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富人-富人的观念与素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要想成为富人,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钱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赚钱是光明正大的。只有这样,才能充满热情,满怀豪情地去赚钱。

    个人素质和潜能决定赚钱多少

    虽然钱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挣钱的途径却可以截然不同。不同的挣钱方法源于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技术技能、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性格类型。一种赚钱的方法不一定比另一种好,每种职业都有优点和缺点。在每个职业中获得发展都需要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能够使你用更敏锐的眼光去选择最适合你的生财之路。

    丹尼尔·格鲁曼的《情商》一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总能获得财务上和事业上的成功?他的答案是情商比智商更有影响力,因此那些敢于承担风险、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人会比那些因害怕风险而不犯错误的人做得更好。太多的人以优秀的分数毕业,而情感上却并没有准备好去承担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如此多的老师并不富有,原因就是他们在“惩罚犯错误的人的环境”中工作,而且他们自己通常是情感上害怕犯错误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挣钱不一定需要有多么高层次的教育背景。许多成功人士在获得大学学位前就离开了学校。这些人中有通用电气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还有POLO时装的创始人拉尔夫·劳伦。学校教育对于获得一份工作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对于人们如何创造巨额财富却并不重要。金钱的产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除了靠体力劳动挣钱外,还有其他一些更有效的挣钱方法。

    观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在以他们的思想塑造他们的生活道路。

    财商就是“财务智商”(FinancialI.Q.)的简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在生活中潜能发挥的程度。

    (2)掌握的与经营事业有关的知识,包括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经营策略等。虽然智谋型投资者并不是律师,但是他们会依据法律,按投资项目和潜在利润制定投资策略。他们常常会利用不同的法律法规,以极小的风险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3)符合时代潮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

    (4)经营能力,包括营销策划能力、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简单地说,财商就是“80%的情商+20%的财务技术信息”。财商与情商紧密相连,大多数遭受财务痛苦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控制着他们的思想。作为人类,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决定我们在生活中“做”不同的事情和“拥有”不同的东西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情感。例如,恐惧感能使一些人成为懦夫,但同样的恐惧感可以使另一些人变得有勇气。不幸的是,在金钱方面,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被限定为财务方面的懦夫。

    那么,高财商和低财商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根本区别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因此造成了他们生活的巨大差异。

    比如,高财商者对金钱的态度是:金钱就是力量;贫困是万恶之本;钱要为我工作。而平庸者对金钱的态度是:我对钱不感兴趣;贪财乃万恶之源;我要为钱而工作。

    要想成为富人,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培养高的财商。

    热爱金钱的本性

    有很多人想赚钱,想了很久,可是却赚不到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些人脑海中的思想问题。

    赚不到钱的人思想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他虽然想赚钱,却认为钱是不好的,这是潜意识的想法,他自己也不一定完全意识得到。

    贫穷的人会认为有钱不一定好,谈赚钱铜臭味太重,赚太多钱很辛苦,会被人批评财迷心窍,甚至会被绑架等等。

    一位女士指出,太有钱了不好,因为有钱就会腐败,她先生有钱后就在外面花天酒地,钱简直是万恶的根源,会使人犯罪。

    说这种话、有这种想法的人,他的经济状况一定不好,因为他不喜欢钱,他虽然意识上很想赚钱,但是潜意识中又在排斥金钱,有这种矛盾的心理怎么可能赚得到钱呢?

    就算有赚钱的机会到来,你都会把它赶走;就算钱到了你口袋,你也会把它散尽。人喜欢与接受他的人在一起,钱也是一样,你不断地想它不好,排斥它,它怎么会来找你呢?

    这样不但不会赚钱,而且还会磨损你的心灵,让你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

    有钱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有钱人到底对钱怎么看的?答案就是他们都非常热爱金钱。几乎每一个非常有钱的人都会想:金钱是非常美好的。

    因为他们喜欢钱,觉得钱非常棒,所以他们接受金钱的到来,欢迎赚钱的机会,掌握赚钱的方法,他们不断地大量吸引着金钱,金钱会自动找上门来。

    因为他们热爱钱,也非常珍惜钱,所以他们保留他们所获取的财富,不愿轻易让它们流失,而且不断地储蓄与理财,所以他们自然会成功致富。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曾说过:“贫穷是罪恶。”他不想犯罪,所以他一定要有钱。

    美国首富“钢铁大王”卡内基先生曾经说过:“贫穷是无能的表现。”

    这些有钱人都在想贫穷是不对的,人不可以没钱,赚钱是应该的,赚钱是非常好的,有钱才是正确的,他们都非常热爱金钱。

    假如你真的想要赚大钱,第一步就是先改变思想,尤其是思想中对金钱的负面联想必须先消除,要建立对金钱的正面联想,这是每一个有钱人都做得到的事。你有了他们一样的思想,才会有和他们一样的结果。

    成功取决于心态

    人类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自身之外去寻找本来存在于自身之内的东西。而人们面对成功所犯下的错误也往往如此。就像真正使人们快乐的源泉已存在于人们自身一样,成功的潜能也潜伏在你的体内。

    富人们知道,成功是一种心态。你怎么称呼它都可以:把它叫做一种富人的心态、成功的心态,或者是感到自己一定会发达起来的意识。我们看见的成功,其实是一种成功心态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针对特殊的人生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指导思想的结果。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别人夺不走的真正的财富,就深藏在你的内心之中。我们必须在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之前,让思想先富起来;在获得生活的成功之前,必须先拥有成功的心态。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拥有了智慧,你就是幸运的。

    要达到这一点,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你的潜意识获得一种对成功相当透彻的理解能力,让成功在潜意识中扎根。必须相信自己会获得成功,相信幸运之神将会眷顾自己,满怀热情地为你的理想而奋斗。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却对此表现得麻木不仁,因为他们有过遭遇失败的经验。那种被称为“梦想的力量”的东西,他们似乎毫无能力在自己身上培养出来。要拥有“梦想的力量”,就需要你赶快行动,需要你果断决策,而这对那些做什么事情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消极被动或目标不清的人来说,的确一点也不简单。然而,如果你明白了自己体内潜意识的运行机制和活动能力,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最终克服这些横阻在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最终获得你想得到的一切。

    安于现状是积聚财富的大敌

    “只要安稳地过一辈子就行了,不必赚太多的钱。”假如你的头脑被这种念头占据,你一辈子也赚不了大钱。只有不满足现状,奋发向上,才是赚钱发财的前提。不愿意过单调无意义的生活,想过更充实的生活,这种念头才是引导你奋发向上的最佳动机。这并不是鼓励你欲壑难填或贪得无厌,而是鼓励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假如你是一个机关的职员,每天固定上下班,虽然收入稳定,但不免有买房和供子女上学的压力。如果你不满足现有的生活水平,那么你将会想办法使你的收入增加500元,甚至10000元。只要有这种需要,就会激发强大的动力,你就会通过努力不断实现这些目标。反之,如果你满足于现状,那么你恐怕不能保持现状,因为物价可能上涨,货币可能贬值,意外开销随时都可能出现。

    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一个人若自以为有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

    如今提起日本的索尼公司,恐怕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它从最初创立到现在不过数十年的时间,正是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的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它由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一跃成为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知名电子制造公司。

    在经营公司伊始,盛田昭夫就把“誓做开拓者”立为信条,并以此作为勉励全体职工的“公司训言”。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他们大力研制开发新产品,不惜钱财购买外国专利。在盛田昭夫担任索尼公司总经理、总裁后,索尼公司继续以“誓做开拓者”为宗旨,接连不断地推出一代代世界首创的新产品,如台式电子计算机、单枪电子彩色真空管电视机、家用录相机、家用立体组合音响、电子摄影机等等。

    在经济方面成功的人士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忌讳浅尝辄止,固步自封。因为干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可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否则,便会走下坡路。

    相信自己会成功

    成功意味着与许多美妙的、积极的事物结伴而行;成功意味着个人财富的增长——一座豪宅、假期、旅行、新颖事物、经济安定,以及给子女最大的益处;成功意味着赢得赞赏与领导权,以及受到你的社交圈和事业圈内人士的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予忧虑、恐惧、挫折、失败的自由;成功意味着自尊和自重,可以继续在生活中找寻更多的快乐与满足,能够替那些依赖你的人做更多的事。

    成功意味着获胜,意味着相信自己。

    成功——成就——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这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目标。

    每个人都想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中上帝能赐予他最好的生活。没有人喜欢在平庸中蠕行与苟且,没有人喜欢居于“次一等”的感觉,也不愿被迫感到自己“次一等”。

    “信心可以移山。”这句《圣经》中的名言,经济方面获得成功的人士们常常津津乐道。

    信心的力量并无任何神秘或不可思议之处。

    信心的作用是这样的:它是一种“我确信我能”的态度,它能衍生出力量、技巧以及必要的精力。当你相信“我能做”时,那“如何去做”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开始从事新工作。他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够享受到居于巅峰地位的成功滋味。但是,这些年轻人中大多数对他们能够到达巅峰地位并没有信心。于是,他们便真的不能达到高位。相反,由于他们相信了爬到高层是“不可能的”,他们便不能发现迈向更高目标的步骤。就这样,他们的行为一直停留在平凡者的阶段。

    然而,这些年轻人中有少部分真的相信自己会成功。他们以“我要达到巅峰地位”的态度致力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此拥有坚强的信心,于是他们真的做到了。

    一旦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会成功,他们便开始研究和观察比自己级别高的资深主管的责任和行为。他们不断学习成功者是如何解决问题和下决定的。同时他们也留心观察成功者的态度。

    只要你真正相信你能够移动一座山峰,那么你就真的能做到。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移动山峰的人又有几个呢?结果就是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了。

    也许在某些场合,你会听见某人这样说:“光凭口中念叨‘山,移开吧!’就以为自己能把山移开,简直没道理,这根本不可能!这是荒唐和迷信。”

    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是将“信心”和“想当然”混淆了。的确,你无法凭想象移开一座山,你也不能凭想象得到提升,更不能凭想象就住进拥有五间卧房、三套卫浴的豪宅,或者瞬间进入高收入阶层。

    但是,你可以凭借信心移开一座山。你能以“相信我能成功”的信念赢得成功。

    只有相信自己“能”的人,才会想到“怎样去做”。在经济方面成功的人士懂得:信心,坚强的信心能带动心智去想出理由、手段与步骤。“相信自己能成功”会赢得他人的信赖。

    善于进行新的自我设想;

    你到底需要多少钱?你这一生中到底想要得到些什么?你所认为的成功到底是一副什么样子?要知道,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另一个你了。因此,你的关于成功的定义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成功来到你身边的方式,也只能是通过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观察方式。那些只把自己看作低级雇员,那些从不敢想象自己也能向上升迁的人,他们都几乎“注定”将要永远停留在低级位置上。

    “我没有办法让自己在一年内收入增加一倍!”——如果这种想法是你的信念,那么相信我,你的未来将会向你证明这种信念是正确的预言。

    就是这样,我们总是根据个人的自我设想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因此,对我们来说,失败和成功一样艰难。但反过来想想,这也就是说成功也和失败一样简单。一种新的自我设想会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而一个新的目标会导致一种新的人生。

    在莎克蒂·格芬女士的力作《幻想真实》中,她写道:“幻想真实就是指运用你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你最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技术,也就是说幻想出真实,幻想把幻想变为真实。”所有的成功者都在实现他们的梦想之前,极其详细地描画过成功后的自己。无论他们一开始是多么贫困不堪,口袋空空,也不论他们只接受过可怜的一点教育,更不论他们曾经接触过的人是多么有限,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进行过成功的自我设想。他们逐渐确信自己必定会取得成功,而人生中发生的事情也给予了他们最好的回答——他们的梦想与自我设想是那么一致,同时,也和他们在成功上拥有的信心成正比。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自我设想上面多花费一些心思,使自己达到每一天,做每一件事情,都在不断变得越来越好。

    等着看吧,这个念头将绝对不只是一个念头,它真的会因为你的自我设想如此清晰有力而产生奇迹。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面前,你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渴求达到的目标而及时改变自我设想。

    在你想要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设想的时候,一开始你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旧有的自我设想的影响。只要你坚持不懈,最终你将会发展出一个新的自我设想来,并且将由此产生新的追求——而这个新的目标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你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使你的生活更好、更舒适、更成功。

    要相信,你的全部潜力一定是非凡的,是足以令你成功的。就像雷·克罗克——麦当劳的创始人那样,他就曾经说过:“想得大,你就会做得大。”

    把握累积财富的机会

    如果你问人们他们最终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很多人会答:“我想要做有钱人。”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或是如何去达到它,“有钱”仍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梦境。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大笔的钱进账就能达到富有,其实未必尽然。很多每年赚8~10万元甚至更多的薪水阶级者,生活过得跟薪资水准仅及于其小部分的人一样。事实上,很多这些表面上看来富有的人,常常出现在消费贷款经纪人服务处,去寻求减轻债务负担和建立未来的用钱计划的帮助。

    高收入提供了人们累积财富的机会,但不会自动地让人富有。如果你一年赚8万元却花8.5万元,反而会破产。但如果你赚3.5美元,每年投资3500美元在报酬率8%的商品上,持续35年,则将会累积超过60万美元。这才是财富!

    另外一个有关财富的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它必须是身份地位的炫耀,就像是拥有一栋500平方米的房子或做一次三个星期的旅游等。必须认识到,拥有一些“东西”并不全然代表这人是富有的,事实上,这些东西还会阻碍资产的累积。如果你大部分的所得是用来支付一个高达四位数的房贷期款,或者是偿还先前累积的债务,那就不可能有什么钱省下来存。

    这并不是说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乐趣,大部分还是有的。他们的乐趣来自于他们累积的资产,并且成为了他们的理财目标之一。只要其他重要的理财目标并没有在理财过程中被牺牲掉,把钱花在一些“东西”上其实也很好。

    我们可以看到,勉强过活和成为富翁之间的不同,是取决于如何规划和是否拥有积极的态度。

    事业之路应该是拥有企业

    人生实际上是在无知和幻觉之间的一场斗争。一旦一个人停止寻求知识和信息,就会变得无知。因此,人们需要不停地与自己作斗争:是通过学习打开自己的心扉,还是封闭自己的头脑?

    学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学校,你学习一种技术或一门专业,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每一种文明都需要教师、医生、工程师、艺术家、厨师、商人、警察、消防队员、士兵等等。学校培养了这些人才,我们的社会才可以兴旺发达。但不幸的是,对许多人来说,学校是获得教育终止而不是开端。

    假定学校体系的教育能使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应付真实的生活,这种假定是愚蠢的。我们并不是说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完全不好的,但至少它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的世界,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不同的教育,他们需要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各种不同的规则。富人有他的那套规则,而富人的规则对于绝大多数穷人和中产阶级来说还是个秘密。其他占人口95%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规则,而这些人是从学校学到这些规则的。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简单地对孩子说“努力学习,找好工作”是“危险的”。孩子今天需要更复杂的教育,而现在的教育体系并不足以供应这些。

    事业之路应该是拥有企业而不是为企业工作。仅仅学习好,然后找个好工作的想法是陈旧的。我们需要新思想和不同的教育。也许设想努力作个好雇员同时努力去拥有自己投资的企业会是一个更好的主意。

    1996年,研究智力的权威之一、美国的罗伯特·J·斯特恩伯格博士出版了《成功者的智力》一书。该书指出:智力或分析能力与各种成功之间几乎不存在内在的联系。斯特恩伯格博士发现,成功者的智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或实际经验。

    在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当中,有许多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高才生,但他们在学校里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那并不只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课,自我约束与坚韧顽强也是学校经历中所学到的重要的东西。

    很多人以为读MBA是做生意赚钱的捷径,很多没有大学文凭的经营者,也往往羡慕那些高学历的人,他们总觉得高学历等于财富,学历高的人赚钱自然会很容易,财源也会滚滚而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千万不要泄气,虽然说高学历有助于你的事业成功,但真正的成功与拥有高学历之间并非完全是个等号。不要以为有高度的书本知识水平,便是成功的象征,许多大学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走向自我毁灭之途,就是因为他们误以为学问高便应该是无往不胜。

    能够踏上高等学府的台阶,只是代表你对课本知识的领悟能力比较强,仅此而已。至于在社会上能否取得成就,则是另外一回事。读书成绩好的人,未必能够在商场上得心应手,特别是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在商场上的成绩,很可能跟在学校里的成绩截然相反。谁也不敢保证一个医学硕士在商场上肯定会强过一个初中生,也没有人能够打保票,一个哲学博士可以在商场上赚个大满贯。正如一个读书不成的小伙子,不一定必然穷困潦倒一生一样。假若学历能够为经营者带来利润,那么,大学的教授岂不通通都成了商场巨子?

    实际上,当今许多富可敌国的超级大亨,真正是高学历的并不是很多。全球闻名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人生经历可说是非常坎坷的。他出生时家境贫寒,刚上到小学四年级就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大阪,开始了个人独立生活的历程。刚到大阪时,松下只是在一家小店当学徒。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可谓当今尖端技术领域最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学历也不高,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大本”吧,可他所取得的成就却让一个个博士望尘莫及。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使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知识创新是真正强大的力量,只有知识不断创新,才能使认识不断深化,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然而,世界著名造船大王亨·开塞认为,世界上多数人都只是动用体力,动用脑力的不到1/10。这也正是为何成功者如此稀少的原因所在。

    对于经营者来说,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地走访厂商,向各地挨家挨户推销,可以获得更实用更有益的经验。因此,没有学历不可怕,关键是自己不要看轻自己。因为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所学,许多真正管用的“生意经”也是不可能在书本里学到的。

    敢于拿出勇气去奋斗

    人的最大的弱点是为金钱所累。大多数人的财务状况总是得不到改善,是因为当他们需要更多的钱的时候,他们就去做兼职。如果他们真的想改善财务状况,他们要做的事应该是在工作之余开始做兼职的生意。

    许多人梦想建立自己的公司,但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去尝试。不少人想成为富人,却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技巧和经验而落了空,而商业技巧和经验恰恰是获得金钱的“法宝”。

    世界上充满了新产品的伟大创意和已经生产出来的出色的产品,可是世界上缺乏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利用业余时间创办公司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制造出卓越的产品,而是要使你成为卓越的企业家。出色的产品往往就是很普通的最常用的东西,虽然成功的企业家很少,可他们都很富有。因此,不要绞尽脑汁去生产最好的产品,而是要集中精力去创办一家公司,以便你能在其中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卓越的企业家。

    某些人并不愿意受借贷机构的控制。他们不情愿为别人打工,他们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他们受贪婪的控制。他们是守财奴。他们甚至会节约到配偶和孩子身上。金钱是他们的上帝。这种人的观念不十分正确。具有正确头脑的百万富翁会说:“我告诉我的儿子和女儿,金钱不是他们的上帝。是你控制它……而不要让它控制你。”

    依照不同的情况来决定个人的前途,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这种事情轻率不得,否则一不小心,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如处处顾虑,裹足不前,恐怕也很难有所发展。

    松下幸之助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约七年,离职以后,开始独立做生意。

    他为什么决定要自立呢?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他对公司不满意

    事实上,当时他已经从一般工人晋升为检查员了。依那时候的情况而言,他自己都觉得非常不错,甚至还可以说,工作轻松得过头呢。工作半天,休息半天,换成别人谁不认为这真是一个好差事。然而,松下自己并不这么想。开始干检查员的时候,心里的确也非常高兴,但是过了一两个月以后便又觉得不满意了。或许因为年轻力壮,只有全力投注在工作上才有充实感,半天闲着没事反而难过。这就牵涉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因为公司的生活轻松,工作自然不会带劲,也不会感到什么人生的价值观。

    由于他父亲的鼓励

    父亲在他辞去公司工作以前就已经过世。那些话还是他在一家自行车店当学徒的时候,为了要不要去大阪存款局当工友,父亲才说的。那时,母亲和他对这个工作都颇感兴趣,但是却遭到了父亲反对。父亲对他说:“你只有做生意才能发迹。等到生意成功之后,要雇用如何优秀的人都有办法,绝对不要去干工友。”这些话,他一直牢记在心。从离开帮佣式的学徒生活而进入公司工作,到他渐渐无法满足于现状,他深刻地觉得听从父亲的劝告才是上策。

    他试图的改良灯头不被公司认同

    因为松下本身具有电灯配线工程经验,觉得应该可以做出更方便、更安全的插座才对,因此,自己就开始试做改良产品。不久,他果然成功地做出样品。然而,当他把这个改良式灯头拿去给公司里的主任看,希望公司能够采用时,意外地,主任却泼了他一头冷水。他只说:“这种东西怎么用?”松下当时真是失望,觉得主任怎么这么不识货呢?后来依照主任的说法,把优缺点以及需要再改进的地方作了一番了解。但他仍然充满信心,希望改良过的电灯头能受大众的喜爱。就这样,他萌起离开公司而潜心研究制造插座的念头。

    因为以上三个理由,他终于决定脱离在一般人眼中认为是很不错的公司而步上独立自主之道。

    一脚踏入未知的世界里去从事一项崭新的事业,抱着成功的希望远比失败的不安心理要强烈多了,松下想,假如不图自立,那么,这一生很可能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工作下去了。他一想到这里,谋求自立的勇气就越发坚定。

    结果,虽然也遭遇到很多困难,但总算能够把事业继续下去,后来公司日趋茁壮,但他的想法并无丝毫改变。后来有人问过他:“松下先生,如果你的事业失败的话,你打算怎么办?”

    他毫不考虑地回答他:“真那样的话我就去卖面。我一定要做出比别人更好吃的面,让客人大饱口福。”也就是说,他一直抱着失败无亏、大不了赤手空拳重新再来的态度。他认为人生没有永远的失败,一时的失败不足为惧。一个人如果能够怀着这种态度和心境的话,那么,不安和疑虑就会减至最低,就会拿出勇气继续奋斗下去,致富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追求创业者鲜明的个性

    成功的创业者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独立性、竞争性、求异性和坚韧性等四个方面。

    独立性

    从本质上而言,人一出生下来就都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个性。重要的是创业者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即便自己有一定的依附性,但自己也有着强大的独立性。创业成功的人是那些善于摆脱依赖性,努力实现自己独立性的人。

    真正决定创业的人,要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性,真正的独立性首先是思想上的独立性,承认专家权威的存在,但不盲目听从、信从他们的建议,要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地思考。每个人的言行都源自特定的环境、场合,因而别人的建议对自己不一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创业者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或者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凡是不适合自己的见解,不论是谁说的,也不管其理论上是否行得通,在创业者这里就是没有用的。创业者要有自己的大脑。

    竞争性

    有人形象地将商场比作战场,商业就是商战。战场是很残酷的,短兵相接,只有那些善于竞争、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胜利、才能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根据人们内心脆弱性的不同,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鸵鸟型,另一类是豹子型。所谓鸵鸟型的人面对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就像鸵鸟一样。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藏在沙子里或其他地方,它以为只有看不见敌人,自身就会安全了,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更是增加了鸵鸟被捉的可能性。还有一种豹子型的人,他们在面对危险时心中也很畏惧,但他们不选择逃避,因为他们知道一味地逃避,永远不能占据主动地位。面对危险,只有挺起胸,抬起头,勇敢地面对,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对方的弱点。创业者在创业时,要面对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一定不要被对方貌似强大的实力所吓倒,而是要像豹子型人一样直面对待,寻找良机。

    创业者不但要有竞争性,而且要有好胜性。好胜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而且积极与别人竞争并追求成功胜利的喜悦。人的天性中有一部分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而世上的人实在太多了,人们只把自己的尊重给予成功胜利的人。创业者审视自己时要细心体悟自己是甘于平庸之辈呢,还是渴望成功、渴望他人的尊重呢?

    好胜性可以看作是独立性的持续。有胆识有魄力的人喜欢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且勇于去证明自己是最成功的人。这就是强烈的好强好胜心理。好强好胜不是意味着欺负弱者,而是要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当然,创业者一定要注意到好胜不要逞强。真正的成功者追求胜利,但并不到处招摇,不用自己的成功去攻击别人、嘲笑别人。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创业者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要欣赏与自己具有相同好胜心的人才。不能因为自己求强好胜,就极力与那些具有同样好胜心的人争斗,或者有意压制为自己工作的人才,惟恐他们过于强大使自己没有面子。创业者要做的是要鼓励自己去获得成功、胜利,更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去追求成功、胜利,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赢得荣誉的舞台。只有自己的员工都积极追求成功,创业者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求异生

    在本质上商业经营的是人们的需要。世界上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各人的需要更是千差万别。创业者一定要善于独辟蹊径,无论是在产品生产上还是包装设计上,甚至营销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从求异的角度出发。在创造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不同。

    求异的个性,来源于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人不知足本性的反映。创业者具有极强的求异追求,是其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源泉。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一切都处于全新状态,会花费大量心力试图创建一种公司经营的模式。这对于公司能够稳健地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求稳的同时,创业者千万不要忘了求异。世上万物都在变化,尤其在商界,事物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要经营的是人们的品味,要创造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不同的选择方案。但是人们的个性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产品质量好就长期使用,人们会因为新产品的出现而放弃旧产品。创业者在创业伊始要紧紧把握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在消除人们疑虑的同时大力宣传产品的时代感,使之能迅速满足人们求新的感觉。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创业者千万不要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大力求异,推出新的产品。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应当允许更多的人提出大胆新奇的想法,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不要把公司办成一个千人一面、死气沉沉的集体,而是要让公司成为一个百花竞放、各展风姿的大花园。

    坚韧性

    创业的道路上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创业者都要充分发挥坚忍不拔的品性。爱迪生发明电灯丝的时候,尝试了将近1000次,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都劝爱迪生放弃,因为失败了那么多次,肯定这件事是无法成功的。爱迪生却不这样看问题,他说:“每一次失败都向我证明了这样去做是不对的,但总会有一次能发现正确的方法。”

    创业者在面对失败时要培养坚忍不拔的品性。

    创业者不仅要培养自己面对失败坚忍不拔的品质,而且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宽容的机制,允许公司员工犯错误,鼓励员工勇敢地去创新。比如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外部设备公司的宗旨中有一条:我们要求公司里的人一天至少犯十次错误,如果谁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工作不够努力。只有宽容员工的错误,员工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就不会去试图掩盖错误,而是积极地寻找对策去解决问题。当然,公司不能一味地宽容员工低层次的犯错误,因为每一次错误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怎样既允许员工犯错误又充分减少公司的损失是创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彰显财富天赋

    有人说,淘金首先要有梦想,那么发财也要有胆量。正是在这一驱动力之下,美国每年总会诞生一批富翁,有的快速致富,成为真正的暴发户;有的轻松致富,只要认购股票特权即可;有的是不知不觉地致富,在舒适的房间里轻轻点击键盘,钞票就会滚滚而来。

    随着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财富的分配格局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过去靠传统产业致富的人们,已远远落后于靠网络产业吃饭的人。最近几年,与因特网有关的人快速致富不在少数。这说明高科技产业已完全占据了经济的制高点,因此也道出了亿万富翁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秘密,年轻人既是时代的新生力量,同时又是获得财富的幸运儿。可以说,在下世纪,真正领导财富潮流的是这些坐在电脑前的年轻人。

    12岁就赚取利息的洛克菲勒

    1839年,约翰·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一个偏僻小镇。他的父亲威廉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一个到处跑动的马贩子和闯荡江湖的巫医,于是他的父亲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际经验”、金钱意识和商业意识对小约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威廉曾吹嘘自己的商业成就说:“一有机会我就欺骗我的儿子们,我希望他们成为精明的人。我和儿子们做买卖,而且每次只要能诈骗和打败他们就绝不留情面。”最使约翰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就是:当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父亲常常和他玩一种游戏,当小约翰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父亲的怀抱中时,父亲常常突然抽开双手,让他扑到地上。父亲通过这件事想教育他,不要相信任何人,每个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都可能成为敌人。

    正是在犹太人的这种重商思想和生意经的影响下,小约翰7岁时就去村边的森林的火鸡窝里“偷”小火鸡,然后将小火鸡细心照料,等火鸡长大后卖给邻近村庄的农民。等12岁时,约翰为家里干每一件事,都要按0.37元/小时计费,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50元钱贷给附近的农民,收取利息。

    11岁开始炒股的投资天才

    巴菲特于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一直居住在奥玛哈,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

    时值经济大萧条困扰全球,当然也波及了巴菲特的家乡。由于生不逢时,在他刚满周岁时,他的父亲,身为银行证券销售商的霍华德·巴菲特就失业了。全家迁移到了别处,父亲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快又陷入困境,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变得有些艰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四年。这样的家境却使巴菲特从小就对钱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巴菲特后来回忆道,童年的那段艰难岁月使他当时就萌发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长大后一定要拥有大量财富。“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和照片会出现在传媒上。”

    巴菲特在童年时代就对数字十分着迷,心算能力很强。他经常和伙伴们记录着街口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车牌号码,晚上展开《奥玛哈世界先驱报》,计算着每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每当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巴菲特被梳洗一番,坐在长老会教堂的长椅上时,他总是以计算宗教作曲家的生死年限来打发时间。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数字,而是金钱,他在“数着他想象中的财富”的过程中成长。

    5岁时,沃伦·巴菲特开始在家门口摆上口香糖向过往行人出售。不久,他与朋友拉塞尔在闹市兜售柠檬汁。6岁时,在与家人去郊外度假时,他用25美分买了6听可乐,然后在湖边以5美分一听的价格卖给游人。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有时,巴菲特还从父亲的杂货店里买来苏打水,挨家挨户的销售。他想一点一点地挣到很多很多的钱。

    巴菲特8岁时,便开始阅读他父亲的有关股票市场的书籍。1940年,10岁的巴菲特随父亲去了纽约。在这个世界金融中心,他被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他对父亲股票交易里的股票、债券单据怀有浓厚的兴趣,每天义务地为父亲供职的哈里斯·厄普汉姆公司做股价牌的记录。

    11岁时,巴菲特就在他父亲担任经纪人的公司开户。之后,这个少年第一次进行股票投资,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了一种公用事业股票——市政服务公司优先股。不久,这只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将股票抛出。除去1美元的佣金,沃伦·巴菲特第一次在股市上获得了5美元的纯利润。首次投资虽然赚得不多,但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父亲霍华德·巴菲特的朋友卡尔·福尔克家是巴菲特常去玩的地方。一天,他在福尔克家吃午餐,他一边喝着福尔克太太做的鸡面汤,一边宣布:他将在30岁以前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福尔克太太问他为什么想赚那么多的钱?12岁的沃伦·巴菲特回答说:

    “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爱好和信念,才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儿时的巴菲特就像一个书虫,并且有着照相般的记忆力。只不过他读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教人如何发财的“秘籍”,如《赚到一千美元的一千招》、《从十美元成为大富翁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巴菲特挣钱的点子也层出不穷。从组织一帮小孩为报社送报,到与朋友合伙经营出租弹子球机生意等等。他一点一点地积攒着自己的财富,坚定地沿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向前走。

    软件业诞生一个少年天才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帮手。母亲是教师,后来在盖茨与IBM历史性的合作中起过关键作用。

    盖茨从小欢快活泼,是一个高能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接着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人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这个摇摆儿童从小酷爱读书,他与其他儿童不同的是,他不爱看连环画、卡通画、童话故事和小人书。他很小的时候,常把自己关进书房,阅读父亲的藏书。他经常一动不动地阅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据盖茨的父母后来说,还没有看见过像盖茨这样的孩子对《百科全书》有那么着迷过。

    也许盖茨的父母并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比尔·盖茨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他完全可以按照传统的途径成名成家:哈佛——见习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然后在父亲的提携下,从政或迈向联邦法官作为升迁台级。然而,在盖茨看来,走与别人相似的路,走由社会给定的路,走得再好也索然无味。

    在西雅图,有一所专收男生的私立预科学校——湖滨中学,它以学风浓厚、教学严谨而闻名,是一所收费很高的贵族学校,每学期学费高达5000美元。

    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由于比尔·盖茨的天才在这所摇篮里发芽、成长,使湖滨中学成为美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人们给它戴上“天才的学校”、“微软的摇篮”的花环。据说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

    1968年,湖滨中学成了当时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

    电脑是在盖茨出生前10年问世的。那时候电脑又大又笨,一套就占了整个房间。早期的电脑是由IBM公司生产的,主要为企业解决会计难题,和为军方破译战时密码。1947年,IBM公司的工程师设计了一台长达120英尺的选择式连续性电子计算机,现在,这台机器放在纽约的IBM公司总部大楼大厅里的特大玻璃框内,供人参观。

    20世纪60年代末,正当美国工业领域应用电脑潮流如火如荼发展时,一股不可抵御的潮流卷来,美国掀起了个人电脑革命的狂潮。

    盖茨一直着迷于电脑和程序,从12岁那年,在湖滨中学第一次接触电脑那一刻起,电脑就成了他的终身伴侣。他的大脑细胞与电脑里的线路和元件几乎是相通的。电脑运用给他带来的喜悦在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日不见那闪闪发光的控制盘,一天就感到不舒服。

    保罗·艾伦(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

    他喜欢电脑,还因为这可以让他得到超越他人的心理满足。13岁开始编写程序,有此能力的少年,当时确实是凤毛麟角。

    凡是能弄到手的关于电脑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他总是贪读不厌。他每天早晨起来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切地奔向读书室,坐在一大堆计算机书籍面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几乎每天都是如此。难怪人们说“读书就是比尔·盖茨的晨祷”。他通过自学学到了许多东西。他只有靠自学,因为湖滨中学的教职员工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盖茨和其他小伙伴整天整夜把自己关在计算机房里,在里面反复摆弄、操作机器,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真是如痴如醉,欣喜若狂。

    盖茨后来回忆说:“仿佛我们的心思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脱了节。除了我们,有谁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想弄清楚计算机究竟能做些什么。”

    玛丽·盖茨和她丈夫很为自己的孩子担心,在他们看来,计算机似乎对这个孩子具有一种超越自然的控制力。尽管他才读9年级,但他似乎完全被这种机器迷住了心窍,而对其他事情不问不闻。盖茨愈来愈变得像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约瑟夫·魏扎鲍姆在其《计算机魔力和人类心智》中所描绘的那类“计算机偏执狂式的人物”:

    “他们都是些极有才华的年轻人,衣着不整,头发蓬乱地坐在计算机操作台前,眼神深隐但闪烁着灼人的光芒。他们整天沉浸在一种自大狂们所特有的那种无上权威的梦幻之中。一旦坐在计算机前,就像赌徒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转动的骰子似的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身上。他们高举着手臂,随时准备敲击键盘和按钮。他们拼命工作,直至把自己拖垮,一干就是连续20小时,30小时。他们的食品,如果他们想吃东西的话,充其量就是些咖啡、可口可乐、烤馅饼和三明治。要是有可能,他们就干脆睡在打印室旁边的帆布吊床上。这些人就是计算机狂人和程序编制狂患者。”

    盖茨的父母开始注意到他们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非人性的沉迷行为。尽管在这之前,他们从没有在任何事情上强迫过他,但他们这回非要这么做不可——他们要求儿子放弃计算机,至少一段时间不再去碰它。

    “什么事情都凑在一块,”盖茨解释道,“有人说我们也许应该摆脱控制,又有人觉得我们不应该把精力花在别的事情上,这种情况是极不正常的。所以,我父母对我说,‘为什么你就不能把这件事放一放呢?’于是,我照他们的意思做了。”

    “这样做对我来说并不很美妙,”盖茨说,“我转移了我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在了其他科目上,比如自然科学、数学等。我疯狂地读书,至少有9个月的时间,我再也没有接触过电脑。”

    1970年,盖茨将近一年没有触摸电脑,苦闷之余,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前途。

    那时,他还没有形成在信息工业领域开辟一片天地的想法,反而受家庭气氛较多感染。与盖茨父母过从甚密的多半是在西雅图工商界和政界享有名气的人士,他们博学多才,经常相聚在他家中高谈阔论。盖茨也喜欢在这些谈话中吸取知识和人生经验。他对新兴事物的兴趣被压抑,惟有向传统学问靠拢。

    盖茨确实担心自己“玩物丧志”,不再打算去碰电脑,要正正经经考虑学业和前途。可是你不出门,人家却找上门来。

    1970年12月,一家名叫“信息科学”的公司的老板跨州过府,从俄勒冈州到西雅图,慕名而来,找到了被称为“电脑神童”的盖茨和艾伦,把程序设计的工作交给了他们两人,酬劳是价值1万美元的电脑“机器时间”。

    1971年6月,盖茨“玩”电脑的机会接踵而来。西雅图湖滨中学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课程复杂,决定采用电脑排课。于是起用盖茨和艾伦,让他们设计排课程序。盖茨和艾伦利用暑假,在几乎空无一人的校园里不分日夜地工作。完成任务后,他们得到2400美元的报酬。盖茨对电脑的热情,重新燃烧起来,在以后短短的几年间,软件业诞生了第一个“天才”,一个改变计算机行业未来的公司——微软诞生了。

    少年时期就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

    12岁那年,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他在休斯顿有个最好的朋友,其父亲对集邮非常着迷。所以戴尔和朋友两人自然也想开始集邮。为了要储备集邮的资金,他在离家两条街的中国餐厅洗碗,也开始把新闻记者有关邮票的报道当作消遣。

    戴尔很快就注意到邮票价格正在升高。在20世纪70年代,戴尔一家餐桌上讲的是联邦储备局主席的决定,以及这对经济和通货膨胀率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讨论石油危机、应该投资哪些公司、该买或该卖哪些股票等等话题。当时休斯顿的经济正值大幅成长的阶段,收藏品的市场非常活跃,戴尔从所读到或听到的内容里,可以很明显看出邮票正在攀升。身为一个小孩,他视此为一个机会。

    戴尔开始着手进行第一次生意冒险。

    首先,戴尔在邻居间找了些人,说服他们把邮票委托给他处理。然后,戴尔在当时的专业刊物《林氏邮票杂志》(Linn’sStampJournal)上刊登“戴尔集邮社”的广告,然后制作出一个12页的目录,寄发出去。出乎意料之外,戴尔一举赚了2000美元。

    戴尔很早就学到这有力的一课,了解到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也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

    美国开放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加上个人的叛逆性格和灵敏锐利的嗅觉成为其经营天赋走向成功之路的起点。小学三年级时,戴尔在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只需要通过一次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获得高中文凭。戴尔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企图消灭任何中间环节而获得成功。

    戴尔16岁在高中时利用暑假为报社推销报纸,并不满足零售的方式,而是对读者(用户)进行分别的研究,总结出客户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刚结婚的;二是刚搬家的。而这些信息可以在法院和专业抵押公司那里找到。戴尔一方面尽力搜集这些信息,另一方面与这些人联系,并提供适时的免费服务,结果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数千个订户,成为报纸在当地的主要销售商之一。这件事表明了戴尔善于发现机会并在通过组织实施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其经营天赋。最初的成功使乳臭未干的戴尔获得信心,这些都为1984年19岁时大学一年级便辍学办公司的戴尔打下了伏笔。在《财富》论坛上戴尔对自己看准机会、抓住机会的机灵劲表白:“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是不是必须辍学我不知道,但就我而言,辍学确实对我有帮助,因为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我当时看到一个机会,可以办一个企业,当时我难以抗拒这种想法,我无法继续上学,我觉得必须抓住机会。”

    几年后,戴尔看到一个机会,可以掌握更棒的商机。16岁那年的夏天他找到一份工作,负责争取《休斯顿邮报》的订户。报社交给业务人员一份由电话公司提供的电话用户名单,叫他们打电话向顾客推销————他们居然以这种随机取样的方式去争取新的生意机会,戴尔非常讶异。

    不过,戴尔在拉顾客时,很快就从他们的谈话与反应中注意到一个模式。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邮报:一种是刚结婚的人,另一种人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戴尔开始猜想:“怎么样才能找到所有刚办好房屋贷款或是刚结婚的人?”

    经过明察暗访后得知,情侣要结婚时,必须到地方法院申请结婚证书,同时也必须提供地址,好让法院把结婚证书寄给他们。在得克萨斯,这项资料是公开的,所以戴尔雇用了几个高中“死党”,一起劝诱休斯顿地区16个县市的地方法院,为他们提供新婚(或即将结婚)的新人姓名和地址。

    接着戴尔发现,有些公司会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而名单上是按照贷款额度来排定顺序,所以很容易找出贷款额度最高的人,把他们定为高潜力顾客群。戴尔锁定这些人,发给每人一封信,信的开头是每一个人的姓名,信上则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

    这时,暑假已经结束,戴尔该回学校上课了。虽然上学是很重要的事,但戴尔却觉得这严重影响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他费了千辛万苦才创造出这套赚钱的绝佳系统,可不想就此放弃。所以戴尔在需要上课的时候,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继续处理那一大堆工作,然后在星期六早上处理后续工作。结果,戴尔找到数千名订户。

    有一天,教历史和经济学的老师出了份作业,要同学们整理自己的报税资料。根据销售报纸的所得,戴尔在那一年的收入是1.8万美元。起初教师还纠正他,认为他弄错小数点的位置。当她了解戴尔并没弄错时,她反而更沮丧了。因为,戴尔那年赚的钱比她的收入还高。

    那时候,戴尔又有了新嗜好:电脑。事实上,他对电脑的兴趣应该追溯到更早之前。从7岁那年买了第一台计算器开始,他就对这种可以计算东西的机器深感兴趣。

    戴尔初中时被编人数学实验班,并且参加“数字概念社”,社团里的成员都用心算来计算复杂的数学题,并且经常参加数学竞赛。他们的教练是一位叫达比先生的数学老师,他在学校装设了第一台电传打字终端机。如果你放学后留下来,便可以动手玩这部机器,写写程序,或输入方程式,然后得到解答。这是戴尔看过的最神奇事物。

    戴尔开始在“无线电屋”(RadioShack)电器专卖店流连,在那里玩电脑,接着便开始存钱买电脑。在那时候,苹果电脑很快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个人电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拥有最多的软件。苹果二号(AppleⅡ)电脑最棒的地方在于,它不像现在的电脑那么复杂,而每个电路都安装在特定的芯片上,使用者可以轻易打开外盒,了解电脑的动作方式。《字节》(Byte)杂志定期报道苹果电脑最新的零件,制造半导体的公司也针对他们生产的芯片而出版手册,详细解释一切,所以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一本参考书,从中学习有关74LS07的用途以及它输出以及输入的内容。

    于是,戴尔将家中的一台苹果电脑折开,研究它的构造,但他的父母却心疼了。

    当时一台苹果电脑的售价昂贵,戴尔的父母以为戴尔把电脑毁了,但戴尔不过是想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罢了。

    戴尔对电脑很快就不再是单纯的兴趣,而转变为痴迷于它所带来的商机。1981年,IBM推出了个人电脑(PC),戴尔马上把注意力从苹果电脑转移到个人电脑。当时苹果电脑备有很多游戏,而IBM的个人电脑则是功能较强,有很多商业用的软件及程序。虽然戴尔当时的商业经验并不算太丰富,但已知道,个人电脑将是未来商业上的最佳选择。

    随后,戴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18岁时,他就开办了自己的电脑公司。

    勤奋好学的少年卡内基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出生在英国一个叫顿弗姆兰的村子,那时他的家境还算不错。卡内基的父亲威廉是一个亚麻编织匠,在蒸汽动力作坊尚未兴起之前,威廉家的亚麻编织生意是颇为兴隆的。但自从1842年第一家蒸汽动力作坊在村里开工后,威廉一家的经济状况便每况愈下,全家的生计仅靠缝缝补补和开一家小店的收入来维持。

    这种经济上的窘迫不仅仅限于威廉一家。在19世纪40年代,激烈的革命风潮席卷欧洲大陆,那时正值政治与经济的转型期,新兴机器纺织企业排挤着家庭工厂,大批工人失业。由此而引起的经济上的急剧变化使大量苏格兰人被迫移居正在发展中的美国。1848年4月,威廉一家在“自由乐土在西方”的召唤下,也同众多苏格兰人一样背井离乡,远走美国,最后在匹兹堡定居下来,那时卡内基12岁。

    18世纪后半期,是美国企业家创业的年代,同时也是产业史的革命性年代。就产业而言,原始积累及手工开发方式也已落伍,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创业潮流,不受禁锢的发明创造的激情,积极开拓的精神,从资源到技术、从资金到媒体等诸多方面的便利……卡内基一家到达美国时,匹兹堡刚进入产业的生长期。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话,卡内基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适合企业家成长土壤的国度里,可以说是幸运地具备了事业成功的天时条件。

    再说卡内基一家到达匹兹堡后,并没有立即达到他们理想中的目标,而是暂时住在舅父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卡内基的父亲威廉又重操旧业,织起布来。但他织的布在匹兹堡并不行销,因此找不到购买这些产品的批发商。威廉不得不将自己织的布装人口袋,挨家挨户去兜售。

    这种在苏格兰人眼里最下贱的工作赚回的钱远不够威廉一家人糊口,为了维持生活,年仅12岁的卡内基和父亲在一家纺织工厂找到了工作。威廉负责纺织,卡内基则在锅炉房当锅炉工,薪水是每周1.2美元。

    过早负担起生活重压的卡内基很珍惜这个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努力,卡内基的薪水很快被调到了2美元。

    有一天,纺织厂的老板问卡内基:“你会写字吗?管账的人辞职了,你愿不愿意帮我记账?”“当然愿意,老板,让我试试看吧!”

    尽管从未受过正规教育,更没有记过账,聪明的卡内基仍很快熟悉了记账方法,老板对卡内基所记的账感到相当满意。

    小卡内基当时做账的方法只是一种简单收支的单式记账法,而那时有一种新的记账方法,即采用借贷与损益可一目了然的复式记账法已在匹兹堡的一些大公司普遍采用了。为了提高自己的记账水平,卡内基和几个小伙伴找了一位老师,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上课。在这段受教育的过程中,小卡内基受益良多,这使得他具备了一个成功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

    卡内基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走进了匹兹堡的大卫·布鲁克斯先生的电报公司。大卫是卡内基舅父霍甘的西洋棋敌手,卡内基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电报公司应聘。

    到电报公司门前,卡内基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爸爸,我想一个人进去面试,您在这里等我,好吗?”

    “为什么?”威廉有些疑惑不解。

    “我想一个人单独去试试看!”

    也许是卡内基的闯劲赢得了大卫先生的好感,尽管卡内基年龄小,个子又瘦小,大卫先生却未言及体格问题,而是问他:

    “匹兹堡你熟悉吗?”

    “不熟,但一个星期内,我可以记熟,我会用功强记。”小卡内基紧接着又自信地说道:“我个头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您相信。”

    大卫先生微笑地俯视着眼前这个小不点:“好!你被录用了,周薪是2.5美元,如果你觉得满意,今天就开始上班吧!”

    世界上最早的电报,是1844年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开通的铁路用电报。1846年再由英国普及到德、法等欧洲国家。

    当时在匹兹堡只有两家电报公司,大卫的电报公司只能接收从东部拍来的电报,与之竞争的另一家公司,事务所设在查尔斯旅馆的地下室,可接收从东部及西部拍来的电报。

    “加油啊,以后我们也要收西部来的电报。”大卫结束谈话时鼓励卡内基。

    “嗯,我一定会尽力的。”

    小卡内基果然不负大卫所望,在一星期内,他实现了自己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卡内基连郊区也了如指掌了。

    “这苏格兰小个子挺勤快的嘛!”小卡内基不久便在公司上下得到如此的评价。

    进入电报公司一年后,卡内基已成为管理信差的监督者,在社内开始被称为“dean”,意思是教会的司祭长或大学的院长。

    小卡内基在这个职位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管理才能。

    那时电报公司有一个规定:对于报童,若投递的电报超过责任区,可索取1毛钱的小费。为挣这一毛钱外快,报童们纷纷争抢这种差事,常常引起冲突。卡内基任监督后,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规定:“小费全部放在箱内,到月底大家再平分。”

    卡内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他每天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公司,悄悄跑到电报房操作电报机,这个秘密的学习机会卡内基极其珍惜,因此他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

    一天早晨,卡内基像平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电报房。操作电报机时,卡内基听到一个电报讯息:“紧急电报!这里是费城电报公司,一位叫沙利帮的人去世了,谁能收下这份电报?!”

    卡内基即刻收报,并及时把电报送到收报人手中,大卫先生知道这件事后,对卡内基偷学发报的事未加指责,反而大为赞赏:把卡内基的工资由每月11.25美元上升到13.5美元。

    在大卫先生的支持下,卡内基更加大胆地练习发报,很快卡内基便能熟练地掌握发报的技巧了。卡内基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发报员,这种机会不久就来了。

    距匹兹堡东方大约48公里远的乡下电信局,有位服务员临时请假几天,要求总部派人暂时代理他的职务。大卫总经理派卡内基去处理这件事。

    卡内基来到这个乡下电信所,被带到那位临时要请假的报务员面前。这个身材魁梧的男子相当傲慢:“我不需要电报童。”

    卡内基不卑不亢道:“我是报务员卡内基。”

    那个报务员简直无法相信眼前这个小不点懂发报。可当卡内基走进电报房,在机前熟练地收发电报时,他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才相信眼前的小家伙的确有此本事。

    卡内基在圆满完成代理报务员的任务后,如愿以偿地正式成为公司的报务员。

    聪明而有经济头脑的卡内基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5家远在纽约和华盛顿的报社常常发内容完全相同的电报。卡内基于是开始思索起新闻电稿的统一问题,他向每天都要到电报公司抄写电报的记者提议:

    “记者先生,我发现你们几家报社常发相同内容的电报,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如果你们要省些电报费,不如拍统一的电报稿。我可以把电报稿复制成5份,分送到5家报社。”

    卡内基对客户热情周到的服务引起记者们的好感,为了向卡内基致谢,5家报社达成协议,每周付给卡内基1美元。

    由于收发报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卡内基的月薪被加到30多美元。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帮助家里还清了全部借款,并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舅父霍甘的房子买了下来。

    这时候的卡内基年仅16岁。

    卡内基在电报公司越干越出色,他突出的才华不仅在公司内部得到充分肯定,而且受到客户的普遍好评。其中一个叫汤姆·斯考特的客户到匹兹堡不久,就有了挖走卡内基这个人才的意思。

    此后,卡内基在汤姆·斯考特的扶持下,最后成为名震世界的“钢铁大王”。

    先知先觉的财富神经

    很多富人和普通人一样,并没有“富爸爸”,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先知先觉的财富神经,这使他们能够抓住致富的机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财富神经”就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经商也是这样。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而经营实践证明,信息也是金钱。信息抓得越快越准,就越能产生新的创意,赚贱的机会就越多。谁能对得到的信息反应得最为敏捷,并迅速采取行动,谁就可能成为赢家。

    所以,现代的公司都极为重视信息,有的公司为了获取竞争对手的重要信息,甚至雇佣商业间谍。在看似利润不多的市场上,许多不名一文的小人物由于抓住了一条有用的信息而成巨富。他们从信息中获得创意,并因此而抓住了市场机会,使自己的事业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许多重要的商业信息并不需要商业间谍,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公共媒体上,比如报纸、杂志等等,从信患的角度上讲,创意就是筛选信息,并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信息中得到启示。

    从公开信息中发现的金矿

    10余年前,日本人古川久好只是一家公司地位不高的小职员,平时的工作是为上司干一些文书工作,跑跑腿,整理整理报刊材料。工作很是辛苦,薪水又不高,他总琢磨着想个办法赚大钱。有一天他经手的报纸上有这样一条介绍美国商店情况的专题报道,其中有一段提到了自动售货机。上面写道:“现在美国各地都大量采用自动售货机来销售货品,这种售货机不需要雇人看守,一天24小时可随时供应商品,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营业。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可以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新的售货方法会越来越普及,必将被广大的商业公司所采用,消费者也会很快地接受这种方式。前途一片光明。”

    古川久好开始在这上面动脑筋,他想:“日本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经营这个项目,将来也会必然迈入一个自动售货的时代。这项生意对于没有什么本钱的人最合适。我何不趁此机会钻一个冷门,经营此新行业呢?至于售货机里的商品,应该搜集一些新奇的东西。”

    于是他就向朋友和亲戚借钱购买自动售货机,他筹到30万日元,这一笔钱对于一个小职员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以1.5万日元一台的价格买下20台售货机,设置在酒吧、剧院、车站等一些公共场所,把一些日用百货、饮料、酒类、报刊等放入售货机中,开始了他的新型事业。

    古川久好的这一创意,果然给他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人们头一次见到公共场所的自动售货机,感到很新鲜,只需往里投入硬币,售货机就会自动打开,送出你需要的东西。一般地,一台售货机只放入一种商品,顾客可按照需要从不同的售货机里买到不同的商品,非常方便。古川久好的自动售货机第一个月就为他赚到100多万日元。他再把每个月赚的钱投资于售货机上,扩大经营的规模。5个月后,古川不仅早已连本带利还清了借款,还净赚了近2000万日元。

    古川开始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售货机时,为顾客提供了方便,受到了欢迎。一些人看这一行很赚钱,也都跃跃欲试。古川又产生新的创意,马上改为制造自动售货机。他自己投资成立工厂,研究制造“迷你型自动售货机”。这项新产品外观特别娇小可爱,能美化设置场所,平添光彩。

    古川久好的自动售货机上市后,反应极佳,立即以惊人之势开始畅销。每台机器售价4万日元,机器内的商品大约需要2万日元,有6万日元就可靠它生财,而且几乎没有风险。因此,日本各地的商人纷纷向古川久好购买迷你型自动售货机。据统计,生意最好的一台一个月销售额高达10万日元,平均销售额是一个月5.6万日元。其中有一个人就单独向古川购买了120台,大做自动售货机的生意。没有几年功夫,这种经营方式在日本的城市里普及开来。古川久好也因制造自动售货机而发了大财。

    利用信息长盛不衰

    利用信息不但能够创意,而且还能避免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中国台湾长荣公司就是个中翘楚。

    长荣老总张荣发是个眼光高远的实业家,为了使自己的公司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了自己的事业长盛不衰,他从创业之日起就非常注意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张荣发认为,无论经营什么行业,“知己知彼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所谓“知己”,就是不仅要对自己的公司实力进行起初的评估,而且要针对自己公司的不足,不断地加以改进,才能增强竞争能力。所谓“知彼”,就是对市场要做周密的调查研究,准确地预测航运发展的趋势,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为此长荣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航运界一流的信息部。

    长荣公司的总部设在台北市,而他的信息部却设在万里之遥的纽约。张荣发对此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纽约是美国乃至世界的航运中心之一,是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除了美国的航运公司外,各国的航运公司都在这里建有分公司、办事处,航运界人士汇集。同时纽约地处两个时差区交界处,必然对航运情况反应敏捷迅速,消息灵通,是搜集航运信息的理想场所。

    信息部投入的人力不很多,但很精悍。一般的办事人员都是学士以上的专业人员,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信息的搜集、甄别和分析等每道工序管理得十分严密。一份信息经过每道工序,必须要有办事人员的签名。这样经过层层把关,最后到张荣发手中的,便是一张既准确无误又简单明了的信息。

    1974年,长荣公司以巨资购买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实现了掌握世界集装箱动态、客户资料贮存和文件处理的现代化。

    1975年,长荣公司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了全球电脑咨询中心,其工作量相当大,仅传真消息,每天就要处理上千件之多。

    设在纽约的信息部,平时除了从数以千百计的各国报刊有关航运界人士的报道中搜集消息以外,还要搜集国际经济、同行状态、航线变更、运费措施、有关法律以及政治动向等多方面的信息。正是根据这些信息,张荣发和他的公司对世界航运业的变化情况了如指掌。

    1972年,长荣公司的信息系统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判断,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即将来临。张荣发接到这一信息后当机立断,把公司所有的船改为柴油机船,投入到新开辟的中东至加勒比海的中南美航线运行,不仅提高了燃料效能,又节约了30%的燃料费用,使长荣公司在石油危机到来时,只受到轻微的损失。

    1973年,长荣公司的信息系统又提供信息,国际航运业即将进行集装箱化。张荣发根据这个情况,果断地抽调有经验的干部组成专门班子,对世界集装箱市场开展专题调查,以确定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这个调查小组先后飞往伦敦、纽约、香港等地,走遍了世界各大港口和航运中心,历时整整两年,最后向长荣公司提出了一个实现全集装箱化的完整计划,张荣发根据这个计划,在航运界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

    1975年,长荣公司使用S型全集装箱,航行到远东和美国东岸。

    1976年,长荣公司又使用M型集装箱首航美国西海岸。

    1977—1978年,中南美航线和地中海航线相继实现了全集装箱化。

    1979年,又开辟了欧洲全集装箱的定期航线。

    信息科学管理和及时掌握,一次又一次地使长荣公司在航运界处于领先地位。

    天然色素带来食品业革命

    美国的史密斯·琼克从资料上发现英国的几位科学家从一种植物中提炼出一种天然色素,他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天然色素必将带来食品工业的一场革命。因为以前的加工食品,为了使食品看上去更加可口,总是添加化学色素来使其颜色好看,但科学家已经证明,化学色素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琼克马上与这几位英国科学家联系,买下了提炼天然色素的专利,并立即组织生产。

    但是,尽管作了大规模的宣传,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厂家不愿意因采用价格较昂贵的天然色素而使食品的成本上升,对琼克的产品不感兴趣。

    琼克的工厂很快陷入困境,他本人也濒临破产。

    这时候,一个和琼克同样有眼光的富商出资收购了琼克的工厂,他的高参们当时大都反对他进行的这次几乎算是疯狂的收购行动,但这位富商看中了天然色素潜在的市场潜力,义无反顾地接下了琼克留下的烂摊子。

    他看中天然色素的市场潜力,是受到当时环境保护运动的启发,他认为人们在关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会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

    他不但接手了琼克的工厂,而且扩大了规模,产品积压不好销售,他就投资办起了自己的食品生产厂家。

    果然不出所料,美国人不久就掀起了一场反对在食品中加入化学色素的运动,并抵制含有化学色素的食品。那些生产含化学色素的食品厂猝不及防,遭到重创。而那位有先见之明的富商却大获成功,产品供不应求,并借机廉价收购了许多倒闭的食品生产厂家,一跃成为美国食品业的巨头。

    顺应潮流本田公司大获成功

    当今企业几乎时时处在“环保”的压力之下,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要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某些产品甚至本身就是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祸首,比如汽车的尾气污染,氟利昂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为保持食品新鲜添加的有毒添加剂等等。“环保”和“绿色”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潮流,人们关心自身健康、关注环境安危,使得那些“污染型”企业和“公害型”产品几乎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面对这一社会潮流,有的企业害怕丧失既得利益,采取抵制、拖延等方法对抗;但有些企业却从长远的利益出发,顺应潮流,改弦更张;而聪明的企业却利用这一思潮,制造商机。

    本田公司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其总裁和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社会潮流。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废气污染问题成为广大公众和政府关注的问题。1970年,日本政府仿效美国的“马斯基法”制定了汽车的排气规定,日本的排气规定较美国更为严格,其废气排放量规定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日本制定的排气规定一出台,立即在汽车行业掀起轩然大波,汽车主们纷纷采取抵触态度,不愿行动。因为在他们看来,遵守该规定就意味着放下手中正常的生产,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新型低公害发动机,这种巨大的损失是汽车主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担的。

    在这一点上,本田宗一郎的眼光长远得多,他果断地决定:立即开发无公害发动机!这是抓住机会把竞争对手抛在后面的良好契机和取胜的关键之所在。

    本田宗一郎深知,企业能否对社会承担起责任,会在公众心目中折射出全然不同的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才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他于是着手组织科研人员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本田宗一郎等人终于在1972年10月成功地开发出符合日本政府规定的低公害发动机——CVCC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是在复式发动机汽缸盖上安装辅助燃烧室和辅助过滤瓣的方法,来提高汽油燃烧率,降低未燃烧气体的排放量。尽管与过去的发动机相比,这种发动机价格提高了170美元,但因为它可以不附带催化剂转换装置和其他附加装置,也就节约了成本350美元,实际上节约了成本180美元。由于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高,所以随着行程的增加,这种节约额还越大。

    本田公司无疑打了一个大胜仗,CVCC发动机成本的大大降低将直接导致本田汽车成本的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先走一步的本田公司必定会在竞争中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不仅如此,本田公司此举还受到美国环境保护局、全美科学协会的高度评价:

    “这是当今最优秀的低公害发动机!”

    日本的各大报刊也对本田公司成功解决公害问题的行为大加赞赏,这无意中又宣传了本田公司,为本田汽车免费打了广告,本田公司可谓名利双收。CVCC的开发使本田公司一夜之间成为值得信赖的代名词。本田汽车在日本、美国两大市场销售极为看好。到1974年,本田公司在美国就销售了4.3万辆。接下来的一年里,本田公司的10.3万辆车又在美国销售一空。

    本田公司这次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深谋远虑的本田宗一郎决策上的成功,宗一郎对此感叹道:

    “这次的成功,不是企业间竞争的成功,而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的成功。它使我为之惊叹,一种新的价值观,有关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新感觉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新的经营观念已完全形成。需要我们具备这种新的经营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本田宗一郎顺应潮流的做法,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低学历与高财富智商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有的人认为是智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舆论上,IQ(智商)和EQ(情商)地位等同,有的人甚至弄出了成功=20%IQ+80%EQ这样的公式。但是,纵观当今世界各行各业的成功者,IQ和EQ绝对高于常人的并不多见。

    不可否认,IQ和EQ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认识IQ和EQ的概念。

    传统的智商考察的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也就是个体在同年龄群体中的智力水平,而后来改进的离差智商确定的也是被试者的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只不过更为精确地采用了与平均成绩相比较的方式。而所谓的情商却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它由几个平行部分组成,如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入际关系等。

    人是智慧性的生物,因此智商的高低没有区别人类个体生存能力高低的可能。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头脑聪明的人未必会成功,但如果他同时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一定会成功。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可分解为十二个小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这个公式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是由I和E共同决定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对成功的作用更大一些,因为智力因素本身的发展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促进。

    情商高易成功

    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能维持积极的人生观,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都会比较大。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几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某些个性上的盲点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常常自我反省,能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2.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甚至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是情商的一个重点。

    3.激励自己。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

    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理。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不仅能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而且还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须知,未来的时代,仅凭知识和聪明并不一定能成大事,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态度,只要通过不断学习、认知与调整,正确面对情绪的变化,就有开创美好前景的机会。

    高学历者为何不能成功

    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高学历必然等于高智商,拥有高学历的人,几乎就是高智商的代名词,这样的人成功将会易如反掌。

    学校教师和父母都有莫大的兴趣要年轻人相信一个神话:学业的成就会自动导致经济上的成功,中国俗话中也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在学业上杰出的人,不管他们多努力,全都赚不到什么钱,而中途退学的那些家伙常会赚大钱。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创建人本田宗一郎曾在东京告诉记者说,他进过高级工业职校,可是被开除了。他说:“别的学生记书本上的东西,我是用实际经验来和他们比,我的分数没有他们高,校长说我一定得退学。”当然,本田也就因此成为他那一代最成功的工程师之一。他自己也承认,要是他参加他所在公司举行的入门考试,他一定会被刷掉。

    在美国,一位大学退学的学生包鲁西,后来建立了一个大食品批发企业,他的确用假名参加过自己公司的用人考试。他接受一般进入公司所必须做的心理测验,评语是“不适合担任负责职位”,因此而被刷掉。没过多久他就以6000美元卖掉他在这家公司的股份。

    历史写满了年轻时似乎没有什么出息的人的大名。范德比尔特是个有抱负的暴发户,他在19世纪的美国发了大财。他从未进过学校,而是在艰苦的纽约码头上训练出来的。虽然后来他会读和写,但直到他老死,他仍然不能准确地拼音。像这类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它们所证明的只有一件事:致富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行为的态度和形式,假若用在适当方向,再加上幸运的支持,也许会得到满意的报酬。

    绝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人都满足于为别人工作,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可靠的薪水,就感到心满意足,这种人都是尽责和可靠的工作人员。他们不想努力求得致富,同时因为他们不愿从事这方面的努力,他们致富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还有些人喜欢自己当老板,但他们的雄心只限于自己那点小规模的生意:一间酒吧、一家餐馆或店铺什么的,从来不想弄问比较大的房子。麦当劳兄弟将他们名字的权利出售给克罗克,自认为一家餐馆就已足够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对克罗克说:“看到那边那幢房子没有?那就是我的家,我喜欢那里,假若我们开了连锁店,我永远都无法回家了。”

    还有些杰出而特别能干的人,他们惟一的目标就是要爬到一家大公司最高的职位,有些是因为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而致富,但大多数都是这一生为别人作嫁衣。

    另外,还有些男人和女人对能上能下这些都感到不够,他们的眼睛一直注意自己的机会。他们是机会主义者,随时随地都在找可以征服的新世界。他们一般个性坚强,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认为他们不太适于在大公司担任主管角色),并勇于接受挑战。

    但很多机会主义者失败了。史拉特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商界神童。他以极少的资本起家,几年中就建立起价值6亿美元的银行集团,但由于野心太大而使整个王国最后也垮掉了。我们每个人随时都有失败的可能,而史拉特和在街上走着的那些人所不同的地方,乃是他更大胆,所冒的险也更大。

    哈佛退学生中的赚钱天才

    哈佛大学并非只有MBA们才出色,不少人都知道,美国电脑大王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退学生。但比尔·盖茨绝不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退学生。在他之前,还有不少的哈佛先辈们因退学而成名。

    例如,在1894年,有一位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迫不及待要投入石油开采行业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果然因石油开采而成为美国的巨富。他的名字叫霍华德·休斯(HowardHughes)。

    在1926至1927年和1929至1932年间,有一位学生在哈佛大学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的书。最后他禁不住各种科研工作的诱惑,还是自动中止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他后来获得了500多项的专利,是继爱迪生之后美国最出名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叫波尼·莱特(BonnieRaitt)。他最有影响的发明就是飞机。

    在1966年,有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哈佛二年级学生,因创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成为当时一名著名歌手,他的名字叫格兰姆·帕森斯。

    当然,在所有哈佛大学退学生中,比尔·盖茨的退学大概最具戏剧性。比尔·盖茨于1973年入哈佛读书。在此之前,盖茨被公认是数学天才,他也曾一度想成为一名数学家。但到了哈佛之后,盖茨很快发现,竟有人比他还有数学天分,这曾使他甚感沮丧。后来,他一门心思钻研电脑,认定这是自己的生财之道。但当时,他并没有从哈佛退学的打算。盖茨最后下定决心从哈佛退学,得归功于他的老搭档艾伦。为了拉这位小兄弟回华盛顿州去创业,艾伦不惜放弃原来的工作,随盖茨来到哈佛,并就地找事做,以便劝说盖茨退学。

    在为阿尔泰电脑研制软件那一年,在艾伦三天两头的劝说下,盖茨终于动摇了读完哈佛大学的信念,在大三时退学。

    不过,当比尔·盖茨和艾伦1975年7月创办的微软公司在1986年3月13日上市后,当即就成为亿万富翁,而后又在不到10年内使自己的个人财富跃居世界第一的宝座,现在甚至让“世界第二”远远不能企及。

    盖茨当初决定从哈佛退学,曾受到许多亲朋好友的劝阻,其中也包括他的一位室友。有趣的是,数年后,当这位室友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课程时,盖茨又来劝他退学去共创天下。他禁不住昔日室友的轮番劝告,最后真从斯坦福退了学,去出任盖茨那间20来人小公司的总经理。

    他,就是当今微软公司大名鼎鼎的行政总裁史蒂夫·鲍尔默,说来他也是一个退学生。

    第一桶金

    李嘉诚也坦言,赚第二个100万比第一个100万简单容易得多。

    但问题是,如何使自己拥有第一个100万呢?

    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能够拥有创业的“第一桶金”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因为这意味着创业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一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我要在25岁赚到第一个一百万

    比尔·盖茨还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就对同窗哈克斯认真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在25岁的时候赚到我一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美元。”哈克斯回忆说,“我听了这话,心里非常震惊,因为他说的是第一个一百万美元。这意味着他把一百万美元看成一个很小的数目。那么,他到底准备一生赚多少钱呢?”

    然而,这话在别人,可能是吹牛皮说大话,而在比尔·盖茨,仿佛是无可怀疑,是那样地准确无误,就像数学中的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确实。

    从读6年级开始,卡尔·爱德蒙德就成为盖茨的好友。在整个高中阶段,可以说他俩形影不离,比如看电影、郊游、驾车兜风,玩没完没了的弹子游戏。在夏季的周末,他们常常一起去胡德运河滑水橇,并一起练习跨越障碍的水上滑翔。

    在他们读高中时,爱德蒙德在西雅图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零工。有天,一位中年妇女走进银行,把几张1000元面值的美元存在她的账号上。那时候,1000元面值的美元还极少,爱德蒙德从来不曾见过。晚上跟盖茨说起,盖茨也很惊奇。他们多么想自己也拥有一张千元大钞啊!第二天,盖茨从父母那里要了一沓20美元钞票,央求爱德蒙德从银行换到一张面值1000美元的现钞。他俩别提有多神气了,于是想到了一个鬼点子。

    当天晚上,盖茨和爱德蒙德去了一家快餐店,各要了一份快餐。当食品端上来时,盖茨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夹子,把那张崭新的1000元现钞递到女侍者手中。女侍者看见这样大面额的现钞,眼腈都瞪大了,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钱,又抬头打量了一会儿盖茨,眼珠子转来转去的,欲言又止。最后,她向值班经理走去。

    片刻,值班经理走过来,板着一副生硬的面孔问道:“有小钱吗?”

    “不,没有任何小钱。”盖茨一本正经地摇头回答。

    “好吧。等用餐后,我们也许能把它找开,但现在不能。”经理尴尬地解释。

    盖茨和爱德蒙德忍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当然最后,他们还是用身上仅有的两美元零钱支付了餐费,然后驱车离开了快餐店,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尽管在这件事上,更多地是一种孩子式的恶作剧心理,盖茨自己也并不完全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觉得自己无疑有本领挣到许许多多的钱。

    当然,比尔·盖茨的亿万富翁之梦并不只是空想,他后来所赚到的钱是100万的8万多倍。要成为一个富人,100万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就没有赚到更多钱的“资本”。越早赚到它,你就越早可能成为巨富。

    现代玩具之父的“第一桶金”

    现代玩具之父、美国人瓦列梅克,创业初期手里不过只有1000美元,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穷人。凭着他对玩具进行革命式的改进,他成为了富翁。

    那时候的玩具主要是木偶,硬邦邦的没有一丝生气,放在桌上欣赏一下倒还可以,要是让孩子们拿着玩,就很快令人乏味了。瓦列梅克心想,为什么不让这些木偶的手臂活动起来呢?他想了很久,却没有什么办法。

    有一天,他在马路上候车,等得很是无聊,便浏览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看它们是怎样行走的?于是他特别留心车辆的滚动情形。他看到车上的轮子,用两条轴承穿着,装在车厢底下,只要轴承装得牢固,轮子滚动时候便不会发生障碍了。他突然灵机一动,不由自主地将两支手臂向前伸直,不断地转动着,转了好一会,便满面笑容地叫道:“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他一直发狂地奔回家里,连衣服也来不及脱,就拿出一把小锯子和一个长柄的手钻,随手把桌上的一个木偶拿起,将它的两条手臂锯下。在锯口当中钻了一个小孔,再插进一根小圆铁条,把那两条锯下来的手臂装在小圆铁条上。轻轻转动木偶左手,它的右手也跟着转动了。他把这个“改造”过的木偶拿去给自己的儿女们看,逗得小孩子们嘻嘻哈哈高声大笑。瓦烈梅克马上把这个木偶的样子交给一个木匠去做,先行试做1000个。

    他把这些做好的木偶拿回来由自己涂色,把色彩配置得非常鲜艳悦目。这1000个试验品拿到百货公司推销时,大受欢迎,不到3天,便把这1000个转臂木偶卖光了,而且还接到了12万个转臂木偶的定货单。

    瓦烈梅克并不以这样的成就为满足,他认为这是个初步的小小的成功,只是行万里路的第一步,所以再继续努力研究。他再根据转臂木偶的原理,再创造了活腿木偶。这种四肢活动的木偶打击了不少木偶制造工厂,使他们自叹不如了。瓦烈梅克在自己开设了一家拥有370个工人的工厂之后,越发小心翼翼地去研究。他不仅研究如何把木偶做得更好,还研究如何把木偶的成本尽量减低,如何使木偶更能引起顾客们的喜爱。

    有一天,他忽然异想天开地想到,如果这个四肢活动的木偶,能够像真人一样在地上行走,这一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的。但是怎样才能使这个木偶自动地走路呢?

    他把这个新概念记录下来,四处去询问别人,想从别人那儿获得一些宝贵的意见。可这种新概念并未引起他的朋友的兴趣。他们带笑地听取他的意见,也似笑非笑地嘲弄着他:“亲爱的瓦烈梅克,假如你能够制造出一个自动走路的木偶的话,我相信天上的太阳会因此而改变轨道,由西方升起,向东方降落了!”

    瓦烈梅克没有放弃,终于,他还是从车轮行走的原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他首先想到只要有一根曲轴穿着前面的两个轮子,再用一条直轴引着这根曲轴,则这根直轴由车轮牵动时,那根曲轴便同时被牵动了,这样轮子便会转动了。如果把轮子拆去,装上木偶的手和脚,他不是可以自动走了吗?

    他很快地把这个新发现写下来,并且附图说明,马上发送到工场去,调用了4个老技工来从事这个新的试验。半个月以后,第一个自动行走的木偶制造出来了,使得整个木偶制造厂的工人都欢天喜地的围拢在一起,观看这个新奇的出品,他们啧啧称奇,认为这是玩具业里的一种新创造。

    瓦烈梅克再根据这个原理,把自动木偶的一些小毛病改正了。抽调了一半工人来试行这项生产,并且要那4个老技工,试行制造一个四五尺高的自动木偶,用来放在一家大百货公司的大堂里面,作为广告招徕顾客。这批自动木偶推出来发售了。第一天光是纽约一地便售出了17万个!瓦烈梅克凭借对前人的发明创造加以改进,赚到了自己一生中的一个100万,最后成为一方富豪。

    保罗·高尔文的“第一桶金”

    保罗·高尔文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他最初一文不名,最终却使摩托罗拉公司成为当今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

    1929年10月25日,美国爆发了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是一夜之间,大小公司纷纷倒闭。高尔文当时所开的一家小公司也因库存过多而陷入困境。祸不单行,生活上的不幸也伴随着事业的挫折接踵而至。前后5个月内,高尔文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岳母等好几位亲人,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悲痛得都快麻木了。

    不过高尔文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困难与挫折或许会使生活的弱者一蹶不振,停顿不前,但对于真正的强者来说,它却是前进的路途上不断鼓励自己的动力。高尔文回到公司重整旗鼓,并大胆地作出决定,准备大规模地安装汽车收音机。他认为这种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眼下正是创立名牌的好时机,一定要占先。

    研制汽车收音机的那段日子是高尔文终生难忘的。失败,失败,再失败……命运仿佛总在捉弄他们。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要放弃了,只好中断对失败次数的登记,大家互相鼓励着继续坚持下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30年6月,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台能播放的样机。这台样机的性能无法跟今天的汽车收音机相比,但在当时来说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它运转情况良好,汽车发动机开动时,收音机的信号也能听得很清楚。高尔文带着它前去参加在亚特兰大市举办的“收音机厂商协议会”。作为一家初出茅庐的小公司,会场里没有他们的展位,没有他们的职位,就连供他们表演的地方也没有。

    情急之下,高尔文便在会场附近的马路边上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一个停放的位置,在发动机起动的噪声中演示自己的产品,吸引那些来散步的人偶尔驻足观望一番。

    虽然这次亚特兰大之行没有取得大的效果,但却使不少商家和消费者认识到了汽车收音机这一新产品的存在。高尔文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汽车收音机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高尔文和他的工程师们针对这些缺点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终于使其性能更加优良,安装也便利多了。

    1930年,高尔文制造公司向市场投放了他们生产的第一种型号的汽车收音机。新产品的商标是“摩托罗拉”,这是高尔文一天早上刮脸时偶然得到的一种灵感。它兼有“开动”和“收音机”的双重含义,显得既醒目又充满生机。由于有在亚特兰大公开演示的铺垫,新产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摩托罗拉也得到了“美国最好的汽车收音机”的盛誉。

    高尔文由此也认识到公关广告的巨大影响力。他找到了一位极具才华的广告人员维克·欧文,两个人共同合作向市场发起了猛烈的广告攻势。在欧文的策划下,摩托罗拉发起了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广告促销活动。开始是在《星期六晚邮报》的第三版上刊登广告。他们一鼓作气再推出了一种新颖的舞台广告形式。另外,欧文还主持了摩托罗拉大型公关广告的设计工作。在全美纵横交错的公路两旁,闪耀着摩托罗拉名字的红、黄、黑各色广告牌令人目不暇接。这种广告花费不多,但却使摩托罗拉的大名家喻户晓。

    就这样保罗·高尔文赚到了他一生中第一个100万,摩托罗拉公司从此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德古的成功秘诀

    让·克鲁德·德古的成功源于20世纪60年代某一天的突发奇想:把城市的公共设施免费提供给法国各市市长,通过广告对此进行资助。

    这一个想法很快被他付诸实施并大获成功。如今,这位遮雨篷候车站和街头小公厕的发明者已经建立起一个业务遍及全球1200个城市的帝国。他是一个忠实的戴高乐主义者,作为保卫共和联盟的成员,他却在1993年选举中曾在香榭丽舍大街为政治对手阿兰·朱佩树立起巨大的竞选广告牌。他同世界各大城市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但是却口碑不好。如今,这位年逾62岁的、崇尚整洁的老人已不再顾及其他,他将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每天超过1.8亿的匆忙过客都会使用我们设在全球各地的街头小公厕,你们算过吗?”虽然街头小公厕只占公司业务总量的1%,但让·克鲁德·德古仍对自己的计算结果兴奋不已,德古当初的突发奇想曾引起各个方面的怀疑,而如今他的成功改变了一代人的卫生观念。只要进入位于巴黎西部的公司总部,对这位老板的洁癖便可见一斑:院子里一条整洁的小路曲径通幽,草坪修剪得如高尔夫球场般平整。明亮的办公室里,设计人员都备有一块抹布,每晚下班前都要将办公桌擦拭一新。车库的地面清理得如山羊皮般光亮。而这里的主人,这位62岁的老人依然保持着苗条的身材,一身无可挑剔的西装和衬衣显示出老人的睿智。正是这位崇尚整洁的老人管理着一个年贸易额高达89亿法郎的“帝国”,仅年利润就达6.4亿法郎。

    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人说这位爱干净的工业家的好话呢?

    实际上,在布告栏和标志牌行业出来后就没有过正当竞争。在德古把自己的新观念引入之前,法国的标志牌行业一直为Avenir、Dauphin和Giraudy等被称为“三家帮”的三大传统公司所统治,德古的出现使自己一下子成为了别人的敌人。德古曾说:“我是冒了很大的经济风险的,但我赢了,所以,我的竞争对手总希望让我付出代价。”

    建立“候车篷公司”的想法萌发于60年代初的一个飘雨的日子,年轻的德古当时是一个小广告招牌公司的头儿,一度在生意上危机四伏。当时的财政部长吉斯卡尔·德斯坦准备下令禁止在公路和高速公路两旁设立广告牌,“三家帮”则在公共汽车站棚上乱贴邮票并为此自鸣得意。当1971年“三家帮”终于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了。他们希望把禁止设立广告牌改为许可经营,免费把带篷车站提供给市政府,允许任何人在上面做广告。但他们的挑战失败了,德古获得了政府电信部长的支持,在自己经营的候车篷里安装公共电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