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百年专制与斗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爆发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者将战争损失和对外赔款等等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官吏和地主阶级的盘剥变本加厉,银价上涨,灾害连年,农民痛苦不堪,纷纷走上反抗的道路。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2万多名群众在洪秀全等人率领下发动起义,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号。起义力量发展很快,9月在永安(今蒙山县)建立自己的政权,提出“扫除妖孽,廓清中华”的宗旨。除天王洪秀全外,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太平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多次冲破清军的封锁,于1852年4月进入湖南。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振。3月占领南京,以南京为自己的都城,改名“天京”。建都之后的太平军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主要包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但平分土地的做法在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太平天国否认不平等条约,禁止贩卖鸦片,坚决反对外来侵略。这些政策使太平军得到更多响应,天地会和捻军的起义也形成有力配合。曾国藩湘军配合清政府围剿太平军,被石达开指挥的西征将士大败。清军在天京附近设立的江北、江南两大营,也被太平军拔除。到1856年夏季,从武汉到镇江连成一片,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但是,此后,农民运动的种种局限性开始暴露,在内乱“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被逼走。面临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的大规模镇压,太平军进入艰难危机之中。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仁玕等一批年轻将领受命于危难之中,形成新的领导核心。1858年8月,陈、李联手,粉碎了军府重建的江北大营,1860年5月,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也被破除,挥师苏、杭,重现振兴局面。但在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天京危急。李秀成率军回援天京,与湘军大战40余天,未能破围。次年5月,陈玉成在寿州战败,被俘后壮烈就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余部在大江南北辗转坚持战斗,直到1868年。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最终失败,经历14年,纵横18省,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发挥了铺垫的作用。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发生在1861年(干支辛酉),是清朝皇室内部权力之争,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一起重要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咸丰皇帝和一班亲信逃到热河。不久,咸丰在热河病死。6岁的载淳即位。8位辅政大臣奉遗诏主持国务。载淳的生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慈禧提出“垂帘听政”,遭到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辅政大臣的反对,使她未能得逞。1861年10月,奕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政变,奕回到北京后作好了准备。

    返回北京时,慈禧让肃顺护送咸丰灵车,自己和载垣、端华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11月2日,也就是她刚刚到北京的第二天,发动了政变。她首先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将载垣、端华等当场逮捕;紧接着派人逮捕肃顺。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关于由8位大臣辅政的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5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慈禧给8位大臣定的第一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47年的统治。

    捻军起义

    传统老百姓用的油灯,点燃的是灯捻。捻军用小小的灯捻为自己命名,既表明捻军来自农民和平民百姓,又表明他们像“捻子”一样组织起来,分散活动,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二三百人,名称中包含着形象的比喻。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军起义是和太平天国几乎同时的农民起义,也是与太平天国配合、相呼应的农民运动。

    捻军最早起源于鲁西南以及皖北、苏北地区,饥寒交迫的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半农半兵。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军积极响应。1855年,捻军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形成几十万人的力量。作为太平军的友军,他们不断打败清军的镇压。1863年,张洛行牺牲,侄子张宗禹领导斗争。1866年秋,捻军分成东捻和西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为首领,活动于中原;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东捻军遭到曾国藩、李鸿章联合外国势力的镇压,1867年底战败,任化邦被部将杀害;赖文光于1868年初在扬州被俘就义。西捻军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进入山西,将矛头指向北京,震动了清王朝。1868年8月在李鸿章、左宗棠以及英法联军的联合围剿下全军覆没。张宗禹下落不明。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英勇斗争的捻军起义失败了。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民族。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各地维新派人士创办杂志,组织团体,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主张的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人物的影响和舆论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广开言路;编练新军;废除八股,兴办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等等。

    新政措施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深感朝不保夕的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商议对策,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谭嗣同也和袁世凯秘密交谈,然而,袁世凯的出卖行为使这些努力功亏一篑。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下令追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6人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变法维新只进行了103天便惨遭失败,所以历史上也称为“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深刻的革命运动,是中国人民为改变命运而觉醒和奋斗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指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斗争的全过程。狭义则是指在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进行的武昌起义所引发的革命。

    189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号召推翻清朝,振兴中华,从此掀起了辛亥革命序幕。此后,他先后多次筹划武装起义,均因实力悬殊而失败。1905年,他到日本,与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以及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了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同盟会又多次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的使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和消灭封建主义的目的。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旨在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

    早在1910年11月,孙中山就与黄兴、赵声等策划起义,会后经过精心准备,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8处,组建了800人的敢死队,从海外筹集了资金、购置了武器,并联络苏、浙、皖、桂4省革命党人配合响应。本来,计划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4月13日,后来根据情况变化改为4月27日。当天,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歧翻墙逃走,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夜,清军增援力量强大,起义军因众寡悬殊而撤退。起义中共有86人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敛72具烈士遗骸,安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于是“黄花岗起义”的名称载入千秋史册。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在武昌举行的一次旨在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斗争。由此引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早在1904年7月,武昌就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相继成立,积极活动。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人已经在新军中做了深入的工作,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中坚力量。1911年(农历辛亥年)9月24日,革命党人的秘密组织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临时总司令部,文学社领袖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会领袖孙武为参谋长,为起义做好组织准备,并制订出起义计划。由于孙武在赶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机密暴露,大批领导人被捕,或被迫逃走,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志士被杀害。

    在敌人大肆搜捕的严峻形势下,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迅速组织联络,决心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7时过后,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全营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他的率领下,革命士兵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各处士兵群起响应,楚望台聚集了大批起义将士,推举工程营左队队长(相当连长)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11时左右,以工程营为主力的起义军发起猛烈进攻,在黎明前攻下督署,当天攻占武昌全城。起义军乘胜扩展,到12日凌晨占领武汉三镇。这是革命党人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武装行动。

    起义者在10月11日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但由于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不在国内,缺乏经验的革命党人找来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相当旅长)黎元洪当湖北军政府总督,起义成果一时落入旧官僚、立宪党人的手中。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是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实行封建复辟的一次政治事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被清朝政府重新起用。1912年2月,袁世凯耍弄阴谋,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又胁迫国会选他为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又强行收缴议员证书,使国会陷于瘫痪。两个月之后,他干脆下令解散了国会。1914年2月,袁世凯一手炮制取代《临时约法》的《中华民国约法》,使自己独揽一切大权,连继承人也要自己推荐,俨然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专制皇帝。为了从名义上也当上皇帝,袁世凯纠集“筹安会”、“全国请愿联合会”,提出“推戴书”,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于1915年12月12日发表接受帝位,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在元旦正式登基。袁世凯终于戴上了“皇冠”。

    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护国军”的讨袁战争得到广泛支持,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反对袁世凯的力量。迫于压力,袁世凯只好宣布取消帝制,在历史上留下了83天的复辟闹剧。全国反袁斗争仍然此起彼伏,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张勋复辟

    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之后,曾经有两次复辟。第一次是袁世凯称帝;第二次是张勋借清朝宣统皇帝复位的复辟。两次复辟活动虽然都十分短暂,却表明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艰难曲折。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分别是副总统和总理。段祺瑞受到日本的唆使,以武力胁迫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参加欧战,被黎元洪免职,但段祺瑞握有兵权,黎元洪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支持自己。1917年6月,早有复辟之心的“辫帅”张勋率军北上,却在路过天津时与段祺瑞结盟,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张勋军队入京之后,立即着手复辟帝制。7月1日凌晨,张勋、康有为等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接入太和殿,宣布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北京城头重新挂上了清黄龙旗,就这样上演了“张勋复辟”的又一次闹剧。

    “征讨”张勋复辟的恰恰就是段祺瑞,因为国会的解散和黎元洪的下台,已达到了他自己的目的。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复位12天的溥仪再次退位。

    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是直系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造成的屠杀事件。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直系军阀吴佩孚派兵用武力进行阻挠。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全线罢工,1000余公里的京汉铁路全线瘫痪。同时,武汉工人代表和汀岸工人1万余人举行游行示威。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决定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2月7日,吴佩孚派军队包围总工会,开枪打死工人40余人,逮捕60余人,打伤200多人,开除1000多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和湖北工团联合会律师施洋等罢工领导人被残忍杀害,造成震动全国的“二七惨案”。

    军阀混战

    军阀混战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许多派系,主要有冯国璋以及后来的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此外,还有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阀,以及割据徐州的张勋等,互相斗争。人们一般认为直系是亲英美的,皖系和奉系是亲日的。但他们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时有权变。直系与皖系掌握中央政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派就为中国参战和不参战而产生矛盾,结果引发了张勋复辟丑剧。此后,段祺瑞掌握了实权,他想通过武力打垮南北各派军阀,统一全国,可他的对手并不示弱。曹锟和吴佩孚利用人们对段祺瑞投靠日本人的行为不满,发动人们倒段,又联合与段有矛盾的东北奉系张作霖,在1920年7月,发动直皖战争,皖军受前后夹击,只好求和,段祺瑞下台。

    但是直奉两系又发生利益矛盾。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大败,张作霖退回东北,北京政权归直系掌握。可曹锟在1923年的总统选举中,用高价收买议员,当上了“贿选总统”,引起公愤,反对声此起彼伏。张作霖见有机可乘,发兵25万,与直系开始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也投入兵力20多万,双方都有海空军参战,是北洋军阀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战从1924年9月开始,因不久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而以直系失败告终。北洋军阀混战,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也使它自己成为革命的对象。

    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发动的一次旨在反内战、求统一的政治事件。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又起战端。吴佩孚极力拉拢冯玉祥,任他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然而在此之前,冯玉祥早已和孙中山有密切的交往,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同时,冯玉祥对吴佩孚的骄横专权十分不满,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在吴佩孚发布作战命令后,冯玉祥召集部下召开紧急秘密军事会议,郑重宣布政变计划,将领们一致表示拥护。会议还决定为了迎孙中山北上,拥护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部队改名为国民军。冯玉祥率军刚到北京的北苑,便发出通电提出反战主和,谴责吴佩孚的罪行。随后,国民军攻占天津,解除吴佩孚兵权。一贯痛恨封建帝制的冯玉祥派部下鹿钟麟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皇宫,永远废除皇帝专号,将故宫改为国立图书馆、博物馆。政变之后,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商谈南北统一。北京政变不仅实现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的直接目标,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导致曹锟、吴佩孚政权的垮台,打击了直系军阀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渴望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军阀的黑暗统治。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两党实现合作。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确定准备北伐。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先遣队,这是一支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队伍,他们英勇善战,敢打敢拼,多次报捷,赢得“铁军”的盛誉。北伐战争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援,西路军解放湖南,攻克武汉;中路军解放江西;东路军解放福建。到1927年初,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北伐军占领了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势力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蒋介石集团窃取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形成了新的军阀统治。

    四一二政变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不仅使北洋军阀政府朝不保夕,也使帝国主义感到恐慌。它们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而看好的就是同民党右派。蒋介石本身对于共产党和全国工农群众极为害怕,不惜公然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上海的帝国主义及其买办勾结起来,向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举起了屠刀。

    1927年4月上旬,蒋介石一面在上海召开秘密的清党反共会议,一面将嫡系部队调入上海,并且与青红帮暗中串通。4月12日,流氓分子受蒋介石的指使袭击工人纠察队,而蒋介石的军队打着调解的旗号,实际上解除工人武装,并公然开枪打死打伤工人300余人。为了抗议这一暴行,这天下午中国共产党领导总同盟宣布罢工。次日,6万群众到第26军第2师师部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工人和发还枪械,队伍行至宝山路附近时,国民党军开枪扫射,当场血流成河。紧接着,蒋介石下令封闭上海总工会,开始对上海共产党人实行白色恐怖的大搜捕。3天内,即有300多人被杀,500人被捕,5000人失踪。

    四一二政变,直接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使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的本质,认识到建立自己武装力量、走武装革命道路的必要。

    七一五政变

    四一二政变后,原以“左派”自居的汪精卫迅速转变立场,暴露了他勾结帝国主义的本质。1927年5月17日,汪精卫把持的武汉国民政府的军队指挥官在武昌召开秘密会议确定反共。21日,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的一部分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解除工农武装,屠杀革命者,这标志着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革命。由于中共党内陈独秀采取右倾路线,使汪精卫有了可乘之机。6月19日,汪精卫与蒋介石秘谋共同反共。何键、唐生智等开始以武力向共产党发难。7月9日,武汉国民党中央举行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会上作出限制、取缔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中活动的决定。14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与汪精卫决裂。7月15日,汪精卫举行“分共”会议,正式宣布和共产党公开决裂。同时向共产党人大开杀戒,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七一五政变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人民军队新时期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使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武装革命的道路。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向南昌集中,7月27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成立,为起义作出严密部署。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北伐军2万余人在南昌起义,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控制了全城。起义胜利后,前委立即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宣言》,成立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贺龙、叶挺、苏兆征、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等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发表《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

    国民党急忙调军包围南昌,起义军于8月5日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未能实现原来的计划。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北江和海陆丰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领导的武装起义。1927年秋,中共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派来到湖南,组织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工人武装和浏阳、平江的农军等共5000余人,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于9月9日开始,经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向长沙进攻。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起义难以按照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原计划进行。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有效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0月,起义部队到达片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此,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11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以张太雷为委员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起义部队攻势猛烈,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警卫团一部和武装警察1000余人。广州外围的农民群众也通过武装暴动与起义相配合。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美、英、日、法等帝国主义公然实行武装干涉,国民党调集大量部队向广州压过来。12月12日,起义领袖张太雷牺牲,经过浴血奋战的起义军被迫于13日撤离广州。

    广州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武装力量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广州起义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原大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内战。这场内战的交战方是被称为“新军阀”的各集团。蒋介石掌握中央大权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集团发生很深的矛盾。蒋李、蒋冯之间分别发生战争,蒋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分化了对方,占了上风。到1930年3月,冯、阎、李三集团又联合起来,推举阎锡山为总司令,冯、李为副总司令,通电反蒋。4月,反蒋军开往陇海、平汉、津浦沿线,开始讨蒋战斗。双方在北到山东,南到长沙的千里战线上,投入百万兵力混战。随后,冯阎又联合汪精卫等人倒蒋,在北京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但是,东北的张学良得到蒋介石的许诺后,决定拥蒋,并发兵入关,占领北平天津,对冯阎形成夹击。11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胜利告终。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是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农村根据地建设,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又称红军。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江西井冈山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同时,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造了新的经验。同时,在南方许多地方和陕西北部也出现了许多革命根据地。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各地红军乘机积极发展。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以重兵进攻中央苏区,连续三次大规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1933年2月,蒋介石以40万人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蒋介石不顾日军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仍然集中50万人的兵力于9月下旬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红军遭到极为严重的伤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反“围剿”作战虽然英勇顽强,大量歼敌,但损失严重,也都被迫转移。

    长征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和红军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并确定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的战略方针。红一方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通过东征、西征,扩大了红军队伍,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江两、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范围内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主力红军转移之后,顽强坚持游击战争,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发展壮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共工农红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时期,是通过土地改革和苏区建设建立巩固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和社会基础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路线、方针、战略、战术发展成熟的时期。经过土地革命严峻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的重要军事行动。长征具有综合的、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是播种机,是工作队,是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壮丽的篇章,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中央苏区遭受严重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但这时的红军仍然在错误军事路线指导下,到湘江以西地区,已损失过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在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领导权,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主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然后突然插向云南,抢渡金沙江,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后面,为实现转移的战略目标赢得了重要机遇。此后,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从8月至9月,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反对、阻挠红军北上,并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反复斗争,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19日,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迫使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青年学生以满腔的青春热血,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于1935年12月9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5年11月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12月9日,5000多名爱国学生拥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走在前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并且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包括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但是,国民党政府代表拒绝接受请愿书,愤怒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更多大学、中学学生踊跃参加,得到市民的热烈拥护。政府出动大批警察进行封锁镇压,用水龙进行喷射、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与军警英勇搏斗,百余人受伤。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举行总罢课。各校学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组织,演讲、演出、报纸、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开展。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再次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者超过万人。上午11时,在天桥广场举行盛大的聚会,会后游行队伍奔向东交民巷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

    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中城市相继爆发学生运动,各地下人也热情支持。全国抗日救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一二·九运动之后,有许多青年学生与工农相结合,走上革命道路。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爱国抗日的行动,是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因发牛在1936年12月12日,所以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蒋介石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民族危机于不顾,一味发动内战。蒋介石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到陕甘一带,逼着他们进攻红军。但这两支部队的首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日本侵华切齿痛恨,决心爱国抗战。蒋介石12月4日亲自飞往西安督战,张学良恳切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番“苦谏”遭到蒋介石拒绝。12日,张学良、杨虎城指挥部下在西安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对陈诚等人实行武装囚禁;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西安事变的发动震惊国内外。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杨虎城电报,作出促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由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奔赴西安。周恩来一行抵达西安,分析形势,力陈主张。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来到西安。通过各方谈判,迫使蒋介石于24日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合作,对于挽救民族危亡,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杨虎城后被蒋介石监禁、杀害;张学良被长期囚禁。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已永远彪炳史册。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1939年,解放区军民既要抗击日寇的疯狂“扫荡”,又要承受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经济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中共中央确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艰苦奋战3年,克服重重困难,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槐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民主政府机关、学校既动手生产,也发展经济,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各级党政干部率先垂范。大生产运动的健康发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的和平谈判,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为期43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期间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实际上是蒋介石的一种“和平攻势”,以获得充足的时间准备发动内战。中共中央认为,应当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8月28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本来并没有和谈诚意的国民党方面没作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谈判期间,蒋介石派重兵向上党解放区发动进攻,对谈判进行拖延、干扰,对中共方面施加种种压力。10月10日,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在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上阐明了双方的意见,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仍存在着严重分歧。1946年6月底,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双十协定》被彻底撕毁了。但重庆谈判对于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立场和反内战求和平有重大意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一场胜利的人民战争。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经过8个月战争,迫使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至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已经全面处于被动地位。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1947年6月10日晚,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把战场向国民党统治区转移。战争迅速朝有利于人民方向发展。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被基本消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继而,人民解放军开展向中南、西北、西南的大进军,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从1946年7月至1950年5月,在3年多时间里,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被迫逃到台湾,解放战争以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先后在辽沈、平津、淮海地区展开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军事战略行动,是在战略反攻阶段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胜利进军,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解放战争第三年,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人民的各种斗争,进一步使国民党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战略反攻的大决战。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歼敌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北平、天津地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北平、天津以至华北地区获得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显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创造了多种战法,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战斗,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毁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占领南京并推翻蒋介石统治的重要战役。是三大战役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消灭了一半以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南京政府岌岌可危。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将战线收缩到长江一线的蒋介石,企图依靠长江天堑挽救危局。人民解放军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于1949年4月20日晚,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多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月构筑的“长江防线”毁于一旦。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此后,人民解放军胜利向江南各地进军,继而解放了全中国。

    第二条战线

    第二条战线,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这场运动与军事战线的斗争相配合,并有力地支援了军事上的战争,所以被称为“第二条战线”。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各行业人士参加的运动。以“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为主要口号。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并在统治区内实行白色恐怖。昆明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积极投身反内战反独裁运动,先后在7月遭特务暗杀。这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民主运动。1946年6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和学生们组成和平请愿团,由马叙伦等率领,到南京请愿,遭到镇压,引起了全国震动,民主运动更加高涨。1946年8月,上海3000多摊贩上街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同仁,被当局打死打伤多人。上海各界纷纷表示同情,谴责当局暴行,群众运动又起高潮。北平“沈崇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又掀起抗议运动。随之而起的是教师罢教、工人罢工。这些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