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富人-富人的风险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富人与风险意识

    俗话说:“风险无处不在。”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风险首先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它可能给面临风险的人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不带来损失。它常被视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既然它有可能带来损失,那为什么还要崇尚拥抱风险,大胆冒险呢?这说明在风险的损失不确定性这个众所周知的表面特性后面,还隐藏着获得利益的可能性。

    因此,风险的魅力在于风险报酬的存在。人们迎向风险,并不是喜欢看到自己的损失,而是希望看到成功之后的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又被称为风险价值或风险价格,就是指冒险家因冒风险而得到额外报酬。风险报酬与风险程度是同向递增关系,即你所冒的风险越大,那么你可能获得的风险报酬就越高(当然,这是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这就是为什么要发扬冒险精神的意义。

    那么,风险到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它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从不同角度出发,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把风险分成了下面这样一些类别:

    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法,它是根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性质划分的。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它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没有损失,一种是有损失。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

    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失机会,也有获利可能的风险,其结果有三种:一为有损失,二为无损失,三为获得利益。如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存货的影响,价格下降,企业遭损失;价格不变,企业无损失;价格上涨,企业获利。纯粹风险是静态的,而投机风险则是动态的,因有利可图而使人们乐于为之冒险。而且,纯粹风险也只是相对的“纯粹”,在某些时候,它还可转化为投机风险,并获得利益。

    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这是据风险所在的环境而划分的。

    静态风险是在一般环境下所发生的风险,它是由大自然的不规则变动,或人们的行为错误引起的。比如地震、台风、洪水、呆帐、经济犯罪、失火等。它多属于上面所说的纯粹风险,一般可以预测、防止和有效管理。

    而动态风险则是因环境变动而相应产生的风险。它是由消费者需求变化、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变动引起的。如投资环境恶化、市场疲软等。它的出现没有特定的规律可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既有投机风险又有纯粹风险,它与静态风险也并不是可以绝对地划分到泾渭分明的程度的。它们时常交织在一起。

    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这是以损失发生的原因为标准划分的。

    自然风险是指由自然界和其他物质因素引发的损失的风险。

    社会风险是由于不可预料的集体行为或个人反常行为导致的风险。如犯罪、罢工等。

    政治风险是由于政治势力的冲突引发的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产销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引发价格升降、产销脱节等风险。

    技术风险则是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他因素变动引发的设备无形损耗、工人结构性失业、产品被淘汰等风险。

    尽管这五种分法看上去清晰可辨,但它们中仍然有许多交叉部分。比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技术风险通常都伴随着经济风险。

    可管理的风险和不可管理的风险

    这是从风险能否被人为控制为标准划分的。

    可管理风险是指可预测并控制的风险,反之则为不可管理风险。比如说货运损失可通过保险得到补偿,这种风险就是可管理的。

    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和人事风险

    这是以企业经营内容为标准划分的。

    市场风险涵盖范围广泛,从采购到运输,到销售,以及存储货物均可能引发这种风险的损失。生产风险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惊险的一跃”能否成功。财务风险则是企业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反映,主要情况如:贷款无力偿还、欠款过多、长期拖欠,甚至因债务人破产而成死账;另外发股票、扩大投资规模,都要冒财务风险。人事风险则主要指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以及人的死亡、人才的流失等。

    投资风险与冒险的关系

    对投资者来说,风险是无法消除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只能拿着资金去冒险。投资和冒险还是具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主观风险并不等同于冒险。

    冒险的特征

    所谓冒险,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抉择,且在进行行为抉择时,清醒地意识到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很严重的不利结果的产生,而且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冒险行为存在着以下基本要素:

    ①行动的选择性。冒险行为是人们(冒险人)有意识地、慎重地选择某种行为(即冒险行为),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选择或避免采取这样的行为,如长江漂流的勇士选择漂流长江的行为。如果某人采取了某种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会导致极为严重的不利结果,那不是冒险。1912年英国巨轮“泰塔尼克”号在驶过北大西洋时,一座巨大的冰山撞沉了这艘客轮,使1500名旅客死于非命,其后果不能说不悲惨。但这不是冒险,船上包括船员、旅客等所有人都不是有意识地选择,以巨轮去撞击冰山,看看巨轮是否会沉没,人员是否会伤亡。如果其中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是决不会踏上“泰塔尼克”号甲板的。

    ②结果可能是严重地不利于行动人的。冒险行为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利于行为人,但是,这种负面性如果是轻微的则不能算作冒险,如吃饭导致不消化。只在负面性对行为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时,才能称为冒险行为。

    ③负面结果出现的或然性。冒险行为可能导致不利结果的发生,也可能不利结果并没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好的结果。冒险者正是希望出现有利的结果,如长江漂流的勇士希望自己第一个征服长江。负面结果出现的或然性,并不表示负面结果出现的概率可以是任意的,每位踏上飞机的旅客都清楚地意识到有可能发生空难,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我们不能把踏上飞机的旅客称作“冒险家”。因此,冒险行为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其发生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冒险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互相制约的,如果缺少其中一项基本要素就不能称为冒险行为。

    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①自我导向型。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完全凭借个人获得的信息、具备的经验对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并且决策自己的行为,使个人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②自我和他人共同导向型。某个社会集团在投资过程中的决策和行动,使该集团(也包括个人)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③他人导向型。其他个人和投资集团的决策与行动,使个人的投资者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④环境导向型。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投资者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在以上四种遇险方式中,前三种可能是由于冒险行为,使投资者成为冒险的负面结果的受害者。这里,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的冒险行为,也可能是他人的冒险行为。而一旦负面结果发生,投资者将遭受重大损失。因为冒险行为是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和集团投资者)自我决策和行为的结果,所以个人投资者应该避免孤注一掷地投资或操作,也应该避免成为集团投资者冒险行为的对象。

    在一些投资市场上,行情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投资者往往没有很多时间对这种变化进行仔细地分析和预测,市场的变化要求你当机立断。这时,投资者不得不常常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甚至有时选择冒险行为。正是由于主观风险时常难以准确地反映实际存在的风险有多大,而整个的投资过程又是由投资者操作和控制的,所以,主观风险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在投资中必须注意对主观风险加以控制。

    投资风险与冒险的区别

    在谈及冒险问题时,时常会提到投资风险。的确,如果没有投资风险的存在,就不会有投资者采取冒险的行为。但是,这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①投资风险的客观性和冒险的主观性。投资风险是由于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市场供求对比的变化、各个金融投资品种价格的波动等等,不依某一具体投资者的意愿而转移。虽然大多数投资者都厌恶风险,但是风险仍然客观存在,投资者无法消除风险,只能采取各种措施规避风险。在实践中投资者往往付出许多代价来管理风险,这个代价常常是放弃部分的获利机会。

    而冒险则完全是人的主观意愿,如在上海的国债期货市场上恶性炒作,是人对自己的行动做出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冒险行为的结果存在着较大的负面性,如果人不采取冒险行为则完全可以避免不利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这个负面性的存在完全与人的冒险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风险承受者是被动承受风险,冒险者是主动选择冒险性。处于风险中的风险承受者,如股市中的大部分股民,知道价格波动可能会给投资带来亏损,作为股民可以选择获利较高质量较好的股票,采取资产组合的方法管理风险。冒险行为是个人清楚地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后果的严重性及不利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还是主动地介入风险的行为。因此,冒险行为的主动性和有选择性的特征是很明显的。虽然投资者在进入投资市场以前已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存在,但是投资者往往根据个人对风险大小的评估和判断,选择收益较高风险较小的项目进行投资经营,这与冒险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时,投资市场会发生灾难性突变,使投资者遭受惨重的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少是没有意识到这种突变的可能性,投资者一般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冒险者则喜好风险,至少是不惧怕风险。

    ③风险存在的经常性和冒险行为的偶发性。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客观的、经常存在的。这不仅由于风险是无法消除的,而且还由于投资市场本身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这种运动和变化有时会给投资者带来好的结果,有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亏损。而冒险者则是在风险较大时主动介入风险的决策和行为,因此冒险行为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采取的特别的行为,是一种偶尔采取的行为,从次数上来说较为少见。正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者是经常遇到的,所以,投资者有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管理风险,使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降低。冒险行为是一种反常的偶然的行为,冒险者也会竭尽全力去控制或避免不利结果的发生。在实践中冒险者往往缺乏足够的手段和经验,使不利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投资风险与冒险的联系

    简单说来,投资风险是投资的客观的外部条件(或环境)之一,而冒险是投资者个人的独立的决策和行为,两者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投资风险与冒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①投资风险与冒险都存在着负面性。作为投资的客观条件之一——投资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不利的结果,冒险者的冒险行为也可能导致不利结果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存在着相同之处。

    ②两者不利结果发生的必然率。投资风险和冒险行为对投资者都有潜在的损害,这种损害(或不利结果)的发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这又是一个相同点。

    ③冒险行为是冒险者对较大风险的主观介入。众所周知,投资风险是客观条件,是冒险行为存在的前提,也是冒险行为导致的潜在不利结果的客观原因。如果投资风险不存在,冒险行为也将不复存在,冒险行为所引发的潜在的灾难性结果也就不会发生。试想,一个投资者在某一年某一期限的国债上进行再大的投资,也不会被人当作一个冒险者。因为这个投资者将稳定地获得到期的利息和本金,他至多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决不会遭到灾难性的损失。而一个把资金投入于期货的投资者,如果不顾市场条件和操作时机,一味在某一种期货品种上加大投入,则可能引致灾难性的后果。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利森在投入巨资进行指数期货“炒作”时,也意识到不利结果的严重性,但是他过分自信自己对市场的预测,在利欲的驱使下进行恶性投机,结果导致巴林银行的倒闭。因此,冒险行为是较大的投资风险和主观的过度行为的结合。

    聪明的投资者知道,风险是无法消除的。但是,他们会尽力弄清楚一项投资是否是冒险行为,他们不怕风险,但不会故意去冒险。

    经济风险对赚钱的作用

    有人专门问过1000位高收入者一个简单的问题:“合理的经济风险对于你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有多大的重要性呢?”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中有41%人回答:“非常重要。”而净资产在100万到200万美元的富翁给出同样回答的,仅有21%。

    愿意冒具有合理回报的经济风险与拥有大量净资产之间明显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经济类读物中经常宣扬的风险与回报的理论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证实。那些把自己经济上的成功归功于冒经济风险的人,在投资方面并不是瞎撞。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把赌博当作自己的经济来源是一种愚蠢的选择,比如在抽彩票中,是否能赢全靠运气,而大多数富翁或那些想成为富翁的人决不会去玩彩票。大多数人决不去赌博——冒风险者根本就不是赌博者。

    尽管在求学期间成绩不一定突出,在经济方面成功的人往往都熟悉概率论。实质上,他们“知道可能性”和期望值。玩彩票的中彩机会非常非常之小,以至于“每周用火烧掉几张美元也比把钱丢到彩票中去更强!”他们知道,在大多数的赌博中,尤其是玩彩票,玩者根本无法知道总的数目,所以也无法知道中彩的可能性或期望值,期望值肯定要小于总的彩票的价格。玩者除非买更多的彩票,否则就无法增加赢的机会。

    另有极少数的富翁认为,一周只是花一美元、两美元或十美元,要盯着那奖金!那么你的期望值是多少呢?一张彩票要一美元,要买几百万张彩票才有一张能中到100万美元的彩票。所以,你赢的机会是几百万分之一。比如说,共有450万张彩票,你买了一张,你赢的机会是450万分之1,而你的期望值只有100万美元。即使赢到了100万美元,那也是膨胀的通货,因为你作为赢家,有两种选择:其一,如果你赢到了100万美元,每年只付给10万美元,共付10年,那么,按照现行美元的币值计算,其币值总数肯定不到100万美元;其二,如果你要求一次性付清,所付的金额会大大少于100万美元。实质上,投资一美元彩票的真正期望值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往往少于50美分。按照风险与回报之比,大多数彩票游戏是顾客包输的游戏。

    调查发现,玩彩票与一个人的净资产水平之间有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在所有各种净资产类型中,千万富翁在过去的30天中玩过彩票的可能性最小;而在同样的30天中,非百万富翁玩彩票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在过去30天中,有一个玩过彩票的千万富翁就有三个玩彩票的非百万富翁,其比率为1比2.7。注意,这些非百万富翁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美元以上。如果他们把收入中更多一点钱积累起来用于真正的投资,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了呢?

    人们计算着“一周只花几元钱”。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时间。假如花10分钟买一张彩票,包括排队的时间,还有交通所花的时间,假如你每周买一张,这实际上就等于每年花520分钟的时间去干一项听起来要赢一罐黄金,但实际可能性接近于零的活动。

    反过来,520分钟可以折合8.7小时,而一般的百万富翁每小时将近挣到300美元。因此你就能够明白,他肯定不愿意每周都到小区的便民商店一趟去买彩票,每年花去8.7小时。这8.7小时可以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比如,工作、学习新技术、与家人和朋友聚会。如果按工作计算,百万富翁每小时可赚到300美元,每年8.7小时就是2600美元,20年总数达到52000美元。如果把这些钱同期统统都投资到股票上,那就可能变成好几百万美元。

    千万富翁每小时工作所挣到的钱将近1000美元,每年买彩票花费的时间相当于损失8700美元,20年就是174000美元。试想一下,这笔钱如果按以上方式投资,估计收益可达到100万美元以上。

    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知道把玩彩票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更有效益的活动。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几乎没有可能赢的赌博上,这种长期的执著能使你成为一个越来越好、越来越聪明的玩家吗?能使你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父亲或企业家吗?

    富人对风险时刻提高警惕;

    穷人常常轻信“万无一失”当今正在攻读商学院学士、硕士学位的学生们口中非常盛行“绝对没错”这句话。以此来形容那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商业项目或业务,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再动脑筋费神就可以完成了。

    商场如战场,稍一疏忽跑神,就会带来麻烦。因此这种说法完全不可取,更不可信。在现实生活中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完全缺乏有力的说服力,这主要是:首先,无论是人或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之快捷,甚至超过常人的判断;其次,或许你决策所依赖的资料早已过时或根本就是不实的;第三,尽管高家与买家精心维系这业务关系,面对这诱人的利润总会有第三方不愿做旁观者而善罢甘休的,哪能容得了你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去梦黄梁?

    如果有人在你耳边说,这笔业务“绝对没错”,那么反而要引起注意,开动脑筋去找出哪怕是微小的破绽。

    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报》为扩大报纸发行量,有意提出让报社与通用食品公司联姻,让顾客只要到通用食品公司选购几件该公司的食品,就可凭购物证明获得报社免费半年的报纸,并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绝对没错”的锦囊妙计,既为通用食品公司打开了产品销路,又使《美国日报》轻而易举地扩大发行量,获得广大的读者。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报社要求通用食品公司首先支付5.2万份报纸的费用。有人提出万一寄回的购物证明大大超过这个界线,有30万张购物凭证寄到报社,免费赠阅的报纸从何而来呢?对这种询问,报社的发行专家们嗤之以鼻,认为完全不可能。

    可是后来,不愿看到的事终于发生了,该项推销计划刚实施的第一周,就有4万人寄回购物凭证;到了第12周,高达50余万人要求免费赠报。为了如此热烈的促销场面,报社的各个部门尤其是排字、印刷厂超负荷运转,财务亏损高达125万美元。

    如此惨重的教训,告诫人们:貌似一马平川的商旅之路,其实布满荆棘陷阱。因此,对风险必须要时刻提高警惕。

    富人与“亏损计划”

    要创业,就必须订立一套计划,而从这套计划中,不难看出一个人究竟是属于稳健忠实的人或过分自信的人,也不难断定其将是成功或失败。

    创业的目的,总是以追求利润为原则,所以无论是保持着现实、理想,甚至梦想的态度来经营事业都未尝不可,但总不能将经营计划过于单纯化。正确的创业态度应是先拟出一套“万一失败了,我将会亏损多少”的账目,而不是“这项事业将会为我赚多少”!

    例如先拟定可能要亏损半年,或每个月准备亏损多少,然后依照计划而进行,如果真亏损,则事先自己因有计划故可不必手忙脚乱;万一亏损金额远低于预算数字,则更可应付自如,或许不必一年就可转亏为盈了。

    若事先没设一套计划,或是好高骛远,一旦出现亏损时,就会病急乱投医,越陷越深。

    创业初期,一开门就要花钱,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比如员工的薪水、水电费……如果事先没有计划,不但公司可能捉襟见肘,就是给太太的菜钱也全没着落,这些都是事先要考虑的事。

    再如办公场所或店面的装修,也要花上一笔数目。假使店面是向他人租借的,更要缴交一笔保证金,如果期约未到就结束营业,甚至还要被扣掉一些费用,原先100万美元的资金,东扣西扣,可能只剩下30万。这些事都要事先考虑在计划内,免得意外频生。

    当然,一开业就能赚钱最理想,但出现亏损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只有事先都已估计在内,就不必惊慌失措了。

    像日常的观光饭店,开业初期由于折旧费高,所以大都要亏损七年左右才能达到损益平衡,至于赚钱分配给股东,可能就需第十年后才能实现了,而且一般也只有5%的股息而已。投资几百万,得到的报酬率如此低落,这对一般投资人来说似乎极不划算,但因为旅馆业经营特色就是如此,而且尚可获得无数的无形收入,所以,一般企业事先皆已觉悟必会如此,所以依然乐此不疲,自然也不会发生经营困难的事。

    当然像观光旅馆也只有大财团才会以这种方式经营,一般中小企业是无法熬上十年八载的,所以较适合的作法乃是三年为一个目标,如果三年后仍未有进展,似乎这项事业就必须考虑结束了;假使三年内能达成此目标,甚至超过目标,则足以证明你已成功了!

    人总是急功近利,但以三年为目标,毕竟是较稳健的作法,因为从事一项事业,万一失败了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翻身;以三年为目标,如果亏损数字远较预期来得大,脸色铁青之际,至少还有转圜的余地,如果情况好转,则更可放心经营。

    人在创业阶段,总是怀抱着满腔希望,所以打算盘时,往往也较乐观,尤其女人更是富于幻想,是故,以三年为目标,至少不会被现实所打击。

    不能摆脱幻想的人,从事事业经营必定遭遇困难。怀抱理想、充满希望乃是人之常情,但事实是需要面对的,经营事业乃是百年大计,总不能闯出个烂摊子再要别人来收拾吧?

    亏损要亏到什么地步,是自己首先要打算的事,如果已接近自己无法负担的范围时,那只有收摊了事,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不然就寻求比自己财力更雄厚或邀请能力比自己更强者来配合才是,这些也是要事先考虑的,否则盲目创业乃是很危险的事!

    所谓“好的开始,乃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指有计划、有目标地准备。这其中也包括对亏损的考虑。

    富人对赢的渴望

    为了赚钱,投资人不得不面对的心理问题之一,是对赢的渴望和输的恐惧。

    输的恐惧给投资人的投资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克服。对待输钱的正确态度是:做好输的准备,但不怕输。如何克服怕输心理呢?首先,投资人必须克服过度交易或过多持有头寸的冲动,必须用一种客观而有约束的方式进行交易。19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投机商迪克森·瓦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交易商声称所持有的巨款交易使他夜不能寐,他向瓦特求教如何克服交易中的恐惧心理和紧张不安,迪克森·瓦特向他提出了一条切中要害的建议:“把它卖出到你能够睡个安稳觉的水平。”这个建议值得每一个怕输的投资人三思。

    作为居民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人在投资前必须对自己及家庭的经济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定有多少钱可以用于投资。可以用于投资的钱必须是生活必需之外的节余资金,这部分钱的亏损应不至于给投资人的生活水平带来很大影响,也不至于对投资人的心理构成很大打击。居民个人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永远不要用亏不起的钱投资于风险市场。对于为企业、机构进行投资活动的投资人来说,怕输心理与投资人所承担的责任相联系。美国技术分析大师拉瑞·威廉曾将1万美元赚到100万美元,但在操作5000万美元的基金时却失利,作为基金操作者的责任所导致的怕输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企业、机构进行投资活动的代理投资人无疑承担着资金保值增值的责任,这种责任应转化为投资中的理智、耐心和约束,而不是怕输心理,这一点对投资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高收入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百万富翁。这些高收入而净资产较低的人就是那些最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严格地说,他们是花钱人,不是投资人。他们认为,有高收入就意味着他们“经济上的成功”。而且,这些人更愿意把自己经济上的成功归结于他们的高智商和智力优势,而不愿意归于冒经济风险和有相应的胆量。

    与此相反,典型的冒经济风险者更多的是实践的和创造性能力。他们所缺乏的分析智能的方面,由他们所雇用的高级顾问所弥补,由他们研究和分析大量经济资料、看到别人所忽视的机会所弥补。这些技能都是创造性才能的结果,它也有助于产生出实践的能力和实际的经验。

    与回避风险者相比,冒经济风险者更愿意采取有助于减少恐惧和担心的行动和思维过程。他们坚定对自己的信任,增强胆量,最终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技巧。

    与配偶共同分担

    大量证据表明,敢冒风险者尤其重视对配偶的选择。从统计数据看,他们在选择配偶时,较为重视对方的某些品格:富有同情心、明智、宽容、自我约束、有安全感、脾气好、品德好、可靠、实在。冒风险者比回避风险者更强调成功的婚姻在于拥有一个会尊重人、有耐心、开朗、无私的配偶。

    对于夫妻双方都是愿意冒经济风险的人来说,这些品格尤为重要。他们的收入时高时低,又都投资于他们自己的生意。他们共同投资中的承诺比住宅、汽车或度假更为重要。这在结婚的早期更是如此。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冒经济风险者的配偶。那些有望成为经济上成功者的人,在选择配偶时更注重对方的那些能与财富增长互补的品格。

    经常锻炼,用体育运动培养顽强意志

    约翰·彼得森医生曾是中学与大学里的运动员,但他并没有一直保持一流的身体状况。在开了他的第一家牙科诊所后大约五年,他决定要改善他的身体状况。他请了一个私人教练员,自从他开始这项训练后,他一直有很好的身体状况。他认为,体育训练与他应付经济风险的能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个自称的经济冒险者,他在艺术的仪器与设备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资,但他很少担心他的几百万投资能否有回报,能否有足够的收入支付他的仪器设备。他是个训练有素、很有技巧的自由职业者,但他克服恐惧的能力不仅仅由于他的训练和技巧。彼得森医生拟定出每天去体育馆的训练计划,这种训练是紧张的。

    彼得森医生认为,这种训练的结果远不止是改善了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精神力量。他觉得其效果之一是更容易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彼得森医生相信,恐惧和恐慌是身体、心灵和精神不适的结果。如果彼得森医生一想到他的大笔投资就会感到害怕,那会怎么样呢?他就会再也不投资了,他也就不可能成为当地的一家最大生产企业的经营者。

    抵制恐惧思想,想象成功

    成功的冒险者喜欢把冒险行动的所有有利因素列在一边,把不利因素列在一边。首先,他们考察不利因素,然后用有利因素克服恐惧,克服不利因素。他们只是冒那种有利因素大大超过不利因素的那种风险。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冒险者还必须能够想象成功——想象冒险行动可能带来的全部好处。百万富翁冒险者往往肯定是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领导。由于处于这个角色,他们必须能够教会他的属下想象成功,从而抵制恐惧。他们是创新者、教导者、专业推销者和动力源,但首先是具有远见的自我动力源。

    富人有意识地培养胆量

    我们很容易理解胆量,尤其是冒经济风险的胆量,而这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并以此获得高收入,显然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勇气,以及克服恐惧的能力。然而,在财富方面成功的人士所需要的这种胆量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像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从祖宗和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遗传特征吗?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成功的百万富翁们说:“不,实际上,我们都觉得我们的胆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并有意识地发展起来的。”

    创业的风险是很高的,但只要你能坚持学习、不断努力,事业的回报也将是无限的。

    “伟人经常犯错误,经常要摔倒,但虫子不会。因为,它们做的事情就是挖洞和爬行。”敢于承担风险的人改变着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不冒风险就变富的人。

    如果你留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谨小慎微的投资者是不可能获得巨额财富的。惟有具备极强创业精神的投资者才能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他大胆地设计了一条通往富庶亚洲的新航线。但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大多数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许多人认为,如果哥伦布实施了他的荒唐计划,他将沿着地球的边缘从地球上掉下去。为了向世人证明他的理论,身为意大利人的哥伦布不得不寻求西班牙皇家的支持,说服西班牙皇家投资他的商业冒险行动。幸运的是费迪南德国王和伊莎贝娜王后提供了第一笔经费,支持哥伦布的探险行动。

    大多数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他们都具有胆量。你有胆量冒经济风险以获取相应的回报吗?如果你有胆量做,那么你就具备了大多数百万富翁们所具备的思考方式。但是,百万富翁有胆量冒经济风险,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赌徒。他们绝不是在赌博。事实上,一个百万富翁的净资产越高,他越不可能去赌博。然而,冒经济风险与净资产之间的确有一定的关系。

    赌博与冒经济风险显然不是同样的行为。冒经济风险的基本形式,大都与职业或行业的选择有关。绝大多数的百万富翁、超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是为自己打工的业主、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

    为自己打工的风险是什么呢?你就是你自己,并没有雇主为你撑着。如果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你明天就可能丢了生意。更糟的是,你的财产可能会一块钱一块钱地损失掉。那些在经济方面的人对为自己打工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上这种“终归于失败的说明”。他们的一套想法是,风险并不在于是为自己打工。为自己打工意味着你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所创造的利润归你所有;至于你能创造出多少利润,并没有真正的上限。在经济方面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1)他们所想的,只是成功,不是失败。他们敢冒风险,但他们同时也时刻在研究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做他们所能做的一切,以提高获取回报的可能性。

    (2)为了消除或减少恐惧和担心以增强他们的胆量,他们在实际中相信自己,并努力工作。他们不断强化对自己的信任,他们集中精力关注重要问题;他们认真准备、制定计划,以获取成功;他们精心组织对付大问题。他们中有些人通过竞技体育,培养顽强的意志以抵消恐惧和某种心理障碍。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具备运动员的素质,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素质既有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坚韧顽强,也有胆量。

    富人努力改变可能性,降低风险

    在那些经济成功的富人眼中,投资更像飞行,如果你念过飞行学校,并用几年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飞行是充满乐趣和令人兴奋的。但是如果你从没念过飞行学校,那么,飞行就是危险的冒险。

    大多数冒风险的百万富翁总是千方百计地增大赢的可能性。大多数千万富翁愿意把自己的钱投资于自己的生意,而不愿意投资于他人的生意,包括各种股票上市公司。百万富翁们声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生意,而无法控制或支配上市公司,因为他们的价格只是由股票市场决定的。大多数百万富翁会告诉你,他们比较有能力运作特殊类型的生意。这个“特殊类型”非常重要。成功的冒险者是市场中善于选择的人——他们做他人所不做的事,或者至少是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域里做事。

    把那些自称是冒险者的人与那些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的人进行比较是件有趣的事。冒险者更有可能把某些其他因素认定为解释其经济上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大多数经济冒险者来说,投资其他人的生意,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的哲学是,为我、为自己打工是最好的选择。否则,他们就会受到他人的摆布,为他人的需要和经济目标所左右。

    在所有高收入的人中,业主最相信自己的成功是由于自己愿意冒经济风险。公司的资深总经理排在第二位,接着是医生,最后是律师。这些有风险的职业大多数是为自己打工。

    在事业上成功的百万富翁会尽力降低为自己打工所具有的风险。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某些作用,积累了一些经验。许多人在做出决定前,研究过各种生意是否有利可图。冒经济风险者在创业之前对不同生意是否有利可图进行研究的,是非冒险者的近两倍。他们很想事先知道,在不同风险中增长与收入的潜在可能性。从根本上说,冒险者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投资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似乎已经有了某种直觉。大多数人往往至少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冒险者选择他们已有好感的一家企业。钱比较多,且有归属感。他们往往从受雇于人开始,然后对那家企业产生好感,并且有某种直觉。

    第二步,冒险者有了做生意的概念。好感、经营企业的知识、培训、经验、与潜在客户和供应商的老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开业的真正风险是什么呢?的确要远远小于大多数人所想象的。从受雇于人转变为在相同或相关企业为自己打工,比起干一个新职业和进入一个新企业来更用不着紧张。如果你喜欢这桩生意和企业,喜欢你的合作伙伴,那就更容易成功。

    冒经济风险者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归于“热爱自己的事业或生意”的,是非冒经济风险者的近两倍。

    经济上的冒风险者往往有一个特殊的感官,他们能“发现他人所没有发现的机会”。那些所谓的冒风险者知道怎样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并通过投资其他人所避开的或不喜欢投资的生意,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竞争者之所以不参与,是因为有一个感觉上的障碍——他们看不到其中的光明。

    即使你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你还需要有胆量抓住它。一个小学六年级都没读完的家伙居然有胆量想象自己能办成好几百万美元的大生意。他父亲和老师的行为并没有能使他加强自我、建立信心,但他对机会的感觉克服了权威人物的负面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对生意机会的直觉之强烈,以至于能战胜批评和其他障碍。这样的直觉能给人以胆量和决心。

    如果你具有别人所没有的好见解,那你会怎么样呢?你能说服他们听从于你吗?大多数经济上的成功者都具有某种“推销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这是成功的业主和公司的资深总经理所具有的特点。但是,他们也知道怎样才能区别出那种最有可能经说服而听从于他们的人——有胆量的人。

    大多数经济上的成功者都有胆量冒经济风险,并且他们的胆量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受住考验。如果你用你的全部财产作抵押开办一桩生意,或放弃你在一家成功的律师事务所当合伙人的地位而独立出去自己干,或者你作为公司的资深总经理,要完全改变公司生产的产品,那会怎么样呢?百万富翁们是怎样对付因做这样的决定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呢?

    “相信自己”是他们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成功的百万富翁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自我促动、积极思考的方法,另一些则只是予以仿效。一个良师益友不会一直告诉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只要是积极的,并促进积极的思考,就能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如何,大多数敢于冒险的百万富翁都是积极地思考,千方百计地激发起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人就能克服阻止他们行动的恐惧与担忧去建立财富。

    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百万富翁都认为,他们成功的关键以及克服恐惧和担忧的能力来自“自信”。他们并不一直具有完美、完全的自信,尤其是在他们面对人生的重大变化或挑战时;但是,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恢复他们的自信。

    汤姆·曼先生被认为是一个鱼饵的投资者,他的鱼饵——橡皮蠕虫被广泛地使用,已售出几十亿个。曼先生不止是一个投资者,他还是一个世界级的职业钓鱼手。他科学地研究鱼,研究钓鱼者、鱼饵和钓鱼技术。曼先生说,钓鱼最好的鱼饵是钓鱼者所信得过的鱼饵。如果你对你的鱼饵充满信心,那么,你就会因为有信心而钓到鱼。如果你相信,那么你就会成功,甚至鱼也会知道谁有信心。这就是生活中成功的原因。如果你缺乏自信,那么你就会发现成功是如此的困难,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那么你就很难具备动力。你不能真正相信你所要做的,接着,你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信任。如果在你的眼里,为你干活的人都是一些缺乏自信的人,那么你怎么会相信他们是最好的呢?你怎么能把从医疗服务到滚珠轴承的任何产品销售出去呢?如果你的客户觉得你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你所销售的产品,那么你就无法将产品推销出去。

    如果你相信你能成功,那么你达到或超过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相信自己”是一个事前的准备,是有效的思维过程。当他们对自己的事业、生意或其他经济资源做出重大的决定而感到恐惧和担心时,他们就会采取这样的思维过程。

    “相信自己”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说,某些人生来就有自信。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自信是人在家庭抚育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并经自己的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百万富翁都具有增加自信、相信自己的那种能力。

    冒险使人成功

    成功好像一位迷人的倩女,人人都想博得她的青睐。然而,并非个个如愿以偿。因为她十分偏心,仅仅钟爱那敢冒风险、善于竞争的勇士,仅仅把“五彩绣球”抛给那独辟蹊径、最终登上峰巅的强者。

    “没有冒险精神,就干不成事业。”

    人们在做某一件事之前,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到未来的全部进程和结局。如果哪个人想等到“十拿九稳”,或“十拿十稳”时,才肯举步向前,那他就只配充当远远跟在开拓者之后的毫无建树的追随者。几经起落,最终反败为胜的美国汽车大王艾柯卡就直言不讳地说:“我决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你所需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我做事全凭勇气”,有时候“冒险是必要的”。可见,干开创性事业,需要足够的勇气,有时甚至需要冒险。

    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观”!它是以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意志力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为内核的。这种积极的“风险观”能给人以敢担风险的闯劲和不怕身败名裂的气概,能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内驱力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冲击力,使人一经踏上征程,便义无反顾,直至成功。

    科学态度能给开拓者的“钻头”淬火

    我们提倡担风险,目的是为了成功。然而,任何成功都不是凭运气,都不是偶然拾来的“钱包”,而是靠科学态度,是对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和运用的结果。“敢于冒险决不是对‘风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正视它、研究它、克服它、战胜它!”

    一般说来,“风险”有两种形态:一是潜在的风险,即未来可能出现但目前尚未出现的险情及其后果;二是现实的风险。要战胜这两种风险,都离不开科学的求实精神。

    要避免出现不利的结局,必须把敢闯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而且每前进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既敢冒险,又不铤而走险;既要大胆进击,又不孤注一掷,这样才会战胜险情,稳操胜券。

    争取更多的人同舟共济,是开拓者的最佳选择。

    任何一项具有风险的事业,真正敢于率先承担的往往是少数。但是,要干成一番事业,单靠少数人孤军奋战是难以成功的。

    冒险者不一定是成功者;然而,成功者必定是冒险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敢冒风险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品格,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富人要具备赌徒的本性

    富人不仅应是谋略家,还要是有谋略的冒险家。在生意场中,只要看准机会,就要敢于决策,像一个赌徒那样“大胆下注”。

    一个成功的富人,常常会发动果敢的变革或投资行动,有时几乎是以公司命运作赌注。这些行动风险极高,有些是在公司发轫期想要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时采取的。

    美国安全克伦公司总裁唐纳·布伦曼决心要使自己的公司成为全国性公司,他在18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开辟了100多条新线路,借以抢先占有全国的市场。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美国共同医疗系统公司的首脑詹姆·麦卡勒,他在公司创立的头两年,敢于投入资本额的90%在电脑系统方面,以巩固公司和最大客户的关系,进而建立和形成对其他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也有一些公司是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冒险下决心,改变方向。美国企业家迪米屈·狄埃拜洛夫为了促进本公司有更大的发展,投巨资吞并了合众水质公司,确立了米利坡公司在材料分离技术方面为全美最大厂商的地位。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契尔登公司的鲍伯·契尔登总裁,他在1965年到1966年间投下850万美元,进行信用档案资料的全面电脑化。当时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与之比较起来实在很小,鲍伯愿意赌一下,因为他知道这项投资可以极大地扩充资料处理能力,使得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无法匹敌。鲍伯的赌注终于赚回来了。客户对该公司的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司的收益急剧上升。80年代初期,契尔登又一次在系统方面投入一大笔资金,花费450万美元用于程序的重新设计,大大提高了客户取得资料和操作的能力。瑚在契尔登已成全美的消费者随时保持最新信息资料的最大档案管理机构。

    大胆下注并不等于蛮干。对于一个渴望成功致富的人来说,敢冒风险的前提是明了胜算的大小。调查表明,那些敢于大胆下注的富人在决定采取冒险行动之前,无不是经过慎重的调查分析,确定周密的行动方案(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应变计划。

    敢于开垦处女地

    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上,企业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制造能使企业飞跃性发展的商机;但如果敢于第一个尝螃蟹,获得这种商机的机会率就要大得多。

    敢于第一个尝螃蟹需要勇气,敢于在别人都未涉足的领域投资同样需要勇气。虽然说冒险是企业家应具有的天性之一,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总是希望冒尽可能小的风险,如此一来,新市场的商机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美国的“石油巨人”,跨世纪、跨世界的石油大亨——亚蒙·哈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著名企业家,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在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居第二十位,列美国十大石油公司的第八位。年销售额127.5亿美元(1985年统计)。这位业绩卓著的实业家、经济强人曾是“列宁的挚友”,号称“无所不成的红色资本家”,有着“开垦处女地”的精神,敢于“到‘月球’上去探险”的“经营奇才”。

    哈默的发达与一次冒险的投资息息相关。

    1921年,哈默受父亲委派到莫斯科去收取药款,并和前苏联人做生意。这是在当时被认为是“发疯的举动”,是去月球上冒险。

    当时苏联处在内战时期,外国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长期的战乱和灾荒,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面。粮食极缺,伤寒病、霍乱流行,饿殍遍地,饥饿使广大人民疲惫不堪。

    哈默以大无畏的探险精神毅然踏上了前苏联的土地。他考察了乌拉尔惨不忍睹的大饥荒后,发现那里的工业区各种矿产品、毛皮、宝石等资源极为丰富,而此时美国正值粮食丰收,生产过剩使粮价一跌再跌,农场主宁可把粮食烧掉扔进大海,也不愿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我可以办这件事,谁有权来签合同?”

    列宁对哈默此举极为赞赏,很快发来指示:“很好,我将指示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列宁亲切会见了哈默,并送给他一张用英文题词的照片:“给阿曼德·哈默同志,弗·伊·乌里扬诺夫1921年11月10日。”

    哈默热泪盈眶,深为列宁伟大的人格所感动,俩人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

    他为苏联运来了100万蒲式耳小麦,并从苏联运往美国裘皮和市场上多年不见的鱼子酱。粮食缓解了苏联的饥荒,哈默在苏联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列宁给了他特许权,他是持有苏联人民银行第一个存折、在苏联第一个承租企业的美国人。12年后美国政府才承认苏联政权。

    哈默担任了苏联对美国贸易的代理商。他说服了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成为在苏联经销福特产品的惟一代理人。以后哈默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成为对苏贸易的总代理。哈默因此获得了惊人的效益,他在苏联银行的存款相当可观。

    哈默是永不满足的,他不会放过每一次发财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哈默发现莫斯科商店里单调昂贵的德国铅笔,其价格是美国铅笔的十多倍,一支铅笔在美国只需二三美分,在苏联竟卖到20多美分。他申请了生产许可证后,用重金从纽伦堡请来技术专家,加强生产的管理。1926年铅笔产量高达1亿支,物美价廉的新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国内的需要,而且远销十几个国家,仅此一项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

    哈默是第一个前往苏联投资的美国企业家,他在要“消灭资本家”的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成功,并且还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奥纳西斯:一意孤行带来成功

    闻名于世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是在一场空前经济灾难后才开始发迹成功的。

    1929年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把阿根廷经济推人灾难的深渊。海上运输业也在劫难逃,首当其冲。

    奥纳西斯得知,加拿大国有铁路公司为了渡过危机,准备拍卖产业,其中六艘货船,10年前价值200万美元,如今仅以每艘2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他像猎鹰发现猎物一样,极为神速地前往加拿大商谈这笔生意。

    这一反常举止令同行们瞠目结舌,海运业空前萧条,1931年的海运量仅为1928年的35%,老牌海运企业家们避之犹恐不及,奥纳西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于海上运输,无异于将钞票白白抛入大海。

    许多人规劝他,好心的朋友们甚至认为他丧失了理智。他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复苏和高涨终将代替眼前的萧条,危机一旦过去,物价就会从暴跌转为暴涨。如果能趁机买下便宜物,价格回升之后再抛出去,定能赚到可观的利润。海运业虽暂受冲击,也会随着经济的振兴,货物必将重新获得它应有的价值。

    奥纳西斯谢绝了同事和朋友们善意的劝阻,一意孤行,果断地将这些船只全部买下。

    果然不出所料,神奇的机会来临了,经济危机过后,海运业的回升振兴居各行业前列,奥纳西斯从加拿大购买的那些船只,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他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腰包,他的资产成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激增。1945年,他跨入希腊海运巨头的行列。

    奥纳西斯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有优秀企业家的某种超前判断之素质,这就是经营中机敏过人及有冒险精神,善于抓住空档见缝插针的本领,投资投到了点子上。

    在公众指责中崛起的“魔鬼”默多克

    从来没有谁像默多克一样,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被人们称为“魔鬼”。

    默多克常常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但却使他的媒体帝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集团。

    当默多克为了开拓美国的新闻事业,放弃澳大利亚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芝加哥一位专栏作家写道,默多克人生的惟一目标就是变得更加富有和更有权势,他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暴发户,一个榨取美国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家伙。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默多克获得《纽约邮报》——除了《时报》,在纽约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所有权。就像一股黑色的旋风,他把在英格兰获得巨大成功的《太阳报》的低级趣味一夜间吹到新英格兰,大呼小叫地来到市区,“犹如一个返祖现象,一个19世纪晚期的赫斯特雕像,只是由于奇怪的时间错位而显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城”。

    正当默多克被指责“围绕性、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报道强奸事实”的时候,他却在一步步建立世界性的传媒帝国,在澳洲、英国、美国、亚洲、东欧,他所操控的疆土不断扩大,而且从来没有人看到这个老头有金盆洗手的迹象,他比自己在20岁时竞选大学俱乐部秘书职位时更加生气勃勃,那时他被称为“一个性格粗俗、出色的赌徒”,在整个城市贴满了宣传自己的传单,现在他正在地球表面插满了“新闻集团”的旗帜。

    被无数人诅咒、污蔑、诋毁、奉承、谄媚、敬仰之后,传媒大亨默多克已经找到了他所尊奉的哲学:作为出版商或媒体负责人,首先要绝对控制你的报纸,然后你必须具有独立精神。

    从实践上,他一直履行自己的诺言:“绝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这也许就是他面对“低级小报”的指责时经常说的:面对大众没有什么错,莎士比亚也是为大众写作,他今天如果还能写文章,也许还会给美国家庭肥皂剧撰写脚本,那些东西不会太高雅。

    在新闻集团内部,血雨腥风的事件也经常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目标,而默多克永远都是漩涡深处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他喜欢这样,喜欢成为舆论的焦点,喜欢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这恰恰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恐怕是最早最深刻地领悟到吸引眼球这个“媒体秘诀”的人物,他在捕捉机遇的时候是一个赌徒,懂得把一条条新闻组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个产品慢慢扩张,最终的效果是当人们觉醒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法离开他所制造的这个世界了。他深悟人类的欲望,无论精英阶层如何贬低,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理念,他把这称为“娱乐”,他的野心是创建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和娱乐王国。虽然很多人认为,默多克就是“要毁掉地球的恶魔”,早晨起来用报纸当早餐,白天再把沾满污秽的东西吐出来弄脏整个世界。

    默多克的成功还在于,长久以来他在商界因为讲究信誉而赢得的尊敬。编辑和记者们可以不信任他,但经济人和银行家却把他当作朋友。每个人都愿意和他做交易,他身上似乎永远带着成功的信号。在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财政困境之后,他更加为所欲为,甚至到了他和人握一握手就可以达成交易的程度。跟随和支持他的人把他看作一个伟大的冒险者,充满激情并且正在实践一项影响全人类的事业,而且似乎注定会取得成功。这就是所谓“魔鬼”的魅力。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默多克对金钱比对竞争更有兴趣,对利润比对政治地位更感兴趣。本质上说,他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传教士。鲁伯特·默多克在7岁的时候,和他的姐姐海伦在自家的庄园度过幸福的童年,那时候他们常以猎捕水鼠取乐。他们把捕鼠的绳子套在低矮的树权上,用茴香和肉糜吸引水鼠上钩,然后把被套住脖子的水鼠从水中捞上来,剥皮,再拿到市场上卖钱。鲁伯特回忆说,剥皮是一件又脏又累的活儿,每次他都让海伦去干,他则负责去卖,每张皮卖6便士,虽然海伦干了那些让人恶心的工作,而且比他大,但他每张皮只给她1便士。

    默多克在70岁的时候,仍然继续他当年的营生,无数人为他工作,而且是一些被人咒骂的工作,他负责买卖,从不失手,而且越做越大。芝加哥的评论家曾说,“如果让默多克成为美国公民,而把那些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人遣返回去,那么应该把自由女神像做一点改动,拿掉火炬,让自由女神举起的手伸出一根中指。”而鲁伯特·默多克,那个曾经卖过水鼠的小男孩,在机遇无限的信息时代,正在依靠科技和市场的力量以及他的野心,让更多的人为他竖起大拇指。

    “冒险王”特德·特纳

    大凡是人都乐意走阳光大道,但也有人却偏偏喜欢把自己逼向悬崖,他就是特德·特纳。

    置自己于死地以求后生是他的奋斗策略;勇于冒险是他的精神追求;说到做到是他的事业准则;泼皮无赖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靠着不安全感、魅力、聪慧和野心混合而成的高爆发力勇往直前,他,打下了超乎自己想象的一片江山。

    “浪子”小试牛刀

    1950年9月,年仅12岁的特德·特纳被父亲送到美国南方一家贵族学校寄宿。因为他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诸如喜欢喝酒,与小女孩厮混等,恶名远扬,所以很早就得到了“城中浪子”的绰号。

    特纳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人,他拥有自己的一家广告公司。特纳从学校回家的第一个暑假,暴躁的父亲便要他在自己的广告公司从事每天8小时的全职工作。父亲要给这位小“浪子”一点颜色。

    特纳的工作是他力所能及的糊贴海报、处理标志牌、搭建新的广告牌等,无所不干。他的报酬是每周50美元,当然,父亲也开始向儿子收取每周25美元的房租和饭钱。父亲是想要小特纳知道:世上的每一件东西都得付出代价。

    对于特纳来说,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当他每次从父亲手里接过几张薄薄的美钞时心中却涌起了莫名的欣喜。而且,特纳还从中发现自己具备勤奋工作的本领。虽然有时候他不得不冒着危险去蛇蝎横行的沼泽地区清理广告牌周围的杂草,但他任劳任怨。因为他心中隐约明白,自己工作愈拼命,就愈可能引起父亲注意。在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但是,父亲的一番举措并没有能够促使特纳对学习产生兴趣,相反,他在橄榄球、棒球、拳击,特别是帆船运动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连连抱回奖杯的特纳,似乎很满足于受大家的注意。为此,他说:“我只想做出类拔萃的人,而我也发现,只要稍加努力便可做到。”

    在学业上,特纳却似乎并不努力。中学毕业时特纳的平均成绩只有C。在被哈佛大学拒绝后,特纳进入了布朗大学,成为该校1960年古典文学专业的新生。浓烈的新奇感使得特纳很快沉浸其中,甚至计划研究英国18世纪海军名将纳尔逊等的航海事迹,他想知道这些人攀上成功巅峰的因素何在。

    特纳的选择遭到了父亲埃德的竭力反对,他希望子承父业,希望特纳能回到自己的广告公司,而不是去搞什么研究。

    不久,思想已经日臻成熟的特纳也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幼稚而又可笑。他恢复了中学时的浪子习性,对学业越来越不感兴趣,虽然他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能够长篇背诵莎士比亚等名家作品,但考试也常常不及格。他怀疑一切,包括学校的各种规定和人物,尝试着违背现成规章究竟能走多远。

    或许正因为读书年代形成的反叛性格,使得特纳后来胆敢起诉总统,勇于把事情办成功于法律允许之前,最终成为全美十大富豪之一。

    但也正因为这种反叛性格使得特纳在布朗大学屡次触犯校规而被勒令退学,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回到了父亲身边。

    埃德看到儿子所受的愚蠢教育终于告终,显然大大松了一口气。他希望儿子能把脚步慢下来,先进入公司,然后一步步爬上去。特纳也服从了父亲的安排,前往查尔顿斯,接受特纳广告最佳员工的训练。特纳心中十分明白,他必须先克服招揽新客户的困难,才可晋升管理阶层。

    半年之后,负责训练的爱德华兹向埃德汇报:特纳从一开始就崭露头角,他是世上最佳的业务员,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本领。

    埃德也因为患病,认为是该让特纳真正加入事业的时候了,于是宣布任命特德为梅肯分公司的经理。其时,特德·特纳年仅21岁。

    凭着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一周只休息半天,特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把梅肯分公司的营业额提高一倍,同时还成功地在当地建立了销售网络。为此,父亲又任命他为特纳广告最大的亚特兰大分公司副总经理。

    特纳欣喜若狂,沉溺在自我盲目的野心中,他决心要胜过父亲的成就。

    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元旦后不久,病入膏盲的埃德认为年仅24岁的儿子还不足以承担大任,决定以100万美元把亚特兰大分公司卖给他的好友内格勒,并且分文不赚。特纳起初是大惑不解,旋即转为对父亲的愤怒,认为父亲侮辱了他的聪明才智——把亚特兰大分公司交给自己经营却又竟然瞒着自己而将它出售,而且连半句解释也没有。特纳当面骂父亲是懦夫,而且表示要凭自己的力量买下整个公司,包括亚特兰大那部分。

    面对咄咄逼人的儿子,埃德的确感觉到自己老了。他出卖这部分产业也是为了预防年轻的特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然而现实却使得他无可奈何地向儿子竖起了白旗,并于1963年3月5日清晨,用儿子练习射击用的手枪自杀,逃避了病痛的折磨,也逃避了儿子的不是没有道理的责难。

    父亲的死对特德·特纳打击甚大,他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如今却再也不可能实现。不过,要干什么,特纳心里十分清楚。在父亲的丧礼中,特纳很少抛头露面,任凭他人吊唁,他正谋划着一个特纳广告公司的发展蓝图。以一般人的标准而言,埃德已算得上是成功者,他白手起家,短短几十年内拥有了几百万美元的产业。但特纳却认为父亲是失败的,失败在于设定的眼界太低。他要超过父亲,长刀直指内格勒。

    丧礼完毕后,特纳依照父亲的遗嘱继承了公司。在公司第一次高级主管会议上,他难过、伤心但意志坚决地宣布,他并不打算继续父亲未完的买卖,反而要自己经营下去。他甚至告诉父亲的生前好友、公司财务主管梅佐,如有必要,他将控告内格勒;并交代梅佐,立即退还内格勒的5万订金。当他得知内格勒正在加州棕榈泉避寒时,立即决定亲自出马处理,并订下飞往那里的机票。

    对特德·特纳的到来,内格勒并不感到意外,100万美元购买特纳广告公司的亚特兰大分部着实是便宜了一些。面对自己已故老友的儿子,内格勒很爽快地把价钱加到140万元,比当初的协议整整增加了40%。然而特纳依然当场一口回绝,这次让以尖锐和老谋深算出名的内格勒睁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毛头小子。

    之后,特纳甚至向内格勒发出另立新广告公司的恫吓,声言如果将他逼急了,他会在买卖完成之时放火烧了亚特兰大的广告牌。这种名副其实的“焦土策略”终于使得内格勒作出让步,特纳成功地将属于亚特兰大方面的租约转移到特纳公司的梅肯分部。

    特纳小试牛刀便获全胜,由此挽救了特纳广告公司,令他信心十足。而他与内格勒唇枪舌剑的事迹,尽管内格勒表示不怕不要命的人就怕不要脸的人,但经过好事者的演义,俨然已成为商界传奇。对此,特德·特纳后来说:“那时我只是个小家伙,但已知道怎样去闯。”

    要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特德·特纳最喜欢说:“生命就是游戏。”

    特德·特纳又是一切游戏的规则制定者。

    他主宰着生命,如同上帝一般。所以他能无所不用其极。

    远在中学时,每次帆船出赛,他都把那艘11英尺的企鹅型帆船推进到极限。遇到困境时,通常宁可翻船也不肯把帆放下,所以他往往会赢,所以他才会拥有一支令人炫目的船队。

    在他看来,工作也是游戏,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人的活力。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优秀游戏者,为此,特纳费尽心思。

    特纳接手公司时,特纳广告状况极佳,虽然负债在所难免,但每个月的进账却绰绰有余。不过,特纳想要超过父亲,仅仅是维持现状还远远不能达到他的要求。

    特纳用尽各种借口,极力加深危机意识。他甚至坚持用公用电话与梅佐商量事情,让大家相信公司电话遭到窃听。他也不忘提醒任何心存疑虑的人,自己为了保住亚特兰大的生意只好背负巨债。他坚信,最有效地调动特纳广告公司中焦躁不安的员工积极性的方法,便是制造危机。因为危机可以使大家注意到他的领导潜力,此外还有助于叫批评他太年轻和经验不足的人闭嘴。

    形势也的确与特纳想象的一模一样,公司员工兢兢业业,公司业务也蒸蒸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特纳把眼光投向了户外广告业。因为他发现,户外广告业可以大幅度收益,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公司可以得到较高的利润,继而导致小公司在价格竞争上往往敌不过大公司而销声匿迹。特纳悟出这条规则后,随即在美国南方扩展他的“帝国版图”。

    当各式各样的户外广告牌布满整个南方时,特纳的员工们才恍然大悟:巨大的户外投资致使特纳广告公司真正穷了。不过很快,到了年代末期,户外广告业的巨大盈利,已经使特纳广告公司焕然一新,充满了勃勃生机。特纳也有钱也有闲,他几乎可以花全部时间进行航海。

    然而,作为一个游戏家,特纳绝对不会就此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他总是乐于学习,总是跃跃欲试把特纳广告公司推至他父亲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高峰,所以特纳总在赌。

    他不但什么险都敢冒,更是从不犹豫,金钱、婚姻、公司、船,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是他的赌注,他都勇于拿来一赌。他在背水一战时,总是表现最佳,极为擅长绝处逢生。而不屈不挠的拼劲和充满热忱的领导能力,又使他根本无法满足于还过得去的现况。

    依靠父亲的遗产以及内格勒140万美元的首肯,特纳老早就可以不必为钱而操心。但是特纳不,因为他自信自己是游戏的最佳玩家。他决意收购其他公司,并且总是想办法运用别人的资金达到自己的目的。更绝的是,他常常能让那些被他买下的公司的老板加倍努力地去工作,并让大家和他一样充满热情,相信他决定的任何事情,这不能不说是特纳的另一项天才。

    作为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作为一个游戏大玩家,特纳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只要是对特纳广告的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他都事必亲躬。他甚至坚持要直接参与银行交涉,这并不是说他不信任公司财务主管梅佐,而是因为他要自己百分之百地熟悉公司的日常业务,哪怕是公司的厕所清扫。

    此外,忠诚是他很重视的品质。不论是顾客、银行界人士、员工,特纳期望所有人都具备高度的忠诚,而他本人也必然会以忠诚予以回报。可是一旦你挡了他的路,或让他觉得你未能给他以衷心支持,那么特德·特纳就将挥舞着长刀,让你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然,特纳也绝对不玩不够公开的游戏。有一次特纳参加一项广告业务投标,希望买下一家广告牌公司。某位人士愿意向他泄漏底牌,特纳却勃然大怒,他肯冒险,但绝不拿名誉下注。

    了解特纳的人也都知道,除了名誉以外,他什么都敢下注,哪怕自己将面临破产,从百万富翁沦为乞丐。

    独出心裁的“冒险王”

    60年代末期,作为一个天生的生意人,特纳看出户外广告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于是开始寻觅下一阶段的商场挑战,而且他的决定往往出乎意料。

    公司财务主管梅佐说:“只要他想,让别人把裤子脱下来也非难事……特纳当时准备经营广播电台时,原本好像没什么道理,可是经过他的解释就变得振振有辞。突然之间,我们不再是特纳广告公司,摇身一变成为特纳传播公司了。”

    对于广播业,特纳完全陌生,他只不过以为这一行业极有发展前途。于是,他便将父亲连同他打下的一片江山一起赌了进去。

    特纳并不因不懂行情而举步维艰,他一方面对新事业充满兴趣,一方面争取到一位名叫路迪的年轻人。路迪原本是罗标斯公司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的主管,特纳一眼就相中了他,因为特纳正要向这些方面发展。特纳需要路迪这样的引路人。

    接下来特纳便前往查塔努加——麦科利中学所在地买下了全国最烂的电台,建立了他的广播公司。两年后,特纳又在查塔努加买下了第二家电台,在查尔斯顿也购入了两家和位于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一家电台——全都是表现不佳、濒临破产的电台。

    公司由路迪掌舵,改变原有节目的编排,播出劲歌金曲等群众所乐闻的节目,并启用了几位年轻主持人。特纳也丝毫没闲着,他动用他的老本行——户外广告。要知道,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吹出名的。特纳认为:与其花钱维修那些因广告商转手而闲置下来的广告牌,还不如用来促销他的电台。果然,经过一番内练外修,每一家电台都在短期内大获其利。特纳公司员工都深深地佩服这位年轻的领导,不是特纳给他们带来的财富,而是特纳的魄力与眼光。

    但特德·特纳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无法安心坐享既有的成果,而不断向前冲。

    1968年10月,当赖斯传播公司属下的WJRJ超高频电视台因巨额亏损不得不停播之时,特德·特纳却毅然决定买下它。这个决断遭到了包括梅佐、路迪在内的特纳传播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坚决反对,超高频电视不易接收,所以收视率一向比较低,WJRJ也就因此而破产。大家都不愿意孤注一掷。

    特纳根本就不屑一顾,他深信,电视会比其他媒体发展得更快,而电视开始抢走户外广告牌广告生意的日子也即将来临。如果要再固守广告牌,必定成为时代的弃婴,而且照他自己的现有经济实力,他还无力购买低频电视。另一方面,他也深信,高频电视终有一天会走向千家万户,条件是在他特纳手中经营。

    特纳很快让他的特纳传播公司的股票上市,他要以不付现款的方式买下超高频电视台。首先,他向银行贷款25万美元,以特纳传播公司作担保。其次,他还以本身拥有的特纳传播股票作为担保,承担下将近300万美元的欠债。特纳的这一举措,使得特纳传播公司至1970年底出现了超过70万美元的税后净亏损。

    特纳曾经有意夸大公司的困境,但这一回却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的冒险与独断,使得他相继失去了他亲信的军师梅佐和行政主管路迪。

    特纳传播公司看上去摇摇欲坠。

    特纳传播公司位于亚特兰大桃树西街的小摄影棚更是残破不堪。

    特纳准备赤膊上阵。

    这期间,其他电视业者早已改为播出彩色节目,但资金不足的特纳,却不得不整天播放那些廉价的黑白老电影和喜剧。

    如果特纳的高频电视收益不好,特纳传播公司将濒临破产!特纳传播公司40%员工纷纷辞职。

    特纳胸有成竹。他听从了重新聘用的行政主管桑斯特的劝告,变卖了几项几乎不想保有的产业包括特德·特纳最钟爱的造船生意上的股份。最为突出的是,趁着公司财务明显陷入危机而造成股票大幅度下跌时大量吸收股份,使得特纳持股数再次升到55%,成功地使特纳重新得到当初购买另一家高频电视台赖斯传播公司时放弃的绝对控制权。

    这番举措使得特纳大舒一口气,再无后顾之忧。现在只需要他憋足一口气勇敢向前冲。

    做生意就怕两面受敌,尤其可怕的是自己的股东釜底抽薪,所以做生意就得先安内。

    内忧虽无外患犹存,但特纳并不着急。他的第一步行动就是买断那些黑白老电影,利用他的户外广告大量促销。买断的目的是可以陈年重播,而促销的重点却并非影片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天真无邪的家庭观念。特纳的这一行动使得日渐淡漠家庭观念的美国人思想复苏,所以,尽管是老电影而且是黑白电影,仍然观众如云,无不热泪盈眶。是特纳帮助他们找到了家,找到了温馨。

    人们最需要的,才是最值钱的。特德·特纳深得其妙。

    特德还把目标对准新闻节目,确切地说是针对从来不看新闻的人。当美国广播公司(ABC)强硬坚持原来晚间不播新闻的亚特兰大加盟台一定要播新闻后,特纳立即推出重播的“星际航行”,果然捕捉到了一大群宁可不看新闻的晚间观众。

    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加盟台WSB,一直都是亚特兰大的收视之冠。当WSB拒绝照单全收NBC的节目时.特纳趁机杀出,买下NBC的5个喜剧系列,他的广告很快便毫不羞愧地宣布:“NBC已经转移到十七频道。”接下来,特纳抓住了美国人喜欢运动的特点,相继以优厚条件取得了“勇士队”比赛、雄鹰篮球队和“火焰”曲棍球队的比赛转播权。精彩的运动比赛和老电影的组合,使得特纳传播集团的排名迅速上升,很快创下了全美超高频独立电视台前所未有的成就。

    把事情办成于法律允许之前。1972年,联邦传播委员会为了扶掖处境艰难的独立电视台,订立新法允许有线电视业者接收全国前100名指定电视台的信号。从天而降的丰厚利润令特纳欣喜不已,他的当务之急则是设法接触到庞大的潜在新用户。

    特德·特纳首先想到了只有通过有线电视方能接收信号的佐治亚州山区居民。他试图开始使用微波,向其他电视台达不到的地区10万多个新用户传送信号,而且很快便扩展到佛罗里达州。

    特纳的这一尝试成绩彪炳,他那颗从来没有安静过的心又活动开来,他要建立“第四视网”(在此时,三大电视网加盟台处于电视业主导地位)。

    特德·特纳计划将自己的超高频电视台转化为电视史上的第一个有线电视网。首先,特纳要实现卫星传播。为此,特纳找到了曾经拒绝他的美国无线公司,以高额利润诱使他们答应长期出租最近的一枚卫星给他。不过无线公司也提出了两个苛刻的条件:第一,特德必须提供自己的地面站传送装置;第二,特德必须确保能得到联邦传播委员会的允许。

    特纳为此马不停蹄。他向在纽约的几个富有的航海界朋友求援,让他们帮忙筹集接收站的头期款,然后仰赖亚特兰大科技公司总裁——托波尔的帮忙,给他一部8000系统卫星地面转换装置。第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个问题似乎难度要大一些,当时还没有独立台运用卫星的先例。特纳来到首都华盛顿寻求联邦委员会的认可,可惜的是联邦委员会惟一可以让特纳做的事是等待。费了一番周折,特纳终于得知事实上联邦委员会并没有任何可以适用于这方面的法规。特纳怒气冲冲,他收拾好申请文件并带着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返回亚特兰大。

    法律法规总是制定于问题出现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后出现了不公平竞争,所以政府才出台《公平竞争法》。在法律没有制定之前,相对而言就是一片混沌,有可能就此抓住发达的契机,也可能一不小心触上违法的霉头。特纳属于前者,他要把事情办成于法律允许之前。

    在特纳回到亚特兰大的一周内,佐治亚州的一处凹地上便竖起了30英尺高的地面传送接收站。它那直径10米的碟形天线将大约10英里外的特纳传播公司的信息清晰地传送过来。特纳为这个地面站设立了一家叫作“卫星系统”的公司。

    架设自己的地面站,并不意味着特纳就是无法无天的恶徒,反而是他成为美国民间英雄的开端。因为他这项耗资近百万的太空计划牵涉的法律课题错综复杂,对法律条文而言实在太创新了,但他所做的事并非绝对违法,只是树立先例罢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勇气,为美国传媒界津津乐道,特纳也因此名声大噪。

    1976年12月27日,也就是特纳从《广播》杂志上看到“家庭票房戏院”频道使用卫星创举报道后一年,联邦传播委员会终于通过“南方卫星公司”作为公用事业者的申请。特纳因此而合法,众多公司纷纷效仿然而为时已晚,因为特纳已经根深蒂固。

    但联邦传播委员会并没有放过特德·特纳这位胆大妄为的冒险王。根据联邦传播委员会的法规,由于特纳是广播执照持有者,他无法拥有已经更名为南方卫星公司的“卫星系统”这家大众载波公司的任何股份。特纳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

    这时,特纳的行政主管泰勒登场。泰勒是卫星电视的积极倡导者,在路迪辞职后出任特纳传播集团行政主管,他在电视业界享有崇高威望。特纳将南方卫星公司卖给泰勒,再由泰勒出面找美国无线电公司。该公司为了取得特纳长期租用卫星的允诺而一改先前态度,向泰勒买下南方卫星公司。

    接着泰勒再转向无线电公司租回南方卫星公司的地面站,并与特纳传播集团签约,负责它的信号传输工作。一场历时6个月的财务大转手就此完成。众人明知是特纳玩的花样,但却无可奈何,因为经过这一番周折,特纳仍旧掌握南方卫星公司却无可挑剔。

    他敢对广告商说“不”

    早在“卫星系统”尚未建立之前,特纳就为争取广告客户而大动脑筋。虽然广告客户是电视业者的衣食父母,特纳却不愿对他们奴颜媚骨。他连珠炮式地质问目瞪口呆的广告商:你要避免废话吗?你要好价钱吗?你要你的信息以不同凡响的方式脱颖而出吗?那么,就到特纳传播集团来做彩色广告吧!因为我们其他的节目都是黑白的!

    当人们顾虑高频电视收视率不高时,特纳趾高气扬地告诉他们:只有天才,才有办法知道如何接收到高频电视讯号,知道吗?笨蛋!而亚特兰大更是人人都听说过一段轶事:在一次广告说明会上,为了争取到可口可乐的广告,特纳竟然毫无顾忌,赤膊上阵。

    纵然如此,到超高频电台做广告的广告商仍然为数寥寥。特纳也很清楚,惟一的出路是建立庞大的观众群,谁不希望自己的广告多一些人看呢?

    使用卫星系统倍添特纳的信心。他专门订制了一系列精美的播出图片,大肆宣扬特纳传播集团发射卫星这件大事,并重新设计公司标志,还把特纳传播集团易名为“服务全国超级台”,以期达到拉拢客户的目的。尽管开播的第一天卫星服务的对象不到1万个用户。

    当受了特纳大肆怂恿的业务员拜访客户,四处为“服务全国超级台”拉生意时,却发现各大客户都是瞄准了三大电视网广告或定点广告即当地广告,人们还没有准备接受特纳的“第四电视网”。而特纳也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全国性广告客户需要的数据,更没有挤进大多数广告预算的方法。

    特纳面对一面倒的不利状况并不着急。他深信特纳传播集团这种混合型媒体将是未来潮流(混合型即电视广告与户外广告相结合),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他。而他总能取胜的原因,不是由于他的勇敢、强壮或举世无双的睿智,而是因为他永远坚持到底。

    他不知道放弃是一个怎样的字眼儿,只知道奋斗到形势改变并且胜利的那一刻。

    做生意犹如买衣服,流行服装款式在不断地改变,追求时尚只能跟着时尚跑一趟。也有人曾说追不到的东西跟着跑一趟也安逸,但做生意要是跟着跑一趟就麻烦了。所以,只要认定目标,就要坚持,锲而不舍,直至胜利一刻的到来。

    特纳认准目标毫不气馁,他发动闪电促销战,拨出50万元广告促销经费,并说服各地有线电视业者替超级台做广告,以巩固自己的订户基础,获得极佳效果。

    特纳还利用自身日增的知名度为自己的服务全国超级台做广告。他参加“60分钟”节目采访和斯奈德主持的深夜电视访谈节目,毫不羞愧地声称自己的超级台将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选择。

    也许果真得力于特纳的闪电促销,利用卫星传送之后6个月,特纳的服务全国超级台观众以每个月25万户的速度剧增。

    当初只花了几万股特纳广告公司股票取得的特纳传播集团,已经从不起眼的小规模公司发展到价值超过了2500万元而且正以每月100万元速度增长的殷实企业机构。

    超级台不断扩大影响,广大广告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纳同时作出决定,降低广告收费标准,使得超级台的标准价格远远低于三大电视网的收费价格。特纳作出许诺:“以最低的价格做最好的广告。”

    正在扩展广告的丰田汽车找到了特纳,成为超级台的首位全国性广告客户。为了表示感谢,此后十年,特纳都只开一部1976年的白色丰田小车。

    广告商们纷纷看到了超级台的实惠以及特纳本人的诚意,纷纷涌向超级台。《时代》周刊小试一种新的订阅方法,在超级台做广告,取得良好效果,令该杂志大受震撼,于是在超级台的广告业务扩大了8倍。

    这正中特纳下怀。全国性广告增多等于是人们开始承认超级台的地位,地位提高势必带来众多的观众。一旦能够证明超级台拥有众多有线电视观众群,便可将广告费用从地方台层次提高到全国性收费率。如此良性循环,特纳岂不乐哉。

    然而,情形并没有如特纳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下去,三大电视网已经开始挤兑服务全国超级台,负责全国业务的8名公司主管因种种原因辞职一半。特纳腹背受敌。

    特纳超级台的膨胀引起了三大电视网的仇视,他们视超级台为“超级恶棍台”;职业棒球联盟对特纳通过卫星把“勇土”队的比赛传送到别人的地盘上一事也很生气;好莱坞方面也传出反弹,特纳付费在亚特兰大播映他们的影片,却传送到整个北美。

    不久后,三家开始联手,共同对付这个一开始和有线电视网结盟,现在又自订规则的乐观冒险家。

    特纳传媒再次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但作为船长的特纳可谓心知肚明,经过他反复权衡,发觉他事实上的敌人只有三大电视网。并作出决定:既然敌人已经攻上来了,就要给他迎头痛击。

    而三大电视网这时也恰恰在特纳面前露出要害。

    根据1980年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全美有2/3的人认为电视特别是三大电视网是大部分甚至全部新闻和信息的来源。而巨额的经济利益使得三大电视网摒弃原来的理想主义立场,不再以捍卫公众了解实情之权利为己任。其管理阶层也避而不谈新闻的获利能力,借故不肯制作较复杂、严肃且不甚吸引人的新闻节目。为了保住收视率,三大电视网都不得不向最粗俗的喜剧看齐,利字当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新闻越来越少,花边消息成为主流。

    由于巨额钞票源源涌入,新闻部预算即使失控地飞涨,也没有人眨一下眼。人们急着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利润,很少有人静下来想一想:二位数的增长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作为自下而上根基的公众信心已经开始缓慢而无情地消退。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特纳猎鹰般的眼睛,这是痛击三大电视网的重要突破口。特纳告诉员工:“我们继超级台之后,提供有线电视的下一个重要服务,显然该是24小时的新闻频道。”他决定让他来重建公众信心,然后让人们说:“特纳集团远远胜过三大电视网。”

    特纳说干就于,随即便向美国无线公司订上最后一个有空的卫星传播器。但特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尤其糟糕的是在1978年12月的西部有线电视大会上特纳作出的关于建立新闻频道的提案没有人理会。尽管他强调服务大众的重要性及对新订户的吸引力,而且还给从业者一个没有风险的许诺。显然,没有人相信特纳的新闻频道会给自己带来利润而作不必要的投资。

    特纳只好孤军奋战。他又一次把自己推向了悬崖边上。

    特纳找到了被他多次拒绝参与独立新闻台的舍恩菲尔德,一个声名远播的新闻狂热分子。两人一拍即合,并达成共识:不再签约使用别人的新闻或节目,而自行掌握这盘生意。他们要改写“新闻”两个字的定义,新闻不再是既成事实,而是正在发生的事,他们将要办成一个举世惟一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台。这种高标准势必造成大量资金的耗费,但特纳却不以为然,他已经把赌注推向了台面。

    舍恩菲尔德这时估计,有线新闻网筹备及开播头一年的花费至少要3000万元。其实,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人知道究竟要耗资多少。但特纳已为这个高风险游戏做好了准备,他把10年前买下的北卡罗纳电视台卖给了西屋公司,并没法将银行贷款额提高了2000万美元。特纳的不动产和金币等个人资产都得作为担保。深具冒险精神的特纳说:“每件事都会有风险。天会塌,屋会倒,谁能预知未来的事?我要以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方式做新闻。”特纳的这种不计后果的冲刺令其他媒体瞠目,许多具备10倍财力于特纳传播公司的媒体全都龟缩于一边,眼睁睁地看着特纳的有线新闻网正式开播。

    1980年6月1日星期天那个湿热的下午,在军乐队奏完美国国歌之后,身高1.88米的特德·特纳庄严地宣布:有线新闻网开播。一如特纳做出的承诺,新闻的水龙头就此打开,不停歇地播出。

    那天最大的插播新闻,是卡特总统前往探视被刺的黑人领袖乔丹,这真是老天爷对特纳的恩赐与奖赏。但当该台的第一则广告不得不因此而被打断时,特纳自豪地告诉舍恩菲尔德:“这表示我们不向广告客户卑躬屈膝,是真正的新闻台!”

    上天真的眷顾有线新闻网,一开播大新闻便接连不断,而舍恩菲尔德靠的便是频繁地插播最新消息,作为胜过三大电视网的利器。一年之内,圣海伦火山不但爆发,还拖延月余不息;加勒比海20年来最严重的艾伦暴风肆虐;共和党及民主党大会召开……到1980年总统大选开始,有线新闻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开始抢到独家新闻。

    对于有线新闻网的入侵,三大电视网深感忧虑。他们要扼杀有线新闻网于摇篮之中,趁着特纳内部极为空虚,他们不断散布:有线新闻网日益增加的开支正在拖垮特纳传播集团的财务。

    但特纳却泰然置之,因为不久后,发布的一项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在有线电视观众的心目中,有线新闻网的表现和三大电视网的新闻比较之下毫不逊色,甚至更佳。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大电视网也不是省油的灯。原本有线新闻网已被视为第四电视网,能够与三大电视网平起平坐,一同采访里根总统入主白宫。现在三大电视网越看有线新闻网越碍眼,于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动用影响力,把有线新闻网排除于外。这样,有线新闻网不但无法取得总统的现场转播画面,而且也有损有线新闻网在人们眼中的地位。

    三大电视网为此得意洋洋,特纳则大为光火。

    1981年5月11日,特德·特纳向联邦法院提出控诉,被告是三大电视网、美国总统里根、白宫办公厅主任贝克、代理新闻秘书斯皮克斯及国务卿黑格。指控三大电视网和白宫违宪、违背言论自由和反托拉斯法、妨碍有线新闻网公平竞争和交易的权利。

    他还指控现行的三大电视网节目,对美国安全产生的威胁不亚于石油输出国所订的油价。他攻击三大网:“以联合手段运作,完全不负责任,正在有意或无意地摧毁和分裂国家。”他为了让气势更旺,还特地飞往华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国会调查三大网的节目“是否有危害社会人心之影响”。他同时表示:“为了新闻事业和美国人民的福祉,我们责无旁贷地走上这一步。”

    1982年初,佐治亚州地方法院给了有线新闻网一剂强心针,认为把它排斥在白宫联合小组外,是违反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保障公众和媒体取得信息渠道的权利的,庭外调解时三大电视网作出让步,同意接纳有线新闻网重回联合小组,并承认“有线新闻网和三大网之间在人员、器材或能力上均无差异”。

    特纳却并不善罢甘休,他视白宫事件为耻辱。在一场座无虚席的全国市长和市议员大会上,特纳尖锐地指出:“三大电视网节目的主要部分是低俗的性和暴力,造成了各地的道德沦丧。三大网的新闻把重点放在负面消息上,令民众沮丧……只有发生丑闻时他们才会提及政府官员……”他甚至要求众议院审查电视暴力小组委员会,立即吊销三大网的牌照。

    虽然特纳的这些泼皮无赖般的指控并没有也不可能令三大电视网倒闭,但在事实上却提高了有线新闻网的地位,人们普遍接受特纳广播公司。特德·特纳也因此而走上了亿万富翁的道路。

    1983年特纳广播公司的股份涨幅超过四成,占有87%股份的特纳账面资产暴增1.5亿美元。重点新闻台和有线新闻网的订户超过3000多万户。

    失败是下一次崛起的阶梯

    有的人曾在距成功一步之遥时因缺乏恒心而放弃,最终成为失败者;有的人则在一千次失败之后,不屈不挠,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念之差,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这要命的“一念之差”使一个人在面临人生转折关头,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命运。

    或许放弃努力的人并不知道: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英国入霍布代尔是一所中学的一位勤勤恳恳的清洁工,已经在那所学校工作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新来的校长发现霍布代尔是个文盲,这位校长不能容忍自己的学校中有一个文盲,于是,将他解雇了。霍布代尔痛苦万分,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文盲,到哪儿去工作都将面临困难。痛苦中的霍布代尔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突然,他高兴起来了。原来他想到了他的手艺——做腊肠。霍布代尔做的腊肠曾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基于此,霍布代尔产生了做腊肠生意的念头。他做得很好,几年后,在英国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不知道劳斯莱斯,但没有人不知道霍布代尔的腊肠。

    如果霍布代尔被学校解雇后,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反省自己,而是痛苦、消沉,那他就不会产生做腊肠的想法,更不可能成功了。

    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曾经遭受过一次挫折。那次差点使他自杀。他为自己一一列举了赞成自杀和反对自杀的种种理由,幸运的是,对照思考的结果还是反对自杀的理由占了上风。从此,他走出困境,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自己的英雄传奇。

    人们的成功往往会有偶然因素,似乎就在那“一念之差”,但这幸运的“一念之差”的内涵和实质正是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态。

    一个人如果保持积极心态,哪怕是一丝的积极心态,那么,他就会容易克服困难,走入顺境,并创造出自己的富豪人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谁也不敢保证一帆风顺,永不陷入迷茫的绝境。因此,“绝处求生”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死地求生当然需要一些外在机遇,也可以说是客观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营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具有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发明家于平凡中见惊奇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家无处不在的灵感。

    商海中难免会有激流和暗礁,谁能从绝境中捕获机遇和希望,谁就能在这片神秘的大海里自由航行。

    1970~1979年发生了全球性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剧增到每桶32美元。

    在这一次次的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纷纷落马,经营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战略家们苦思冥想,或公开对抗,或谴责咒骂,或肆意恫吓,或屈膝投降,但都不是彻底摆脱困境的良方妙策。

    而日本的一些企业则不然,它们经受住了冲击的考验,把危机变成了发展的契机,使其经济更有竞争能力,在危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它没有同石油生产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

    一方面,它频频向石油生产大国暗送秋波,大力显示殷勤,以确保在危机之中有可靠稳定的石油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却大力研制节约能源的产品,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这样,它们不但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倒下去,反而通过节能产品的研制迅速占领了欧美市场,企业也因此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纵观中外的许多成名企业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迎难而上的无畏胆略、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高超经营艺术,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

    被誉为“橡胶大王”的陈嘉庚先生就是这些成名企业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20年代初,陈嘉庚已拥有5000英亩橡胶园。这时,一个巨大的逆浪向他袭来,一时间,橡胶园在南洋星罗棋布,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陈嘉庚的橡胶厂也发生亏损甚至部分停产的现象。在这种不利形势下,他并未退缩,而是通过分析,从满天阴云中看到了.无限光明。他认为,橡胶用途之广无与伦比,20世纪将是橡胶时代,眼前的过剩和利润降低只是暂时现象。而且,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对橡胶价格剧跌现象决不会坐视不顾。

    于是,陈嘉庚作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就在人们纷纷出卖胶园、胶厂的时候,他决意把别人出让的胶厂全部承接过来。他来到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英镑买下9所胶厂,又花10英镑用于扩充这些胶厂的设备,同时还对自己原有的橡胶厂进行修整和扩充。

    不出陈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国政府强令限制橡胶生产,胶价迅速回升,橡胶业恢复了生机。陈嘉庚的冒险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接着,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次扩大生产,组建橡胶托拉斯,在世界很多地方开设推销商店。

    1925年底,陈氏公司已成为南洋最大的联合企业。

    一个现代企业家在逆境和困苦中需要辩证的思维和顽强的意志力,即使是在幸运和成功时刻也应如此。

    从监狱里诞生的董事长

    也许你看到这一标题甚感奇怪,既然人已入狱,又怎会诞生董事长呢?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则故事吧。

    查理·华德出身贫寒。他在读小学时,曾在西雅图滨水区靠卖报和擦皮鞋来养家糊口。后来,他成了阿拉斯加一艘货船的船员。17岁高中毕业后,他就离开了家,加入了流动工人大军中。

    他的同伴都是些倔强的人。他赌博,同下等人——所谓“边缘人物”——混在一起。军事冒险者、逃亡者、走私犯、盗窃犯等等一类人都成了他的同伴。他参加了墨西哥潘穹·维拉的武装组织。“你不接近那些人,你就不会参与那些非法活动,”查理·华德说,“我的错误就是同这些不良的伙伴搞在一起。我的主要罪恶就是同坏人纠缠在一起。”

    他时常在赌博中赢得大量的钱,然后又输得精光。最后,他因走私麻醉药物而被捕,受到审判并被判了刑。

    查理·华德进入了莱文沃斯监狱时34岁。以前尽管他和坏人在一起,但从未因此而入狱。他遭受到磨难,他声言任何监狱都无法牢牢地关住他,他寻找机会越狱。

    但此时发生了一个转变,这一转变使查理把消极的心态改变为积极的心态。在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东西嘱咐他,要停止敌对行动,变成这所监狱中最好的囚犯。从那一瞬间起,他整个的生命浪潮都流向对他最有利的方向。查理·华德的思想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使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他改变了好斗的性格,也不再憎恨给他判刑的法官。他决心避免将来重犯这种罪恶。他环视四周,寻找各种方法,以便在狱中尽可能地过得愉快些。

    首先,他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后,直到他在73岁逝世的日子,他每天都要读书,求索激励、指导和帮助。

    他的行为由于态度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因而博取了狱吏的好感。一天,一个刑事书记告诉他,一个原先在电力厂工作的受优待的囚犯将要获释。查理·华德对电懂得不多,但监狱图书馆藏有关于电的书籍,他就借阅了一些。在那些懂得电学的囚犯的帮助下,查理掌握了这门知识。

    不久,查理申请在狱中工作,他的举止态度和言谈语调都给副监狱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了他的好感,他得到了工作。

    查理·华德继续用积极的心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他成了监狱电力厂的主管,领导着150个人。他鼓励他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境遇改进到最佳的地步。

    美国中北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布朗比基罗公司”经理比基罗因被控犯了逃税罪,进入了莱文沃斯监狱。查理·华德对他很友好。实际上,查理已越出了自己的处世范围,他激励比基罗设法适应自己的环境。比基罗先生十分器重查理的友谊和帮助,他在刑期行将届满时告诉查理:“你对我十分关心。你出狱时,请到圣保罗市来,我们将给你安排工作。”

    查理获释出狱后,就来到了圣保罗市。比基罗先生如约给查理安排了工作,周薪为25美元。查理在两个月之内就成了工头。一年后,他成了一个主管人。最后,查理当了副会长和总经理。比基罗先生逝世后,查理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为止。

    在查理的管理下,布朗比基罗公司每年销售额由不足300万美元上升到5000万美元以上,成了同类公司中最大的。

    成功学大师如何在失败中成功

    拿破仑·希尔也是在每一次失败后又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前进,最终取得成功的。

    拿破仑·希尔自一所商业学校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个速记员兼簿记员的工作,并且一连干了5年之久。由于一直奉行那种“任劳任怨,不计酬劳”的原则,因此,他晋升得很快,所获得的薪水和所担负的责任,都超过了他当时年龄的标准,很多人竞相聘请他。为了对抗这些竞争者的争相聘请,拿破仑·希尔的老板把他提升为该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很快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峰”。

    但这却是他命运中的悲伤部分。他的老板宣告破产,拿破仑·希尔则失去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遭遇的真正挫折。

    拿破仑·希尔的第二项工作是在南部的一家大木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他对木材一无所知,对于销售管理亦知之不多。但拿破仑·希尔已经懂得“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道理,而且他也知道,应该主动去发现工作,不等待别人来指挥自己做什么。银行中的丰富存款,加上他在以前工作中不断晋升的优良纪录,令拿破仑·希尔产生了所需要的一切自信心。

    拿破仑·希尔在新公司晋升很快,在第一年内,他的薪水已经增加了两次,他在管理销售方面的表现优异,因此,老板邀请拿破仑·希尔和他合伙,之后又赚到大量的钱,拿破仑·希尔又再度觉得自己是处在“世界最高峰”了。

    站在“世界最高峰”能够使人得到一种十分美好的感觉。但是,那却是一个很危险的站立地点,除非你站得稳。因为如果你站得不稳,你将会摔得十分惨痛。在那时候,拿破仑·希尔却一直未曾想到,成功是应该以金钱和权势以外的事物来衡量的。也许这是因为事实上他当时拥有了太多的金钱,也拥有了超过了当时安全使用能力的太多的权力。

    命运之神却在前面等着,它拿了一根结实的棍子,正准备重重地惩罚拿破仑·希尔一顿。

    如同晴天霹雳一般,1907年的大恐慌降临在他身上,在一夜之间,它替拿破仑·希尔提供了一项令他毕生难忘的服务:它毁掉了拿破仑·希尔的事业,夺走了拿破仑·希尔所拥有的每一块钱。

    1907年的大恐慌,以及它所带来的挫折,使拿破仑·希尔从木材业转到中国台湾省研究法律。在这个世界上,除去挫折之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造成这种结果,因此,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如此地乘着大多数人所谓“失败”的翅膀,飞进他的生命中。

    拿破仑·希尔上了法律学校的夜间部,白天则去当一名汽车推销员。他在木材业的销售经验在这时候帮了大忙,他很快就发展起来,销售成绩很好,使他获得了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良好机会。他注意到,汽车厂十分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汽车技术工人,因此,拿破仑·希尔在汽车厂内开办了一个训练部门,开始把一般的工人训练成为汽车装配及修理技工。这所训练班成效极为良好,每个月给拿破仑·希尔带来1千多元的纯收益。

    于是,拿破仑·希尔再度觉得自己又“功成名就”了,当时他依旧认为,所谓的成就就是金钱和权势而已。

    他存款的那家银行的经理知道他的情况良好,因此就借钱给他扩展业务。这位银行经理不断借钱给他,使他债台高筑,到最后再也还不起。然后很镇静地把拿破仑·希尔的事业接收过去,仿佛它本来就是属于他的,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拿破仑·希尔从一个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的人,突然间又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一切美好的景象突然消失了,金钱与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一直到许多年之后,拿破仑·希尔才发现,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可能就是他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幸运了,因为它强迫拿破仑·希尔退出这样一个既不会增加自己的知识,也不会协助增加他人知识的行业,而把他的努力方向转变到另一种行业,使他获得他所需要的丰富经验。

    在一生当中,拿破仑·希尔第一次问自己,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是否能够找到金钱与权势之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事物。但这种疑问只是偶尔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而且他也未一路追踪下去获取答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最艰苦的挣扎之后,拿破仑·希尔终于接受了这次暂时挫折,并错误地认为它是“失败”。然后就进入他一生当中的下一个——也就是第四个转折点。

    由于妻子娘家的帮忙,拿破仑·希尔立刻又得到了一项工作,担任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的助手。

    拿破仑·希尔的薪水比一般新手多得太多了,和他对该公司的价值真是不成比例。但由于有人推荐,拿破仑·希尔还是安坐在公司中。同时,拿破仑·希尔展开努力,对于自己缺乏法律知识这个缺点,尽力弥补。

    对于这项工作,拿破仑·希尔足可愉快胜任,而且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享用终身的铁饭碗了。但拿破仑·希尔并未和朋友做过任何商量,也未事先提出警告,就辞职了。

    这是由拿破仑·希尔自己选择的第一个转折点。它并不是强加在拿破仑·拿尔身上的。他看到命运之神那个老家伙向他走过来,他立刻赶上去,在门口将它打倒了。

    他之所以辞掉那项工作,是因为那项工作太容易了。他轻松愉快就足以胜任。拿破仑·希尔发现自己即将养成懒惰的习惯,他知道,自己就要退步了。拿破仑·希尔在公司里面的朋友太多了,因此,他没有必要努力工作,以求表现。四周都是他的朋友和亲戚,而且自己还拥有一项终身保障工作。他心想:“我想需要什么呢?”

    “什么也不需要!”拿破仑·希尔开始这样告诉自己。

    就是这种态度,使拿破仑·希尔觉得自己开始在逐渐退步了。为了某种他至今仍然不知道的原因,拿破仑·希尔采取了在许多人看来疯狂的举动——辞职。尽管他在当时可能对其他事务极其无知,但拿破仑·希尔却很感激他竟然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体会只有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产生的力量与成长,这种力量与成长如果停止了,就会造成虚脱与腐败。

    他选择芝加哥作为开创新事业的地点。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在芝加哥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生存所必要的条件。拿破仑·希尔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在芝加哥从事的任何行业中,能够获得一些成就,那就证明自己具有可以发展成为真正能力的潜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过程。

    在芝加哥,他的第一个职位是一所函授学校的广告经理。他对广告所知不多,但他以前有过担任推销员的经验,再加上他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因此拿破仑·希尔得以作出杰出的表现。

    第一年,他赚了5200美元。

    拿破仑·希尔很快就“东山再起”了。慢慢地,成功的美景又开始在拿破仑·希尔四周盘旋。他工作得相当不错,因此得意洋洋,对自己极为欣赏。他再度看到了成堆的钞票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但往往是盛宴之后就是饥荒,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证据。拿破仑·希尔很高兴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却未预料饥饿将接着来到。

    在这家函授学校担任广告经理时,拿破仑·希尔的表现极为良好,因此,这家学校的校长说服拿破仑·希尔辞去了这项工作,和他合伙从事糖果制造业。他们成立了“贝丝·洛丝糖果公司”。拿破仑·希尔出任该公司的第一任总裁。

    他们的事业扩展极为迅速,不久,就在18个城市中成立了连锁店。糖果事业的利润极高,于是拿破仑·希尔又认为自己已经接近成功了。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拿破仑·希尔的合伙人和他们邀请的另外一位合伙人,却暗中策划,阴谋吃掉拿破仑·希尔在公司中的股份。

    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但他们低估了拿破仑·希尔的反抗能力。所以,他们利用伪造的罪名,使拿破仑·希尔被捕,然后提议撤销这些控告,条件是拿破仑·希尔必须把股份让给他们。到这时候拿破仑·希尔才初次明白,原来,人心竟然是如此残酷、虚伪、不讲道义。

    第一次调查会即将召开之前,拿破仑·希尔的证人竟然消失不见。拿破仑·希尔还是想法子找到他们,强迫他们站到证人席上,发表他们的证词,结果拿破仑·希尔获得胜诉,并向法院提出反诉,要求诬告者赔偿损失。

    这件官司使得拿破仑·希尔和他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最后并使拿破仑·希尔赔光了自己在这家公司所有的股份。

    因受诬陷要求赔偿,在伊利诺州——也就是这项行为发生地的法律规定,如果赔偿判决成立,要求赔偿者可要求将被告关在牢里,直到他们付清赔款后,再予释放。

    不久,拿破仑·希尔就获得胜诉,法院命令他的合作人须付出赔偿。拿破仑·希尔可以要求把他们两人关入牢中。

    这是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第一次有机会对敌人进行重复反击。因为已经拥有了一种厉害的武器——而且,这种武器是由敌人亲自交给他的。

    当时的感觉是十分奇怪的。

    最后拿破仑·希尔终于决定宽恕他们。

    但在他尚未作出决定时,命运之神已开始严厉惩罚这些企图毁灭他的坏人,其中一位被判了长刑,因为由于他对另外一个人犯的罪行,而使得那位合伙人沦为穷光蛋。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逃避人类写在法律书上的法律条文,但我们永远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制裁。

    在当时,被警方逮捕是相当不光彩的,即使是被人诬告而坐牢。拿破仑·希尔并不喜欢这种经验。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种经验为他带来的一切悲伤是值得的。它提醒拿破仑·希尔,自己可以原谅那些企图毁灭他的敌人,因此,敌人不但未能毁灭拿破仑·希尔,反而增强了他的力量。

    此后,希尔又经过几次失败的打击,最终在报纸编辑这一早已向往、最后实现的事业中取得了成功。

    1920年初,拿破仑·希尔应邀到各地从事一项全国性的旅行演说。在旅行期间,他有幸会晤到当代最为进步的一些思想家,和他们进行讨论。而与这些人士的接触,给了拿破仑·希尔莫大的勇气,使他能够继续进行这项已经起步的美好工作。

    在演说旅行中,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坐在得州达拉斯市的一家餐馆里,窗外正下着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一场倾盆大雨。雨水以两股大水流打在厚玻璃窗上,在这两股大水流之间则有其他小一水流前后流动,形成了看来很像是大水梯的奇景。

    拿破仑·希尔望着这种罕见的景象,突然有个念头闪现在脑海中:7个转折点所受到的那些教训,以及从研究成功人士的生平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全部组织起来,然后,加上“神奇的成功之梯”的题目,必然能成为一篇极受欢迎的演说。

    于是他在一个信封的背面,列出了这篇演说稿的15个要点。后来,就根据这15点组成了一篇演讲稿。

    拿破仑·希尔所获得的有价值的知识,都可由这15个要点加以代表,而这种知识的资料来源,就是许多人称之为“失败”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

    坚持就是财富

    任何成功的出现都必然与风险、挫折相伴。此时,是不畏艰险继续前进,还是畏难不前主动放弃?

    放弃就等于失败;而惟有坚持,才是挖掘财富的最大本钱。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美国富豪达比这样说:“从人们思想中挖出来的金矿,超过从地下开采出来的黄金。”

    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中,年轻的达比在做着“黄金梦”的叔叔的带领下,前往西部挖金矿。他们买到了一块矿地,没日没夜地用铲子和尖嘴锄去开采。

    辛苦了几个星期,他们终于从矿地上挖到了金矿。达比和叔叔十分高兴,但他们需要用机器把金矿从地下弄到地上来。

    达比的叔叔很镇静地把矿坑掩埋起来,除掉自己的脚印,然后火速赶回玛里兰州戚廉斯堡的老家,把挖到金矿的消息告诉他的亲戚和几位邻居,大家凑了一笔钱,买来了所需的机器,托人代送。这位叔叔和达比也动身回到矿区工作。

    第一车金矿挖出来,送到一处冶金工厂,结果证明他们已经挖到了科罗拉多州最富的一个矿源。只要再挖出几车金矿,就可以偿还所有的买地欠下的债务,然后就可以大赚特赚。

    叔叔和达比高高兴兴地下坑工作,带着无限的希望挖出金矿来。但在这时候,发生了他们料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竟然不见了。他们已走到彩虹的末端,黄金没有了。

    他们继续挖下去,焦急地想要挖出矿脉来,但是,完全没有收获。绝望的叔叔和达比放弃了寻找,将地卖给了别人。

    然而,根据一位工程师的计算,只要从达比和他叔叔停止挖掘的地点再往前挖90厘米,就能找到金矿。

    果然,就在工程师所说的那个地方,矿脉又重新找到了。请工程师的人是一位售货员,他把从矿坑挖出来的金矿出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

    这件事过了很久之后,达比先生从失败中获得了成功,赚到了超过他损失的金钱的数倍。这是他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以后取得的。

    达比记得他曾经在距离金矿一米远的地方停下,而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所以现在他吸取这个教训,而对自己说:“我在距离金矿一米远的地方停下来,如今,在我向人们推销人寿保险的时候,我绝不因为对方说‘不’就停下来。”

    达比后来成为少数每年推销出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寿保险推销员的一员。他把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归功于他在挖矿时轻易放弃的教训。没有坚持,机遇就会在你退缩的一刹那间消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