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畅游:兵器入门知识-冷兵器基本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兵器装备的时代变迁

    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一、什么是兵器

    兵器又称武器,是在武装斗争中直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器械和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人类以往的武器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的时代。古代打仗用的刀、枪等十八般兵器都是冷兵器,而火药发明后出现的火炮、手雷等都是热兵器。而核武器的应用,则标志着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冷兵器的发展历程

    冷兵器是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兵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以石器和青铜器为主,因此,这个时期的兵器也以石兵器和青铜兵器为主。早期的冷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矛、石斧、青铜刀剑等,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少量的钢铁兵器也被投入战场。在火器被广泛使用之前,冷兵器统领战场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个阶段便被称为冷兵器时代。

    戈和戟

    戈是一种长柄武器,可以勾,也可以啄。戈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戈是把野兽的角绑在一根木棍上来使用。从商代到春秋时代,戈一直是主要兵器之一。在戟兴起以后,戈就逐渐衰落。戟的使用方式非常多样,它既可以像矛一样刺杀,也可以像戈一样钩,也可以割或者砍。戟到汉朝时依然是装备军队的主要作战兵器。

    攻城兵器和守城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一道无比坚固的防御设施。为了能够攻破或者守卫城池,人们设计了一批专用武器。攻城兵器有破坏城墙设施的武器,有保护己方攻城部队的防具,如撞城木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围城器械。守城兵器则有破坏敌方各种作战力量的武器。一般的城墙外会设置壕沟或者护城河,壕桥就是为了应付这些障碍而设计的。而抛石车则是攻守城池的重要武器。

    战车与战船

    在冷兵器时代,尽管战车和战船只是作为运载士兵的工具,但它们也在早期战争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拥有战车的数量甚至成为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春秋末期水军出现后,随之出现了战船。先秦战船有大中小的区别,大船用于正攻和指挥,中等船用于游击,小船用于侦察。古代西方各国的海战,主要以冲击战(以船头坚硬的铁尖猛击敌舰的舷或尾,将其击沉或撞坏)为主。

    热兵器时代

    热兵器又名火器,古时也称神机,与冷兵器相对。是指一种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物的射击武器。因此热兵器的应用离不开火药的发明。最早的火药虽然是简单的黑火药,但是黑火药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黑火药传播到欧洲以后,经过多次改良,它不仅使热兵器最终取代冷兵器,成为战场上主要的兵器,而且也使军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火药发展史

    火药又称黑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发明后,首先被古代军事家所利用,制造出火药武器,用于战争。在公元904年,我国就有关于火药武器在战争中使用的记录。黑火药在大约13世纪传播到了欧洲。由于最早的黑火药各成分之间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因此被不断改进。苦味酸在19世纪末使用非常广泛,三硝基甲苯(TNT)在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黑索金则在二战后取代了TNT“炸药之王”的宝座。

    火炮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等于和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现代火炮虽然基本结构与古代火炮相同,都是由炮身、炮尾、炮闩、炮架以及炮弹构成,但其发射装置与古代火炮有显著的区别,而且其他方面变化也很大。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主要武器

    在现代,常规武器仍然是进行战争的基本手段,除此以外就是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常规武器包括地面常规武器(如坦克、装甲车、火炮、火箭、防空导弹等)、航空常规武器(包括各种作战飞机、保障飞机及机载武器系统)和海上常规武器(包括舰艇和海军飞机以及舰载、机载武器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光电设备与常规武器相结合,使常规武器向着高技术化方向迅速发展。

    各种冷兵器的应用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一、戈

    戈,这种长兵器,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中被誉为“中华远古民族固有的自创武器”。它是一种装有长柄,既可勾,又可啄的多功能兵器。

    戈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远古石器时代,我们祖先最早磨制石戈。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福建福清、广东潮安梅县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了一些石戈。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高要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石戈。迄今发现的原始石戈虽然数量还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它预示着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即将发展起来。石戈有戈头和长柄(装上长柄即是长兵器,装上短柄又是短兵器)。戈头为一长条状刃器,前部为援,有锋,两侧有刃,有的中间起脊,用于勾啄杀伤;后部为内,较窄,无刃、锋,有的还钻一孔,为穿,用于穿绳绑扎,为木质,其上端按内后部截面大小开有一方孔,安装时,将戈内插入秘孔,再用绳或皮条等绑扎牢固。戈这种兵器适宜车战。当人站在车上作战,或车下人与行驶着的车上人作战,用戈勾啄杀伤比较有利,石戈的出现表明,此时已有了为数极少的车辆用于作战,大约也只有少数首领等指挥人员才能乘车。以后进入青铜兵器时代,石戈逐渐被青铜戈所代替。在公元前2100—1600年的夏朝,人们掌握了冶铸青铜的技术,生产出精美的青铜器,这种先进技术立刻应用于军事,于是就有了青铜戈。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青铜戈距今约有3500年。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一批青铜兵器中,有230件是铜戈,是同批兵器中铜矛数量的3倍多。可见戈在商代军队中是主要的格斗兵器之一。

    戈在以战车为主的古战场上是兵器中的佼佼者。那时,每辆兵车配有甲士3人,主将在左,持弓;戍兵在右,持戈;居中者按辔,任驭手。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誓师:“称而戈,比而干,立尔矛。”命令将士们举起戈,拿起盾,挺起矛。纣王的军队同样是有许多兵士持戈作战。古代著名的牧野之战以此而得名。士兵们不甘心为残暴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相向(典故由此而生),矛头指向纣王,致使纣王大败。由于戈的历史悠远,古代人们常把作为防御工具的“干”与“戈”并用,比喻战事。如“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等。从“戈”的字还组成不少有关的字,有“战”、“戮”、“戍”等,可见戈在车战时代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两军交战,车毂相错,戈从车旁横伸出来,勾杀啄击敌人,颇有用武之地。明朝的抗倭名将领戚继光,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真切地道出了将士征战南北,风餐露宿的戎马生涯。

    铜戈,是以勾啄为主、割杀为辅的兵器,也是适合车战的典型兵器。其形制主要从无胡发展到有胡,再到长胡。

    现今发现最早的夏代铜戈类似石戈,只有援和内,有的在两者结合部的旁边还伸出有绑绳子用的缚,单纯地具有勾啄的功能。

    战国时期,戈的内上又开了刃,增加了一个杀伤的部位。援、胡和内的结合处有栏,易于将秘安装牢固。栏旁还开有一些长方形、圆形的穿,戈秘也分秘、藤秘和积竹秘3种,有的上端套有铜戈帽,下端又有戈尊,保护秘的两端。安装时,秘的上部不仅要开可以插入内的孔,有的还要开一条长槽,将栏的后部插入,然后再用丝绳或皮条绑扎紧。

    到春秋战国晚期,由于盔甲的坚硬度逐步提高,车战也渐被步战、骑战所取代,于是,戈的使用价值锐减,最终由更先进的“卜字戟”更替。汉朝以后,戈作为实战兵器在战场上已完全绝迹,但作为一种礼仪兵器,戈仍旧是仪仗、门卫将士手持的饰物。

    二、矛

    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过去在狩猎和战争中使用最久的刺杀和投掷武器。中国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使用的梭标、红缨枪、长矛枪,经历了漫长的战争风雨,功勋卓著,经久不衰。

    矛是一种直刺、扎挑的长柄武器,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石器时代有石矛,青铜器时代又有青铜矛,到了钢铁时代,钢铁矛又应运而生。由于矛头越来越锋利,锐不可挡,刺杀扎挑效果明显优于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它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常备兵器。

    长矛伴随着古代战争方式由车战到骑战再到步战的演变推进,矛可说是武器中的元老。相传,前汉时,秦国大将章邯挺刀拦截楚军,迎面碰上楚将项羽,项羽威风凛凛,横槊跃马应战,霎时间,刀槊相交,寒光凛凛,不到几个回合,杀得章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只得抛刀败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项羽所持的槊就是一种长矛。三国时张飞用的“丈八蛇矛”,曹操步将程普持的“铁脊蛇矛”,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使用的武器虽然有悖于史实,但也能说明冷兵器时代,矛在当时是武将们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器,自然也是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但是长矛也有其短处,它的刃部较长,挥舞刺杀不够灵敏,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此后,矛虽然不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仍用于作战,后来的历次农民暴动,及我国早期的工农武装,抗日战争敌后游击队和武工队仍主要以大刀长矛为武器。

    三、枪

    这里所指的枪,当然是冷兵器的枪,它与我们现代所指的步枪、手枪、机关枪截然不同。古代兵器中的枪,是一种类似于矛的刺杀兵器。它与矛的区别一般说在于枪头比矛头的刃部短而锐尖,所以刺杀时枪比矛更为轻便锋利,由此枪取代了矛成为后来的主要兵器。

    据史料记载,枪最早出现于黄帝时代,直到汉代前期枪仍是竹竿或木杆制成的。

    后汉时,诸葛亮遣人制造的枪加了铁枪头,长两丈到两丈五,样子还未脱离矛的形式,因此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作战。

    据说元末农民起义的首领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身带双枪作战。一支用于步战,枪长一丈六,枪杆一握粗;另一支用于骑战,枪长一丈二,上悬黑缨、黑旗。每次激战,都拿着它勇猛地杀向敌阵。将士们一见到朱元璋的黑旗飘扬,黑缨枪闪光在沙场,个个便精神抖擞,奋勇争战,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据史料记载,在那些征战沙场的峥嵘岁月里,朱元璋曾出生入死,多次遭到袭击,枪柄上留下3处刀痕,黑旗上挂有5处箭射穿洞。这成为他日后炫耀武功的历史见证。

    到明清时代,虽以火器为主,枪仍是近战的常规武器之一。这时的枪主要有四角枪、箭形枪、龙刀枪、镞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等。清末以后,枪逐渐退役,其形制渐趋单一。

    隋朝,昏君隋炀帝在位时,由于开国元勋忠孝王伍建章上殿痛骂隋炀帝杀父害兄的罪行,惨遭杀害,并根据隋炀帝的圣旨,伍家160余人满门抄斩,伍建章之子,南陧侯伍云召听说父亲被杀,满门抄斩以后,便愤而起兵反隋。他也是一员万夫难挡的虎将,使用的兵器,也是丈八钢枪。梁山好汉,80万禁军教头林冲使用的兵器也是丈八钢枪。枪是当时作战的主要武器。

    南宋爱国名将,统领千军万马的元帅岳飞使用的兵器就是长枪。他就是用这杆枪刺中金兵统帅金兀术的,也是用这杆金枪,在两军交战中刺杀金兀术手下的大将金牙忽的。岳飞为了尽忠报国,就是用上述兵器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固守着边关。可惜这位智勇双全,金枪打遍天下无敌手,战功显赫的统兵元帅,却惨死在南宋朝廷里卖国奸贼秦桧的手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良,成为千古罪人。如今在杭州岳王坟、岳武庙内,有两个锈迹斑斑、跪在岳坟前的铁铸罪人,即秦桧夫妻,被世人唾弃和责骂。那里挂着一对匾额:“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人们永远缅怀爱国忠臣岳飞;人们永世咒骂卖国奸贼秦桧。

    据世界兵器史和战争史记载,公元前6—4世纪波斯战争中,波斯军队中就专门配备手持长枪的士兵,在车战、骑战和象战中,在步兵的白刃战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长刀

    长刀是我国古代一种安有长柄的砍杀兵器。它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后期就出现了多孔石刀。多孔石刀,长约30厘米,厚却不超过1.1厘米。石刀的一个长边开有刃,另一边是非常平直的刀背。在靠近刀背的地方开有一排共7个整齐的圆孔,用于穿绳绑扎。安徽潜山出土的一件7孔石刀上,7个孔在一条直线上,而江苏南京出土的7孔石刀上,7个孔排列略呈一弧形。7孔石刀安装有长木柄。在长柄的一端竖直开一个和刀背截面差不多的深槽,将刀背插入,露出7孔,然后用麻绳、皮条等穿孔绑扎系固。安徽潜山出土的13孔石刀,也十分罕见。长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厚1厘米。

    这种长刀是由汉代的佩刀发展而来的,(佩刀又叫横刀,是古代军队中常备的一种短柄战刀)。长刀由于直背直刃,柄长刀锋,砍杀有力,很适合用于各种战斗场合,因而历来为兵家武将所推崇。

    在汉代,冶铁技术已有相当的发展,制刀技艺日渐精湛。那时曾先后炼制出30炼、50炼乃至109炼的钢刀。所谓“炼”即指将刀环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反复次数越多,钢刀的坚韧性越好。这就是“百炼成钢”一词的由来。

    唐代长刀又叫“陌刀”。这种刀两面有刃,通长1丈,重15斤,是骑兵、步兵的主要兵器,并有专门的陌刀将统领专门组织的陌刀队作战。据说大将李嗣业善使陌刀,他与田珍同被任命为左右陌刀将,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披靡。

    明清虽处在火器时代,但长刀仍是近战的有利武器。随着战争形式的演进,长刀形制日趋实用、单一。

    五、戟

    战国晚期出现了雄戟,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只凤凰引颈翘尾高歌,故又名“凤戟”。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卜形戟,并逐渐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了战场上的主流长兵器。

    戟是车、步、骑三用的武器,车戟一般在2—3米长左右,步戟1米长,马戟长在2.5米左右。汉末三国时代,因为战车已经基本上从战场上淘汰了,戟的用法渐渐变得和刀矛一样,以割、刺为主要攻击方式。当时,防身用的短戟也大量出现。

    但是戟毕竟有着它的缺陷之处,长戟不如长枪灵活,短戟不如刀剑锋利。因此,随着战争的发展,戟也渐渐从战阵中淘汰,变成了仪仗用具。

    六、剑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后来出现了铁剑和钢剑。历代上著名的十大名剑有:轩辕夏禹剑、湛泸、赤霄、泰阿、七星龙渊、莫邪、干将、鱼肠、纯钧、承影。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把藏于故宫,至今依然很锋利,这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图90图91图92图

    秦汉时期的秦剑可以说是古代青铜剑发展的巅峰。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秦剑不断加长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攻击敌人。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通过穿透对方的铠甲来刺杀敌人,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由于秦剑剑身特长,剑柄也相对很长,一般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少数剑柄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汉代剑术已非常精湛,能在斗剑中显示出武艺造诣的深浅。

    七、斧

    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代兵器。春秋战国时,斧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到了秦汉三国之际,战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骑战和步战成为当时战斗的主要形式。又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斧的质量和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因此斧又被军队作为主战兵器之一。至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样有凤头斧、长柯斧等。斧的刃部加厚,手柄缩短,这种斧的砍杀效果相当高。

    至宋元时期,斧在战场上仍然使用。这些斧,既是挖掘坑道的工具,又是一种杀伤力很大的白刃格斗兵器。公元1140年,金兵将领图术率领精兵1.5万余人骑达郾城,宋军名将岳飞领将士各持斧刀,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兵。当时宋军使用的战斧有大斧、凤头斧、娥眉斧等。至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战斧有锚斧、镰斧。至明代时,大斧的种类有日华斧、开山斧、无敌斧、静燕斧、长柯斧等,其样式与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编进十大类军器中,八骑前锋营装备了圆刃斧和直刃斧。

    八、钺

    钺也是古代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有“斧王”之称,古时多用于打仗。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常持钺。钺的式样与斧相同,形状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45厘米左右。钺杆末端有钻。钺有长杆钺和短杆钺两种。长钺笨重不好舞动,随着矛、枪的出现,钺也渐渐退出了军事的历史舞台,成为一种仪仗器具。而短钺却在历史中流传下来,如八卦掌学派中所用的子午鸳鸯钺便是一种

    短钺。

    九、弓

    弓是射箭用的一种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弯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的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弓箭的发源地尚不能确切断定,因为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他们的早期阶段都使用过弓箭。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枚石镞,即石头磨制的箭头,距今约2.8万年。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长2.8厘米左右,前锋锐利,做工精细。据推测,这还不是我国最古老的箭头,我国祖先使用弓箭应该推回到3万年以前。原始社会早期的弓箭,制作简单,形状粗陋。弓身用竹片木条弯曲,拴上弓弦,即“弦木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当作箭,所谓“剡木为矢”,这就制成弓箭。那时用它狩猎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既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同时又避免近身捕猎遭受猛兽的威胁和伤害。后来人们又用石片或兽骨磨制成箭镞,安装在箭头上,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猎获更多的禽兽。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不仅箭镞有了更为尖硬锐利的铜镞,而且弓的形制更加富有弹力。商代的弓,其拊部向射手一侧明显凹陷,当拉弦释弓时,弓体向相反方向弯曲,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可在张弦后保持较强的弹性,大大延伸了射程。图98

    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根据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

    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制弓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约成书于战国初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弓所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为弓取六材”的六种材料是:干(柘、桑、橘、木瓜、荆、竹等)、角(牛角)、筋、胶(鹿、马、牛、鼠、鱼、犀)、丝和漆。书中对每种材料都规定了明确的选择标准。对弓的制作工艺真是非常讲究,冬天做弓干,春天浸治角,夏天治筋,秋天把三者用丝、胶、漆合起来做成弓体,入冬后把弓体放置于弓匣之内以定其形,来年春天再装上弓弦检验,制作一张良弓前后达3个年头。

    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安上弦;“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此外根据制作方法,弓又可分为“单体弓”、“强化弓”、“合成弓”三种。“单体弓”是指单纯把一种弓体材料弯曲安弦而制成的弓。“强化弓”则用绳类将弓体缠绕加固,增加弓的弹力。“合成弓”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这种弓弹力足,威力大,射程远,但制作比较复杂。弓还有大小长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与成人身长相等,短弓多为骑兵使用。在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用短弓,而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用长弓。据说当时中原一带的人们把这些使用大弓的民族称为“夷”,有趣的是分解开“夷”这个字便是“大”和“弓”。

    十、弩

    弩是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在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射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结构,不需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逐渐被淘汰。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在弩上的弓是横置的,借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弩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借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由弩所发射出的方镞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方镞箭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并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

    西方弩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好在拉弩弓时有所防护,这种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一队弩兵可以用盾牌设立出一道盾墙,让他们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紧弩弓弦,在射击时,便只有弩和头盔会露出盾墙。由于西方的弩机结构相比中国的效用差,弩的射程近,上弦时间长,威力甚至不及弓箭。如果他们在开放的地区遇上比较具威力的长弓兵,通常会被迫撤退。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于是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地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等。

    明代又有人将此改良为诸葛弩,但实际上这种弩的射程极短且威力不强,未曾实际用于战场。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到清朝年间,军队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虽然古代的中国人便已开始使用弩,不过公元900年的欧洲似乎是自行创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错,威力则超过弓,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作射击准备,平均每一个弩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两次射击。

    传统的武器装备在现代反恐中也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反恐突击队员使用的强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树木,主要用于隐蔽突击作战、解救人质,是特战队员有效的攻击性武器。

    十一、云梯和战车

    云梯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由三部分组成,虽然稳固,但很笨重难以控制。唐朝时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固定在底盘,并且有可升降的上城梯。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良。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图103

    战车是在战场上必备的武器之一。古时战车仅仅是提供载人、防御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携带武器进行作战的战车慢慢被发明出来。如火箭车和老虎车,便是其中的两种。

    十二、护甲

    1、铁头金钢

    头盔是用金属、皮革和其他材料制作的防护帽。中国原始社会,就有兽皮防护帽,被称为“胄”。战国燕国时有用铁片编缀的铁头盔,称“兜鍪”。1758年法国的龙骑兵最初使用的头盔是圆形,有两个硬帽檐、下鄂带和上部装饰。俄国最早的金属头盔原型是近卫重骑兵的银质球顶尖盔(1764年),盔上装饰金属鹰和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都使用钢盔以防枪弹和炮弹(地雷、手榴弹)弹片的伤害。前苏军亦使用头盔,1939年以后将头盔正式改称钢盔。这种钢盔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纪90年代,各国步兵、骑兵、炮兵仍在使用头盔,即钢盔。

    中国古代宋、元、明各代头盔的形制,大体类似,多为金属制造。据《武备志》记载,元代以前,盔一般是用铜铁、皮革、纸、藤等制成,明代以后,盔的质料有所改进。明初,在以金属、皮革制的同时,开始用绸布和棉花制成帽形,外包铁叶,贯以铜钉。到了清代,仍效仿明代的盔胄,主要以绸棉制作,外加铁叶和铜钉,比以前更轻便。火器发达以后,这种盔不能抵御枪炮弹片的攻击,便停止使用,改用质地坚硬的钢盔,一直沿用至今,各国步兵都还装备钢盔。

    2、西欧的甲胄

    叶片甲是一种防备冷兵器,在中世纪也是防备火器杀伤的战斗装具。上古时候就有。最初是用结实的麻布衣或皮革制作的,随着金属的出现,装上了铜片、青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全金叶片甲就产生于那时,后来为古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叶片甲是骑士的主要防护器具,后来成了重骑兵的装具。但是,叶片甲有时连箭矢也挡不住,更防避不了火器。因此,16世纪时士兵参战多不用盔甲,在罗斯军队中,叶片甲没有广泛使用,因为9—10世纪古罗斯(比西欧早)使用的基本防御盔甲是锁子甲。

    3、防弹背心的祖先

    铠甲是一种护身的防护甲,形似短袖衬衫和背心,最初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外部罩上件丝绒外衣,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11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的铠甲所代替。在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在现代条件下,在古代铠甲基础上,研制成钢质防御子弹和炮弹(地雷)弹片杀伤的,护胸、特种铠甲、尼龙和玻璃钢的防弹背心。

    4、士兵的保护面具

    脸甲位于头盔的前部,为防止冷兵器袭击将士脸部,古代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或者是活动的(可以掀起的脸甲),由钢或铁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2个鼻、嘴孔。古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称为“护鼻”)下垂在脸部中央。古罗斯军人也戴环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5、保护脖子的铠甲

    颈甲是护具的一种配件,专为保护颈部使用的。在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将士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胛骨免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锁子甲,铠甲)颈甲成锁状(金属网状),固定在将士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中世纪,在马克西米利安时代,在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颈甲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颈甲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右面用暗扣联接。

    6、护头的铠甲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传说在上古时代,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中,蚩尤部落已有了防护头部的装具,并在顶部装上兽角,既能护头,又可触人,具有双重战斗性能。新石器时代的胄,多是用藤条编制或用兽皮制作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使用藤胄、皮胄。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皮革制胄。曾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年的皮胄,用18片皮甲片编缀而成,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这种皮胄是商周时期皮胄最典型的代表。

    青铜胄在商代也开始使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制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殷墓中,发现了140多顶铜盔。这些铜盔形体近似,都是整体范畴而成,重2—3千克,高15厘米,底宽18厘米。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胄的顶部有一向上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胄的表面打磨光滑,兽面等装饰图案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铸成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贲”之士。胄的内面仍保留着铸造时的糙面,推测当时胄内一定还有柔软的织物作里衬。西周时的铜胄也是整块范畴,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从出土的周胄来看,造型朴实,不像殷代胄那样装饰华丽。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部造型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开始时被称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7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据说,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耳率领骑兵西征时,骠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误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万状,魂不附体。

    唐宋以后,兜鍪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这种铁制的头盔,作为我国古代军队中普遍的护头装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铁钵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8寸多,网长1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而普通士兵用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上面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到清代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为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铁甲已列为历史遗迹,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效用,胄已被现代的钢盔所取代。

    7、战马的钢铁盛装

    古代骑战中,战马是古战场上十分重要的一支主力军,所以保护战马的安全,也是防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铠甲称为“马甲”或“马铠”。

    早在商周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马甲主要用来保护驾车的辕马。秦汉以后,骑兵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兵种,马甲又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

    这两个时期的马甲在用料、制作工艺和形制上都不相同。商周时期用来保护辕马的马甲,主要是皮质的,面上涂漆,并画有精美的图案。整副马甲分为保护马头及躯干两个部分。秦汉以后,用于保护骑兵乘马的马甲,开始时还有皮质的,主要是用皮革制成的“当胸”。三国以后,就出现了全副铁质的马铠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重甲骑兵——“甲骑具装”,至此马铠的结构日趋完善,并从此称为“具装”。这种“具装”一般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和保护马臀的“搭后”,“寄生”6个部分组成,使得战马除了耳朵、眼睛、鼻子、嘴以及四肢尾巴暴露以外,全身都受到铠甲的保护。当时这样一领具装铠接近90斤重。隋唐以后,重甲骑兵日渐减少,但马铠仍是军队中较多使用的防护装具,一直到明清时期,骑兵的战马才不再披这种笨重的马铠。

    甲胄虽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具,但也有它的弱点,从皮甲到铁铠,随着甲胄防护力量的加强,其重量也大大增加。宋代一领铁铠重约50斤,明代的铁铠一领连盔重57斤,再加上兵器和其他装备,一个士兵负重约88.5斤。披戴这样重的盔甲,很不便于行军作战。如公元1140年,宋、金在顺昌交战,宋将刘琦诱使金兵攻城,但却闭门不出。金宗弼(即金兀术)的重甲骑兵在烈日下暴晒半日,已“力疲气尽”,陷于瘫痪,这时刘琦率人马突然杀出,金兵已无力应战,被打得大败。北宋是我国古代甲胄制造的顶峰时期,也是它开始走向衰落的起点,导致它衰落乃至废弃的主要因素是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当然,火药发明的初期,火药的威力还很有限,甲胄仍然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火药日益显赫的威力逼迫甲胄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战争中的冷兵器

    冷兵器在古代战争中,曾创造过辉煌,而火器于公元10世纪问世以后,它不仅被继续沿用,甚至在陆,海、骑、车战的各个战场上,与火器平分秋色,各领风骚。

    一、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身影

    到18世纪,枪械和火炮日臻完善,普遍装备部队以后,它也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在现代武器库中依然可以看见它的身影。有些冷兵器还备受当代军人和特工人员的青睐,连那些潜心研制最尖端武器的专家学者,也并没有从他们的专著中一笔勾掉冷兵器的价值。当然,在热兵器时代,冷兵器理所当然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现代兵器,成为过去。但有些冷兵器,它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生命力,也许,在未来战争中,仍会与热兵器同时并存,配合默契,还会再创辉煌,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难怪,有人把冷兵器匕首比作武器库中穿过漫长时间、跨过无数世纪一直活跃到今天的“武器活化石”,像古生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一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历时4年之久(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先后参战的国家有61个;参战的军队达1.03亿多人;作战地区波及三大洲和四大洋。这次战争,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全面爆发的起点,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历时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共进行10年,但时间跨度则为30年之久。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有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都优先应用于战争,用于制造和改进军队兵器技术。出于战争的需要,不断改善武器装备,对已有的兵器加速进行改型换代,无论是飞机、火炮、坦克、军舰,还是枪支弹药等,都在不断更新。火力更猛,速度更快,飞得更高,射得更远,杀伤力更大,这是各国将古代武器更新改进和换代变型过程中所坚持的发展

    方向。

    但是,不管交战双方怎样变换武器,那些冷兵器在参战的六十几个国家中仍在不同程度上大量应用,在正规作战部队中列入装备,而在民兵、民团和游击部队中则作为主要兵器广泛使用。据史料记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德联军同法军作战时,双方在陆战中仍大量使用了风驰电掣、纵横捭阖于沙场的骑兵部队,有不少主力部队集团军中骑兵数量占50%之多,再如,在1914年著名的马恩河交战中,英德联军就充分发挥骑兵机动灵活、快速作战的能力大败法军,使德国打算在西战场上迅速粉粹联军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这些骑兵除装备一些枪支外,主要以冷兵器军刀作为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威震沙场,突破敌人的前沿阵地,给步兵开辟道路,或抢占滩头阵地和制高点,他们与步兵、炮兵配合默契,深受前线指挥员的重视。

    两次大战之间,在前苏联国内战争的战场上,以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元帅领导的骑兵军团,手挥军刀所向披靡,在保卫察里津,攻占乌拉尔,争夺克里木,肃清邓尼金、高尔察克的许多战斗中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1935年11月9日前苏联授予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叶戈果夫和布柳赫尔5人最高元帅军衔。这5位元帅,都是骑兵出身,骑兵一到,敌人望风而逃。前苏联的杰出统帅朱可夫也是骑兵出身,是上述5位元帅的部下,他也是用一把“马刀闯天下”,仅用25年的时间,就从一位普通骑兵战士晋升为名垂世界军史的伟大统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1个参战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不平衡,综合国力又相差悬殊,军事工业和武器生产能力也截然不同,因此,在军队中,在对敌斗争中,冷兵器和现代兵器的装备比例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谁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掉冷兵器的作用,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正规部队,包括飞行员、伞兵、水兵、炮兵等特种兵,在野战装备上都有刺刀、匕首、短剑等防身冷兵器。军刀、马刀则作为骑兵主要的兵器。在敌后作战的游击队,由于枪支有限,便要求就地取材,凡是能够用来作战、杀伤敌人的工具,一律使用,其中包括:棍棒、铁钯、铡刀、砍刀、梭标、标枪、弩、弓箭,匕首、长矛、短枪、大刀、飞刀、飞镖、剑、狼牙棒等等,几乎自古流传至今的全部冷兵器,那时都派上了用场,就连古老的弹射兵器——弹弓都充分利用上了,比如,人们熟悉的小兵张嘎就是利用弹弓打伤日军,夺下一支手枪装备自己的。

    二战期间,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占领白俄罗斯大片领土以后,那里的人民在敌后组织了拥有45万人的庞大游击队,当时正规武器是有限的,人们揭竿而起,初期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钢刀、大镰刀、斧头、木棒、铁棍等各种冷兵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初期和在敌后战场上,游击队使用的武器,主要也是红缨枪、梭标、大刀、长矛、弹弓、棍棒、飞刀、短刀,甚至菜刀、斧头等冷兵器,去夺敌人的枪支武装自己。

    二、局部战争中显露峥嵘

    1945年二战胜利以来,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虽然没有再发生席卷五洲四洋的世界大战,但是,地球上并不太平,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生了150次左右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就是说,局部战争的炮声,此起彼伏,战争的硝烟一直弥漫在和平的天空。死神到处逞凶,在广袤的大地上,天天流淌着无辜居民的鲜血;成百上千万的难民冲击着地球的经纬线,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饥寒交迫中告别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

    在已发生的局部战争中,有大规模旷日持久的朝鲜战争、两伊战争、越南战争,有四次中东战争,有海湾战争等等。在这些战争中,交战双方的部队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兵器外,也没有放弃可以利用的冷兵器。特别是在白刃战和近战格斗中,也都发挥冷兵器的作用。比如,美国等国的快速反应部队,在其单兵装备上,都配有匕首,而且是多功能的匕首;俄罗斯等国在自动步枪上仍配有刺刀;在森林作战中还配有精制的利斧和砍刀,作为披荆斩棘用。

    在大多具有反侵略性质的局部战争中,人民的武装都比较落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冷兵器。在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同美国军队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越南游击队使用了砍刀、长矛、梭标、竹箭、竹刺、竹矛、竹刺蝈等对付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利用森林地形的优势打击侵略者,神出鬼没,使美国军队草木皆兵,不得不利用直升机发射空地导弹,打击出没在原始密林手持砍刀和弓箭的游击队。最后,越南人民终于获得了彻底胜利,将美国侵略者赶出了越南。这也可以说,是冷兵器在现代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

    在朝鲜战争中,英勇的朝鲜人民在敌后作战,使用各种冷兵器,刀、棍棒、斧、梭标、长矛、马刀、菜刀等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决斗,狠狠打击了美国军队,使他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不得不在板门店坐下来签字认输。

    在英阿马岛战争中,冷兵器也显露了它的峥嵘。一边使用最先进的“飞鱼”导弹,准确地炸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一边在岛上陆战中,在攻占滩头阵地展开白刃战时,又刺刀见红,发挥了冷兵器的威力。

    切不可小看局部战争,实际上它们已成为二战后研制新武器的试验场。比如喷气战斗机,前苏制米格-15和美制佩刀喷气式战斗机都是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应用。空对空“响尾蛇”导弹、“麻雀”导弹,空对地“百舌鸟”导弹,地对地“飞毛腿”导弹,“红眼睛”防空导弹等先进的武器都是在局部战争中首次应用,并吸取经验,不断改善的。但是,上述冷兵器也伴随这些最先进和最现代化武器,穿过时代,走到战斗的前沿,作出突出贡献,犹如一位在一望无际的莽莽沙漠上跋涉的旅行者,身上虽有高贵的盛装,口袋里有价值连城的珠宝,在烈日下挣扎,由于饥渴难耐,此时此刻会认为那世上最最普通的“一杯水”,在他眼里都会胜过一切。在现代战争的战场上,当与敌人短兵相接、近战格斗的时候,扭打在一起,进行着力的较量。如果此时此刻有人能递上一把锋利的匕首,置敌于死地,那么他会认为,这种原始冷兵器胜过一切先进的导弹或其他武器。应该承认,那时手中的冷兵器将胜过那沙漠中的“一杯水”。

    三、谍战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古往今来,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便可发现,各国统帅不仅指挥千军万马,拼杀于疆场,争城掠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而且也倍加重视利用高超的谍报人员智取谋攻,以求事半功倍之奇效。

    中国是最早重视“间谍战”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600年夏商之际,商就利用伊尹刺探夏朝情况,对灭夏起了很大作用;公元前1100年商周之际,周朝利用姜尚刺探商朝情况,对灭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都是“上智为间”成功的典型,历朝历代用间或成或败之例不胜枚举。

    在外国也是如此。从凯撒大帝、汉尼拔元帅到拿破仑、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元帅统兵作战,历来重视两线作战,一是强攻,真枪实弹拼于沙场;二是智取,在无形秘密战线上进行斗争,以获取价值连城的情报。

    今天,在谍战中早已开始利用的间谍卫星、间谍飞机、激光窃听器、海下声纳窃听器等可说是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高精度的谍报侦察,及时快速地窃取真实可靠的情报信息,确保战争的胜利。

    但冷兵器在谍战中,依然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匕首、飞刀、飞标、利斧、毒针等冷兵器在现代谍战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

    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的谍报人员潜入敌后,抓“舌头”,摸岗哨,为了达到隐蔽的效果,往往使用匕首、飞刀、飞标等冷兵器,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完成任务。

    四、未来战争中的地位

    关于冷兵器在未来战争中还有没有作用,目前在军界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从18世纪进入枪械和火炮时代以后,枪炮完全取代了冷兵器,到20世纪初飞机、坦克等杀伤性兵器的出现,战争方式和战场面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各种导弹、激光武器、智能武器的应用,加上新概念武器的不断研制成功、装备部队,在未来战争中恐怕连一般枪炮都要被扫进历史,那冷兵器就更不会有什么位置了。总之,这种看法对冷兵器是持否定态度,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人们的目光都瞄在现代化兵器上,从今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看,冷兵器似乎早该寿终正寝,成为历史了。

    另一种看法,承认现代兵器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预见到在跨入21世纪以后,在未来战争中,还会研制出更新的智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和激光武器,而且这些武器在战争中越来越发挥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但是认为,对兵器,如同对待所有事物一样,都应该有一个辩证的观点,应该辩证地分析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关系,看待今后战场上的快与慢、动与静,正如部队装备了洲际弹道导弹,并不等于废除远程轰炸机一样。同时也应该深刻地分析未来的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潜力等,不该把五洲四洋世界200多个同家和地区都放在一个天秤上衡量。应该客观地承认,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目前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非但不能缩小,而且还会拉大。基于这种观点,他们肯定了冷兵器在未来战争中,在有限的地域、有限的国家、采取有限的手段为达到有限的目的而进行的有限的局部战争中,依然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发展中国家,依然会见到冷兵器的矫健身影,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那些掌握尖端、现代化武器的大国一旦入侵这些国家,那里不肯屈服的人民,一定会再度拿起弩、长矛、砍刀等落后的冷兵器进行殊死斗争,打击侵略者。

    我们深信发展中国家,不会一朝一夕就摆脱掉贫穷落后,不会在短时间内跨入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不会拿出巨额资金去购买昂贵的导弹。发展中国家的武器装备在不远的将来不会得到彻底的改善,不该以大国的尺度来衡量这些国家的现实,而遭伤害和受欺辱的,正是这些国家。

    权衡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比较正确的,它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总之,对冷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因地制宜地、客观公正地评估冷兵器可能具有的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