指成都,诗人说自己在成都已客居了五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潇湘: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名,此泛指湖南地区。这两句是说,如今兵荒马乱、关山阻塞,我为何还要远走潇湘呢?这里以设问的语气表达内心难言的隐衷,有一种无奈与愤激之情。言外之意为:我难道不懂如今时局纷乱、不宜出门?在好友严武当政时,曾荐举我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我生性耿直,不为同僚所容,因而不久后愤而辞官回到草堂。严武在世尚如此,如今他已亡故,在这里待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这里暗示此去乃是迫不得已。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此联说,回顾平生一无所成,万事皆休,头发已由白转黄,表明身体衰老孱弱,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漂泊了此残生了。诗句中悲愤交集,感慨万千。“黄发”与“白鸥”对仗,色彩鲜明。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尾联说,国家的安危,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在考虑,我这个小小寒儒又何须杞人忧天、老泪长流呢?这是在说反话,其实恰恰表明位卑仍在忧国。

    【经典品评】

    这首五言律诗只有短短四十个字,却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生活,笔调恢弘。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游之想,身世衰颓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读杜心解》)特别是尾联,更是充满悲凉之语。明知这班蛀虫只会以权谋私,无法承担起国家安危之责,而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又已幻灭,国难深重,岂能不悲泪长流?但还要忍痛正话反说,道出“何必泪长流”之语,更使人读之痛彻肺腑。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正是诗圣情怀的真实写照。

    旅夜抒怀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夏,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当时诗人携家乘船东下,途中夜泊江岸,触景生情,心有所感,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孤寂的漂泊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详解详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危樯:形容船桅之高。微风轻拂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独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原野辽阔,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大江中涌动奔流。此句是化用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岂文章著:文章岂能够让人出名吗?这是杜甫的愤慨之语,因为当时杜甫的诗是受到冷遇的,在他活着的几十年中,不少诗歌选本都不选他的诗。官应老病休:写此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在严武帐下任节度使参谋,因军府事务繁琐,同事之间又有不少矛盾,他于当年一月辞职。不久,严武患病死去,杜甫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对同僚当然只能说是辞官是因为“老病”而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诗人自喻,是说自己身世卑微、文坛无名、仕途无闻、漂泊江湖,活像是飘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沙鸥。

    【经典品评】

    前半部写“旅夜”中所见的空阔景色,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

    后半部“抒怀”,说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和满腹诗书,但却受到冷落,宦途险恶,屡被排挤。因而诗人发出了反诘:文章再好又岂能使人成名?官职本来应该是因为老病才休啊!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叹,表现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含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十二月一日三首(选一)

    【导读】

    组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腊月初一。此时杜甫居云安。今所选其三,写云安的春色和诗人渴望回京为国效力的心情。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详解详析】

    “即看燕子入山扉”四句——才见到一丝春意,诗人就想像燕子和黄鹂鸟飞来,山谷青翠、桃红柳绿,故乡一派春色烂漫的美景。可见诗人对春抱有极大的希望。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早就拟好了春来时开怀一乐的计划,但人老了才知见面的机会很稀少。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到那天如果我连一杯酒都喝不下,我会再次感叹我的筋力不济致使故乡又违。上半首为想像之景,下半首诗人又回到现实,不禁再次嗟叹。

    杜甫空怀一腔报国之心,总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会重登朝廷,但又常担心自己会客死他乡,因此在他卧病云安的时候,思乡之情更为迫切,眼前每一处春景都能勾起他的联想。语言清丽,内涵丰富。在怡人的春色中,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迫切思归之情,风格委婉曲折。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5)春末。当时杜甫与家人欲乘船前往夔州,将东西搬上船后,因天色已晚,便宿于云安郭外在船上过夜。当晚下了大雨,因雨湿路滑不能上岸与王十二判官作别,于是写下了这首美丽多情的小诗向这位资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详解详析】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写薄暮时分宿于船上所见之景,月儿闪动在石上的急流中显得娟秀美丽。舸:大船。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夜晚风起,吹得桅灯乱晃,夜雨倾泻在江上一片喧声。此联写得有声有色。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江岸湿:连报晓的晨钟的声音也像是湿的,远望石堂胜景笼罩在烟雾中。云岸:一作云外。石堂:云安的一处胜景。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尽管橹声和鸥鸟都显得柔美,但都在我的关注之外,此刻我满腹都是告别你的凄清,感念你是那样贤良。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小诗情真意切,观察生活极为细腻,从薄暮到夜深,再写到拂晓,从夜晚泊舟江上写到开船,景致清绝如画,令人如同亲见,声音和画面历历在目。特别是“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更是形象而简练,使人想到因雨大之故,连钟声也不如寻常响亮,似从云中飘来,被湿云裹住,仿佛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度。“江鸣夜雨悬”句更是用字独特,一个“鸣”字和一个“悬”字将夜雨敲击在船上和江上的一夜喧闹写得声音和形象俱佳。诗是最精炼的文体,在极简短的文字中能涵蕴这样深广的内容,可见杜诗的功力之深。八阵图

    【导读】

    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杜甫由忠州初迁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东北)时。八阵,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八阵图是诸葛亮阻挡吴兵进攻的一座阵式,在今奉节县南长江边上的沙滩上,由许多石块摆成。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在硅亭(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被吴将陆逊击败,逃回夔州。传说吴兵追到八阵图时,见阵式变化莫测,不敢擅入,遂引兵撤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详解详析】

    功盖三分国——功盖:盖世之功。三分国:指当时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说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的遗址除本诗所写的夔州外,另有多处。如沔县(今陕西勉县)、新都(今四川新都县)、广都(今四川双流县)。这几处据传都是当年诸葛亮为练兵而设。这句是说他创造的八卦阵成就了他的威名。

    江流石不转——任凭江流冲击,石头依然如故。据刘禹锡的《嘉话录》记载,夔州逢雪消季节,峡水奔涌,有巨木随波而下,使川中万物皆失常态。惟八阵图中诸葛亮摆的石堆,六百年来不变。

    遗恨失吞吴——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章武元年(221),孙权破荆州、杀关羽。刘备大怒,一时冲动便率兵伐吴,以致造成军事上的惨败,破坏了“联吴抗曹”的大策。诸葛亮未能阻止此事,因而“遗恨”。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咏怀诗,写诗人面对八阵图的遗迹,怀思诸葛亮的功业,对当年那场战争表示了深沉的感慨。

    起首两句,杜甫赞颂诸葛亮的丰功,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绝句中别树一格。古柏行

    【导读】

    作品写于杜甫寓居夔州时。夔州有诸葛亮庙,庙内古柏参天。杜甫来这里不止一次,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诗中由诸葛庙中的古柏联想到成都武侯祠的古柏,由诸葛亮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古柏自喻,抒发了苦闷的心情。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详解详析】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诗人崇敬孔明,常来此处,坐在庙前那株古老的柏树下,望着那青铜般的枝干、磐石似的根,深有感慨。柯:树木的枝杈。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霜皮:树皮色白如霜。溜雨:树皮光润滑溜。围:指两手合抱的长度。黛色:青黑色。参天:耸入云天。这两句是形容树的外观高峻壮美。“四十围”和“二千尺”都是夸张的说法。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君臣:指刘备和诸葛亮。与时际会:恰好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这句是说刘备孔明君臣遇合,这参天老树正是历史的见证。这树同时也是孔明高洁人格的象征,所以至今得到人们的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两句是诗人面对高耸的柏树产生的丰富想象:当云雾飘来时那氤氲之气可以连接巫峡,当月亮升起时那凛凛寒光会直通岷山,极言柏树的宏大壮伟。巫峡:在瞿塘峡东。雪山:指成都西北的岷山,因山顶常年积雪故称。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忆昔日我曾绕过锦亭东行,那里的先主庙与武侯祠在同一处所。锦亭:成都有锦江亭,亭西有武侯祠。閟宫原是《诗经》中写宗庙祭祀的一首诗名,这里代指祠庙。同闼宫:指同时供奉在一个庙内。《成都记》载,先主庙西院即武侯祠。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成都的武侯祠前有双大柏,柏树枝干崔嵬,给荒凉的郊原增添了古老的韵致;庙宇中的壁画彩绘多姿而又深邃,更显得门户空旷寂寥。丹青:指祠庙中的壁画。牖:窗户。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夔州的这棵柏树如此出众,虽然占据了地利,但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的侵袭。落落:孤高,与众不同的样子。得地:得到有利的居处。冥冥:高远之状。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这自然是得到了神明的扶持和庇护,它正直的品格也是出于造化之功。元:同“原”。造化:造物主。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大厦如若倾倒需要有栋梁来支撑,古柏重如山丘万头牛也难拉动。回首:指难以拉动的样子。丘山重:山岭重叠。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它不露文采已经让世人惊异,它不怕砍伐可又有谁能够运送?文章:这里是指树木的年轮和纹理。谁能送:有谁能运得走?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它的心是苦的可也难免有蝼蚁侵蚀,树叶芳香终将招来鸾凤在这里住宿。苦心:柏木味苦,树的躯干内称“苦心”。这里是双关意,也兼写人。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埋怨嗟叹,自古以来大材都往往难以为世所用。“材大难为用”,一语双关,既指树也指人,感叹古往今来有才能的杰出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

    【经典品评】

    《古柏行》是杜甫的一首成功之作,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借柏喻人。诗中字面上是赞颂久经风霜、独立寒空、性情高洁孤傲的苍苍古柏,实则歌颂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诗的前六句以古柏起兴,赞其高大挺拔,羡其适逢明主而有君臣际会之幸。接下来由夔州古柏,联想到成都先主庙中的古柏,其中“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两句,既是说树,更是说人,说明“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生哲理。从“大厦”句以后,诗人因物及人,想到世事之艰辛,发出深沉的感慨。尤其是最后一句“古来材大难为用”更是一语双关,振聋发聩,揭示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空有志向而无法施展的残酷现实,其怨愤和悲叹的语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不已,心绪难平。

    白帝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当时杜甫住在夔州。诗中感慨乱世中黎民之苦。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详解详析】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云出门:云从城门中出入,极言山城地势之高。雨翻盆:雨大得就像打翻了水盆,倾盆雨。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高江:指雨后洪水暴涨,使长江水位升高。急峡:山峡窄小,江流迅急。雷霆:形容山峡中的水流声。日月昏:指古木苍藤之茂密,挡住了日月光华,使其呈昏暗之状。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战马。归马:战后放回田园的军马。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诛求:强制征收赋税。何处村:哪个村。

    【经典品评】

    这首诗前四句写白帝城的景色:云涛、雨暴、江吼、日昏。后四句写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就在杜甫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十月,四川一带发生了一场战乱,剑南西川都知兵马使崔旰杀死了节度使郭英倪,朝廷先后派兵讨伐崔旰都失败了。这场战乱一直持续了两年。最后朝廷不得不妥协,就地封其为节度使。杜甫这首诗即是为这场战乱而发的感慨。诗人以长江、峡口的风雨云雷为兴象,衬托令人恐怖的战乱年代。后四句写出征的马不如归田的马走得轻快安心、千户人家如今只有百家幸存,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倾向。秋天的原野地里那不知来自何方的哭声和孤儿寡母交不起赋税的哀求声,写出了战乱带给黎民百姓的困苦,表达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那激荡的雷霆风雨、凶险的高江急峡,更衬托出动乱的现实和诗人的忧心如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后人誉为奇警之作。

    诸将五首(选一)

    【导读】

    《诸将五首》是一组著名的政论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详解详析】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锦江:借指成都。巫峡:借指夔州。因夔州与巫峡邻近故有此称。这句是诗人离蜀赴夔,看到锦江春色一路相伴似在追逐人而行,途中见清秋中的夔州千山万壑皆含哀情。为何生哀?引出下文对严武的思念。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诗人回忆当年与严武同行,去成都望乡台一起迎接天子派来的私人使节,想到严武今已作古,所以生哀。严仆射:指严武。严武死后追封尚书左仆射。中使:指皇帝左右的使节宦官。望乡台:在成都城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主恩:皇恩。节:符节,古时官员出使所持的信物。三持节:指严武三次持节出镇蜀地。严武最初以御史中丞出为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再拜成都尹,后以黄门侍郎任剑南节度使,故云“三持节”。这句是说,承皇恩你曾先后三次持节坐镇蜀地,你军令严明我们曾数次举杯祝捷。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这险甲天下的西蜀重地,它的安危还要仰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才啊!这首诗写诗人忧虑蜀地的安危,更思治军有方的老友严武。

    【经典品评】

    《诸将五首》是杜甫探索七律组诗诗艺的成功之作。在内容上洞察时弊之深、在思想深度上谋虑之远、在艺术形式上开拓之广,都有相当突破。议论人诗,本不易写好,像《诸将五首》这种政论性很强的作品,就更难写。但在律诗中发大议论,却恰是杜甫之所长,《诸将》表现尤为突出。议论以理为主,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议论的语言多逻辑说理,又易破坏诗歌语言的凝练;但这两点都被杜甫解决得十分妥善,可见其功力不凡。杜甫写诗,并不直接发议论,而是从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出发,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件,借鉴古体诗中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长处,在律诗的对仗中求巧思,在婉转的音调中表其意,用精美的艺术形式表现重大丰富的思想内容。

    垂白

    【导读】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居于夔州西阁时。诗人以冯唐、宋玉自比,抒发了悲苦激愤之情。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详解详析】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冯唐:汉文帝时的大臣,以孝悌闻名,拜为中郎署长。他为人正直敢谏,屡遭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未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后人就以“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宋玉:战国时楚国人,著有《九辩》,开首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这里以冯唐、宋玉自比,是说自己白发垂飘有如冯唐,当秋而悲又如宋玉。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听江声喧闹很少入睡,独倚楼头眺望任时光流逝。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值此多难之时,我身于国无补;我已没有了家园,疾病来就让它来罢。

    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千日醉:《搜神记》载,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之一醉千日。杜甫在这里是说甘愿饮此酒让自己一醉千日,也不称许曹植、王粲那些忧时无益的《七哀诗》。

    【经典品评】

    杜甫感叹自己满头白发、垂垂老矣却仍旧如冯唐一样,官职很小,报国无望。羁旅夔州,寄居西阁,彻夜难眠,惟有像宋玉一样对秋伤悲。所以他宁愿自己喝那种能叫自己长醉不醒的酒,写《七哀诗》那样忧伤的诗又有什么用呢?这是作者发牢骚的愤激之语。说写诗无用的同时自己不是还在用诗表达吗?全篇充满伤感的愁绪,写得哀怨而凄美。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整首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用对仗,这在律诗中比较少见,为诗词格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例证。

    中宵

    【导读】

    此诗当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居夔州西阁时作。写孤身漂泊之苦况。

    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详解详析】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绮疏:镂刻成绮纹状的窗,此指雕花窗户。这句是说西阁高百寻有余,半夜独自在雕花的窗前徘徊。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流星飞过水面留下白色痕迹,残月的馀辉在沙滩上晃动,若有若无一片虚幻。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良鸟择木而栖爱选择幽深的树林,巨大的鱼总是潜藏在深深的水底。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亲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战乱中很少有书信。

    【经典品评】

    这首小诗以比兴手法写诗人孤旅天涯的苦况。诗人以鱼和鸟儿作比兴之物,想到鱼可潜入水底、鸟能择木而栖,自己却无法选择理想的环境,只能在远离亲人的异乡苦苦挣扎,因此夜半难以入眠,写下这充满悲情的感人诗句。

    江月

    【导读】

    此诗写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西阁时,是一首对月诉愁的美丽小诗。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详解详析】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江月的光在水波上荡漾,独倚高楼真愁煞人啊。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长年累月在遥远的天边作客,至老不能还乡止不住热泪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此两句为写月的名句,极美。使人如见半轮皎月隐约被银河淹没,清影浸在玉露之中。团:一作(tuán):形容露水多。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挑锦字:挑锦线刺字。此句有一典故:十六国时前秦有一位女诗人名苏蕙,字若兰。其夫窦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后以罪迁徙流沙。苏蕙因思念其夫,于是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词哀丽凄婉,可循环读之。事见晋《烈女传》。这句是说,那是谁家的思妇又在空闺中挑织锦字?她此时也会停机灭烛,对着月亮皱起翠眉来同我一样伤怀吧?

    【经典品评】

    望月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常常出现的主题,月亮的意象,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寻找母亲、寻找精神家园、渴望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明月总是在传递着温馨、团聚、和平、恬美的信息。因此,古往今来,流传着多少写月的名句。“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就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赏月名句之一。杜甫一生中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的日子,他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心灵孤寂,于是月亮自然而然成为他寄托精神、倾诉心灵的对象。此诗写得哀怨美丽,极其动人。

    草阁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秋。通过草阁月夜秋景的逼真描绘,画出了一幅江村小景,表达诗人的羁旅感伤。草阁。即江边阁。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详解详析】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草阁临着江水,看不到地面,因而说“无地”。柴门不关,因临江可看江上风景,其次也说明居家贫寒,不需要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鱼龙到了秋天便蛰伏回到江中,星月与秋山在平静的江中现出倒影,随波摇荡,因而感觉像是在“动”。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露水刚刚打湿了晴天的夜晚,高天上薄薄的云彩飘远了还未回来。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看到泛舟的少妇备感惭愧,因常年漂泊而摧损了红颜。

    【经典品评】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两句诗,曾引起历代评论者的不同理解和注释。有人认为这是老杜行为不检点,是他养的“小蜜”;也有人怀疑是假冒伪作,说此诗并非出自杜甫之手;还有一位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研究分析说,“小妇”指的是诗人的“儿媳妇”——杜宗文或杜宗武的妻子。我以为这几种说法都不确。从经济条件看,诗人流落迁徙,整日为生计奔波,不可能养“小蜜”;从杜甫的道德观来看,他曾在《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中有诗句云:“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可看出即使是在某些笙歌曼舞的场合,诗人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虚于应酬,并非拈花惹草之徒;再从当时的封建伦理看,诗人也不会以儿媳为“模特”做诗。我以为,诗中的小妇或许是诗人在江上无意间碰到的下层社会的女子,诗人由此联想到:连青春少妇的红颜都憔悴如此,更何况自己这垂老于他乡的客子呢?这是诗人用简约的笔墨,写出对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慨叹。

    月

    【导读】

    此诗为大历元年(766)在西阁所作。被后人誉为咏月诗中的佳篇。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详解详析】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四更时分,山头吐出一弯银月,夜将尽,水面上反射出的明月照亮了高楼。这句中的“吐”字和“明”字用得绝妙,说明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后人赞此二句为咏月绝唱。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此联比喻月痕傍山的情景,上句喻为就像打开了镜匣露出明镜,下句喻为如风帘上挂着的银钩一般。元:同“原”。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这句中的兔和蟾,是指月中的玉兔和蟾蜍。在这里都是喻月。这句是说月中玉兔在惊疑地望着我的满头白发,那月中蟾蜍亦依恋着我身上暖暖的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我琢磨那月中嫦娥也一定觉得孤寡无伴,耐不过九秋高天的寒冷。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咏秋月的好诗。诗中写四更天气,夜将残而天未晓,将落山的残月挂在山尖。诗人不说月将落,却用了一个动词:“吐”,立时使得诗句有了动感和生气。楼在夜晚本是暗的,这里诗人却用了一个“明”字,其实是江水反射月光的缘故。此两句被苏轼誉为“古今绝唱”。从这首咏月诗可见出杜甫“炼字”与“炼意”的功力。特别是动词的提炼,一字炼得好,就成为全诗的“诗眼”。炼字当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具有美的价值。有字无句或无篇,并不足取。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而且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才能如沈德潜所说,做到“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啐语》)

    秋兴八首

    【导读】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一组以望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兴,是“兴趣、兴味”之意。诗歌因秋兴感,伤逝叹老,格调悲壮而意味深沉。八首诗既蝉联一体而又各自独立,结构严密、抒情深挚,堪称为杜诗中的艺术珍品。其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吐蕃、回纥却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时局仍动荡不安。他的挚友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漂泊四方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了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京华岁月的怀念。八首诗就是从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层层深入。诗风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详解详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的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玉露,枫林,霜打红叶,都是表现肃杀之气。萧森:山石峥嵘、古木参天蔽日的样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波浪兼天涌”是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这两句以飞动、壮阔的笔触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江间:这里指巫峡。兼天:连天,波浪汹涌之状。塞上:人迹罕至的山川绝地,这里指巫山。写景也是在暗示国家现状和诗人自己的心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五六句与三四句错综相映,江间塞上,是状其悲愁;而丛菊孤舟,更写其凄怆。丛菊两开:丛菊开了两次花,指过了两个秋天。杜甫自去年五月离开成都,原打算循水路出峡向东,后因故滞留于云安和夔州,至今已两次见到丛菊开花了。他日泪:往日泪。忆往事而落泪。一系:总是牵挂系念。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结联转入秋思。催刀尺:催动刀尺赶制寒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这里是借指夔州。急暮砧:急促的捣衣砧的声音。说家家都在赶制寒衣越冬,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暮色中传来的声音更令客居他乡的诗人感到贫寒孤寂,不胜悲凉。诗人说“刀尺”用“催”字,说“暮砧”用“急”字,刀尺催而砧声急,眼前一片秋景催人,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全诗因秋起兴,描写了长江三峡的悲凉秋景,深秋的冷落萧条交织着心情的寂寞凄楚,忧时伤事,是整个《秋兴》八首的发端之作。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倚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详解详析】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倚北斗望京华——第一首以“暮”字结尾,这首诗以“落日”开头。写诗人身在夔州,心念京华。“望京华”正是这首诗的中心,也是《秋兴》组诗写作的主旨。夔府:即夔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夔州又称为夔府。京华:长安。长安在夔州北,所以诗人要依着北斗星所在的方向遥望。诗人身在夔州,忧愁卧病,望山城落日而生悲,伏枕闻笳更是哀伤难寐。形象具体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之际心念京华故国的忧伤心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听猿实下三声泪”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装句。典出自《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是说,今天听到猿鸣凄厉,方知古人所言不虚,所以果真洒下泪来。

    奉使虚随八月槎——奉使:指严武任西川节度使。槎(chá):木筏。古代传说中天河与海相通,海边居民见每年八月海上都有浮槎来去,从不误期,于是这人准备了干粮,乘槎而去。过了很久来到一地,见有城郭屋宇,又见宫中有一女子在织布,还有一男子在牵牛饮水。于是上前问牵牛人:“此为何处?”牵牛人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乘槎返回后,至蜀访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那人到天河的时间。杜甫在这里化用典故,是说自己虽然仍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因严武之死而终未能随他回朝供职。乘槎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孤舟长系,有似乘槎不返,所以这里说“虚随”。喻自己望长安就像望天上那样遥不可及。

    画省香炉违伏枕——画省:即尚书省。古代尚书省用胡粉涂壁,墙上画有古代贤人像。尚书郎值夜时,有侍女史二人捧香炉烧香跟在后面,因而此处有“画省香炉”之说。杜甫所任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的郎官。“画省香炉违伏枕”句,是说自己因伏枕卧病而违背了到尚书省供职的心愿。

    山楼粉堞隐悲笳——山楼:山城,指夔州。粉堞:涂白粉的女墙。这里借指城墙。悲笳:用芦叶卷起来吹,称为笳箫,似觱篥而无孔,用来报告早晚时辰。诗中以笳声凄凉暗示干戈不休。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尾联写一夜不寐,不知不觉间那石上藤萝梢头的月亮,已映照到洲前芦荻花了。叹时光流逝之速。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详解详析】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先从晨景的空寂冷漠、人烟稀少切人,表达自己的孤寂和无聊。“千家”指人烟稀少。郭:外城。通常即指城。“山郭”说夔州地处偏僻。翠微:形容山色青绿。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然以“静”来说“朝晖”,就有空寂冷漠之意了。又冠以“日日”二字,更见出诗人无聊而孤寂。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二联进一层铺叙,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景致虽好,但“日日”看就会生厌,“泛泛”、“飞飞”的叠字透露出诗人的烦恶之意。信宿:再宿,隔夜。一夜日宿,再宿日信。谓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苦闷无聊。

    匡衡抗疏功名薄——匡衡:西汉经学家。曾上疏直言指陈时政得失而升官。杜甫在这里是反用其事,说自己也曾上疏营救房琯却遭贬斥。功名薄:同样是上疏直言,自己功名却比不上匡衡。

    刘向传经心事违——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讲授六经,后来成帝又授其官职。杜甫在此也是反用其事,说自己想如刘向一样传经,但心事终难实现。寓自己怀才不遇,写得委婉深沉。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结联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富贵子弟轻裘肥马,他们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诗人在痛心之余,也充满鄙视。五陵:指汉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都在长安附近,是唐代贵族的聚居之处。此处代指长安。衣马轻肥:《论语·雍也》中有句云:“乘肥马,衣轻裘。”轻裘肥马喻指生活豪奢富贵。这是借贵族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详解详析】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承上一首诗从慨叹身世飘零转入慨叹时局,诗人将目光转向长安,先说长安政局如同弈棋,变化无常。接着说“世事”之“不胜悲”。“百年”是说这种颓局是从唐王朝开国后渐渐日积月累而成,非一朝一夕。闻道:听说。似弈棋:好像下棋那样局势难定。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二联进一步写长安已今非昔比。王侯奔逃,人事更迭,旧宅易主;文武满朝,宵小弹冠,朝政混乱。衣冠:指官员。异昔时:与从前不同(这里主要指用人制度),暗责当时的皇帝滥用官员,如玄宗成批任用番将,而肃宗倚重宦官。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三联从长安跳出写全国时局。不再是传闻的口气,而是写亲闻战鼓振响,目睹羽书飞驰。志士枕戈、流血边庭的危急局势更衬出自己请缨无路的无奈和哀痛。直北:正北。长安的正北方向即是陇右、关辅地区。金鼓振:指抗击回纥。征西:征讨西方的吐蕃。羽书: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文书。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结联又回到自身。战乱频繁,国事艰危,诗人却只能面对秋江惆怅叹息。秋江冷,诗人的心更寒冷;鱼龙寂寞,自己的心更寂寞。“鱼龙寂寞”指水族潜入水底。故国:指长安。平居:平日所居之处,引申为回忆长安时的往事。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详解详析】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承接上一首,写所思中的“故国平居”之事,追思记忆中的长安。起句写蓬莱宫的壮美,想像汉朝的承露铜柱直插云霄。蓬莱:宫殿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后的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时,于建章宫西建承露铜盘,也叫“仙人掌”,说饮用承接仙露可延年益寿。这里是以汉喻唐。霄:云气。汉:银河。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次联写想像中的西王母带着祥云紫气降落。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西王母。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所。东来紫气:《列仙传》记载,老子自洛阳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登城楼,望见紫气东来,知有真人过此。后来果见老子乘青牛经过。唐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函关即函谷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写皇帝临朝时的富丽堂皇,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为自己曾亲睹圣颜而自豪。云移:形容开扇时如云彩移动。雉尾:帝王仪仗中用雉尾制成的扇。开宫扇:唐玄宗开元中,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要用羽扇遮挡,坐定后始开扇。后来定成一种朝仪(见《唐会要》卷二十四)。龙鳞:指皇帝衣服上的龙纹装饰,此处借指龙袍。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沧江:江水呈现青苍色,故称。此处指巫峡。岁晚:暮年。青琐:未央宫的宫门名,门窗镂着连环花纹,涂青色,故称青琐。这里泛指宫门。点朝班:指百官等候传点朝见皇帝。末两句情绪急转直下,表达了自己卧病巫峡、年事已高的感伤心境。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详解详析】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夔州东面今四川奉节县境内。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东,为唐时的游览胜地。接:谓两地风烟相连。素秋:据《礼记·月令》载:“秋之时,其色尚白。”故有“素秋”之说。

    花萼夹城通御气,荚蓉小苑入边愁——花萼:楼名。在长安兴庆宫西南角。夹城:指兴庆宫至曲江芙蓉园依城修筑的复道,是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时为帝妃们游曲江而修的专用通道,所以这里说“通御气”。芙蓉小苑:即指芙蓉园,在曲江西南,是玄宗常游之地。入边愁:指安史叛军在边疆作乱惊破了长安的太平梦。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楼亭建筑之华丽。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锦缆牙樯:樯指桅杆,形容曲江上的游船之华美。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秦中:关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诗人身在瞿塘峡,心驰曲江头。想像当年皇上和妃子们沿着复道游览,来往于花萼楼和曲江之间,伴随着珠帘绣柱起舞的是仙骑黄鹄,在豪华游船旁飞起的是点点白鸥。诗人由所处之地写到所思之地,两地虽相隔万里,秋气却贯通连接。诗中隐隐谴责帝王因贪图安逸享乐才引来了国难边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哀伤感慨。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详解详析】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首联回忆长安昆明池上昔日旌旗飘动的繁华景象。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处,是汉武帝于元狩三年(前120)所挖,用于水兵演习。武帝:字面上指汉武帝,这里比喻玄宗,因玄宗有一尊号“神武皇帝”。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接下来的四句是想像中的昆明湖的沉寂和荒凉:石雕的织女静静地立在月夜里,石鲸的鳞甲仿佛在秋风中闪动。织女:指昆明池上的织女石像。虚夜月:意思是说石像整日整夜都在织,但却什么都没有织出来。石鲸:指昆明池中用玉石雕成的鲸鱼。传说每逢雷雨,鱼就会动起来。所以诗中有“鳞甲动秋风”之说。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菰米如黑云浮在水面,荷花为冷池涂上粉红。菰(gū)米:即今天的茭白,一种禾本科植物,生于浅水中,结实如米,可做饭。沉云黑:形容茂密、一望无际的样子。莲房:即莲蓬。形象和色彩的强烈对比衬托出一片寂寥。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关塞极天:指从夔州远望长安,只见一片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好像惟有一条鸟道可通秦地。诗人自己孤零零地立在山川连绵的尽头,漂泊在茫茫江湖就像渔翁一样。抒发了浪迹天涯、漂泊江湖的无奈、悲凉之情。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详解详析】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回忆昔日在长安郊游的情景。昆吾是长安的一处地名,其地有亭。御宿即御宿川,因武帝曾住宿在这里而得名。都是汉武帝时的建筑,是由长安去渼陂的必经之地。逶迤:路途曲折漫长之意。紫阁峰:终南山的山峰。渼陂:湖水名,在紫阁峰下,杜甫曾游此地。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两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文。谓香稻太多,鹦鹉啄之而有馀;碧梧高大,凤凰栖之而安稳。言此地物产之丰富。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拾翠:采拾花草,指游园。仙侣:形容游春的伴侣美如天仙。移:移船。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指文采横溢的笔。干:干预,涉及。诗人感叹自己曾以拥有“五彩笔”而豪兴满怀,而今虽美景依旧,自己却只能寄身夔府,徒然地白头吟望了,言外有一种无奈的感慨。此章可看作是《秋兴》八首的一个总结。诗人怀思唱叹,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经典品评】

    《秋兴》可以说是杜甫晚年艺术成就的高峰。在章法结构、声律节奏、情景交融及对比、炼字等方面都很有建树。

    《秋兴》结构严密、八首诗首尾呼应,层层递进,次第蝉联。我们甚至很难转换其次序。诗的前三首都是写夔州。第一首以夔州的秋景起兴,渲染出萧森阴冷,令人动荡不安的气氛;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则表达出诗人心系长安之情。第二首承接了第一首的“急暮砧”,写诗人在夔府的暮景中,对兵戈不息表示忧虑,写了诗人晚年卧病的寂寞心情;“每依北斗望京华”又再次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怀念。第三首承第二首的夜色,写秋日晨景。眼前虽江色宁静,但诗人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心愿难成,不禁悲从中来。前三首的共同点都是写诗人心系故国,但又抑郁难安。

    第四首是《秋兴》的一个转折点,诗人开始写长安了。时局不稳、边境纷乱,不由忆起往日长安的繁华。第五首写昔日长安宫殿的壮丽,回忆自己曾“识圣颜”的美好。第六首写帝王的奢华游宴,因而引起无穷的战乱和“边愁”,以致断送了“千古帝王州”,含蓄地表达了对帝王的谴责;第七首将昔日的国力强盛、物产富饶和今天的沉寂荒凉作鲜明的对比;第八首则记游长安胜地的豪情。八首诗前后呼应,前四首写夔州涉及长安,后四首写长安不离夔府,表达出诗人身在夔府、心系京华的胸中郁结。

    杜甫善用双声和叠韵表达情感。如“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二句,就运用了紧凑的韵律:“直”“北”连用,“关”“山”叠韵,上句的尾字“震”与下句的字头“征”双声,声律节奏更显紧密,形象地表达了北方战况紧张的效果。诗人还善于运用句子节奏来表达感情。如七律的句子节奏多为先四后三,但诗人在第二首末句却用了先二后五的节奏,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读来有一种惊心之感,有效地表达了诗人从梦幻中惊醒的惶悚心情。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语,十分注重字词的锤炼。《秋兴》中随处可见其炼字之功力。如第六首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句中,“风烟”与“烽烟”同音,影射战火。虽然瞿塘与曲江相去万里,但因了“风烟”而竟能相接起来。但诗人在这里写的并不是“接”而是“离散”,这就具有了一种讽刺意味,更反衬出诗人不能归去的离愁别绪。再如第三首中的“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句。渔人留宿江上,仿佛如诗人留在夔州难返长安一样;而本可以自由飞去的燕子却在江面久久徘徊不去,好像在揶揄诗人之不能归去。这里用了“还”与“故”两个字,更衬出诗人恋京华而难归的悲苦心境。读《秋兴》八首,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个人自我的深沉的沧桑之痛,是杜甫诗中极有价值的艺术珍品。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

    【导读】

    这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五首诗分别吟咏与三峡有关的古迹,与五个历史人物有关: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作者缅怀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身世之悲。这里选的是其二与其三。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详解详析】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因秋起兴,说自己面对草木摇落的秋景,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宋玉写《九辩》时的悲情,他文采风流也是我的老师。宋玉:战国时楚国的辞赋家。他曾在《九辩》中借秋天草木凋零写自己的身世,其辞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相隔千秋我惆怅地洒泪遥望,感叹他寂寞地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恨不得与他成为同时代人。宋玉生活的年代距杜甫此时已有千年,故有千秋之说。萧条:指身世坎坷凄凉。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你在归州的旧宅早已荒废,空留下华丽的文辞,那云雨荒台的故事本是托物讽谏,岂能是梦中所思?江山故宅:指位于三峡中的归州(今湖北秭归)的宋玉故居。空文藻:故宅已荒废无存,但文章词藻还在流传。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楚怀王游高唐观,梦一妇人自称巫山神女,前来求爱,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岂梦思:难道是梦中所思吗?意思是说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并非梦话,这里有讽刺楚王好色之意。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最可哀的是楚宫及高唐观全都泯灭无存了。但船夫们仍在指点议论着这些遗址,令人们将信将疑不知它们是否真的存在过。诗中隐含着因沧桑巨变而生的悲凉感慨。

    【经典品评】

    第二首前半部分感慨宋玉生前的怀才不遇,后半部分为其身后的落寞鸣不平。杜甫一向钦慕这位著名词赋家的才华,而今见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故宅荒台,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历史陈迹和内心的哀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悲从中来,感叹今无知己,潸然泪下。诗人是在为宋玉鸣不平,也是在哭泣自己的命运。全诗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详解详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由三峡直至荆门,此地还遗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边上。赴:形容山如波涛一样,奔赴腾跃有动感。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时的宫女,后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其为“明妃”,这一称呼后来被唐人沿用。村:这里指昭君村,在湖北秭归东北之南妃台山下。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在黄昏里孤零零。紫台:汉代有宫名紫宫。这里泛指汉朝的宫殿。连朔漠:连接朔方以北的大漠,也代指连接匈奴。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归州图经》记载:“胡中多白草,王昭君冢独青,号青冢。”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画图”句有一典故:汉元帝时宫女甚多,帝王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元帝凭画选召宫女。宫女们于是纷纷贿赂画工。王昭君不肯行贿,画工便将她画得很丑。皇帝凭画像选派昭君去匈奴和亲,临行前才发现她竟是后宫第一美人。省识:辨认。春风面: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环佩:指昭君的首饰。这句是说昭君已葬身朔漠,只有在月夜里才能听到她的魂魄归来的环佩声。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西北民族的一种弹拨乐器。胡语: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这句是说,千载以后,琵琶曲好像还在用胡语诉说,曲中倾诉的昭君心中的怨恨听起来是多么分明。

    【经典品评】

    “群山万壑赴荆门”,起句便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一个“赴”字,域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动感和生机。次句则似电影中的“定格”,点明古迹所在,一个“尚”字,传达出一种“斯人已去,而江村古落依旧”的寂寞感。上下句动静相间,相互映衬。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以“紫台”对“青冢”,一雍容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朔漠”和“黄昏”又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字里行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青冢瑟瑟,暮霭沉沉,使人联想到“此恨绵绵无绝期”。颈联由咏古迹转向了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由于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才使小人有机可乘,害得昭君遗恨终身。“空归”二字写得肝肠寸断。“春风面”与“月夜魂”更是对比强烈,令人惨痛欲绝。尾联咏叹昭君的命运,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正是“卒彰显其志”。

    “看杜诗如看一处大山水,读杜律如读一篇长古文”(黄生《杜诗说》)。诗题为“咏怀古迹”,重心是在咏怀。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诗人借古抒怀,咏宋玉,是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咏昭君,是谴责君王美恶不分;杜甫是在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啊!

    洞房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诗人望秋月而感叹杨贵妃之死的往事,抒发故国思君之情。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

    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

    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详解详析】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贵妃殁后,洞房中的环佩早已变冷,秋风起处,玉殿中一片萧瑟。

    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秦地就该升起新月了,兴庆宫里的龙池中的水想也满了。龙池:池名,在兴庆宫(今西安兴庆公园内)。以上四句均为作者想象之景。

    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今夜我将一叶扁舟停泊在夔州,远远地望着,遥想当年曾一同听过禁中的清漏。

    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可叹那万里之外的黄山北面,园陵隐现在一片晶莹的秋草白露之中。黄山:宫名。园陵:指汉武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在黄山宫北侧。这里是借指明皇所葬之地泰陵(在今陕西蒲城县)。

    【经典品评】

    此诗前四句写想象中的长安秋夜之景,虽是虚构,却意境华美,诗人用“环佩”“玉殿”“秋风”等形象更衬托出物是人非的凄凉。后四句实写自己身处夔州的实景,感叹时间流逝,抒发思故国旧君的情感。

    《洞房》与同时所作的《宿昔》《能画》《斗鸡》等八首,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而言,实为组诗。《洞房》为诸诗的缘起,都是写于客居夔州时,因秋夜景色凄凉联想到往日宫中之行乐。为杜甫追忆长安往事、借以警示当时君臣的暗含讽喻之作。宿昔

    【导读】

    此诗与《洞房》写于同一时间。上承《洞房》诗末句,追叙唐玄宗生前游幸等事,暗含讽意。

    宿昔青门里,蓬莱仗数移。

    花娇迎杂树,龙喜出平池。

    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

    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

    【详解详析】

    宿昔青门里,蓬莱仗数移——青门:汉代长安城东面南头第一门叫霸城门,门饰以青色,故俗称青门。此代指长安。蓬莱:唐宫殿名。蓬莱仗数移:屡见仙杖由蓬莱宫移动到曲江南苑去。

    花娇迎杂树,龙喜出平池——娇花杂树一路相迎,小龙从平池飞出跟随御驾飞往西南。龙喜:据《明皇十七事》记载,传说天宝中,兴庆池中常有小龙出游于宫垣水沟中……銮舆西幸,龙一夕乘云雨望西南而去。平池:即兴庆池。

    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王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西王母的简称。这里喻指杨贵妃,因其曾度为道士,唐人将其比之王母。少儿:西汉平阳侯婢女卫媪之次女的名字,她曾与霍仲孺私通,生霍去病,又嫁与陈掌为妻。这里是暗指作风放荡、与唐玄宗有染的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这两句是说:唐玄宗在日暮时仍和贵妃恋恋不舍,在微风中与秦、虢二夫人相倚作乐。

    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深宫中行乐的秘密情景,一定少有外人知道。还有一句没说出来的意思:这些今天又在何处呢?结尾含有讽意。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诗实是《洞房》五律八章之第二首。这组诗“皆追忆长安之往事,语兼讽刺,以警当时君臣。图善后之策”(《杜臆》)。其讽喻倾向明显,但意境沉郁,读之令人感伤,很耐人寻味。鹦鹉

    【导读】

    大历元年(766),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了不少咏物诗,这是其中之一。此诗以鹦鹉自况,表达了才士失路、苦于拘束不能施展之苦闷。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鹦鹉满怀着愁思,因其生性聪明而时时勾起离情别绪。

    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它那翠绿色的羽毛简直快被剪光了,只剩下那张红嘴在显其知道得多。翠衿:翠绿色的羽毛。浑:简直。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不会有开笼放飞的日子了,空留下往日栖息过的枝头。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世人爱怜它却又伤害它,它又何必生就这出奇的羽毛呢?

    【经典品评】

    杜甫在夔门客居期间,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咏物诗,被称为诗歌中的寓言。在这首诗中,诗人将鹦鹉这种能言之鸟,作为抒发自己别离愁思的意象。一代诗圣滞留夔州两年,战祸不断,故旧凋零,无家可归,于是借物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诗中的鹦鹉,徒有聪明才智和翠绿色的羽毛,还不是被束缚在笼中虚度青春、空耗年华吗?这和诗人的境况正有相近之处。看似琐事漫语,其中含有深意,在鲜丽的意象中寄寓着诗人那苍凉沉郁的生命体验。语言挥洒自如,意味深长。

    孤雁

    【导读】

    这首咏物诗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客居夔州时作。借孤雁念群表达兄弟间隔绝之痛。融注了作者曲折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详解详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开篇即画出一只不吃不喝的“孤雁”,一个劲地飞着,叫着,追寻和思念着自己的同伴!情感热烈而执著。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境界倏然开阔。有谁怜惜这“一片影”似的渺小的孤雁呢?它与同伴们相失在高远浩茫的“万重云”间,天高路遥,它的心情该是多么焦虑、迷茫、无助啊!在这里,孤雁就是诗人的化身,达到了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三联刻画孤雁的心理:望尽天际,还在望啊,望啊,仿佛失去的雁群老在眼前晃动;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总是听见同伴们的鸣声。这是写孤雁被思念折磨得太苦太苦,以至于产生了幻觉。哀痛欲绝,泣血含泪,将孤雁被痛苦煎熬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浦起龙评析说:“唯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唯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结尾用了陪衬对比的笔法,说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念群之心,还一个劲儿在那里聒噪,写出了诗人对野鸦的厌恶。暗喻了杜甫找不到知己,却不得不听着俗夫庸人们絮叨,那种厌恶无聊的心绪。

    【经典品评】

    诗人流落他乡,与亲朋故旧天各一方,孤独是他诗中常见的主题。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他是在咏物寄怀,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浓郁悲壮的,雁儿那种孤苦无依、泣血呼号、不顾自身处境的安危,燃烧着生命去不倦地追寻的精神,简直就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它的精神真是太感人了。

    就艺术技巧而言,诗人用语传神如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特别是中间两联,意境高远,在幻境中推出的浩渺云空中的鸣声雁影,如同电影中的特技镜头,有神奇的效果,不愧为千古诗坛的大手笔。阁夜

    【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阁夜”即是记述西阁之夜的所见所闻。当时西川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李白、严武、高适等人也都先后故去,杜甫的心情异常沉重。这首诗感时忆旧,表现冬夜三峡一带动荡萧索之景,是伤乱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详解详析】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古人所指的构成天地宇宙的阴阳二气,这里指日月。催:形容时光飞逝。短景:冬季夜长昼短,故云“短景”。景,同“影”。天涯:指夔州,是与京都和故乡相对而言,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原意指雨后初晴,这里指霜雪初散,寒光照射着寒冷的长夜。在这凄凉的寒宵,浪迹天涯的诗人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上句写黎明时分,愁人不寐,鼓角声更显得悲凉。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兵戈未息、战争频繁的气氛。下句说雨后天宇澄澈,群星映照着峡江,星影在江流中摇曳不定。上句是对时局的深切关怀,气势苍凉恢弘;下句是对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辞采清丽夺目。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颈联写拂晓所闻。野哭:旷野中的哭声。听到征战的消息,千家恸哭,哀声四起,其景凄惨。战伐:指当时崔旰等人的混战给蜀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夷歌:指当地少数民族唱的难懂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在深夜听到渔夫樵子的“夷歌”不时传来,这两句将偏远夔州的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末联写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是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指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军阀公孙述,称帝十二年,后被光武帝刘秀所灭。黄土:终归黄土,指死亡。人事:指交游。漫寂寥:任其寂寞和寥落。结尾二句,是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他举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如今都已同埋于黄土,个人的寂寞和遭遇就任凭他去吧。

    【经典品评】

    全诗气象雄阔,俯仰古今,写得极有气势。胡应麟称赞此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其诗笔力苍劲,灵气飞扬,极见艺术功力。其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尤为后人所称道。《石林诗话》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失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及者。”结联表面为旷达之语,其中却深含着愤激和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卢世灌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颇有见地。

    缚鸡行

    【导读】

    此诗当于大历元年(766)冬在夔州西阁作。此诗借物咏怀,饶有理趣。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详解详析】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首联写童仆将鸡绑紧准备到市上去卖,鸡叫着挣扎的情景。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家里人讨厌鸡吃虫蚁,岂不知鸡一卖就会遭到被烹杀的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虫和鸡对人来说,哪个厚哪个薄呢?于是我呵斥童仆为鸡松绑。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计较这种鸡虫得失没完没了,于是我倚在西阁放眼向远处的寒江望去。山阁:即西阁。“鸡虫得失”后成为成语,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经典品评】

    杜甫的《缚鸡行》在一般的选本中不多见,但确是一首意味深长的好诗。因惜虫而将吃虫的鸡卖掉,谁知被卖的鸡也将被人吃,鸡虫难以两全,怎么办?唯有放眼远望、不再去想这种小小的利害得失。用一件生活琐事表现哲理的思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我们不能笑话杜甫是庸人自扰,因为鸡和虫都是生命,《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日生。”儒家的传统一向重视生命。在现代伦理学者看来,人类的同情心和微小的善念都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的善行中,值得珍视。杜甫不仅有这样的情感和意识,更重要的是他还用生花妙笔将这些转瞬即逝的情境记录下来,打动了后世千秋万代的读者。更妙的是这首诗的结句,从鸡虫不能两全这件生活琐事中,诗人一定也联想到人世间诸如宦海沉浮、命运穷通等等,但作者并不说破,说破了则失之含蓄。诗人巧妙地宕开一笔,却去描绘倚阁望远的深思形象,令人感受到“多少事,欲说还休”。读者的思绪可借审美联想而自由飞腾,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遣闷戏赠路十九曹长

    【导读】

    此诗于大历二年(767)春在夔州作。曹长是官名,尚书郎、郎中的别称。路十九曹长:其名不详,从诗中可看出是杜甫过从甚密的朋友。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过意未阑。

    【详解详析】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昨夜江边雷声喧闹,今晨满城都笼罩在雨色之中,显得有些寒冷。江浦:指夔江岸边。春城:指夔州。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枝头两个黄鹂并排交颈而坐,好像在为羽毛湿了而一起发愁,白鹭成群地飞在雨中,那羽毛就更难干了。太剧干:甚难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越到晚年我对于诗律的要求就越用心精细,谁家去得次数多了还能总是有很多的酒?数去:数次前去。酒杯宽:形容酒多。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过意未阑——唯有你最喜欢狂放的客人,即便我去了你家一百遍你也不会意兴索然。

    【经典品评】

    诗人在下雨天闲坐家中,苦闷无聊,于是写了这首游戏之作,向他的朋友路十九曹长要酒喝。小诗写得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可了解杜甫的日常生活。即使是解闷之作,信手写来,其诗也写得情景交融,意境很美。其中“晚节渐于诗律细”之句表现了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成为被后世诗人及诗评家引用频率很高的名言警句。

    昼梦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二月,其时杜甫流离在夔州。“昼梦”即白日梦。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使穷病潦倒的诗人郁积成胸中块垒,连白日小憩也总是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诗题中隐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详解详析】

    “二月饶睡昏昏然”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饶:多。饶睡:贪睡。为何我在二月里整日昏昏欲睡?不单单是昼长夜短的缘故罢?虽然二月里桃花盛开、暖意融融,人易产生“春困”,但“不独”二字暴露了内心秘密,揭示出诗人平生忧念家国,操心焦虑,积劳成疾;如今身值乱离,忧思更甚,这才是神志倦怠的真正原因。昼分:二月是昼夜平分之时,故称。也有称昼分指中午的说法。“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意思是暖暖的桃花气使我的眼醉得睁不开,日落沙洲了我还是梦魂牵绕。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这两句是梦中所见情景:故乡的街巷淹没在荒凉的野草和荆棘丛下,中原的君臣被困在虎狼身边。豺虎:这里比喻贼寇。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一合眼,便仿佛看到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的故乡,村庄里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国家危难、百姓疾苦,时时萦绕在诗人心头,连白日都要成梦,更可见忧思之深。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思考和议论,承接着梦境中的思绪:既然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劳作,百姓安居乐业,普天之下也不再有官吏横征暴敛,这样国家才有希望。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的憎恨,对百姓的关切,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经典品评】

    《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借“昼梦”的诗题作诗,其实是想表达心中所想。

    诗的前四句写昼梦之缘由,笔下一派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画出愁云惨淡的险恶环境;末二句是梦醒后的议论,说出心中的希望。诗中忽而春光明媚,忽而愁山雾海,对比强烈。更反衬出忧国忧民的心情之烈。

    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直注到‘眼自醉’,‘梦相牵’,此是何等笔力,亦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梦相牵耳,非我欲睡也;世人皆醉,我何独醒?世人皆梦,我何不梦?”(《杜诗解》)表面看来,杜甫是在人们清醒的白天昏睡做梦,事实上,诗人恰恰是纸醉金迷的乱世中一位头脑最清醒、最有民本意识的知识分子。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二年(767)暮春时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作。此前杜甫得知弟杜观要来夔,喜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云:“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这首诗题中的“复题”,就是意犹未尽,紧接上题再作之意。写杜观将到夔州,杜甫乍接来书的悲喜交集之情。是两首感染力极强的抒情小诗。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详解详析】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说三峡一带,两岸层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千山暗”。终南山在这里代指长安,因杜观是在暮春时从万里外的长安而来,所以说“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诗人想到要与久别的弟弟相见,病顿时觉得好多了。“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信才知你还是人,没有变成鬼。这样用词很险很怪,但却将烽烟战乱中亲人生死未卜的焦虑和突接来信、才知弟弟尚在人间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杜观的来信,孩子们好奇地发问,想了解十年未见的叔叔的情况,杜甫一一作答。战伐新:指大历二年(767)正月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和命大将浑碱及李怀光陈兵渭水一事。杜观此来是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战场而来的。上句表达了欢快,下句转入为亲人担忧的悲凉,喜中有悲。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清人蒋弱六评此句云:“人情至此,真化工之笔。”(《杜诗镜铨》)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尾联设想兄弟见面,在经过久别重逢的大悲大喜之后,会慢慢地商量“归秦”之事。秦:指长安。诗人一直期望战乱结束、时局太平后,能回到长安。但诗人知道,目标遥远,只能慢慢等待。“款款”,徐缓的样子。暗含着诗人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

    其二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惺惺。

    【详解详析】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上句说诗人久久等不来兄弟,焦急地嗔怪起喜鹊来。“嗔”:责怪。一个“嗔”字将诗人盼亲人、担心亲人安危的焦急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鹡鸰:水鸟名。《诗经·小雅·常棣》云:“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是说鹡鸰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因而飞鸣求其同类。后以“鹡鸰”比喻兄弟在困境中当互相救助。杜甫与兄弟十年音讯隔绝,只能空羡鹡鸰之相亲。而这里的“抛书示鹡鸰”,意思是说,将弟弟的信抛给鹡鸰看,我们兄弟即将团聚,不用再羡慕你了。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乌鹊尚在枝头高兴地不肯离去,这是喜;我们兄弟就像鹡鸰在原一样,都曾经处在急难之中,这是悲。此联是以鸟喻人的象征手法,形容悲喜交加的情绪。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登上江边楼阁眺望,但讨厌的柳阴总要遮挡视线。青青河边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衬托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过了许多风帆仍不见弟来,不禁暗暗计算他一路上要经过多少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惺惺——愁绝:愁得要命。惺惺:苏醒。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后,一定会详述十年来的颠沛流离之苦,经过了发愁得要死的阶段,会苏醒过来的。

    【经典品评】

    这两首五言律诗,感情真挚,爱心炽烈,写得极为精致。两首诗都从弟弟的来信说开去。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后一首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全诗格律精当,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诗歌贵在以真情动人,以“情圣”著称的杜甫,其笔下的兄弟情谊更是手足亲情,情浓似血,感染力极强。诗人接读兄弟来信后悲喜交加的感情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鹡鸰等具体形象,用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这就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晨雨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时。

    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详解详析】

    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闪”是视觉,给人以动感;“闻”是听觉,雨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小雨、晨光、叶片,组成了一个鲜活的画面。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雾仿佛也是活泼有生命的,刚落地,旋及又随风飘向云天。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柴荆:小树。刚改变了小树的颜色,又轻轻沾湿了飞禽走兽。可见是如雾的细细雨丝。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麝香山:在夔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处,以产麝香而得名。那远处的麝香山只能看见一半,到中午还未能全看清呢!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小诗以赋体细腻地描写了晨雨的美妙景色。不用比兴,只是正面描写,而能写得出神入化、独有情致,确实不易。读者似能看到山中小雨来时那湿雾迷蒙的样子,像一幅水墨写意,令人心旷神怡。

    日暮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滚西期间。通过日暮景色写衰年思乡的凄婉思绪。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详解详析】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首联化用《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门。一个“久”字,使人感受到山村傍晚的宁静气氛。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风月徒然装点着瀼西的清夜,景色虽美,怎奈它并非自己的故乡。淡淡的语气中,蕴含着多少悲凉!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了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这两个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愁怀。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泉水从幽深的石壁上潺潺流过,晶莹的秋露从草根上一滴一滴地坠落。多么凄清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花烬:灯花。白发与明灯交相辉映,足见老相;民间认为结灯花是有喜事降临,诗人却见灯花繁而更加烦恼,为什么?因为客居异地,老病穷愁,归乡遥遥无期,所以诗人用“何须”二字,表达出言外那欲说还休的辛酸和叹惋。

    【经典品评】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诗人晚年老弱多病、怀念故园的愁绪,并未在诗中正面说出,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便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说得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又呈吴郎

    【导读】

    此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于夔州。这年秋天,杜甫迁居东屯,把原来居住的瀼西草堂让给了刚来夔州做司法参军的表亲吴郎借住。不久,那位以前常去滚西草堂打枣的老寡妇来向诗人诉苦,说新主人一来就插上篱笆,不让她再打枣了。杜甫便以诗代柬,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吴郎的年龄比杜甫小,此处用“呈”,是表示尊敬和客气,为的是让对方易于接受。因此前杜甫曾写过《简吴郎司法》一诗,故这篇题为《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详解详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首联以诗人自述的语气说,我从前住在这里时是任凭这位邻妇来打枣的,因为她是个没有生活来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寡妇啊。扑枣:打枣。任:任凭,不加干涉。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颔联说老妇人若不是穷得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才更应当和气些。“宁有此”是反诘句,说老妇人来打枣也是迫不得已,言外含有哀怜之意。宁:岂能,哪会。此,指打枣的事。缘,因为。恐惧:指打枣的贫妇怕被人发现。转:反而,更加。亲:友好地对待。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颈联以委婉的口气劝说吴郎。说你刚到草堂住下就插上篱笆,老妇人便疑心是你不再让她打枣。诗人在这里不说吴郎却反过来责备老妇人“多事”,是为了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可见杜甫为劝吴郎真是煞费了苦心。即:马上。防:戒备,猜疑。远客:指刚从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远道而来这里的吴郎。甚真:过于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尾联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千万百姓,指出她们的贫穷是由于官府“征求”各种苛捐杂税和时局战乱造成的。言外之意是:如今万方多难、民不聊生,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何必要吝惜几颗枣子呢?已诉:指贫妇平时已对杜甫说过。征求:官府征收的各种赋税。思戎马:“念及战乱”之意。其时吐蕃入侵,西北边境不宁。诗人联想到战乱中不知会有多少像老妇这样可怜的人,于是泪下沾巾了。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语言通俗易懂。诗人劝说吴郎不要阻止邻家妇人打枣,一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爱博大的胸怀。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并非是一般的恤老怜贫,他由一个穷苦的寡妇、一件打枣的小事,联想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兵荒马乱、千万百姓的痛苦流离,这是诗人爱国怜民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他在开导吴郎,告诉他在这万方多难的大背景下,要想得开一点,不必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令人尤为感动的是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对于一位普通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如果不是内心有着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如果不是真诚地关心和理解黎民百姓的疾苦,如果只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一点怜悯,这首诗就不会如此感人至深而流传千古。

    全诗情真意切,措辞委婉,语言质朴。在遣词用句方面,诗人运用了许多散文中常用的虚词,如“不为”、“只缘”、“宁”、“转”、“虽”、“却”、“已”、“正”等,化呆板为活泼,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平易相结合,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更灵动飞扬。是以口语和虚词写作律诗的典范之作。

    九日四首(选一)

    【导读】

    这组诗写于大历二年(767)重阳节。因吴郎爽约未至,杜甫登高独酌,作《九日五首》。吴若本云缺一首,赵次公以《登高》一首足之。故未尝缺。此为其一。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详解详析】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首联写客居异乡的诗人,在重阳节之际一时兴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却无饮兴,于是掷杯登台。江上台:指江边的高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颔联诗笔陡转。重阳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诗人今日“抱病”登台,却是因病戒酒而无缘饮酒,也便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喝令:“菊花从此不须开!”这带有主观情绪的诗句,如神来之笔,妙趣横生,任性的语言背后,透露出诗人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这一联中,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十分巧妙,是沈德潜所说的“真假对”,被称为杜律的创格。无分:是说没有缘分。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颈联进一步写诗人触景生情的万千愁绪。殊方:远方,此指夔州。诗人独自漂泊异乡,在日暮时分听到黑猿的啼哭声,不禁泪如雨下。霜天秋晚,白雁南归,更易引起诗人怀乡的情思。白雁:即今日之雪雁。《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称之‘霜信’。”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上句感伤弟妹音信杳然,下句抒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经典品评】

    此诗抒发了悲秋伤乱、渴望归乡的心情。艺术上全篇皆对,语言苍劲有力,很有气势。工于诗律却又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但不使人感到枯燥。写景、叙事与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感情浓烈,性情凸现。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登高

    【导读】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可能为《九日五首》之一。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广为后世传诵的七律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解详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由写景开头,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晴空如海的深秋,诗人登高望远,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天高”;夔州一带,山林茂密,常闻“猿啸”,空谷悲音不绝,所以说“哀”;台高因此风大,故说“急”;风大则鸥鹭低飞盘旋,故说“回”。诗中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这些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被作者随手拈来人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如亲临其境,而且境界雄浑高远。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渚:水中的小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渲染秋天气氛:无边无际的落叶,在风中飘然而下;汹涌澎湃的大江,滚滚奔腾而来。这都是远眺之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江,交织出一幅生动的三峡秋景图。“萧萧”使人如闻落叶之声;“滚滚”使人如见江河之貌。“无边”状其境界之阔大,“不尽”见出大江之无穷。双声叠字的运用,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萧飒荒凉中,有一种浑厚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为作者自况,说自己满怀悲秋之情在万里之外的异乡客居,一生多病今日独登高台。百年:犹言一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有抑扬顿挫四声,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叠韵,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能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生活困顿潦倒,鬓边白发如霜,因病戒酒停杯,这些都衬出时世的艰难和自己的孤苦寂寞。全诗在悲愤的感叹声中收结,寄慨遥深。

    【经典品评】

    前半首写景,有悲秋之意,却不用“悲秋”的字眼。那滚滚长江、萧萧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哀哀的猿啼,都在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心境又反过来给予了景物以感情色彩,主观感受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了和谐统一,因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后半首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而言,是“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而言,是“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全诗有一种雄浑苍莽的阔大气象,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内心的郁结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艺术上很见功力。

    此诗历来享有盛誉。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金性尧以为它“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胡应麟认为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二年(767)冬作,当时杜甫约退居夔州的王将军来作客畅谈,因风雨阻隔,久等未至,诗人内心深感失望寂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追述了将军昔日的骑射生涯与未能报国立功的遗憾,寄寓了自己的一腔感慨。

    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

    忆尔腰下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

    前者坐皮因问毛,知子历险人马劳。

    异兽如飞星宿落,应弦不碍苍山高。

    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骨皆尔曹。

    走平乱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郁陶。

    恨昔范增碎玉斗,未使吴兵著白袍。

    昏昏阊阖闭氛祲,十月荆南雷怒号。

    【详解详析】

    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风雨天寒将自己阻隔在小草屋里久等王将军不至,空空的山中没有什么能慰藉我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锐头将军:原指白起,头小而锐,故称。这里是比喻王将军,说他迟迟不来令自己心中焦急。

    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等得无聊,便看天上的乱云黄雾,听寒风摧折树木。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猿狖(yòu):猿猴。泉声泠泠夹杂着猿猴的叫者,泥地上有饥饿的鸿鹄在徘徊。衬托出阴森的气氛。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在这穷困不堪的岁末的阴雨天气里,更感叹人生会面之难。以上十句都是写久等之苦。下边引出回忆。

    忆尔腰下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追述王将军当年的英姿。他腰插铁丝箭,在林中射鹿。

    前者坐皮因问毛,知子历险人马劳——《杜臆》解释这两句说:坐皮问毛,见毛如雪色,异而问之,始知其善射所得。这句是说,见王将军的鹿皮垫子晶莹如雪,问之,才知是他用亲手捕获的猎物制成的,才知道当初曾经历了多少危险和劳苦。

    异兽如飞星宿落,应弦不碍苍山高——珍奇野兽奔跑如飞,似星星散落,苍山虽高但无碍于你的弓弦。

    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骨皆尔曹——崒(zú)然:高耸状。你是怎样得到这五千骑兵劲旅的?一个个都像你一样眉骨高耸身手不凡。

    走平乱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郁陶——平定乱世,好让明主忧郁的心得到宽慰。

    恨昔范增碎玉斗——这句是说王将军如范增老谋深算却未能得到重用,深深为之可惜。《汉书·高帝纪》:鸿门之会,张良以玉斗献范增,增怒撞其斗。

    未使吴兵著白袍——《南史·陈庆之传》:陈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中谣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里是叹惜王将军未能如陈庆之一样得以建立军功。

    昏昏阊阖闭氛祲,十月荆南雷怒号——末尾说关门闭户气氛惨淡,听怒吼的雷声自荆南传来。此两句是写实,同时似有一点象征意味。

    【经典品评】

    杜甫爱惜人才,每见一才勇,便欲劝导其尽忠报国。他欣赏王将军,在诗中赞其豪气,其诗句奇突豪迈,写将军射猎一段尤为精彩,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为将军最终不幸被弃置而未能报国立功深感遗憾。这也是老杜的心病,每叹及此,语便沉痛苍郁。杜甫这种念念不忘国家社稷,时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真让人感慨不已。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导读】

    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时杜甫五十六岁,住在夔州。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详解详析】

    序文的大致意思是: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的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载,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舞姿流畅飘逸,超群出众,为当时的最高水平。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仅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又看到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擅长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后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气激扬,狂放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从前有个漂亮女子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都轰动四方。如山:形容人山人海、观者众多。色沮丧:指看得出了神。天地仿佛也在随着她的舞姿而起伏震荡。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光华闪耀。羿:古代神话传说,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羿善射,他射落了九个,留下了今天这一个。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指驾驭。骖龙翔:即驾着龙飞翔。这四句是说:公孙大娘舞剑时,剑光璀璨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颗太阳;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上如蓄着雷霆万钧,收舞时又像是在剑上凝聚了江海的波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而今都已逝去,幸喜晚年还有弟子传播艺术的芬芳。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的舞姿是如此神韵飞扬。白帝城即夔州。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她和我谈论了她的剑舞的渊源,忆昔抚今,更使我增添了无限的惋惜哀伤。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五十年快得好似翻了一下手掌,连年战乱朝政昏暗无光。可怜那些梨园子弟们,一个个烟消云散,只留下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澒洞:广大。风尘澒洞:这里喻安史之乱。当时正是初冬,故称太阳为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金粟:指今陕西蒲城东北唐玄宗陵墓“泰陵”所在地金粟山。金粟山上玄宗墓前的树木已长得很粗,拱手可以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满目荒凉。玳筵:豪华丰盛的酒筵,这里指夔府别驾元持家里的筵席。盛筵上的那管弦琴瑟奏出的急促乐曲又一次终了,望着东方冷月初上我不由得乐极生悲。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老夫我精神恍惚真不知该去哪里,长着硬茧的双脚走在荒山旷野里,越走越觉得忧愁凄凉。

    【经典品评】

    盛唐时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门户的对外开放,异域文化融入了汉民族的生活。当时流行的一种健舞叫“剑器”,表演者身着戎装,手执兵器,风风火火,飒爽英姿;后来又从一种泼寒胡戏中演变出一种“浑脱舞”,雄健有力,富有异国情调。开元初年,教坊舞女中精于剑器浑脱舞的,首推公孙大娘。当时,年仅六岁的杜甫有机会看到了公孙大娘的表演,她那酣畅洒脱的舞姿给幼年的杜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五十年后,已到垂暮之年的杜甫再一次看到剑器浑脱时,眼前又浮现出当年公孙大娘的英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诗序写得像一首散文诗,旨在说明此诗创作的来由: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忆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极赞其舞技之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作为衬托。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用了许多典故来比喻,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的公孙氏在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盛极一时,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早已烟消云散了。“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人世沧桑,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兴亡之感。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了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诗歌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抑扬顿挫而富于变化,通过两代艺伎的身世,艺术而真切地反映出一个王朝的兴衰史,不愧有“诗史”之誉。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导读】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春末。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已至江陵。少年王郎将西游成都,杜甫写诗送行,表达了寄希望于后生的情怀。“短歌行”是乐府旧题,因其歌声短促故有此称。郎:对少年的美称。王郎:名不详。司直:司法官。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详解详析】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王郎在江陵不得志,借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因此杜甫劝慰他不要悲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当时王郎正欲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有些熟人,表示愿意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意思是能将你这个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磊落:光明坦荡。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豫、章,是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木材。这两句承上,以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可摇动太阳,又说鲸鱼在游动中可使大海翻腾,这都是在夸赞王郎有杰出才能,能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哀歌,均为劝慰之语。跋浪:乘浪。

    且脱佩剑休徘徊——姑且放下剑休息,莫要惆怅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下半首抒写送别之情,诗从这里开始转韵。诗人说你就要西行,泛舟锦水,此去定会得到当地高官的赏识,但不知你将成为谁家的座上客。诸侯:此指镇守蜀中的大官。锦水:指锦江。“趿(tā)珠履”:穿着装饰有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仲宣是建安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登当阳城楼,曾作《登楼赋》。《方舆胜览》载:仲宣楼在荆州府城(今湖北江陵城)东南隅,后梁时高季兴所建。青眼:深情、钦佩的眼光。吾子:对王郎的爱称。诗人于春末在仲宣楼前送别王郎,对他青眼有加,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蜀能够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眼中之人吾老矣——最后一句是由人及己的慨然长叹:王郎啊王郎,你年富力强可大展宏图,而我却已衰老无用了!眼中之人:是指王郎眼中的自己。

    【经典品评】

    这是杜甫这年春天写得最好的一首诗。起势突兀,跌宕悲凉,画出一位英俊少年的形象。诗人在仲宣楼头的欢送宴会上见少年王郎酒酣哀歌,便即席赋诗以赠。虽只是一番劝慰的话,但由诗人激动而真诚地说出,读来便十分感人。从诗中“拔剑斫地”的描写可见出王郎情绪激动,而诗人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来喻奇才的夸张渲染,使得诗歌极有气势。而诗中忽哀忽喜的情绪,又使诗歌起伏跌宕,变化多端。

    杜甫在成都时曾做过一首名为《戏赠友》的诗,其中说:“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马惊折左臂,骨折面如墨。”钱谦益认为此诗中的王司直即是骑马摔断胳膊的那位。不知此说是否可信。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一般采用多韵,像这首诗只转一次韵的较为少见,形式上富有独创性。

    江边星月二首

    【导读】

    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在江陵所作。其一写雨后星月的清新之美,其二写曙色中星月的凄凉之美。

    其一

    骤雨清秋夜,金波耿玉绳。

    天河元自白,江浦向来澄。

    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馀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详解详析】

    骤雨清秋夜,金波耿玉绳——金波:喻月。玉绳:星名,即北斗第五星。此指北斗。这句是说,骤雨将秋夜洗得清新明亮,一轮金子似的月亮与北斗七星辉映成趣。

    天河元自白,江浦向来澄——银河原本就很亮,江流也被照得澄澈透明。元:同原。江浦:指江。

    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星星如断线的珍珠一般映着万物,沿着天空,月亮如一面镜子在缓缓上升。

    馀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更漏:古时用以报时的计时器。更漏声中,馀光渐隐,露水凝结成了星星般的露珠。

    其二

    江月辞风缆,江星别雾船。

    鸡鸣还曙色,鹭浴自晴川。

    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

    客愁殊未已,他夕始相鲜。

    【详解详析】

    江月辞风缆,江星别雾船——江上的月亮和星星在晨风晓雾中和船儿辞别。

    鸡鸣还曙色,鹭浴自晴川——鸡鸣声牵来曙光,白鹭各自沐浴在晴川上。

    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古乐府中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句。这里用其意,说历历可数的星星究竟是谁种到天上?悠悠圆月又将在何处升起?

    客愁殊未已,他夕始相鲜——客子的愁啊无穷无尽,他日里我和星月再相会还会感到新鲜。

    【经典品评】

    这两首写星月的诗意境清新如画。诗人紧扣“江边”这一典型环境,将星月映在江水中的意象写得独具个性。如“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和“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等句,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暮归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暮秋时作,写客居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时的落寞。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详解详析】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被霜打黄了的梧桐树上有白鹤在上面栖息,城上响起了打更的声音交织着乌鸦的夜啼。击柝(tuò):打更。柝:打更用的木梆。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客子:杜甫自谓。进门见月色皎洁,听见风中响着不知是谁家的捣练声,如此凄凉。练:白绢。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想要南渡桂水却没有舟楫,想要北归秦川却苦于战火未熄。桂水:在湖南彬县西四十里,北流至永兴县界入耒江。阙:同缺。秦川:又名樊川,由长安南面的秦岭山脚下的水流汇成。这里泛指长安一带。鼓鼙:借指战争。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我已年过半百但许多事总不如意,明日还是拄着拐杖去看云吧。

    【经典品评】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霜黄碧梧白鹤栖”句,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诗文里的颜色也有“虚”、“实”之分,“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给读者带来的是“陌生化”的新奇感受,值得借鉴。

    呀鹘行

    【导读】

    此诗当于大历三年(768)在公安时所作。诗中逼真地描绘了一只病鹘的形象,以物喻人,寄托了诗人晚年多病、有志难成的苦况。

    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

    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

    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

    强神迷复皂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

    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

    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详解详析】

    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鹘:一种猛禽。这只孤飞的病鹘在世俗人们的眼中是多么丑啊,它每夜都可怜地宿于江边的衰柳上。

    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清秋的日落时分它已病得歪斜着身子,但过往的大雁和归巢的乌鸦并不知道,它们被吓得频频回首。

    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它早已失去了过去的雄姿了,羽毛脱落稀疏得已不可名状。

    强神迷复皂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强打精神它也无法再飞到皂雕前面,它早先的威猛却是在苍鹰之上的啊。

    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风涛飒飒寒山阴沉,熊罴想要潜伏,龙蛇也要深藏。

    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我想你这时候肯定想要奋力拼搏的,病得失声溅血,这肯定不是你的本心啊。

    【经典品评】

    诗人笔下的病鹘多么令人同情,它曾经有过威猛矫健的英姿,但如今却喘息着任凭命运宰割。杜甫的这首咏物诗写病鹘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身老多病、故土难归、壮志未酬、英雄末路,诗人的遭遇,不正像那只伤口滴血、叫不出声音的病鹘吗?诗人托物寓意,是在控诉命运的不公,抒发日暮途穷之悲情。

    岁晏行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冬作。杜甫在江陵、公安漂泊一段时间后来到岳阳,有感于洞庭湖一带的百姓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惨状,写下了这首忧愤深广的力作。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详解详析】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起首描绘岁末时北风呼啸、白雪掩映了潇湘和洞庭湖的情景,写出严酷的自然环境。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流,称为潇湘。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这两句写以渔猎谋生者的艰难:渔民的网都冻了,莫徭人的桑弓在风中鸣叫。网罟(gǔ):渔网。莫徭: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是杂居于长沙一带的少数民族,因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名“莫徭”。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米价涨的时候军粮严重不足,米价跌了,农民的利益又受到损害。阙:缺。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这两句感叹贫富悬殊,说无论丰歉,受害的总是百姓。达官贵人们吃腻了酒肉,而平民百姓家中就连织机上正在织的东西都被抢走了,家中已一无所有。杼轴:织布机。茅茨:茅草房。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据《风俗通》记载,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这里是说劝莫徭人不必白白地射杀鸿雁。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鬻:卖。租庸:唐代赋税制度,纳粮为“租”,服役为“庸”。这里泛指所有租税。听说这一带的人为了交租税,只好忍痛卖儿卖女。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唐代是不允许私人铸钱币的。但到了天宝年间,盗铸者越来越猖獗,有的甚至加上了铁和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用泥模子铸钱是太容易了,好钱和坏钱不应该长期搅在一起蒙骗人们。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普天下到处是战声号角,这哀怨的曲子何时才能唱完呢?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米价波动、钱法败坏,赋税繁重,逼得百姓不得不卖儿鬻女,而达官贵人们却仍在花天酒地地挥霍,这令人想起他曾写过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首诗揭露深广,感思忧愤,是杜甫晚年最富现实主义的一篇力作。

    登岳阳楼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沿江漂泊,从江陵经公安到达岳阳。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写下了这首形神兼备的五律名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详解详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岳阳楼:位于湘北洞庭湖畔,是岳阳城西门的门楼。登楼可俯瞰浩瀚的洞庭湖。“昔闻”说明他向往已久,“今上”点明如愿以偿之喜。五律的首联一般不须对仗,诗人在这里用对偶句,就是想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将自己今昔的心情作一个强烈的对比,更见出登楼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吴楚:吴国和楚国,周朝二国名。这里指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坼(chè):裂开。这句的意思是说吴国和楚国被洞庭湖沿东南方向割裂,像是和整个西北部的中原地区隔开了。颔联紧承首联写登楼后所见。一个“坼”字,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那万顷波涛仿佛要把吴、楚两地分裂的磅礴气势。

    乾坤日夜浮——乾坤:天地。这里是说好像整个宇宙都日夜漂浮在洞庭湖上。一个“浮”字,具有鲜明的动感,将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为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此联诗人笔锋一转,从写景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漂泊江湖收不到亲戚朋友寄来的一个字的书信,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之中。老病:当时杜甫正患肺病。“无”和“有”相对,“一”和“孤”相对,感情色彩特别浓烈,炼字遣词十分精确。表达了诗人追忆往事、肝肠欲裂的心境。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这种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戎马:军马,借指战争。据史书记载,这年八月,有十多万吐蕃人进攻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北),接着又有两万人进攻邠州。直到九月后,吐蕃人才败撤。凭轩:凭栏,倚着岳阳楼上的栏杆。这句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未息,倚栏遥望不禁涕泪交流。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经典品评】

    首联写久闻洞庭盛名,直到暮年才亲眼目睹,表达了初登岳阳楼之喜悦。二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气象雄浑。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奭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

    三联由写景转人写情,抒发了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年迈多病的悲凉。末联写眼望国家时局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由潸然泪下的哀伤。前半写景,境随心转,极有气势;后半写情,意到笔随,情境交融,显示出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

    南征

    【导读】

    此诗为大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潭州(今长沙)途中所作。通过描绘南行途中所见之景,感叹知音难觅,表达了诗人晚年悲凉矛盾的心境。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详解详析】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首联写南行途中所见之春江美景,桃花夹岸,白帆如云驶过枫树林,多美的画面。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苟且偷生。此联羁旅的愁苦与上联的春江美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触景伤情,诗人泣下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老病”二句,道出了思想上的矛盾和无奈。君恩:指代宗授官重用之恩。代宗曾两次授官给杜甫,一次是补京兆功曹,另一次是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一直希望能忠心报效国家,但总不能如愿,如今诗人年老多病,不但无法北归长安,反而被迫流离衡湘。“南征日”与“北望心”的六字工对,将诗人的矛盾心情呈现的如此鲜明。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化用《古诗十九首》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句。回答了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的原因。纵然有政治抱负和旷世才华,然而一生苦吟,又有几人理解?仕途坎坷,壮志未酬,诗人只能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悲凉感慨。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桃花春水开头,又突然让“偷生”“适远”的悲伤泪水将明朗欢快的气氛冲洗得干干净净。这巨大的反差和不谐,更突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想要“报恩”却又“老病”的悲凉凄楚。这种空怀壮志却又难觅知音的绝望,这种无以自遣的哀伤晚年,怎能不令人为之怆然?湘夫人祠

    【导读】

    此诗当于大历四年(769)春作。诗中借描写湘夫人祠的凄凉,抒发君臣不遇之感慨。湘夫人祠: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祠庙,在湘阴县的黄陵山附近。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详解详析】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肃穆的湘妃祠庙,只见空墙和碧水伴着春天。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虫书:书体名。其状如虫蚀之纹。卫恒《书势》:“四日虫书。”这两句是说:写满虫书的玉佩上长满了苔藓,燕子在满是灰尘的翠帷间飞舞。形容祠中的荒凉。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天晚了,将小船泊在树下登上沙洲,借蕨草的微香祭奠湘神。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染泪”句典出自《博物志》:“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泪下,染竹成斑。”丛筠:丛竹。这句说:苍梧山遗恨无穷,湘夫人的泪染遍了竹丛。

    【经典品评】

    诗人访湘夫人祠,由眼前看到的凄凉景色生发出无限感慨。小诗写得美丽优雅,语丽情浓。黄生赞其为近体诗中的《九歌》。

    祠南夕望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四年(769)春,杜甫写《湘夫人祠》的次日,船至祠南登岸回望,有感而作,是一首极有想像力的美丽诗篇。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详解详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百丈:指用竹篾编成的纤缆。百丈长的船缆牵动着一江水色,孤舟远行飘在斜阳之下。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杖屦(jù):拐杖和鞋,这里指拄杖步行。断:遮断。更:交替。游兴来时便拄杖步行,湘祠已看不到了,剩下的只有漫漫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山鬼:指屈原《九歌·山鬼》中所描写的山中女神。谓春竹迷离,如有山鬼出没。湘娥:湘妃,即屈原《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湘水女神,这句是说想像暮色中似有湘娥倚着花丛彷徨。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湖南:指洞庭湖以南。说这块流放过屈原的凄清至极的土地,千秋万古都令人嗟叹不已啊。

    【经典品评】

    这首诗中,“山鬼”、“湘娥”都直接袭用了屈赋之典,因此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以屈原自况,此说不无道理。由于精神境界和人生遭际的某种相似,杜甫对屈原、宋玉、贾谊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荆楚诗作中,杜甫屡屡提到屈、宋、贾,如:“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地隅》),“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郁悒二悲魂,萧条犹在否?”(《遣怀》)等。在《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中,他还以“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来讥讽朝廷不能用贤。显然,杜甫与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羁旅穷愁之怀,神交溟漠之感”(《杜律赵注》卷一),因此,伤屈、贾,就是伤自己,既伤漂泊无依,更伤壮志不酬。但屈原是幻想型的,而杜甫却更现实,他是将忧患意识浓缩在简洁的诗句中了。诗中之景不仅是诗人在夕阳下远眺时的眼中之景,更是诗人想像中的心中之景,全诗充满了丰富、美丽的想像,语极娟秀而雅致,结尾处含蓄自然,言已尽而意无穷。

    发潭州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离开潭州赴衡山途中作。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潭州,今湖南长沙。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详解详析】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首联紧扣题面,点明时间地点,说自己从长沙出发,孤舟远行,夜来痛饮沉醉而眠,透露出借酒浇愁的辛酸。天明之后,见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又要为了生计而奔波,不禁黯然伤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环顾四周,岸边飘零的落花似在为他送行,船桅上春燕呢喃,也仿佛在挽留他。此处以拟人化手法,托物寄情,使寻常的自然景物也随诗人的心境有了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颈联借古人之事抒怀。诗人在登舟远行、百感交集之际,联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被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前人强调诗中用典以“不隔”为佳,就是说不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杜甫此处用典,是“借人形己”,十分自然妥帖。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想到名震一时的贾谊和褚遂良都被贬抑而死,诗人黯然神伤。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借人形己,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婉转的艺术境界。诗人借古人之事,实际是说自己的遭遇,他因仗义执言上疏救房琯而被朝廷问罪,正与贾谊和褚遂良的处境有相似之处。但诗人并未在诗中直接提及自己之事,但这层意思却分明隐含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使作品更有了一种含蓄的意味。

    江汉

    【导读】

    此诗约作于大历四年(769)秋,是杜甫律诗中的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叹。作品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漂泊之感和老病暮年、但“壮心不已”的情怀。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详解详析】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指杜甫当时所处的江陵一带,江陵在长江边,北距汉水不远。“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辛酸,诗人思归而归不得,便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这里代指天地。腐儒:作者自嘲。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比喻自己孤独漂泊之状。永夜:长夜。月同孤:月亮和自己一样孤单。此联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如同云、月一样孤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落日:比喻自己已是暮年,有“日薄西山”的意思。病欲苏:指自己多年的肺病将痊愈。诗人流落江汉,面对萧瑟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此处用“老马识途”的典故。《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在这里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说自己如老马一样虽不能长途跋涉了,但智慧尚可以用。这两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

    【经典品评】

    此诗用凝练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中用了许多象征性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老马”,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又说自己是一个“腐儒”立于“乾坤”之间,表现出作者一种自嘲而又自负的复杂情感。进而诗人又把“片云”和“天共远”相组,把“永夜”与“月同孤”相接,把“落日”与“心犹壮”、“秋风”与“病欲苏”组合起来,使人在这种语词的悖论中,感觉到每一个意象似乎又都放射出不同的光彩,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张力和深度。诗歌既让人联想到茫茫水域中的飘零感,又能深深感受到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那种孤高自负的人格力量。结尾“不必取长途”语,流露出作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年轻时曾胸怀壮志却总是报国无门,老来没有体力却还有智慧,但仍不知这智慧还能否为世所用,也只好这样一吐为快而已。表达出诗人那种总想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到生存的意义却又总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这样一种深深的反讽意味。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悖论。《江汉》一诗中所体现出的悖论,是对人类某种存在状态的“隐喻”,具有某种本体价值和普遍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