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根据《新约·路加福音》中的描述,可说是犹太人导致了耶稣的死亡(不过耶稣本人也是犹太人)。——译者注。

    [2]三K党(Ku Klux Klan,缩写为K.K.K.),奉行白人至上、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美国民间排外团体。——译者注。

    [3]肖托夸教育集会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肖托夸兴起、影响全美的文化普及运动。在1920年代中期以前,该集会在美国农业地区广为传播,为社区提供娱乐与文化教育,与会成员包括了当时的演说家、教师、音乐家、牧师等各方面专家。——译者注。

    [4]北美地区传统节日。从1887年以来,土拨鼠一直担负着预报时令的任务。根据传说,如果土拨鼠能看到它自己的影子,那么北美的冬天还有6个星期才会结束。如果它看不到影子,春天不久就会来临。——译者注。

    [5]法国剧作家E·拉比什所创作的喜剧,与埃德蒙·马丹合写,于1860年首次演出。——译者注。

    [6]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代表作《第四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译者注。

    [7]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D大调奏鸣曲》。——译者注。

    [8]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代表作《夜曲》《大海》《版画集》《牧神午后》。——译者注。

    [9]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代表作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译者注。

    [10]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192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译者注。

    [11]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勃洛克(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Blok,1880—1921),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诗人,当时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美妇人诗集》。——译者注。

    [12]埃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瑞士裔美国作曲家。代表作《以色列交响曲》。——译者注。

    [13]约翰·包威尔(John Powell,1882—1963),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民族音乐学者。——译者注。

    [14]迈拉·赫斯(Myra Hess,1890—1965),5岁开始学琴,15岁就以职业钢琴家的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译者注。

    [15]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美国小提琴家。7岁在其师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被誉为“神童”。——译者注。

    [16]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hnael,1882—1951),世界著名钢琴家。自幼即有音乐天赋,最善于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译者注。

    [17]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波兰小提琴家。14岁时在维也纳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受到作曲家本人的热烈称赞——译者注。

    [18]卡内基音乐厅(也译作:卡耐基音乐厅),该音乐厅是由美国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于1891年在纽约市第57街建立的第一座大型音乐厅。——译者注。

    [19]每分钟66拍,属中慢板。——译者注。

    [20]在美国盛行的一类纸牌游戏。基本玩法是形成三、四张同点的套牌或不少于三张的同花顺。——译者注。

    [21]美国纽约东部的一个村落。——译者注。

    [22]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巴洛克时期德国—丹麦裔作曲家及风琴手。——译者注。

    [23]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的教师。——译者注。

    [24]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重要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代表作《纯真之歌》《经验之歌》。——译者注。

    [25]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杰出作曲家及指挥家。代表作《大地之歌》《康塔塔》《悲哀的歌》《千人交响曲》。——译者注。

    [26]芬兰首都。——译者注。

    [2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本土进行的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44年9月19日持续至1945年2月10日。——译者注。

    [28]在20℃时,二氧化碳压力大于一巴的葡萄酒。此时,酒会冒泡,故俗称起泡酒。——译者注。

    [29]盛行于17世纪,以对位的作曲手法将主题加以模仿及变化的多声部器乐曲。——译者注。

    [30]巴黎旧皇宫,1871年被焚毁,现为公园。——译者注。

    [31]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译者注。

    [32]里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英国著名传记作家,20世纪传记文学代表。代表作《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四名人传》。——译者注。

    [33]乔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Amantine-Lucile-Aurore Dupin),法国著名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代表作《安蒂亚娜》。——译者注。

    [34]琶音指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的一串和弦音,可视为分解和弦的一种。通常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训练用于练习曲中,有时作为短小的连接句或经过句出现在乐曲旋律声部中。——译者注。

    [35]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译者注。

    [36]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俄罗斯裔美国籍大提琴家。——译者注。

    [37]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译者注。

    [38]因演奏音的频率与乐器固有的震动频率(即乐器共鸣箱内空气的基本振动频率)接近或相同,导致器具自身发生共振而产生的一种杂音。——译者注。

    [39]布里埃尔·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法国著名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在法国音乐历史上,被誉为“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译者注。

    [40]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就读时的写作导师,对其影响颇深。——译者注。

    [41]在演奏拉弦乐器时将顿音处理得短促轻巧、铿锵分明的技法。——译者注。

    [42]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18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译者注。

    [43]法语,意为很多。——译者注。

    [44]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品《天使,望故乡》。——译者注。

    [45]哈特·克莱恩(Harold Hart Crane,1899—1932),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代表作《大桥》。——译者注。

    [46]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短篇故事的先驱者之一,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代表作《黑猫》《厄舍府的崩塌》《乌鸦》。——译者注。

    [47]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译者注。

    [48]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一个美国人》。——译者注。

    [49]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1813—1887),美国牧师。因强烈反对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期间在英国做一系列演讲,呼吁支持北方。——译者注。

    [50]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1754—183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外交家,为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曾在连续6届法国政府中,担任外交部长、外交大臣、总理大臣的职务。——译者注。

    [51]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John Greenleaf Whittie,1807—1892),贵格会美国诗人,美国废奴运动杰出代表。代表作《雪界:一首冬季田园诗》。——译者注。

    [52]理查德·伊芙琳·伯德(Richard Evelyn Byrd, Jr.,1888—1957),美国海军少将,20世纪航空先驱者,极地探险家。——译者注。

    [53]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1902—1974),美国飞行员、作家、发明家、探险家与社会活动家,第一个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的人。——译者注。

    [54]伯利恒(Bethlehem),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以耶稣的出生地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众多信徒前去朝圣。——译者注。

    [55]19世纪美国流行歌曲,也称《我希望我在迪克西》(I wish I was in Dixie),内容主要歌颂南方乡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曾作为南方邦联的非正式国歌。——译者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